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姓的来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路姓的来源,第1张

路姓氏的由来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3、出自女云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潞城一带),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②同源)。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路姓氏的来源 寻根溯源 路姓来源有六: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3、出自女云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潞城一带),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②同源)。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路姓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姓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路温舒,渔阳(今北京密云)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路粹,太原(今属山西)人路佛……。可见在此际,路姓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路姓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姓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当然,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姓东阳郡望。隋唐时代,路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姓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代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时,其后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此后至清,路姓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约占全国汉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郡望堂号 路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阳平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东);2、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3、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襄城;4、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5、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6、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7、内黄县,治所在今河南内黄;8、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9、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

堂号:“五金”、“阳平”等。

宗族特征 1、这个集精美于一堂的古老姓氏,虽源起庞杂,但标榜自己是正宗的炎黄子孙似无疑义。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路姓形成了九大郡望,这在当今排名一百位以后的姓氏中独占鳌头。

名人精粹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习《春秋>>

路姓来源于什么少数民族 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路姓的分布 路氏是一个多民族、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约一百零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5%左右。路氏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氏族人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人(今河北平乡)人路温舒、渔阳人(今北京密云)路人、蜀郡人(今四川成都)路建、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路粹、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路佛……等等。可见在此际路氏族人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氏落籍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路氏族人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氏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氏族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氏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氏族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氏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氏东阳郡望。隋、唐时期,路氏族人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氏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朝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人(今山东冠县),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氏族人入湖南之始。宋朝时期,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湖南湘潭)。明朝初期,山西路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至清朝时期,路氏族人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例如,商丘市宁陵县路氏一族,先祖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今宁陵县,繁延至今历六百多年二十六世,现族众分居在商丘市的宁陵、睢县、柘城、民权、夏邑、虞城六个县梁园、睢阳二区、周口市的开发区、淮阳县、郸城县、太康县,开封的杞县等地。2000年春重修族谱,在谱族众一万六千余人。如今,路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之路氏约占全国路氏人口的70%左右。

路姓的来源作文5oo字 蛋脸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非常有神。眼睛下面是他那直挺挺的鼻梁,它可跟那张圆圆的、红红的大嘴巴做了十年的“老邻居”啦!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喜欢助人为乐的同学。他就是我的同学刘泽宇。

有一天在自习课上,我写作业时一不小心错了一个字,就在铅笔盒里找橡皮,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我又开始翻桌斗,翻了半天也没有。哎呀,怎没回事啊?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时我一拍脑袋,想起来了,一定是昨天写完作业忘记放到书包里了。这可怎么办啊?这可刚上第一节课啊!这时刘泽宇正好交完作业本走过来,看见我这么着急,便关心地问我:“你怎么啦,怎么这么着急?”我无奈地回答:“忘记带橡皮了。”刘泽宇接着说:“那你用我的橡皮吧。”说着,他把一块黑色的橡皮递给了我,我心中十分感激。下了第一节课,我特意走过去谢谢刘泽宇:“刘泽宇,谢谢你。”他却说:“没关系,好朋友么,不用这么客气。这块橡皮可以今天放学再还给我。我怕有同学没有带起学具,每天都多带一块橡皮、一把尺子。”

路姓源于满族姓吗? 路姓出处有3个: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夏代为侯国,子孙以国为路氏。

2、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有潞子国,在今(唐代)上党潞县,子孙以路为氏。

3、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进入中原后改为路氏。

所以路姓不是源自满族姓。

姓路的祖先是谁 源流一源于姬姓(高辛氏),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玄元为黄帝的后裔。黄帝生子玄器,玄器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源流二源于姜姓,出自为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氏纂》记载:黄帝为首领时,封炎帝支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潞城),隗姓,子爵,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到了春秋时期,有潞国君主潞子婴儿。周定王姬瑜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发大军北上。晋军到潞国之后,在曲梁(今潞城北部)与丰舒控制的潞国军队激战一场,彻底击败潞军,杀了丰舒。然后,晋景公顺手牵羊灭了潞国,把潞子婴儿带回晋国。从此,潞国被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潞国被灭后,潞子婴儿的后代子孙合其他赤狄潞氏族人以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三源于姓,出自黄帝的后裔陆终的后裔的封地路,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困学纪闻》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之子即陆终。陆终有六子,其第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四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路县,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急就篇》记载:路,原为水名,作潞。汉朝初期置路县(今北京通州),东汉朝时期改为潞县,该县有许多人以潞命氏,称潞姓,后为路氏,世代相传至今。后来的西汉朝时期的著名临淮太守路温舒,上奏了闻名天下的《尚德缓刑书》,他就是该支路氏族人。源流五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源流六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没潞真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代北鲜卑族拓拔部有没路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源流七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源流八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路正、巾车,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据典籍《周礼・夏官・合方氏》中记载:“路正,掌达天下之道路。”巾车,官职类同于路正,不过,只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殊异乎公路”。王路有五:玉路、门路、寝路、车路、鼓路。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路希升:元明之际人,世居山西安邑圣惠镇之北路屯。是为河东路氏始祖。路纯礼:南宋孝朝以功封东安候,因自鲁就封湖广东安州。子居正,避兵自东安徙武进尚宜乡,并名其地日小东安,示不忘所自出。是为江苏武进路氏始祖。路州:先世自明洪武初自江南宜兴迁山东历城,再迁贵州毕节县西里撒喇溪街,清初再自撒喇溪>>

中国有姓路的吗 我就是

路姓家谱排辈 你好,路氏宗亲,请试试 找你家谱 FindU 的修谱寻根方法,修谱找谱,续字排辈。

从自己开始,创建基本的支系家谱,在家谱信息界面录入字辈等基础资料,介绍详细家族迁徙繁衍路线。通过同宗同族的姓氏和字辈信息,匹配找到失散的亲友、寻回丢失/遗忘的家族记忆(家谱资料),最终实现正本清源,也就是三字经说的“考世系 知终始” 。

附:两个办法续字排辈:

1、通过修谱寻亲、认谱归宗,找到丢失/遗忘的家谱资料,直接使用其中完整的字辈/字派即可;

2、在查无前谱字辈/字派资料的情况下,召开家庭/家族会议,群策群力,挑选拥有适当寓意的字,连字成句,琅琅上口,利于记载和传诵,重新排辈,一般列出四言五句、或五言四句,总计20个字即可,也可续更多字,最后由族中年长位尊者查阅确定结果即可执行,后世子孙,每代字辈由此而定。

手机修谱・网络寻根

tiebabaidu/p/4865322667

蒲千寻家谱展示

tiebabaidu/p/4865510206

――找你家谱 FindU

 黄姓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少昊,大约生当炎黄之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各种典籍的记载不尽一致,光是他的名字,各种典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少昊”、“少皓”、“少皋”、“少嗥”、“睥”、“少阜”、“少晖”等,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

  据《左传》、《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叫挚。他的母亲,《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说是“皇娥”。《春秋元命苞》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今河北省盐山东南),女节在梦中幻觉这颗巨大的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拾遗记》卷一则更有一段神奇而缠绵的叙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苍茫之浦时,遇到一位神童,他的容貌俊美绝俗,自称是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降落在苍茫水边。他与皇娥相遇,便一见钟情。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从此与皇娥嬉戏宴游,乐而忘归。享受了一段浪漫生活之后,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一位圣子,取名叫“挚”。因生于穷桑,又取名为“穷桑氏”,也叫“桑丘氏”。这就是黄姓的远古始祖。

  少昊挚长大后,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后来氏族壮大,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从原来的住地穷桑(今山东省曲阜一带)迁都曲阜。

  少昊族是古史上确切记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是说,少昊即位之日,有风飞集于庭,少昊氏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以凤鸟为图腾,以鸟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拾遗记》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对少昊的功绩,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大意是,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这段话记载了少昊测量天象、制定历法、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的功绩。在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这五种鸟宫中,比起司分(春分与秋分)、司至 (夏至与冬至)、司启(上半年的立春与立夏)、司闭(下半年的立秋立冬)来,凤鸟氏是观象授时、确定历法的主体,故云“凤鸟氏历正”。这是少昊氏最大的功绩。《路史·后记》也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还将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均源于此。少昊氏还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曾作乐名曰《九渊》。

  另外,大量的神话传说也以各种神异的方式叙述了少昊在测量天象、制定历法方面的主要功绩。《帝王世纪》说,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一直当了一百年后才去世。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② 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后来,黄洞蛮与唐王朝的关系趋于缓和,黄氏峒僚中部分子弟便走出山峒,参加唐政府的科举考试,有的因此加入了读书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蛮洞黄姓势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又迅速强盛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厂‘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唐王朝调遣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接连攻占18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

  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18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元气大伤,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人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

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

可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

帝)子孙”,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真相”是这样的,在

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

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

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

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

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

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

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

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

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

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

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

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

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

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

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由于避讳唐明皇的名字,

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

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

不过,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

伟,避侯景讳改

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

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

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

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

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

华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的贡献很大。

如果把改姓周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

也数不清了。

蚩尤后代的姓氏有:赵姓、姬姓、嬴姓、姚姓、羿姓。

1、赵姓

赵氏的祖先是蚩尤的后代之一,他们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今天的山西太原。赵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赵家的高祖赵武和它的后代们。赵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名将,他和孙子兵法一样被中国人尊为兵家圣人,赵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2、姬姓

姬氏的祖先是蚩尤的后代之一,他们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姬氏和周姓是同宗,而周姓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姓氏。姬姓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灭亡标志着周代的开始。

3、嬴姓

嬴氏的祖先是蚩尤的后代之一,他们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嬴氏与秦始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秦始皇就是嬴姓的后代。而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皇帝,他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秦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姚姓

姚氏的祖先是蚩尤的后代之一,他们最早的发源地是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姚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姚氏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治家族,在文化、艺术、政治和经济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羿姓

羿氏最著名的祖先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射手后羿。后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奇英雄,他的箭是能够穿过九重云层的,而且他曾经射下了十个太阳,因此拥有了无上的荣光和声望。羿姓目前在中国并不常见,但是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寻根溯源 路姓来源有六: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3、出自女云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4、以县名得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潞城一带),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②同源)。6、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路姓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姓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路温舒,渔阳(今北京密云)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路粹,太原(今属山西)人路佛……。可见在此际,路姓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晋南北朝时期,路姓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姓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当然,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姓东阳郡望。隋唐时代,路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姓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代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时,其后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此后至清,路姓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约占全国汉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郡望堂号 路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阳平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东);2、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3、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襄城;4、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5、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6、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7、内黄县,治所在今河南内黄;8、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9、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

堂号:“五金”、“阳平”等。�

宗族特征 1、这个集精美于一堂的古老姓氏,虽源起庞杂,但标榜自己是正宗的炎黄子孙似无疑义。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路姓形成了九大郡望,这在当今排名一百位以后的姓氏中独占鳌头。

名人精粹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路博德: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以右北平太守从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路雄:阳平人,北魏大将。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路嗣恭:京兆三原(今属陕西)人,唐代大臣。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路隋: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路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路皋: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路彬: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刑部侍郎。路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孝经》、《论语》。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路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路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由上可知山东招远境内的路姓很可能是明代大臣路迎的后代。

路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

咱们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大多数人的姓氏追根溯源,祖宗都是轩辕黄帝,黄帝也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生了25个儿子,这25个儿子分属12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在这12个姓氏中,姬姓也是黄帝的本姓,在其他11个姓氏经过不断的繁衍、变换、改姓后,已经相当复杂难辨了,而姬姓却一直从黄帝时起保留至今,可以说姬姓是真正的黄帝的直系后裔。

说到黄帝的姬姓来源,其实也比较随意,咱们中国的姓氏起源多数来自这几种取法:出生地、国名、封地、官职、职业、赐姓、避祸改姓、少数民族汉化姓氏等。黄帝本姓公孙,因出生于姬水(具体位置不详)河畔,而改为姬姓。

很多人对于黄帝的各种称号不太清楚,简单说一下。古代姓氏是分开的,“姓”从字面看就知道,意为“女子生的人”,在母系氏族时期女人占统治地位,孩子传承的是母亲的血缘。当家族繁衍到一定时期,人口太多,为了区别老大、老二、老三等各自的分支,就有了“氏”。

最早只有贵族才有“氏”的,平民则只有姓,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诸侯混战,礼崩乐坏,逐渐的姓氏之间分的就不那么细了,到了秦时,“姓氏”开始合二为一,直到今天。

扯远了总结一下:黄帝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而改姓姬;因成长居住在河南新郑的轩辕丘,又名“轩辕”;黄帝的部落叫有熊,建都于有熊,因此黄帝“氏”是“有熊氏”。现在咱们常说“轩辕黄帝”,就是在长期发展中,将姓、氏、号、部落这些逐渐合在一起叫了。

所以说,皇帝的直系后裔“姬姓”发源于河南新郑且覆盖周边地区,这也是咱们熟知的中原地区。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叫“衣冠南渡”,说的是历史上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汉人数次南迁避祸,由此造成的人口大迁徙,随中原人口迁徙的更是文化、语言、服饰、艺术及礼仪。

历史上著名的3次“衣冠南渡”,分别是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的安史之乱后,以及北宋的靖康之难后。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说法,现在的正宗中原人大多都迁到南方了,像是粤语、闽语等方言当年是中原地区的“普通话”,事实果真如此吗?回到上面来说的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分布图,似乎和我们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目前姬姓人口,全国仅存50万,这些人可以说都是正宗的“中原汉人”,而他们现今的分布图如下:

从图可以看到,姬姓人口几乎依旧聚集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中原地区,分布上也是呈向北扩散态势,这似乎又和“衣冠南渡”有出入。

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从黄帝时期算起来,这5000年来从没搬过家,仍旧生活在中原地区,这是否意味着“衣冠南渡”并非那么回事呢?

大家友好讨论,各抒己见。

一、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

路姓的来源

路姓氏的由来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