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民族的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3收藏

越南民族的文化,第1张

越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比较落后的,表现为师资短缺,设施条件差,入学率低,文 盲率高。近年来,越南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岱依族和侬族创制了拼音文字,用岱依文、侬文、苗文翻译出版了大量小学教科书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使用,并在学费、师资、升学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实行种种优惠,使情况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少数民 族地区已普及了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有所发展。

越南,全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国土形状狭长,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越南国旗为长方形,红底中间有五角金星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为圆形、红底。国徽的正上方是一个五角金星,红底

下面是半个齿。五角金星代表越南***,四周是稻穗和金色齿轮,代表工人阶层及农民阶层。金色齿轮下方有越南文“共和社会主义越南”。

越南的国歌是《进军歌

越南民间把莲花作为国花,以它作为力量、吉祥、平安、光明的象征,还把莲花比喻英雄和神佛。总之,一切美好的理想皆以莲花表示。

节日

农历新年:同中国农历新年一致。

越南***成立日:2月3日(1930年)。

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

越南国庆日:9月2日(1945年)。

胡志明诞辰日:5月19日(1890年)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安江、北江、北件、薄辽、北宁、巴地头顿、槟椥、平定、平阳、平福、平顺、金瓯、高平、得乐、得农、奠边、同奈、同塔、嘉莱、河江、海阳、河南、河静、和平、后江、兴安、庆和、坚江、昆嵩、莱州、林同、谅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宁平、宁顺、富寿、富安、广平、广南、广义、广宁、广治、朔庄、山罗、西宁、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顺化、前江、茶荣、宣光、永隆、永富、安沛)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

越南全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高温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特征

越南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它是随着以农业为基础的土著东山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越南文化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因为它最传统的政治体系和哲学是依据着如儒家思想而逐渐发展的。越南是延着Làng(即祖先的村落)而建造起来的,因此所有越南人都牢记着一个共同祖先的纪念日,农历三月的第十天。越南文化两千年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在近两个世纪里,一些西方文化也颇具影响力,特别是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越南十分崇拜文化符号,例如源于鳄鱼和蛇的象徵的越南龙,被描述为神圣的龙的越南的国父,被描画为圣神之鸟的越南国母。海龟和狗的影像也在越南备受崇拜。

“仁”与“和”被视为越南文化的首要特征,越南人非常重视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现在越南的官方口语和书面语是越南语,一般写作拉丁字母,但是越南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之前,越南就已经有了有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文化,包括独立的音节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越南的文化生活俨然已是深受政府控制影响。几十年来,外国文化无人问津,重心已放在借鉴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上,像是苏联、中国、古巴。但自1990年以来,越南看到了越来越多媒体曝露下的东南亚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虽说越南自成一套的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袭,但还是有它独特的韵味之处。

在越南人的供奉信仰中,神像具有相当重要的角色。胡志明市美术博物馆摆设的神像系列多少反映了这一文化特色。

越南人在其信仰文化潜意识中,相信先祖虽已进入永恒境界但常在子孙旁边,随时保佑子孙逢凶化吉,一生平安,为子孙的幸福和成功而高兴。如果子孙做出有悖道义的行为或犯下罪过,先祖更会教训、嗔怪。这个观念在越南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别的地位。

供奉信仰是越南人世代传承的“饮水思源”道义。通过供奉,子孙向先祖表示知恩,民众向赐予风调雨顺、温饱生活的神圣,向有功于驱逐敌寇,给民族带来和平独立的皇帝、英雄表示感恩。另外,在越南社区 ,还供奉民间信仰的神祇,如土地神、灶神、关圣帝君、灵山圣母等。在乡村,居民供奉保护百姓免遭天灾人祸的城隍爷。在信奉佛教的家庭,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等佛像都安放在供台上最庄重的位置。

迦叶像 (19世纪)。

五行像(19世纪)。

民间神像陈列室。

越南是54个兄弟民族的大家庭,普遍遵循供奉信仰。供奉对象和空间丰富多样。在胡志明市美术博物馆摆设的神像系列有佛祖、菩萨、城隍、皇帝、英雄、野史人物等,还有土地神、灶神、水神(龙王)、阎王、木婆、火婆、关圣帝君、灵山圣母等民间神像。

从供奉信仰,民间艺人制作了富有艺术性和地域、民族色彩的雕塑。特别的是,南部高棉佛像系列反映释迦牟尼一生的重要事件,如佛诞、苦行修、禅定、救度众生、涅磐等。

可以说,在胡志明市美术博物馆的神像系列具有独特的价值,借此观众可以更加了解越南人的供奉信仰,观赏精致的雕塑艺术作品。

综述:中国越南在文化、习俗、语言上都有着明显差异。由于两国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商务文化类型和定势也不同,特别是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均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极大地影响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商务活动的成败。

1、咖啡文化:

越南人有非常浓厚的咖啡文化,这是中国或其他亚洲文化中极少的东西。据个人了解越南人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咖啡风格,而且前往咖啡馆聊天,喝杯咖啡是大多数越南人常规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越南会有这么多咖啡店。

2、当地的越南习俗:

如嚼槟榔;越南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不与中国湖南等地的嚼法相同,越南人会把一片槟榔和一片没有撒石灰的槟榔叶,甚至还包括一片烟草一块嚼。传统上,越南人在开始谈话之前邀请他们的客人嚼槟榔。妇女长期嚼槟榔就会把牙齿染成黑色,这视为一种美。

3、语言:

两种语言不在同一语言家族中。即使60%的越南语词汇来自中国,词序也是截然不同的。越南人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文字系统,首先是汉字,然后是喃字,现在是拉丁字母。

中越文化差异中,也还是保留了中国文化:

1、春节文化

像我们农历的春节,越南几乎和我们一模一样,贴春联,还有红包等等和我们大同小异。虽然废除汉字多年,就连红包上的字都写着“大吉大利”,“福”这个字却在越南十分常见,春节期间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这个春联。

2、服饰文化

当地女性的旗袍开叉都开到腰部,旗袍作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一种,是最能展现东方女性韵味的一种服饰。我国的旗袍一般开叉都是开到小腿部位,为了更加妩媚,也会开叉开到大腿。越南在历史上有很多地区都是属于中国的,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这个国家的女性也开始穿旗袍。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不是,这个国家女性旗袍开叉都开到腰部了。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相关信息分布的区域有哪些?test(拒绝)深圳土地面积有多大?美国时间与中国时间差是多少吖?我大概什北乌头的资源分布有哪些?草乌头的产地中哪里的产量最多?谁推荐一本关于地理的书呢?适合六年级的什么是蛛网膜?蕈的作用有哪些?水毛射是什么气候与疾病有什么联系吗?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世界上最大的蜈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马方综合症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不论是在语言上,或者是在文化习俗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此外,也有某些学者认为,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密切关联。 起源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国人泛称东南方蛮族为“越”,北方蛮族为“胡”),生活在现今中国的东南及南部地区(王东 2003,3)。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王东 2003,3)。 历史 和“古越族”相关的最早文字记录涉及“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 (500 BC)的时候,他试著向北扩张,曾经沿著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古越族和汉族早期的关系主要在贸易,越人以象牙、玳瑁、翠毛、犀角、玉桂和香木等奢侈品,以交换北方的丝帛和手工产品(钟伦纳 2004)。 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带建立强大的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与当时中原国家会盟,雄视江淮地区,号称“霸主”(请参见“勾践”条目;陈国强 2000)。有学者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描述,认为越族是夏禹的后代。不过,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引自龚佩华 nd)。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引自龚佩华 nd)。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自此,越人流散到南方一带,分化成众多的支系。故而,从这个时候开始,文献中便出现了“百越”这一个新的称谓。战国后期,除了有百越这个名称以外还有“扬越”的名称即扬州地区的越族。扬州包括今淮南、长江下游和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又包括整个岭南地区。所以扬越实际也是战国以来至秦汉对越人的另一种泛称(王东 2003,3;陈国强 2000)。 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这些部分都形成了当时该地的政治中心,比如说闽越第一代君主无诸、东海第一代君主驺摇、以及南越王赵佗,都曾经叱咤风云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陈国强 2000)。 越族所建立的这些政治中心,后来都被汉武帝征服,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就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陈国强 2000)。 文化特点 百越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文化特点。百越语为黏著型,不同于汉语的单音成义,故百越语译成汉语时一字常译为两字,如爱为“怜职”,热为“煦虾”。有人认为越语与今壮侗语系的语言十分接近。 百越族的生活、风俗习惯也有特点,主要是凿齿; 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使舟及水战;以及善铸铜器,如青铜剑、铜铎(大铃)等。 文化影响 虽然在今天已经找不到一个名字叫做“百越族”的民族或族群,不过,百越文化事实上却透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很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里面留下了种种痕迹。以下是一些比较值得加以探讨的议题。 〔对于当今某些民族语言的影响〕 现有的一些语言学研究均指出,在百越族被汉化以后,其所使用的很多字词,却依旧遗留在不少民族现在的语汇当中,比如说属于侗壮语系和苗瑶语系的中国某些少数民族,被归为汉语方言的一些南方方言,甚至包括印尼、马来西亚、夏威夷、新西兰等地的南岛民族,其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属于古越语的“同源字”(卢溢棋 1997)。比如说古越语的“蜘蛛”(lakwa)一词,就可以在鹤佬语(发音为laaqiaa)、客家话(发音为lakia)、畲语(发音为laukhoe)、马来/印尼语(发音为lawa、lawa-lawa、labah-labah)、夏威夷语(发音为lanalana、nananana)以及新西兰毛利人的拉巴怒伊语(Rapanui)(发音为nanai)等语言当中找到类似的发音(Hokloorg nd)。 〔对于当今某些民族之习俗的影响〕 所谓的“洗骨葬”,或称“二次葬”,在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比如说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的汉人,以及很多少数民族,比如说壮族、藏族,都有这种习俗。事实上,一直到现在,台湾的鹤佬人和客家人也都还采用这种丧葬仪式,在土葬数年后开棺取骨,然后将全副骨骼一一置入一称为“金斗”的陶瓮当中。 这种洗骨葬的习俗,事实上并不是汉族所固有的,而是环太平洋原始民族中普遍分布的一种文化特质,广及中国大陆、东南和东北亚洲、南太平洋诸岛、以及南北美洲。根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学者凌纯声的研究,整个洗骨文化圈里诸民族所采行的洗骨文化,基本上均为来自相同起源的一个文化习俗,而这个习俗最早的起源地,正是百越族所分布的华南地区。[编辑本段]地域情况 百越包括现在的闽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大部分地方,在春秋以前的百越景象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白虫遍野,千里荒居。是一个放眼万里无一户人家的地方,野兽经常出没,后来由于战争、天灾、疾病等原因促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并开始在当地演化出更多的生活文化内容。但最新迁入的族群并不是春秋战国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百姓,而是上古时期炎黄部族中炎帝的部下蚩尤,他的迁入给后来的人们做了榜样使人们懂得成群南迁可以避免野兽、疾病侵袭的危险。如今在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许多地方仍旧保留了许多以寨或姓氏族人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公元前207年,赵佗消灭了统治今越南北部的瓯雒国,在那里设立了交趾、九真二郡。西汉时,在今越南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朝又设安南都护府管治此地。直到公元968年年底丁部领统一安南,建立“大瞿越国”为止,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之后越南虽然经历了多个封建朝代,但在名义上却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可以说在“汉文化圈”内,越南是受中国影响最深的国家。这些影响遗留的痕迹体现在许多层面,从民间习俗到语言文字,处处都显现出中国与越南的密切关系。

密不可分的中越历史关系,对越南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佛教是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佛教的形成发展与中越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同时,越南佛教文化受到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越南的佛教团体具备一定的社会救助功能。佛教一直把扶贫济困作为吸引信教群众的重要教义和手段。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沸教救济体制。越南人民群众的收人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偏远地区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生话水平更低,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但是越南佛教主动回报社会,国内的佛教团体与个人积极参加社会救助活动,佛教机构、寺庙普遍开设了各种义务性的学堂和医疗机构,同时还设立了人道主义基金和贫困基金。

越南佛教还具备教育民众、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功能。沸教在传入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传播,促进了社会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直到今天,越南的佛教寺院仍然是人们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出家为僧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的接受教育的过程,寺庙和学校的有机结合,使越南沸教已经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越南佛教文化不但促进自身得到的道徳发展,也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越南社会的和揩与发展。

2018年1月17日至21日,长春市万寿寺方丈上照下睿大和尚,白城市普云禅寺住持果如法师,吉林市弘愿寺住持照志法师一行到越南汪秘市三黄寺参访。

在三黄寺,上照下睿大和尚一行受到了该寺宝值法师的热情接待,并在其陪同下参观了寺院,参观结束后,上照下睿大和尚一行在接待室茶歇。随后双方就中越佛教的友好往来进行了亲切交流。

会谈中,三黄寺宝值法师首先代表三黄寺方丈,对中国佛教参访团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能够接待大家这是我的荣幸。越南佛教徒从古以来通行的是汉文佛典,说明两国佛教徒的友谊,自古以来就很密切。我们见到中国的长老,就感觉特别的亲切,如同一家人一样。

上照下睿大和尚说,的确,越南佛教界与中国佛教界有着深厚的法缘和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佛教如同黄金纽带一样,把我们两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此次,我们一起到越南三黄寺,热情友好的气氛扑面而来,在此我谨代表我们参访团一行向三黄寺宝值法师给予我们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表示诚挚的感谢!

上照下睿大和尚指出中越两国佛教有一千多年的传统法谊,越南佛教的几个宗派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佛教,两国佛教徒是老朋友,更是历久弥坚的法门兄弟。愿在两国政府支持下,两国佛教界经常来往,越走越亲。

最后,双方互赠礼物并合影留念。

和精致丰富的中国菜或法国菜比起来,越南菜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传统的越南菜却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值得食家们好好品嚐一番,这也是为什麼胡志明市现今,虽然各式各样的餐厅林立,但传统的越南餐厅仍然能获得许多外国游客青睐的原因。 越南菜是中南半岛国家中最具特色与美味,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精致菜肴,除了米饭是主食之外,牛肉、猪肉、海鲜、鸡肉、鸭肉都有,同时也运用南洋地区特有的香料,如柠檬草、罗勒、薄荷、芹菜及新鲜的莱姆果等,另外还有著名的沾酱鱼露。基本上而言,越南菜著重於辣和酸。此外,越南每个地方也有其独特风味,例如北部有河粉、蟹汤粉、螺汤粉、烤肉粉、仿狗肉、冻肉、烤鱼肉、螺蒸姜汁、豆面糯米饭、木鰲糯米饭、瘦肉团子、猪腿等;中部有猪腿粉、瓜类、炙虾脍饼片、占米糕、夫妇饼、粉糕、蘇州饼等;南部则有生鱼酸汤、石钵鱼、椰汁猪肉、鸭蛋蒸磋鱼、缮锅、春卷、煎饼、塘虱鱼葫芦瓜汤、猪头酸瓜…等。

  

  事实上,深受中华文化薰陶的越南人,在饮食文化方面也受到中国相当大的影响,甚至许多食品的作法都来自中国。此外,由於越南境内种族复杂,各有自己特别的烹调法,所以现在所谓的越南菜,多少已掺杂其它菜系的口味。

  

  历经多年战乱,加上解放後经济活动全部停顿,使得在贫乏边缘挣扎的越南人毫无「心情」改良「吃的艺术」,而学有专精的大师傅也多流离海外,所以近年从海外回越南探亲的越南人,总觉得口味已大不如(解放)前。所幸,越南得天独厚的农、海、山产资源丰富,至少能够提供绝对新鲜的材料,特别海产是非常充沛,越南可说是一个「海鲜天堂」。

  

  一般说来,口味清淡的人比较容易接受越南菜,因为大多数的越南菜只放少许香料,而且烹饪时很少用煎炸。越南菜最大的特色是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例如菜桌上最常见的青菜几乎都是生吃的。越南菜最重要的秘诀是桌上那一碗鱼露配料,吃过越南菜的人都不会忘记菜旁都少不了一碗一碗**褐色的沾料。它的味道闻起来实在很难顶,更有人说是又腥又臭,但醮上食物後送入口时,却有种说不出的鲜美,令人回味无穷,也是这时候才能领会越南菜的「美」。

  

  其实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调出最可口的鱼露配方,如果调配时辣椒、糖、醋(或用柠檬)、蒜、水等比例不当,很可能使鱼露的风味尽失。(如果外国人受不了那腥臭味,可用蒜头辣椒起鑊爆香,将鱼露趁热溅入,熄火冷却後的鱼露便腥臭全消。)各位可别小看这碗调料,它可说是越南妇女身裁窈窕的「秘方」哦!据说,鱼露相当滋阴,妇女若长期服用可永保青春体态。不过,如果当你亲自看过鱼露的制造过程,恐怕三年都不敢吃鱼露。据越南当地人解释,制造鱼露并不困难,只要将新鲜的鱼加盐後腌在封闭的木桶中,待其发酵流出汁液,再过滤後便可获得精醇的鱼露。从前在乡下,几乎家家自制,但现在有工厂大量生产。

  

  不论是在正式餐厅或路边餐厅,点菜前最好先弄清楚每道菜的份量,一方面因为有些越南人吃饭时习惯各有各点的,又有一些叫合菜,份量又超过想像。此外,许多海鲜或山产的价格是按公斤计算,如果事前没有考虑,很容易造成浪费或发生误会纠纷。在越南去餐厅还必须特别留意,侍者所提供的「服务」,包括毛巾、花生、酸菜都要付费的,最好在使用前有个心理准备。

  

  但对一般游客而言,越南的「吃」算是相当便宜,在最富盛名的传统越南餐厅约每人三、四美元左右,当然路边的消费更便宜,一美元便可吃一顿,不过小心在外国娇生惯养的肠胃,可能受不起当地的卫生环境,可免则免吧。越南人虽然也制作各式甜点,如豆沙糕、千层糕、榴连糯米饭等。但一般并没有餐後吃甜点的习惯,但有水果代替,因越南盛产水果.当地越南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一般只有游客出入的餐厅才有给小费的风气,至於费用多少完全自己决定,不必太「打肿脸皮充胖子」。

史前时期今越南境内在远古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谅山省的平嘉发现猿人牙齿、清化省的度山发现旧石器时期的工具。到中石器时期及新石器时期,北部地区出现过数种文化遗址,如“和平文化”(在和平省)、“北山文化”(在谅山省北山)等,当时的先民利用石器、竹木器、陶器等物品,从事狩猎及采集,但因这些文化的相关文物出土量少,未能全面反映当时状况。南部地区的东那江下游,曾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出现聚落、作坊及墓葬遗址共80处,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后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4500至2400年之间。该文化使用大量石器,主要是实用、装饰性不高的器物。越南北部发现了以铜鼓为主要特征的“东山文化”等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后的史前文化。“东山文化”的出土遗物数量多,种类繁富,有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水晶、铁器、木器等。东山文化大量使用铜,例如制作铜鼓作为乐器,以及利用铜制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东山文化也具有一定的航行技术,用划艇航行本土,并有较大型的船只,辅以天文知识作远航

越南民族的文化

越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比较落后的,表现为师资短缺,设施条件差,入学率低,文 盲率高。近年来,越南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
点击下载
上一篇:于谦的历史资料下一篇:袁枢的传记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