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作为靖难之役的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朱能作为靖难之役的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第1张

朱能最后是在南征安南的行军途中病逝的。朱能很早便在朱棣麾下从军,后来在1394年的时候子承父职,开始担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一职。1399年,朱能追随朱棣起兵。起兵之后,朱能先是与张玉联手杀害朝廷任命的北平布政使与都指挥使,继而顺利占领北平九门。在这之后,朱能又相继领军攻占蓟州、遵化、雄县等地,杀死或者生擒了多位朝廷将领。其中在“真定之战”这一战役中,朱能曾经只率领三十名敢死队士兵一路追击朝廷军至滹沱河,最后大获全胜。凭借此次战功,朱能被朱棣提升为都指挥佥事。

待“靖难之役”进行至1400年后,朱能又先后随军攻占广昌、大同等地。在这一年发生的“白沟河之战”中,朱能更是以前锋身份奋勇杀敌,最后成功击败南军平安部。此外,在这一年的年末,朱棣曾在东昌之战中一度失利。此次失利不仅导致燕军被击败,就连朱棣自己也遭到围困。在这般危急情况下,朱能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冲入重围,最后成功帮助朱棣脱离出困境。

等进入1401年之后,朱能在激战于夹河的燕军因将领谭渊战死而士气不振之际,及时率军赶来救援。并且接连取得多次捷报,从而使燕军的士气得到恢复。这类事件在1402年时也曾再一次发生过,当时燕军受挫于淝河,还损失了一名名为王真的大将。这场战事失利之后,诸多部将纷纷劝说朱棣暂时退兵北返,但是朱能却坚持继续南下。为了说服朱棣,朱能还以汉高祖为例,说汉高祖虽十战九败却最终夺得了皇权。听了这一番话的的朱棣最后没有退兵,而朱能则在这之后又接连为燕军取得了多次捷报。

1402年的六月,朱棣顺利渡过长江,燕军直逼都城南京。待拿下南京之后,朱棣如愿称帝。这之后朱棣开始对靖难时期的功臣逐一进行论功行赏,其中朱能因战功显赫而被封为成国公,所得封赏仅次于丘福1406年的时候,朱能被朱棣任命为征夷将军,奉命南下征伐安南。这一时期的安南刚刚经历政权变更,正统安南王陈氏被篡位的胡氏所取代。后来,陈氏子孙前来明朝希望明朝能够为其做主,于是朱棣便派遣五千明军护送该人回国,结果却中途遭到伏击。便就是因为这场伏击,朱棣决定对安南发动攻伐。而受命前去攻伐安南的朱能却在行军途中染病,最后于1406年十月病逝。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

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

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造反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徐达没事?

接着就是正常套路,建功立业,成立明朝。但是建国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徐达能够躲过一劫?

其实如果你真的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虽然朱元璋杀了功臣,但是并没有传说当中的这么多。

这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假设上面的罪名成立,朱元璋为何大肆屠戮功臣,又为何没有杀徐达?

很简单,就是因为衷心,而且两次给朱元璋表露过。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老宅子送给徐达(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但是达固辞,意思是坚决不要。

先不说老宅子的事情,就单独以兄弟相称,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徐达。其实信任这种东西最廉价,这不可能成为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关键是徐达表现的足够忠诚。

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等到徐达醒过来的时候,吓得魂都没有了,趴在地上大呼死罪。朱元璋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这是第一次试探。

除此之外,野史当中还有胜棋楼的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要和徐达下棋,并且不允许他让子。结果这盘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了中午,整个棋盘都摆满了棋,徐达突然停下来手中的动作。

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继续下下去?徐达让朱元璋仔细看棋盘,原来徐达所执的黑棋,全部摆成了万岁的字样。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把下棋的这栋楼赏给了徐达,并且改名为胜棋楼。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不过由于太子朱标实在是太过宅心仁厚,朱元璋不放心等他百年之后,朱能否镇住各位叔伯,于是开始了大清洗。

整个过程异常的惨烈,牵扯人数之广史无前例,不过徐达全部都活了下来。可惜最后还是不明觉厉的死掉了,史书上如此记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意思是徐达后背长了一个疮,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过去看看,第2年徐达突然去世。不过民间当中的说法,还是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在徐达长子临走之前,给了他一只烧鹅,让他带给徐达。当时这种背部生疮,医书当中记载。需要好生休养,不能吃发物。

何为发物?比如一些过于营养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伤口病变。不过还要给这种说法打一个问号,毕竟明史当中后来这样记载: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的后人如何了?

从上面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徐达的,对于他的后人自然是优待处理。徐达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且看他的后人情况如何?

徐达的大儿子名叫徐辉祖,也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准备着手削藩事宜。在燕王朱棣之前,已经革去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人的职位,燕王朱棣眼看造反在即。

不过在真正造反之前,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先行前往南京请安,假意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削藩,也是讲了礼。

当时就有人建议,先把他们三个扣留,这样燕王就不敢造反了。可惜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但是徐辉祖认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又私下里去找朱允炆。

并且给他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三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要知道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燕王,他还是这三个人的舅舅。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担心的就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给他的评价也是: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

意思是朱高煦就算现在不背叛朱允炆,将来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徐辉祖说的可谓是非常之准。

朱棣登基之后,曾经让朱高煦前往云南,但是由于此地太过荒凉,和流放没有区别。于是朱高煦不愿意前往,朱棣非常生气的把他骂了一顿。

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悔改,甚至是私自练兵,朱棣一气之下,把他贬成了庶民。最后朱高煦气不过起兵造反,结果在宣宗时期被其处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虽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朱允炆仍然没有同意。

由于徐辉祖是这三个人的舅舅,所以他们来京城的时候也是住在徐辉祖的家里面。然而徐辉祖面圣的消息被泄露,朱高煦连夜骑马逃走。

后来燕王起兵造反,徐辉祖前去阻击,可惜是一败再败。等到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徐辉祖待在徐达王府里面,不愿意出去迎接。不过朱棣并不好杀他,因为上面有人罩着。

第一是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小舅子这个关系放着。第二是徐达一家有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朱棣反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所以只是囚禁了他,五年后徐辉祖病逝。

虽然徐辉祖气节可加,但是不代表徐达的所有儿子都这样。他的小儿子徐增寿,就曾经力保朱棣,也是他主张把朱棣三个儿子放走。也是他通知的朱高煦逃跑。

所以等到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召他进宫问罪,最后死在了皇宫的地板上。朱棣进南京之后,也是悲痛万分,给他追封了武阳侯。虽然留了个儿子,但是后来因为奢侈放纵,被扒去了官服。

徐达的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因为靖难之役而死,二儿子早年因为病重夭折。唯独三儿子还算好,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最后也留了一个善终。

至于徐达的三个女儿,则是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嫁给燕王朱棣是长女,之后被封为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后来下场也不是特别好。

民间一农民自称是徐达后人?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

位于江苏如东的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自称是徐达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家谱作证,上面确实从明朝开始编纂,如今已经是22代人了。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他自己只知道是徐达的后人,但是并不清楚是哪一脉。当年是由于靖康之变,才搬到了如东,如今只剩他们这一脉人。为了纪念曾经的祖辈,特意修建了一座宗祠。

徐永德以前家里面比较穷,不过父亲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到了私塾,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扫盲教师,后来在如东县的一所初中教书,一直到退休。

他是在偶然之间,到村子里面徐永泉的家中做客,看到了一本清朝版本的家谱。在这份家谱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于是寻根究底,发现自己这一脉竟然是徐达的后人。

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好考证。因为在明清交际时期,民间习惯攀龙附风,经常篡改自己祖籍,说成自己是某一个名人的后人。

大学中挖出一座古墓,竟是徐达后人?

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4月19日,地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新校区。在校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座墓穴。不过陪葬品比较磕碜,只有几件还算精美的瓷器。

根据考察研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来自于明朝时期。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能够把墓留在南京的人,可谓是非富即贵。不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发现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瓷器。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经过推测,这座墓穴距离徐达的墓穴不足几百米距离,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朱高煦》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朱高煦》人物故事小传

朱高煦(公元—1426年),明成祖次子,汉王。性情凶悍,精于骑射,以雄武自负。“靖难之役”中,多次率军击败建文帝军,反败为胜。居功自傲,骄横不法。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汉王,国云南,不肯赴国。十三年,改封青州,仍不至国,且招募私兵,日益恣横,被削去两护卫,徙封乐安。由此愈益怨忿,图谋不轨。仁宗宽大为怀,设法优容。宣宗即位,遂于宣德元年(公元1626年)举兵反叛,谋夺帝位,很快失败,被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不久焚死。

[正 史]

汉王高煦,成祖①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成祖起兵②,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白沟河之战③,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④,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⑤。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已,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成祖即位,命将兵往开平备边。时议建储,洪国公丘福,附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永乐二年⑥,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为王,国云南。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不肯行。从成祖巡北京,力请并其子归南京。成祖不得已,听之。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已,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成祖尝命同仁宗谒孝陵。仁宗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高煦从后言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时宣宗为皇太孙,在后应声曰:“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回顾失色。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十三年五月改封青州,又不欲行。成祖始疑之,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⑦,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然高煦迁延自如。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却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僭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䁥诸人。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⑧,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戎,不悛。

成祖北征晏驾。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先是,瞻圻怨父杀其母,屡发父过恶。成祖曰:“尔父子何忍也。”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中朝事。仁宗召示瞻圻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稚子不足诛。”遣守凤阳皇陵。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请,并陈利国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复书谢之。因语群臣曰:“皇祖尝谕皇考,谓叔有异志,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可不顺从。”凡有求请,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宣德元年⑨八月,遂反。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英国公张辅执之以闻。时高煦已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又散弓刀旗帜于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立五军: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恒后军,诸子各监一军,高煦自将中军。世子瞻坦居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部署已定,伪授王斌、朱恒等太师、都督、尚书等官。御史李浚以父丧家居,高煦招之,不从,变姓名,间道诣京师上变。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泰至,高煦盛兵见泰,南面坐,大言曰:“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徙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听欲。”泰惧,唯唯而已。比还,帝问汉王何言,治兵何如,泰皆不敢以实对。

是月,高煦遣百户陈刚进疏,更为书与公侯大臣,多所指斥,帝叹曰:“汉王果反。”乃议遣阳武侯薛禄将兵往讨。大学士杨荣等劝帝亲征。帝是之。张辅奏:“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万,擒献阙下。”帝曰:“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车驾发京师,过杨村,马上顾从臣曰:“度高煦计其安出”或对曰:“必先取济南为巢窟。”或对曰:“彼曩不肯离南京,今必引兵南下。”帝曰:“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闻大军至,亦不暇攻。护卫军⑩家乐安,必内顾,不肯径趋南京。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今取反者,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能亲征耳。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

高煦初闻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与。及闻亲征,始惧。时有从乐安来归得,帝厚赏之,令还谕其众。仍遗书高煦曰:“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六师压境,王即出倡谋者,朕与王除过,恩礼如初。不然,一战成擒,或以王为奇货,缚以来献,悔无及矣。”前锋至乐安,高煦约诘旦出战。帝令大军蓐食兼行,驻跸乐安城北,壁其四门。贼乘城守,王师发神机铳箭,声震如雷。诸将请即攻城。帝不许。再敕谕高煦,皆不答。城中人多欲献高煦者,高煦大惧。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帝许之。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明日,帝移跸乐安城南。高煦将出城,王斌等力止曰:“宁一战死,无为人擒。”高煦绐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见帝。群臣请正典刑。不允。以劾章示之,高煦顿首言:“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为书召诸子,余党悉就擒。赦城中罪,胁从者不问。命薛禄及尚书张本镇抚长安,改曰武定州,遂班师。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王斌等皆伏诛,惟长史李默以尝谏免死,谪口北为民。天津、青州、沧州、山西诸都督指挥约举城应者,事觉相继诛,凡六百四十余人,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编边氓者七百二十人。帝制《东征记》以示群臣。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明史》卷一一八

〔注 释〕

①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②成祖起兵:此指发动“靖难之役”。③白沟河之战: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的作战。燕军转败为胜,大获全胜。④东昌之败: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月,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大败燕王朱棣的一次作战。⑤南军:建文帝朱允炇的军队。⑥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⑦青州:府名。治今山东益都。⑧乐安州:今山东惠民。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⑩护卫军:明代各王府的护卫部队。

[相关史料]

宣德元年 ①八月壬戌朔,汉王高煦反。

高煦,太祖皇帝 ②第二子,母仁孝皇后。高煦为人狡黠狠愎。

初,太祖皇帝召秦、晋、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长者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而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勋相好,言动皆轻佻,素不为太祖所爱。太祖崩,建文君 ③嗣位,时仁宗皇帝为世子,太宗皇帝命偕高煦奔讣京师,特戒高煦曰:“宜谨言,动循礼法,毋肆不率以招祸衅。”又谕仁宗曰:“道中勤训励汝弟,毋为非法。”既至京,任情恣纵,仁宗屡戒之不悛。舅氏魏国公徐辉祖,亦以为言,不纳。一日,入辉祖厩中,夺其善马,不告亦不辞,径归;辉祖追之,已渡江矣。高煦还至涿州,因小忿,击驿丞,几毙。州以闻于朝,兵部尚书齐泰等,遂以其事并缘饰他事为兵端。太宗皇帝举兵靖内乱 ④,留仁宗皇帝居守,以高煦从行。及太宗皇帝正大统,高煦自谓有扈从劳,窥觊储位 ⑤。藩府从征诸将丘福等,及驸马王宁皆与高煦善,屡言于太宗曰:“二郡王有扈从功,宜为储贰。”太宗曰:“论功,则居守当兄扈从;论帝王大经,则建储必在嫡长,况长子仁贤,可为社稷主。”福等乃不敢复言。既册仁宗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俾高煦建国云南 ⑥,高煦怏怏不肯就国。太宗皇帝、仁孝皇后命仁宗皇帝问其故,高煦曰:“果何罪而远斥之耶”仁宗曰:“吾此来,为弟决去就。果不欲远离,则当婉辞,庶可全恩。”高煦既强听,得暂留南京,遂请天策卫为护卫,辄矜诧谓左右曰:“天策上将,唐太宗之号也。此岂偶然者!”复乘问请两护卫。尝作诗讥诮忠孝,有:“申生徒守死”,“王祥徒受冻”之语,而恒自比秦王世民。

仁孝皇后既崩,太宗皇帝巡狩北京,高煦益恣肆。岁收禄米,别为大量以求羡余,率获三倍。教护卫官军,强取官民商贾财货,莫敢谁何!私造兵器,用漆皮为舟,教习水战。有军士三千人,不隶籍兵部。阴蓄壮士,纵其盗劫,为兵马指挥徐野驴所擒,高煦以铁瓜挝杀野驴。以私憾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僭用天子车服,中外悉知之,莫敢言。时仁宗皇帝监国,以温言讽戒之,不听。后改国青州 ⑦,数降敕促之国,又不肯行。永乐十四年间,太宗皇帝在北京不豫,其谋益著。是冬,太宗皇帝闻之怒,遽命驾南还,既至南京,遣人察其所为皆实,召至责之,褫其冠衣囚系之,西华门内条示其罪数十事。时太宗皇帝怒甚,不可测,仁宗皇帝再三俯伏为救解,语在永乐十五年《实录》。久乃复其衣冠而削其两护卫,止存一护卫,执其所狎昵匪人诛之。徙高煦于乐安州,即日遣行。太宗顾谓仁宗及上曰:“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可朝发而夕禽也。”

高煦至乐安,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搔然。仁宗皇帝在东宫,数书戒之,不悛。太宗皇帝北征晏驾,高煦之子瞻圻时在北京,凡朝廷所设施,皆潜遣人驰报高煦,一昼夜六七遣行。高煦亦数十遣人潜伏京师伺察。事浸上闻,左右或言:“宜乘其谋未著,发兵禽之,易耳。”仁宗皇帝不听,待之加厚,遣书召之,既至,增倍岁禄,赐赉宝物,动以万计。瞻圻先在太宗时,憾父杀其母,屡奏其父过恶,皆在外人所不得闻者,高煦亦知之。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报朝廷数十纸,有妄言朝廷议发兵取乐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共罪当诛。”仁宗曰:“稚子不足诛。”即日命往凤阳守皇陵。高煦既归国后,有自乐安来者,往往在下私语高煦有反谋,独未闻于朝廷。仁宗皇帝大渐 ⑧,时上 ⑨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上即位,赐赉汉、赵二府宝王,诸物加厚,而高煦所请求于朝廷者无虚日,悉见听允。间言及朝政,上皆虚已从之,至是,遣人奏求驼马,命中官送驼四十、马百二十,往遗之。又遣太监杨瑛赐之袍服材。即行,廷有出使者还,言于上曰:“汉王谋反已彰,护卫军悉四出劫夺,百姓惊惧。”上曰:“朝廷待之无不及者,理未应遽尔。”已而,军民上高煦反状者益众,送驼马者及杨瑛中道闻之皆却还。上曰:“其果然耶”

高煦遣亲信枚青等入京约旧功臣为内应。专至太师英国公张辅所,辅暮夜絷之以闻,上亲问之,悉得其实,而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奏皆至。御史李浚亦自安乐间道诣京,白其事。盖高煦与指挥韦达、韦弘、韦兴、千户王玉、盛坚、李智、知州朱恒等,数年以来日夜谋议于乐安城中,造军器、火器、籍州民丁壮,编为行伍,破州县狱,出死囚而厚养之,教习战事。召集诸旁近州县亡赖强壮子弟及逋逃,赐银币,编队甲,给旗号,习武事。遣人以兵器给各卫所为信,尽夺诸郡官民畜马,暗结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为助。彦近有司亦多趋附,伪暑太师,都督、尚书、侍郎等官皆定,择日举事。期先取济南城,然后率众犯阙。

上始命整饬兵备,而犹未决意讨之,遣中官侯泰斋书与高煦言:“昨护卫余丁枚青来,言叔有督过朝廷之举,予诚不信。然虑是小人离间,不可不告。今皇考至亲,惟二叔父 ⑩,予所赖,亦惟二叔父。即位以来,天地神明鉴临在上,岂有一毫拂违叔父之心而小人以无为有,造言离间,今不得不敷露中恳以明谗者之妄。且虑军民传播惊疑,或别有小人乘间窃发,亦不得不略为之备,惟叔鉴之。昔皇祖宾天之初,小人亦尝造为诬罔离间之言。赖皇考与叔父同气至亲,彼此无疑而小人奸计竟不能行。今此辈又欲离间我叔侄,惟叔父鉴之。国家之福,亦宗室之福也。”已而,山东军民告变者日集阙下。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斋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 (11)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又为书谕京师公侯大臣,指斥乘舆,索诛奸臣,造诬饰诈,极其诋毁,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上览之曰:“高煦之不臣,天地祖宗实监临之。”出奏及书示群臣,叹曰:“我国家不幸,有此事,岂可已乎”遂命行在兵部榜示中外,命太师英国公张辅曰:“今联亲督师,一切机务,卿其相朕。”辅对曰:“高煦徒怀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拥悉非有谋能战之人,愿假臣二万卒,保为陛下擒之,不足仰烦至尊。”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贼,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以慑服之,朕行决矣。”分遣诸将,严各城守备,中外戒严。下令京城搜索高煦所遣奸细,许自首免罪,给赏。敕各处守帅以兵从征。……

戊寅,驻跸兴济县。乐安护卫军校有脱身归正者,言高煦立五军:王斌领前军,济阳王监之;韦达领左军,临淄王监之;盛坚领右军,昌乐王监之;朱恒领后军,淄川王监之;高煦亲率中军,世子留守王城,择日出兵。又言高煦初约蕲荣先经取济南,然不得按察司、布政司官之心,继闻大军已出,遂不果行。朱恒应天府人,力言:“宜引精兵趋南京,得南京,大事成矣!”众不从。高煦初闻廷遣薛禄将兵,喜曰:“此易制也。”及闻上亲征,始有惧心。群臣闻所言,皆叩首曰:“皇上精于料敌,贼不足平矣。”上曰:“困兽犹斗,不可忽也。”……

庚辰,车驾至盐蓐山阳武侯蒋禄绐驰奏,前军已至乐安城下,高煦约以明日出战,上令大军等食兼行……辛已昧爽,至乐安……壬午,驻跸乐安城南。高煦将出,叛党王斌等固止之曰:“宁一战以死,不可为人擒也。”高煦给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为官军所执以献。文武群臣列奏其罪,请正典刑,上曰:“彼固不义,祖训于待亲藩自有成法。”群臣复言:“春秋之法,大义灭亲。”上却之,但命以群臣劾章示之,高煦跽言:“臣罪万死,惟生杀在皇上。”遂令高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又遣其所亲信内侍还府中,慰安宫眷。下令城中,罪止坐同谋者,胁从者勿治。遂执其同谋王斌、王彧、韦达、朱恒、钱巽等数十人,悉下锦衣卫狱。

《宣宗实录》卷二○

[注 释]

①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②太祖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③建文君:即明惠帝朱允炇,朱元璋之长子朱标之子。公元1398年—1402年在位。④太宗皇帝举兵靖内乱:此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⑤储位:即皇太子之位。⑥云南:今云南昆明。⑦青州:治今山东益都。⑧大渐:病危。⑨上:明宣宗朱瞻基。⑩二叔父: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二叔父。(11)夏原吉:字惟哲,祖籍德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官至户部尚书、少保、太子少傅,为政能得大体。

据史书记载,朱棣起兵时率八百将士,偷袭北平后收编了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兵力增至数万,在与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对弈之时,已有近二十万人。金川门之变后,靖难之役结束。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亲王先后被削藩,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

建文元年,朱棣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府中潜伏,以待变故。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朱允炆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

耿炳文率军在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并分兵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为犄角之势。在经过观察后,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

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队分驻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大败,燕兵将至”,以打击其士气,并使耿炳文合兵一处,便于一举击溃。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南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双方战于白沟河。在鏖战之际,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吹折李景隆的大将旗。燕军乘风纵火,官军大乱,奔声如雷,李景隆狼狈逃窜。九月,朝廷再次换将,命盛庸代替李景隆。次年三月,燕军与盛庸战于夹河,燕将谭渊战死,燕军不利。

次日,朱棣整众再战,双方从早上打到中午仍不分胜负。正在双方难分难解之际,又刮起一阵东北风,两军咫尺不相见,燕军乘风大呼进击,盛庸军大败,退保真定。

过了几天,两军又在藁城(今河北石家庄东部)相遇,官军列方阵于西南,燕军从四面攻击,朱棣率精锐攻其东北隅,“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之”,官军大溃,朱棣乘胜追击,斩首六万余级。

燕军在白沟河、夹河和藁城三场大战中皆得风助,后来,朱棣改变以往只顾攻城略地的战略,挥师南下,疾趋京师,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南京,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扩展资料:

“靖难之役”后续:

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点醒朱棣。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于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成祖)。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

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中国新闻网-风助朱棣打败侄子朱允炆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靖难之役

朱能作为靖难之役的第二名将,他的结局如何?

朱能最后是在南征安南的行军途中病逝的。朱能很早便在朱棣麾下从军,后来在1394年的时候子承父职,开始担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一职。1399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