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现一本明朝族谱,难道清朝真的篡改了明史?
中国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个朝代在取代另外一个朝代后,必然会对前朝历史进行修编,整理出一部史书,这也是为何我国两千多年历史能够详细记录的下来的原因。公元1645年,也就是顺治二年,清军入关还没多久,一名叫做赵继鼎的官员便奏请顺治帝,希望修《明史》。
虽然顺治帝一开始以国家尚未稳定为由并未同意,但随着底下官员的坚持,在三个月后,终于下达了编修《明史》的口谕。这部史书从1645年开始,一直到1739年才最终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编修时间最长的史书,后世史学家对其的评价也很高。可随着时代的推移,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后,关于《明史》的质疑声越来越多,这又是为何呢?
人们怀疑《明史》真实性的主要是因为,它是由灭掉明朝的清朝所修编的,而在明朝有一部官修史书,叫做《明实录》,虽然二者所记载的事情大概一致,可经过网友们的仔细比对后,还是发现了《明史》的不少疑点。其实,不只是《明实录》,连民间留存下来的一些地方史志资料,都可以揪出《明史》的不少错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古代的历史资料重新进行了整理,除了那些官方修订的史书之外,民间代代流传的家谱也成为了重要资料。在我国福建,有一《张氏族谱》,所记载的祖先张敏生平,与《明史》有所出入,甚至让不少人惊呼,《明史》就是清朝用来抹黑明朝的,就连专家也表示,清朝或许真的篡改了明史?
张敏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大太监,家谱里面记载他是于公元1485年死亡的,而《明史》却记载他是在万贵妃害死纪妃后,张敏因害怕而自杀身亡的,此事是发生在公元1478年,《明史》强行将张敏的死亡时间向前提了10年,这又是和为何?事情要从万贵妃说起,根据记载,万贵妃原是宫中的保姆,他比自己的丈夫明孝宗大了整整17岁,几乎是忘年婚。
明孝宗十分宠爱她,而万贵妃为了掌控好后宫,不惜害死其它妃子所生的孩子。《明史》有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也就是说万贵妃利用各种手段,让还没有出生的孩子就死在了他们的母亲胎中。不仅如此,万贵妃甚至还将魔爪伸向了年幼的太子朱祐极。
《明史》称朱祐极的夭折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言下之意即太子是被万贵妃害死的,后世史学家常常用此事来诟病明孝宗的无能,连自己喜爱的太子都保护不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却不论万贵妃是否在后宫一手遮天,她受到皇帝宠爱是不错,但是当着皇帝的面杀掉这么多皇子,甚至最后还害死了太子的生母,导致太监张敏因害怕而自杀,整件事情看来是十分离谱的。此外,在《明实录》里面,并没有见到如此记载。
再回到《张氏族谱》所记载的张敏死亡时间,人们不得不怀疑,《明史》强行将张敏之死与万贵妃联系起来,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黑明孝宗,让后人认为他软弱无能,所以构造了这些莫须有的事情。历史学家的存在就是“去伪存真”,所以说,尽管《明史》是一部官修史书,也是“二十四正史”之一,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家谱?家谱又包含哪些内容呢?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主要内容包含:
姓氏起源: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2世系表: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世系表”,就是说明一个家族里,祖先后代每一个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3家训: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备感生动形象。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通常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与“经典史料”相媲美。
重修家谱
现代亦有必要
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唐的士族制度,所谓高第门阀,把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个时代,家族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阶段,隋唐到宋时代,家族体系一度解体,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明以及当政者对大家族的打压。第三阶段,也就是南宋以后,家族体系又开始复兴,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修家谱的潮流,也正是这个阶段兴起的,隋唐以前,虽然也有家谱,但并不流行,南宋以后则成为普遍现象。
现代化来临,家族体系一度受到重挫,从近代抵抗和否定传统伦理开始,到特殊年代的破四旧等活动,家谱几乎消失无踪。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复苏,随后二三十年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修家谱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它所反映的,是基本的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修家谱是一种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中一向缺乏宗教传统,对家庭的皈依和信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功能。可以说,欧美人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中国的则以家庭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传统相比,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面不相识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因为传统家庭的解体,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也发生了剧变,家庭中的情感色彩越来越淡化,修家谱无疑会加强家庭之间、家族之内的情感联系,这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建构,也不无补益。
当然,必须承认,传统的家谱所代表的价值和伦理,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等级色彩,比如歧视女性,比如刻意造假等,很多家谱都有攀附名人、乱认祖宗的问题,拉一个古代的名人当作自己的祖宗,这不是一种值得赞同的现象。有个故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门,当了皇帝之后想要给自己找一个更高的出身,修家谱的时候,一度想拉朱熹做自己的祖先,但后来觉得这种行为有失皇家颜面,所以作罢。在今天,一些人修家谱,其实还有这样的现象,觉得有一个名人祖宗,自己也与有荣焉,其实大可不必,我想更应该自己做出成就,激励后人,这比攀附多少名人都好。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隐恶扬善,好事情就夸大,不好的只字不提,很多人批评,但我觉得,家谱毕竟不是历史,隐恶扬善也无不可,毕竟是一种正向价值的引导,鼓励后人做好人不做坏人,也有它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伦理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社会对人的行为要求,只剩下一些基础性、普遍性的要求,固然更能保护个性的发展,但却失之于细致。我觉得,家谱所代表的家庭伦理,固然有不适合现代,需要改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并不与现代价值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有自身特殊的行为方式、价值模式,这也是多元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
家庭在变
伦理也会变化
社会学把家庭的类型分为几种,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所谓主干家庭,即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这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结构。联合家庭像《红楼梦》《家春秋》中的大家庭一样,有大房二房,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核心家庭则是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旦子女结婚就搬出去住,如果不搬出去,那就又成了主干家庭。
现代化以后,主干家庭迅速变成核心家庭,这一变化的原因,和城市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的时候,核心家庭只占30%多,到今天,城市已经基本核心化,乡村虽然还保留着较多的主干家庭,但也在快速地核心化。
城市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家庭结构变化,一定会导致家庭伦理的变化,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所有经历过都市化的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变化。从乡土生活到都市生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家庭观念一定会变。现代有许多人重订族谱,但是不少人已经在城市生活,他们找到城里,希望把这些人写入族谱,以前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入族谱甚至被视为奇耻大辱,多少恩怨情仇由此产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并不乐意入族谱,这就是观念的变化所致。
从历史上看,家谱、族谱,是传统时代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前的宗族势力是非常大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族权和父权、男权、夫权等一起,被当作应该摧毁的权力。不可否认,宗族传统中诸如尊敬老人、依靠长者调停纠纷等确实有正面意义,但同时族权中的糟粕也非常多,比如械斗,两村争水,同姓人都上去打,这是非常野蛮的现象。
再如歧视女性的问题,普遍来说,现在重修家谱,肯定不能公开表示排除女性,但确实也还有把女性排斥在外的现象,如果有一本家谱,里面没有家中的女性名字,你会怎么想?
家谱的意义,和传统时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宗族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也还有非常明显的父权、夫权的色彩,今天的人们重修家谱,可能有许多改变,比如淡化父权夫权、等级色彩等,但仍旧不能完全避免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的冲突。
而且,古代的伦理真的能够影响和指导今天的年轻人吗?我看未必,比如孝道,孝道的产生和古代家庭养老的现象有关,也就是说孝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养老是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仍旧有生活来源,孝道的功能失去了,自然而然就会衰落。再如亲子关系的变化,古代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式的,是不平等的,今天的亲子关系则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新型关系。
所以,在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家谱、族谱所承载的文化、伦理已经很难再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外在的表现看,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连祖父母都没有了,还要家谱干什么?从功能来看,家谱把族谱把血缘关系下的一群人放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生活,远隔千里,难道一家打架,还会天南海北地把所有人都叫来一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重修家谱,或许还有文献的意义,怀旧的意义,但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了,它本身也在变成一种小的文化传统,不大可能再成为现代家庭伦理的一部分了。
C |
试题分析:答案A在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响家族的稳定从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以维护宗族的团结统一现象的发生;答案B的表述是不符合事实情况的,因为即使同一宗姓内部也有贵贱之分,故宗族并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D先秦以来的宗法制度一直存在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和中断,所以也就无重建之说;宋明时期儒学家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明清时期”。 备考指南近些年关于宗法制度,选择题时有出现,而宗法制度里面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族谱的存在与其相关知识,对于备考来说,不妨结合有关知识,精编精选些关于族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了解,扩大知识面和视野。 |
福建发现一本明朝族谱,难道清朝真的篡改了明史?
本文2023-11-28 19:32: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