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做了几代皇帝 后来又是谁推翻的司马家族 推翻之后是谁做的皇帝 什么朝代
司马家族一共做了十五代皇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司马家族),共一百五十五年。后被宋公刘裕所推翻,后建立南朝宋(又称刘宋),定都建康。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扩展资料:
南朝宋(420-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 、国力最盛的王朝。共传四世,历经九帝,享国60年。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又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故又称水宋。
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建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刘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
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元嘉年间一片繁荣,史称“元嘉之治”。然因文帝晚年北伐失败致国力大损,刘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公元479年被权臣萧道成取代,建立南齐,刘宋灭亡。
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王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范晔、祖冲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等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三国末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掌管魏国大权;其孙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政权灭亡,司马氏从此开始其统治: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中原;
西晋统一37年,于公元316年被汉化的匈奴人刘渊所灭;
但司马氏并没有从此失去统治,公元317年,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也结束了司马氏的统治。
若回答问题,统一全国的时间为37年,统治江山的时间则为154年。(不将司马懿掌权算在内)
司马氏之败,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民族管理、官员制度等等,但最关键的在于司马炎复辟了分封制。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做贼心虚。
我们先看看分封制的的危害。
分封制,导致分裂与战乱的根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曾有大臣建议沿用周王室的分封制,封嬴氏子弟为藩王,以实现对齐、楚等边远地区的有效控制。
但秦始皇统对此下了盖棺定论: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因此他下令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设置守、尉、监,也就是职业的管理人员。
至此,自周王朝成立来沿用了近八百年的分封制暂时成为了历史。此外,嬴政还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等措施以维护思想与文化的一致,从这些角度而言,秦始皇称得上是推进中国迈入封建社会的改革家。
不过在秦始皇死后,六国勋贵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复辟,项羽在覆灭秦朝后更是正式恢复了分封制,但很快就尝到了由此造成的恶果。而刘邦在借助各方力量夺得天下后,为了避免贵族势力反弹,采取了分封、郡县相结合的制度,并陆续除掉了异姓王,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
最终应了秦始皇说的那番话,自家人在面对权势时一样靠不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刘氏诸侯王的野心随着实力一同增长,到了汉文帝时期,削藩已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杜绝潜在危机的迫切需求。
其后,汉景帝时期推行的削藩令引发了七王之乱,使西汉王朝面临着最大的挑战。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执行推恩令,每个藩王的封地无限分散给子孙后代,才彻底消除了割据的威胁。
吸取曹氏被轻易篡权的“教训”,司马炎复辟分封制
其后,汉王朝虽然仍有王侯,比如我们常见但某某王公/功臣享受食邑xx户的待遇,但这只是用来区分待遇的标准,他们并没有封地的管辖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都是职业的官员,可以理解为聘用制。
曹魏建立后,也沿用了汉制。其后司马氏家族势力逐渐盘根错节的发展,并凭借高平陵政变就基本掌控了大权。而在外没有藩王势力依仗的曹氏对此毫无抵抗之力,虽然有异姓将领发动的淮南三叛,但改变不了政权被攫取的大势。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有感于自家如此轻松的篡夺了曹家天下,为了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度上演,他不顾朝臣的反对,大肆分封诸侯王,并且给予他们掌控一方大权、手握重兵的权力,以为这样就可能实现司马氏天下的安稳。
然而面对权势和利益,亲情几乎没有一丝约束力。司马炎死后,为了夺权对朝政的掌控,晋王朝的诸侯王们开展了十余年的混战,数十万精兵白白牺牲;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内附的匈奴、氐、羌、鲜卑、羯等少数民族乘机起事,早已被自己玩得虚弱不堪的西晋王朝毫无抵抗之力,被赶到江南苟延残喘。
司马氏也因此创造了一个遗臭万年的记录:华夏民族政权,历史上第一次被赶出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发源地,彻底均为人间地狱。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乱、融合后,中原才结束分裂、再度迎来大一统,司马氏称得上是千古罪人。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历史上一次影响力巨大的政治事变。在这场事变当中,司马懿成功击败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成功的由原先的四朝老臣转变为了一代权臣,从此司马氏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主宰者,而后司马氏逐步取代曹氏,成为了北方的实际领导家族,为日后的晋王朝建立打下了基础。
不过与我们印象当中的不同,司马懿所主导的高平陵事变,其背后不仅仅只是与曹爽的二人争权,其实是各种政治势力互相博弈的结果,而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事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果断决策,与其对曹魏政治的利用也有很大关系。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分析一下,高平陵事变的始末,看看司马懿是怎样利用政治趋势夺取政权的。
首先先分析一下,高平陵事变时期,曹魏的政治局面。首先,之所以会出现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背后真实原因是曹魏皇家与士族大臣的一种互相斗争。
曹睿所进行的制衡局面由于他的离世而突然失衡,于是为了平衡士族与皇族两家势力,选择了曹爽与司马懿托孤。
结果司马懿与曹爽以及皇帝,由于皇帝的年幼,形成了一种三角平衡关系,但三角政治关系其实就代表着潜在矛盾的出现。
而曹爽作为皇族权力的代行者,把持尚书台,开始排挤司马懿,造成司马懿一直处于守势。至此曹爽的皇族专权集团形成,原本平衡的政治关系被正式打破,曹爽开始与朝中的士族大臣发生矛盾,而谨慎的司马懿开始处于沉默状态。
于是乎,司马氏此时开始被强有力的士族集团看中,而许多力量也在暗暗向司马懿这里聚拢,而司马懿一方面在明面上保持沉默,等待曹爽开始放松警惕。
在进行几次试探之后,曹爽总算开始对司马氏放松警惕,转而清除其他派系的士族群体,并进一步削弱朝中其他势力的权力。
于是至此,司马懿的初期让步便发挥了成效,于是开始着手与士族的联手,而正是这种联手,使得司马氏从原先的士族政治代表彻底演变为了士族政治的核心力量。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氏着手反击的终极杀招,在群臣的帮助下,司马懿才得以在暗中部署完毕自己的势力,从而将及时控制京城,将曹爽逼入绝境。
其实虽然曹爽已经被司马懿逼入险境,但真正使得曹爽彻底放弃的恰恰就是其他士族势力的补刀,比如京城主要军队的九卿的人控制,此后整个朝臣势力都倒向了司马懿,让曹爽意识到司马懿的控制力已经彻底上升,而地方上占优势的士族势力也将与他结为同盟,自己已无胜算。
正是这种“补刀”使得曹爽最终覆灭,而司马懿在取代曹爽之后,采取了比曹爽更为彻底的政治手段,联合支持自己的士族势力,然后进行打击异己,结果曹爽的专权集团的覆灭成为了司马懿专权集团的胜利。
而对于士族政治活动胜利果实的夺取,成为了司马氏集团能够崛起的关键,而这便是高平陵事变在政治视角下的真实情况。
司马家族做了几代皇帝 后来又是谁推翻的司马家族 推翻之后是谁做的皇帝 什么朝代
本文2023-11-29 05:17: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