你知道朱熹的资料吗?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晦庵,别号 ,小名沈郎,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十四岁丧父,随母祝氏定居福建崇安五里夫。朱熹曾于绍兴二十年春和淳熙三年二月,两次回婺源故里省亲扫墓。今“文公山”上的古杉群即朱熹手植。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 ,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淳熙八年十二月,任直秘阁受命巡视台州时,上书弹劾前太守唐促友“违法扰民,贪污 ,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宰相王淮包庇,朱熹不畏权奸,连上书十次,终于罢免了唐仲友新任江西提刑官职。并上奏朝廷,指出当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策。
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里
庆元三年,韩佗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朱熹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于庆元六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死后,宋嘉定二年诏谥“文公”,宝庆三年赠“太师”、封“信国公”,绍定三年封“徽国公”,咸淳五年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元至正元年诏立“徽国文公之庙”。崇祯十五年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为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
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 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
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会祁间庠士陈君坚,一日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寻源,合陈姓而一之,其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冺,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此余喜得于观创见,而不容以辞请也,按陈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周武王之封于陈,世(以)主虞帝之祀,传至愍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于阳武户牗,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户牖侯,拜相光显天下。
(汉)元帝时,有讳汤者,又以平六代孙,拜西城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颖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寔),以节义风四方,至谓在曰:宁为弄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
自是颍川之陈亦着,二方之子孙亦盛,显于魏同,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陈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源太守閠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蒲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会者,故其派无传焉。
长城自逵之后十一(应为19?)世生武帝霸,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
有曰新安者,则伯固[新安王,妃孔氏]之封,而其后居家绩溪若崇德(今浙江石门)、昌溪、霞溪(池州)、陈村(今江苏徐州)古山陉之云岑、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
有曰宜都者则叔明[宜都王,妃方氏]之受封而而其后移家德安[今九江市德安],皆宁州,武宁[今九江市武宁,在柘zhe林水库上游],兴国[今赣州市兴国],安义[今南康义安],高安[今南昌市高安市],南昌,靖安[今南昌市靖安],建昌,丰城,瑞昌瑞昌[今九江市瑞昌市],奉新[今南昌市奉新],武昌[今湖北省武昌市],奉新,武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
有曰湘东[长沙]者,则叔平[湘东王,妃丁氏]之受封,而其后居家歙[安徽歙县]之黄墩,若乐平[江西上饶市]、临淮[安徽凤阳]、定海[今浙江宁波]、永嘉[今浙江温州]、昆山[江苏苏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灵璧[安徽凤阳],类皆黄墩之分派也。
有曰豫章者,则叔英(豫章王,妃田氏)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江西吉安]黄金乡,若城东聚星街、吉水[吉安市吉水县]、赤岸[赤水县地]、崇仁[江西抚州]丹桂里、新淦[江西临江]之润陂、大塘、清江[临江市清江县] 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也(伯)仁,[妃褚氏]受封于庐陵[江西吉安]、而安陆、新昌、大姑、信沣、新田[永州市]、泞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丰,新田,宁州杉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允[叔宝子,封吴兴王,妃宋氏] 受封于吴兴[浙江湖州乌程县],而平湖[浙江市]、延津[河南卫辉县]、 嘉兴、东阳[浙江金华市]、义乌、琏市[湖州归安]、海盐[嘉兴市]、乍浦[嘉兴平湖] 诸派皆祖之。庄[叔庄,封会稽王,妃夏氏] 受封于会稽[绍兴市],而凤阳、涂山[凤阳怀远县]、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献[叔献,封河东王,妃余氏] 受封于河东[山西],原武[开封市]、鄢陵[河南归德]、宁祥、祥符[开封市]、时和[巩昌西]、临颖[许昌]、新郑[开封市] 诸派皆祖之。(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 俨[叔俨,封浔阳王,妃余氏] 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河南陈留]、南河[开封河阴]、鄱阳、南村[河南黾池]、贵溪[江西]、永丰[吉安] 诸派皆祖之。(俨受封于寻阳而安仁大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材赀溪永丰诸派皆祖之) 虞[叔虞,封武昌王,妃田氏] 受封于武昌,而江夏[武昌]、金沙[长沙市]、竹牌[黄州蕲水]、团风[黄冈市]、荆、襄诸派皆祖之。(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轩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淮阳、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叔宝子,封钱塘王,妃谌氏]于钱塘、俭王[叔俭,封南安王,妃干氏]于南安始也。 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岺、湖楠之派则自山王[伯山,妃乐氏]于鄱阳。
谟王[叔谟,妃胥氏]于巴东[川东]始也。
至于西川东门[成都],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移家保宁[成都]新井[成都南浦县],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四川]出镇,因家浮梁[江西饶州]、盐仓岭[江西浮梁地],而殁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逝[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卢[浙江],如观察使轻者,若吉水长松(一作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安徽]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折;如乐之城南[江西乐平],婺[安徽婺源]之金阐、五马、凤山沙源;又或有自礼城、自霍口者,与夫祁[安徽祁门]之竹源,休[安徽休宁] 之陈村、浮[江西浮梁]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溪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广西南宁]、崇善[广西太平]、棕榈[广西南宁宣化地]、谷木;如建德[江苏池州]小梅、青阳、湾里[青阳地];休之水潭、潜阜、罗坞;歙之慈孝坊、太平[宁州]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
至于祁门东山,则系出叔达封义阳王,居长安蓝田,而其后移家闽之莆田、赣州之马头、吉安之庐陵县大湖塘凤凰山;若西蜀之阆中,如三尧者;茶陵之东乡,如四汉者;分迁不一,若马头、蒲江、陵尾、长冲后港,祁阳、宜章、全州,永兴、耒阳、塘村[兴宁县]、石墩[兴宁县]、攸水、马头香山岭、攸县东江乡、马兜[江西安成]、石陂、栗源堡、葛田、文江[吉水]、类皆蓝田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螀,若半x口大门里阳戈、荣锦、坊德、兴之陈源暖川齐村上饶沙溪类皆隐分派也。)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诚不可头绪也。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间,有天麒、万镒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是而相从三百余支,继之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半焉。自后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间(虽咫尺之远),而有泰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天壤矣!(殆霄坏矣),今观二陈君之为是,岂直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浇漓之俗,挽回纯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又自高祖而推及于无穷焉!
则吾同身者,同吾祖者,同吾曾祖者,同吾高祖,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有疎,有远有近,贫富贵贱,知愚,有贤有不肖之不同,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接,德业相勤,过失相规,农未相赀,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想恤,婚姻死丧相助,(乎弱,众不暴乎寡,大不欺乎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霶濡,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斯谱矣,善哉。
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牒、表世系、叙节略、写遗像,即所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乃天下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建、而学问之充博也,嗟呼!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非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呈之,以为将来者劝。
1 朱熹写过的文言文
《九曲棹歌》 《春日》 《观书有感》 《题榴花》
《泛舟》 《白鹿洞书院》 《拜张魏公墓下》 《温泉》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口行舟》 《兰》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好事近》 《西江月》《忆秦娥》
《赋水仙花》 《偶题》 《水口行舟 》《念奴娇》
《浣溪沙》《 鹧鸪天》《南乡子 》《满江红》 《忆秦娥 》《西江月》
《菩萨蛮 》《菩萨蛮》《 偶题》《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游烂柯山 》《偶题》《 咏蕙》《 兰涧》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
2 朱熹写过的文言文《九曲棹歌》 《春日》 《观书有感》 《题榴花》 《泛舟》 《白鹿洞书院》 《拜张魏公墓下》 《温泉》 《水调歌头 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口行舟》 《兰》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好事近》 《西江月》《忆秦娥》 《赋水仙花》 《偶题》 《水口行舟 》《念奴娇》 《浣溪沙》《 鹧鸪天》《南乡子 》《满江红》 《忆秦娥 》《西江月》《菩萨蛮 》《菩萨蛮》《 偶题》《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游烂柯山 》《偶题》《 咏蕙》《 兰涧》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
3 文言文翻译:《朱熹》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4 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求一些古人写的有关的文言文,古诗也您好!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1]嗜:特别爱好[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6]走:跑[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11]尝:曾经[12]趋:奔向[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20] 叱咄:训斥,呵责[21]至:周到[22]复:这里指辩解[23]俟:等待[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30]汤:热水[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33]容臭:香袋[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
5 中国一片文言文好像是朱熹写的《鬼说》不知道是不是朱熹写的是不是朱熹写的,是东汉王充的《订鬼》原文: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译 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由于老是想着某一个问题,自然而然产生了错觉,看见异乎原物的东西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像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评论: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他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危害社会,王充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针对相对的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在这篇文章里,王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他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鬼神都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就是说,鬼神观念完全是人在畏惧状态下主观想像的产物,而且这种情况以在病中最突出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本文批评了“人死为鬼”的思想,指出人们所谓的“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至”以唯物主义的思想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显示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论者的风貌文章虽为选段,却独立成文,结构完整,论点鲜明,论析精列,善用比喻,以具理论规模。
你知道朱熹的资料吗?
本文2023-11-29 07:39: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