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家谱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史家家谱是什么?,第1张

史修成保存的《史氏宗谱》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宝堰史氏55世孙起达公和起凤公倡议主修,后由56世孙施杰公和施坤公承修。前后共用十余年时间。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正式印刷出版,属线装木刻版,共6卷本。家谱中主要记载了史姓的溯源和宝堰史姓由何而来;历代史姓先祖的传记、赞文和遗像;史氏诰敕;史家词训;史姓一世祖到五十九世的年表和世系图等内容。

据研究,宗谱上面对宝堰史家的由来记叙甚详。据载,史氏始祖当推西汉时的史丹,他曾封为武阳侯,传数世有孙辈史崇被封为溧阳侯,为江南史氏第一世,居溧阳之埭溪。五十世数千公于康熙年间迁至宝堰东庄。数千公到宝堰后,后代以耕读为主,或有从商或手工业者,皆为普通百姓,未有显贵者出现。

宝堰史氏子孙以五十三世到五十六世最盛,其时正当清嘉庆、道光之时,也即1800年至1840年之间,鸦片战争之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由这一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宝堰史氏处于鼎盛时期。其后随着清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政局动荡,史氏人口于是锐减。

记者在老宅也看到了《史氏宗谱》,虽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还经历了“十年动乱”,能保留到现在,仅一个角落上被老鼠咬了一口,实属不易。据史修成介绍,这本家谱是他从家中其他史姓亲戚家处购买来的,他家原来也有一套,因文革时怕受牵累,被他父亲烧毁了。这本家谱是史姓旁支的一位伯母保存下来的。伯母没有生养,而是抱养了一个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也是史家后裔,于是伯母就想尽办法要将这本族谱保存下来。当时,伯母将族谱放在一个木盒中,然后藏进墙里,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被老鼠咬了一个角,还算好。

上世纪70年代,史修成回老宅的时候,被伯母喊到一边,告诉他“藏着一样东西”,因为伯母和她儿子的文化不高,看不太明白,于是就将族谱给他看。或许是伯母也觉得要让文化人来保存比较好,史修成告诉伯母“你放心,我会当个宝贝一样好好保管,让它能够在史姓的后人手中延续下去”。

宝堰史家老宅,坐落于宝堰下桥,是宝堰古镇保护相对完整的古式民居院落,属徽派与苏扬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代表。老宅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有倾覆之虞,经史家第五十九世孙史修成提议,家人集体商议后,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去年全家族集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家 谱

家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发展繁衍和家族人物的事迹,对于现代社会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后代子孙都有着重要意义,它包含了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所在,家谱的编修更有着“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说法,因此家谱的保存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谱盒子

许多家族保存家谱的方式会采用盒子,而盒子一般有以下五种:

一、绫绢谱盒

绫绢谱盒一般采用密度模板、灰纸板,封面往往是采用蓝色和**绫绢,它们的图案一般是梅花或小圆龙,内衬则是硬质泡沫和丝绸布,像绫绢谱盒的特点便是豪华大气、古朴典雅,同时也更加便携和美观,内容较少的家谱便常使用这种盒子保存。

二、纸质谱盒

纸质谱盒一般采用胶化纸、精品纸、彩印纸,封面可采用烫金、烫银的方式,硬装精装家谱一般采用的便是纸质谱盒,而纸质谱盒相对的便携性也是较高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纸质谱盒储存上要注意防水事项。

三、绫绢函套

绫绢函套的封面一般是蓝色和**绫绢布,图案往往是梅花和小圆龙,像古式线装家谱便常用此类函套盒,绫绢函套的特点是高端大气,非常大家族的家谱来保存。

四、木质谱盒

木质谱盒的木料多是采用香樟木、硬木、普通木板等,香樟木因为驱虫防霉的原因,非常适合保存家谱,并且木盒上可以雕刻各种花纹,可以与家族的精神内核相对应,而且木盒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逐渐增长。

五、金属谱盒

金属谱盒一般是采用铝合金制作而成,其内衬是实木板,既能防水防虫,还可防火,铝合金的金属材质能让盒子结实可靠,不易变形损毁,并且金属谱盒的特点就是既能够很好地保存家谱,而且盒子本身比较好清理,非常省心省力。

家 谱

家谱对于家族和族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因此保存好家谱是重中之重的要事,以上的五种家谱盒子,是人们保存家谱的常用盒子,但根据不同需求,还是要从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家族家谱的盒子,不要盲目选择。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28日,记者来到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王清华家,恰逢老人家上山干农活。得知记者要看家谱,王清华的妻子马清荣(音)从卧室里把一个锁了好几层的深色木盒子拿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盒子精致的做工令人眼前一亮。马清荣并不知道如何打开木盒,还是旁边另一名王家人帮忙弄了一阵后,才打开了盒子。在精致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纸张因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而变色的王氏家谱。家谱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3厘米左右。翻开家谱,均为繁体文字,即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王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闻讯赶回来的王清华回忆,家谱是自己奶奶传下来的,因为近几十上百年间,他们这一族近几代以来家道衰落,族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他自己更是没读过几天书,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他也不清楚。但由于前辈的叮嘱,他把家谱看成是王家最珍贵的东西,妥善保存着。王清华也不知道他的上几辈人何年何月来到雅安生活,但家中保存的老宅和供奉祖宗的祠堂似乎告诉别人,这家人也曾一度兴旺过。

在王老汉家的后面,就是王家老宅,老宅全木质结构,堂屋有三扇大门,各种装饰、雕刻非常精美,门坎高过膝盖。堂屋内部高约5米左右,靠后墙正中的祠堂摆放着祖宗灵位。王老汉说,家谱以前就是与祖宗一道供奉在祠堂里的,如果有人要想观看,必须得到当家人的同意,并沐浴焚香、三拜九叩后才能观看。现在为了防盗,他把家谱收起来了,祠堂如今也已是布满了蛛网。家谱里有王羲之据对王家家谱有过一定研究的市民刘传康介绍说,这本王家家谱为清朝康熙庚申(公元1680)年,王氏第23代孙续修,距今约300年历史,记载了上至周灵王台子晋,下至清朝康熙26代孙,王家家族变迁历史。研究家谱得知,王家先后辗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家谱同时还收集了历代皇帝给王氏的皇令全文,祖宗图像以及墓葬地点。

与记者同去的几人根据该家谱里有关记录“羲之率祖若诸姬之……南国柱宗哉”而推测,这家人可能与晋时大书法家,曾做过东晋宰相的王羲之有关。但由于无专家在场,大家不敢断定家谱里所记录的是否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家谱里可以看出,王家来四川的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从家谱记载王氏家族2000余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记者王金贵

我也姓王。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是罗贯中。

罗贯中

编辑

[luó guàn zhōng]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还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1]

目录

1生平经历

2主要作品

3文学特点

4人物评价

5后世纪念

6争议

1生平经历

罗贯中(3张)

罗贯中始祖罗仲祥,原籍四川成都府人。五代后唐(公元924年~公元926年)时,仕为青州(今清徐县)仆射。因避水灾和战乱落户于清徐县城西郊白马山寺沟村。罗贯中父罗锦,曾任元代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司吏。  罗贯中成年后即离开故乡,外出漫游。他先在晋中和晋东南地区了解、收集关于五代时期梁晋交战的故事和传说,后离开山西到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河南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活动,为他的小说创作收集素材。约公元1350年前后,罗贯中沿运河南下到了杭州曾创作了三个剧本。公元1353年,罗贯中投身张士诚起义军,结识了正在酝酿创作《江湖侠客传》(《水待传》底本原名)的施耐庵,并拜其为师。公元1363年,因张士诚拒绝部下劝谏,施耐庵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也经杭州到淳安等地考察了解当年方腊起义的遗迹。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他的足迹遍及江、浙、赣、皖四省广大地区,搜集三国时期东吴方面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传说。  

清徐罗贯中铜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罗贯中先在江苏淮安住了一个时期,与施耐庵切磋小说创作。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此后,罗贯中离别了客居二十多年的江南,带着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施耐庵未竟的《江湖侠客传》书稿返回北方。他先取道汤阴县,凭吊了民族英雄岳飞,又来到与汤阴毗邻的浚县西北。他看到了黑山之麓,淇水之畔的许家沟背山依水,山青水秀,风景幽美,便在此隐居下来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在这里终于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许全传》两部不朽之作。[2]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3]

2主要作品

剧本

《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

《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粉妆楼》

施耐庵合著《水浒传》

《三国演义》

《隋唐两朝志传》[4]

3文学特点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除分回立目之外,他的章回小说还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他的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他的作品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如此等等,都足以说明罗贯中的章回小说在中国的小说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为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5]

4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于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6]。

5后世纪念

山东东平

山东东平纪念馆[7]

罗贯中纪念馆坐落于东平县城新区罗庄村,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仿明代建筑风格而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主体建筑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纪念馆外建有南北两座罗贯中故里牌坊,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两架牌坊均高166米,宽30米,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牌坊。

纪念馆主体建筑贯中堂为明代宫殿式风格,气势宏大,彰显罗贯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重1吨,神态庄重深沉,气宇轩昂,栩栩如生。两侧对联“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史的巨人给予了崇高的评价。[7]

河湾村

罗贯中故乡

河湾村在祁县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为罗姓。66岁的罗作桩出自罗贯中后世二门,为罗贯中后裔19代孙;55岁的罗巨泉出自罗贯中后世四门,为19代孙;年龄最大的罗钟庭82岁,也为四门后人,19代孙;村支书罗雪梅,则是出自第五门,20代孙。 相传,村里原有少部分张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张士诚的两个儿子。两人落户到河湾,认罗贯中为姨夫。在清代时,张姓人家全部迁到祁县境内的大贾村,另立神祇。[3]

罗家祠堂门面不大,门口两侧立柱上有着颜色还比较红的对联。走进祠堂院内,院子不很宽大,但很雅静。祠堂前有一棵树立于一侧,院子里顿时有了些许生机。进了祠堂,正面半腰下方摆满了牌位。这些牌位,最早从元代开始。再看两侧墙壁,是满壁的壁画,画的是祈雨图。房梁顶部那上面有字,有罗贯中全家当年对修建祠堂捐赠的记录,上面有“己身贯中”的字样,这说明当时罗贯中正在村中。[3]

罗贯中用过的砚台。这是一方由木盒装在里面的砚台,表面裹了一层厚厚的干墨渍,很难看出是哪一品类的砚台了。把砚台从盒子里取出,翻到背面,上面刻着几个字:“湖海置”,这行字的左侧有笔画很细的“时年十六”。罗贯中生前号为“湖海散人”,这里的“湖海”正好印证了“湖海散人”一说。[3]

罗贯中

故居书房院是一处规模不大的建筑物。门庭古朴,门檐突出,门楣上雕刻精湛。窗户的窗棂全部用木头雕刻而成,细致而有韵味。这些窗棂因年头太久而成为了古铜色,而且是生锈了的古铜色。整个院子呈四合院形制,中间院落空间不大,房上的瓦砾已经有许多残破处。[6]

罗贯中坟地在村边一块空着的耕地的中央,有一处蒿草丛生的突起部分,很难看出那是一块墓地。2001年1月已在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重建。[3]

罗氏族谱,即罗氏家谱和神祇。打开家谱,看到十二世祖罗五训,其妻刘氏,生一子名罗本,妻卢氏,所生五子,长子学财,次子学源,三子学茂,四子学盛,五子学来,分成五门。这份家谱是明代修订的,上面从三世祖开始,而世祖已失名。从明代的河湾村就有了关于罗姓家族人丁的记录,准确无误!打开那份神祇,有着和家谱相吻合的记录。神祇是明初遗物,虽然神祇有残破,但它是一种真实再现。山西省文物局国家授权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张颔在看了有关河湾罗氏族谱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后评价说:这些证据比清徐的家谱更有说服力,更能站得住脚。[3]

清徐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是由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8]

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2000年建成的。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中隐山麓,清泉湖畔,与清徐三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为仿明清时代的园林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山门、罗贯中石雕站像、主殿、厢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园、玉带桥、九龙壁、麒麟吐玉书影壁等组成。院内种有松柏、竹林、绿篱、花坛、草坪等树木花卉,整体风格集古建筑风韵与现代园林艺术为一体,富丽而不失典雅,华丽而不失清幽,文华情趣,精雅别致,竹韵松风,花红草绿,匾额楹联无不清雅怡人,是一处求知探学、休生养性的幽雅之地。[3]

清徐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山门为仿古歇山式建筑。门前有一对青雕石狮。

门上悬挂有当代文化名人冯其庸先生手书“罗贯中纪念馆”匾额,山门前广场对面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书琉璃浮雕。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岗石雕罗贯中竖像。身高四米,其神态庄重深沉,两目炯炯凝视远方,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层汉白玉雕栏。大院中轴线有一塘碧水,清澈见底,鱼嬉其中,横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带桥,汉白玉栏杆上雕有八对石狮,形神各异,憨态可掬。庭院东西各有三间厢房,西厢房为中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研究资料中心,内存各种罗贯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种有关书籍、论文资料,东厢房为罗贯中研究会办公及接待宾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寻雅之所在。[3]

院内正厅为罗贯中纪念馆殿堂,其殿五楹,进深三间,明柱斗拱,彩绘飞梁,

殿门上正中悬挂有《文昭六合》金字横额,殿内正中是著名画家马泉所作罗贯中画像,墙壁上面是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影印件,殿堂内展品、文物琳琅满目,主要是有关罗贯中籍贯、生平的考证资料,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清徐罗氏家族繁衍发展史料,以及《罗氏家谱》、碑石、匾额等实物。[3]

走出纪念馆后山门,在正殿后壁上有高三米八、长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龙壁浮雕,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九条蛟龙,造型古朴,体态雄健,形象生动,五彩斑谰,栩栩如生,蔚为壮观。[3]

6争议

籍贯争议

十种记载

诸葛亮

(一)《西湖游览志馀》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朝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二)《续文献通志》云:《水浒》罗贯中箸。字贯中,杭州人。

(三)《七修类稿》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州罗本贯中所编。

(四)《三国志传》万历本署,东原罗道本编次。

(五)《三遂平妖传》署:东原罗贯中编撰。

(六)《水浒志传评林》署: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

(七)《水浒传》署:中原罗贯中编辑。

(八)《说唐全传》旧本署:庐陵罗本撰。

(九)《因树屋书影》云:《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

(十)《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9]

五种说法

五种说法分别为:杭州、庐陵、中原、东原、太原。最受关注的是杭州,东原、太原三说。[9]   杭州说:杭州地方学者赵宝峰的《赵宝峰文集》中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名单中第十六位有个罗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认为罗本即罗贯中,但罗贯中曾参加过许多地方的政治活动不能以其中的一个地方便认定其正式籍贯。杭州一说不能成立。[9]  东原说出于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蒋大器)先生,蒋大器认为在东原一代得书,把作者归为东原。东原说不可信,不能成立。[9] 太原说,来自《续录鬼薄》作者无名氏,经考证,作者为贾仲明。[9]

从罗贯中的作品在不同地点发现来分析,他曾走过许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迹,从而造成对他籍贯有多种说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当时,贾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范围很大,是那洲、那县人,贾仲明没有提出。但是从罗氏最集中的河湾村所发现的家谱,神纸、护梁签、墓穴、砚台、牌匾等,六大实证。可以说明罗贯中直属当时归太原管辖的祁县。[9]

  史修成保存的《史氏宗谱》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宝堰史氏55世孙起达公和起凤公倡议主修,后由56世孙施杰公和施坤公承修。前后共用十余年时间。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正式印刷出版,属线装木刻版,共6卷本。家谱中主要记载了史姓的溯源和宝堰史姓由何而来;历代史姓先祖的传记、赞文和遗像;史氏诰敕;史家词训;史姓一世祖到五十九世的年表和世系图等内容。

  据研究,宗谱上面对宝堰史家的由来记叙甚详。据载,史氏始祖当推西汉时的史丹,他曾封为武阳侯,传数世有孙辈史崇被封为溧阳侯,为江南史氏第一世,居溧阳之埭溪。五十世数千公于康熙年间迁至宝堰东庄。数千公到宝堰后,后代以耕读为主,或有从商或手工业者,皆为普通百姓,未有显贵者出现。

  宝堰史氏子孙以五十三世到五十六世最盛,其时正当清嘉庆、道光之时,也即1800年至1840年之间,鸦片战争之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由这一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宝堰史氏处于鼎盛时期。其后随着清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缓慢,帝国主义入侵、国内政局动荡,史氏人口于是锐减。

  记者在老宅也看到了《史氏宗谱》,虽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还经历了“十年动乱”,能保留到现在,仅一个角落上被老鼠咬了一口,实属不易。据史修成介绍,这本家谱是他从家中其他史姓亲戚家处购买来的,他家原来也有一套,因文革时怕受牵累,被他父亲烧毁了。这本家谱是史姓旁支的一位伯母保存下来的。伯母没有生养,而是抱养了一个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也是史家后裔,于是伯母就想尽办法要将这本族谱保存下来。当时,伯母将族谱放在一个木盒中,然后藏进墙里,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被老鼠咬了一个角,还算好。

  上世纪70年代,史修成回老宅的时候,被伯母喊到一边,告诉他“藏着一样东西”,因为伯母和她儿子的文化不高,看不太明白,于是就将族谱给他看。或许是伯母也觉得要让文化人来保存比较好,史修成告诉伯母“你放心,我会当个宝贝一样好好保管,让它能够在史姓的后人手中延续下去”。

  宝堰史家老宅,坐落于宝堰下桥,是宝堰古镇保护相对完整的古式民居院落,属徽派与苏扬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代表。老宅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由于年久失修,有倾覆之虞,经史家第五十九世孙史修成提议,家人集体商议后,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去年全家族集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有风貌。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史家家谱是什么?

史修成保存的《史氏宗谱》是清末民初时期由宝堰史氏55世孙起达公和起凤公倡议主修,后由56世孙施杰公和施坤公承修。前后共用十余年时间。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