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氏的宗族字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帅氏的宗族字派,第1张

字辈:

重庆巫溪帅氏字辈:成家立志相孝顺金玉堂

重庆某支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湖北天门帅氏字辈:言举信洋,国家大振,永世刻昌

湖北宜昌帅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云梦帅氏字辈:元亨利贞,永世家声。

湖北红安帅氏字辈:士秉文学明,道修行克清。志宏运光昌,才兴成玉英。

湖南醴陵帅氏字辈:家保万年常有道,修其学业展新龙。

江西奉新锁石帅氏字辈:大道能经国,康祺再起歌。

百家姓里有姓帅的。

帅姓出自师姓,始祖师_,为三国末晋初的大司徒、兵曹尚书,他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

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三国时代,有一位师_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帝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帅立德画作

扩展资料:

帅姓的其他由来传说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朝时期官吏帅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帅司,是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仿隋朝时期的安抚大使之称,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设置,长官称安抚使,白称“帅司”,有安抚副使、同勾为副长官,属下还有帅机、帅守等官员。

宋朝时期,一方地区称“路”,帅司则统领一路兵政,后兼领各路军务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时可由知州、知府兼摄。这种官职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帅机,专职负责机宜文字,也就是机要秘书、机要参谋之类的官员;帅守,就是当知州、知府兼摄安抚使时给予的称谓。

在帅司(安抚使)、副帅司(安抚副使、同勾)、帅机、帅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帅姓

-百家姓

浠水帅氏家谱中记载了从始祖大一公到现在已经二十三代,但我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1、关于家谱续修的情况。家谱序言中提到我们帅氏在明前有家谱,只是在明末战乱,家谱散失,在清嘉庆(公元1870年左右)、光绪(公元1895年)及民国(公元1915年)曾经重新三次续谱,所以我们这里家谱在明以前及清顺治年间没有记载,只有世袭,生卒失考没有年代,只是在清康熙年后才有年代记载。经过90年后于2006年我们浠水帅氏又重新续修了第四次家谱,补充了90年的世袭及家族发展情况,目前我们浠水分布在三个地方共300人左右。2、关于浠水帅氏迁移情况考究。浠水帅氏从江西迁来首先落户在那里?根据家谱记载我们的始祖大一公最初是落户在团陂镇东关2里地的帅铺村的瓦碎塘,后分支到帅铺、帅家湾,这应该是我们帅氏在明末清顺治年以前主要居住的三个地方,方圆2公里范围。但到清康熙十年后我们帅氏出现了迁移,从家谱上看,第九代有兄弟22个,但在我们浠水目前的后代只有其中的两个兄弟(以奇、以德)的后代,其他的20兄弟的后代不知那里去了。我认为他们在明末逃避战乱或者清顺治及康乾的两次移民,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去了(估计迁到四川,由于当时湖广填四川,政府鼓励移民),只留下了两个兄弟守家业。并且这两个兄弟中有一个(以德)的后代启右(正寿的三子)在康熙年间也迁出了原来的帅铺村来到8公里外的方伯村温家冲土门坳后又迁到风簸口(现在有后人120人),以及启左(正寿的次子)迁到现在的大塘角村的破屋湾后到潘家屋基(现在有后人120人左右),而还守在团陂帅铺村的第10代正伦和正明的后代分别在帅铺和潘家湾居住,其中居住在潘家湾的后代是从帅家湾迁出的,可能是12代有一个帅氏兄弟倒插门到相邻的潘家湾潘氏,后落户于此。但现在在潘家湾的后代只有8家40余口人,帅铺更少只有三户20人左右。还有一支启永(正寿的四子)的后代迁往河南商城汤家汇(现在属安徽金寨县汤家汇镇),光绪续谱有联系,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情况不明。

姓帅的全国有多少人口

帅:

来源有二:

1、来自师氏,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有姓师者,到晋朝时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

2、为土家族姓氏。

3、水族、傣族、僳僳族亦有此姓。傣族之帅姓,分布在云南盂连一带,汉语意思为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名字构成顺序为:排行+名。老四称“帅”,故称之为“帅某”。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惯,以“帅”为姓。

郡望:石城、琅邪

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其是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今北京、天津、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昨、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人物:帅性:明朝洪武进士;帅机、帅兰:明朝隆庆进士。

百家姓里有姓帅的吗

百家姓里没有帅姓,但我国确有帅姓。

帅姓

帅〔shuai〕

姓氏源流

帅姓源流纯正,起源主揣有一:

出自师姓,为春秋时师昺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如果用以代表中国人的姓氏,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始祖:师昺。

迁徙分布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山西洛阳、长安一带即为晋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目前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baikebaidu/view/293256wtp=tt

中 华 百 家 姓 一 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百家姓的有姓帅的吗

百家姓的有姓帅的,为师氏所改。据《广韵》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帅氏,亦作率。本姓师氏,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去一笔,改为象形字为“帅”氏。

有谁知道帅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多少?

姓源流纯正,起源主要有一:

出自师姓,为春秋时师昺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如果用以代表中国人的姓氏,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始祖:师昺。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山西洛阳、长安一带即为晋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目前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

①、郡望

南阳郡 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 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 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 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②、堂号

南阳堂、平原堂、范阳堂、河南堂。

自立堂号:本源堂等。

宗族字派编辑本段

字辈:

重庆某支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

湖北宜昌帅氏字辈:总振维荣芳,开先启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云梦帅氏字辈:元亨利贞,永树家声。

湖南醴陵帅氏自卑:家保万年常有道,修其学业展新龙。

历史名人编辑本段

帅 宝,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成淳中,授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听讼咸得其情,卒于官。

帅 我 (1648-1725),清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书画,尤明医理。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诗文,循循江西旧法。著有《墨澜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简斋诗文稿》。

帅使念,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帅仍祖,清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著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清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家相,清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江西浔州知府。工诗,善学少陵,气格沉雄,有幽燕气,与从父念祖时有大小帅之目。曾燠尝选其诗与陈允衡、王猷定、曾畹、蒋士铨、汪轫、杨垕、何在田诗合刻,名《国朝江右八家诗选》。著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承瀛 (1766-1840),清臣。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十七岁中乡试。嘉庆元年(1796)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抚,奏请盐政改归巡抚兼理,停加课银五十万两;年减商捐、外款银二十万两。杭、嘉、湖三郡发生水灾,他截漕粮赈济;并免除米>>

百家姓里面有姓帅的吗?

有啊!百家姓里面排在后面,我就是帅锅

中国有哪几个地方有姓帅的

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山西洛阳、长安一带即为晋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等地。目前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百家姓中怎么没有姓 帅的?

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6位。

帅姓出自师姓,始祖师昺,为三国末晋初的大司徒、兵曹尚书,他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帅”跟“师”字仅有一划之别,虽然读音完全不同,但从历史文献上追源溯流,两姓却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因为帅氏正是师氏分支出来的。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三国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为了要避晋景公的名讳,就将自己的姓改少一横,变成了帅氏,开创了另一个姓氏家族。

帅(shuài)姓源出有:

源流一

,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师帅,是西周军制官职称谓。西周时期,军下设师,每师两千五百兵,周王室拥有六师军队,而在各诸侯国中,除了齐国姜太公拥有五师以外,其他的侯爵国拥有三师,伯爵国拥有二师,子爵国拥有一师,郡侯无师。至春秋以后,周王室疲弱,各诸侯国逐渐自大,无视周礼典制,各自纷纷扩军,如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宋国、鲁国等大国皆扩军至六师。到了战国时期,师的建制已达万人,七雄皆各自拥兵数十师,周王室根本就无可奈何。两周时期,师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师帅”,后细分有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等。

在师帅、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大司徒师昺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有一位著名将领师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为司马懿的次子、大将军司马昭的主簿,后被派遣到太尉邓艾军中担任督军司马,随邓艾参与了灭蜀汉政权的一系列战役。平定蜀汉国后,师纂担任了益州刺史。后邓艾被钟会诬告,司马昭下令把邓艾、邓忠父子以槛车押回,师纂也随同返回,与邓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国志》的记载,师纂的后代叫师昺,在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在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故君主名讳,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也将自己的姓氏字“师”省去一横,改为“帅”,从此,师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和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只有在晋朝任职的师氏族人更改为帅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师氏并未改变姓氏,仍然大有师氏族人存在。避讳只是暂时的,西晋王朝的历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许多帅氏后裔后来又恢复师氏。由此,后世许学者皆认为师氏、帅氏本是一姓。 师昺依靠司马氏家族飞黄腾达,但西晋寿短,晋武帝死后,子侄们争权夺位,兄弟阋墙,爆发了箸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帅氏一族家破人亡,后裔沦落四方。

帅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兴起,迄今一千七百余年,堪称《帅氏家谱》扉页题字所述:“岢岚遗风,源远流长。”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帅都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帅都督,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设置的军制官位,与大都督、都督一样,皆统领乡兵,即地方武装的长官,后逐渐成为散官阶名。北周时期沿袭续置,官秩正七命(从六品上)。隋朝时期成为勋名,后废黜,归入都督系列。

在帅都督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督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帅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朝时期官吏帅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帅司,是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仿隋朝时期的安抚大使之称,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设置,长官称安抚使,白称“帅司”,有安抚副使、同勾为副长官,属下还有帅机、帅守等官员。 宋朝时期,一方地区称“路”>>

帅姓的历史名人

姓启晋国;源于乐师。指帅姓得姓源流。 兄弟双进士;父子四名家。上联:清代雍正进士帅念祖及其弟、康熙进士帅光祖。下联:清代举人、诗书画家帅我与其子仍祖(诗人)、念祖(进士、画家)、光祖(进士、文学家),父子四人皆为名家。 方伯指绘成画;子连尸解为仙。上联:清代帅念祖,善用手指醮墨作画,山水花草,栩栩如生。下联:宋代人帅子连,形貌奇伟,膂力超人,独住南岳三十年,传说太平兴国年间尸解成仙。 功勋永垂西晋史,渊源遥溯尚书郎。指帅姓得姓源流。 名利都捐,芳踪忽见关右;廉静不扰,音容永祀江南。上联:帅子连。下联:宋代进士帅范,灵石人。调岢岚军政,兵民感慕。后督理江南茶税,廉静不扰,民图像祀之。

名人有没有姓帅的

每个人的选美观不一样我感觉帅的你不一定感觉帅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二)

励双杰

第二部,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勉帅李兴锐,有资料这样介绍:李兴锐(1827-1904),字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与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从这里看,“勉林”是他的字,再查,连《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列传二百三十四》都说他“字勉林”,但家谱世系记载:“兴锐,字晋初,号勉林”,应是号而并非字。修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时,李兴锐尚在世,他在首序中说:“道光甲午始叙次宗谱,勒为成书,爰议嗣后每阅三十年重一修定,今又其时也。兴锐方驰驱王命,未获躬与其役”,是没有参与这次修谱,但他又说:“昨庚子冬,兴锐奉巡抚江西之命,取道里门,展修祀事”,说明在修谱的前一年,他回过一次家,参与了家族的祭祀,家族中总不至于连他的字、号都会搞错,象这样一个光祖耀宗的人物,家族是没有理由不慎重的。所以说,仅这一点,也可显示这部家谱的那么一点重要来,现正在重修《清史》,《浏阳六碓李氏家谱》略可补前人所误。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说到李兴锐,顺便还可以再说一下同族的李鸿球。李鸿球虽与李兴锐同族,却已在五服之外,从辈份上排,李鸿球是李兴锐的孙辈,生于光绪二十五年,修谱之时,虚岁三岁。

李鸿球,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早年习经济,好收藏。去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供职于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有《天涯浪迹记》、海棠书屋力学杂录/诗存》《董其昌书画年谱》、《古钱今话》、《古印综述》、《剑花楼书画录/古钱币/古印鉥/古铜镜》、《中国古兵器》、《吴佩孚年谱》等。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在介绍该馆藏品时说:“本馆藏有中国历代钱币甚丰,计自上古原贝、骨贝、铜贝、刀币、布币、圜钱、纸钞、银锭、元宝、银洋、铜币共三万余件。其来源有各界人士捐赠者,有向收藏家价购者,政府拨交拨赠者,而民国八十三年本馆价购李鸿球先生遗藏古钱一七八三件,使本馆钱币收藏更趋完整,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之重镇,而侪名于世界搜藏中国钱币最富的博物馆之一。本馆所藏古代钱币之中,有周代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即为原李鸿球先生收藏中之精品。其形制为耸肩、尖足、圆档;此布币的首部有銎,是为空首。此件耸肩空首尖足无文大布是典型的春秋时代布币,属于大型布钱,形制完美,造型古朴,极具苍浑之美。”可见李鸿球藏品不但丰富,而且质量极高!

李鸿球去台湾后曾在“民国六十年”编印《旅台六碓李氏承先启后册》平装一册,台湾家谱收藏家廖庆六先生的“万万斋”有藏。这册名为《承先启后册》的家谱我没有见过,不知道是不是根据旧家谱续编的。以我的猜想,当年李鸿球匆匆忙忙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带上家谱的可能性比较小,待大局已定,至1971年以前,再要想得到一部家族的老家谱,几乎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个迷,以后有机会得请廖庆六先生来破了。

相比之下,咱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大陆人那可是太幸福啦。别跟我抬杠啊,我也知道1971年前后上下左右大陆人民提起家谱是谈虎色变的。可我在2003年的1月25日还是得到了这部《浏东六碓李氏家谱》,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是1月31日,也就说,再过六天就要过年,给我送谱来的湖南浏阳老黄,雄纠纠气昂昂的背来五部家谱共一百零几册,结好账我要送他走,却发现火车票、汽车票啥的都是爆满,买不到了,飞到长沙的飞机票倒还有,可老黄不干,说我这次的利润也就够一张机票钱,总不能白干吧?既然到了你的地盘,你得给我想办法,可不能不管我。讹上我了。我没办法,只好四处打听,恰好有一个搞运输的朋友手下还有一个司机要到湖南醴陵送一趟货,醴陵跟浏阳不远,最后老黄是跟着那货车走的。老黄回到家,打来电话千恩万谢,说你那朋友不但白让我坐车,路上的伙食都是他招呼的,没要我钱,你得代我谢谢他。敢尽这次是净收入净利润,瞧把老黄乐的。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0 页: 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

第三部,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今缺卷首一、卷四,存二十八册。

“卞”姓的家谱比较少见,2007年孔网曾出现过一部三十八册的近年新修江阴《卞氏》,原四函,因为少了二个函套,被我以较廉的价格买到。这事被江苏江阴的一位家谱收藏家知道,以为我是经过我的江苏朋友阿风才搞到手的,打电话责备阿风“人家卖国你卖省”,几乎把阿风气得吐血。这话说得极有杀伤力,基本达到了柔道红带、围棋七段的功力,但他没想过孔网是天下人的孔网,人人都可以参与,用不着别人帮忙。何况出省又非出国,既然流到了市场,只要还在中华大地上,谁藏都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收藏近几年新修的家谱的,但也有例外,其中之一是稀见姓的家谱,如果碰上也偶尔笑纳一、二部。因为在此之前我还没有《卞氏谱》入藏,得这一部江阴《卞氏》,也是聊胜于无罢了。后来才意识到江阴《卞氏》只是个先声,没多少日子,就在南京文庙得到了这部缺了二册的道光十年《江都卞氏族谱》。

上海图书馆有此本递修的同治十三年、光绪元年、光绪二十五年三部,其中光绪二十五年本有四十二册,其目录如下:“卷首一、二载忠贞世纂、卷首三初辑谱牒、卷首四徵述录,卷一荣赠录(诰命、旌奖、题赠),卷二规范录(条约、宗规、格言、宗法、宗训、家训等),卷三源流录,卷四祠墓录,卷五继美录(修谱旧序、旧例、义例、凡例、历修总目、杂记、书札、书後、後跋),卷六显著录,卷七世德录(列祖传赞铭状),卷八清芬录(贞孝节烈),卷九里居录(迁徙侨寄),卷十世守录(发祥录、衍庆录、归化录等),卷十一同宗纪略,卷十二高淳、丹徒、阳湖三族纪略,卷十三至二十七世系表。”

我所藏谱因缺卷首一,已无目录。此本所存卷首二为“忠贞世纂续编”,可知卷首一即为“忠贞世纂”;卷一与卷三合装一册,而卷二有二册,我所藏本卷三为“规范录”,卷二才为“源流录”,可知光绪本与此道光本的卷二、卷三内容对调;卷四“祠墓录”缺。余除卷数不同,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略有增删而已。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卞士云虽没有参与修谱,但谱中关于他的文篇收录了不少,仅在卷五《继美录》,就有《松泉寄光河书》及《光河覆松泉书》。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也是这于这个卞氏家族,他在邵文实《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教授访谈录》中说:“我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家世渊源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卞氏于东晋时避乱南迁,传承过程中,代有名人。远的不说,清末扬州卞氏就有‘两世开府’之称。两世指我的族祖卞士云、卞宝第两代。”只是修谱之时,他远未出世,谱中自是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不过,他曾利用光绪二十五年修本《江都卞氏族谱》做过一些研究,他说:“我还写过一篇《利用〈卞氏族谱〉解读〈黄侃日记〉——家族文化个案研究之一》……我据光绪二十五年己亥重修《江都卞氏族谱》,先编制仪征卞氏四世主要成员简表,继据族谱考出静仪之夫、卞宝第第三子卞绥昌生平,知其与静仪同年,二十二岁卒;静仪乃四川永宁道黄云鹄女。研究黄侃及读其《日记》者,多为文史后辈,对于《日记》中频繁出现而不治国学的卞昌、卞缙昌(女)、卞斌孙、卞孙、卞寿孙等人,感到茫然,我利用《卞氏族谱》,解答了人们心存已久的疑惑。”

现在想来,还有一桩极巧合的事,那天我刚到南京文庙,就接到了江苏常州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先生的电话,他说已跟卞(孝萱)老通过电话,卞老同意给他主编的《家谱与地方文化》再写篇文章,言下极为开心。我才挂了电话,就看到摆在地摊上的这部《江都卞氏族谱》,因为缺了二册,摊主底气不足,并没有开出高价,稍一还价即就成交。文庙我去过也就三、四次,没买到过一部家谱,只有这一次,才把颂帅、卞教授家族的家谱捧了来,有时候想想,凡事皆有定数,不是你的,强求都是无用;是你的,她就会在那个地方等着你,别人想带都带不走。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17 页: 卞宝第,字颂臣,扬州人,以翰林御史外任监司,擢疆圻,终于闽浙总督任。宝第强毅,官台谏日,强击不避贵要。及为疆吏,颇偏听执拗,有谮建宁令者,谓其衰颓,属藩司易人,藩司谓令方壮,人言弗足信,不纳,以履历陈览曰,是必捏书者,竟撤之。及至省投谒,则一翩翩一少年。宝第大慙沮,而卒假他事劾罢之,其横若此。故人称之曰“卡(当为‘卞’字误)牛”。颇嫉李鸿章,遇海防事,辄云,此合肥老儿言,何足道。

分享:

帅氏的宗族字派

字辈:重庆巫溪帅氏字辈:成家立志相孝顺金玉堂重庆某支帅氏字辈:应钦秉源年,正永洪大泽,世代朝先志,文华光尚国。湖北天门帅氏字辈: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