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怎样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第1张

一、 细心观察发现美

我校地处杭州市的闲林古镇,古街幽巷,庙宇飞檐,庭院深深。但是很多同学在古镇生活了许多年,却没有发现古镇的美。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美就在身边。

观察过程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先提出观察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对象的特征(形状、大小、色彩等)。

如在执教乡土美术《章太炎故居》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来到章太炎故居参观,在参观前,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章太炎故居的结构是怎样的?(四进加一过道的大宅院)

2 它的上面有那些装饰?(木雕、砖雕等)

3 雕刻了哪些内容?(故事情节、构图等)

4 它有什么颜色?

章太炎故居是至今保存完好且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华的所在。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锼镂剔绘巧夺天工。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发现,仅图案装饰一项就有六类:人物、动物、花卉、几何图形等,其中花卉有:梅花、莲花、牡丹、竹子、松树等。这些花卉还有着美好的寓意,比如莲花代表连年有余,牡丹花代表富贵等;制作工艺形式有浮雕、透雕、圆雕等;创作手法有写实、夸张。经过细心的观察,同学们无不惊叹:太美了,这座故居犹如一个艺术的宝库。

没有用心去观察生活,就难以发现美,即使有很好的素材出现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经过引导观察,学生渐渐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美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 文化情境中感受美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确实,古建筑中的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余杭通济大桥、余杭双塔。学生在欣赏古建筑的过程中,感知古建筑所传达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真正理解从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笔者通过向土生土长的余杭老市民了解关于双塔的故事传说、查阅地方县志等途径了解双塔,编写了乡土美术教材《家乡的塔》,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余杭双塔的故事吗?

生:老师,我从老人的传说中知道,余杭的两座宝塔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大禹治水时用了竹篙把船固定住,就下船治水了。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就在插竹篙的两端造了两座塔,这就是塔的来历。

生:我经常在苕溪边玩,也听老人们说起过这个故事,大禹真是个做事一心一意的人。

师:是呀,学习这一课,我们还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上这节课时,学生们兴趣特别大,经常在苕溪边玩耍的学生们纷纷讲起了自己熟知的故事,他们把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的更是加上了自己的丰富想象,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有血有肉。其他学生对双塔和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家乡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乡土美术的传统是乡土文化沉淀的结果,是民间生活、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共同要求,也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把乡土美术和学校传统美术有机结合,让乡土美术在与学校美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 点石成金创造美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的教育革新者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古镇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中,如砖雕、木刻、谯楼、古塔等艺术与儿童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表现内容常常跨越时空,将不同属性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时性,儿童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亲近感,容易引发儿童的创造表现欲望,又能使儿童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

有一位同学创作了一幅名为“古镇印象”的黑白纸版画,画面的左上方是东门谯楼,右下方是北门谯楼,两者之间用青石板、棋盘石铺成的古街相连接,画面简洁概括,令人赞叹。我问她为什么想到这样创作?她说,我家住在东门,而学校却在北门,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踏着青石板经过这两座谯楼。我以前总觉得谯楼阴暗破旧,令人有些害怕,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就开始留心观察它们,才知道这古朴、简洁、无华也是一种美,所以想创作它。

余杭山沟里,山水秀美,山间潺潺的小溪,溪中嬉戏的鱼儿和被溪水打磨光滑的鹅卵石,是学生们的最爱。

笔者听过《卵石变个样》一课,执教教师通过提供各种素材让学生找创作的灵感,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卵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以打开创作思路,丰富表现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从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将课堂创作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并根据石头的不同形状,通过彩泥进行想象添加,创作自己喜爱的作品形象。如以下两件作品,就是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巧妙的添加创作的栩栩如生的大象和小刺猬。

四、 从我做起热爱美

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逐渐风化,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这正需要美术老师重拾古建筑那段光辉岁月,让它们再次发出熠熠光辉。

例如某老师执教的《余杭水城门》一课时的片段。

师: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城门或水城门?

生:(讲述自己查阅资料获得的有关城门即水城门的知识。)

师:古往今来,水城门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水城门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

师:我们的家乡余杭有没有这样的水城门呢?

生:(古镇余杭现存有2座水城门)

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或画一幅水城门的作品,表达一份对文物古迹的热爱之情吧。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在评价作品时,老师要求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 是否表现家乡的水城门。

(2) 水城门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 构图合理吗?

通过这样一课,学生不仅了解了余杭水城门,更是通过绘画把它保存下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

古镇有悠久的民间故事、美妙传说、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等。同时,由于人们对乡土美术文化的认识、开发和保护不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中,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或消失,尤其是那些民间制作工艺,随着老一辈艺人的故去,它将永远消失。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当地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有关资料,将乡土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地方相关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学生们走街串户,询爷爷问奶奶听神话传说故事、历史典故,访民间工艺,查家谱,收集地方戏曲资料,品尝家乡小吃;教师带学生外出写生,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临一临古建筑的装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分类,作为资料保存下来,画一画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笔一画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并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洪织昌。

这是我们刘氏族谱诗叫《告刘氏宗亲书》

我也姓刘!!!

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规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规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规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怎样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

一、 细心观察发现美我校地处杭州市的闲林古镇,古街幽巷,庙宇飞檐,庭院深深。但是很多同学在古镇生活了许多年,却没有发现古镇的美。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