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家里种了什么东西,又可以美化环境,还给家庭带来收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曾国藩在家里种了什么东西,又可以美化环境,还给家庭带来收入?,第1张

曾国藩是晚清的一名大臣,他一生推崇儒学,但对从商也并不看轻,他曾在家里种植大量的竹子,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他利用竹子编织竹器,加工造纸,为家庭开销提供了经济补贴。

曾国藩的出身并不高,他来自耕读的家庭,他的祖父虽然是务农为主,其他有丰富的阅历,父亲是一名秀才,他自己本人自幼就很聪明,虽然兄弟姐妹有九个人,但他作为那一辈的第一个孩子,曾国藩得到祖父和父亲的悉心教育,六岁就进书塾读书了。他勤奋好学,在他的努力之下,28岁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开始他的仕途之旅。曾国藩为官不自傲,十年之间,从七品升迁到二品大官,他组织湘军,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成为了当时与太平天国对战的主战斗力之一,以文人的身份得封武候。

在中国几千的历史当是,仕农工商,一直都是以仕为始,以商为末。无论是文官武候对于商人总是带着几份轻蔑,曾国藩虽然推崇儒学,但是他并不看轻商人,他自己本人还大力主张把农耕进一步提升为农商。他让人在自己的家的院子里以及后山大量的种植竹子,这些竹子生长起来,一片竹林凉风习习,风景优美,是他看书冥思的好地方。当然这些竹子的作用不仅用于来美化环境,他还利用竹子让人编织竹篮,竹筐……等等一系竹器出来,到市场摆卖换钱,还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式作坊,把竹子进行加深制造,做出纸张来,再拿去贩卖,以此获取银两,补贴了家庭的其他开销。

曾国藩修身齐家平天下,被后世的人的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在政治上,在军事上,在文化上,他都对晚清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带头种竹,在农耕对农商的转变,为市场经济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你们对他种竹子还有其他看法吗?

得益于曾国藩所留下的家训、所培养的家风,曾家长盛不衰,出了许多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比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晚清一位重臣,担当外交职务,长期与列强周旋,在那四面楚歌的年代中,为中华民族的尊严苦苦支撑。

列强都是不讲道理的,属于“有文化的强盗”,与其打交道,必然要有过硬的真本事。不仅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现状、传统等一清二楚,还要深刻洞察列强各自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强弱软硬,做到知己知彼。但列强与中华之间语言不通,知己知彼必须先过语言关。

当时英国为列强之中的首强,英语也成为国际主流语言。那么曾纪泽是怎么学习英语的呢?很简单,背《圣经》。

原来在他年幼之时,深具远见卓识的父亲曾国藩就开始对他进行“中西结合”的培养,除了传授国学之外,还请来外教,开始教授西洋文化,首先就是英语。这位外教恰好是位传教士,大约是想把清朝重臣的家庭都发展成教徒,一来就宣传《圣经》。曾国藩则觉得这《圣经》与中华《诗经》听来类似,既然《诗经》是国学启蒙之物,那么就将《圣经》当作西学启蒙之物吧。曾纪泽就这样开始了英语学习。这种笨办法反映出了曾家在学习上的一种家风态度,那就是持之以恒。

而曾国藩之所以要在家书中专门提醒曾纪泽持之以恒的道理,除了强调家风之外,还在于曾纪泽在学习上曾有浅尝辄止的毛病,必须用一些看似笨拙的方法来养成勤奋的习惯。

曾纪泽也没有辜负父望。在幼年背《圣经》之后,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接触英文,在后来要担当外交使命时,才开始再度学习英语。此时他已是年近三十之人,每日有许多繁忙公务相扰,精力大不如前,但曾纪泽凭着当年背《圣经》的精神,采取每日抄写、背诵英语语句一二十条的方法,长期坚持,硬是自学成功了。他的英语功底后来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可以用英语写一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政论文章《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于权威英文报刊上,并在国际上造成颇大的影响力。

当然,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也不仅限于英语,他在许多领域都有精深造诣,这种造诣与他长期的勤学密不可分。根据《曾纪泽日记》记载,这位公务繁忙的朝廷重臣,每日都有例行的、不可缺的学习任务。除了英语之外,还有书法练习、阅读等。

在这种长期学习之下,他不仅博闻强识,还极富观察力,对于外交家而言,这是十分关键的素质。故而在代表清朝出使列强时,他能透过迷雾,看到列强强在何处,清朝弱在哪里,而列强的弱点又在哪里,与许多人一味地崇洋媚外大不相同。

比如当时法国首都巴黎,是欧洲一大经济中心,十分繁华,不仅法国人为之自豪,许多外国人也很是眼红,但曾纪泽却能一眼看穿这浮华之下的问题: “巴黎为西国著名富丽之所,各国富人巨室,往往游观于此,好虚靡巨款,徒供耳目玩好,非尽能专心壹志以攻有益之事也。”

尤其可贵的是,他在观察与对比中,认为中华当时之所以落后列强,就在于中华传统的学问偏离了儒家本来主张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是为功名所做的八股文。

可叹当时的朝廷用人之策,就是多用会写八股文的废物。在与沙俄的交涉之中,晚清政府就派了一个名叫完颜崇厚的举人前去,这个人不通外文只通八股文,竟然擅作主张,将大片土地割让给了沙俄。晚清政府急忙派曾纪泽前去挽救。面对沙俄的恫吓,对这个野蛮帝国十分了解的曾纪泽,沉着应对,最后成功挽回了失地。

知识就是力量,好学之家风,更是力量。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平定太平天国的事迹:

咸丰四年(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

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曾国藩

是的。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

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扩展资料:

曾国藩的弟弟们:

1、曾国潢

曾国潢(1820年—1886年)。原名国英,字澄侯,族中排行第四。曾麟书第二子,捐监生出身。他比长兄曾国藩小九岁。而比其弟曾国葆大八岁。

这样,在兄弟五人中,长兄在外读书做官,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他四个兄弟中的长者。所以他比其他几个弟弟懂事得早,帮父亲料理家务所占去的时间当然要就多一些。

2、曾国华

曾国华(1822年7月14日—1858年11月15日),字温甫,一号深斋、行宽六,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胞弟。跟随李续宾力战死,赠道衔,予骑都尉世职,谥愍烈,入《清史列传》忠义传。

3、曾国葆

曾国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恒,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人)人,曾家五兄弟年最幼者。

曾国葆是1859年因悲愤兄国华战殁于三河镇,加入湘军作战且改名为曾贞干,于讨剿太平天国“包围南京”之前哨战以寡击众,大破各路来援李秀成太平军十万,建功甚伟;

却在1862年12月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京雨花台湘军大营内,“包围天京”战略遂改由兄长曾国荃接手于1864年克竟全功。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家乡曾国葆妻,叮咛弟媳需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弟体弱”,足见兄弟手足情义。

——曾国荃

——曾国潢

——曾国华

——曾国葆

曾国藩家风家训如下:

1、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2、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6、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7、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8、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9、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扩展资料: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曾国藩

曾国藩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扩展资料

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

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

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在家里种了什么东西,又可以美化环境,还给家庭带来收入?

曾国藩是晚清的一名大臣,他一生推崇儒学,但对从商也并不看轻,他曾在家里种植大量的竹子,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他利用竹子编织竹器,加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