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族谱寻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1收藏

魏氏族谱寻源,第1张

《魏哲墓神道碑》公讳哲,字知人,巨鹿曲阳人也。七代祖靖非,前秦征北大将军,镇北地上郡,其后子孙因家于宁州襄乐县。

《大唐故京兆府鄠县尉钜鹿魏府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兼慈,字宅相,钜鹿曲阳人也。 开元十五年(728年)六月十三日终於恭安之里第。

《唐故朝散大夫前行河内郡河内县令上柱国钜鹿魏公墓志铭并序》公讳兼爱,字平,钜鹿下曲阳人也。以天宝五载(747年)二月三日终于安邑里第。

《唐故巨鹿魏府君昆季墓志》墓志拓 公昆季天伦也,讳敏,字敏。令弟讳端,字端。巨鹿曲阳人也。以大历九(775)年夏五月四日祠

根据墓志记载 巨鹿魏氏 是毕公之后 祖籍地钜鹿下曲阳 今河北省晋州市 代表人物是 魏收 魏征

一、总目成于众人之手,多有自乱体例的地方。举例如下: 1.556——0002条家谱所藏地有“美国国会图”,556——0161条作“美国国会”。

2.556——0159条书名魏氏族谱加了[ ],别的书名均未有,不知何意。

3.556——0140条“清康熙四十七年”未换作公元纪年,556——0141条“明洪武四年”也未作换算。今依《中国历史纪年表》增补。

4.556——0054条未列藏地。 二、语体失误: 1.556——0170条:“谱奉元代人日元,字国泰为始祖”,此句不合中式语法,在全篇中显突兀。 三、家谱中需注意的地方: 台湾的地区分划受日本影响较大,“国”下设县,县下设市及乡、镇,只有省辖市和县为同级。如总目中有:

1.556——0156条“后裔散居新竹县新竹市”,区域上下级倒置。

2.556——0149条有“台北县”,556——0151有“台北市”,556——0152有“台北市”,556——0153有“台北市”,556——0154有“台北县”。 四、本词条说明: 1.底本为南图所藏《中国家谱总目》魏姓部分,为相机拍摄。

2.正文中的“X”,为照相模糊,不能看清,待日后补正。

3.《中国家谱总目》所收魏氏家谱未必全部,如我所见到的商丘魏氏家谱,未收入此书。

4.学者,天下之公器。如有能提供总目中所收书或未收书的,请帮忙补正。不胜感激。

庆彬于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魏姓,源于姜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因为毕国为西戎攻灭,他便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攻灭了许多小国,使晋国疆域扩大,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多次随同晋献公出征,立过很多功劳。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毕万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晋献公把魏(在山西芮城县北)封给他,他的子孙就称为魏氏。毕万的子孙毕犟随同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回国后被封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战国初年,魏氏联合赵、韩两家攻灭其他家族,瓜分晋国,建立魏、赵、韩三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另外,外姓有的改姓魏,如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宋代魏了翁本姓高,他们的后代也都跟着姓魏了,亦称魏氏。望族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盖问国之有史独家之有谱,国无史不只兴衰之来源无,谱不知支派之分流,修谱者所以尊崇祖德而定支派者也,亦仁人孝子之所能为也。

余当问先人有言先祖家世朱城南关,自明迁徙北京魏家胡同,因报效有功,迹封铜镇,以故辞职落户汶邑(山东省汶上县)素以耕读传家,咸称名门。

盖闻始祖兄弟二人(曾被抄家幸存二人)长:尽忠,次:尽孝,孝祖以北京为首都,不愿留居俾邑,竟回北京魏家乡环居住,延至三世文人辈出。北京二支因贺举事来家,将家谱请去千里迢迢,往来有阻,以致志谱流落北京,至今未能接续也。

今者本族贵龄玉彬、玉华等每言兴欢,提倡修谱,以昭来世而有系统也。况自清朝至今二百余载,未曾一续,若不再续,历年多则生齿繁,生齿繁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性情离而志气抒贫,犹木之无本水之无源,不可重浩欢也哉是故古人赖有家谱之作,所以承前垂后意固深远,而以甚夫水者或忘至深源,探本者之多至失本而为此以约之不乱,统使亲也贵龄玉彬玉华等念及此者已久矣,顾其事不能远集然恐迁延日久,及今不为则夫继世而后者益多,历世越远后之人纵欲识所谓宗于何起派欲何分孰为近户孰为远支且有茫然莫指一辞者矣,又何望乎敦渊睦之风而隆亲亲之谊于弗哀也哉,矧现民值国成立提倡民族时代由家族宗族立基某某等,岂能忘一脉之所流哉,马爰于是集合族人仅按本支草创以定支派,俾有所守容后赴京请谱,亦是不忘本之一,助云尔余不敏谨作此记。

命名定式:尽、春、兴、邦、国、广、震、贵、玉、同、庆、林、连、昌、铭。

魏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魏姓家谱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忠贤(明末阉党罪魁魏忠贤)

魏氏族谱寻源

《魏哲墓神道碑》公讳哲,字知人,巨鹿曲阳人也。七代祖靖非,前秦征北大将军,镇北地上郡,其后子孙因家于宁州襄乐县。《大唐故京兆府鄠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