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副对联告诉我们老一辈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那副对联告诉我们老一辈对青年一代的关怀,第1张

教育家徐特立同志题赠进步青年的一副对联,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关怀。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徐特立(1877年-1968年),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湖南省教学能手不是湖南省教学最高荣誉。

1、湖南省教学能手是在教学竞赛中成绩突出、表现出色,被授予的称号。

2、湖南省教学最高荣誉是徐特立教育奖。湖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同志的故乡扬湖南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鼓励广大教师终生献身新时代教育事业,特设立“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

  说法比较多,但是我认为应以徐老的自述为准。

  徐老在《我的生活》中写道:“一九O六年在江西也发生了一件教案,……我在修业学校给学生讲述这些惨痛历史,……遂……拿出一把刀,断下自己左手的一个指头”从前后文的联系看,似乎指1906年;若从讲“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似又指其后某年;语意不明,较难确认他的《六十自传》写的较明确:“二十九岁时做过反对铁路国有以反对满清的运动,发动了全省城的学校罢课,我断指写过血书”

  按徐老生于1877年,二十九岁时为1906年,断指血书亦应指发生于是年。 吴玉章与徐老的说法相同,他说:“1906年初的南昌教案,就曾经轰动一时。……当时正在长沙教书的徐特立同志,闻悉之后,立即向同学们演说,他愈说愈恨,随取菜刀砍去一指,誓与众同报此仇。谁知彭国钧却用这血指写了‘请开国会’等几个大字,竟以革命者的鲜血去作改良主义者升官发财的工具。”

  血书原文,如图:

文盲教育部副部长

十四岁参加革命的“文盲”教育部副部长

曾如清同志出生于1915年,江西吉安人,和曾山同志同一大家族,是他的侄子辈。1929年十四岁的他便在和小伙伴一起秘密找曾山等同志时,参加了革命和家乡的农民暴动,1931年终于找到了堂叔曾山同志,参加了红军,当了曾山的警卫员,同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党。在革命队伍里他这个从小做工的文盲,学会了读书、认字、写文章。他的墙报稿引起了徐特立同志的注意,便向曾山提出要调曾如清到他那里工作。于是他调到了中华临时苏维埃教育部,下乡搞冬学,后来担任了中华苏维埃教育部巡视员,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最后还当上了赣南省的教育部副部长。

红军长征后,他任于都县委副书记和游击大队大队长等职坚持游击斗争,不幸被捕。但他不惧敌人严刑拷打,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只说自己是个文书,因而被判8年徒刑,关进了南昌军人监狱。在这里他和乔信明相遇,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起来的友谊。

狱中斗争的坚强斗士

时任北上抗日先遣队20师参谋长的乔信明1935年2月随方志敏同志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数倍于我的敌人围剿,寡不敌众而被捕,被判无期徒刑,也关押到了南昌军人监狱。四个月后,乔信明正遵照方志敏同志的临终遗嘱,悄悄在狱中寻找坚定的革命同志时,发现刚入狱不久的曾如清来后,另一个好同志何秉才就不太来找乔信明等聊天了。经过了解,才知,曾如清认识曾在中华临时苏维埃教育部当秘书的何秉才,因何曾受过错误处理,他又不了解何在狱中的情况,故而两人有意回避。乔信明发现曾如清是个坚定的好同志,很快解开了两人的误会。不久便向他以及其他几个同志传达了方志敏同志的指示,组织建立了监狱党支部,乔信明任支部书记,曾如清任组织委员,何秉才任宣传委员。他们不仅把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还逐步发展了斗争坚决的同志入党,扩大了革命队伍。他们发现病号监里敌人的管理比较放松,同时曾如清正在那里治病,对那里情况熟悉,就纷纷装病到那里开会,研究斗争方案。在乔信明领导大牢难友开展绝食斗争期间,虽然曾如清在病号监,他却自觉地参加了绝食斗争,最后迫使敌人把关押在黑牢的难友放回大牢,答应了他们提出的改善监狱生活的部分条件。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刑期较短的曾如清被提前释放出狱。出狱后,他积极联系,设法营救仍在狱中的难友,但因国民党将乔信明等转移,未能联系上。乔信明等后来经徐特立同志营救,于1938年2月出狱。

被通缉的组织科长

1938年曾如清被分配到皖南军部政治部任民运部组织科长,他费尽心血整顿了一支当地的抗日游击队,邓子恢同志给他们授予了新四军沙洲游击大队的番号,却遭到了国民党三战区的两次袭击。他们奋起反击,惹怒了国民党三战区,便捏造罪名,对曾如清下了通缉令,勒令解散沙洲游击大队。我们的项英同志居然糊涂地指责曾如清破坏了统一战线,要他做检查,并取消了新四军沙洲大队的番号,还把他从铜陵地区调回军部。后来还是谭震林同志设法将这支部队编入了他的新四军三支队,成了正规的新四军部队。曾如清随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同志到茅山巡视之时,陈毅同志说:“你在皖南受委屈了,国民党的‘通缉令’就是最好的证明,我这里正需要你这样的干部。”立即把他“挖”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当民运科长。

曾如清同志人称“老头子”,40年代至50年代时,他年仅30上下,身体却异常衰弱,个子不高,瘦骨嶙峋,经常咳嗽。但他就以这样的身体一直勇猛地战斗在第一线,还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达十几年之久。

不许说一个退字

1940年8月黄桥决战前夕,时任新四军一纵一团团长的乔信明正在要求上级给他派政治部主任时,阔别三年的曾如清出现在了眼前,而且还当了他的政治部主任,他们又成了战友,欣喜之情一言难尽。在黄桥决战的战场上,他带领一团三营的七、八两个连在高桥歼敌四百余人,切断了独立六旅的退路。在消灭敌八十九军军部的野屋基战斗中,曾如清的军裤和帽子被打穿,警卫员以为他负伤了,要背他下去,但平时文弱的他却在枪林弹雨中大喊“不许说一个‘退’字!”,“***员跟我来!”一些正在后撤的战士在他的带领又向敌人猛冲。给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待后续部队赶上来之后,敌人被迫撤退。

打曹甸时,这种情况又一次出现,部队被敌人的火力压得退下来时,他率领警卫员冲进开阔地,于是退下来的战士们立即跟着他冲上去了。他就是这样一个身先士卒的勇猛的指挥员,此时一点也看不到他平日那种经常浮现在脸上的温和、亲切的神情。

1941年4月在姚家岱战斗之后,乔信明就因病离开了一纵一团,在这里他虽然仅战斗了不到三年,却和曾如清以及叶飞、钟期光、张藩、刘先胜、廖政国等同志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尤其是和曾如清由于曾同在国民党监狱坐牢,共同进行监狱斗争,更是成为一生的挚友。所以虽然乔信明离开了一团,后来又双腿瘫痪,但是他们一直挂念他,帮助他,看望他。而曾如清虽无机会来看他,却省下自己微薄的营养费,托人带给乔信明。

打开泰县抗日局面

1942年9月到1943年10月在泰县抗日根据地遭到威胁之际,曾如清奉命率一团二营到泰县恢复巩固抗日根据地。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起泰县独立团,组织部队打了东夏庄、缪家埭等大胜仗和一系列小胜仗,有力地打击了日伪企图消灭我根据地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巩固并扩大了泰县抗日根据地。在敌先头部队闯到我团部指挥所附近的紧急情况下,他反应敏捷,立即打出两梭子子弹,我伏击部队闻声立即出动,全部歼灭敌人。这样的成绩却是他用健康换来的,他有次发病,痛得从床上滚下来,刚吃的药又全部吐出来了,要送他去医院,他却摆摆手说,总结还没有做。

芦家滩阻歼日寇

1944年在车桥战斗中,一团担任的是阻击敌人增援的任务。他和团长廖政国一起率领战士布置地雷阵,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他又沉着指挥部队,要求战士把敌人放近了,直到敌人的刺刀逼近眼前,才发出打击命令,狠狠地准确地打击了敌人。在敌人企图逃窜时,他亲率预备队出击,包抄敌人和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将敌人打败。晚上,他在漆黑的芦滩边,机敏地发现了敌人的另一批援兵,在和团长廖政国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独立做出决断,立即调整部署,组织兵力成功地阻击了企图增援的敌人。这次战斗的胜利使一团名震新四军。

以少胜多阻击强敌

1945年春,苏中军区组建教导一旅,曾如清任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奉命南下,又改编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曾如清率十一支队为先遣队,为开辟闽浙根据地做准备。在这里他首先抓好了部队在新的地形--山地条件下的作战训练,同时非常关心新区的人民,万分注意掌握政策。在当地人民确实困难,又不了解我军的情况下,他对没有征集到粮食的同志毫不责怪,反而赞扬他们做得好,使群众了解到了我们是什么样的部队,后来果然顺利地征集到了粮食。在参加孝丰第三次反顽战斗中,他率一个团的兵力,阻击敌人三个旅,结果以少胜多,赢得了主力支援时间,最后获得了战斗的胜利。所以有同志评价他,既长于做政治工作,又很能打仗,有很高的军事素养。

嘀血孟良崮

抱病体战淮海渡长江打上海在这场歼灭敌王牌军七十四师的战斗中,时任一纵一师政委的曾如清担任的又是艰巨的在孟良崮西北的阻击任务。他果断地调集兵力稳住了天马山主阵地,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他累得吐了血。但此后,他仍然拖着病体投入了出击鲁南、睢杞战役、常郎屯、王老集、窑湾攻坚、水口防御、追歼围歼杜聿铭等淮海战役中的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

担任了五十八师师长兼政委的他接着又率部参加渡江战役,从扬中突破天险,创一昼夜猛追敌 75公里,一个团俘敌一万二千多的辉煌战绩。他依然没有休息,率部又投入了解放上海战役。奉命取平湖、克金山卫、猛攻三十七军,连克百曲车站、三林塘、扬思镇、进抵周家渡、再攻洋泾、烂泥渡、掩护友军克高桥、肃清浦东守敌,为解放大上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而他的健康却每况愈下,在解放上海后,终于检查出他早已患肺结核。支撑他进行这一系列的战斗的就是他那坚强的意志,不屈的斗志。

带病战斗在朝鲜战场

1950年6月美帝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1月二十七军奉命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二十七军政委的曾如清虽然已查明肺病染身,经常咳嗽痰中带血,仍然踏上了这零下三十多度的国土。他日夜操劳组织抢送物资到朝鲜,在积雪没膝的情况下步行三、四里去给伤员做报告。更出色的是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领二十七军官兵打了出国第一个好仗,歼灭了美军一个团、两个营(其中一个还是炮兵营)。不仅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还缴获了美军第七师三十二团的军旗。

二十军还出了杨根思这样的国际主义英雄。而他早在1948年在杨根思所在的连队蹲点时就发现了这个英雄人物,经批准,杨根思获得“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后来又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将他从班长提为排长,又在战斗中立功,又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时已为连长。

而曾如清本人则获得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二级国旗勋章两枚。

新疆蒙屈冤

闯工总司,斗王洪文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敢于也善于和造反派斗争。在上海时,为了解决港口货物积压问题,他闯进上海“工总司”,正面和王洪文谈判。利用王曾在志愿军二十七军当过通讯员的关系,以老首长的资格,命令王立即恢复上海港的生产秩序。

1967年三月曾如清奉命调新疆建设兵团任副政委。他发现新疆的问题在兵团领导内部,当他谈出自己的看法后,却遭到来自四人帮的陷害,污蔑他有历史问题,将他排挤出了新疆。直到1980年才得到平反。

徐特立同志的一生,是一部可使人深得教益的近、现代革命史教科书。他走过的道路,也是我国老一辈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荣道路。徐特立以爱国情感为思想契机,从信奉康有为、梁启超转为中山先生的信徒;从醉心于“教育救国”,转到赞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党左派,最后,在革命斗争实践和党的教育下,信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由激进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和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为民族事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徐特立同志早在他的青年时期,就作为一名勇猛的民主革命斗士,为湖南地区的辛亥革命运动和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诸多贡献。这是他不平凡一生的伟大起步。

那副对联告诉我们老一辈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教育家徐特立同志题赠进步青年的一副对联,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关怀。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徐特立(1877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