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张之洞既然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他16岁的时候,就在乡试中荣获第一成为解元郎。而且张之洞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长,那就是对对联,他对出来的对联,可谓是字字工整,字字珠玑,所以说他以对联而被慈禧太后得知。
张之洞非常的有才能,他不管是在文学造诣上,还是在政治见解上,都非常的优秀。他在公堂之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家族有许许多多的朝堂官员,所以说他对于朝堂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他的思想先进,能够一语命中,慈禧太后就因此特别的青睐于这个张之洞,最后张之洞也不负慈禧太后的期望,为大清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张之洞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在他父亲死去之后,恰逢到了他的科举考试,但是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科举考试,为父亲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张之洞又因为是哥哥监考,所以他必须得避讳,这样他的科举考试就延迟了两三年。后来慈禧太后听人说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对对联十分的工整,而且十分的有深意,因为张之万和张之洞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慈禧太后就叫来张之万前来询问,得知张之洞乃是他的同族兄弟,所以说这又让慈禧太后对他更加的赏识。
真正改变张之洞命运的一次机会,是在他参加殿试的时候,他本来并不是第一批的三甲人士,但是慈禧因为太后对他格外的赏识,于是就让他位列三甲。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关于局势的分析,张之洞字字在理,所以说引得慈禧太后大加赏识。后来慈禧太后出了一个对联,让三甲的状元郎补充下一句,张之洞不假思索,立刻就想出了下联,而且每一句话都夸赞慈禧太后,这一句话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所以说张之洞的命运也就因此而改变。
张之洞,也是晚清名臣,尤以大力兴办洋务而著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晚年也号抱冰。他是直隶南皮人,所以后世也多称其为张南皮,或直以南皮代之,死后谥为文襄。
张之洞非但官做的大,学问文采无不精深绵长。他本是神童,九岁能背诵四书五经,十四岁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十六岁举进士第一名,为解元,二十六岁入都会试考中探花。张之洞廷试之时作施政对策,指点江山,破除旧套,洋洋洒洒数千言,大有东坡政论风采。考官范鹤生先得考卷,见之大喜,力荐此篇夺魁,可惜最后没有选上榜首。
唐人孟郊有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见这得中金榜的喜事。张之洞二十多岁就登科及第,还高中探花,自然与同科进士及都门文士诗酒唱和纵乐多日。一天,这些人在北京香山陶然亭宴饮,文人作乐当然得有些耍子,大家就说做些无情对来试试才气。平常的对联,除了要求上下联平仄和谐词性相对,还会要求上下联内容关联紧密而又不合掌。而无情对则不同,只讲究上下联词性相对平仄和谐,而内容最好绝不相干,甚至差别迥异,以此产生奇趣妙趣为佳。
传说张之洞是无情对的创始人。这一天张之洞拿出无情对来大家共对。比如出句“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自对了一句“果然一点不相干”。按今日,果然就是一个词嘛,怎么能和“树已”相对,但是细细一想,不管意思的话,“果”对“树”,“然”对“已”不正是工整的很吗?在座的一位大学者李慈铭也对了一句“萧何三策定安刘”。
乍看之下,也是上下联内容全无关联,而且词性也对不上,但是无情对就讲究个有趣,细细一想,“萧”可作为名词,“何”当然是虚词,“斧”“干”“刘”还都是古代的兵器,这不就全对上了嘛!拐了个弯,趣味也就显出来了,文人游戏就是看敏捷看奇趣的。
宴席最后,张之洞又以宴饮之地“陶然亭”出了个无情对的上联,大家想了想,内中一个叫李文田的打趣说道:“若是作无情对,我有一个妙联可对,那就是阁下你的姓名啦。”大家细细一想,都大笑起来,“张之洞”对“陶然亭”,确实是天生凑巧的无情绝对了。
张南皮有一回入都,友人余金梁去见张之洞,二人深夜晤谈,臧否人物,议论历朝历代名相之作为。张之洞称赞谁呢?明代名相也是自己的本家张居正。大家知道,张居正其实后代名声褒贬不一,尚有一干文人指为权臣,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理想的辅相之人。
然而张居正是实干家,张之洞也是实干家,自然心有灵犀了。友人余金梁却有不同意见,他说:“江陵张居正比不上留侯张良,调鼐阴阳乃为良相。然而张留侯却还比不上张柬之慷慨反正。”我们知道,张柬之是武则天时丞相,后来率人逼宫,逼武则天退位,扶太子李显继位,复李唐神器,可谓有大功于唐朝。其行事果断,竟然敢于政变逼宫,虽然手段超出儒家纲常礼仪,但毕竟行的是所谓李唐正道。但余金梁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说出这么一番话,肯定是暗有所指,慈禧太后不正是武则天,光绪皇帝不就是被打压的太子李显?
余金梁还口口声声说张良的“默筹调护”不如张柬之的“慷慨反正”,这意思不就是暗示张之洞要效法张柬之,行拨乱反正之事吗?张之洞听了作何反应?须发怒张,眼神如电闪,几次深目望向余金梁,似乎想要说话,但最终还沉默而止。二人谈话无疾而终。不过后来,张之洞曾对别人评价余金梁这个人,说他:“年少胆大,思虑深远,但恐怕会以言取祸哪!”余金梁听闻后,最终明白了,张之洞不愿效法张柬之,长叹几日,以为失却谋国之臣了。
文士狂狷,自古皆然。张之洞身为封疆大吏,气度还是有的。有一回,他的侄子高中,大宴宾客,大家冲着张之洞的面子,许多都去了。多是文人,席间就做文章相贺,全都是些拍马屁阿谀奉承的狗屁文章。座中有一位大名士不高兴了,读着这些污人耳目的狗屁文章,当即就给撕了,怒掷于地。张之洞也没有怪罪,饮食如常,第二天跟别人说起此事的时候也只说:“某人的批评固然不错,但于我面子上下不去耳。”
张之洞简介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人。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香涛(一说号香涛),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张之洞于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时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等职。
入侵时,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唐才常,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1909年)病卒,赠太保,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传世。
人物评价
清廷上谕称赞张之洞:①公忠体国,廉政无私。②提倡新政,利国便民。
谭嗣同说: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达变,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
宣统元年(1909年),汉冶萍公司叶景葵评论道:假使张之洞创办之时,先遣人出洋详细考察,或者成功可以较速,糜费可以较省。然当时风气锢蔽,昏庸在朝,苟无张之洞卤莽为之,恐冶铁萍煤,至今尚蕴诸岩壑,亦未可知,甚矣功罪之难言也。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 生于贵州义府,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39代孙(元代张养浩的16代孙)。
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本文2023-11-28 21:16: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