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氏家谱
邢
(百家姓典故)
邢氏周公后代 发源河北邢台
邢姓,《左传》上所记载的:“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说明得最为清楚,明白指出了他们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当然,更是最值得自豪自傲的黄帝子孙。
这个荣耀姓氏的始祖,根据老证,是周公的第4个儿子,由于被封食采于邢而得姓。关于邢氏的这段源流,是详载於《姓纂》一书。该书指出:“周公第四子封于邢,后为卫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当年的邢国,爵位为侯,位置就在现在河北省,邢台县的西南。这个国家在周代初年虽然有如昙花一现,国祚并不很长,到了春秋时代就被强邻卫国所并灭。然而,却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声名响亮的邢姓,堪称永垂不朽。
邢姓的最早发源之地河北邢台县,在历史上可一直是大大有名。这个地方,在秦朝时被置为信都县,不久之后楚霸王又将之改为襄国,并且成为“常山王”张耳的王都。南北朝时,石勒又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赵国,一直到宋朝之时,才定名为邢台,以迄于今。因此,邢台县之地一直声名响亮,来自该地的邢姓人,可以说是与有荣焉。
春秋时代的邢国在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姓了邢,有的安土重迁,仍然在家乡过老日子,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所以,邢氏的先人是很早便从河北播迁到了别的地方的。
当周公的邢姓后裔陆续出现于春秋诸国,并逐渐锋芒崭露时,位于现在山西一带的晋国,又出现了另一支以邢为姓的人,那就是《姓考》一书所记述的:“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
春秋时代晋国的韩氏,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不但世代都贵为上卿,后来更进一步与赵、魏两家分割晋国为三,揭开了历史上所谓战国时代序幕。这个显贵的家族,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已知是源自周文王的后裔唐叔虞,则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氏之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就实质而言,实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因为较早出现于河北的第一支邢氏,是源自周文王之子周公,则两支邢氏的得姓尽管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所不同,而追本溯源实际上根本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氏的发源之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代取邢丘”的那一个邢丘之地,该地的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方的平邢故城。这项具体的证据,十足显出了邢氏的源远流长。
家世背景古老而光辉的邢氏,在历史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异,以汉、唐之际的漫长时间来说,杰出的邢姓名人就满载于历代的史书,如南北朝时的邢邵, 唐乾天年间的邢济,会昌年间的邢群,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邢登云,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登云系浚县城内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万历辛卯科(1591年)举人。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加五级记录二十次。与邢登云当时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清代嘉庆《浚县志》载:邢登云,其父邢三省,乡里称为长着,登云,明神宗19年举人,先后任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当了20余年明朝的官,为官勤政清廉,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和一般的穷人没有什么区别。 清代《凤翔府志》载:邢登云为明代陕西凤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隶浚县人。
有关邢登云的记载和文献不多,远没有邢云路的文献丰富,因为邢登云和邢云路的经历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将邢登云和邢云路误为一人,普遍认为家谱和浚县志有误,将邢云路写成邢登云。1997年父亲邢长存在“邢门祖先墓志铭”中将“邢登云”误认:又名“云路”。这主要是两人同是明代万历年中的举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佥事)。
为了弄清两人的基本情况,本人相继查找了清嘉庆、光绪和现代版《浚县志》等资料,查找了邢云路、邢登云曾经任职的地方县志府志《徐水县志》、《安肃县志》、《临汾县志》、《凤翔府志》、《凤翔县志》等,基本查清了两人的情况。经查阅资料,本人认为两人的经历和仕途区别很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派辈字不同。邢云路在家谱上的派辈字是“云路”,同辈有“云溪”;邢登云派辈字是“登云”,同辈有“腾云、步云、升云、凌云”等。
二、中举人的时间不同。邢云路是明万历4年(1576年)中举,邢登云是明万历19年(1591年)中举。中举时间两人相差15年。但是邢云路万历8年又中了进士,而邢登云没有再中进士。
三、任职地点和职务不同。邢云路出任过繁昌、汲、临汾知县,升兵部主事,由员外出为河南佥事,历参议副使,终按察史。而邢登云被赦授中宪大夫凤翔府正堂,累官苑马寺卿兼陕西按察司佥事。
四、其他不同。据清《安肃县志》(今河北徐水县)和1997年版《徐水县新志》记载,邢云路为邢鏸曾孙,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人。河南浚县县城《邢氏家谱》记载:邢鏸与子邢时旸先后任知县,曾先后在直隶一带任职。由此推断出明代嘉靖年间邢云路随家人迁到河北安肃(今徐水县)龙山的。清代嘉庆《浚县志》和清代《凤翔府志》均载:邢登云为北直隶浚县人。
好象有这么一说
我不姓邢, 但我很清楚的记得:小学5年级(或者6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叫邢维栋的同学,我们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看玩具,那个卖玩具的女人听我们叫邢维栋,本来都不想搭理我们,突然敏感起来,问我们谁姓邢 她说姓邢的都是一家的,我们当时只当笑话听了
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间郡:汉为河间国,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北魏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河间西南。
2、堂号
邢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守雅堂”、“三礼堂”、“德行堂”等。
邢氏一支字辈:“巧联慧颖登富天长政和物阜宝康大运财气盈门友玉则仙”。
山东淄博邢氏字辈:“贵福兰方家道乃昌克穆吉祥北戴荣光”
楼主说的可是这下面一段?
邢夫人等忙叫宝玉搀住,命人挪椅子来与他坐。贾珍断不肯坐,因勉强陪笑道:“侄儿进来有一件事要求二位婶子并大妹。”邢夫人等忙问:“什么事?”贾珍忙道:“婶子自然知道,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偏又病倒,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怎么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邢夫人笑道:“原来为这个。你大妹妹现在你二婶子家,只和你二婶子说就是了。”王夫人忙道:“他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
这里邢夫人说的是二婶子家,说的并不是王氏府里,而只是说在王夫人手下。——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隐藏剧情:古代基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这没有疑问,——我们且把荣府的内府权利核心分为三代,——贾母—王夫人 邢夫人 —王熙凤好了,现在贾母老了,力不从心,为什么管家的人直接就到王熙凤了呢?照理说应该是邢夫人管的。为什么不是邢夫人管呢?因为邢夫人是后娶的,贾赦的第一个妻子死了,他妻子死的这段时间可能是王夫人管的家,而邢夫人进门后,本应该接手的,可是太懦弱了,没能力,而王夫人在继续管就有点不合适了。正好,王熙凤是长房长孙媳妇,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于是,贾母为了平衡家族,直接跳过第二代,指定王熙凤管家。但王熙凤管家之权是从王夫人手上接过来的,就算是长房借兵给了王夫人,——古代的借兵意思容易明白吧,在家里,王熙凤当然应该听从邢夫人的,但在工作上,还是得看王夫人管,毕竟,王夫人有”老领导“的身份在内嘛。
以上是回答题目上面的。
正文的说法,貌似有点荒谬了,没有说贾赦过继给宁府这么一说吧,第二回排家谱排得很明白了。可能有点疑问的是:贾赦是从其他旁氏过来,过继给荣府的,而后来贾母又生下了贾政这么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还需要找证据,姑且存之。
左山禅寺历史上可谓高僧辈出。唐朝高僧赵州从谂和尚最初就是从龙兴寺(现左山寺)落发出家。赵州和尚,又称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现菏泽市)郝乡人,后因久居赵州(现石家庄赵县),被称为赵州和尚。从谂禅师曾在池州南泉寺普愿禅师门下参禅,因体悟心法禅机,受到普愿的嫡传,成为南泉普愿禅师的法嗣。他离开南泉后参访各地,直到晚年才到赵州的观音院(现柏林禅寺)居住传法。赵州和尚在赵州一带传法40余年,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圆寂,世寿120岁,后皇帝谥“真际大师”。从谂的禅法为世人所重,《景德传灯录?赵州和尚传》谓:“师之玄言布于天下,时谓赵州门风,皆悚然信伏矣”。
梁普通元年〈520〉由南天竺菩提达摩来华,中国始有禅宗,经慧可、僧璨、道、弘忍至惠能〈638-713〉,约二百年间,于初唐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一派,是实际的禅宗创始人,影响到全国的发展,并形成以後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及杨岐五家七宗。自唐至元、明,一直不衰,发挥了自悟本心的顿悟禅,打破了教下的三祇成佛之说。唐末临济宗创始人,为黄檗的著名弟子义玄禅师,以单刀直入,简明扼要的禅法,接引学人。涅盘经云:“众生皆有佛性。”即有佛性,如何成佛?临济提出“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可谓是精辟深入,开悟超绝之言,诸佛无心,故证无上道,凡夫有心,故堕入在生死。《黄檗断际传法心要》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何故?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含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心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
临济早期故里资料未定,因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祖堂集》二十卷散佚,宋《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于景德元年(1004)入藏,其卷十二载:镇州临济义玄 禅师,曹州南华人。直到1912年日本学者于韩国发现《祖堂集》古本,本书卷十九:”师讳义玄,姓邢,曹南人也。“始知南华与曹南并非一地。据《曹南文献录》、《山东省曹县地名志》、《邢氏家谱》、《临济录抄书集成》、《曹州府县志》、《史记会注考证》等书证实,临济并非曹州南华人,确系曹南(曹县)邢寨村人。于村邻隆兴寺出家,义玄为俗名。临济弘法主要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至宗咸通八年(867)。这十四年中,以临济四喝、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无位真人、一心也无,为接引学人之重要宗旨,嗣法弟子二十馀人,得法弟子不计其数,法布全国,且传至越、韩、日等国。曾获各家好评。《临济录》之各代刊定及其流传分五代、两宋、明清。《临济录》内容,分上堂、示众、勘辨及行录,盖括全文。自美国于1893年召开世界宗教大会后,中日禅宗已受到欧美各国的重视,美、英、 法、德及意等国,普遍兴建禅寺,参研禅理,临济之”无心见性“,更是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与探讨,穷根究底,直探灵源,在无中彰现出本有之妙心,所谓:”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国际是一座庄严无瑕的莲花世界,和平吉祥,清净不染,芸芸众生,于此大海中孕育及临济心灯的传承密印,终成无上正等正觉。偈云:拈花微笑一枝莲,不染清净天自然;碧海波影清凉月,跳得月过牢狱关。其觉悟众生之功,既溥且远矣!
邢氏家谱
本文2023-09-22 12:27: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