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的主要作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1收藏

许衡的主要作品,第1张

一、《鲁斋集》·六卷(含书简)

卷之一—遗书,卷之二—奏议、上时务书二首、为君难六事、杂疏四首、对御,卷之三—说书、直说大学要略、读易私言、读文献公揲着说、论阴阳消长、小学大义、对小大学问、答丞相问论大学明德、论生来所禀、答或问不迁怒,卷之四—杂着、答仲叔二首、论子玉请复曹卫、辨说、高凝字说、王生名字说、吴氏伤寒辨疑论序、祭邹国公文、祭李生文炳文、畱别谭彦清、呈丞相乞致仕状、辞免京兆提学状、书简—与窦先生、与耶律惟重、与子师可、与子声义之二执事、与仲晦仲一二首、与友人、与孙谦甫、与孙伯玉二首、与张仲谦二首、与廉宣抚五首、代李和叔与兄子,卷之五—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公制、大元敕赐故中书左丞集贤太学士国子祭酒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文正公许先生神道碑,卷之六—元史本传、国学事迹、古今儒先议论。

二、《鲁斋心法》

《鲁斋心法》七卷六册,现存善本为清代日本刻本,其特点是在汉文每字旁边加上“片假”文字,查有关古籍目录,均不见此类书,属国内罕见。该书卷首是明礼部尚书何塘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八月写的序言,卷内题“四川按察司副使河内郝绾(玉卿)编集,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何塘(粹夫)校正,河内知县关西高杰(冠英)刊行”。卷内内容与其他版本《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不同的是,卷内目录除列有总标题外,还列有每节每篇文章的标题。其中许氏宗派总图和许氏族谱列在卷之一,是最早的许衡族谱之一。卷之三以“天文”、“日月”、“阴阳”、“四时”、“读书法”、“学校”、“论史”、“论文”、“用人”、“论官”等五十个章节标题形式收录了许衡的文章和语录。该书每册书前均加盖有“安昌孙氏静观室藏书”印章,“安昌孙氏”为武陟县著名藏书家,安昌居士孙甲荣,“静观室”为其室号。武陟县图书馆现存古籍图书八千多册,许多珍贵善本书,多系孙甲荣之子孙永华所献。 该书无疑对研究许衡生平和思想以及中日文化图书交流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该书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影响深远。日本国元禄四年(1691,清康熙三十年)伊藤维桢译《刻鲁斋心法叙》、《鲁斋心法附录》。现藏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图书馆。

三、《授时历经》(与郭守敬合著)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四、《读易私言》

此书专论《易》卦六爻之“德位”,大旨多闻发《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且又类聚诸卦各爻居于六位者,分别评析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孔子《象》、《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衡所发明,盖本斯旨。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

五、《鲁斋遗书》(又名《鲁斋全书》)

《鲁斋遗书》是后人收集许衡著作而成书。按《四库全书提要》记载:该书初由衡7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继而由河内教谕宰廷俊编成,礼部尚书何塘为之作序。明嘉靖四年(1525)山阴肖鸣风校刊于汴,并自为之序。其时适逢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认为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加以重编,增入《内法》及《大学直解》、《中庸直解》等,名曰:《鲁斋全书》。肖鸣风认为,先生著作尚多散佚,未敢谓全也,故更名《遗书》。故此本为应良所编,而鸣凤更名者也。全书14卷。前12卷按语录、小学四书直解、奏疏、杂著、书状、诗词等分类辑成,后2卷附录像赞诰敕之类及后人书识之文。内容繁杂,包括其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反映其教育观点的主要篇目有:《语录上》、《语录下》、《小学大义》、《大学要略》、《小大学或问》、《明明德》、《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读易私言》、《时务五事》、《与子师可》等。

六、《许文正公遗书》

共八册十二卷,本书中的《时务五事》、《汰冗官疏》等奏疏,对研究元初政治情况很有价值。通常有清 乾隆 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四年江学诗刻本《许文正公遗书》14卷,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以上并收入《四库全书》。

许衡,本名钟平,字鹿寨,人称“鹿寨老师”。淮河内。元代著名的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嘉定元年,父亲、母亲李为躲避金兵之乱,举家迁居新郑。次年,许衡在西杨欢出生。青春、敏感、好学的新郑市新店镇徐岗村,原名“李”。据当地村民介绍,南宋嘉定年间,中原大乱,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亡。公元1208年,一对名叫徐的年轻夫妇从河南沁阳县出逃,定居在“阳焕里”村。第二年,徐家的女人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钟平年轻时活泼、可爱、聪明,邻居们都很喜欢他。

钟平五六岁的时候,喜欢在夏天的晚上缠着父母讲故事,教他数星星,看天空。钟平特别喜欢天文现象,并把它传播给村里有学问的人。大家都说:“这孩子真有灵气,有点像东汉大科学家张衡。”所以,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激励钟平,他的父母把他的名字改成了许衡。

许衡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七岁入学的时候,我问老师为什么要读书。老师答:“为了科举。”许衡又问:“就这些?”老师很惊讶。每次讲一本书,许衡都要问是怎么回事,以至于老师对家长说:“你儿子这么聪明,我都不称职。请不要求名师。”离开博物馆。就这样,我们连续换了三个老师。长大后,许衡变得更加渴望学习。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他经常借书抄书几百里。

他曾经在一个算命先生家里看到一本解释书经的书,于是抄下来仔细看了一遍。后来逃到徂徕山,得到了一本王弼批注的易经。当时虽然战火纷飞,但许衡仍然坚持晚上读书思考,身体力行。由于许衡的勤奋和聪明,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他曾与窦谟等人谈论程颐和朱的理学,名气渐大。

“孔融放梨”的故事讲了千年,而许衡“义无反顾不摘梨”的故事讲了近千年。据元史年记载,有一年夏天,许衡路过河阳。那时,他非常口渴。突然,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梨树林,树上的梨子长得刚刚好。同行的人争相摘梨解渴。但许衡独自坐在树下,无动于衷。

人们吃梨,问许衡为什么不摘下来吃。回答:“没有东西,就拿不走。”男:“天下大乱,此处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心无主?”当他从山东迁到河北的时候,人们看到他的德行,都愿意追随他。

平定后,许衡往来于河之间,从聊城药书中得到了罗成书和新书,受益匪浅。不久居宿门山,师从姚枢、窦默。所有的经、子史、礼乐、名物、星历、饮食、水利等。传播道德是我们的职责。我曾经对人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规则。如果政府不承担这个责任,那我们来承担。”所以所有的婚丧嫁娶都要以礼仪为指导,人们都在争相学习。贫困家庭自力更生。当玉米成熟时,他们吃它。当玉米不成熟时,它们会变成谷壳和茄子。他们从容不迫,读书的声音像石头一样从窗外传来。如果你有多余的钱,你会给少数民族和贫困学生。

如果有人送你东西,你绝对不会接受,哪怕你有一分钱的不义之财。姚枢被招入京师,赐薛宅住许衡。许衡不肯收下,下令勒

三年,被召入朝后,因病留在燕京,元元年辞官。元初二年,忽必烈在许衡被朝中全体文臣赞为秀才,再次受到圣旨召见。许衡闻讯赶来,任中书考虑了此事。三年,最高都召访政事,因时务五事之讲学,提出“立国必依中华法,政必以王之道为先”,受到宗室表彰采纳。

四年,病又回来了。不久,他又被召入,参与国内外官制的交涉,“尊中国法”。民国七年,他被授予钟书左丞的称号。当时忽必烈急于善用金钱,儒生们并不认同。他致力于给阿合马增光,以至于领导尚书省六部,宰相负责全国的民政和财富分配。许衡瓦解了阿赫马尔的专制权力,不听劝,于是要求免职。

八年,改教蓟县大学士、郭子献酒,以使主教;许衡的十二个门徒,包括王梓和刘继伟,来到北京的首都班都,成为斋长。我们还以小学、四书及其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为教材,亲自教授,让蒙古弟子学习古籍、礼仪、算术。

他们得知“三纲五常为处世之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一代名臣”。但权臣视求学为非紧要之事,读书无用,未能及时供给国学,所以很多学生离开。十年,许衡自知难有作为,辞往淮州。十三年后,被召至大都,命与王弼、郭守敬商议历法,仍赐蓟县大学士、郭子祭酒,并领国子监。我们和郭守敬、许衡一起绘制了天气图,并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测站。经过几年的实际观测,至元十七年编制了新历法,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皇帝赐名授时历,颁布天下。年被设定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它与额我略十世1582年颁布的授时历一致,但比它早了300年。

十七年六月,许衡因病要求退居故里。次年去世,享年73岁,葬于祖居。大德元年,谥。至大二年,魏国公。清光绪二年,仁宗祀孔庙。__元年,仁宗颁布诏书,在京兆设立书院,提供土地以支付开支,定名为“鹿寨书院”。

“许衡一生以教育为乐。在他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刚正不阿,不依附于权力。八次被招入朝为官,八次辞官回乡,努力培养桑农。”新郑市志办陆瑾说。

许衡死后,被后人誉为“元人”。听说许衡死了,新郑“杨慢”的男女老少都很伤心,哭了三天三夜。为了纪念许衡,阳焕里的村民们将村名改为许岗村。后来,村民们还为许鹿寨的故乡许衡立了碑。

他为元代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教导子弟们遵守礼法规范,虽然爱护自己的学生,但是三纲五常的礼数还是要遵守的,他教导出来的弟子,都是知书懂礼的人,当然,其中就有蒙古的统治者,所以,在他的教育下,很多人热爱儒学,努力学习儒学,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而采取的这样教育方式,还是很值得赞赏的。

还有就是对于元代的历法修订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人认为元代的《授时历》是郭守敬编纂的,但实际上也有许衡的功劳在里面,因为那个时候的历法还是有一些错误的,所以,忽必烈要求他们进行修订,结果还是很好的,元代自从《授时历》以后就一直采用着,直到元朝灭亡。可见这个授时历的历法还是很准确的。

第三个就是对于典章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很多的典章制度是在许衡和其他大臣共同商定下制定的,经过君主的同意颁布实施的,所以,这个人对于元朝制度规范的建立,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之后就为了避祸而称病不再上朝,这个也是有人诟病他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国家,还有自己的家庭,要是小家都没了,大家好有什么意义?

许衡,一个汉人,在元代的统治里竟然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说明他的能力还是很高的,而且还是一个理学家,对于理学的研究还是很到位的,他对程朱理学的理解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你觉得许衡还有什么样的贡献呢?

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不可以无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合乎道义的事不能去做,不合乎道义的东西也不能接受

(天下做人者、为政者当效仿)

附:许衡不食梨

许衡(公元1209年~公元1281年),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元史·许衡传》)

原文: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译文: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许衡的主要作品

一、《鲁斋集》·六卷(含书简)卷之一—遗书,卷之二—奏议、上时务书二首、为君难六事、杂疏四首、对御,卷之三—说书、直说大学要略、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