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彭姓氏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9浏览:2收藏

林彭姓氏源,第1张

  林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7年前到比干庙文官处工作至今,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渊源

  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处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立脚点先拜谒的地方。

  林禄的后代、莆田人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家乘谱牒

  林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彭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钱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汉赐姓金,由来已久。序世传系,已往当追。情莫切于水源木本;礼莫重于收族敬宗。派衍一脉,绵千秋之绪统,延万世之流传,非谱何由而纪之。

远祖金天氏名挚,子穷奇,封共工尹城北裔之地,曰幽州。穷奇生富樊,富樊生傲伯,傲伯生庆父,庆父生叔微,叔微生子申,子申生武梨,武梨生康仲。(康仲为东夷郯氏国,子爵,因号郯子。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于鲁,昭公问少昊以鸟名官,其故何也?郯子对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昔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吾祖少昊立,适凤鸟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是以有凤鸟氏、玄鸟氏,其次皆以鸟为氏。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而纪近,故为民师,命以民事,则不能名故也。仲尼闻其贤,求见郯子而问学焉公生伯休,伯休生达奚,达奚生八哈,八哈生乌嘛,乌嘛生嗒夷,嗒夷生花撒,花撒生律底,律底生忽哩,忽哩生遏闍,遏闍生阿里,阿里生吉刺,吉刺生日磾。

日磾公有功于天汉,武帝乃深信嘉之,始赐姓金,此我族姓氏之所由昉也。公字翁叔出负国玺,入侍帝帐,冠金貂蝉,取坚温以著忠勋之节,封秺侯,年九十三而终,谥敬侯。生子二:长赏、次建。赏与上官杰子安同为霍光婿。元凤六年(前75年)任太仆卿。嗣后霍氏谋危,赏去其妻,上书奏闻,帝善其忠拜封列侯,赐食邑百千户。赏公生子四:长文、次武。三伦四安,安公性刚直有大志,官任侍中封元侯,公生子四:长恒、次敞、三岑、四明。敞公于五凤四年擢侍中。时汉元帝年幼,公辅朝政,与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四人同参谋议,辅导左右。公生子三:长涉,次钦,三温。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涉袭封侍中,有禄车之宠;钦封京兆尹,以家世忠厚,迁金紫光禄大夫,历五年,因王莽践祚,退隐宝庆。钦公生子绍,绍生广,广生弘,弘生道,道生义,义生器,器生常,常生宗,宗生衍,累世以耘读理业。衍生砺。砺公落魄,不耽文学,喜修道术,后游毕山,见陈希夷炉裹烧丹药,讽之曰:食斯药可仙乎?希夷曰:炉裹名为药,壶中别有风。)砺生彦,彦公少孤贫,年二十别母,遍历寻父至华山,陈搏谓之曰:汝父金治大丹,为南极元君紫微真人矣。归而事母王氏尽孝。后母卒,庐于冢,泣血三年。南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郡守张通以彦孝闻于南朝宋,诏旌表其闾曰义门,拜骠骑将军、赐银青光禄大夫,迁广州都督事。升平元年(477),袁粲(420-477)书至广州,约举兵诛萧道成(南齐高帝),褚渊以其谋告道成,袁粲父子俱被诛于石头城。道成即发兵讨广州。彦公与子俊同举兵赴约,度庾岭至吉州。而萧道成兵亦至。合战三日,当是时也,天运更祚,死者不可胜数,尸骨遍野,兵马疲溃,击散败走,几被获。公乃与子俊潜遁,变姓名隐于巴丘之西善岭之北,依刘墨宝家而居焉,自谓刘绍。梁天监中(502-518)仍复以金姓。我族之发迹,谱牒详载自彦公始也。俊公生,仪子三:长朔,次宪,三思。其后俊公(16世)思归居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仅以宪传系。宪生武,武生新,新生凤。凤娶之年,有柯木一岁五度开花之瑞,连生五子,名:仁,义,礼,智,信。仁任福州刺史;义居雒县为县尹,就卜居雒县之东;礼官国子监祭酒;智任荆州司马;信年十七岁任中书生,后拜祭酒,迁秘书监。凤感柯花之瑞,遂更名其地曰:“柯树坑”以识之。信生英,英生彰,彰生德,德生钦。钦少有才,同张说、徐坚、李述、赵点、贺知章、赵冬曦、冯德选、庾子元……等十八人于唐开元中(713-740)拜翰林侍御十八学士……。钦公生子二:长训、次戒。训公性爱林泉,卒谥靖节处士。戒分居嘉定县(今属上海市)。训公生子四:长镒、次鉴,三锜,四镠。俱以文学名世。鉴公生昭,昭生义,义生世文,梁乾化中(912),拜凤阁舍人,迁中书令。世文生子五:长渊,次渤,三清,四润,五滋。清公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兵(陈桥兵变)后分居洪坑。生子振,振生子二:长松,次柏。柏生夔,夔生子三:长玉,次琼,三环。环生声,声生绍,绍生念,念生承士,承生世荣,世荣生行。行公由洪坑迁徘山,为徘山基祖。行公生子四:长明斋,次德明,三德懋,四重斋。德懋公赘江西森塘陈氏,为森塘基祖也。公生子国宝。国宝生子七:长必昌,次必升,三守拙,四存拙,五若拙,六幼仁,七幼礼。惟若拙公同幼仁之子丹,中宋淳熙16年(公元1189年)乡试,官至御史,丹亦官礼部给事中。至此冠盖辐辏,赫赫火召 人耳目矣。而必升公生子三:长明淑,次富淑,三和淑。明淑生子四:长云道、次云瑞,、三云宗、四云远。而又仅长房传系。云道生子四:长景端,次义端,三智端,四惠端。智端生朝仪,朝仪生子四:长序穆,次序昭,三序爵,四序事。惟序爵公所生瞻沂为我泥湖基祖也。

瞻沂公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同序穆次子瞻澜、序昭三子瞻洛,商湖广沔阳。洛公卜居黄蓬山,惟我(黄蓬)基祖。瞻沂公卜居于此(沔阳)未几,转入监利泥湖,与高、童、黄、谢、李、严、张插记为巾票 ,田连阡陌,相传至今为八大姓焉。仅四传至声公(字名寰),始以本省籍贯,策名显达,被邻李害,断我基祖莹所来脉,声乃丧明(眼睛)一只,次年以腰痛亡。继此以后,俊秀其夭折,科第寥落,是岂祖宗之德泽于斯而罄欤,实山川之灵秀被害而歇也,不亦极盛之难继乎?逮至近代以来,虽门哀祚薄,乃簿极复而继,……文韬武略之才蔚起,为我族之幸也。厥后数年间,前有丽生公(沔城人)采芹于古复;后有复荣公泮游于月波,此又由困而亨之一机也。嗟呼!往古之勋贵,赫奕炳若日星,而后之光大门闾者,亦未有艾也,其能勿望于族中乎?岁甲子(1924)春,族以绩修之役,委之户首俊三,而俊三以此夙愿之事不辞其劳,然草创未定,竟赴白玉之昭!加之河泊为灾,一片热心尽,付诸涛神矣,是岂祖宗之无灵欤,抑后人之无禄欤?夫何使我族而至于此极也。迄今洪水既平,年谷方登,我族又复有志,奇工邀集,襄此盛举,咸以秉笔推余,余思分内之事理所当为,虽无此才能以堪重任,敢晏安处之负族众之婆心乎?犹是望洋兴嗟,恐难其有成功也,吁!弓冶箕裘,非谱何由明昭穆世系;非谱何由清宗族之功业德泽;非谱莫为之彰忠孝廉节;非谱莫为之分尊卑、辨亲疏、别长幼序;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不几有先人之遗风焉。今余奉合族续修之命,草订成簿付之梓,致后世览斯谱者,得以知一脉之真传耳。倘嗣而续之,庶几无愧为孝子贤孙也夫。

泥湖日磾公六十五世孙鲁斋氏仲篪,薰沐敬序。(鲁斋氏,名兆璠,字仲篪,别号鲁斋)于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仲秋上款谷旦

(编者按:编辑此序时,对少数坚深难懂之古字句,有所效正删订。——编者)

金氏清乾隆甲申族谱序

闻之善作者贵乎善,诚尤先贵乎善。继吾宗族谱自鸣秋公万历甲辰(1604)续后,至今百有余岁矣。不肖童蒙时,见家君子抚古谱常珍重于趋庭之下,每唤不肖言曰:古人有言:三代不修谱,以不孝论罪。吾族谱未续,兹己五世(按:古人以30年为一世),且前后损坏者多,吾书债未,酹无力倡举,难逃不孝之罪,尔宜继述之。不肖领命维维,而肄业诗书未暇,从事今岁,幸入胶庠,思承父志,有未能聊抄汇旧普,叙订本支世系,派由存之,以俟刊梓草创将成,不禁跃然曰:我祖在天之灵,百世来艾其在斯乎?奈家甚贫寒,雕梓未能,谨以藏之椟中,异日荷祖垂眷,免贻遗失之咎,斯亦幸矣。因思班固有云:族者聚也,可知子孙散处,近者异乡,远者异县,伯叔兄弟,道途遇,班行莫辨;其于聚之议,何居是以有普。而始祖以下,大宗小宗,孙联珠贯,且知某派有人焉,为忠孝也,为节义也,为理学文章也,用以激扬其志气,而感发其精神矣,稽家乘与考国吏,孰切?追慕宗祖与效法他人,孰易?则一篇之中典型具焉,又有出于联宗睦族之外者矣。吾家由柯林而培山,由培山而森塘,由森塘而赤谷,相继绳如示诸掌后之人,承先启后,上有以显,前人之大烈,下有以开百世之云祁,不至如正伦攀拙固之茔,崇韬拜子仪之墓,又不至苏公所谓途人,欧公所谓茫昧。昭穆之详序者,则斯谱之传,斯序之作,可以维持宗支而继善作善,成之统绪也是为序。

清乾隆甲申年嗣孙井辉氏 魁谨识

(编者按:魁是江西森塘人,此文作于乾隆甲申(1764)年秋。)

泥湖金氏乾隆丙寅族谱旧序

(节 录)

……予当览万姓总谱,所载普子百家,以及单复散姓,自唐虞三代以来,历朝所赐姓氏,莫不各有本源之所。自始因思各姓苗裔,家乘之远,宗族这繁者,莫不各有世代谱牒以联家派。惟余族谱莫观,由是询及户首,不惮绥悉以示曰:吾祖瞻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化仁乡六十二都,严康里森塘金一湾人氏。自明洪武八(1375)年,始迁湖广安陆府沔阳州。年未几转迁荆州府监利县泥湖垸,落籍金家塌开基创业。历四代至讳声字名寰,公始以本省籍贯,策名显达,被邻李忌害,郐谋含沙螫影,在吾基祖坟茔来龙,掘挖池坑三亩,深丈馀,截断龙胍,李人计就,名寰公丧明一支,次年以腰痛亡。继此以后,俊秀夭折。科第寂寥,加以兵燹燹屡经,水涝频仍,谱牒残阙久且遗失。数百馀年之间,子孙散处不一其地。幸萃居泥湖者,继继承承,雍雍睦睦,尚有先人遣风。近代以来,不无孝子慈孙,意欲纂修族谱,均有志未逮。汝等有志前人,纵不能溯流穷源,逐一详确。而泥湖一派,齿危髫秃,残编断简,犹有存者,又何仿以见所见,闻所闻者,编成谱牒,以俟后之子孙,作规模乎。维时不揣愚味,朝夕不远,先访前代名目,后清各房宗支,有源有委,有本有未,草编成簿,俾后世子孙,不至愈远愈忘耳,虽其中有得其名,而不知其所出,或知其人,而不知其所止,不知何名者,则以见闻有限,非遗漏之过也。

如此谅宗人,当为我原之。

嗣孙士前、士显等谨识

清乾隆丙寅年(1806)年夏

泥湖金氏清同治续修族谱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固国所重也,而谱不为家所重哉甚矣。谱之不能己于修也,谱之不能缓于修也。余基祖瞻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森塘金一湾人氏,明洪武八年同瞻兰,瞻洛两公商湖广沔阳,洛公居黄蓬山。惟我祖卜居于此,遂以金家塌名其地焉,仅十传而至士前士显公,乃欣然倡举纂修,上逆基祖原籍,下清各房宗支,或迁居他乡,或承祧异姓皆不惮跋涉,查访草定。于清乾隆13年丙寅年(公元1674年)闻有原有委有本有未诚盛举也。越嘉庆甲子(公元1804年)又得祖璜德言两公复将草谱续修,凡我族类知派之流传,睹五世之亲尽,勿恃尊凌俾,勿倚富欺贫,雍雍睦睦不至以途人相视,迄今四百有余年矣。谱虽草订,语以始祖,则皆知同出一祖;而语以始祖,所自出则郝然,愧皇然也,是岂先代之失其传欤,亦有志未逮耳。道光甲辰(公元1844年)春,得江右贾客李其姓贸易泥湖迎龙殿,询及森塘金氏,而李人甚悉,言居比邻而兼世戚族。乃属余修书,得鸿便而寄之。是岁冬,果因李客之缘,始得江西森塘原普,方知其为我基祖所出之祖也,且亦知基祖所出之祖为森塘始祖者,肇自培山,为培山始祖也者。析自橡林为橡林始祖也者。析自宝庆而逆数千年以上之祖,莫非金氏祖耶。夫有祖而祖之,是为业,其祖非祖,而忘妄祖之是为诬其祖。予族始于金天少昊氏,至日磾公有功天汉武帝,赐姓金。厥后世系详载繁繁乎端如贯珠,较他族稍为之清析焉,其快幸为何如也。予等批阅原籍,见史士迭出,代不乏人:为忠孝也;为节义也,为理学文章也。而其昭令问于经嬴,佩徽章于策府,早已鹰扬盛世,鸿翥于江右矣。予等庇大椿之荫,当亦怀耀祖光宗之念,有不激扬其志气,感发其精神者乎?今者华胃遥而辰星则落矣,所幸椒聊蕃衍,生齿日众。远百宜昌、安陆、江南;近则姚老、千仓、谢仁,以及散而之四方者,不一而足。一旦条牵瓜蔓,揭渊源族此日样画菰卢,寿厥以万年,斯上足以光前烈,下足以开云倪矣。虽然谱之续,岂一人所能为哉。乃者率宗有长,如罔在纲,有条不紊,既有一人为之纲领,不可无人焉以辅翼之,仍仰群众多才共怀水木之思,协力同心,相与成此盛举,一大快事也。倘继起有人,续修斯谱,匪惟子似孙,续亲其亲而长其长之道,在是隍是远年烟后不得,如秦视伯兄而相失骨肉,吴称孟子而同姓婚姻,也谱之关于一家者,是亦重且大矣。朱子格训有云;报本之中,又报本追远之中也,又追远不其然乎?余不敏,敢以斯谱而粗(相)传焉,是所望于后之孝子慈孙。

彦公六十四十孙崇绣,彩高谨撰

清同治丁卯岁(1867年)

里仁口金氏族谱旧序(摘要)

窃惟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载一朝之治乱,谱纪一族之原委,是谱不可不修,而修谱亦不可不知祖宗所由来也。……至若伦所知者,应学公配童氏后赘印冢嘴许氏,为印嘴基祖。公生子遽,遽生子三:长一相,次一樟,三一迥。相迥两公仍居旧趾,惟樟公迁沔东里云口长河岭世系相传,由来已久。等而上之推其所祖,伦概不知也。幸道光年间泥湖中盛,贸易袁家口与堂兄礼贵谈及同姓又系同宗,既而中盛归,告诸景绣两公,而两公于伦之一支,犹恋七弗释,迨同治二(1863)年,景、绣公等携谱至家,伦披览之下,不胜雀跃由是以观江西原普,并泥湖支普。不徒知应学公名楚仕字应学,由泥湖赘印家嘴许氏而家焉,即楚仕公上之祖为忠孝者,则有彦公为节义者,则有俊公且为理学文章者,则有幼孜公:若拙公仕宦显达,代不乏人,历上下数千载,继续不绝,伦可一览而知其源流矣……。向使伦不得泥湖支普而泥湖不得江西原普,祖宗之原委伦恶习从而求,亦恶从而知之,伦又为得相与为之续修耶是为序。

清同治西卯(1867)年彦公四十七世孙礼伦敬叙

谢仁口金氏续修族谱旧序(摘要)

盖闻木也有本,本之深者枝必茂;水也有源,源者流远者流自长,而人之于族亦然……我基祖瞻沂公籍托江右森塘金一湾。洪武八年迁居湖北监利泥湖,越四百馀年……。而我祖一贵公,以泥湖地处低塌,辛其二子达公逵公,由泥湖迁沔南谢仁口要耳垸,取名金家湾,为其基祖。我谢仁口一支,知春露秋霜之有在也。当闻达公历传遗言曰:凡我后世子孙,务敦孝友,亲九族,力学勤耕,崇朴黜华,启迪后人勿恃强悍,而蹈非为,以贻前人羞。噫!我祖我宗之言犹在耳,而若子若孙岂可数典而忘之欤。

清同治丁卯(1867)年春月彦公四十八世孙崇位谨识

黄蓬山金氏族谱旧叙

嘉靖丙辰(1556)春,与达公、瓯公同登进士榜,迨叙同年齿录,一系浮梁人,一 系六安州人,余见其同姓而居系异,向其所分,皆未之答。及二兄退,各究源流,乃知六安州即浮梁县,羊九源之分羊九源,即达公所居之,英溪于是达公语瓯公曰,世有一姓而观面不相识者,由于族谱之不修,变迁异常,以至缌功之亲,未尝不相视为途人也。余与弟俱幸登第,其于祖宗功德,世代源流,可自吾辈而失哉。况念齐前有所问,曷持合族源流,以予其言于是二公偕至,谓余日前蒙问触,弟所思,今持源流以示兄,余曰:自休屠王归汉,长子日磾入侍武帝赐姓金氏,日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三十余年,赐出人宫中,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异之,诏与霍光辅幼主赐金貂封秺侯。二子赏建俱嗣侯。赏子鳌为节度使居彭城,鳌子钦为京兆尹,钦子腾为左鸿翼,腾子镇为中郎,曾孙钟为大司徒,钟子琳官福州尹,琳子精为检点,精从子弘以明经,仕安帝,为京兆尹。民怀其德,请留。诏上许,又以玺书劳之,封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官,遂家京兆,弘仲子夷为侍诏夷,仲子协为中郎,协子元济为中即令,无济孙鳞为弘农太守,鳞曾孙彪为长沙知府,彪孙珉为都慰,珉季子洪为内史,洪立孙伯奇为太尉,伯奇孙瑞为谏议大夫。瑞孙天秀为太宰,天秀子启为都统元帅,启曾孙郁为校慰都统元帅,郁孙汉中为尚书令。汉中子炤为节度使炤孙逾为衡州牧,逾立孙标为河东转运使,标子廷烈为江宁令,任徽州通判遂家新安。廷烈子皎字克明为夔州长史,克明子伦为汀州别驾,伦生四子日迁为彭泽慰日升为江南先锋,日进为唐状元,日安登咸通进士,为浮梁令,遭黄巢乱徙居南城筑险自守有功于民。浮梁建祠礼仪门,左官至检拔尚书右仆射。日安亦生子四人:长子叔彦龙袭梁令,讨贼亡阵以忠赠刑部尚书。次子叔虔任秘书监。三子叔润任右将军。四子叔迟亦袭龙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令四人遂家浮梁宫槐里,自此子孙繁茂卜迁不一,于是太常卿可封公为英溪之祖,可升公为锦溪之祖,太理许事可灿公为石岭胜汉建德之祖,可均公为休宁之祖。可成公为龙槎之祖,其余迁而又而不能枚举。至若登神童科者,志宜其人,登秋榜者,若有执绸九成楮孙应龙,日喧日俊,日璋,日琪,日森,日科,日坚,日雷,起 忠裕扬廷其人。登春榜者,鼎臣汝纯臣,从式从龙,去伪君卿君着君佐君杰曰梧曰举作砺时泽其人廷及我朝,达公大魁,天下瓯公又登榜首,蝉聊仕籍奕世屡登。而与子乡年兄孙龙公祖父忠烈者,更居其最余不能文敢为二兄叙。然余与二兄契洽极厚,而又于谱这重,有所取也。其曰一人之遗,四方之分,族最上也,累世忠孝,簪缨不绝,天厚报也。主臣相得,累膺诏诰,世罕有也。状记铭赞,出自名贤,祖德感也。策名仕版,传著彰彰,人难比也,谁谓祖德不与,日月争光,兄族谱不与天壤同人哉。二兄斯举,可以表前人之功德,可以振后人之书香,可联世县之涣散,可以昭太古之和风,异日有奋志青云,忠孝迭起,其余谱有光,余于二兄之所翼也。二兄之德不与祖德并重乎?故谨书以弃首。

赐进士及第加谏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会副总裁

古垸重修族谱序

自三代而下,世运递降,人心渐沦于浇漓然。 先代格言,暨者硕端方之士,取往昔嘉训懿行,倡率讽咏以启迪后进,庶返浇还醇,不致愈趋愈下也。余幼时入徐中丞公祠堂,览先生训族各文谱词,惟谆以亲爱济族,忠朴笃厚为法,以疏远离族,欺诈、薄恶为戒。彼父兄之教,既先则子弟之率自谨,故迄今犹不坠。世家遗风焉。余生长岳口,垂髫时,与翼皇实夫两兄共业莹窗尔。时余尚乳臭,徙知为古垸老家,竟未知老家之人文盛衰若何也。劂后妄干仕进,奔走燕赵,恒代播 郢、沔、荆、岳、历厥异域,几忘故里,两地睽违,不觉四十余载。近因修谱重归,虽桑梓实若异地,兄惊弟迈,弟叹兄老,面面相觑,扼腕而已未机,随兄步族众好,会见者耆种人,尚不乏人,遍阅子侄,观其面貌动静,察其行事出处,定其衷肠肝膈,又不能不为之欷歔也。大低人心泪没已久,不知祖宗遗训,又无者硕端方之士详述嘉言懿。行以庭训,后人彼冥顽寡识者,将何由而返浇还厚醇氏。然幸有诸兄春秋,颇高见广识,饶依然先哲典型,者硕端方辈也。及见余所携谱牒,追思失谱根源,不觉泪下。因命余重修,居余作文,令知木本水源之思,修身齐家之理。凡在兹土者,务要洗心涤虑,遵守名文,善必庆忧必吊老必敬,幼必慈,患必顾急必周,守望必相助,疾病必相持,不得倚强而凌弱,恃

富而狎贫,以长而忽幼,以诈而欺愚,以利而忘义,以私而废公,恪守家政,均为孝弟忠信之人,勉效礼义廉节之士,合一族若一家,合一家若一人,合千万人若一心。久而习焉,习而纯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则人品自正,直风俗益忠朴,家声自兴隆,将见耕者,田连阡陌,读者勉登仕籍,光于前而耀于后,扬乎近,而裕乎远,芳声流传于海内,大家并甲于天下。不惟诸兄名垂不朽,即愚弟亦有荣施耳。

沔邑一支谱序

古垸地先世之开基华山公。吾人之始祖,此古人尝思木本水源,须重慎终追远良有以也。吾族自思明、思聪二公迁居简家河数十年,鶊祖迁于云潭垸,又数十年。宏俊祖复迁于沔邑城,共百余年,奔走不暇,谱故未及详载。自明朝末年,世雅以兵火失谱,查明谱序,此宏选、宏蔚、宏俊诸公亦不得而知,遂姑著七世祖缺以备稽考、详录故也。至康熙二十年(1681),宏俊祖重修神像,倩工装金腹臓中所载,玳祖子思明、思聪乃知为七世祖者,即思明、思聪二公也。俊祖当时咏叹数语,著录谱牒,亦未措意详明,故后人亦不得识缺失来历。迨至吾祖纯如公,诵读为业,亦族中文人学士也,以七世尚属缺典,亦泪下伤心,故命吾父与堂伯父达,遍查根源,吾父与伯父不惮勤劳,往刘家场查明其户口,虽然蕃衍,而宗系亦未详集。次复往荆州,无如荆州子孙碉零,穷迫谋生不暇,谱于何有。吾祖吾父与伯父三大人,追思失谱根源,时时在念,刻刻不忘。至嘉庆十四年(1809),俊祖曾孙光赤,不幸弃世。且乏嗣,吾父与伯父诸人清点家物,见一小匮收积卷轴,乃有吾族支谱载立,始祖以下名目次弟不紊,吾父与伯父俱欣然自得,始带回抄录原本,传与族众,遵为典型,庶后世子孙,继继承承,百世永垂于勿替云。

嗣孙尚远谨序于民国十八年岁官己巳仲秋月上澣日谷旦

唐市续谱新序

原祖自景陵古院,至朱河而迁拖镇后移唐市,迄今历十一世。伯叔兄弟耕者耕,读者读,屈指不下数家矣。尔来伯父兰公恐世愈远,则族愈众,族愈众,则情愈疏。异日支分派别渐推渐远,势必有数忘祖,乱宗而渎族者爰呼。钦而谓之曰:吾祖递传本支墨谱,似详且悉宜付诸枣栗,以垂永远。凡族之有谱也,尊祖敬宗收族,胥于是乎。在第持一墨谱而不收族,将烈祖在天之灵奚以慰耶即吾祖在天之灵又奚以怏然而无限余年逾?七十,老无能为汝其为余代也可。钦应曰然然,亦有难焉者,钦闻自日磾公发迹,以及侍中涉公,旧称世族,由汉唐泪兹支庶繁衍,远而领南,陕右吴越荆楚江汉,一概无论及近而古院监沔,又闻先祖赐衍公所从出也。古垸始祖声振公,生文亮亮公生宝宝公生贵,贵公生彦文、彦武。文生玺、琢、璧、玹、王毛、珊六公。五公子孙均有支谱,惟琢公失传,或者衍为琢公后亦未可知。必谓衍为琢公后又难深信。盖先人第传,吾祖嫡出,盐漤公庶出,余祖母素忌监漤,阴以监漤其目,彦文公知之遂分陈祖母于岳镇。今核盐漤即玄璧,仕嘉鱼未归,则我辈之祖,非琢即玺可知矣。然无实迹可寻,不敢以某为祖,以某为非祖,致令祖非其祖,为不孝之尤。以赐衍公为始祖,俟后之子弟孙侄,其核实而祖之也胡不可。昔锹青不祖梁公,洪武不祖朱子,悉此志也。伯父其以钦方为何如?诸昆弟又当以钦言为何如?兰公闻之大喜,命诸昆弟协力赞襄,斯谱不久而成,谱既成,几我宗支来庆吊宜知相爱而相亲,动作云为,须当中规而中矩,讵可语言弗谦,忘乎其有长幼;品行弗正,忘乎其辱祖先;见利思讼,入室操戈,忘乎其为同室哉!善哉有子之言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辈诚能务本,则枝叶自然茂盛,将来子孙知必济济绵绵,永成巨族,希望熏名事业,丕振家声者,未始非斯谱之光无有耀也,合族共勉之。

奉伯父兰公厚钦厚植等谨撰。

于民国十八年岁官己巳仲秋月上澣日 旦

泥湖沂公十五世孙鲁齐氏仲篪重刊

第四篇 先贤传序

金 日 磾 传

日磾(音密低)字翁叔,本凶奴休屠王太子也。武帝元狩中,票骑将国霍去病将兵击凶奴右地,多斩首,虏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票骑复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大克获。于是单于怨昆邪、休屠居西方多为汉所破,召其王欲诛之。昆邪、休屠(音:储)恐,谋降汉。休屠王后悔,昆邪王杀之,并将其众降汉。封昆邪王为列侯。日磾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人宫,轮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休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慰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上闻,愈厚焉。

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病死,诏图画於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日磾每见画常拜,向之涕泣,然后乃去。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怒视)。弄儿走且啼曰:翁怒。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乱,遂杀弄儿。弄儿即日磾长子也。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是时上行幸林光宫,(师古曰:秦之林光宫,胡亥所造,汉又於其旁起甘泉宫。)日磾小疾卧庐。何罗与通及小弟安成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宗瑟,僵。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莽何罗反!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鹞(yao)是著忠孝节。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日磾曰:“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于是遂为光副。光以女妻日磾子赏。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諡 曰敬侯。

日磾两子:赏、建,/ca>

  徐姓起源参考之一

  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时,嬴姓祖先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在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徐国历经夏、商、周,传至西周穆王时,有国君叫偃。徐君偃以仁义著称,深得百姓拥戴。有一次在疏导河道时徐君偃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他认为这是天赐的祥瑞,就起了代周为天子的野心。周围的一些诸侯听说此事后,也纷纷赶来归附徐君偃。徐君偃于是改称徐偃王,率领拥护他的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让造父驾车返回镐京(参见赵姓),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之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打败。

  后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儿子宗为徐子,由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宗传位至十一世孙章禹时,徐国被吴国灭掉,徐国国君的子孙称为徐氏。徐福,也作徐市,秦朝著名方士,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人。他为迎合秦始皇迷信长生的心理,向秦始皇上书说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里,希望能带领童男童女前往求仙。秦始皇答应了。徐福便挑选童男童女几千人,乘船入海,结果一去不返。相传徐福后来成为日本的神武天皇。

  徐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浙江省兰溪市生活着很多徐姓后人,仅在兰溪市章林村一个村就有1200多人姓徐。这个村的徐姓人家还保存着自己的家谱。

  在兰溪市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天涯共此时》摄制组来到章林村,在村民徐寿泉家看到了他们世代保存下来的徐氏宗谱。兰溪当地的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先生对这些家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姓呢,它是春秋时有一个徐国。这个徐国的一个国王叫徐偃王。他的子孙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浙江应该是徐土,就是徐国的土地。这里呢都是徐偃王的后代。那么徐偃王是怎么能够到了这里呢?因为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楚国)要消灭它。徐偃王他心里不愿让老百姓牺牲,所以把许多人首先迁移到龙游,然后繁衍到这里的。那么作为整个浙江来说呢,在之江旁边,就是我们钱塘江,徐偃王的庙有30多个,来纪念他们的先祖。”

  徐国被楚国灭亡之后,原来的徐国百姓便以徐为姓,这就是徐姓的开始。以后徐姓子孙四处迁移,逐渐遍及海内外。历史上的徐姓名人很多。如秦朝时的徐福,据说他向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神仙,请得数千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一去不返。三国时的徐庶,他因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及孝顺母亲而著称。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台湾,有1895年率领台湾义军抗日的徐骧。徐姓的现代名人有徐向前、徐志摩、徐悲鸿等等。在兰溪章林村保存的徐氏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位与台湾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徐林。

  浙江省兰溪市姓氏研究专家胡汝明说:“徐林呢,他是当初台湾府,属于福建省管辖的,他是在台湾府当同知。同知就是府太爷的助手,是第二把手,跟第二把手一样的。那么他管的工作呢就是管海防,管捕盗。雍正十三年,因为他的工作对台湾人民有很多贡献,(朝廷)给他一个表彰,奖励中间有几句话很关键的。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就是既按法制,又为人民服务。所以这样呢为台湾的人民作出贡献。”

  除了徐林之外,清朝还有不少徐姓人家从福建、广东一带迁入台湾。因此,徐姓也成了台湾的大姓之一。

  胡汝明说:“根据家谱来看呢,徐林到那里以后就再没回来,没有回来。从这一点上看呢,他的后人现在还在台湾。”

  胡汝明还介绍说:“徐姓应该说在台湾也是个大姓。我认为恐怕总数在20万以内。徐氏也有徐氏大宗祠在台湾。徐寿泉家保存家谱,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是这支徐姓的长子长孙。这些徐姓家谱虽然已经有些破损,但是根据习俗,这些家谱是不能随便拿出家门的。章林村人说,他们希望台湾的徐氏后人与他们联系,共续家谱。”

  徐姓起源参考之三

  徐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一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徐姓出自嬴姓,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伯益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赐为嬴姓。伯益的儿子若木,在夏朝时被封在一个叫徐的地方,建立了徐国。徐国经历了夏朝,商朝和周朝,传了三十二代,到西周穆王的时候,徐国君主徐偃王,以仁义著称。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

  战争开始后,生灵涂碳。徐偃王因为不忍心让老百姓受苦,就收兵弃国,跑到彭城一带隐居了。周穆王因为知道徐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就又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直到公元前五一二年,被吴国所灭。亡国后,原来徐国的百姓就以徐为姓,这也就是徐姓的由来。

  徐姓早期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和江西一带。到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徐姓又向四周迁徙,分布到河南,山西,河北,湖北等地,到唐朝,徐姓开始进入福建,元代时,又有徐姓迁居广东,并在明代时,进入台湾。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泗洪,徐州,琅邪,河东,由拳,陇西,东阳,高平,长城,濮阳,于潜,新丰,柳城,范阳,南昌,龙丘,会稽,绍兴,东莞等。

  

  谱系信息:我现有一部自安真公开始的徐姓家谱。

  我现有一部〈东海明恕堂〉的徐氏族谱。本人系山东栖霞大庄头徐家村人,全村皆为徐氏居民。徐吉泽:甘肃民勤人,民勤二中物理教研组组长。徐哲:徐吉泽之子,红英小学学前班班长兼学习委员。徐君颍:广东三水,全村皆为徐氏后人。

  浙江金华下金山村徐氏是从浙江武义迁入,在这之前盼告!

  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注:音巧,忧愁,凄怆。〕然者,虽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细身粗的大木棒,此为动词,意为敲,击。〕牛而祭,其吐之矣。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只〔注:只,副词,不过,仅仅。〕一体耳。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夺,推测,估量。〕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长。引申为顺从长上。〕之心油然生。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注:音纽,习以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为更换。〕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之绳绳〔注:绳绳,戒慎的样子。〕,庆延瓜瓞〔注:瓜瓞,大者为瓜,小者为瓞。典出《诗经》,有’绵绵瓜瓞’之说。〕之绵绵,一续再续,以及无穷。后之人当更有任其责者,非章之所敢之矣。裔孙由廪贡〔注:廪贡,即贡生。〕即选训导献章顿首撰同治十二年〔注:公元1873年。〕岁次癸酉村月上浣〔注:上浣,上旬。〕谷旦〔杜靖注:即良辰。〕 徐氏族谱诗七言十韵 徐氏原籍属淮安,太平又自芦塘迁。始祖讳堂初择里,东郡东鲁两支传。长支一子丁渐少,二支绵绵四派延。昆玉鸿名从景起,景元景注①荣芳环联。守达成排原并列,达成第后守兄先。惟有五世皆单字,继此秉甲互异焉。登甲南徙西张村,德希泽鹏清献连。希辈永康鹏汝献,行峰麟次注②均改添。宝男之下复家孙,尊卑次序俱井然。上下统计十四代,他日重续又何年。献章记希游参修裔孙宝贤敬书

  注①:“景元景荣芳环联”一句,少第二个景字,本人添。

  注②:“行峰麟次均改添”一句,本人妄加次字。

  

  徐氏族谱又序

  徐氏之始大公讳明辅,公原籍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据徐敏生注:东海郡,今山东、江苏交界处,郡府在现郯城县,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长史(二世)。楚汉争峰,吾祖即罢官来回避秦乱,隐居海东云台山西坡徐家太平〔注:未名将太平改为大。〕村(俗说当路),老守田园,修立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历代保存。至大宋末年,皇帝昺〔注:音丙,宋朝末代皇帝,公元1278-1279年。〕世乱,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敬奉楼上。斯时,盗贼蜂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不暇〔注:音霞,旧读虾。〕他顾,因而谱被火焚失。

  先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修谱无法,大家公议立善

林彭姓氏源

  林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