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历史上没有穆桂英这个人。
1、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
2、穆桂英原本是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武功极高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穆羽为了自己的女儿,于是想到了比武招亲的方法,想要为穆桂英寻找一个佳婿。
北宋皇帝得知降龙木有灵,命令杨家一定要将降龙木献上来。杨宗保自告奋勇前去讨降龙木。降龙木是穆柯寨镇寨之物,杨宗保在前往穆柯寨的途中,被穆桂英生擒。穆桂英看上了杨宗保,将杨宗保生擒回去成亲。此后穆桂英便属杨家将一列,而降龙木自然也当做嫁妆,给了杨府。
3、穆桂英成为杨家将之后,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特别是大破天门阵,不仅让皇帝刮目相看,也让人们看见了穆桂英的才能,杨家将在征战之时,陆续牺牲,最后剩了一屋子的寡妇。后来杨家女将奉皇命出征西夏,年过百岁的佘老太君亲自挂帅。穆桂英为先锋,十二寡妇西征。
扩展资料:
传说中穆桂英是杨宗保的妻子,但“杨宗保”却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杨家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而不是杨宗保。故事中所描述的“兵征西夏”、“平定征南”又都是与杨文广有关的事迹。
所以有人指出,所谓杨宗保是杨文广分出来的形象,所谓杨穆联姻,所谓破天门阵,
都是小说家为了渲染杨家将, 杨门女将而塑造的形象和推理的故事。既然杨宗保不存在, 当然也就没有穆桂英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佘积德(1916-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218团宣传队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特派员,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响堂铺战斗、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安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志愿军炮兵政治部主任。回国后,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1年1月24日逝世,终年65岁。 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县人。出生于一个殷实农民家庭。1904年7岁时入学读书,先后就读于慈利县立初级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和上海大学。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大革命时期,转入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学习。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南昌市党部任秘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疗。病愈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曾一度潜入天津新编教导五师政治部任秘书和转赴《河南日报》当编辑。1929年7月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被派往南宁广西省绥靖司令部任教导总队政治教官,秘密从事兵运工作。配合张云逸在连队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为中国***掌握这支部队打下了组织基础。同年12月11日,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红7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并代理第1纵队政治部主任,参与起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起义军布告和告群众书,并在全纵队进行整顿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随部赴隆安作战,负责伤员的抢救工作。同年10月任红7军19师55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战斗。1931年1月随部转战于桂北、湘南、粤北一带。同年春进入湘赣边根据地后,立即投入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7月,所部编入红三军团建制后,继任红7军55团政治委员(一说为第2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1932年在中央苏区“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错杀,时年35岁。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其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佘立亚(1897-19275),湖南省长沙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国)青年团组织。1924年由团转入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求学时,受“五·四”运动和学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怀有改造中国的志向。自费赴欧洲留学,参加了勤工俭学和学生爱国会活动的实践,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团组织。
大革命时期,1925年奉调从法兰西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中共郑州地方党团书记等职。后调到上海负责铁路工人运动,在吴淞地区恢复工人夜校,组织“友谊社”(吴淞机厂工人俱乐部),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英籍厂主为之震惊,驱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组织及时营救,并调到小沙渡工人区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区部委书记。发动纱厂工人组织同盟总罢工,打击了日商恣意欺压中国工人的嚣张气焰。日商与上海反动当局相勾结,收买工贼,破坏工会,迫害工会领袖和工人。后经党组织同意,组织“打狗队”,惩治了一批劣迹昭彰的日商翻译、包打听、工贼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带领工人英勇作战,在攻占警察局后还赶赴火车站,投入对直鲁军阀部队的最后决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不畏艰险,坚持斗争。5月下旬,日商特务刺探到沪西区工联和党的秘密机关,随即与部分工会骨干被逮捕,押解到丰林桥(后改为枫林桥)国民党驻沪特务处。敌人利诱收买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终刚强坚定,忠贞不屈。无计可施的敌人就把遍体创伤的佘立亚押赴刑场。就义前,望着丰林桥前荒地上一个个患难与共的战友倒在鲜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愤填膺,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敌人疯狂地扑上去,惨无人道地施以腰斩。殉难时30岁。 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台湾省。1893年4岁时,因身为清军将领的父亲在与侵台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随母回到湖南省浏阳县原籍。1908年19岁起做长工,后到白沙桥当造纸工人。
1926年在浏阳县白沙桥***人的引导下,成为浏阳县白沙纸业工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并任工人纠察队队长。不久参加浏阳工农义勇队。1927年奉命去铜鼓招募新兵。面对铜鼓猖獗的反动势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军”的旗帜,设法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使招募工作进展顺利。后因行动引起敌人的怀疑,遂率领新兵撤离,途中不幸遭到敌人的袭击而被捕。在狱中,任凭敌人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
1927年8月20日,被敌人杀害于浏阳县东门市,牺牲时38岁。 佘英(1874-1910227),原名佘俊英,字竟成,四川省泸县(今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镇人。出身于贫民家庭,少好练武术。早年当过学徒、船工,加入袍哥义字。1894年20岁时考上清末武秀才。任袍哥大爷、泸州衙堂勇管带。后因不满清末政治腐败而辞职。为人重义疏财,好交朋友,被人称为豪士。1897年参加哥老会,被推为舵把。1906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4年受《革命军》、《警世钟》等书影响,常宣传革命,被同盟会四川负责人黄复生邀赴日本。1906年4月抵东京,受孙中山接见。8月改名佘英,表示与清廷一刀两断。孙中山器重其才,委以重任:“西南大都督,负责联络川、滇、黔三省哥老会众,组织武装起义”。1907年初返回泸州,密设同盟会于小市,联络党人,发展组织。先后在永宁、江安、泸州、隆昌、叙府(今宜宾)等地发动起义未成。几次险些被捕。但没灰心,重往日本购买武器回川,以图再举。1909年先后在广安、嘉定发动起义未成,便率队赴屏山与熊克武等谋取叙府,沿途与清军遭遇,腹背受敌,弹尽粮绝,伤亡殆尽。遂率会党数人,至川滇边境豆沙关,又遭敌围击。自知不能脱险,乃向清军晓以革命大义,慨然被捕,囚于木制笼中,沿途仍向群众宣传革命,押至叙府。在狱中,痛斥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罪得。
1910年2月27日遇难,牺牲时36岁。临刑前吟成就义诗一首:牡丹初放却先残,未捣黄龙死不甘。我本为民兼为国,拼将热血洒红毡。
1919年被孙中山追赠为陆军中将。1938年国民政府明令给佘英公葬,后又拨款修建纪念碑(碑刻“追赠陆军中将佘先烈俊英字竟成纪念碑”字样)。1946年再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清史稿》补编二十一革命党人列传四有《佘英传》。碑塔至今矗立在泸州市忠山脚下市文化宫内。 泉山诗酒;
父子丹青。
——李文郑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铜陵人佘应龙,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下联典指清代佘熙璋、佘观国父子,祖籍杨州,居宛平,均善画,佘观国又长于篆刻。
阖门聚义;
博士成名。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佘起阖族一千三百余人聚于一门。下联典指唐·佘钦为太学博士。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佘太君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下联典指佘氏为当地望族,“豸府”,指官府。宋代有佘起,一门聚义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名;明代有佘可材,人称“佘天官”。 三朝元老贤丞相;
开闽金科第一人。
——佚名撰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石狮市石狮港边村佘氏宗祠联。上联失考。下联典指明代福建闽南佘姓之祖佘梅江,尊称梅江公,大明年代,南京吾金卫(可能相当现在的军长级别)。
正史记载是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的。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近些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年7 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又据该志说,慕容氏家乡在保德州的穆塔村,而慕、穆姓音贴近,所以,学者认为,“《保德州志》未载其名,后人可能除改其姓氏外,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穆桂英助杨家於沙场;可谓不无根据,至於名字如何,乃其余事”(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有后代。
张家传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后人赠教于平阳青街李公。李为当时该地区高手,断坟宅如亲眼所见。至新世纪李由于自己年迈,其后代无人学习此绝学怕失传于世,后赠于苍南吕青云,并言传身教数年。徐守贞乃福州人明朝举孝廉耿精忠为军师。
耿王兵败逃至平阳南港,入赘许家故改名许进同,游四方以论三元气运而扦积善人家用之富贵,凶暴之家用之败绝。
由上文可以看出杨筠松是有后人的。
扩展资料
指南针的发明者
明代航海更路簿《顺风相送》的“地罗经下针神文”中列举了诸如轩辕皇帝、周公、杨筠松、王子乔、李淳风和郭璞等一干人众,但他们都仅是传说而已。历史文献证明,在指南针的发明过程中,中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或可以这样认为,中医是指南针的发明者。
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在天然矿石中将这种具有独特磁性的矿石区别出来,渐而探索其神奇的妙用。战国时的《管子》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海经》中则记录有磁石的产地。从此以后,磁石被道家用来炼丹,方士用它游戏江湖,而唯有医家用它来治病救人。
中国***新闻网-中医对指南针的发明贡献良多
-杨筠松
佘姓读:shé
佘姓的读音,正确读法用汉语拼音注音就是“shé”,第二声,与“蛇”同音。可以说,古往今来,都是这个读音。
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历史名人有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
佘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以雁门、新蔡、新郑为郡望。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佘姓,初见于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
据《姓苑》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年间太学士佘钦,是南昌人。另从《姓氏寻根》上追溯,古时没有佘姓,只有余姓,余转韵读蛇。
扩展资料:
但佘姓的读音因种种原因在有些地方还有些不同的读音。
1、读音“shè”,与“社”的读音相同,“she”的第四声。这种读音主要在北京,北京人读“佘”都叫“shè”(社)。读“shè”可能与北京方言有关;
2、“zhuàn”,与“赚”的读音相同,“zhuan”的第四声。因“佘”的读音与“折”(shé)的读音相同,含有“蒙受损失”、“减损”的意思。为了避其“折”意,所以把“佘”(shé)读成“赚”(zhuàn),特别是做生意的商人,见“佘”姓人都称“赚”姓。这种读音主要在安徽铜陵、黄山市一带;
3、“līu”,与“溜”的读音相同,“liu”的第一声。在湖南桃源及湘西北一带,“佘”(shé)就又读“līu”(溜)。因为“佘”(shé)与“蛇”的读音相同,当地人认为“蛇”为凶恶动物,意蕴不吉祥。所以,在早晨为避讳,叫“佘”(shé)为“līu”(溜)。因为蛇行走是溜着行走的;
4、“suō”“shá”,与“啥”的读相同,读“sha”的第二声。这种读音主要在湖南邵阳一带以及四川遂宁。其原因也是佘与“蛇”读音相同,为了避“蛇”凶恶、意蕴不吉祥之讳。
参考资料:
佘(Shé)姓源出有二:
1、出自余氏音变后转化而来。据《姓氏寻源》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在汉代以前无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无“佘”氏的记载。后来“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的。那么“佘”氏也应是有一些余氏的后人改变而来的,遂形成佘氏。
2、出自以地名为氏。汉后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围的居民,其中就也有以山名为姓氏,称为佘氏。据古书记载,佘姓人多住于江西省南昌。钱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
二、迁徙分布
(缺)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佘姓,初见于南朝宋人何承天的《姓苑》。据《姓苑》上记载,佘姓起源于南昌。而《通志·氏族略》上记载,佘氏,音蛇,从示,唐开元年间太学士佘钦,是南昌人。另从《姓氏寻根》上追溯,古时没有佘姓,只有余姓,余转韵读蛇。佘与余,这两个写法十分相近的姓氏,它们之间也确有关系,从古人杨慎的笔记可看出其大概。清代学者张澍在《姓氏五书》上也指出,古代有余写作佘,音蛇。从这两书记载可知,佘、余两姓关系同出一源。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微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三、历史名人
佘 钦:历史上第一个佘姓名人是唐代太学博士佘钦,他的籍贯就是南昌,由此判断,从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因某种缘故使自己的姓氏变成佘氏,极为可能。
佘太君:原名佘金花,是河北省义安人,《杨家将》中人物,也称杨令婆。北宋名将杨老令公杨继业之妻,精通韬略。其八子及一孙,多数殉国。在西夏侵扰时,她已百岁高龄,仍身挂帅印,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集中地体现了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她以一老妇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见的人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佘熙璋:清朝著名书画家,祖籍江苏省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能做诗、做文章,而以书法和绘画和绘画特别出色,擅长画竹,他的图章也刻得很好;他的书画作品中,有着诗歌、文章里的那种气息,在当时社会中评价很高。
佘国观:祖籍江苏省杨州人,居直隶宛平县,佘熙璋之子。字容若,号竺西,又号石癫、石颠。父熙璋善画,为麓台高弟。佘石癫能世其学,善篆刻,尤工兰竹兼铁笔。印作曾被选入于《飞鸿堂印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即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新郑县:公元前806年,周封宣王之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于此,曰新郑(即今河南省中部,北靠省会郑州,距郑州市38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战国韩灭郑尝都此,时为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57)秦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人苑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新郑县,大业初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明清两代隶属关系亦多有变动,自乾隆六年(1741年)又改属开封府,后直至清末不再变。民国初,属开封道,以后撤道,直属省辖。
2、堂号
佘姓的主要堂号有:“慰忠堂”、“佑启堂”等。
另外,我知道在福建省有一个佘族,去玩过,全族不到50人……
顿[顿,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
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 所说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
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以原国名为姓氏,称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 。
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 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朝氏、雒,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
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所也没有的,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也为 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 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天津,河南博野顿家庄,内蒙古,山东平度,山西太原、大同、阳泉,甘肃酒泉,黑龙江嫩江县,河南卢氏,湖北武昌,湖南芷江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顿 肃:(生卒年待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 琦:(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
据《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至孝,母丧感慕,哀声不绝,飞凫白鸠庐侧,见人即去,见琦而留。
顿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 钦:(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 锐:(生卒年待考),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学者。
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顿嵩元:(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顿庄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曾执教小学,并任校长。
1953年考入许昌师范,1956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从国学大师黄侃和词学专家吴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说文》及宋词。毕业后任教于南阳农专。农专停办,调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时,回郾城完中、二中。后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兼许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学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驻马店地区方志协会理事。并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协助成立许慎研究会、许慎研究所,创办《许学研究集刊》。还协助举办许镇与说文学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许学做出了贡献。
先后参加八次国际学术会,四次在大会宣读论文,七篇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许慎与郾城》、《许慎生平事迹考辨》等论著。发表《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杨雄方言及对说文的影响》、《中原胡姓与北方胡人考》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范缜生平事迹考》等四篇论文转载于台湾《中原文献》。
《许慎故里考辨》获1990年省语言学会论文二等奖,《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获1991年省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许慎年谱》获1991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地方志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许慎生平事迹考辨》获1992年省语言学会优秀论著一等奖。撰有十余万字的《许慎年表》待出版。还协助写出十集《字圣许慎》电视剧。其事迹被收入美国ABI《世界名人录》。
顿铁军:(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任西安工程学院教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稠油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学会、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科技学会会员。
兼任西北地质出版社特邀编委、中国波浪镶嵌构造委员会终身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中国稠油研究,先后在辽河、玉门、新疆、长庆、鄂尔多斯、河南、苏北等油田进行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局级奖励。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国稠油油藏》、《地学的哲理》等专著,开创了中国稠油研究之先河。召开了两次全国石油地质新进展学术会,1995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重油会议,被中外石油界称为石油地质专家。
顿长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铁路集通正镇白旗工务段职工。
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铁工校。现任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镇白旗工务段段长。
主要业绩:白旗工务段成立于1994年,现有正式员一千五百七十人,临聘员工三百十五人,担负着集通线西部三百九十五公里正、站线,四百三十八座桥涵及附属房建的养护维修任务。
集通铁路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合资铁路。地处内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质量差,人员素质低,开通运营时,任务最为艰巨的首届工务系统。为提高设备质量,1995~1997年带上检查锤徒步行走一千四百多公里,先后多次检查了管内线桥设备,发现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组织工区及时进行解决,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线路优良率大幅度上升,设备质量显著提高,轨检车动态检查时全部达到优良。
他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起草并制定了白旗工务段的“奖惩制度”及各项“管理办法”共计九个重头文件。严格经济责任制,实行科学的侧重于“险、苦、累”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企业适应改革开放,进入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顿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
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地推广了“敌稗”、磷肥、红兰花草子、水稻高杆改矮杆、“IR”、杂交稻、优质稻、两膜秧、趸秧下水田、温室有土秧、无土秧、两段秧、多效咄育秧、百万亩碳按全层深施、水稻白叶枯病栽培防治、双季稻、麦(油)稻两熟制、麦田盖草、大秧无土地植等新技术。
1989年参加“全省百万亩杂交稻丰收计划”,获农业部一等奖。先后发表论著24篇(本),其中,几种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效应研究被《中国农业文摘》摘用。《荆门县农业区划报告(农作物)》获1983年省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 特殊津贴。
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本文2023-11-29 00:29: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