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代表性案例,藏着乡村旅游发展“金钥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3收藏

7个代表性案例,藏着乡村旅游发展“金钥匙”!,第1张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众多乡村千差万别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市场主体探索出了不同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将盘点不同时期较为典型的乡村旅游案例,从中找寻乡村旅游的升级历程和发展趋势。

01/陕西·袁家村

村集体组织带动

乡村旅游最早脱胎于农家乐,农家乐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2007年前后,乡村旅游开始脱离农家乐的标签,正式成为一种创新的旅游产品和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袁家村、莫干山等一批旅游目的地的崛起。

不靠山不近水,关中平原上一个只有62户人的小村子——袁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袁家村从“关中民俗”这个基点出发,历经民俗文化旅游期(2007-2010)——“餐饮+旅游”规模爆发期(2011-2016)——品牌价值彰显期(2017年至今)“三大发展阶段”。

袁家村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截至2020年,袁家村吸纳就业3000多人,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10亿,村民人均纯收入超10万元。十余年的沉淀终于造就了其“乡村旅游第一村”的地位。

什么是袁家村模式?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的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袁家村如何打造旅游IP?

2007年,袁家村还是空心村,大多数人在外打工。出于建设自己村庄的责任感,袁家村支部书记郭占武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当时乡村旅游基本上就是农家乐,但由于袁家村距离西安客源市场太远,且周边没有引流的旅游景区,做不了农家乐。“靠什么能让人来?”,郭占武想到了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做出特色、做出主题,用特色旅游的形式吸引人来,于是有了“关中民俗文化”的旅游定位。

后来,袁家村的村干部动员全体村民募集300万元启动资金,启动了旅游事业,把关中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让游客体验文化、感受美食和民俗。

袁家村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郭占武构建的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全员持股、产业合作社模式、调节收入差距、新村民引进等一系列创新机制,充分发动全体村民,形成了合理利益共享机制,使村民真心热爱这份集体的事业,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技术出技术。最终,袁家村这个热门旅游目的地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高效的管理。

例如,整个景区专职的运营人员数量只有个位数,投资开发的资金由村民、新村民、合作社等共同承担,村干部带头组织发展各项商业、协调村内村外各种工作,这些人不从袁家村领工资,主要靠分红。由此,袁家村大量的运营工作和管理成本被村集体内部消化,并且依托村集体的治理,避免了公司化架构中常见的低效、繁琐、监督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袁家村如何把旅游做成产业?

在产业方面,袁家村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简言之,袁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是村领导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以郭占武为核心的村领导,以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的领导能力,动员了全体村民,盘活乡村各种资源,由此才能抓住乡村旅游起飞的风口。

02/浙江·莫干山

民宿带动发展

如果袁家村的成功存在一定运气的成分,那莫干山的爆红则更多由市场趋势所驱动。

莫干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出众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度假文化,奠定了莫干山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早在清末民初,莫干山就是著名的度假休闲旅游和避暑胜地,曾经的各国使团、富商达官在莫干山留下数百栋风格各异的度假别墅和行馆。

2007年前后,一批民宿业者涌入莫干山,将原有的度假场所遗存加以改造焕新,拉开了莫干山的旅游度假时代的序幕。地方政府发现市场苗头后,主动迎接市场。为了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德清县出台民宿管理办法解决民宿手续问题,陆续开展的坡地村镇、农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点状供地等改革事项,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9年,莫干山镇和下辖17个行政村合计接待游客270万人,旅游收入超过26亿元。围绕生态度假和特色民宿,莫干山各个乡村构建了休闲康养、户外运动、文创市集、生态农业等多个产业。在政府的着力推动之下,莫干山开元森泊、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路虎体验中心、骑域马术、TNF100莫干山国际越野挑战赛等国际化项目和赛事入驻,不断推动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质升级。

虽然由于莫干山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成功是预料之中,但情理之内且难以复制的。满足需求者才能占据市场,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九个字:食、住、行;游、购、娱;商(务)、学(习)、养(养生养心养身)。文商旅综合体项目,应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需求,否则,很难取得成功。文商旅综合体项目是持续盈利造福的项目,需要精心策划、规划、打造及运营。

不过,莫干山优厚的资源条件是其他乡村所不具备的,其乡村旅游模式不可复制。这套模式的发展思路以传统的旅游招商、开发资源为主,当地居民不参与发展的过程,享有的主要是旅游业带来的外溢,而非发展的主要收益。简言之,莫干山的开发模式依然是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政府和旅游企业是主角,以优质旅游资源为驱动力。

03/江西·篁岭

旅游扶贫成长

近些年,随着各界对乡村旅游理解的加深,又涌现出篁岭、鲁家村、高槐村、林渡暖村等一批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共同拼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图景。

江西婺源篁岭村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该模式采取了哪些做法?

(一)政府引导。一方面是给予政策扶持。用小产权房办证试点和地质灾害村整村搬迁的相关政策,创造性推动村庄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市场化开发、股份制运营,并出台政策支持县内异地古建筑在该村集中收购保护、开发运营。另一方面是给予推动支持。通过领导挂帅,全员上阵,推动了该景区试营业第二年就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8年,成立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篁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

通过专人领衔,挂点帮扶,及时协调解决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整村搬迁、征地动迁和设施配套等困难和问题,为景区建设扫障排碍,助力景区发展跑出“加速度”。

(二)社会投入。由当地政府在出台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将篁岭整体性开发项目规划包装、向外推介,并于2009年择优引进了有资金实力、有从旅经验、有品牌影响的婺源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多年来,从景点打造、索道修建、道路修缮、古建收购修复,到地质灾害防护,以及整村搬迁投入等,该公司立足特色、坚持标准,累计投入5亿多元。

将篁岭打造成为融“特色地貌、优美生态、民宿民俗、互动体验”为一体的景区,使“篁岭景区”成为婺源高端特色乡村游的窗口,“篁岭模式”也成为引领婺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标杆。

(三)市场运营。通过数年来的实践探索,篁岭景区形成了一套以“整村开发、生态入股、就业创业、品牌创建”为特色内核的市场运营模式。数年来,该景区以“篁岭晒秋图”为核心意象打造景区独具特色的主题品牌符号,先后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特色景观名村、江西省首批乡村文化休闲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篁岭晒秋美宿等殊荣。

2018年,篁岭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0万人次,日游客量最高达26万余人,预计2~3年内游客量将突破200万人次,年纳税4000多万元,投资回报开始显现,生态文化效益日趋凸显。

(四)共建共享。注重依托项目和景区发展,推动村民“洗脚上岸”,让地道农民变为旅游市场参与者,构建村民和景区的“利益共同体”,让广大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一是让村民以土地、资源入股。依托当地祠堂、古树等公共资源和流转给景区的土地,拥有篁岭户籍的村民每年都可从公司旅游收益中获得分红。

二是让村民在景区中就业。篁岭按照“每户至少一人”标准返聘搬迁村民,共同参与景区建设,特别是女村民获得了“家门口”就业机会,原本无业可就、无人可收的“篁岭大妈”摇身一变成为“晒秋达人”,成为篁岭的一张名片,人均工资收入超过35万元。

三是让村民在旅游中创业。依托景区发展,一批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纷纷返迁回来在家门口创业,经营相关旅游业态。同时,这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兴盛,晓容、前段、栗木坑、篁岭新村等周边村庄有50余家从事农家乐经营,户均增收近10万元,篁岭村原住民从旅游开发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到3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066万元,增幅巨大,家庭一年旅游相关收入最多近30万元。

可以说,篁岭模式标志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从“草莽出英雄”的时代,步入到专业化、高门槛的时代。在“新”时代,高强度的投资、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精准的市场理解、丰富的运营经验,这些组合起来,才能推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

不过,篁岭模式仍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万能公式”。这种模式下,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不少的困扰,比如古村古镇类景区开发,是否一定要将原住民整体搬迁。至少在政策方向上,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农民共同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而不是把乡村完全变成旅游场景。乡村必须是村民和新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旅游是附加于这个空间的功能和现代产业之一,而非把乡村变为游客的乡村。

03/广东·连平

乡村振兴示范带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地处粤北山区地带,位于广深三小时圈内,地理位置优越,因九连群山环抱、溪河遍布、树木茂盛,被誉为“广东的香格里拉”。

模式创新:打造连平乡村振兴50模式

以持续运营为导向,把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交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风景资源、美丽乡村等整合起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绿道、碧道串联,通过网红爆点引流,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唤醒连平沉睡资源,全力打造“有颜值、有文化、有气质、有效益、有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示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让老百姓持续受益。

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1、《连平县“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示范带为载体,统筹推进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打造广东省“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双模式发展样板。

2、一期规划建设的连平县南部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目前已基本建成并初显成效。

落地建设:点上出新,线上出彩,面上成景

以创建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一批示范带、示范村初显成效,美丽宜居环境指数不断提升,构建起“点上出新,线上出彩,面上成景”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线上出彩——生态碧道,链接全域资源

面上成景——灯舞连平标识贯穿全域

产品打造:文活化、夜点亮、研撬动

1、文活化——围绕灯舞连平IP,构建文创产品、文创空间等支撑体系。

2、夜点亮——以连平家灯主题贯穿十里花灯长廊,打造乡村夜游。

3、研撬动——面向周边50万研学客群,提供非遗文化、自然教育、红色研学三大类主题研学内容体验,打造乡村研学体系。

运营激活:盘活闲置资产与对外招引并进

创新利用恒大闲置资产,将其改造成为连平招商品牌中心,主要承担招商洽谈、文化展示、文创商品及农特土产品展销等功能。积极对外招商,引进网红民宿、萌宠乐园、研学营地、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助力连平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坚持科技兴旅,提供数字文旅运营服务,建设数字乡村。

05/浙江·鲁家村

田园综合体

乡村要振兴,旅游是抓手。如何在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之上,叠加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并以此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浙江安吉的鲁家村是个很好的案例。

6年前,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的鲁家村还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如今已蜕变为“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鲁家村以“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850元,村集体总资产超过1亿元。

鲁家村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走市场化道路,成立经营公司专注景区的管理和营销宣传。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让农场开发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各个农场内休闲项目通过有机组合而成若干条旅游线。旅游休闲项目可融合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会议、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打造特有的“田园综合休闲旅游”,如开设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

在具体开发中,可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侧重打造其中某一项或几项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鲁家村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点、首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各项荣誉。

鲁家村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其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即利用村子的4000多亩低丘缓坡,建设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通过社会招商吸引外部资本和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三方各司其职,各自发挥专业能力,整合了各方的资源,同时充分考虑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不剥离乡村的生产、生活功能的情况下,用特色吸引客流,用客流放大农副业的投资效益。这是政府所推崇的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模式。

06/四川·高槐村

特色文创基地

鲁家村的案例证明,只要导入适宜的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业和乡村景观做文章,哪怕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的村子也能分到乡村旅游时代的一杯羹。但如何导入产业,导入什么产业,产业导入之后如何培育?这些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始浮出水面。

高槐村的案例说明,随着竞争门槛的提升,乡村旅游要做好,不仅仅招引几个特色产业,而是需要集合资金、技术、流量、运营能力等全方位的产业资源,尤其是培养一批具有产业运营能力的“新农人”。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的高槐村,2014年还是一个贫困村,通过引入咖啡产业带动经济,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此后却又因为产业同质化陷入了发展困境。几年过去了,如今的高槐村,已经实现了从咖啡村向文创小镇的华丽蝶变,不仅是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槐村近年来通过完善乡村人才招引培育工作机制,建设高槐乡村振兴学堂,构建了“支部+新农人+原住民”共创体系,引入非遗传承人、乡村音乐人、植染设计师等新农人50余名和返乡创业者10余名。目前全村1100多人中,创业就业人数超过了300人。高槐建成创客中心、高槐故事馆、田野秀场等一批极具功能性和美观度的场景,为当地居民、返乡人才和外来人才提供创业平台,构建了“支部+新农人+原住民”共创体系。

引入非遗传承人、乡村音乐人、植染设计师等一批新农人;打造高槐乡村振兴学堂,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持续帮助当地村民、新农人提供经营能力,提升服务品质。为了吸引客流,当地举办文创嘉年华、艺术节、音乐节等各类活动,既满足游客的体验要求,又为产业培育提供流量支撑。

在政府、村民和新农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之下,高槐村再次焕发了生机。2021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单日游客量最高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万元。

07/江苏·林渡暖村

农文旅融合

篁岭的案例说明了,如今的乡村旅游不再是草莽时代,必须充分借用旅游企业的专业能力;鲁家村的案例表明了,合理的乡村旅游模式中,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如何复合共生,以及旅游企业、村民、产业投资商之间如何构建均衡的利益关系;高槐村的案例说明了,在复合共生理念之下,乡村振兴的主要难点是特色产业的导入和激活。

因此,旅游企业介入乡村,仅仅懂旅游方面的运营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乡村振兴的产业方案,且具有广泛的资源整合能力,真正为乡村激活特色产业。

林渡暖村是苏州吴中政府携手同程旅行共同打造的农文旅融合样板项目,利用文旅+社群新场景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项目坐落于苏州市太湖边,是太湖边唯一一块未开发区域。项目占地14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西至东山大道,东至滨湖大道,北至泾南路,南至太湖,涉及13个自然行政村(例:上林村、新齐村、新路村等)。

林渡暖村瞄准“一站式乡野度假目的地”的全新定位,以“自然美育教育”“文创设计”“乡野度假”为产品核心,盘活乡村闲置土地、房屋资源,以“2+3”新模式精准助力乡村振兴,以村庄为基础,平台共建为载体,打造数字乡村系统,通过实地测量测绘,实现二三维模式切换观看村貌,并开发集线上导览、电子地图、购票、住宿、研学及惠农于一体的小程序,以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林渡暖村确立了正确的理念和顶层设计后,将重点投入到特色产业的导入和激活。林渡暖村总投资10亿,将整村风貌和景观进行提升,改善环境设施,将整个项目分为两大板块:南部文旅片区及北部的太湖四大村落,整合了静休疗愈、创新创业、整村配套、民宿度假、亲子玩乐、生活美育、教育业态七大板块。

重点引进如陶庐、道禾教育、慢书房、自然造物等知名品牌,同时引入高端度假酒店和品质民宿,并将打造萌果果森林、稻田咖啡、稻田旅行小火车等一系列农文旅项目。同时在乡村运营管理过程中,优先考虑本地现有居民及返乡居民就业,积极组织农民培训,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带动横泾当地300-400人就业。打造农村优势产业,既与乡野文化和谐统一,又能丰富业态,促进新老村民多维融合。

最终形成一个远离城市喧嚣,有善意有温度的精神原乡。2021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的林渡暖村,开业一年多时间接待近30万人次游客。项目不仅广受游客好评,还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村创业、就业,充分激活了乡村的活力。

从2007年袁家村、莫干山被市场的风口推着走,到如今的微度假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理念在十几年间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在政府、市场、企业和乡村的不同诉求之下,找到了优解。

未来,乡村旅游领域还将涌现哪些发展亮点和创新模式,值得文旅业界持续关注。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民族博物馆承办、广西博物馆协会协办的“全区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广西众多博物馆积极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各种实践活动,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乡村人才、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促进乡村产业转型、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博物馆的力量,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拓了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传承非遗 振兴“绣”美凤立村

自2015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对口帮扶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凤立村。通过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新方式、精准扶贫中的文化技能培训,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扶贫路。

结合凤立村留守妇女居多的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制订了文化技能扶贫暨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以文化为支点,以织锦为重点,致力于建立有内生动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2022年桂绣新品培训班开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4月29日,2022年桂绣坊桂绣新品培训开班仪式暨“喜迎二十大 绣娘在行动”农民桂绣培训班、“喜迎二十大 书香伴小康”农民读书班在凤立村开班。桂绣坊采取“博物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操作模式,解决了桂绣产品生产、销售等问题,村民们不用担心技术和销路问题、对接公司不用考虑生产问题,实现了双方共赢。“幸福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通过培训,我们不仅学到了传统技艺,还可以赚钱改善生活,我们要一针一线‘绣’出幸福。”凤立村支委委员、妇联主席黎洪兰自信满满地说。

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通过“博物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帮扶模式,联合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已向来自凤立村及周边村落的将近50名村民传授桂绣技艺。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挖掘展示历史、民族文化方面的专长和人才优势,提升乡村特色旅游价值。在该馆的指导下,凤立村生态博物馆建立, 兰州旅游攻略网,在梳理和展示村落历史、增强村民自豪感的同时,整合了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

留住乡愁 凝聚振兴力量

2003年,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广西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同时谋划、同步建设。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指导下,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技能培训、文旅融合等工作,不断探索文化遗产就地保存和培育,以及乡村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路径。

广西各民族生态博物馆所处的社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生态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乡村旅游项目的科学开发,实现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始在10个生态博物馆开展以“四个一批”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建文创合作联盟,培养新时代的“文创匠人”,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建立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效体系,为各生态博物馆社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开设乡村振兴·广西扶贫产品专柜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广西民族博物馆还在对口帮扶的昭平县黄姚镇白山村进行了生动的实践。2016年起,先后选派梁俊新、李建勇、廖晓迪等优秀党员和业务骨干,分别担任白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通过建设村史馆、打造特色产业、开展“红石榴”志愿服务进山村活动等各项工作,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2017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大力实施白山村村史馆扶贫项目。该博物馆依托白山村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旅游产业链项目,发展白山村集体经济,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和鼓励贫困户自己“造血”,实现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增收。在馆内设置的乡村振兴·广西扶贫产品专柜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发挥优势 文博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广西各博物馆不断拓展其与社区经济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相适应的社会职能,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特色优势,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打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博物馆立足藏品和科研成果优势,以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推出了“自然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2至3次志愿服务,每次时长约3天,集中举办活动3至5场。累计服务群众、师生近十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成为基层、乡间一道亮丽的“科普风景线”。

下乡开展志愿服务 桂林博物馆供图

山东青州:农文旅深度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您想问的是乡村振兴汕尾陆丰市南塘镇建宁寨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是什么吗?严禁损坏建宁寨古村落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古迹。

弘扬建宁寨古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同步并起,严禁任何单位与个人、以任何方式损坏建宁寨古村落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古迹

严苛谴责以任何形式损坏祖宗基业·违背祖德祖恩的,侵犯村集体公共用地 肆意破坏村容村貌的,守望建宁寨先祖开垦的青山绿水,留住文化留住乡愁;把发展可持续的愿望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保护古围寨古建筑等宗祠文物文化,爱护树木古榕等公共财产,惜公物如己物,邻里和谐文明风尚,时俱进的活化利用建宁寨古村各项可持续农林业和传统手工艺经济扩展。

同心共识,存念先祖肇基劈地垒寨筑祠之艰辛;励志奋起,传承保护建宁寨古村落的人文历史、地理地貌 ,文物古迹以及生态环境。

宗族组织为维护其血缘共同体的存在和利益,有一套要求族人的行为规范,并受传统文化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制约。

祠堂族长对族人拥有审判权。如四川唐氏宗族,倘族人犯有种种“非为”,“各房长确知,先以理戒,以情谕,至情理所不能感服,房长告知族长,族长会同族众,以其所犯过恶告明祖先,爰请家法,从重惩责”①。宗族惩治族人,要将族人“所犯过恶告明祖先”,向祖先“爰请家法”。《即墨杨氏家乘》所收康熙时所定《家法》规定:族人相讼,族中“尊长传其本支年老正直者,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吐其实,定其曲直,小事开罪大事告于祖宗朴责之强悍不遵约束者,则公曰于官,以法处之”。“焚香誓于家庙,示无所徇”。江苏常州庄氏祠堂乾隆时所定宗约,对于祠堂的审判权叙述较细。该约:“族人相争,大干法纪,自难解免,倘属田土口争、一切家庭细故,族人可为调处者,不得邃行兴讼,告以情祠具禀宗祠,听族长、分长暨族之秉公持正者传集两造,在祖宗神位前论曲直、剖是非,其理屈与不肖者,当即随事惩罚,甚则绳以祖宗家法,令其改过自新,若顽梗不灵,轻则鸣鼓共攻,解官求治,重则祠中斥革,谱内削名,断勿徇纵”②。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对族人的处理,各族是不同的。前述杨氏宗族对于犯“大事”者要“朴责”,庄氏宗族对于小事“随事惩罚”,不改悔者“解官求治”,最严重的“祠中斥革、谱内削名”,即开除族籍。四川唐氏的“家法”在《宗规》中列有专条:“置家法一具,用竹片,长三尺,宽寸半,厚五分,上书唐氏家法字样,悬祠中内高朗处,祭祀时昭然若见,令其知惧。当用则用之只用之族人者,示家教也”③。有的宗族对于不肖者,“举族鸣其罪,纳诸竹笼,沉诸海而不为过”④。江苏镇江赵氏宗族“有干犯名教伦理者,缚而沉之江中以呈官”①。祠堂族长还可以处死族人。安徽《弘农杨氏宗谱》则将宗族处死族人的权力作为“家法”明确地写入《宗族规条》:“族长既立,家法攸司,其于不肖子弟,轻则令其拜伏自悔,重则族长执法笞惩,至若大逆不孝,则族长会合族众,鸣公处死,虽独子不恕,另立贤嗣。”宗族对族人的要求,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规、约,如宗约、宗规、家规、族规、祠规,是宗族要求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二是禁、戒,如宗禁、家戒、家禁等,规定族人不许做的事情;三是训语,教诲族人如何做人,起伦理道德的教导作用。但这三方面往往混合在一起,可混称为宗规家训。其具体内容十分庞杂,举其大者,约有以下数端。

① 《唐氏族谱》卷1,《宗规十条》同治十年定。

  ② 《毗陵庄氏族谱》卷11。

  ③ 《唐氏族谱》卷1,《宗规十条》作于同治十年。

  ④ 《余姚孝义劳氏宗谱》卷1《旧谱条约并序》。

  ① 刘献庭:《广阳杂记》卷4。

  

  宗族最强调族人处理好家庭关系,对父子、夫妻、兄弟、婆媳、祖孙、妯娌、叔(伯)侄、姑嫂、叔嫂等关系加以规范,一般不出儒家伦理的要求。其中最重视父子、兄弟关系,强调孝、悌之道,并把子弟的行为都纳入进去。《慈南干溪章氏宗谱》嘉庆时所定《族规》说:“孝悌为万化之原盖父母为生身之本,兄弟乃手足之情,不孝固天理不容,不悌亦人情所不近,倘或灭绝天良,渐染敝俗,甚至双亲冻馁,同室操戈,如此之人,不待天诛神殛,在族人必须声罪共击,到祠杖竹,或鸣官治罪,以肃规约。”

  其次是要求族人睦宗族。合肥杨氏宗族要求族人“卑不犯尊,少不凌长”②。四川李氏宗族对同族中如何处理辈份关系,强调“同族伯叔昆仲自有定序”。还规定处理贫富关系的要求,“族中贫富不齐,富者不可骄,骄则招尤,亦易起侈荡之心,贫者不可惰,惰则不惟益困,而且无所不至”①。合肥杨氏宗族也重视族中的贫富关系,认为“族间贫富自有不齐,然分则各门,合原一家,毋异视也,务要休戚相关,有无相恤,勿令无赖以致辱身,贱行陨节败名,有玷先祖也”②。

  宗族对族人的生活提出要求,涉及到娱乐、婚姻、丧葬、衣食住行、职业等等。

  宗族一般要求族人从事“士农工商”本业,做一名“四民”,反对族人成为无业游民。浙江《越州阮氏宗谱•翼青公家训》说:“培养子弟,务令执有一业,或读书、或力穑、或贸易、或操作,此之谓四民,盖有一事以束其身,心自不暇思及外务。其有不务正业者,是为游民,当禀请家、族长,随时训导,以禁止之。”苏州《彭氏宗谱》所载顺治时所定《条例》要求:“宗人生业以读书习礼为上,次则训徒、学医、务农,次则商贾贸迁,若违礼背训入于匪类者,斥而不书。”

  宗族要求族人生活勤俭,反对奢华。无锡郑氏认为:“士农工商,莫不各有其事,明而动,晦而休守,寸阴是惜,勤也;饮食淡泊,衣服不尚纷华,俭也。”③宗族对族人要求最多的是婚姻方面,强调门当户对,尤注重良贱不婚。

宁波卢氏规定:“男女议亲,须门户相当及伦序不紊者,不许苟且,以坏家风,男子不可出赘,女子不可入赘,其婚嫁止称家有无,毋得强为美观。”又认为:“妻也者,齐也,凡娶以配身也,若女失节为妻,自己失节也。子姓如有娶娼妇为妻,及良贱为婚者,俱不得入宗祠。”①该族虽强调良贱不婚,但反对婚姻论财,提倡婚事“称家有无”,量力而行,反对赘婚和娶寡妇。

② 《弘农杨氏宗谱》卷首《碑记》。

  ① 《李氏宗谱•宗范》。

  ② 《弘农杨氏宗谱》卷首《宗谱规条》。

  ③ 《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四琏子格言》。

  

  有的宗族还要求族人的丧葬不作佛事,不闹丧,不可停柩不葬。湖南匡氏规定:“父母丧,必须依礼定限安葬,若惑于风水,或托故久停不葬者,俱属不孝,杖八十。”②四川唐氏认为:“佛事道场,荒诞不经,演戏吹唱,以忧为乐,一切繁文缛节,时俗之所尚,大非丧礼之所宜,徒耗资财,实无益耳。至于葬亲,固宜卜吉壤,然惟求其不为道路,不傍沟洫,不近城市,择厚土而安厝,切不可执福阴之说,停柩不葬,日久迁延,设遇变故莫测,以致亲骸暴露,不能归窆,不孝之罪,孰大于是乎?”③宗族还对娱乐作了要求,无锡郑氏“戒游手好闲之人,人之思,劳则日生,怠则日靡,即看戏一事,亦属无益,博弈好饮酒,终非善类”。④常州杨氏规定:“不许习丝竹唱词曲”。⑤宗族反对赌博,无锡郑氏提出“戒赌博:当今之世,赌风太甚,无论乡缙平等,皆好赌钱,甚至妇人女子,亦喜赌,一入赌场,废时失事,产业不能保”。认为赌博“消耗先人储业,所谓作无益害有益,诚宜切戒也。如子孙有犯者,急为禁止,能改则已,不改则宗祠重惩,仍责成其父兄伯叔督之,必改而后已,其诱人为非者同”。

  宗族要求家长善于治家,有的宗族注重从小培养子女,使其成为社会上合格的人才。湖南彭氏规定:“子弟之宜教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幼小时,动静语言,便当使之归于正。姑息之爱不可也,浮薄之习宜去也,毋以轻佻为文明,毋以愚鲁为浑朴,随子弟之材质,士农工商各与本业,庶不致成为游民。若夫女儿,生长闺房,更当道以礼节,敬以孝顺,酿以和平,操以中馈,勤俭朴素,于归后,宜室宜家,斯亦父母之光也。”①要家长把儿子培养成“四民”正人,把女儿培养成讲究礼节、勤俭朴素、善于持家的未来的贤妻良母。

对于不负责任教育子女的家长,有的宗族规定了惩罚的内容。无锡郑氏规定:“族中教子不严,习于败类者,宗祠戒谕,使严督其子改过自新,有自父兄检束而游荡无赖者,宗祠责治,公议其执一业,而专托近支长辈督率之。”②宗族强调族人按时交纳赋税,做国家的顺民,避免给宗族带来麻烦。

① 《甬上卢氏敬睦堂谱稿》卷1《宗约》。

  ② 《匡氏续修族谱》卷首《原家规》。

  ③ 《唐氏族谱》卷1《家训》。

  ④ 《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四琏子格言》。

  ⑤ 《即墨杨氏家乘•家法》。

  ① 《彭氏三修族谱》卷16《宗规十条》。

  ② 《荥阳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卷3《宗约》。

  无锡郑氏提出:“要早完国课,官银粮米,倘有拖欠,差人临户,惊鸡闹犬,好不烦恼,依时早完,亦一快事。”③绍兴阮氏认为:“身际承平,无苛徭杂派之苦,衣租食税,悉出君恩,故国课最宜早完,必待胥吏追呼,是负恩也。吾愿族中急公亲上,毋稍迟滞。”④镇江金坛庄氏规定:“早完国课:赋税上关国计,下系考成,草莽君臣之义,惟此为重,须率先急公,依限完纳,毋得拖欠,贻累乡里。况且功令森严,绅衿欠粮,即行奏销,凡属平民,岂容少恕”。⑤宗族把能否按时交纳赋税,看作是否忠君爱族的行为。清廷对宗族法规的政策清代宗族首领除了重视年老分尊外,强调尚爵尚贤,宗族的领导主要由绅士充当。绅士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对宗族的领导,主要是要使宗族成为社会的稳定因素,替国家治理地方社会,把家法作为国法的补充,所谓“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律,律不作,无以戢小人之心思,规不立,无以谨子弟之率履,惟是聊述家规”①。因此,许多宗族法规便是以国家的法规为参照系而设置的。绍兴阮氏乾隆时,“就国法所严人情易犯者,订为二十条,编入家规。后更望严正淳切家、族长,或朝夕训诲,或朔望申明。

  宗族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受到朝廷欢迎。宗族为更好地行使权力,管好族人,往往请求政府予以支持,而朝廷则批准祠规,承认祠堂族长的审判权、族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即墨杨氏家乘》康熙时记载该族家法“数十年来,多求官批照”,自行此法数十年,该族“无具两造者矣”,县官曾说:“尽如杨宅家法,直可刑措”。再如合肥杨氏,于乾隆二十九年建好祠堂,旋修宗谱,立有规条,并置祭产,但“相传而下,习俗移人”,“间有不孝子弟,将谱所列之规条,竟弁髦视之”,甚至以少犯长,以卑犯尊,未能合宗睦族。嘉庆十五年,该族生员数人赴县呈请祠规,知县于同年批复,要求“杨氏户、族人等知悉:嗣后务遵祠规,父训其子,兄戒其弟,如敢不遵,许该族户、祠长人等指名禀县,以凭究治,决不宽贷,各宜凛遵毋违,特示”①。嘉庆十六年,该族将知县条示祠规刻石勒碑,以约束族人。

不过清朝并不是予以宗族法规全部支持,在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处死族人问题上,清朝的政策发生过变化。顺治、康熙时期,不承认祠堂族长对族人的处死权,到雍正时则得到了法律的公开承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是: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围绕农民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要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确保让农民真正受益。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一个“新”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祠堂文化非常有必要传承和发展。

祠堂文化也包括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是为纪念祖先,以及伟人、名人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与庙有类似的地方。人们习惯性地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祠堂。

最早的祠堂记录,在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到东汉末,兴建祠堂,成为抬高家族门第名望的象征,且蔚然成风。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祠堂分很多种,起先,庙祠区别不大,后来细分,有求福祈寿的,叫报赛,聚诸神一起,供大家参拜,叫神祠,给未死之人立祠,叫生祠,还有宗族祠堂,家族祠堂等等。

建祠有很多讲究,管理祠堂有规则,也有相应的一些制度,祠堂会开展很多活动,建祠堂和管理祠堂都有很多的禁忌,不全部列举。

祠堂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等南部地区分布居多,最出名的有江南第一祠诚敬堂,漳州的江氏济阳堂,潮阳的吴氏著存堂,龙川的胡氏宗祠,客家祠堂,广州刘氏家庙,闽侯刘氏宗祠等等,山区的乡村,也有自己的小祠堂。

家谱文化是以家族为主的人文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和经济,有独特价值。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以表谱的形式存在,主要记录一个家族的繁衍传代,本族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供后人学习,敬仰,有较好的教育意义,也是一种文献。

由于动荡,战乱,朝代更替等原因,很多人丁兴旺的大家族,那些记录详实完整的家谱,资料,几乎丧失殆尽,能够流传和保存下来的,都已成为宝贵的文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继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永不动摇的决心,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永不停步的追求!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置祠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中国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的精神家园,是家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宗祠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宗祠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宗祠是家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家族有自己的家谱、家规,这些资料大部分也是放到祠堂里面。

-宗祠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

-宗祠承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

-宗祠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

题记:

城市是人造的,乡村是神造的”

一直以来,天作云持续地发现乡村可交易资源,研究着乡村自然与文化、产业、人才以及生活方式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我们以互联网的手段,观察和记录当代中国乡村的剧变。观察“人”与“村”的变迁,思考乡村“人、田、宅、林、水、文化”等资源要素的可交易维度以及乡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访有价值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并邀请拥有专业学术见解和丰富乡建经验的管理者、基层工作者、在地原住民等人才,共同探讨“乡村改造、产业升级”的课题,为践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路径。

在平武镇,调研组共计走访了7个村落(由原有的14个村落合并而来),访谈农户7102户,总录入11812条相关的乡村资源信息。包括自然资源、房屋、土地、水域、文化资源(古建古迹古树、民俗文化、乡贤名人、年代物件)等。

记忆中的小山村,是这个样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连着一间间的瓦房,打开门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几条小溪在田野中穿流而过,屋后是一片竹林,茂密的绿色深不见底,远处是绵延的小山,如波浪一般,颇有韵律的起浮着,炊烟袅袅和云雾一起轻轻的笼罩着小村,闭上眼睛,一幅水墨画浮现在眼前。

简阳市平武镇就是记忆中小山村的样子。

平武镇位于简阳市沱江以东,距简城12公里,东邻禾丰、三合两镇,西与东溪、石钟两镇相连,南同平泉镇相邻,北和青龙、踏水两镇接壤,幅员面积4282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在这个地域面积辽阔的村镇,沉睡着多种多样的资源,静静的等着被唤醒。我们调研小组的小伙伴们,即将成为他们的唤醒者。

整个镇子走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个村子丰富的水资源。

平武镇镇域内沟渠众多,共发现77处湖泊、沟堰,湖域,其中共有7个水库,分别为泉水沟水库、梨园水库、人民水库、八角水库、安乐水库、玉林水库、高坡村水库。

丰富的水资源,成了乡亲们经济发展最有力的保证。村民因地制宜,利用水库资源发展莲藕、小龙虾养殖等产业,实现经济收益。

种满荷花的池塘,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美,莲叶下面还藏着小惊喜,新鲜大只的小龙虾带给了我们震撼的视觉冲击。不自觉的就会想到餐桌上被做成麻辣小龙虾的样子,顿时口水在口腔里就开始不断的翻腾。

走在路上看到最多的除了堰塘水域,就是生在村里见证了百年历史发展的古树。

平武镇乡村古树众多,百年以上的古树有6株,其中5株为黄葛树,一株为川楝,分布在平武镇大大小小的5个村子中。

一株株参天大树,仿佛一位位“老者”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经历过的那些历史,树杆上留下的点点痕迹,亦是它们对历史的见证。树上所系的红绳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冀更是这些“老者” 对我们的庇护。看到这些,不禁让人感概生命的伟大和神奇。

人类文明的进步促使着村落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人心底最虔诚的东西是从古至今都不会变的,平武镇共 11 处寺庙。建立于唐朝,兴起于明末清初的玉林村玉林庵;高坡村天神庙,高坡村罗汉庙,安乐村土地庙,高坡村五仙庙,安兴村药王庙,安兴村玉皇庙,安兴村龙王庙,三佛村老观音庙,三佛村三重堂,三佛村三佛寺。

宗祠12处,分别是安乐村彭家祠堂,安乐村王家祠堂,八角村蒋家祠堂,红庙村唐家祠堂,梨园村陈家祠堂,木桥村伍家祠堂,皮匠街村曾家祠堂,皮匠街村樊家祠堂,三佛村邓家祠堂。

村落的发展都会经历百年的时光,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总会留下一些物件来为后人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不仅是这些自然风貌让我们诧异,一些历史留下来的物件更是让我们连连发出惊叹。有着百年历史的陪嫁花床,村民祖辈流传的双龙罐、乾隆年间的古铜钱、喜字罐、酒杯、绿釉陶罐、柏木衣柜、木质座椅等,这些对于研究简阳传统乡间生活,追古溯源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在资源调研过程中发现简阳安乐村彭氏祠堂内有一本已有300余年传承的家谱,该家谱记载了自康熙年间开始的彭氏血脉体系,具备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现存放于彭氏祠堂内。

听着村民为我们讲解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不仅是时间带给我们的震撼,更是当年人们的智慧的展示。

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先生樊明策,是樊氏家族四川简阳分会的会员,目前正着手修复樊氏族谱。樊老认为族谱修复是大事,讲究先练手、再挑笔头,先草稿、再誊写,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极强的耐心。

他在这期间同步撰写一些专属于自己兴趣的内容,也是樊老先生练笔头的方式。他编写的《签书》(全手写),是一本专为来寺庙求签的人解疑答惑的说明书,内容据考证为“文王八卦详解”。

乡村除了这些让人诧异的美景之外,还有很多让人惋惜的东西—房屋。

我们在路边经常会看到残破的房屋被闲置,仿佛一位位孤零零的老者在等待着他儿孙的归来。

房屋原本是人们对家最真实的体现,但如今却有很多的“家”被遗忘在乡村的某个角落,但它们没有抱怨,只是在静静的等待有人重新走进它们的“心里”。

人们都说乡村是贫瘠的,是匮乏的,但现在的乡村早已不是以前的样子,现在的乡村有着丰富的各类资源,村民也有着自己的各自的营生方式。

“玉临庵前古树苍,红庙村外桃花香。黑峰山下胭脂果,欢迎客人来品尝。”

平武镇特色产品囊括种植、果蔬、养殖、园林四大方面。主要有胭脂脆桃、柑橘、玉米、辣椒种植,小龙虾养殖、猪牛羊饲养,花卉盆栽种植。

桃树种植是平武镇的主要产业,在2015年,尤安村、安兴村、玉林村开始合作种植桃树,迄今为止,三村联合打造了近5000亩桃产业园区,形成共计6000余亩的大型桃产业园区。桃子亩产约4000斤,收入较传统种地高出近10倍,未来还计划新增2000亩桃林。目前园区内共种植六个品种的桃树,除油桃、胭脂脆桃外,2019年新增四个品种,计划将于2022年上市。

红彤彤的果实正是村民们火红的日子,那种桃子吃到嘴里的香甜,真真是甜到心坎儿里。

这也是村民邱良章最大的心愿,也是因为他带头进行的种植改良,我们才看到了现在这些娇艳欲滴的硕果。

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从前的认知里村民就应该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跟随着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现在的乡村早已变化了模样,村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腰鼓队现已有百余人,他们还曾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乡村是丰富的,乡村是热闹的,乡村是美好的,乡村更是值得去唤醒的。唤醒那些沉睡百年的老物件,唤醒那些闲置的农田,唤醒那些闲置的水塘,更要去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传承即是创新,乡村的资源需要被挖掘,被关注,被继承。

最真实的乡村感受,最直接的乡村数据,天作云始终践行“老祖宗的事情,老百姓的事情”,我们在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搜集着每一条最真实的乡村数据。

“牧歌传唱小农耕,林下小院可归田。”

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原始的模样,

去乡下,为沉默山村“发声”。

我们将定期给您呈现不一样的乡村之美。

下一站我们再见

ps:我们最近会持续更新简阳市的乡村信息,您还想了解哪个乡村,留言告诉我们,说不定下次就带你去~

7个代表性案例,藏着乡村旅游发展“金钥匙”!

如何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众多乡村千差万别的资源条件,不同的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