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句唐朝时太宗追谥李宪为“让皇帝”具体是怎么个事情?请多介绍一下李宪
其实,“让皇帝”只是一个封号,而承受这个封号的人叫李宪。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生于公元678年,原名李成器,他是睿宗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大哥。唐中宗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害后,大唐的时局非常紧张,韦氏的势力扩大。李隆基遂与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唐睿宗即位后,在立皇储的问题上左右为难,既想立嫡长子李宪,又想立对社稷有功的李隆基。而这时,李宪提出将太子之位让于三弟李隆基,他说应顾全大局,三弟又有功,这是合情合理的,若处理得不合适宜,将辜负天下人。公卿大臣也认为李隆基该居储位。唐睿宗很感激李宪的诚意,便答应了,就这样,李宪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李宪与李隆基兄弟感情很深,李宪病逝时,玄宗“号叫失声,左右皆掩涕”,在朝堂上失态。第二天,玄宗下旨高度评价宁王一生功德,其中写道:“能以位让,为吴大伯,存则用成其节,殒则当表其贤,非常之称,旌德所在。”(注:吴太伯为周太王长子,理应继承爵位。可周太王却想把爵位让给贤能的三王子季历。吴太伯知道太王的难处后,借口为生病的太王采药,从此一去不回,于是季历继承了爵位。)在给李宪封号时,唐玄宗说道:“推功向善曰让,德性宽柔为让,敬追谥曰让,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让皇帝”由此而来。
李宪,本名李成器,为睿宗李旦的长子。成器少年时才气过人,成年后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独到的见解。
高宗李治初封成器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立为皇太子,当时他才六岁。到睿宗降为皇嗣,武则天册授成器为皇孙,与他的五个弟弟同一天离朝廷到封地做藩王,开建府署,设置僚属。
长寿二年(693),改封寿春郡王,长安年中,调任左赞善大夫,加银青光禄大夫之荣誉职。中宗即位,改封蔡王,升任宗正员外卿,加赐实封四百户,加上原来的共七百户。成器坚决辞谢表示承担不起大国的封邑,依旧为寿春郡王。 景云元年(710),晋封李成器为宗王。同一月,睿宗登位,李成器授左卫大将军之职。当时将要立皇位继承人,因李成器是嫡长子,而玄宗又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故久久不能定。李成器辞让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李成器成天涕泣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当时,诸王和公卿也说平王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睿宗很赞赏成器的心意,就同意了。李隆基又以成器是长兄又一次上表固让,睿宗不许,就下诏:“左卫大将军、宋王成器,朕的长子,本当立为储君,但以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由此,我以其诚心让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诚不可夺。从天人之愿,立隆基为储君,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另外加实封三千户,赐五色绸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户,大住宅一区,良田三十顷。”这一年十一月,拜尚书左仆射,不久又任司徒。太师,都督之职如故。第二年,李成器上表辞让司徒之职,拜太子宾客,兼扬州大都督如故。
当时,太平公主暗地里另有图谋,姚崇、宋璟等请求调出李成器和申王李成义为刺史,来断绝心怀不轨人的心,由此,李成器以司徒兼蒲州刺史。玄宗曾制了一床被和长枕,将与成器等共申兄弟亲情,睿宗得知,非常高兴,大加赞叹。 先天元年(712)八月,李隆基登基,是为唐玄宗,晋封成器为司空。到玄宗讨平萧至忠、岑羲等,成器又晋位任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之职,又加实封一千户。一月余,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和扬州大都督之职并停。
开元初年(713),历任岐州刺史、开府如故。
开元四年(716),避昭成皇后的尊号,改名为宪,封为宁王,实封加起来有五千五百户,又历任泽、泾二州刺史。 当初,玄宗兄弟在圣历初年(698)搬出宫廷居住,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
大足元年(701),随武则天到长安,赐给在兴庆坊的宅第,也称五王宅。到先天年以后,兴庆坊是玄宗皇帝住过的宅第,因此这宅第就成了宫。李宪在胜业东南角赐宅,申王李捴、岐王李范在安兴坊东南赐宅,薛王李业在胜业的西北角赐宅,府邸相望,环绕于宫的四周。唐玄宗在兴庆坊的西南置楼,西面题的是: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的是:勤政务本之楼。唐玄宗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的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宅第,赐金分帛,给他们最大快乐和赏赐,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归宅之后,吃酒作乐、击毽斗鸡,或者到近郊追逐鸟兽,或者在别墅作乐,天天不断。游玩所到之处,中使相望,都认为天子兄弟之间友爱,近古无比,彼此之间无隔阂。
唐玄宗对兄弟的友情特深,即使有谗言挑拨离间,但仍友爱如初。李宪尤其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唐玄宗也特别信任看重。玄宗曾给他和岐王范等写信,说:“过去魏文帝有诗云:‘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朕每想到服药而求羽翼,哪里赶得上骨肉兄弟间的羽翼呢?陈思王有超人之才,能辅佐国家大事,但不让他朝见谒拜,终使忧死。曹魏的国运未襄,却遭司马氏夺权,哪里是神丸之效;舜是大圣人,不记弟弟象的恶行而亲九族,九族和睦,百姓守纪安宁。这是帝王的行为准则,到今天已数千年,天下的人都走上了善道,朕一想到这些,就废寝忘食,感叹不已。前一段时间因稍有余暇,妙选仙经,发现这一神方,古老云‘服之必验’。今分此药,愿我们兄弟同保长寿,永无极限。”
开元九年(722),李宪兼任太常卿。开元十四年(727),停太常卿职,依旧是开府仪同三司。
开元二十一年(734),又拜太尉。二十八年冬,李宪卧病在床,玄宗令中使送医药和珍膳,接连不断。僧崇一治疗李宪的病,渐渐好转,玄宗非常高兴,特赐僧崇一绯袍鱼袋,奖赏。当时,申王等都先死,只有李宪独在,玄宗特别加以关怀。每年到李宪的生日,一定亲自去庆贺,在一起宴乐。过不了几天都要赐酒酪及奇珍佳肴。四方所进献的,只要自己吃了觉得味美的,马上就赐给李宪。李宪曾写的奏表年终整理付史馆留存,每年达数百页。 开元二十九年(742)冬,京城特别寒冷,凝结的霜封树,当时学者认为《春秋》中所说的“雨水冰”就是这种状况,也称之为树介,说的是它好像介胄,李宪见此景而叹道:“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谚语说:‘树稼,达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灾难,我恐怕要死了。”这年十一月死,享年六十三。
玄宗知死讯,号啕痛哭,左右都掩涕。第二天,玄宗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李宪的长子汝阳郡王李琎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玄宗不许。到册封之日,内府出御衣一套,令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送玄宗亲笔手书放在灵座之前。又追赠宪妃元氏为恭皇后,合葬于桥陵之侧。到下葬的时候,玄宗遣中使告谕李琎等务必节俭,送终之物,不要特殊。有司准备依旧例,墓穴内放千味食一,监护使、左仆射裴耀卿上奏说山珍海味千余种,每色瓶,安放墓穴内,都不是时令物品。“天恩每次申明让帝生前习惯,务令俭约,凡在礼外所加之物,恐怕让帝在九泉之下也会不安。伏望依礼减省。”玄宗听从,到出殡抬出灵柩时,正下大雨,玄宗派庆王李潭下泥中步送十数里,给他墓命名为惠陵。
唐玄宗杀了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本来最大的受益人寿王李瑁,却反而赔上了自己的王妃杨玉环。
唐玄宗杀三个儿子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这事基本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那个雄才大略,锐意进取的唐玄宗,马上要蜕变成只知道享受生活的风流太平天子了。
事情很简单,玄宗年间最后一个好宰相,张九龄下台了。
唐玄宗把他贬到了偏远的荆州。总之,彻底地离开了长安这个繁华而又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
第二天,唐玄宗就把太子李瑛和另外两个儿子贬为老百姓。
十五天之后,唐玄宗就下令杀了他们。
为什么要杀这三个儿子
因为有人告他们搞小团伙儿,密谋谋反!
谋反起家的唐玄宗对这种事非常敏感。
那,太子李瑛真的有心谋反吗
太子李瑛的悲催太子路
李瑛还真冤枉。
李瑛被唐玄宗立为太子,还是开元三年时候的事。
按说李瑛没这资格当太子,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
就因为唐玄宗的王皇后没有子嗣,所以唐玄宗没有嫡子。
而玄宗的长子,是个顽皮的小家伙,打猎的时候,被野兽抓破了脸,破相了。
大家都知道,唐朝选官都要“美姿仪”,不仅要求相貌英俊还要风度好,因为代表了朝廷的脸面。
更何况代表大唐脸面的太子呢。
所以,唐玄宗的长子自动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而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当时正宠爱赵丽妃,
于是,李瑛这位第二子,就子凭母贵,当上了太子,而且这一当就二十年。
这二十年,可不是太平太子,而是惊心动魄的过来的。
在大唐,太子真的是一份危险的职业。
关键是,唐玄宗,也是这么想的,还有什么工作像太子一样是一心等待他的死亡呢
有人连这份工作也不想让李瑛好好地干
这人就是武惠妃。
武惠妃一来,年老色衰的赵丽妃立刻靠边站了。
太子李瑛的地位开始有危险了。
常言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但是这时候的武惠妃,虽然有想法,但是没实力。
因为她生的孩子,接二连三地夭折了。这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的生了三个死了三个。
第四个,她也害怕了,想了个办法,交给了唐玄宗的大哥,宁王,让皇帝李宪。
有意思吧,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但是坚决不当太子,让给了老三李隆基。
所以,他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这人非常聪明,知道太子这个工作的危险程度,所以坚决让出去了。
唐玄宗把想当第二个武则天的韦皇后(中宗李显之妻)杀了,他爹李旦当了两年皇帝,赶紧禅位给他。
唐玄宗继位之后,李宪就在家敲鼓学外语(龟兹书籍)为乐。
所以唐玄宗对他特别放心。
武惠妃就觉得宁王是个明白人,有福气,就把第四个儿子李瑁,交给了宁王,让他帮着养,对外也说是宁王的儿子。
希望孩子能沾上宁王的福气,平安长大。
宁王还真有福气,李瑁平安长到了七岁,武惠妃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李瑁平安长大,回到了唐宫,并被封为寿王,对,就是杨玉环未来的丈夫。
武惠妃很了解唐玄宗的脾气,自己受宠,李瑁就有机会当太子。
看她姓什么姓武!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
武则天早把剧本写好了,武惠妃直接按着剧本来就可以了。
第一步,开元十二年,武惠妃扳倒了王皇后。
按照武则天的剧本,下一步,武惠妃就该向着皇后的位子努力奋斗了。
开元十四年,唐玄宗试探着对大臣说,武惠妃贤惠,应该立为皇后。
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武则天的剧本,不止武惠妃知道,群臣们也知道。
而且,开元十三年,太子李瑛的亲妈赵丽妃死了。
这时候武惠妃想当皇后,那就是要换太子的节奏啊!
大臣们就把这种担心很直白地说出来了。
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他们老李家做这样的事,还少吗
唐玄宗这时候,刚四十岁,还不糊涂,想了想自己的先人们那些经历,
想到高宗李治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是为了和长孙无忌那些旧勋贵集团作斗争。
而自己换皇后是为什么呢没理由啊!
而且,这确实会引起动荡,所以,就把这事放下了。
武惠妃呢,可能觉得这时候,孩子还小,要不等等再看吧。
这一等,就是十多年过去了。
太子李瑛的第一次危机,安然度过。
形势发生变化,又有两个人希望太子李瑛下台,加入了武惠妃的队伍,太子李瑛的第二次危机,来了!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寿王李瑁17岁了,娶了大美女杨玉环为妻。
武惠妃又坐不住了。
孩子成年了,关键是,唐玄宗五十岁了,再不争太子,可能就晚了!
可是武惠妃最大的助力唐玄宗不管这事了,怎么办
有热心的人,谁李林甫。
唐玄宗时期,都是实行双宰相制。
两个宰相,一般是一个刚,一个柔,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很好地解决了之前宰相多如牛毛,效率低下的矛盾。
张九龄和李林甫,就是这种组合。
张九龄耿直,李林甫委婉。唐玄宗是很满意的。
可是李林甫不乐意,他一心想把张九龄挤下去。
办法总是有的,他看到了武惠妃的野望,他感觉这是自己的机会。
大唐皇宫,就是个到处撒风漏气的这么一个地方,要不然也不会出现这么多政变。
李林甫很方便地就传话给武惠妃,我帮您!我帮寿王争太子!
各取所需,武惠妃心里踏实了不少。
但是,还缺个人,缺一个能一直盯着太子李瑛的人,
缺个等着他犯错的这么个人!
武则天家族的阴影,再次浮现。
不是姓武的,而是武则天的母亲,老杨家的人。
唐中宗李显的外孙子,长宁公主的儿子,杨洄!
对,杨玉环也出自这个杨氏家族。
这杨洄娶了武惠妃的女儿咸宁公主,又成了武惠妃的女婿,
这可是亲上加亲了。
并且,唐玄宗还杀了杨洄的外祖母韦皇后,这杨洄有足够的动机来给老李家添点堵。
万一成功了,换上自己老婆的兄弟当太子,那该多好,富贵长保了不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机会来了!
根子还在唐玄宗这里。他实在是太多情,也太容易移情别恋。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人的母亲,都有过被唐玄宗专宠,又失宠的经历。
他们的人生经历也跟着起起伏伏。
有共同语言,三个人就特别喜欢在一起聚聚。
聚在一起的共同话题,当然就免不了地发发玄宗的牢骚。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更何况杨洄本来就盯着这件事呢
他立刻如获至宝,赶紧报告给了武惠妃。
武惠妃一听大喜,当然,她也不会蠢得直接把原话报告给唐玄宗。
因为那样力度不够啊!
《鹿鼎记》里韦小宝说得好啊,说谎话就得九分真的,最关键处那一分是假的。
武惠妃就哭着向唐玄宗诉苦,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兄弟结党!痛恨武惠妃夺了唐玄宗对他们母妃的宠爱,要除掉武惠妃和寿王,并且还说了唐玄宗很多坏话!
这武惠妃,还真的是无师自通了。
唐玄宗听了大怒,当皇帝的,除了对太子的态度从来就是非常矛盾的。
他们既希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能力超卓,但又不希望太子们能力强到足以挑战他们的权威。
更何况是对他这个现任皇帝心有怨言呢
心有成见的唐玄宗第二天就在朝堂上指出太子李瑛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提议要换太子!
盛怒之下的三十年的老天子威仪还是很盛的。
大家都不敢说话。
但是有人敢,谁大唐首席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那是一位以直言敢谏著称的大唐开元名相!
开元二十一年,要是唐玄宗能听从他的话,杀掉安禄山以绝后患,哪里来的安史之乱!
张九龄一听唐玄宗要换掉太子李瑛,立刻就直言劝谏。
他劝唐玄宗不要单凭风言风语,就要换掉太子。太子已经在位二十年,一直居于深宫,天天接受唐玄宗的教导,没听说犯过什么大错,怎么能轻易动摇国本呢
沉了沉气,张九龄见唐玄宗还气哼哼的,又打算从根子上说破这件事。
但是又不能真的直接说武惠妃如何如何。就举了很多历史上君王听信了后宫谗言,导致国本动摇的例子。
唐玄宗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但是,也不好太过违拗宰相的意思,这事当天就搁置了。
李林甫可忍不住,但是他又不敢和张九龄对着来。
就摇头晃脑,小声嘀咕,又恰巧能让唐玄宗的近侍能够听到的音量说:此乃陛下家事,何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徐茂公当时默许唐高祖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说的话!
这个李林甫,还真是不学无术,只会抄徐茂公的作业!
但他就是这么个人,就是这种风格,能垫上一句话的时候,绝不放过机会。
唐玄宗听了,豁然开朗,高宗做的,我为什么做不得这是我们家的事啊,你宰相管得着吗
但是,好像哪里有些不对。
唐玄宗在犹豫,以他的脑袋,怎么会想不明白,换太子会带来的动荡。而且,这事也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
唐玄宗在犹豫,但是武惠妃的一个举动,却让他下定了决心,不换!
武惠妃做了一个愚蠢的举动,她派人去给张九龄递话了:
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
武惠妃认为这是诱之以利,许之以权,没人能不动心。
而张九龄则认为这是对他人格和操守的侮辱!
他立刻把武惠妃的原话,原原本本一字不改的汇报给了唐玄宗。
这下触到了唐玄宗的底线了,唐玄宗可是见识过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对大唐产生的危害的。
尤其是武惠妃竟然能够想到勾结宰相,祸乱朝纲!
这个女人,也太不简单了,差点就被她的眼泪给骗过去!
不能让武惠妃的政治野心得逞!
太子李瑛,终于度过了他的第二次政治危机。
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了参知政事牛仙客,触怒了唐玄宗。
唐玄宗认为张九龄荐人有误,把他贬去了荆州担任长史。
太子李瑛最重要的支持者,没有了。
武惠妃最终实现了皇后梦,只不过是,在她死后
唐玄宗在一天之内杀死了他的三个儿子。
按说,武惠妃离皇后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遥了。
寿王李瑁的太子之位似乎也唾手可得了。
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武惠妃,病了。
她的心理素质,实在是不如杀亲子不眨眼的武则天。
她天天梦到太子李瑛三人前来找她算账。
这一来二去的,武惠妃竟然一病不起,死了!
死后,唐玄宗追封她为“贞顺皇后”,算是完成了她的心愿,终年,三十八岁。
武惠妃一死,唐玄宗忽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任何理由封寿王李瑁为太子!
不仅是因为他任性胡为,才干不足。
而且武惠妃的死因,也让唐玄宗明白了太子李瑛三人就是被武惠妃陷害而死。
这要是再立李瑁为太子,那不是鼓励大家继续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来争夺太子位吗
那他大唐还有安宁的日子吗
所以,最终在高力士的建议之下,选定了第三个儿子,忠王李玙为太子,这就是未来的唐肃宗李亨。
可怜武惠妃白费心机,可怜李瑛三人冤屈而死,便宜了李亨,享受了胜利的果实。
武惠妃的死导致了另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后果,杨玉环入宫
风流天子唐玄宗,自从武惠妃死了之后,看后宫那个妃子都没兴趣。
顿感中宫匮乏。
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进入了他的视野。
终于,杨玉环变成了女道士杨太真,杨太真又变杨贵妃。
可叹,武惠妃才真的是赔了儿媳妇又丢了性命。
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
开元盛世,结束,大唐风华,开始走向没落。
我们从唐玄宗因为对后妃的专宠,而听信谗言,废太子,杀儿子,驱走贤相张九龄。
应该说,是他一手开拓了开元盛世,
也是他一手葬送了开元盛世。
大唐风华,从此腰斩。
让皇帝李宪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儿子,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被封为宁王。皇帝不做让给弟弟做。
按当时的礼法应该是立大儿子李宪为太子,但是三儿子李隆基平乱又有功并且手中还掌握着兵权,如果处理不好,唯恐再生出“玄武门之变”事件。在此时,明智的李宪洞察到了这一切,主动上书让贤,认为应该立平乱有功的三皇子李隆基为太子之位。睿宗李旦看了之后在即位的第二个月立下了储君之位,立三皇子李隆基为太子。在睿宗皇帝即位的第26年,把皇帝之位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李隆基登基之后对李宪十分友好,感情至深。经常与其一起赋诗下棋,击鼓吹笛,同床共枕。741年。李宪病逝,玄宗听到李宪病逝的消息之后,非常悲伤,在李宪病逝的第二天就下诏书追谥李宪为“让皇帝”,并且命令有司以皇帝之礼安葬李宪。
李宪让帝位,成为了唐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李宪不仅在历史上书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玄武门之变”,而且也让出了一个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李宪,虽然辞让太子之位,没有登基,但唐玄宗重视兄弟之情,李宪极受唐玄宗的荣宠恩遇。后来李宪去世,唐玄宗就追封他为皇帝,谥号为“让”,是为让皇帝。
李宪,原名李成器。他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唐玄宗的长兄。唐睿宗两次登基为帝,在第二次登基后,李成器(李宪)为左卫大将军。
当时还并未立太子,为了大唐国本,所以立太子之事就成了眼前一个重要的议题。当时太子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唐睿宗嫡长子李成器,一个就是唐睿宗第三子李隆基。
若是以立子以嫡,则应该立李成器为太子。若是以立子以贤,则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对比,他们的父亲唐睿宗就一直拿不定主意了,该立谁为好。
李成器自己明白,他虽然是嫡长子,但他的才能却不能和李隆基比,再则他也无意太子之位,他所喜好的是音律。重要的一点就是,唐睿宗能复位,李隆基是立下大功的,李隆基有诛杀韦后集团的功劳。此时虽然皇位又回到了唐睿宗手里,但天下还未从混乱中走出来,所以有一位能力出众的太子还是很重要的。
于是李成器就向父亲唐睿宗辞让太子之位,虽然唐睿宗一开始不答应,但架不住李成器的接连坚决辞让。
最终唐睿宗答应了李成器的请求,当然,当时的朝廷大臣们也认为李隆基有功于朝廷,于是就立了李隆基为太子。不过李成器虽然没做太子,但他却受到极度荣宠。
后来李隆基登基为帝,是为唐玄宗,加封封长兄李成器为司空,后又晋升为太尉,封宁王。同时因避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后的讳,故改名为李宪。
李宪后来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因为李隆基注重兄弟之情,同时李宪行事也小心谨慎,他不和人结交,也把乱议朝政,只一心做一个自在王爷,所以李隆基对他很信任。就算有些许小人挑拨他们兄弟的情义,但李隆基都不为所动。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隆基其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就只剩李宪了。李隆基就更加重视这仅有的兄弟感情,所以对李宪就更加荣宠关爱。
比如:后来只要李宪生日那天,李隆基就会亲自前去。同时李隆基若是有了好吃的食物、或者是珍贵的宝物,他也总会想到李宪。可见他对李宪的关爱。
到公元742年,李宪六十三岁,这一年他因病去世,他去世后,李隆基下诏追封他为皇帝,谥号为让,也就是让皇帝。
虽然李隆基后期有些昏暗,导致安史之乱,但他前期的功劳、成就却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他对兄弟的情义,是发自内心、出自肺腑的真诚,做皇帝做到对兄弟如此真诚,在古代皇帝中并不多见。
毕竟很多皇帝和兄弟之间,都是勾心斗角、互相猜忌的,而李隆基却做到了对兄弟很信任,重要的是李宪还曾一度是太子的人选,其能得到荣宠善终,除了是他自己行事谨慎的原因,还有一多半的原因就是李隆基重视兄弟情义的缘故。
偶然看到一句唐朝时太宗追谥李宪为“让皇帝”具体是怎么个事情?请多介绍一下李宪
本文2023-11-29 05:02: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