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氏文化研究之《喻氏族谱存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4收藏

喻氏文化研究之《喻氏族谱存疑》,第1张

 喻氏族谱存疑

        我(指喻泽先-编者著)去喻氏“总会”编纂《中华喻氏通谱》已有九年时间,主要是参与“世系”的传承整理。在这整理出书的过程中,阅读了不少喻氏宗支的老谱,发现了这些谱书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今人在重新编纂本宗支谱书时,对先人编著时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清人金缨在他所著的《格言联璧》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就是说,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见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一版16页)。为了使这些族人在今后不重复前错,我趁在家之际,遵循前人之教诲,把所知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备存。因是一管之见,对错与否,有待族人明辩。故名存疑,供大家探讨。

 之一:江西新建长溪谱中之存疑

        “长溪喻氏宗谱重修源流序”中载:从政公生九子,长大纲,次大纪,三大端,四大珊,五大德,六大邦,七大洪迁居钟陵西蜀,八大武,九大常又名章夫。但在该支的“吊图(也称垂丝图)”里,却与源流所叙大相径庭,“吊图”中的章夫成了兆贞(猛公之祖父)之八世,即七世信义之子,而从政却是十一世,从政成了章夫的曾孙。更为离奇的是,在从政的名下无他的九个儿子的大名,图下赫赫排列的是“文制、文顺、文理、文密、文郁”,叙文与图不符,使人入坠五里雾中,摸不着北。

还有更奇特的是,在“世系”的文字中,章夫“生于唐贞元丁亥”,查历史年表,唐贞元是唐德宗年号,贞元(785年——805年)无丁亥。此文字里,章夫又成了信任之子,不是“吊图”中信义之子。十一世的从政生于唐广明庚子(公元880年),广明是唐僖宗的年号。从政和章夫出生于唐朝这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书所记截然不同。

该谱从源流、吊图、世系这三方面的记载中所存之问题,可见先人和今人修谱时,说客气点是太粗心大意了,不客气则有拚凑之嫌。

此谱所存在的大问题,望该支族人核查之后,如若是真错,就应更正,不能再去遗害子孙了。

      2017年10月17日于西昌陋室

之二:江西抚州孝桥力口谱中这存疑

         该支谱书中载,一世祖樗公,二世祖汝砺。喻汝砺是北宋末南宋初期时的礼部尚书,浙江义乌喻氏谱书所记,喻樗、喻良能皆是他的后裔。孝桥谱把后裔列在祖辈之前,真不知其依据是什么。

其后三世宣公,是汝砺之子。这儿的宣公,不知所指何人?如果是谥号为宣公的迪冲,那就成了极大的笑话了。

之三:江西抚州临川喻家墩谱中存疑

        谱中记其始祖“奉先公,茂坚公长子,名启字奉先,行先一,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殁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

查四川荣昌(现属重庆)喻茂坚本支宗谱,茂坚生于公元1474年(明宪宗成化十年),殁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荣昌谱是茂坚本宗之谱,所记应无误而奉先生于1592年,奉先出生之时,茂坚已辞世26年,奉先是茂坚之长子,是怎么都不可能的事。

况且,荣昌谱从未记载有茂坚在外为官时,于抚州另有家室。所以该谱说奉先是茂坚之子是毫无依据的,也是不可信的。

冒祖、混祖是修谱之大忌,而在2013年重修谱时,《中华喻氏通谱》的一、二部已经出版,第一部中有荣昌喻氏谱的记载,即对茂坚的先人后世都有确切的大名,因而就不应出现这种严重之错。

  2017年10月19日西昌陋室

之四:关于从政公和大纲在谱书中不同记载

           1、江西奉新遐富谱中记:第九世百章,喻凫长子,讳神字从政,号焕堂,行十四郎。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三月初三生。由唐进士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迁江陵太守,贤声四著,诰封中顺大夫,升江西节度使。因僖宗朝黄巢破长安随车驾迁蜀,奔驰甚劳,殁于王事。时因乱离,家中随寓豫章,后奉赐第宅,子孙自睦州(今建德)徙居江西澹台门。娶罗氏,诰封恭人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公元865年)二月生,继娶陈氏,并封恭人,生五子:惟 、惟野、惟垂、惟基、惟坚。

        十世惟  字亿万行二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七月初七生,举秀才授司训,生三子:允中、镇中、绍中。(注:百章长子亿万,公元873年出生,而百章的罗氏夫人生于865年,此时才8岁)。

         十一世允中,字添阳车寿山,行念八郎,唐哀帝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三月十七生。公举孝廉不就,避契丹乱自豫章省会,遵祖父庭训徙居西昌(南昌历史上曾经用的名)清潭。娶罗氏生三子:大纲、大常、大任。(注:此记大纲又不是从政之子,而是允中之后)。

          十二世大纲,字五常,行三郎,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壬午(公元922年),徙居梧冈生二子:任俭、仁作。(注:大纲的出生时间和他的后代又和江西其他喻氏谱不同)。

            2、江西奉新富溪谱中记:第八世喻凫(注:与遐富谱记相同)喻凫生一子:千祥(即九世),千祥生百章(从政)。此谱中从政成了十世,而遐富是九世,由此,大纲在此谱中为十三世,不是十二世了。

          十世百章,名神字从政,行十四郎,任江陵太守,建隆庚甲(注:建隆只有庚申,庚甲疑为刻误。)。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庚申是公元960年,有功业封中顺光禄大夫。后徙江西养老任焉。宋太祖时,百章有什么功业,能封中顺大夫,谱中无记。百章之父千祥公,诰赠平章(注:宋朝的平章是在朝的实职官,不是荣誉称号,能这样诰赠吗?)

         新建遐富谱记百章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公元849年)出生,到宋太祖庚申(公元960年),此时百章已111岁,他还能建功立业吗?在此谱中,百章就无出生时间记载。

         此支是大常后裔,故无大纲记载。

           3、江西奉新谱中记:第八世从政,成夫公之子,先仕江陵太守,后宋祚乱徙居大都,有功於上位,遂加职平章。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挂印镇洪都於澹台门养老任焉,后因母陈氏太夫人丧,择地西山黄源,葬母华盖之岭,伏龙山北驻安居,屯兵留用,置田亩租税供祭祀。娶熊氏,生九子。

          第九世大纲,从政公长子,生于宋光宗绍兴元年庚戍(注:光宗无绍兴年号,光宗只有绍熙年号;宋高宗才有绍兴年号,绍兴元年不是庚戍是辛亥,庚戍是建炎四年)。高宗绍兴元年是公元1137年,光宗绍熙元年是庚戍 为1190年。大纲於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1237年)迁梧冈。(按:大纲如是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即1237年迁梧冈,此时正47岁;若出生于绍兴元年即1131年,1237年时已是107岁,而大纲寿缘共才九十多岁,即大纲去世后,又怎能是迁梧冈呢。47岁时迁梧冈正当中年,创业有成,家境富裕去新地置家立业是可信的。

         4、江西万载丰田谱中记:第二十七世从政,成夫长子,字万达,生于宋英宗三年(公元106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戍高宗时,拜平章封金紫光禄大夫。殁高宗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七日,葬吴城山峨岭。娶夏氏夫人,继娶陈氏,生九子。

            第二十八世大纲,从政长子,字可立,生于宋哲宗二年(公元1087年)三月十六日,子孙居剑邑梧冈。

(注:此谱所记从政生于宋英宗三年,即1066年;奉新谱记宋宁宗庆元三年,即1197年征兵勤王封金紫光禄大夫。以此算,从政征兵勤王时已是131岁,可能吗。从政没有征兵勤王事,就不可能封平章,赐金紫光禄大夫。)。

         5、江西丰城南神桥梧冈谱中记:大纲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年),宋理宗嘉熙元年丁酉(公元1237年)由江西迁梧冈南神桥居宅。殁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享年七十九岁。

按:此记与江西奉新谱记相同,我信这二谱所记,其理由三,一是梧冈南神桥是大纲始迁地,本支后裔所记比其他支所记要准确,二是大纲出生于1190年,从政公于1197年征兵勤王才有可能。若以江西丰田谱记,从政生于1066年,勤王之事是了虚乌有,并且,北宋英宗时,虽有“土木堡之变”,但国家还较为强盛,不至于要征兵勤王;只有在北宋末南宋时,国家乱象丛生,才需要各路人马拱卫朝庭。三是四川内江《重修世仁堂家谱序》中记述:成夫生从政,南渡末,从政任江陵太守,宁宗庆元之间(公元1195——1200年)征兵勤王有社稷勋,诏封金紫光禄大夫,赐第江西,镇守隆兴路澹台门。

  2017年10月22日于西昌陋室

 之五、贵州仁怀沙滩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中的“喻氏源流考”中有两处值得探榷的说法。

        一是喻姓由谕、渝、俞姓转换。喻氏由谕猛改言为口,举族公认,这是对的。喻氏由渝转换,其依据是忌汉皇后阿渝而改。喻氏由俞转换,其理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身边有医官俞跗之说而成。由渝、俞转换之说,均被清代大史学家俞樾老先生所否定,在《中华喻氏通谱》第三部726页“(清)俞樾文一篇”的“其为人名的俞跗”文中说:窃尝论之,俞跗殆即鬼臾区也。俞跗,索隐正义并音臾附,则与臾区之臾固同音也。跗与区古韵同部。鬼臾区三字有声而无义。缓言之曰鬼臾区,急言之曰俞跗。古今人表有鬼臾区,而无俞跗。后世以俞跗为俞氏之鼻祖,吾斯之未敢信。从俞老先生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彻底地否定了俞跗这个人的存在,俞跗是鬼臾区急读音之误。更不承认是他们俞氏的鼻祖。而且,在我收藏的《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的医书中,罗列了从黄帝到明朝正德年间的28位名医中,也不曾有俞跗的大名。此书是“卢国扁鹊著,四明人静斋张世贤图注,瀛津微垣沈镜重校”。为使读者信知,现从原著中摘录。

“名汇考历代名医姓”

岐伯:黄帝臣。与黄帝更相同难而著内经以垂万世。

雷公:黄帝臣也。讳教,善医书,著至教论药性赋,炮制等级书垂世。

伊尹:殷时臣也,制汤液本草,后世多依其法。

扁鹊:姓秦名越号扁鹊。秦之卢国渤海人。发灵素之旨,设为八十一难,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即知病之所在,后世脉理由此而起。

以下的华陀、张仲景、皇甫谧之24人则不赘述。

从上述的著述中,充分说明了黄帝身边医官俞跗的不存在,我喻氏就没有必要再把此人作为鼻祖认定了。况且,喻氏所有的谱书中,众口一词地说:“喻姓乃黄帝血统,受姓於姬”。既如此,那又何必自降黄帝血统的身价而甘为臣子的后裔呢,更何况,成了俞跗之后,就难以自圆其说受姓於姬。

至于由渝改喻一说,在俞樾的同一文章中也有确述:“汉景帝六年皇后薄氏废,七年,立皇后王氏。中元二年避讳,则所避者王皇后也。史不详其名,然汉时辽西郡有临渝县,未闻更名。则汉时不避渝也。信苑之不足信者二也”。既然,汉时不避渝,喻氏因避皇后阿渝讳而由三点水改口之说,便成了子虚乌有。

当然,在喻氏的谱书中,我也看到有俞跗说、避讳说的记载,但是在今天的知识时代中,我们有许多古人不曾读到的文章来纠正过去的谬误,因此就再不能固执错误、堂而皇之地写进家谱中。

二是明末清初的喻氏名医“喻昌字嘉言,是朱姓皇室后裔,为避清朝追杀改姓喻”。对此说,《南昌晚报》有人载文予以了否定,是子虚乌有。为此,我查阅了“南昌新建县朱坊村”的喻氏家谱,朱坊村有朱姓,也有在此生活传承了几十代人的喻姓,该支喻氏谱书中记有喻昌的父辈及先祖的大名,及至嘉言无传而止。据相关的资料记,嘉言年少时曾出家为僧,空门中苦读医书,后还俗从医,与明末的大文人、家居江苏常熟的钱谦益交往甚密,在钱的家中离世,其灵柩由其姐的儿子扶柩回原藉安葬。这些记载都说明喻昌不是朱皇室后裔改姓喻。

我一贯的观点是,当今续修谱书之时,对我喻姓源流于书中的记载,要慎之又慎,要通过考证和充分的研究,不可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写进自已的家谱里去,这样有误导子孙之嫌。史家在考证时,有一 句话编谱之人要记住,“孤证不足取”。家谱就是族史,同样应以此言为戒。

之六、四川犍为县下渡乡喻氏谱中记载

         此支喻氏谱书是前几年的新修,谱中称其始迁祖是“名医喻昌字嘉言的第十一子,由湖北入川几迁后居于下渡”。对这一结论,他们进行了考证分析并言之凿凿。他们的分析是在无老谱传世,无依据的情况下进行的,说其始祖是嘉言第十一子由湖此入川的什么时间,湖北什么地方,皆都语焉不详,是“无头公案”,此结论未免有点牵强。

该支喻氏的传承是我录入《通谱》的,我虽有自已的看法,但在本支族人认可的情况下,我不便拂意,故录入时仍以他们的说法入谱。这是我要申明的。

我不相信这支喻氏是南昌名医喻嘉言的后裔,其理由是: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江西新建朱坊村喻氏谱书中,清楚地记着喻嘉言未婚无嗣,

何来第十一子?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嘉言第十一子在湖北,由鄂入川,嘉言其他十子又在何处,

江西、湖北均无记载。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如果嘉言有十一个儿子,在朱坊村的喻氏谱书中不可能无

记,全迁走了,后世编谱时也会在他儿子的名字后写明迁走或无考。

四、四川犍为直渡一家之言,“孤证不信”。

我不信下渡喻氏是南昌喻嘉言之后,但并未排除湖北的喻氏中

有此嘉言相同的名字。我编纂《通谱》时,就见湖北的喻氏中有“嘉”字派,此支的嘉字派里有无与南昌的嘉言偶同,值得认真的考究和探讨。

我的看法是对或是错,供族人和下渡的宗亲明辨,以便在今后

修谱时作为一个参考。

            2017年10月23日于西昌陋室 

之七、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谱中记

此支始祖文江公,韬公之子,现传20代人。

我编纂了韬公后裔不低于五支宗谱入《通谱》中:湖南宁乡山

坑一支,传35代;湖南安化一支,传37代;湖南湘乡市金石镇石坝村长塘湾(泉田)一支,传40代;湖南娄底市双丰县一支,传35代;重庆云阳桑坪镇一支,传35 ,由此可见,凡韬公宗支均传承了35代以上,那么梅溪晓地喻氏的文江始祖,若是韬公的直传,就不应是20代。并且前述的五支谱书中,韬公均是单传,只有文义一子,未见有文江的记载。

据愚拙见,文江不是韬公的直接传人,极有可能是韬公的后裔,

而且是从湖南安化支的17世中分出去的。安化的16世是“德”字派,17世是“文”字派。该谱载:16世德昭之孙,即17世文监之子喻琛于明朝天顺十五年(公元1461年)代祥公赴广西桂林中卫,领大众军。本支计传37代,以文监算,正好是20代。再则,文监与文江,监和江的语音相似,地方语音的发音相混,很有可能把监误记为江,因而桂林梅溪晓地喻氏后人修谱之时,就在谱书中把文江记成了始祖名。韬公字楚琼,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二年(公元916年)膝下文义一子,由于代远年湮,梅溪晓地喻氏,只知自已是韬公之后(此种情况在喻氏中较多,只知始祖名字,不知其后的传承),就把文江与韬公二世文义并为同辈。

对广西桂林梅溪乡晓地始祖文江是韬公直接传人,该支的喻孝安宗亲在他的《关于广西资源县梅溪乡晓地喻氏源流存疑》一文中,已阐述得十分清楚,勿须重复。他也倾向于本支是从湖南安化喻琛领大众军时,举家全徙的传承。

  2017年10月24日于西昌陋室

之八、关于从政公的出生时间

重庆永川喻家坡谱书中“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喻从政

公生于宋孝宗乾道五年乙丑(公元1169年)卒于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戍(公元122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征兵勤王有功社稷。葬吴城蔟花岭。

喻大纲,从政长子,号百万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公元1190

年)卒于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公元1268年),葬宅后梧冈陵卯山西向。

喻儒林宗亲在《通谱》世系一文中载:

喻从政公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公元1066年)。无卒时间。

喻大纲生于宋哲宗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无卒时间。

上述两种记载,相差103年,谁的较妥,我个人看法,倾向于

“喻氏世仁堂世系图”中记载,理由是:

其一,在此谱中,从政公之父喻成夫,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戊辰(公元1148年),卒于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公元1206年),宋孝宗乾道五年已丑(公元1169年)翰林。葬西山黄源华盖之岭。成夫入翰林时21岁,得从政;从政公21岁得大纲,这合乎古人婚姻状况的。

其二、如果从政公是公元1066年出生,其父成夫又生于何年,

儒林宗亲在成夫的出生时间上无记。这就成了一个悬疑。而“喻氏世仁堂世系图”所记,全在情理之中,使人较为信服。成夫没生卒记载,但对其弟荣夫生于公元1012年有记,兄长出生时间应比弟长这是肯定的,以这样推算,成夫是在六十岁左右得长子从政(从政公还有三个弟于后出生),成夫高岁后接连生子可能吗?如不可能,那么,对从政公的出生时间是否是1066年就让人产生怀疑。

其三、从政公征兵勤王是公元1196年,时年他27岁,正是年

富力强之时。而此时南宋王朝,正是摇摇欲坠之际,急需各路人马来保卫,从政征兵勤王才有可能,才能有功于社稷,封金紫光禄大夫(荣誉衔)。如果从政公生于公元1066年,宋英宗的北宋王朝,国力还不致于要征兵勤王,既无征兵之需,那么从政又何来封官的起因呢?宋朝国势式微,是在宋徽宗之后,至南宋才是江河日下。

上述三点理由,仅个人看法,对错与否,望众多族人评议。

       2017年10月26日于西昌陋室

之九、喻韬公后延兴、景南生年存疑

喻韬:生于后梁贞明二年丙子(公元916年)。

文义:生于后晋天福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子西:宋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

   延兴:生于宋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

   按:延兴之父生于963年,而他本人却生于1064年,父子相差101岁,子西101岁时得子是不可能的事。

利深:延兴次子,生于元祐壬申年(公元1092年)。

万衢:利深三子,生于宋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

君举:万衢次子,生于宋绍兴十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

信叔:君举子,生殁失考。

景南:信叔长子,生于元顺帝二十七年六月(公元1290年)。

按:景南是君举之孙,祖孙之间时差142年,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信叔生年失考,这个中有断代的可能。

前述延兴也有此可能。

 中华喻氏总会秘书长    喻泽先

            2018年12月12日

也不知道你是哪里的下面是带有淑字的,如果不在这下面你可以去查百科里面有各地喻氏的家谱辈分

安徵旌德喻氏字派 男排行:一元兆正宏启昌明功昭樊逮嘉金光廷学成名立景庆恒升延长道泰世美永承。 妇排行:佳逑惠迪友爱连芳鸾和凤鸣金英玉相顺慈贞淑徽音传香齐眉宾敬贵如姬姜。 女排行:深闺宜弟娇婉庄清珠园翠润桂质兰心宝华荣发瑶枝琼林福全韶秀荷菊娉婷。

福建福鼎喻氏字派 延淑国太茬天大子得友绍立瀛秀捷足步清雪诗书万载存。

  由蒙古族改姓的余姓与俞姓是同宗;汉族的余姓与俞姓不同宗。

  余姓来源: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余之后。由余,周携王姬余臣之孙,因避乱迁入西戎。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余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余之计,率军先攻占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系,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余氏,一部分称由氏。由、余二氏同宗同源,史称余氏正宗。

  余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为得姓始祖。

  2,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3,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余(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余氏。(待考)

  5,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云南镇雄县余氏,自称系蒙古族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有诗为证:“余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前传诗句词如此,后嗣相逢系本家”。

  6,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古蜀国褒余之道,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难》中对褒余栈道有明确的描述。世代居于褒余栈道沿途之民众工匠、驿站官吏、商家栈伙等,皆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褒余氏、褒斜氏,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余氏读音作xié。

  7,源于少数民族:满族、傈僳族、羌族、锡伯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古氐族,出自唐朝时期白马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俞姓来源: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源于满族、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至今。

  俞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57位。

  姓氏简介:

  俞姓为中国第119位常见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12%,约140万人。约505%分布于浙江、江苏2省(其中浙江省最多,约占359%),306%分布于安徽、上海、江西、福建4省市。望出河东郡、河间郡、吴兴郡、庐郡、江陵郡。

  人口分布:

  隋唐以前,已有俞姓人在湖北繁衍,并有俞姓人越过长江,进入江东(至于俞林,可能其为古代少数民族人。今存,以备参考)。唐代武则天时,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一带)人俞文俊斗胆进言,称新丰之地无端冒出一座山来,是因武则天“女主居阳位”之故。此言激怒了武则天,于是就把他流放到当时尚属荒僻之地的岭南。俞姓的后裔也就由此到达了中国南方的广东和广西一带。因此,中国南方的俞姓人氏,应该有很多都是这位俞文俊的后裔。根据《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等所载,俞姓地望分布有四,这些资料表明,在隋唐之际或隋唐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并人丁兴旺,族大人众。进入宋代以后,俞姓突然光芒四射,入载《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者仅宋代就有四十四人,除三位查无籍贯外,其余均为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人,其后之俞姓名人也以上述之地分布为众。明初,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明清之际,俞姓仍以华东之地为众,但散居之地渐多。如今,俞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俞姓约占全国汉族俞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关于张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资料考证。一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张姓是以字为氏。张氏子孙世代在晋做官,三国分晋后,又为韩效力。张姓的鼻祖是青阳氏第五子挥,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被赐姓张氏而得姓。二是,依袁桷的《张氏宗谱序》记载,张姓源自姬姓,其望郡共有十二个,分别是: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三是,按照《风俗通》上记载,张、王、李、赵,四姓皆为黄帝赐姓。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百家姓》注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东)。

  张氏起源:

  关于张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少昊子挥造弓箭,姓源启自黄帝赐

  0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0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0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张氏历史名人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张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喻氏文化研究之《喻氏族谱存疑》

 喻氏族谱存疑         我(指喻泽先-编者著)去喻氏“总会”编纂《中华喻氏通谱》已有九年时间,主要是参与“世系”的传承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