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府的晋王墓遭到破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晋王府的晋王墓遭到破坏,第1张

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侵,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个边防军事重镇,太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太原城中的都司街、老军营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做为朱元璋倚重的嫡子,朱棡和他的四弟燕王朱棣分封在太原和北平,肩负着边防重任,每年都要巡行塞外、督察军屯,1390年,他还和燕王朱棣分别率兵北伐蒙古,明代的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王弼都受其节制。遗憾的是,晋王朱棡却在四十岁时英年早逝,否则的话,靖难之役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更令人遗憾的是,晋王的后代们身上很难再找寻到父祖的风采,此后十几代晋王无一例外的平庸甚至昏聩残暴,第二代晋王还因为阴谋造反而被终身囚禁,以至于晋王王位一度空悬。

晋王朱棡死后埋葬在太原东南的黑驼山上,也就是今天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晋王室其它墓葬大多在晋王墓周围。晋王墓早在清康熙年间就被盗掘,并留下了“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期间,晋王墓又一次遭到破坏。晋王墓如今究竟残败到什么样子已很难想象,但我总想找个时间去看一看,因为,他毕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值得回忆的历史。

朱元璋的三儿子朱㭎是突然病死的。朱㭎(1359年1月17日-1398年4月22日),在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出生,洪武三年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是马皇后亲生的,因此史书上称他是嫡三子。娶朱元璋麾下的大将永平侯谢成的女儿。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朱元璋首次分封藩王。老三晋王朱被封为晋王,封地在太原。晋王朱的特点是聪明,但多少有些聪明外露,所以他行事也比较放肆。朱元璋很喜欢晋王朱。关于晋王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晋王在前往藩国太原的路上,吃饭的时候对伙食不满,动手打了厨师。朱元璋知道后,赶快派人用快马送给他一封密信,信中说:我率众平天下,从不姑息部属。唯独厨师徐兴祖,跟了我二十三年,从来没有被折辱过一次。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你的厨师,在你吃的饭里下点毒药实在是太容易了。仇怨不在大小,儿子你可要懂得这道理呀

  公元1395年,朱棣正率领军队在北方征战,突然间就得到了秦王朱樉病故的消息。秦王朱樉也不过三十多岁,就病死了。朱元璋的两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是三十多岁就病故。这样一来,晋王可就成为了老大,燕王朱棣就成老二了。北方三强藩,也就变成了两强并立。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旧历三月。晋王朱突然间病死了。晋王去世,朱元璋给他的谥号为“恭”,谥文中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晋王死后朱元璋便病倒了,三个月后,朱元璋也病死于南京宫中,终年七十一岁。

黄峭山先后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黄峭山共有二十一个儿子。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了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百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临别时赠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当初,十八子外迁,近者有在泰宁、建宁、将乐、远者有闽西、江西、广东。尔后,其子子孙孙均仿效父辈们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到东南沿海各地,使黄峭山子孙遍及闽、赣、粤、台诸省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有不少名人,仅在邵武,就有宋朝名人黄中美、黄永存、黄景声、黄通、黄公绍、黄德裕,元朝诗人黄清老。明代画家黄祥等。 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峭公辞谢说:“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峭公行录》)。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后周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月初十,八十二岁的黄峭山无病而终,下葬禾坪坎头黄家林。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

岷藩开基始于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楩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

扩展资料:

明朝皇族宗室

公元1368年1月23日(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太祖在应天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南京,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

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残余势力北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在与其谋士们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时,一致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

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为鉴,决定建藩,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开始,分封诸皇子为亲王,并规定一套严格的封藩制度。这一制度被明朝历代皇帝奉为万世不变的祖训,一直延续至明末。

明朝皇族为朱姓皇室,本贯源自四川廖姓改姓,后朱元璋之父迁凤阳,故称凤阳朱氏。由明太祖朱元璋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和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一字为一世。

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系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蓼王系不拘。明朝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皇姑为大长公主,皇姊妹为长公主,皇女为公主,亲王女为郡主。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

--明朝宗室

自商朝来,就会有“家天下”这样的说法。从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逐渐,君王把国家政党占为己有,世世代代相袭。在王位世袭制下,一个时期每一个君王都来源于同一个大家族。与此同时,君王的权利不仅仅归属于君王本人,也造福他的家族。君王的宗族们,很多能够封为为封爵,一方面享有荣华,一方面组成一个为皇帝整治天底下提供服务的“辅臣系统软件”。

汉朝之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称为藩王,具体头衔有王、王者、郡王、郡王等。从魏晋到明朝,封爵的封号基本上都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国名字,比如:“齐、楚、燕、韩、赵、魏、秦、晋、吴、越”等。但是到了清代,这种封号成了“礼、睿、恭、庄、庆”等喻意吉祥的字。产生的原因这种转变?这些变化又暗示着什么?

清之前,封爵的封号基本上都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国名字。历代王朝这么做,其实就是有心效仿最早分封立国规章制度。乃至,封号也可能因为春秋时期有关国影响力实力,并且具有高低贵贱之分。例如,在绝大部分的史记中,“秦、晋、齐、楚”都是非常尊贵封号。接着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这种封号就会比前边好多个低一级别。用春秋时期的国家做为封号,自身便带有极强的身份认同感,无形中,应该是“华夏擒雄”的一种宣誓誓词。以故时大国的名称是封号,也是一种殊荣社会地位的标志。

有别于中原政党,清朝在那个年代乃是一位“顾客”。所说“进驻中原”,清朝政党和传统中原政党还是存在非常大差距的。他们并没有分封立国历史的,不会对“齐、楚、燕、韩、赵、魏、秦”具备归属感和信任感。

往更深层次的方面说,进关前八旗军政党农牧业并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还谈不上一个封建制度国家,处在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乃至反倒更像一个奴隶社会国家。在如此的大环境下,他们对于人口数量的高度重视超出土地资源,对分封传统式的高度重视自然也就不够。

明朝初期开设藩王时,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虞欢民,今诸子既长,宜都各有爵封,分镇列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贤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开设藩王的目的在于抵制元勋,拱卫皇室。如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授命掌管边防站部队,具有一定程度的兵权。这时的藩王还能列爵治民,分藩锡土。学生的封号大多数体现了学生的封地社会地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利,也给予她们谋反空间。

但是,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采用了很多改革举措限定藩王权力,到明仁宗阶段,藩王们基本上也不具备一切权力了。却又因承袭官爵,最后免不了造成庸庸碌碌的态势,给明朝财政局导致了很大的压力。

三藩之乱以后,清代彻底解决了藩镇制,便不再有分封到基层的王。与此同时,清代吸取了明代教训,不仅不滥施官爵,并制定了一套官爵下降的降袭规章制度外,又要求诸王“不锡土”、“不临民”、“不加郡国”。诸王的官邸均始建京中(史料记载:“无端出京中六十里与文武百官同”)。在这种规章制度,非常方便操纵诸王,又防止了在地方发生诸王鱼肉百姓的现象,还便捷诸王辅臣带兵,更忠诚地为君主服务项目。

总而言之,列侯“不锡土”、“不临民”,诸王没封到基层,传统以地区大国为封号的形式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封号转为树立列侯的地位崇敬,更偏向于礼貌性,兼具清朝传统式,如庄亲王满语“按巴凌乌”,取大气、魁伟之义;礼亲王满语“多隆乌”,取彬彬有礼、庄重之义;睿亲王满语“莫尔根”,取聪明人之义。这实际上就是列侯权利改变的反映,都是皇太子分封规章制度更为科学合理的主要表现。

史记中各朝代各代的小小转变,一般都是过去代的问题中汲取教训,从自身情况考虑,紧紧围绕合法权益,所做出的耐人寻味的更改。认真阅读历史时间,反复推敲在其中的小细节,感受它给大家的小小的暗示着,我们一般能从这当中意识到古代人深刻政治智慧,体会到历史发展规律的长久风采。

太子李承乾、楚王李宽、吴王李恪、魏王李泰、齐王李佑、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唐高宗李治、纪王李慎、江殇王李嚣、代王李简、赵王李福、曹王李明。

襄城公主、汝南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长乐公主、豫章公主、巴陵公主、普安公主、东阳公主、临川公主、清河公主、兰陵公主、晋安公主、安康公主、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陪葬昭陵、城阳公主、高阳公主、金山公主、晋阳公主、常山公主、新城公主。

扩展资料:

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参考资料:

-李世民

前言: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四月,明朝庆王府宗室郡王安化王朱寘鐇,在指挥何锦、周昂、丁广等人的协助之下在宁夏发动叛乱。镇守宁夏太监李增,少监邓广,总兵官姜汉,巡抚都御史安惟学,少卿周东等全部遇难,一时之间朝野为之震动。虽然朱寘鐇之乱在朝廷大军到达之前,就被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仇钺用计平定。但这场叛乱带来的冲击波,却击倒了当时大明最有权势的太监刘瑾。

倒台以后的刘太监,遭到了文官集团的疯狂清算。刘瑾本人在8月15日被捕下狱,十天后即遭凌迟三日处死。10月6日,刘瑾年仅10岁的侄孙刘二汉也被斩首处决。10月16日,刘瑾的死党吏部尚书张彩遭处决、锦衣卫指挥同知,理北镇抚司事石文义被凌迟。在如此大规模的反扑面前,刘瑾主导的新政被全部废除,此前在其手中得到好处的官员乃至宗室均被一一清算。而在其中,有一位山西晋王府的宗室阳曲王朱钟鍑,在重新恢复王位四年之后,又被再一次打入深渊。

首封阳曲王朱美垙(音[guāng]),生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四月。是追封晋定王朱济熺第三子,晋恭王朱棡之孙,明太祖朱元璋曾孙。作为大明最强大的宗藩晋王一脉的嫡系子孙,朱美垙本应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可是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时候,他的父亲、时任晋王朱济熺被永乐皇帝朱棣削去爵位,废为庶人。朱棣虽是朱济熺的亲四叔,也是朱美垙的叔祖父,但是素来和晋王府不和。朱济熺被废之后,其三弟朱济璜获封晋王。这位新晋王暴虐狠毒,对已经被勒令圈禁于晋恭王朱棡坟园的朱济熺父子仍然大加凌虐,连每天的基本饮食都不能得到保证。想来彼时的朱美垙,也是跟着父亲一起受了不少苦。

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一直持续了近十年,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突然善心大发,将朱济熺父子放出牢笼。虽然朱济熺没有恢复晋王的爵位,朱棣却封其长子朱美圭为平阳王,父子一起迁往平阳(今山西临汾)居住。永乐皇帝驾崩后,继位的是仁宗朱高炽。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即去世,继位的是宣宗朱瞻基。

朝堂上的皇帝走马灯似的换人,朱济熺父子的生存条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洪熙元年十二月,朱美垙被封为镇国将军,有了自己的岁禄。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22岁的镇国将军娶平阳卫指挥桂德孙女桂氏为夫人。此时晋王朱济璜因谋反被废为庶人,但是宣宗朱瞻基却仍然无意把王位归还给朱济熺,可见朝廷对这位前晋王忌惮之深。

宣德十年正月初四日,宣宗朱瞻基驾崩,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巧合的是就在宣宗死后不久,前晋王朱济熺也突然去世。二月,平阳王朱美圭被复封为晋王,重新返回太原晋王府中居住。但由于朱济熺的坟园仍在平阳,晋王朱美圭提出由几个弟弟留在平阳居住以便祭祀,得到了朝廷的允许。

在朱美圭升任晋王之后,包括朱美垙在内的这些镇国将军按理也应进封郡王。但直到正统二年,朝廷才派行在工部左侍郎李庸和礼科给事中刘海作为正副使,册封诸镇国将军为王。其中朱美垙被封为阳曲王,是为晋藩阳曲国的始祖。

朱美垙并非朱济熺嫡子,在他居住在平阳之时,其生母孙氏带着年幼的临泉王朱美塎随晋王朱美圭一起迁居太原。正统十四年三月孙氏去世,阳曲王得到消息后悲痛异常,请朝廷请求前往太原为生母送丧。明朝虽然对宗室出城有严格规定,但阳曲王孝心可嘉,英宗朱祁镇不好拒绝,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结果这位阳曲王好巧不巧地碰上了瓦剌犯境以及此后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当时山西明军自顾不暇,自然也没人愿意保护朱美垙从平阳前往太原。等到事态逐渐平静以后,已经是景泰二年了,皇帝也换成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于是阳曲王再次上奏朝廷请求前往太原祭祀,但此时孙氏早已入葬,朱祁钰认为已无必要跑这么一趟,拒绝了朱美垙的要求。

晋王一脉的生育能力放在整个明朝宗室之中都属于出类拔萃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庆成王朱奇浈就有子女近百人。实际上阳曲王朱美垙不显山不露水地也起码生了二十五个儿子,甚至在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八月去世后,还在九月得了一个遗腹子。朱美垙终年72岁,谥曰荣靖。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九月,阳曲荣靖王庶长子朱钟鍑袭封阳曲王,夫人侯氏进封阳曲王妃。朱钟鍑做了不到四年的阳曲王,就在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的时候被废为庶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老阳曲王朱美垙生了那么多孩子,说明整个王府的风气都是不怎么样的。果然在荣靖王去世后,府中矛盾接连爆发。首先是朱美垙的妾室武氏竟然拿和别人私通生下的孩子来向朝廷请名食禄,这在明朝是极其严重的大罪,叫 "混乱宗支" 。其次阳曲王朱钟鍑则霸占了父王留所年轻貌美的妾室,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至于王妃侯氏也非善类,被查出 "纵宫人*乱" ,至于是否涉及王妃本人,就只能为尊者讳了。正妃不像样,朱钟鍑的妾室也有样学样,其夫人邓氏也被发现与道士张德山私通。同时朱钟鍑的妹妹房山县主和仪宾王镗起了争执后,竟然被夫君逼死。

所以当阳曲王府如此多的丑闻捅到成化皇帝朱见深御前的时候,终于引来了龙颜大怒。最终阳曲王府遭到了近乎灭顶之灾,朝廷判决如下:

阳曲王朱钟鍑降庶人,阳曲王妃侯氏革封号,收其冠服册命。被霸占的荣靖王妾室赐自尽,所生之随朱钟鍑同住,不得请名请封。 "混乱宗支" 的荣靖王妾室武氏赐自尽,同谋者绞死。夫人邓氏自缢死,奸夫张德山坐斩。仪宾王镗革职。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朱钟鍑的生母彭氏再次向朝廷乞求恢复朱钟鍑的冠带。此时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朱见深的儿子孝宗朱佑樘,他对于阳曲王之母胡搅蛮缠的行为非常不满,予以了严厉的斥责。

孝宗死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明武宗为了对抗文官,将太监刘瑾推到前台主导改革。当时看到机会的彭氏通过对刘瑾行贿,成功地在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让朱钟鍑恢复了阳曲王的爵位,此时距离他被废为庶人,已经过去了24年。朱钟鍑虽然无耻,可是彭氏爱子之心之坚毅,还是令人叹服。

可惜好景不长,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朱钟鍑的噩运再次来临。十一月,礼部提出朱钟鍑属于 "夤缘奏复原爵" ,应该予以查革。随即在十二月举行的廷议之中,礼部和五府六部的大臣一致认为阳曲王之所以能恢复爵位,是刘瑾 "变成 法示 私恩" ,必须予以革除。最终武宗做出裁决:

结语: 从辈分上来说,朱钟鍑和武宗的曾祖父英宗朱祁镇相同,是皇帝的曾叔祖。就因为当年的错事,被一个晚辈称为"情罪深重",可怜可叹。最终朱钟鍑死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在第二次被废后又做了13年的庶人。当年他若是能管住自己的裤裆,这40多年的郡王生活不香么?

上文说到老阳曲王子嗣众多,而在朱钟鍑出事之后,整个王府的风气倒为之一变。孝宗年间山西平阳府知府张文佐奏称阳曲王府辅国将军朱奇浑孝行可嘉,事情得到核实之后,武宗皇帝赐书对其进行褒奖。朱奇浑是朱钟鍑弟弟镇国将军朱钟锳的儿子。

晋王府的晋王墓遭到破坏

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侵,明朝在北方设立了九个边防军事重镇,太原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太原城中的都司街、老军营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痕迹。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