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金姓祖籍辽宁凤凰城 家谱金卓!溥仪身边一品武官 求家族史!请资深满族老前辈帮忙到地是什么旗什么带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满族金姓祖籍辽宁凤凰城 家谱金卓!溥仪身边一品武官 求家族史!请资深满族老前辈帮忙到地是什么旗什么带,第1张

凤城满族金氏与抚顺满族金氏是一家,都是爱新觉罗氏,祖上是兴京内务府八旗的,因与清室同宗,所以世袭给皇家当持从。

爱新觉罗氏取金姓很多,而且近支远支都有,一般近支都用金姓,这从清末民初就开始了。爱新觉罗中爱新aisin在满就是金子,觉罗gioro本意是绳子,后为部落名进而成为姓,觉罗是很古老的姓,金朝时称夹谷氏,元明两代又转写为 刁罗氏 或 焦鲁氏,到清代规范一律写觉罗氏。爱新觉罗意思就是金子的觉罗家族,所以取金姓。

你家既然有家谱,就没必要上网问外人,等过年祭祖时展开家谱一看就知道了。

要是你不认识满文,可以找我帮你翻译,我会满语。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并纂修皇族谱系《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至1921年共修28次。清制定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下子孙为宗室(黄带子),兴祖(努尔哈赤之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之子孙为觉罗(红带子)。宗室记入黄册,觉罗记入红册,共为《玉牒》。爱新觉罗氏之宗谱,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一次修续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由《爱新觉罗氏宗谱》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并改称《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

新宾境内的爱新觉罗氏祖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索长阿后裔均为觉罗,记入己册。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宁公台”六贝勒之一,居住在“六祖城”之一河咯噶善城。该城址初步认定为新宾永陵镇草苍北沟内的罗家堡子古城址。索长阿共生5子,长子履泰,次子务泰,三子绰奇阿注库,四子龙敦,五子飞龙敦。务泰生6子,长子隆苏,次子威准,三子望喜,四子务巴泰,五子僧额,六子洞峨洛。洞峨洛生5子,长子枯迈,次子龙锡,三子禄赫,四子图兰,五子图禄。龙锡生2子,长子阿哈,次子阿塔。

新宾支爱新觉罗氏始祖为阿塔。阿塔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满洲镶蓝旗人。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岁。生子13,长子德特赫,次子凤库,三子福海,四子缓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库兰,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库丹,十一子哲尔恳,十二子巴图,十三子赛必图。阿塔由巡抚降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携家带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经新宾上夹河腰站村时,见此地山青水秀,即将家小安置于该村,他另携十二子巴图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来关外赴任时,共携来7个儿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库丹、哲尔恳、巴图、赛必图。除十二子巴图安置于永陵居住,余6子皆安顿在腰站村。五子留格居住在腰站村街里,六子察馨住前街,九子尹登住胜利村(距腰站2里)北山根底,十子察库丹住西头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必图居后台子。这六支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六大支派。

阿塔举家迁回新宾后,即形成了新宾满族爱新觉罗氏宗爱新觉罗氏今天主要居住在上夹河、下营子、永陵、嘉新宾镇等乡镇。

《爱新觉罗宗谱》现藏新宾图书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共7册,缺第一册《星源吉庆》。近年来,肇恒奇、肇毓勇、肇祥祯等肇氏子孙均在续修宗谱。他们曾数次研究出版本支宗谱,肇毓勇已编出初稿,但终因无专人投入,以及经济拮据等原因,而未能实现。

爱新觉罗氏是满族老姓,有悠久历史。这个姓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尤觉罗脉系是个庞大的氏族“哈拉”(hala),支脉繁多,分布也很广,分化出众多的子氏族“穆昆哈拉”(mukunhala)。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明朝人和李氏朝鲜人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如茅瑞征说:“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国说:“万历戊午夏四月,故龙虎将军建酋佟奴儿哈赤初发难,袭我抚顺关,陷之。”张鼐说:“奴之祖曰佟教场,建州卫左都督佥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日奴儿哈齐,速儿哈齐。”曾经见过努尔哈赤的朝鲜主簿申忠一在万历二十四年从佛阿拉回国后,记努尔哈赤祖父名为“佟交清哈”,还说努尔啥赤自称佟姓。努尔哈赤在其致朝鲜国王的回帖中,也自称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在努尔哈赤家族早已改为爱新觉罗氏以后的十八世纪末,朝鲜史家李肯翊还坚持努尔哈赤佟姓之说。因此,可以肯定爱新觉罗氏早期本以“佟”为姓。

努尔啥赤之“佟”姓如何而来?这要从他19岁结婚时说起,他的结发妻子(元妃)是佟佳氏。佟佳氏之父为辽东巨富塔木巴彦,汉译为“佟巴彦”,努尔哈赤入赘佟家,遂随妻姓佟。此外,他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提高声誉,也需要强调猛哥帖木儿家族的血统。猛哥帖木儿家族既以佟(童)为姓,那么与努尔哈赤既用“佟”姓又用“觉罗”,这是什么原因呢?“觉罗氏”就是金代的“交鲁氏”。努尔哈赤又以觉罗为姓,根据之一是他表彰功臣时多次赐姓觉罗。其继承人皇太极亦如此。另据乾隆上谕亦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之语。据《金史》载, “夹谷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同同,同、童、佟三者音同,因此,有的史书译全为童或佟。郑天挺先生说:“朝鲜李朝《太祖实录》书与《龙飞御天歌》时代相若,所据皆当时记录,而一称童猛哥帖木儿,一称夹温猛哥帖木儿,盖一用汉姓,一用对音。”这说得很清楚明了。努尔哈赤一会自称“佟”姓,一会又自称“觉罗”,原来是同一个姓氏。“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在努尔哈赤后期,“觉罗”的涵义又发生了变化,即由代表爱新觉罗整个家族而转为特指这个家族的旁系,即疏族——塔克世堂兄弟的后裔。于是,“觉罗”就从姓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代称。姓爱新觉罗的人,就分成了皇家嫡系(直系黄带子〕即宗室和旁系即觉罗(红带子)。自努尔哈赤始,其宗室用爱新觉罗这个姓达300余年。满族使用姓氏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因此,在官方文献中极少见到“爱新觉罗”这个字样。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为什么有取姓为“金”、“肇”等汉姓的呢?有说,“爱新觉罗”汉译为肇姓, “爱新”汉译为肇,因此猛哥帖本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者也。又说,“爱新”汉译也为“金”,“爱新觉罗”即“金姓”,清朝皇室贵族和金代统治者出于同一部族。上二说法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其实,早在清朝初年顺治追封肇祖原皇帝之前,早已使用“爱新觉罗”姓氏,这点皇太极加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可努尔哈赤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其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其余的觉罗氏则于前俱加土“民”字,构成了“民党罗”,其族属众则以地名为氏,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这样, “爱新觉罗”就不应认同为“肇”姓、“金”姓、“金之遗族”等意思,而应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的意思。这也是神女吞朱果诞育努尔哈赤家族这一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反复强调自己的始祖为上天所生(君权神授)的基本依据。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六祖(其余的)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另有获罪而未除氏者,系紫带子。爱新觉罗家族在有清一代享有特权,因此,无人愿舍弃其姓氏。直至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但“宗室与人私生子,则不入属籍,赐姓口觉罗禅,犹言非正支也。”

爱新觉罗姓氏400余年的演变,首先表现在-名字的汉化上,如福临、玄晔、乾隆等名,即已汉化。据史载:乾隆“命取‘永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钦定续拟‘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丁巳,又钦定续‘焘闿增祺’四字,均见谕旨。”取名已经汉化,但“爱新觉罗”这个姓依然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爱新觉罗氏族成员,除极其个别的,多冠以汉字单姓。起冠汉字姓规律为:一、以满语意思冠以汉字。爱新,汉译为“金子”,即以“金”字为姓,如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金璧辉、清高宗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金启孮。另如金寄水等。二、以名为氏。清末以后,以父祖名字得姓者,有汤、英、祝、荣、永、万、成等。如新宾支迁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几个分支,“溥”字辈的汤武涉之子孙,即以“汤”字为姓至今。汤武涉生有五子,为“毓”字辈,长子汤毓琮,次子汤毓琰,三子汤毓琢,四子汤毓瑁,五子汤毓睁。他们的子女则为汤伟刚、汤洋、汤巍(女)、汤伟红(女)、汤伟玉(女)、汤隽东、汤隽王嬴。汤伟刚之子,即汤武涉之曾孙,为汤灵岳。溥哲后改名为洪哲,其子孙即以“洪”为姓。沈阳的肇凤来(毓字辈)之侄肇恒增,据其父辈名之首字而改肇姓“凤”。恒增同辈亦有用“恒”为姓的。三、以“肇”(或赵)为姓。居于新宾的爱新觉罗氏除上述冠以“汤、洪”等姓氏者外,绝大多数冠以肇姓,乃缘因肇祖猛哥帖木儿。但索长阿一支之后裔则没有冠以“赵”姓。其他地方爱新觉罗氏有冠“赵”姓者,如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穆布之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改姓肇(或赵)为金,辽宁省北镇县赖公堡一带赖穆布的后裔也以金、赵为姓。美术学家爱新觉罗·溥仙,又名赵师兴。四、将爱新觉罗简化为“罗”,并以之为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即是。五、原姓不变。极少数爱新党罗氏之人仍然使用原姓,如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毓(上品下山)等。一些地方的爱新觉罗氏,也有冠以其他姓氏的,但都不忘其爱新觉罗的旧姓。如居于北京等地的爱新觉罗氏冠以金、罗等姓,居于辽阳的冠以海姓,居于沈阳的冠以肇、德、洪、凤、恒、铁、毓、涛等姓,新宾这支除冠以肇姓外,还有冠以依、罗姓的。

爱新觉罗氏字辈问题。《爱新觉罗宗谱》自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以下24代世系,自18世以后改汉字姓“肇”。可在《宗谱》中既没出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又没出现汉字“肇”姓,这是满洲个氏族修谱的共同特点,即姓、名不连写。爱新觉罗氏字辈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近几年来,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的爱新觉罗氏的字辈多是不正确的,原因都是以《玉牒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字派》来作为爱新觉罗氏字辈的。此字辈中只有“胤弘永增祺”是爱新觉罗氏字辈,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民字辈。

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阁(错字,应该为“闿”)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字辈。

正确的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爱新觉罗氏宗谱从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续修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是由爱新觉罗氏宗族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官光绪三十二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而成,并改《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至此,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觉、塔、努、皇、福、玄(这是肇氏宗族自认的字辈首六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宗谱·己册》世系中所记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的后裔。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为清前宁公台六贝勒之一,住河咯噶善城,此城位于永陵镇后沟罗家堡子后的台地上,距赫图阿拉城9公里,为清前六祖城之一。索长阿有5子,为努尔哈赤的伯、叔。此5子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参与了阻止和加害努尔哈赤的活动。史料对绰奇塔和龙敦二人的活动记述,尤为详细。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李成梁部下杀害与古勒城后,年轻的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征讨仇人尼堪外兰,这在爱新觉罗宗族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宗族中五祖子孙在龙敦的煽动下,听信明朝边臣的传言和威胁,“皆归尼堪外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努尔哈赤刚刚兴起的势力。在五祖子孙中,索长阿的第四子龙敦成为宗族中反对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以龙敦力代表的族人千方百计地阻挠瓦解努力哈赤的势力,史料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颇多。明“万历十二年初!王祖之子龙敦…¨唆萨木占口:‘尔妹见在我家,汝可与我谋杀噶哈善(努尔哈赤妹夫)’”。萨木占听其言,带领族人遮杀于路。太祖闻之,聚众往寻其尸,兄弟中皆与龙敦同谋,竟无往者。太祖带数人往寻之,族叔尼玛兰城主棱敦止之曰: “族人若不怨汝,焉肯杀汝妹夫,汝且勿往,恐受其害”。当努尔哈赤率部欲攻取兆佳城时,龙敦亦暗中遣人将此密告兆佳城主李岱,致使努尔哈赤劳师往返,一事无成。龙敦又频繁地策划刺杀努尔哈赤,五祖子孙“同誓于庙,欲谋杀太祖”,使努尔哈赤寝卧不安,每“睡到半夜,闻门外有步履声,即起佩刀执弓,将子女藏于僻处,令后故意如厕,太祖紧随,以后之体蔽己身,潜伏于烟突侧。”竟致利用妻子的身体掩护自己,以防族人的刺杀。甚至当他抓到族人派来的刺客,仍惧怕其势力,不敢杀掉,以免族人以此为口实,兴兵问罪,而以窃牛名释之。此时努尔哈赤是何等的艰难。

刺杀努尔哈赤不成,索长阿的第三子绰奇塔又与六祖宝实之子康佳和觉善三人同谋,“纠合哈达国万汗兵,以浑河部兆佳城主李岱为向导,劫掠努尔哈赤所属的瑚济寨而去”。

索长阿的子孙在努尔哈赤创业时,全力地阻止遏制其势力的崛起,在分化宗族势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挥师西逆时,其宗族,包括索长阿的子孙们又在其率领下奋力冲杀,为建立清王朝树立了汗马功劳,其后人被赐“红带子”。

满族肇氏,经《宗谱》与史料相互印证,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的后裔,原为觉罗,后被革退,系紫带子,沿用祖姓觉尔察氏,其家中存有《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在谱序及奏折中都有其先世居呼兰哈达山下觉尔察地方的记载,并“因以为氏”。该氏的先世与努尔哈赤所居毗邻,称努尔哈赤为兄。当觉尔察氏的先世在努尔哈赤起兵后因故受到努尔哈赤的处罚,“抽了红带子,降为陈满洲”时,德世库的后代!尚以觉尔察为姓氏。此足证,努尔哈赤宗族此时尚没有以爱新觉罗为姓氏。

对改用汉字“肇”为姓的满族人,《兴京县志》载:“肇氏即爱新觉罗氏”。此记有错。在有清一代,同为六祖之一的德世库和索长阿二人之后裔,前者为觉尔察氏,后者为爱新觉罗氏,非皆为爱新觉罗氏。

综上,清朝发祥地新宾的《爱新觉罗宗谱》,虽远不如爱新觉罗氏宗室《玉牒》完整全面,但它全面书录了索长阿的后裔世系,并佐证了《满洲实录》和《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爱新觉罗氏宗族内部的纷争,揭示了清前努尔哈赤创业的艰难和蹉跎生涯。《爱新觉罗宗谱》和《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两部民间谱书,无疑是研究清前努尔哈赤家族发展的两部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的民间资料。

溥仪一生无子和清朝二百余年里皇族与几大家族之间的近亲通婚有很大关系,溥仪的姥姥、也就是荣禄的正妻本身就是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是清圣祖五弟、恭亲王常宁的后代。试想,这还仅仅是某一代,在这之前是否还存在类似情况,很难说,应当说存在的可能性很大。这种长期的近亲通婚,已经给清朝皇族的基因注入了“定时炸弹”,晚清连续几个皇帝绝嗣,很可能与此有关。

当然,很多人会说,为什么除了皇帝以外的很多皇族却人丁兴旺呢?一来,小宗相对大宗人数众多,即便有绝嗣的,也不容易显现出来,实际上清朝小宗绝嗣的并不少见,史籍中经常会出现过继的记载。二来,小宗通婚限制少一些,尤其是庶出者,很多生母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出身汉军、包衣者很多,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近亲通婚的危害。

事实上,晚清人丁兴旺的很多都是庶出的房头。以醇藩为例,嫡出的光绪帝绝嗣,庶出的载沣却生了好几个儿子。载沣嫡出的溥仪绝嗣,溥杰也只生了两个女儿,而庶出的溥任先生家却有好几个儿子,子孙满堂、人丁兴旺。虽然有其他原因,但至少与近亲通婚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溥仪自己也给出了一个原因。溥仪自己曾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身边的太监为了晚上能够偷懒睡个好觉,往往找个宫女往溥仪床上一扔,有时候甚至还不止一个。试想,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每晚和一个甚至几个宫女在床上折腾,而且是长期的。而那些宫女们为了能傍上大款(溥仪虽然已经不是真皇帝,大款还是算得上的),自然也不遗余力,希望能生个一男半女,有所依靠,哪里肯放过溥仪?

长此以往,结果可想而知,溥仪的身体早已透支,据溥仪自己回忆,后来自己不能人道,和儿时的这个经历关系巨大。我们可以推测,至少那会儿溥仪是有这个能力的。这或许也是溥仪终生无子的原因之一,让太监、宫女给祸害的。但是,这应当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太监们可以这么对溥仪,同样可以这么对幼年即位的顺治帝、康熙帝不是吗?可是,那两位并没有绝嗣,而且康熙帝还子嗣众多,生了几十个儿子。

另外,出宫的一些清宫太监,如“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等人就曾经很隐晦地提到溥仪“水路不走走旱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能看得明白。当然,从溥仪儿时对宫女的兴趣来看,搞基肯定不至于。或许和历史上许多帝王一样,对男色也有一定涉足吧,汉武帝之与韩嫣,汉哀帝之与董贤不都是如此吗?但是,这并不妨碍汉武帝和女人生孩子,不是吗?不过,无论怎么说,有这个爱好总归对某些方面的功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至少会减低对女性的兴趣,不是吗?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儿子只生了个位数,或许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这同样不是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溥仪之所以一生无子,或许有他自己给出的原因,也可能和清宫太监回忆的哪个原因有一定关系。但是,最主要的根源还是他老祖宗搞出来的近亲通婚,尤其是出嫁的宗女(包括公主等等)后裔与本家爱新觉罗家族的长期通婚以及外戚家族后裔与爱新觉罗家族的长期通婚,贻害无穷,最终导致了乾隆之后的清朝皇帝子嗣大幅减产,甚至接连多个皇帝绝嗣,溥仪实际上只是受害者之一。

文物鉴赏其实一个书看积累知识,一个就是看大量的食物,真东西看多了,碰到假的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溥仪从小就在宫中长大,古中的文物自然是非常多,所以后天锻炼出一定的文物鉴别能力,虽然说溥仪没有学习过什么鉴定文物的知识,可是溥仪的鉴赏能力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比较的。

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文物专家,据统计溥仪曾经将一千二百余件文物运出宫中进行保存,防止这些文物落入军阀和土匪的手中,其中不仅仅有《历代帝王像》这样极具价值的文物,还有大家熟知的《五马图》、《树色平原图》、《吴江舟中诗》还有《金英禽兽图》等等除了这些画,还有一些器具,器皿,以及陶瓷上百余种。

溥仪身为一个末代皇帝,对于文物这些东西的判断一定是没得说的,就像是天天和文物打交道的文物商一样,但是在判断一些其他文物的时候,一定是没有一些文物专家准确和精确的,可是总的来说,溥仪一定能够做到判断一件文物的真伪,这件文物的大致年限等比较基础的知识。

溥仪的文物判定才能,彻头彻尾的凭感到、靠教训,如许的才能严厉意思上讲,并不算是一种才能,顶多算是一种习气,这就相似于熟能生巧的观点。溥仪的文物判定才能,也源于此。久长以来,仪没有学过业余的文物判定常识,只是看多了故宫的文物,以是构成一种客观认识,而如许的认识,仅存在于本人熟习的文物,即范围,又不稳固。

《清史稿》中这样评价这位末代的皇帝: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 

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是慈禧太后亲自寻找的第二位幼年皇帝。第一个幼年皇帝是光绪。然而,我们都知道,光绪皇帝是被抚养长大的。慈禧太后的许多政令互相指责,引起慈禧太后和保守大臣的强烈不满。因此,光绪皇帝主持戊戌变法时,清末有疏漏,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英台,后来在慈禧死前一天被砒霜毒死。

一个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君主。因此,在光绪年间,清朝没有离开的权利。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慈禧临终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溥仪,三岁的清朝皇帝,取名宣统。其实,选择溥仪的原因很简单。从上面的家谱可以看出,王子春是慈禧,她的丈夫咸丰的弟弟和太子的一方福晋是慈禧的妹妹。她和王子春生了一个儿子,再凤。因此,从资历的角度看,再凤和慈禧被称为阿姨(从父亲的角度)或阿姨(从母亲的角度)。因此,光绪死后,慈禧自然选择溥仪,她姐姐溥仪和慈禧的孙子都叫曾祖母和曾祖母,所以溥仪几乎是慈禧在当时特定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以防肥水外流。

小小年纪的溥仪连哭带闹不肯进宫。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下令由溥仪继承皇统。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十二月二日,溥仪即位,由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至此,小小的溥仪坐在了皇帝的宝座,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1912年的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的统治到此结束。

肯定是有关系的啦。

乾隆,溥仪都是皇太极的直系子孙。

其实把大清的皇帝顺序和他们的儿子搞清楚就一目了然了。先来看一下清朝的这些皇帝吧。努尔哈赤就没有写到里面了。

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元为清后年号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其实一直到道光皇帝都不用多说,因为这些皇帝都是前任皇帝的儿子。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道光是嘉庆的第二子。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同治是道光的长子。

但是接下来的两个皇帝,光绪和溥仪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光绪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奕譞,道光的第七子。而溥仪的父亲是摄政王载沣,溥仪是道光的曾孙,也就是爱新觉罗·奕譞的孙子。这么一说就很明白了吧。

这种从祖辈往下排辈的问题又来了,但是我喜欢

既然题主从清代第二位皇帝问到了最后一位皇帝,那么正好咱所幸把清代所有的皇帝都说个遍,这样以供大家周知。

大家看一下上面的这幅非常直观的清代皇帝图,大清朝的开创者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俗称野猪皮),大清就在他的手上开始发展,在他死之前东三省全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称帝,只是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了一个地方政权叫做“大金”,到了他儿子皇太极的时代,依旧没有称帝,(皇太极自称天聪汗)因为他们还是属于地方政权,没有入住中原,尔后皇太极暴死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在其皇叔(或者后爹)多尔衮的辅佐下,清军这才入主了中原,并且在北京建立的全国性的政权,称之为清国,这个时候,福临才开始称帝,叫做顺治皇帝。

然后清朝开始以北京为帝都,开始的一代传一代的过程,顺治帝传位给儿子康熙皇帝,康熙又传位给皇四子雍正皇帝,雍正传位给儿子乾隆皇帝,乾隆在传位给嘉庆皇帝,嘉庆皇帝传于道光皇帝,ok,到了道光这里可是分叉了。看图。

本来道光传位给儿子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又传位给同治皇帝,但是同治早亡并且没儿子,皇家血脉到此中断。所以血脉只能往回找补,后来皇帝为又传给了道光帝的孙子(醇亲王的儿子)光绪,但是光绪死的时候也没后代,于是又把醇亲王的孙子溥仪(其父是载沣)立为了皇帝。

所以说,溥仪不论和乾隆,还是和皇太极,还是和努尔哈赤,那都是直系血脉的关系,都是纯种的爱新觉罗皇族。

首先乾隆和溥仪都是皇太极的子孙

皇太极是溥仪的老祖宗,皇太极是乾隆的高祖父(太爷的爸爸)

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顺治(皇太极第九子)→康熙(顺治第三子)→雍正(康熙第四子)→乾隆(雍正第四子)→嘉庆(乾隆第十五子)→道光(嘉庆第二子)→咸丰(道光第四子)→同治(咸丰唯一儿子)→光绪(父亲是奕譞为道光帝的第七子)→溥仪(奕譞得第五子载沣长子)

清朝的 历史

清朝前后268年,历11代皇帝,清朝:l644--l9ll共268年,(有的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起算,还有的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算,我是按照全国性统一算的)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清朝总共有十一个皇帝:1、皇太极;2、福临(顺治);3、玄烨(康熙);4、胤禛(雍正);5、弘历(乾隆);6、永琰,后改顒琰(嘉庆); 7、绵宁,后改旻宁(道光);8、奕詝(咸丰);9、载淳(同治); 10、载湉(光绪);11、溥仪(宣统)有的人把努尔哈赤也算上了,其时公认的努尔哈赤并未称帝,他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不是清,所以不算。

接下来介绍一下提问的主要三个皇帝

1、 清太宗——皇太极(称汗后称帝 )

天聪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2 、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他在将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同时,也亲手将它带向低谷,他是影响中国18世纪以后 历史 进程的重要皇帝。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同时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记,明代档案,篡改书籍,说是修书,实则毁书,是中国文化一大浩劫。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六下江南,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在位60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终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3、 宣统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由于光绪帝无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半个多月后,溥仪在太和殿即位,明年改元“宣统”。宣即大。“宣统”即“大统”。宣统”二字有为清王朝统治的正当性作辩护的意思。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受到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肯定是有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等级森严的封建 社会 ,以及讲究正统血缘关系的皇室成员,自然是对血统看的比较重。所以说从根上皇太极、乾隆、溥仪都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其实熟知清朝末代史的都清楚,清朝最后几位皇帝的关系还是比较乱的。乱在了不是直接的父死子继的模式。

从努尔哈赤开始--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顺治(皇太极第九子)→康熙(顺治第三子)→雍正(康熙第四子)→乾隆(雍正第四子)→嘉庆(乾隆第十五子)→道光(嘉庆第二子)→咸丰(道光第四子)→同治(咸丰唯一儿子)→ 光绪(父亲是奕譞为道光帝的第七子)→溥仪(奕譞得第五子载沣长子)

也就是在同治帝之后,因为没有儿子无法完成父死子继的制度,同样的同治帝也没有兄弟也不会有兄死弟继的人选出现。

怎么来保证血脉的传承呢?因为清朝还是比较看重正统的血脉传承的。那就需要往上倒腾几代,看看正宗血脉是从那传下来的。

直系血脉道光传位咸丰--传位同治,同治帝无儿子 无兄弟、往上倒咸丰帝有兄弟,但是年龄上不合适,因为此时的清政府政权为慈禧当权,他不可能让自己的兄弟来承担王位继承,那样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政权。

此时的慈禧开始立醇亲王的儿子来继承王位,此举有两点因素,1慈禧顺便拉拢醇亲王做自己的阵营,同时也能制衡恭亲王奕䜣。2光绪帝作为自己的侄子肯定也会听命于他,光绪帝也是嫡长子符合立嫡长子的规矩。

怎奈朝廷不顺,清王室子嗣也不旺胜。光绪帝也无子嗣,就开始挑选下一辈的醇亲王的第五子载沣的长子溥仪承袭帝位,也就是光绪的侄子。

对于跟上而言都是道光帝的直系子嗣,只不过在往下基本上都是叔侄关系的继承不是子嗣的继承。

皇太极是乾隆的曾爷爷(曾祖),乾隆是溥仪的五世祖,皇太极是溥仪的九世祖

所以说从根上皇太极、乾隆、溥仪都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

封建时代讲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有清一代,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全部都是父死子继。

既然是这样,乾隆与皇太极自然就有关系了,皇太极是清代第一位皇帝,乾隆是清代第五位皇帝,也就是说,乾隆是皇太极四世孙。

再来说溥仪。

因为慈禧的关系,同治帝成为清代皇位传承的一个分水岭,同治之前,是父死子继,同治之后,连兄终弟及都算不上了。

如果能把溥仪与同治之前的皇帝连上线,那么他跟皇太极就可以联系起来。

溥仪的生父是醇亲王载沣,载沣之父为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奕譞乃道光帝之子。

也就是说,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自然,他跟皇太极也就有关系了。

溥仪是皇太极的九世孙。

题中提到了乾隆,溥仪与乾隆也是有关系的,为其第五世孙。

按通常的观念,一个朝代的太祖是开国皇帝,但是清代的情况比较特殊。努尔哈赤虽被尊为清太祖,但他其实并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大清这个说法,当时是叫“金”,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后金”,这个“后金”是相对于宋代时的金朝而言的。

清朝真正的开国皇帝正是皇太极,皇太极时期改“金”为“清”,这才有了大清的概念。而皇太极的继任者顺治帝是清代第一位入关的皇帝,所以他才能得到“世祖”这样的庙号,没有特殊情况下,一个朝代的第三位皇帝是不能称“祖”的。

皇太极之后传位给顺治帝福临,福临是皇太极的九子。

顺治帝之后传位给康熙帝玄烨,玄烨是福临的第三子。

康熙帝之后传位给雍正帝胤禛,胤禛是玄烨的第四子。

雍正帝之后传位给乾隆帝弘历,弘历是胤禛的第四子。

乾隆帝之后禅位给嘉庆帝颙琰,颙琰是弘历的第十五子。

嘉庆帝之后传位给道光帝旻宁,旻宁是颙琰的第二子。

道光帝之后传位给咸丰帝奕詝,奕詝是旻宁的第四子。

咸丰帝之后传位给同治帝载淳,载淳是奕詝的长子。

清代皇帝位从皇太极起传到同治帝时都是父传子。

你是想说他们都不是亲生的吧?

首先 ,肯定有关系,因为满清皇室基本上是近亲结婚,血统都是那一大家子出来的。至于,是不是亲生的,不必考究。

比如皇太极、多尔衮和大玉儿、小玉儿的恩怨情仇,顺治的身世。

再比如雍正与吕四娘的野史、乾隆的出世等等。

再到清末同治、光绪、溥仪为什么都没有后代的缘由。

最后 ,这些个细枝末节的东西,不必在意,他们肯定是有关系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啊,首先,溥仪登基的法理和基本前提就是源于他是皇太极的子孙,爱新觉罗的后代。

具体来看,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爱新觉罗·奕譞。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死后是顺治皇帝,

顺治是皇太极第八子。

然后是康熙皇帝,他是顺治第三子。

然后是雍正皇帝,他是康熙第四子。

然后是乾隆皇帝 他是雍正第四子。

然后是嘉庆皇帝,他是乾隆第十五子。

然后是道光皇帝,他是嘉庆第二子。

道光皇帝第七子是爱新觉罗·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是爱新觉罗·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长子就是溥仪。

所以来看,皇太极,乾隆,溥仪三人关系:

皇太极是乾隆的曾爷爷(曾祖),乾隆是溥仪的五世祖,皇太极是溥仪的九世祖。

这个问题,有些弱智啊,皇太极是满清第一任皇帝。(注意,我们后人把他爹努尔哈赤尊为清太祖,公认的王朝奠基人,开国皇帝,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称帝,他儿子也就是皇太极,从他开始正式得称帝,建国号金,也就是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是满清第一个入关坐天下的皇帝,皇太极虽说称帝了,可是他是在东北做的土皇帝,打顺治开始,满清开始在北京坐金銮了。顺治后面是康熙,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这都是父传子的。

但是,同治皇帝没儿子,年纪轻轻就死了,(据说是宫里管得严,去八大胡同,得的花柳病死的)。而且,咸丰就同治这么一个儿子,怎么办,挑咸丰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一个儿子当皇帝,也就是同治他叔的儿子,同治的堂兄弟载湉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但是,光绪也没儿子,怎么办,一客不烦二主。还找醇亲王,(注意,这时候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已经死了,现在是第二代醇亲王载沣,载沣就是光绪的亲弟弟。)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也就是光绪他弟弟的儿子,他的侄子溥仪,也就是末代宣统皇帝。

一、皇太极死后,儿子福临继位为顺治帝。福临去世,康熙、雍正,然后是乾隆。

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在宗法关系上是大宗。

二、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在同治死后,光绪就是小宗了,之后的溥仪也是小宗,与皇太极的都隔了多少代了。

清朝皇帝的牌位现在在故宫,但是没有在太庙,现如今修缮之后的北京历代帝王庙里也没有清朝皇帝的牌位,其他地方也没有,大部分人认为已经被收存了,放在了哪个仓库,如果是在博物馆肯定是可以看到的。

图为太庙内部,贡龛位置是空白或是展画

清朝有12个皇帝,但是只有11个牌位,分别是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但是宣统皇帝(也就是溥仪),他是没有牌位的。

图为清朝十二帝

清朝灭亡,溥仪其实还在故宫待了足足12年,在溥仪懂事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皇帝,所以一直为自己以后做打算,期间运走了大部分故宫文物,他的手段很高明,就是利用打赏的方法,让太监带出去,其中溥仪的弟弟溥杰得到的最多,尤其是字画和珍宝。后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故宫里的文物在经过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之后已经少了很多。

溥仪照片

这期间清朝皇帝的牌位都有人掠夺,根据记载,1930年的时候故宫博物院中的奉献殿都还供奉着清朝历代皇帝皇后的画像,这一事件也得到证明,因为溥仪就曾要求政府归还祖宗牌位。

1960年,溥仪买票“游玩”了故宫,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心中感慨良多,溥仪对同来的沈醉说,我们满人非常注重繁文缛节,尤其是对祖宗的牌位,他讲自己在天津的时候就曾和故宫方面打了一场官司,为得就是夺回牌位。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满清列祖列宗的圣像原本供奉在故宫的寿皇殿,然而寿皇殿的一处屋顶年久失修,每次到了下雨天就漏雨,故宫方面当时声称怕这些画像牌位被淋湿,所以决定将清朝皇帝的牌位挪到别的地方,溥仪听了这消息,觉得自己可以拿回祖宗牌位,未曾想故宫方面没有同意。

清朝十二帝画像

故宫方面说溥仪一来没有能力照看好这些牌位,毕竟这些牌位也算是文物,有历史研究价值,万一在溥仪那里被他人盗走就得不偿失了;二来溥仪没有那个经济能力,要知道文物要保管好还是需要一定的资金的,随处乱放肯定容易损坏,当时还说明朝皇帝的牌位也都在,让溥仪放宽心。

所以按理来说,清朝皇帝的大部分牌位应该还是在故宫的,只是乾隆的牌位有些曲折,当时八国联军就掠走了乾隆的牌位,之后被藏在了德国人家的地窖中,直到2005年在拍卖会上高价将乾隆的牌位带了回来。而溥仪去世时牌位并没有入清朝皇帝灵位,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已经是一个公民,不再是皇帝。

图为乾隆牌位

溥仪当年先后三次从从皇宫带出来文物,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文物的总价值比比尔盖茨的全部身家都还多。溥仪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始终备受瞩目,他的一生虽然十分波折,但也因为经历了我国近代的所有大变革,而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溥仪虽然经历先后两次退位,人生多难,但也因为自幼便出生在官宦之家,即便后来落寞了,身边也不乏奇珍异宝。光是他从皇宫带出来的宝物加起来就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全部财产还要多。

溥仪曾经已赏赐堂弟溥杰为由,将皇宫内的大量珍贵字画向外转移。当年溥仪赏赐溥杰的字画包括宋元时期的古籍200余部,唐宋字画2000余件。其中不乏《洛神赋图》、《步辇图》等珍贵的无价画作。后溥杰受溥仪所托,将其运出来的众多无价之宝护送到天津一租界之中保存。后来溥仪深感自己的命运不公平,于是提前将皇宫里的很多文物偷偷运输出宫,存放在自己的亲信大臣家里,后来被军阀冯玉祥逐出皇宫,溥仪精挑细选很多文物作为私人财产带走。后来溥仪潜逃于天津租界,仅此时的珠宝文物就多达70箱。

溥仪带出来的文物多因故变卖或者在战争中损毁,只有少数最终回归祖国。溥仪在日本投降,长春混乱时将从皇宫带出来的大量珠宝玩物带上汽车,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清代龙袍、猫眼玉石等。溥仪带出来的文物和珠宝多在逃亡的途中被日军哄抢下落不明,还有少数被其变卖流传于民间。

据统计目前只有不到500件文物最终回归了祖国,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其他文物不知去向,至今没有查询到它们的踪迹。

满族金姓祖籍辽宁凤凰城 家谱金卓!溥仪身边一品武官 求家族史!请资深满族老前辈帮忙到地是什么旗什么带

凤城满族金氏与抚顺满族金氏是一家,都是爱新觉罗氏,祖上是兴京内务府八旗的,因与清室同宗,所以世袭给皇家当持从。爱新觉罗氏取金姓很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