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最后结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1收藏

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最后结局,第1张

古时候人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比较信服,皇帝都请人观星象占卜吉凶,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如此做的。

本文为大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在唐文宗、唐武宗时期都曾拜为宰相。

近代梁启超对李德裕多有赞誉,将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成为中国六大政治家。

虽然政治上成就不小,但实际上李德裕的官途却并不平坦。唐朝著名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便是李党领袖,与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进行激烈的党阀之争。

李德裕曾多次因为党争的失败,而被外放为官,不能接近中央权利。后来唐文宗时期,李德裕终于成为宰相,但不久又遭废。他真正施展政治才能之时,是唐武宗继位后。唐武宗任命李德裕为宰相,君臣相知。

据说李德裕担任宰相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能预知福祸的僧人询问前程。僧人观其面告知他,他不久将会被贬谪到南方。

李德裕心里一惊,刚想问如何化解。那边僧人似乎知道他想说的话,接着说:不过不用担心,因为您命里需得吃够一万只羊,前程才会到头。现在您还差500只才吃满,所以就算被贬也很快就会回来。

李德裕爱吃羊,听了这话后决定以后都不吃羊了。哪知道十多天之后,有振武节度使派人来送米,顺路就送给李德裕500只羊,正好补齐差数。

命人送500只羊过来的节度使,其实与李德裕并无愁怨。甚至于送羊也是听说李德裕爱吃羊肉,出于讨好之心所为。只能说富贵由命,生死由天!

李德裕得知送来500只羊,心里咯噔一下,连忙找到僧人,询问他如何是好。又问自己不吃这500只羊,将这500只羊还回去,应该没有影响吧。

僧人说:这羊既然已经到了您府里,就是属于您的了,还回去也不会变好,看来您南行贬谪之路不得返矣!

会昌六年,唐武宗去世,唐宣宗继位。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所以亲政的第二天就罢去他的宰相之职,贬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

这还不是尽头,此后李德裕又遭一贬再贬,最终被唐宣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所谓司户参军,就是一个芝麻大小的地方官,正七品,主管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只短短两年的时间,李德裕便从堂堂宰相,贬到正七品芝麻官,这速度不可谓不快。

被贬崖州后,李德裕的官路算是走到尽头。后大中三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享年63岁。

在我们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可以说是最富强的一个朝代了,这一切都和唐玄宗的努力有关系,那时候的唐朝,国富兵强,粮草充足,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周围数不尽的小国都因为惧怕而不得不按时上供,那段时间人民百姓都因为音符的生活而对唐玄宗无比尊崇。

但是幸福的日子过了没多长时间,在唐玄宗后期,唐朝的大将军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变唐朝,起兵造反,谋夺政权,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安史之乱”,虽然最后唐朝的兵队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损失颇大,唐朝也一年不如一年,后来唐玄宗去世,唐代宗登上皇位,虽然他很想努力恢复唐朝原来的繁荣昌盛,但是无奈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内忧外患,毫无办法。

再后来,唐朝末年,因为唐朝的腐败越来越快了,唐武宗深知唐朝恐怕撑不了多长时间了,于是便找来了李德裕,李德裕是历史上可以和诸葛亮,王安石等齐名的伟大政治家,所以在李德裕成为朝廷宰相后,仅仅只用了六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周边小国的围攻,国家内部的争斗,以自身一己之力努力改变了唐朝一年不及一年的的情况。,甚至可以重新开启富强的唐朝,可以说是太厉害了,是唐朝的大功臣,后人称他为“万古良相”。

但是,在唐武宗去世之后,朝廷的许多大臣因为李德裕的功劳太过巨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便联合起来谋害李德裕,将他赶出朝堂,贬到了遥远的海南崖州去了,这已经是他被贬的第五次了,李德裕深知自己不可能再有翻身之日了,那些大臣将他贬到这么远的地方就是为了逼死他,这样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员就这样被贬至死,真是可惜啊。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李德裕提携的是寒士,而不是那些权贵之人,所以宋朝一些不知吃苦为何物的官僚才会说李德裕是“奸臣”,而李德裕对于有德之人来说却是大忠臣,是值得我们去怀念的。

李德裕本身出身于权贵世家,他的早年过得顺风顺水,在家族的安排下进入官场沉浮几年。等到唐穆宗上位,李德裕终于得到了重用,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李德裕突然做出了一件让人十分意外的事情,他上书请求皇帝下令严禁权贵干政,宰相跟驸马也不能在私底下碰面,这么严格的规定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且李德裕本来也属于权贵,这不是在堵自己的路吗?然而李德裕并不在乎这些。

很快李德裕就陷入了牛李党争中,在这期间牛增孺不断地挖坑给李德裕跳,李德裕每次都能轻松破解,二人明争暗斗多年。牛增孺好几次想要给李德裕安上莫须有的罪名,但是都被李德裕给拆穿了。等到唐武宗继位的时候,李德裕重新得到重用,官居丞相一职,这时候才是他真正大展宏图的时候。

唐武宗与李德裕共同合作,改变了唐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很多寒门子弟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李德裕还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唐军,这支唐军战无不胜,平定了边关的战乱,为唐朝带来了十年的和平。后来唐武宗去世,唐宣宗上位,李德裕被贬至海南,而唐宣宗却凭借李德裕的劳动果实开创了“大中之治”。李德裕做出了如此多的的贡献,但仍然被人骂作“奸臣”,是因为他们觉得李德裕所做的事情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而对于贫苦之人,李德裕给他们机会,他们自然感激他。

李德裕(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字文饶,赵州赞皇县(今属河北)人,赵郡李氏,唐朝宰相、诗人,爵卫国公,因此又号李卫公。唐宪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

李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娱”,自奉俭约。“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办事专断,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但亦曾进言力救牛党人物杨嗣复、李珏。反之,牛党中构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鲜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绹,在会昌中德裕不以朋党疑之,置之台阁,顾待甚优。及德裕失势,抵掌戟手,同谋斥逐,而崔铉亦以会昌末罢相怨德裕”

话说李商隐就夹老师牛家的令狐楚和丈人李家的王茂元之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后才郁郁而终;而且李德裕在海南岛死后,他的政敌梦见他时还心惊肉跳,急忙冒着满朝牛党势力遍天下的风险把他的遗体运回了京城。

元和十一年(816年),张弘靖出镇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李德裕被辟为掌书记,历授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张弘靖卸任回朝。李德裕则实授监察御史,回到台省任职。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穆宗尚在东宫时,便素闻李吉甫之名,因此对李德裕非常器重,常让他起草朝廷的诏制典册。李德裕还被召到思政殿问对,获赐紫衣、金鱼袋,后改授屯田员外郎。

长庆元年(821年),李德裕针对当时外戚干政的现象,上疏道:“本朝旧例,驸马不得与朝廷要员相来往,玄宗年间禁止尤其严格。近日驸马常至宰相与要官私宅,有时泄露机密,交结内外,这是很大的弊病。请陛下宣示宰辅大臣,驸马等皇亲国戚,今后凡属公务就在中书省会见宰相,不要让他们造访私宅。”唐穆宗赞同。不久,李德裕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长庆二年(822年),李德裕改任中书舍人,仍充任翰林学士。李逢吉在元和年间便与李吉甫结怨,因此指使党羽摈斥李德裕,最终李德裕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改授御史中丞。六月,李逢吉拜相,欲引荐牛僧孺。当时,李德裕与牛僧孺都有拜相的希望,李逢吉担心李德裕会破坏此事,便于九月将其外放为浙西观察使。牛僧孺则被授为同平章事,拜为宰相。

李德裕到浙西任职时,正值王国清兵乱之后。前任观察使窦易直竭尽府库,供给军用,致使军士骄横,府库财用拮据。李德裕躬身俭约,尽量减少开支,把节余的财物全部供养军队,尽管所给不甚丰足,将士却并无抱怨。他革除陈规陋习,以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百姓,并对不接受教育者绳之以法。几年之内便使得江南弊风尽除。李德裕还依据方志,整顿当地祠庙,保存供奉前代名臣贤后的祠庙,其余四郡*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毁,同时又拆毁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处,以肃清盗贼。

长庆四年(824年),唐敬宗继位。敬宗年少,奢侈无度,虽曾敕令各地不准贡献,但不久便派使者往各地征收贡品。七月,唐敬宗命浙西进贡脂朅妆具,共需用银二万三千两,金一百三十两。李德裕考虑到当时财政困难,向下面摊派又会加重百姓负担,因而上疏朝廷,讲述浙西现状,请朝廷罢造脂朅妆具。不久,朝廷又命浙西进献盘绦缭绫一千匹。李德裕再次上疏,以太宗命李大亮停献名鹰、玄宗禁止在江南捕鴶诸鸟的故事为鉴戒,极力劝谏敬宗要以太宗、玄宗为榜样,学习汉文帝简朴的风尚,请求停进缭绫。唐敬宗采纳。但当时李逢吉当政,李德裕始终不能回朝。 宝历二年(826年),唐文宗继位,加授李德裕为检校礼部尚书。太和三年(829年),李德裕被召拜为兵部侍郎,裴度还打算推荐他为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闵因得宦官之助,抢先拜相。他担心李德裕威胁自己的地位,将他外放为郑滑节度使。李德裕在浙西八年,虽远离朝廷,仍常上疏议政,回朝不到十日,又被李宗闵排挤出京。幸亏侍讲禁中的郑覃常称赞李德裕,尽管李宗闵一党散布流言,文宗征召李德裕回朝任职的心愿却从未断绝。

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为宰相,凡与李德裕亲善的官员,都被排挤出朝廷。同年十月,李德裕改授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管内观察处置使、西山八国云南招抚使。裴度虽对李宗闵有旧恩,此时也因推荐李德裕,遭到李宗闵的嫉恨,被免去宰相之职,外放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僧孺、李宗闵一党的权势显赫一时。

当时西川正值南诏入侵之后,民不聊生,而前任节度使郭钊却因病难以理事。李德裕到任后,着手整顿边防。他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当地的山川、城邑、道路、关隘,进行调查研究,并绘制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同时,李德裕又遣使入南诏,请求南诏遣返被俘工匠。南诏遂将俘获的僧道、工匠四千余人放回唐朝。 他治理西川两年,西拒吐蕃,南平蛮蜒,境内安宁,民生略有恢复。 太和六年(832年),唐文宗召李德裕入朝,拜为兵部尚书,同时将牛僧孺罢为淮南节度使。太和七年(833年)二月,李德裕拜相,加授同平章事,进封赞皇县伯,食邑七百户。六月,唐文宗又免去李宗闵的宰相之职,让李德裕接任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

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患病。郑注通过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献药,而李训又通过郑注的引荐,入宫讲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为人正直,受到李训、郑注的嫉恨与排挤。九月,李宗闵又被召回京师,拜为宰相,而李德裕则罢为兴元节度使。他入宫自陈,表示不愿出居藩镇。李宗闵却表示诏令已经下发,不宜更改。不久,李德裕又改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再次出镇浙西。 李德裕到浙西后,奉诏将宫人杜仲阳(即杜秋娘)安置在道观。杜仲阳是漳王李凑的养母,因漳王获罪,被放归润州故乡。太和九年(835年),尚书左丞王璠与户部侍郎李汉联名上奏,称李德裕厚赂杜仲阳,结交漳王,欲图不轨。唐文宗便召王涯、李固言、路随、王璠、李汉、郑注等人到蓬莱殿,当面对证此事。王璠、李汉极力证实,路随却道:“李德裕绝不会如此。如果真像王璠、李汉所说,臣也有罪。”但李德裕最终还是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事务,而路随不久也被免去宰相之职。

同年四月,唐文宗患病,宰相王涯召李德裕入京探疾。李德裕却逗留洛阳,没有前往长安。而这时,又有人告发李德裕,称他在西川之时曾征收三十万缗悬钱(指以物抵押的贷款),使得百姓困苦。李德裕因此被贬为袁州长史。 后来,李宗闵、李汉因结党被贬,王璠、李训也在甘露之变中被宦官处死。唐文宗这才对前事有所醒悟,知道李德裕是在党争中受到诬陷。

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被授为银青光禄大夫、滁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宾客。十一月,唐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这是李德裕第三次出镇浙西。开成二年(837年),李德裕又接替牛僧孺,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继位,将李德裕从淮南召回朝廷,拜为宰相,授其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唐武宗不理朝政,屡次出猎游幸,至深夜方才还宫。李德裕加以劝谏,被册拜为司空。 会昌元年(841年)四月,李德裕奏请改撰《宪宗实录》,命史官删除父亲李吉甫在元和年间不善的事迹,遭到时人非议。

此前,回纥被黠戛斯击败,部族分散各地。会昌元年(841年)八月,回纥嗢没斯部到天德军请求内附。天德军使田牟、监军韦仲平贪求边功,想联合吐谷浑、沙陀、党项等部落,乘势出击。朝臣大多表示赞成,李德裕则竭力反对。他认为回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功,如今嗢没斯率部来降,秋毫无犯,应予以安抚。即使需要出击的话,天德军兵力不足,一旦交战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们骚扰边境,即可调动各道兵马讨伐。朝廷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赐给嗢没斯部粮食二万斛。

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乌介可汗要求唐朝执送嗢没斯,并索要粮食、牛羊,被拒绝后又提出借取天德城。朝廷不许,乌介可汗便率军越过杷头峰(今山西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 李德裕详细地分析了回纥的情况,建议唐武宗出兵征讨。唐武宗遂征调许州、蔡州、汴州、滑州等六镇兵马,任命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张仲武为东面招讨使,李思忠(即嗢没斯)为西南面招讨使,并命三将在太原会师。

当时回纥大肆劫掠,党项、退浑等部落都不敢抵拒。李德裕制定了奇袭乌介可汗、夺回太和公主(唐宪宗之女,和亲公主)的策略,并推荐猛将石雄,唐武宗便将方略告诉刘沔。刘沔命石雄率三千骑兵为先锋,自己率大军继后。石雄在夜晚利用地道奇袭乌介可汗牙帐。乌介可汗身受重伤,仓皇而逃。刘沔也率大军赶到,在杀胡山大破回纥军。太和公主得以回朝,李德裕也因功进位司徒。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逝,其侄刘稹欲效仿河朔三镇,要求袭任节度使。李德裕力主出兵征讨,道:“泽潞镇深处国家内陆,与河朔三镇情况不同,不能让他们效仿河朔。刘从谏跋扈难制,多次胁迫朝廷,如今病死,又将兵权交给刘稹。如不讨伐泽潞,朝廷何以号令四方?如授刘稹为节度使,各藩镇必效仿其所为,从此天子威令何在?”他又道:“刘稹依仗的无非是河朔三镇,只要魏博、成德不出兵相助,必能平定刘稹。陛下可遣使告诉二镇,让他们出兵攻取山东三州。”唐武宗赞同。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果然奉诏出兵。

此前商议出兵征讨泽潞时,朝臣都上表劝谏,请朝廷同意刘稹袭任节度使,宰相之中也有认为不宜出兵的。李德裕道:“如果师出无功,一切罪责由我一人承担。”何弘敬、王元逵出兵后,李德裕又奏道:“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各藩镇出兵方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藩帅便因此逗留不进。有的甚至与叛军密谋,夺取一县或一栅寨,便以为大捷。陛下可晓谕何弘敬、王元逵,只让他们收取州郡,不要攻打县邑。”唐武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行动迟缓,并请求朝廷增援。李德裕上奏武宗,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之意,并建议由石雄取代李彦佐。王元逵进击尧山,击败叛军援兵,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武宗,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以激励众将。后来,昭义大将李丕投降官军,很多人都认为李丕是在诈降。李德裕道:“用兵已有半年,一直无人来降。现在李丕来降,不管是真是假,都必须给予优厚的赏赐,以鼓励再来投降的将士。只是不能把他安排到重要的地方。”

同年十二月,河东横水戍卒发生哗变,攻占太原,驱逐节度使李石,并推都将杨弁为首。唐武宗见刘稹尚未平定,河东又发生动乱,忧虑不已,便命中使马元贯到太原观察虚实,马元贯却接受杨弁的贿赂。会昌四年(844年)正月,马元贯回朝,称杨弁兵多将广,物资充足,却被李德裕诘问得哑口无言。李德裕奏道:“杨弁小贼,绝对不能宽恕。如朝廷两处用兵,国力不支,那么宁可先放过刘稹。”他请武宗下诏,命王逢与王元逵分道进兵,会于太原。河东监军吕义忠得知,当日便率榆社戍军,诛杀杨弁,平定叛乱。

同年闰七月,李德裕听取降将高文端的建议,筑夹城围困潞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并招降洺州守将王钊。 八月,唐军先后收复邢州、磁州。昭义军将领郭谊、王协遂杀死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李德裕对武宗道:“刘稹稚子,年幼无知,昭义军之所以敢对抗朝廷,郭谊等人才是罪魁祸首。现在势穷力孤,又杀死刘稹,以图赏赐。这种人若不诛除,何以惩治恶人?”武宗赞同,命石雄进入潞州,将郭谊、王协等人械送京城。

唐武宗继位后,破回纥,平泽潞,用兵五年。期间筹谋决策,选用将帅,征调兵力,起草诏令,指挥调度,全都由李德裕独自决断,其他宰相并无参与。泽潞之乱平定后,李德裕因功兼任太尉,进封卫国公,食邑三千户。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逝,由李德裕摄冢宰。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亲政次日便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重功高,时人闻其罢相,无不惊骇。 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职衔,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

大中元年(847年),宰相白敏中、崔铉指使党羽李咸,检举李德裕辅政时的过失。李德裕因此被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事务。后来,白敏中又指使前永宁县尉吴汝纳进京诉冤,称李绅诬奏其弟吴湘赃罪,李德裕枉法附会李绅,致使吴湘冤死。唐宣宗命复审此案,李德裕再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李德裕从洛阳由水路南行,赶赴潮州。当他到达潮阳后,又贬崖州司户参军。

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1月),李德裕在崖州(今海南海口东南)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咸通元年(860年),右拾遗刘邺上奏唐懿宗,称赞李德裕辅政时的功勋,请求对他加以追赠。唐懿宗遂恢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

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之后,一直不断颓败,早已没有了当初盛世的模样。在这个时候,李德裕站了出来,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挽救了大唐的颓势。历朝历代的风流人物对李德裕的评价都非常高,李德裕也确实如文人墨客所评价的一样,是一位万古良相。李德裕的父亲也是一位良相,在父亲的指导之下,李德裕自幼就饱读诗书,才学兼备,有着雄才大志。

不过,李德裕最初的官路并不顺畅,而且还因为要避嫌而去偏远的山镇任职。唐穆宗继位之后,李德裕时常发表了对国计民生有利的政策,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官职也随之上升。李德裕的升迁受到其他人的不满,很快就被外放为浙江观察使。唐文宗继位之后,意识到了李德裕的才能,想要重视李德裕,但是受到了政敌与宦官的阻拦,而被外放出京。

甘露之变之后,宦官牢牢的掌握住军权,甚至能够左右朝廷上的大事。唐文宗病重,唐武宗继位,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唐武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能够排除万难重用李德裕。李德裕也不负唐武宗的所托,打了胜仗还抢回了和亲的公主。在唐武宗继位的5年里,李德裕用自己的才能不断的做出英明的决策,平定叛乱,用兵果决,才能过人。

在唐武宗和李德裕的不断努力之下,唐朝的经济不断复苏,各项工作也向着好的方向进行。好景不长,唐武宗过世了,李德裕并不受唐宣宗喜爱。这个时候唐宣宗更信赖的是宦官,并且在登基当天就免除了李德裕的职位。李德裕在职期间,立下功劳无数,为唐朝作出了无数贡献。李德裕效忠的皇帝病逝,而新帝又不认可他,李德裕再一次经历贬谪的痛苦,在流放之地病逝。

在古代,人们相当相信算命和算命。皇帝们要求人们观察星星和占卜吉凶,下面的人自然也这样做了。

这篇文章讲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吃了一万只羊的故事。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在五代唐文宗、唐武宗时期担任宰相,包括宪宗、穆宗、景宗、文宗、武宗。

梁启超在近代对李德裕大加赞赏,将李德裕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并列,成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

虽然政绩不小,但实际上李德裕的仕途并不顺利。在唐代著名的牛李集团斗争中,李德裕是李集团的首领,与以牛僧格和李宗敏为首的牛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李德裕因为党争失败,多次被释放为官,无法接近中央权威。后来到了唐文宗时期,李德裕终于当上了宰相,但很快就被废了。当他真正发挥他的政治才能时,是在唐武宗继承王位之后。唐武宗任命李德裕为丞相,君臣相知。

据说李德裕做宰相的时候,曾经向一个能预知吉凶的和尚询问他的未来。和尚告诉他,他很快就会被流放到南方。

心里一惊,李德裕正想问怎么解决。那边的和尚好像知道他想说什么,然后说,但是不要着急,因为你这辈子需要吃够羊,你的未来才会走到尽头。现在吃饭还需要500,所以即使被降职,也很快会回来的。

李德玉爱吃羊。听了这话,他决定以后不吃羊了。哪知十多天后,尤振武节度使派人送来大米,并在途中给李德裕送去500只羊,正好补上差额。

我们那个订了500只羊过来的时代,其实和李德裕没什么辛酸。就连送羊也是听说李德裕爱吃羊肉,出于讨喜之心。只能说富贵靠命,生死靠天!

李德玉得知500只羊已经送来,心里咯噔一下。他赶紧找到和尚,问他怎么办。再问问自己,如果你不把这500只羊吃了还给他们,应该没什么区别。

和尚说:“这只羊既然到了你家,就是你的了,放回去也不会好的。看来你是走不回南方保级的路了!”

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唐玄宗继位。唐玄宗一直对李德裕恨之入骨,于是在领导国家的第二天就去了他的丞相之位,被贬为南京节度使,并被封为校对司徒、同平张。

这还不是结束。此后,李德裕一次次被贬,最终被唐玄宗贬为崖州连队参军。

所谓公司参军,就是芝麻大小的地方官,负责户籍、税务、仓款等。短短两年,李德裕从宰相降为七品芝麻官。这个速度并不令人不快。

被贬为崖州后,李德裕的官路走到了尽头。最后三年,李德裕在崖州去世,享年63岁。

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最后结局

古时候人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比较信服,皇帝都请人观星象占卜吉凶,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如此做的。本文为大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