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甘肃武都安化的焦姓,有谁知道这门焦姓的来源?我连族谱的辈分也不知道。知道的拜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我是甘肃武都安化的焦姓,有谁知道这门焦姓的来源?我连族谱的辈分也不知道。知道的拜托,第1张

焦伯: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

焦(Jiāo)姓源出有四:

1、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系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即姜宁,为春秋诸侯国许国君主:前581年─前547年)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通鉴》所载,南安焦姓出自氐人;(两晋、十六国时,氐人曾建立“仇 池”、“前秦”、“后凉”政权。)

② 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四姓有焦,别为一派;

③ 西夏人中有焦姓;

④ 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后改为焦;今满、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

⑤ 根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另为一派。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灭于晋,于是子孙纷纷出奔,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西徙陕西,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山东播迁。先秦时期,焦姓人于史书不显,表现得较为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姓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东汉时,入载史册之焦姓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姓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姓,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今定州)、广平(今鸡泽东)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有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人焦先,梁人焦宝愿,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焦遗、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为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姓南迁外,更多的焦姓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甘肃一带。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胜。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虽造成焦姓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的播迁,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还有战火不焚烧的净土。宋靖康之耻后,焦姓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全国焦氏统一字辈:“和云麟中祥锡延顺保昌宏福江德润国英继庆常前发廉守礼荣贵积贤方”。

姓下第一字:“宏江润国继常前廉守荣积方”;

姓下第二字:“福德英庆发礼贵贤”。

山东平阴焦氏字辈:“春廷万京绪广怀名正顺庆乐文学元同化荣伯玉希召义法传”。

山东齐河焦氏字辈:“士言召宗凡,方裕(玉)守(兴)体传(田)”。

山东即墨焦氏字辈:“元希正宗泽延明清毓国同华作善锡庆”。

山东蓼蓝焦氏字辈:“受成希世敬和修平传经延续振起家声”。

山东泰安焦氏字辈:“元历恩德成忠志明星”。

山东日照、诸城焦氏字辈:“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得庆兆衍正宝维良”。

湖北通山焦氏字辈:“南元家学裕从国列文章”。

湖北宜昌焦氏字辈:“正德维永世发文学”。

湖北庥城、重庆焦氏字辈:“耳兴应大仁义永芳玉成家国金生九章”。

湖北十堰焦氏字辈:“志大兴隆永远昌盛应天洪发裕厚传家孝敬忠义荣耀光华祖功宗德世代明霞”。

湖北焦氏一支字辈:“攀魁守发祥贤次圆明亮”。

安徽合肥焦氏字辈:“席福其长传家有宝”。

江苏丰县焦氏字辈:“元运文明世泰景祥慎修宗德永保家邦”。

河南民权焦氏字辈:“清明家道显仁仪见先天”。

河南睢县焦氏字辈:“祥道太广明善”。

陕西神木焦氏字辈:“炳元士同雄培养史作林”。

四川叙永焦氏字辈:“廷学成云喜”。

焦氏一支字辈:“焦必定兴洪家善广吉忠世尚传夏运存开永继祥”。

焦氏一支字辈:“可(继)福玉长清希学”。

焦氏一支字辈:“元运文明世泰景良慎修宗德永保家邦”。

焦氏一支字辈:“中元日恒正维德永世昌”。

湖北省孝昌县、大悟县、武汉市焦氏一支字辈:“元亨利贞 正大光明 祖功永懋 家道长兴 已扬义子 克绍先行 文章华国 缵绪增荣……

王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在中国河北、辽宁、山西、山东、江苏等省,国外也有。王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3]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太子晋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太子晋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

  例如信陵君魏无忌,先是避难于泰山,至西汉时期入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兰陵君,其后裔子孙认为自己源于王族显贵之家,便易姓为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福建王氏的祖先是三王开闽的王潮

呼延、卜、兰、乔、姜、姬、宇文、慕容、拓跋等等。

在“五胡乱华”的135年中,五族统治者先后在华北及巴蜀建立过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公元386年,鲜卑的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公元439年统一北方,传至孝文帝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在短短三十年中近百万的鲜卑族人基本上实现了汉化。作为汉化的根本措施之一,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鲜卑语复姓,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

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皇族近亲及贵族九姓也相应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144个姓氏除少数保留复姓外,基本上都改成汉姓,并绝大多数收入了后世流传的《百家姓》中,经过这次大的民族交融,隋唐两代的许多重要政治、文化及军事人物都具有了鲜卑或其它兄弟民族的血统。

中国姓氏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历史上每一次的民族交融,都促进了姓氏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民族团结、融合的风貌,构成了中华姓氏的一大特色。

  

先秦时代中国人自称华夏族,这里的“中国”二字是狭义的地域概念,专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被称为“四夷”,即“东夷、北狄、南蛮、西戎”,中原华夏族与“夷、蛮、戎、狄”四族构成了以地域方位、民族特征划分的五大民族集团。

而“汉族”这个名称是汉朝以后才产生的叫法,它特指使用汉语,具有共同地域,共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已在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先秦五大民族集团的成份。汉族姓氏文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

夷夏姓氏交融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是殷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几百年内。凡接受了华夏文明的各族,大体上融合为“华族”。于是蛮、夷、戎、狄的许多姓氏,也逐步加入华夏姓氏,使华夏姓氏得到了第一次的扩充和发展。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南方的楚、苗姓氏和西北的戎、狄姓氏。

周朝立国之初,分封诸侯,周成王封苗人酋长的后裔熊绎于荆地(今湖北省南漳县西荆山一带)。熊绎属芈姓,其子孙不断扩张,立国号为楚。春秋时期楚国兼并了45个小国,国力日益强盛。

到战国时,其疆域北接中原(黄河中游),东抵大海,南邻百越,西有巴蜀,为战国七雄之一,楚人自称“蛮夷之邦”,以本土巫文化为基础,后接受中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特的“楚文化”。楚国的公族有昭、屈、景三氏,庶族则有熊、鄂、罗、龚、督、申等等。

而巴郡蛮酋有罗、朴、督、鄂、度、夕、袭七姓,巴南则有盘、冉、元、巴、李、田六姓,自称出自盘瓠氏(盘古氏)之后。

西戎族则以姜姓为首,为传说中炎帝的后裔,与羌族有血缘关系,西部的秦国为嬴姓,也为华夏族与戎族交融的姓族。秦穆公时兼并了12个戎国,拓地千里,成为西戎霸主。

与此同时,地处华北的晋国也融合了北部的戎狄之邦,兼并20余国。散居于山东和苏北以及辽东等地的莱夷、风夷、黄夷、兰夷、白夷、赤夷、林方、人方、孟方等数十个夷族部落、方国也逐步为齐、鲁等国所兼并,融入华夏族的集团。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激烈动荡和诸侯兼并,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的众多“夷狄大姓”多融入华族姓氏。 

夷夏姓氏交融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西晋末年到隋唐的“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北方的民族。

匈奴亦称“胡人”。据《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也即古代文献中所称之“鬼方”、“昆夷”、“猃狁”、“犬戎”,与华夏族有近亲关系。

汉代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下归附汉朝的称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逐渐南移,东汉末年进人今山西、陕西及辽宁、河套一带。入塞匈奴因汉初和亲政策,刘姓公主下嫁匈奴,故从母姓为刘氏,此外尚有呼延、卜、兰、乔四支贵族姓氏。

  

羯族一向依附匈奴,为入塞匈奴中之羌梁部,散居于上党郡一带,与汉人杂处,改用汉姓,如建立后赵之石勒即是羯人。

  

氐族自称为盘古后裔,上古时代就与殷商有交往。魏晋南北朝时居于武都郡及甘、凉一带,后逐渐入关与汉人杂处,改用汉姓。

  

羌族又称西戎,西周时就有姜姓之戎与姬姓之戎,与华夏族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散居于凉州(今宁夏、甘肃一带)各地,较早采用了汉姓,如后秦国的姚苌即是。

  

东胡鲜卑族世居辽东、辽西及塞外,东汉桓帝时始建立国家。魏晋之际,其诸部大人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相继兴起,并渐次迁入内地与汉人杂居。

  

-五胡十六国

姓严名兴家,住湖南临湘辈分凤字派,家谱派号我只知道,祺,文,清,凤,托,盛,德,久,前,昌。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2013年,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严姓排名94位。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严姓大约有12万多人,大约占中国人口的o16%,排在宋朝时的第九十九位。湖南为严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严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福建、安徽、河北、山西、湖北、浙江等省。

明朝时期,严姓大约有37万多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一跃上升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姓氏。浙江是严姓第一大姓,约占总严姓人口的23%。浙江、陕西、江西、江苏是严姓的主要聚居地,四省严姓大约占严姓总人口的近70%。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广东等省。

1、安徽安庆宿松何氏字辈:“德高望重爱幼移强昭明赤习美德贤良。”

2、甘肃临洮何氏字辈:“守法天可吉,如廷永其存,正大光明兴,万事成全胜”。

3、湖南楚南何氏字辈:“元自周廷运亨同家国光利开盛世彦贞祖发源长典学能崇德谟嘉可致祥训常殷鲤对诰定锡龙章。”

4、湖南资兴何氏字辈:“汝忠佐圣明英豪起万基志邦景如道茂俊均渊希正兴文学效见贤即思齐光前由丕显裕后在善贻本支开百世永远庆昌其泽深兼德厚奕冀同被之福长乘昭代蕃衍定可期”。

5、湖南浏阳何氏字辈:“世德承祖,家传继宗,光明正大,贤达宜从”。

6、四川富顺飞龙镇-支字辈:学文聪世昆,廷元大发兴,光宗延德泽,永远应家成

扩展资料:

何氏人口分布:

明朝时期,何姓大约有1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强,为明朝第十六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何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何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浙江二省,大约占何姓总人口的346%,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广东、四川,这四省的何姓又集中了34%。

宋元明600余年,何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何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两大块何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转向东南部。

-何氏

我是甘肃武都安化的焦姓,有谁知道这门焦姓的来源?我连族谱的辈分也不知道。知道的拜托

焦伯: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