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来源从何而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吴姓的来源从何而来?,第1张

吴姓是由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帝中的黄帝族系发展后分衍而成的支裔。它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吴权是炎帝之臣,属于远古的吴氏族,吴权的后裔以吴为姓,奉吴权为吴姓始祖。

二、是火神吴回之后。吴回是远古一位杰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喾)时代,吴回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担任管火之官,故叫祝融。其子陆终生六个儿子,长子叫樊,住在山西安邑昆吾,称昆吾氏。古字“吾”与“吴”同。其后有以吴为姓,奉吴回为吴姓始祖。

三、是以国为姓,舜帝有虞氏后代。有虞氏其实就是遥远的野蛮时代西北、中原东迁到中国东南海滨吴人的后裔,有虞氏即“虞”,“虞”就是吴人。舜去世后,夏禹夺取了有虞氏地区当首领,国号虞,大约自舜的二妻女英生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国名虞、吴为氏。到战国时期,吴虞开始区别,这就是姚姓吴氏。

四、是夏代少康时期吴贺的后代。《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

五、是吴国始祖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姬姓吴氏。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挚任族的姑娘太任。太任生下一个神童叫姬昌。周太公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天下传给他,而姬昌父亲季历却因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古公的长子太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子季历以便传位给圣孙之意,结伴而逃。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太伯,太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太伯只好带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为了表示绝无反顾之心,太伯,仲雍带着族人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地带。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其者千余家”。于是太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建国家,一改生活习惯和当地土著一样断发文身,同时将中原的文明带到了江南,对江南的历史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地土著推他为首领,筑了城,建立国家,号“句吴”,并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梅里(今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是太伯二弟吴仲雍的血脉,吴太伯是今日吴姓的开氏始祖,吴仲雍才是吴姓的传代始祖。

吴氏祖先--泰伯墓

泰伯

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

  在《史记·泰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后来季历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太伯在荆自称“勾吴”。

  过了好久,到了周武王当政,武王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武王封周章做吴王。

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还有其他说法~

可以访问比较专业的网站查找

1、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奇隆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

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

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吴姓

吴姓的来源从何而来?

吴姓是由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帝中的黄帝族系发展后分衍而成的支裔。它的起源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帝颛顼时吴权的后裔。吴权是炎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