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第1张

严嵩之死: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明朝嘉靖皇帝的一代权臣严嵩死时的凄凉景象。遍查嘉靖以来的正史和野史传说,均无严嵩死后葬于何地的记载,严嵩墓也成为千古之谜。

严嵩墓在严嵩老家江西分宜县的界桥族谱中虽有严嵩“白田蛇形山墓”、“祖茔枣林山”、“百棺出殡”之说的记录,都因无确切证据而困扰史学界。特别是这些记录的内容与《四库全书》的正史记载相差甚远,未免牵强附会。

改革开放后,在盛世修志的工程中,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息县在普查登记历史文物、名人墓葬和碑记的大背景下,严嵩墓“浮出水面”。

在1982年的全国第一次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中,息县文化馆参加编修《息县文化志》的几位同志在历史文物馆藏中发现了一本1962年的《文物记录日记》。内容有“严嵩墓——城西南三里王岗(村)后边”;“严嵩墓志碑——现在何庄的群众家”的记录。

根据考查发现,1956年春,息县城关南大街居民张家义纠合其它4人星夜扒开严嵩墓,墓室内存青石墓志铭刻两块,每块约50公分见方。一块为墓志铭内容,下注:“江西分宜子严世蕃”;一块为阴刻“严氏嵩公志铭”的篆书,内侧为严嵩家谱,为阴刻小楷。

家居息县的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顿席珍在接受调查时证实说:“1954年7月,有一天早饭后,我去郊外钓鱼,途经城西三里处的公路南侧一坟地时,看见有一古墓,墓向东南,墓前立一石碑,高一米左右,上书‘明故严嵩之墓’,左下方有‘奉祀男世蕃’五个字”。

据息县印刷厂王乃揆回忆说:“息县城西三里王岗路侧有一块白石(汉白玉)墓碑,高约一米余,上书“明故严嵩之墓”。1954年,息县公安局组织劳教人员将石碑运到管教工厂,将字迹磨去,作为印刷石版用,1957年移交县报社印刷厂”。

据此推断,严嵩死后葬在河南息县已无悬念。那么,严嵩作为一代权臣,为什么没有终老故乡,却客死在距分宜千里之外的息县呢

根据历史记载,严嵩25岁考中进士即入朝为官,终于在他62岁时入阁为相,成为嘉靖王朝重权在握的宠臣长达20年,然而在他暮年的82岁和85岁时,连遭两次“处分”。第一次是在嘉靖41年(1562年),嘉靖皇帝根据御史邹应龙对严嵩父子的弹劾,“亟放归田,用清政本”的奏请内容,将年届82岁的严嵩革掉相位之职,让其归田回乡;第二次是嘉靖44年(1565年)严嵩因受其子(世蕃)罪所累,被削藉为民,并将其子严世蕃斩首,抄没全部家产。此时,他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

此时严嵩深知自己的命运操在别人手里,已是无力回天,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同时他更明白,当年重权在握,主政朝纲20年,得罪的人会少吗此期间,他对不同政见者,诸如绵衣卫沈炼、兵部员外郎沈继盛、兵部侍郎曾铣、前任内阁首辅夏言等均在他为相时获死刑。此一时彼一时,以目前处境,严嵩可谓四处杀机,险象环生。当查抄官军在严嵩家搜查出黄金三万二千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两及各种金银玉器等物时,严嵩已是命悬一念,任人宰割了。此时查抄头领江西巡按成守节却从众多金银器皿中踢出一只金碗,继而扔向严嵩说:“严大人,给你留碗饭吃吧!”好在成守节是奉旨办差,皇上并未让他诛杀严嵩,也是严嵩命不该绝,总算留下一条性命。成守节留下一只金碗,是奉旨成命,还是顺水人情,今天不得而知。但在息县却留下一个严嵩抱着金碗,沿途乞讨的民间传说。

可以想象而知,从一朝权臣堕落为平民,这种反差及由此产生的,比如族人的轻视,仇家的唾骂等等。更为人担忧的是,不知哪一天,皇上又来个第三次“处分”,那还有好果子吃吗何况年已八十有五,与其每天在此惶恐中受辱,不如寻觅一个安静的去处,终老天年。严嵩主政20年,他不可能没有提拔重用的亲朋好友或门生之类的人。严嵩想到了在息县的门生王时中。终于选择离家出走。他的门生王时中,曾同朝为官,曾任工部大臣。我们当地人把在京做官的统称“天官”,这个人姓王,人们叫他王天官。《息县志(1985年版)》第395页载:“王天官墓,位于县城西南王岗庄菜地”。

严嵩墓所在地的王岗村民,也就是王天官的后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代又一代伴随着严嵩的灵魂,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他们却不能与严氏的后人进行现实的沟通,造成了历史的遗憾。1565年,当严嵩得知严世蕃被斩首,自己被削藉为民的“处分”时,他老泪纵横,无颜在家乡居住,他与族人商量,决定到息县投靠自己的门生,先于他还乡的王天官。在族人的帮助下,携孙子严鸿从家乡的袁水入赣江,穿鄱阳,又逆水而上,到黄州下船,再雇一独轮车,从陆路的新洲、麻城,经大别山之关隘的小界岭,一路上风尘扑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息县的王天官家。王天官不负恩师期望,将其安顿在家,让他那一颗不安的心终得宽慰。谁知嘉靖驾崩,穆宗即位,一班朝臣对严嵩专权20年的怨恨,一朝爆发,欲治死罪,然而,被命前往分宜缉拿严嵩的官兵却空手而归。朝中有人指出,严嵩与息州的王天官私交甚好,这个“老奸臣”一定在他那里。朝中即命总兵带一队官军,星夜策马赶到息州王天官家。总兵说明来意后,王天官坦然回答道:总兵大人来得正好,我正愁严大人无处安置,那你就把他带走吧。王天官带领总兵到一墓前,钻进墓道,墓室里豆光闪烁,床上挺一老者,发须没面,形如枯槁,老者闻声呼曰:送饭的来啦。其声如洪钟,倒把总兵吓了一跳,因为严嵩在朝中是出了名的大嗓门,故总兵一听便知,这真的是严嵩了。总兵只好应道:“请严大人‘回朝’呐”。“噢,终于盼到这一天了”。严嵩欲起,无奈动弹两下,怎么也起不来。总兵见此情景,这严大人年老体弱,已入墓室,实乃活死人一个,路上车马一颠,必死无疑,如此进京,如何说得清楚,只好向王天官讨教。王天官早已胸有成竹,给总兵写下: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总兵别无他计,谅严嵩也难捱时日,便依王天官的意思急就奏章,上朝复命去了。

原来,1565年3月,严嵩携孙子严鸿投王天官,因其年纪大,一路颠簸,赶到河南息县王天官家已是重病染身,王天官虽好生侍奉,未见好转,沉疴渐重,不久于人世。所以在得知皇上派人缉拿严嵩时,便将严嵩从居室移至新挖的墓室,真乃煞费苦心了。就在嘉靖皇帝驾崩后的翌年(穆宗元年)也就是1566年4月20日,明一代权臣严嵩在弥留之际,突然坐起,满面红光,似有言语。王天官趋前询问,恩师有何吩咐严嵩让人拿来笔墨,在那宣纸上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生死从人说是非”的遗言,后掷笔于地,撒手人寰,享年86岁。

明一代史官王世贞之父王杼死于严嵩之手,心怀怨恨,把自己的情感带进历史。他在严嵩传上写下:“嵩窃政20年,人咸指目为奸臣”云云。把流言写进史书,而又以“奸”定论,只记嵩死时情景而不记墓地,实是为难严氏后人,造成了明朝正史均无严嵩死于何地的记载。

严嵩死后,王天官为尽师生之谊,以其子严世蕃的名义,并遵循江西分宜的地方习俗,在其家乡王岗村为严嵩筑一大墓穴,墓壁设环与棺木的链条相扣接,将棺木吊在穴内空间,是为悬棺葬。王天官死后亦葬于此,两墓南北相距50米。王墓在南为前,嵩墓在北为后,呈投师怀抱之状。师生之谊,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全集目录

前言

诗集

卷一

杂诗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诗续集

文集

卷一制表

卷二书

卷三序

卷四序

卷五记

卷六记

卷七碑

卷八铭

卷九杂文

文集补遗

揭傒斯全集辑遗

附录

附录一传纪

附录二赠答题咏

附录三序跋著录

附录四评论佚事

题饶家桥

江涨一首时西师未息

桃花鹦鹉

题江道士清虚馆

寄题信州德元观何真人长春亭

桂林歌赠胡秀才

送袁先辈之〓江

黄尊师高轩观鹅因留宿

衡山县晚渡

登祝融峰赠星上人

饮张氏别墅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寄南岳圆上人

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颍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题张彦辅枯木

黄鹤山听雨得清字

至岳阳寄武昌诸生

三月二日闻西师捷口号

三月三日奉陪宪使程公游麻原第三谷宴藏书山房白雪楼

题曾观颐文集后

临川女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

潇湘夜雨

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

平沙落雁

山市晴岚

江天暮雪

烟寺晓钟

渔村晚照

宿华盖山赠赵尊师

以事暂如武昌发临川

女儿浦歌

登古头陀寺最高处得照字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送李掾自北回归省长沙因简赵宣慰张徵士吕宗二判官

送姜尚忠得官后携新妾归省

送尹十六善叟谒告归茶陵会〓贤兄处士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山水图

远归曲戏赠李九时毅还江西

重饯李九时毅赋得南楼月

秋兴亭得南字

寄题傅氏吾一齐

贫交行

送赵履道虞叔常还江右

晓坐张先生朝阳轩

张氏宅饮饯酒醒作

别武昌

秋风一首送邓东白归金溪

望葛市有怀故人卢子仪以附他舟不得上岸相见予往赴主一书院时卢寔送予至长沙今经其里乃不一造门能无憾乎至樊口作

过江州

南康夜泊闻庐阜钟声

庐山连尊师求真阳诗久诺之而未作一夕梦中得之因书以赠

汉荼陵侯庙

春日杂言

山堂晚兴

饮酒篇悼亡后作

梦两雏

初夏和邻友见新蝶并次其韵

梦武昌

游麻姑山

云关

飞练亭

涌雪亭

三峡桥

麻姑坛

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卢学士奉旨南祀海岳繇钟陵相别闻尚宿留会稽有怀奉寄

喜赵顺昌官满来归

伤足不愈遣闷示友

病夜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

送雷山人游山

感梦

大饥行

蘘荷山

彭氏具庆图

送阿英童归杨氏

归故园新居落成后作

寄题朱氏真朴堂

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史馆独坐

张君寿鹄山隐居

文会图

山水图

寄题徐道士野愚轩

蜡梅太平雀

寄题鄱阳严氏悠然楼

送人从军

山水

廖氏皆春堂

寄题胡氏园趣亭

山晖图为刘尊师赋

渊明归兴图

赋得海上云送良上人归径山

新安许氏兰秀轩

寄题上饶郑氏菊庄

云锦溪棹歌七首

寄题傅尊师兄弟所作宁寿道院

我我亭诗

寄题邺下樊氏钟秀园

送人之淮东

山行

北楼雪后酒醒独吟

野鸭词

寄题冯掾东〓园亭

宿梁安峡梦故室有感

三月八日携二侄游麻姑山

送陈教授赴郴州

送赵仲远赴瓯宁

出三洪峡

闻熊从正呕血亡

游禅林寺喜得昌上人

山庄晚立有怀舍侄沆督获临川

哭王十良仲

雨述三篇

雪中同程汉翁程志可登吁江从姑山

春暮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

寄寿程翰林

熊英德哀辞

哭周隐君

北上登小孤山

长风沙夜泊

扬州阻风

望岳

初至京师和答友人病中见示

不寐呈何太虚

何郎失镜词

赠青城侯尊师次韵

雪中访史馆陈仲刚兄弟皆疾未适坐语留赠

送何太虚南归

重饯何太虚

赠友

赠茅山刘尊师

暮归

晓出顺承门有怀何太虚

赠洪参军兄弟

留署丞宅观古图玩和田大夫

和吴真人大明殿元旦早朝

赠颠上人

庐陵玄潭观旧藏许旌阳斩蛟剑兴国有一道士过庐陵窃之至于京师以献吴真人邀予赋诗遣还本观

登海王庄古丘作

读蒋临淮碑

寄题太子文学张希孟凝云石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

居庸行

登怀来县古城

南城怀古四首

石鼓

铜仪

悯忠寺

长春宫

京城闲居杂言八首

雨渡桥干岭

次龙门

偏岭作

还宿泺河嘴望行宫

去妇词

四友诗

送郭祥卿架阁还姑苏省觐赴广德幕府选为中书礼部不就

送虞德修

谒告南归夜过安民亭有怀宁志道

是夕梦故人吴东之凄然感怀

徐州对酒和曾编修

宿宝应

高邮夜泊读曾可则诗集

烈山和曾编修

入秦淮和曾编修

二月七日早过池州周同知出郭相迓风急〓驶遥望黯然

泊安庆和曾编修

小孤山次韵

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赠〓者黄生

山水卷

寄题临川西磵范氏寓居

访所亲

寻舍弟将至东牟宿野店

赠王郎

别乡友徐明初

题寿昌寺

奇童诗

题姑苏陆友仁所藏卫青印

俞氏看雨轩

赵照磨虚舟

寒猿饮水图

余道士抱朴斋

画鹰

题罗稚川所画临川罗益谦溪居图

四清图

题南顿孔氏复明诗卷

青山白云图

次韵陈明仲喜雨时初免先子丧

程汉翁隐居新城山中偶入城府寓童使君西园既日获谈讌何太虚有诗赠问且并予次韵奉和

赋双陆

自〓之临川晓发

题聂积道庭池大室

题陈掾菊庄

泊安庆

待潮

蛾眉亭

渔父

高邮城

淮阴阻雨

济州初度

杨柳青谣

病目二首呈程承旨

读黎景高佥事重修汉阳郎官湖李太白祠记爱其高简有法赋诗十韵寄题祠下

城南宴集分韵得与字

题集贤赵待制赠黎使君罗稚川所画秋芦群雁图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

读黎佥事安南志见所书与陈键始末有感而作

献张平章

和欧阳南阳月夜思五首

寄何得之隐居二首

二贞诗

送吴士一南归

题张道士所藏宋复古古木寒泉图

集贤文学士挽词

竹雀图

寄题集贤周待制悠然阁

题祝道士龙虎山先天观图

送田大夫修甫赴甘肃省幕

卢沟风雨送别图

马氏岩溪图

山水图

周待制致乐堂

送道士薛玄卿归江东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

大明殿退朝和周待制

奉饯集贤黄大学士宣抚山东河北

送张编修德元弃官归养永嘉

赵道士山水图

云中四老图

哭刘恩州致政

祖生诗

白莲诗

孤雌行为郾城徐节妇作

春风双秀图

送管录事赴东平走笔作

燕氏救兄诗

送人归蜀赴官云南

答胡明远述怀见示

送华尊师以天寿节奉诏祀武当

送客省冷副使归豫章觐省

杜从事元美戏彩堂

庐山郭教授数相〓不见忽闻归省却赴官云南寄五言一首为别以答愿交之意

寄题卢沟桥符氏雅集亭

和酬马伯庸供奉史馆闲题见示

送秦从事岩卿赴迁安令

集贤王大学士生朝

送马雍古御史抚谕河西

送周山人之辽东

李宫人琵琶引

高隐君诗

题上都崇真宫陈真人屋壁李学士所画墨竹

大驾既还独候驿传未得和陈真人见示

题邢先辈西壁山水图

送李掾还泰山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

陵阳牟景阳以名祖父之子孙负奇才劲气而与世抹摋自台州教授入掾翰林一语不合竟弃去不顾以诗为别

结羊肠辞

刘承旨父大司徒邢国公庆九十应制

送周待制奉母归番阳勒碑却赴官池州

题吴越王答周克俭谢赐物及陈事宜状帖

题胡氏茂清亭

砚山诗

题集贤商学士所画太乙崇福宫东西壁山水图为张真人作

读於潜谢氏三世圹记皆自作石柱桃花二〓处

送黄道士

渊明归去来图

寿陈道人

题孙教授所藏三画

楚山秋晚

天台图

雪霁图

奉送大名安治中守沔阳

送徐道士归豫章西山

寄题新昌漆隐君桂轩

漆隐君作寿藏屋东筑亭曰可居求诗

题百丈辉长老所藏李仲宾之孙岁寒图

河东何彦诚善八分书及署书携家入吴楚间有盛名虽贫泊如也其至京城予未之识艺文少监孙转臣为言其人且邀予赋诗

寄题湖广平章道童归耕亭

题宪台张史雪谷轩

寄题江东应天山天谷庵

送成宜叔编修归南阳迎鲁学士因省觐

寄题馀干张氏让堂

周氏敖山驿水木清华亭

蔡七祖真人得朱文公所书读书二字以名其斋因请予赋

赋得吴歌送人归吴中

走笔赠眉山郑县尉之官缙云

过族侄

碧溪堂诗

沈逸人东观招饮山馆

送孙志言远游

达摩西归图

题蒋氏倥侗集

赠戴逸人

兴国赠赵先辈

和酬李九时毅

秋涧吟

画鸭

梦游麻原

题聂氏陶轩

清江黄氏池亭

参禅图

送王员外还朝

送涂云章访旧武昌却入京师

初春以事暂之庐陵过临江望孔庙丽泽楼

归舟

小孤山晓发和蔡思敬韵

安庆阻风和李提举韵

三月晦日舟中送春得诗字

大信晚泊呈舟中诸公

扬州蕃厘观琼花和壁间郑损诗

入黄河和李提举韵

过古宿迁和李提举韵

白杨河看月

过吕梁宿云梦城下相传汉高祖伪游云梦至此而得韩信后人因以名其城即彭越之故都也故老犹能历历指其处遂与诸公分韵赋诗予得黄字

纪见和李提举韵

歌风台和李提举

永济渠阻风呈李提举诸公

入〓和蔡思敬

宿武城和蔡思敬

过陵州和蔡思敬

皇舅墓

晓发齐家堰和李提举即事

河间郡治宋熙宁初尝建门曰瀛海之门其废已久皇庆初右师刘郎中出为总管方营度重建以代去不果郡人郭氏者出私帑成之至是翰林胡编修持太常陈博士所为序求予赋之为赋长

蔡氏四适堂诗

齿落

子陵独钓图

鼯鼠食瓜图

哭信州仙源观徐尊师

送泗州赵判官佐湖广省幕

送张天师归龙虎山

赠陈尊师归江东

送蔡思敬还豫章有怀辽阳李提举

潇湘八景图

孔林图诗

寿栎山诗为吴真人生朝作

雪竹初齐图

寿王枢副

李将军歌送李天民赴邵武军口巡检

桃源图

送主簿宗公赴官长乐

送人归豫章

送王留守宣慰荆湖

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王公既悬车之明年即所居西偏旧堂扁曰康乐赋诗述意猥蒙示及辄依韵奉和

奉题王大学士延祐二年奉使宣抚山东河北行卷

梦题墨梅

奉和王大学士康乐堂夜坐见示

送叶道士还庐山

题张尊师画

送徐长公归豫章

吉安老人

送太常掾陈存道教授广东

送播州杨宣慰归藩

前卫亲军百户张合剌普华丧其母于京师躬舆榇还广平又自穿坟以葬枢密王公作诗邀予赋

送徐元山

寄题括苍王氏东野二亭

耕雨

心远

寒夜

十一月七日吴特进初度

送唐尊师祠武当

送詹尊师归庐山

河西刘守中所临秦友谅衰柳飞蝉图

孤松篇寿王大学士

和族子节京城客思

登蓟丘

送雷巡检赴雅州

寿王枢副致政

赠淳真子张太古

许判官挽词

送何秀才南归

题金人王仲宝墨竹

胡编修挽词

送陈讲主奉诏校经罢归余杭

秋夜长

廖母诗

送宁上人归五公寺

慈化寺〓上人题黄金书华严经

谦上人自牧诗

送玄上人

寄姑苏张大监

送茂公

栾城范节妇郭氏诗

立春病述

答程敬甫见和

元宵和张伯贞

和刘录事春雪二十韵

奉和傅与砺对雨见怀

和傅与砺近日二首

胡氏方齐诗

二月三日病中闻王少监东阁梅花盛开因寄赠

诸公见和梅花之作因王少监言先平章在时所蓄凡百馀株今无二三矣乃复用前韵

予卧疾两月中朝诸老皆为之忧及少瘥皆为之喜感而有作

读中书除目

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

夜坐

花朝连雨花皆未开与同舍诸君谈诗学书走笔作

十六日监中诸官长携羊酒相过许彦温照磨有诗次韵为答

有客自南来

奎章马典签作淮南招隐图其父伯庸中丞为之题以赠郊祀法物简库使索赋

墨竹

奉和吴特进送萧炼师还江东

奉题近臣所藏天历御赐渭川千亩图

前太常孙院判凡四哭子而两岁两得之麦著作有诗予亦次韵

题萧焕有历临江兴国二郡及广东帅府三照磨政迹

题宋好古墨竹二首

明仁殿说书闻一之归省新安

寄题江阳毛氏天光云影阁

寄题丁左司崧岩精舍

题台掾王仲能所藏二画

李遵道枯木

唐子华山水

题陈道之所藏林和靖谢工部惠河阳法酝道服布财帖

送吴宗师弟归鄱阳

送孔惟中归临江

国子博士赵继〓既为乃祖丞相忠简公建祠闻喜董泽故居又乞为潮州推官修忠简谪居故祠赠以长句

胡氏嘉树轩

刘氏清修堂

送邓医士归庐陵

有一近侍西域人颇读书好画竹石多技能家在湃渭间有母尚存以久客京师将归省士大夫多为诗文以夸道之释源宗主洪司徒亦西人独作五言诗三十六韵以大义责之谓多技为童坚

丹阳束氏山居图

送傅与砺从事安南

谢氏松巢

寄题庐陵林氏华峰堂

送李唐卿御史赴西台

简氏七便面拟唐宋七名家作皆逼真

送刘遵道循史赴南台

听竹轩为王晋之著作赋

读庐陵黄琮以翁集诗甚清婉词亦秾丽集句尤工因题其后

连旬病卧闻集贤同修撰亦困雨潦兼疾未瘥乃蒙遣问奉寄二首

前舒城长燮理溥化自迁乐安善政日闻荐牍交至病中有怀作诗志喜

施道士无一斋

烟江秋晚图

张真人象山图

送张尊师奉使龙虎山召天师赴阙

寄题刘氏城隐

莆田渊上人自号珠海近还自五台极言光景之异又言尝游补陀补陀亦有之然百无一二见者於其归赋诗以赠之

画马

十月十八夜南郊斋宿梦先帝召见便殿手赐橘花一枝有感而作

温日观葡萄

送周道士兼简江〓陈众仲提举

徐道士还茅山求友云诗走笔作

病中初度〓江严仁安周仕雅欧阳伯诚周伯达临江陈道之庐陵彭宗建乡友熊可大张伯贞九原陈伯丰各以歌诗见贻而楚国程文宪公之孙敬甫独宠以百韵仆故程公客也俯仰今昔慷

宣城张尊师玄谷轩

孙氏世德碑

送林彦广南镇行香

张节妇诗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

雪中脊令图

王宪章

寿吴大宗师

虎图行

题黄文学所作南康杂造局使曹君寿诗工粮记后

送简河源

云岩

送汪司徒致政归巩昌

题欧阳龙南所藏双龙图

题许参政所藏刘伯熙青山白云图

双秀图

题欧阳龙南所藏罗稚川秋江晚景图

张尊师夏山图

干勒源云山图为天台项子虚作

送熊秀才归江东

甯节妇诗

龙门和刘修撰

暘谷图

和刘修撰即事

早起宴坐和虞学士壁间韵

进士张子高得邛州判官归成都

赠项炼师

题御书雪林二字赐赵中丞应制

送仕虞掾刘立道分教沔阳

大驾既幸上都率奎章诸生之留京者读书宫南史馆中得大热疾势危甚项均子虚视之一药而起为赋五言一首为谢

番阳萧性渊携其祖将领所爱唐琴号霜钟者还自和林求诗六月三日五门宣赦后作

御马图

杜节妇诗

文瑞图

敕勒秋风

乌桓夕照

滦河晓月

松林夜雨

天山秋猎

陵台晚眺

古木图

送李伯傅宰归善

赵永嘉敬叔为予言瑞安有隐者曰唐景瑞尝有荐于行中书省中书用为宗晦书院山长不起因自号清节处士求为赋诗

渊明归去图

送人赴广州医官

刘汉璋挽词

奉和翰林张学士寄题平江重建姑苏台

题贺张仲渊使君自平江拜吏部尚书诗卷

雪岩走笔次韵

追和虞学士陈助教宴董尊师城东杏花下之作

题何昭文所画归来图

和张太乙秋兴十首

题龚友辅缵古斋诗

河东周时用远临寓舍喜而有作

题张彦辅所画仙岩王氏野外堂图

大德己亥予拜清退先生王道傅於贵溪之西昂有谢惠陶原集诗后三十有八年其诸孙天明至京师忽以见示予览之愧甚亟欲毁去恐乖久要之情且欲存以为少作之戒因再用前韵志感

上在岭南时居独秀山寿甯禅寺有近臣宽者里不花自易名法恩愿为上出家祝厘赐御书为识及即位赐名亦辇真省吉日侍左右乃以旧所赐御书装潢请赋

临川曾君俊始自豫章从故人入京师未尝请於其父也及以书报父乃以诗寄之词意悃恳读而为之和

送许可与赴武昌水陆事产提举

寄题王氏孝义堂

题龙虎山张太乙竹石

和酬徐则韶见示九月游西山之作

题高丽幼上人所藏金人画苏子瞻游赤壁图

折枝十韵

来禽

栀子

月丹

木香

月桂

张氏孝义诗

张氏望松亭

送笃御史赴南台

云山春晓图

保宝御史为南台从事时识文宗於潜邸尝御书其名以赐之因观宸翰感极成诗

寄题张尊师壶州道院

送奎章阁属王可宾归陈州

玛瑙石

送孔文学赴大庾巡检

题张使君弃官学道诗卷

渊明归去来图

秋夜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

送龚立民之南康学正

题胡虔汲水蕃部图应制

耿孝子

奉同柯博士甘内掾下直赋

送秘书李道济赴峡州幕

送乡人佑上人从师归当阳

吴子高悼亡归岳阳

送王伯循编修赴南台御史

二月朔日雪中题欧阳少监所藏宋好古画竹

送苏尊师归茅山

奉送全平章赴任江西

赵孝子

送阴阳萧教授赴浏阳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

送聂太祝赴潮州录事

送户曹掾于孔昭赴南台掾

送毛真人还龙虎山

故中宪大夫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志道哀词

柏堂诗

题内府四画应制

宋徽宗成平殿曲宴蔡京图御画御记

曹将军下槽马图

韩滉土星像

韩干马

题辛澄莲花观音像应制

忆昨四首

寄题张齐公庙

寄兄

寄题杨教授菊庄

送谭仲章归长沙

送郑司狱归衢州却赴调京师

六月七日得庐陵刘仲高及儿子汯书用集贤孙伯刚韵寄意

雨中感怀和壁间虞学士韵

我有八尺驹

关尊师松壑图

题临川黄炼师入京赠行诗卷

醉学士图

龚氏皆山楼

过何得之先生故居

赠吴主一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二首

赋得春雁送张郎中省觐扬州

所藏远山图

题陈氏松巢图

重送曾应奉及周邹诸君子

杂诗

写兴五首寿吴大宗师

雨中作

送刘旌德

题渊明抚松图

题赵子昂寒翠图

送冯尊师还岳阳

题芦雁四首

题李陵送苏武图

题风烟雪月四梅图

题牧羊图

题草虫图二首

再题二首

题石头和尚草庵图

题何尊师画牛图

题柯博士为方叔高所画墨竹

丘氏南陵月矶亭

题四梅图

题蒲萄

从他痛辞

赠许道士

题李见心小蓬莱

黄母吴氏挽歌

送墨工潘生还临江

武冈扶丘山紫府延寿宫宋张真人守静所居也至今祷雨旸辄应其徒纯真子饶君礼诚延祐中入京师为今玄教大宗师吴公所知居太乙延福宫十五年将南还山中诗以送之

题渔樵问答图

题刘商观弈图李伯时临苏子瞻跋茅君彦刻

题陈所翁双龙图为寅上人作

题玉笥山邵道士所藏宋方奉使赠刘道士

题彭尊师祷雨诗卷

题春龙听雷图

送黄判官归江西

和刘修撰十二辰诗

发临湘得风

金紫光禄大夫山东行尚书省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特封济南公致仕赠效忠宣力佐命功臣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忠襄张荣加赠推忠宣力正义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

妻齐国夫人宋氏进封济南王夫人制

诸王忽都答儿追封云安王谥忠武制

诸王罗罗〓追封保宁王谥昭义制

申命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制

进至大圣德颂表

皇太后加尊号监修国史府贺表

天寿节监修国史府贺表

元旦翰林国史院贺皇太后表

天寿节代蒙古国子监贺表

上再即位奎章阁贺表

奎章阁贺正表

册皇太子奎章阁贺表

圣节贺表

奎章阁贺表

艺文监贺表

上李秦公书

与尚书右丞书

答胡汲仲书

与萧维斗书

吴清宁文集序

丰水续志序

萧孚有诗序

孔氏谱序

重修揭氏族谱序

送刘旌德序

通鉴纲目书法序

范先生诗序

书王鼎翁文集后序

城南宴集诗后序

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送张掾序

送陈文学序

赠医者汤伯高序

夷白先生集序

纯德先生梅西集序

送程叔永南归序

送族子时益赴南康主簿序

送李克俊赴长兴州同知序

送刘真叟赴广东宪幕诗序

宋史论序

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正序

送张都事序

送艺林库提点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

送也速答儿赤序

〓溪先生文集序

无底书囊序

临江路张同知自然颂序

送燮元溥序

送彭仲宝赴水北巡检序

富州重修学记

全州学记

舒城县龙眠书院记

涿州孔子庙礼器记

增城三皇庙记

建都水分监记

安福州东岳庙记

浮云道院记

抚州灵感庙记

胡氏园趣亭记

杨氏忠节祠记

孝通庙记

易州定兴县城隍庙记

庐江县学明伦堂记

靖州广德书院记

广州增城县学记

陟亭记

善馀堂记

进德堂记

常州通真观修造记

袁州宜春县逢溪山圣寿寺记

庐陵县丞冯君修造记

昭勇庙卷雪楼记

法印寺记

冲玄观记

彭州学记

大元敕赐修堰碑

重建济州会源〓碑

天华万寿宫碑

临江路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碑

敕赐汉昭烈帝庙碑

双节庙碑

龚先生碑

严先生碑

乐丘碑

大元敕赐正奉大夫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董公神道碑

赵功可墓志铭

奔清甫墓志铭

处士杨君墓志铭

饶隐君墓志铭

萧景能墓志铭

郑隐君墓碣

杨隐君叔芳墓志铭

杨隐君叔宏墓志铭

甘景行墓志铭

故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吕公墓志铭

奉议大夫平江路嘉定州知州甘公士廉墓志铭

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顺墓志铭

逸士徐君墓志铭

逸士陈君墓志铭

何先生墓志铭

靖逸处士熊公墓志铭

刘先生墓志铭

刘福墓志铭

吾读吾书斋铭

孝友堂铭

潭心斋铭

思无邪斋铭

读书处铭

忍恕堂铭

方寸间铭

天马赞

仙茅述

静虚解

杨楚经字说

题昔刺使宋图后

题邹福诗后

幽忧赋

故叔父常轩五府君哀辞

九招一首为故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留公作

祭赵供奉文

李节妇传

桂阳县尹范君墓志铭

题明皇出游图应制

题季安中白翎雀

寄题武宽则湖山堂

题信上人春兰秋蕙

周氏慈云庵

题花鸟图

海棠

四爱题咏

望云道中

望云感秋

题玄妙观

开元宫碑诗

开元宫图诗

诗宗正法眼藏

傅与砺诗集序

送傅与砺序

欧阳先生集序

吴澄神道碑

金台集后序

潞阳郡公墓志铭略

王顺神道碑记

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公神道碑

元史揭傒斯传

丰城县志揭傒斯传

送程以文兼柬揭曼硕

遇曼硕有赠

酬揭曼硕重赠

访程汉翁不遇赋寄

酬揭曼硕赠别

和揭曼硕茂才揭尝过临不遇留题墙壁

题揭曼硕诗卷

和揭曼硕兼怀武昌名胜

读揭文安集

正月二十日寿揭学士

秋日怀揭翰林

夜宿揭监丞斋馆

奉和揭监丞立春病中之作

近日

揭监丞枉和仍韵奉谢

对雨怀揭监丞病起

和揭监丞闻王少监宅二月梅花盛开

重午寓揭公馆

九日同陈道之携酒过揭公

寄陈维祯兼呈揭公公许为故妻作传

题楼碧山为淦龚舜咨赋

揭学士舍我归丰城大雨阻江干五日

奉和揭学士听松轩

呈揭曼硕学士

题授经郎献书图

揭学士过武康山中十日薛外史江东未至孤坐予因戏笔破闷

省郎中检校陪集贤揭学士宴集约赋十韵得清字

天马

京城访揭曼硕秘书

挽揭曼硕学士

翰林国史院祭揭侍讲文

汲古阁本跋

千顷堂书目

补辽金元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则

豫章丛书本跋

木天禁语一则

辍耕录三则

柳待制文集跋

元史柳贯传

诗薮十三则

柳亭诗话一则

池北偶谈一则

漫堂说诗一则

说诗〓语一则

寒厅诗话一则

尧山堂外纪一则

古欢堂集杂著一则

元诗纪事二则

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楠杞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

严篙被充军死在途中?

严嵩之死: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明·嘉靖以来首辅传卷四载:“嵩死时寄食墓舍,不能有棺椁,亦无吊者”。寥寥数语,向后人勾勒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