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族谱的族谱的意义
园美苏氏霞间大三房族谱
族谱,流淌着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伴随着自然和社会演进的历史长河,源自同一血脉的家族,引领着自己的姓氏符号,形成了本家族的宗亲氏系,并逐步出现了记载宗亲祖先的谱牒。这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迁徙到何方,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族谱都将连接着你,血缘和亲情都将跟随着你。历历族谱,蕴涵着祖先的图腾,流淌着家族的血脉,洋溢着族人的心香。
族谱,承载着义无反顾的民族凝聚力。相同的姓氏构成了家族,百家姓氏和千千万万个家族的汇聚,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族谱体现了宗法与人伦这一维系家庭、家族关系的本质功能,同时它也具有维系社会、法律、道德、传统的深厚内涵。这也是血缘的延续,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归,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历历族谱,记载着炎黄子孙的春秋,体现着最基本的道德传统,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
族谱,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族谱的出现,本身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一层新的内涵。众多家族供奉列祖列宗的虔诚心灵,催生了祖厝、宗祠、家庙、神龛等的建筑辉煌和地域特色。随着祭祖礼俗与儒、佛、道教的影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祭祖规制、原则和程式。去除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实为中华民俗文化之大成。历历族谱,包含着华夏山河的人杰地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族谱,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两岸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民族亲情,挡不住两岸族谱的接续传承。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历历族谱,连接着两岸人民的血脉,沟通着两岸人民的亲情,凝聚着两岸人民的民族精神。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百家姓氏同为炎黄子孙的涓涓血脉。站在老祖宗的面前,庄严、肃穆、虔诚而崇敬的历史感,将会促使人们铭记家训志,回归民族魂。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玉林市图书馆信息载体不断变化,由过去的竹筒、纸张发展到今天的光盘、光碟。最近,《苏氏家谱》光碟在该馆亮相。
《苏氏家谱》光碟是由苏荣玟先生编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去,一般家谱都是以纸质为载体,而把家谱刻录成光碟的还不多见,可见作者的匠心。光碟家谱有别于纸质家谱,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容量大,不受篇幅限制;检索快捷,只需输入检索的关键词,所需内容马上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可读、可视性强;增删内容方便,是一部开放性的家谱;携带和保存方便,可随时检索,不占空间。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 。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
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
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
贤子贤孙,镟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祐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 一师同学,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 !”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
“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 的老师罗元鲲,与 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高阳氏
↓
苏章 汉顺帝时人,官翼州刺史,其子孙居于赵州,世称赵郡苏氏
↓
苏味道 唐武则天时人,官至宰相,后为眉州刺史,一子居眉州,眉山苏氏至此始
↓
苏
↓
苏怙 (李氏)
↓
苏皋 (宋氏)
↓
苏序 (史氏)
↓
——————————
↓ ↓ ↓
苏澹 苏(杨氏) 苏洵 (程氏)
↓
—————————————
↓ ↓ ↓ ↓ ↓ ↓
长女 二女 幼女 长子 次子 幼子
早卒 早卒 八娘 早卒 苏轼 苏辙
| │ │
适程正辅 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史氏
高阳氏:颛顼帝,黄帝之孙,国于高阳。
苏秦(?—前284年):战国时洛阳人,为战国联合六国抗秦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使秦国 15 年不敢侵略六国。
苏武(?—60年):西汉杜陵(今西安)人,屡次出塞,击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
苏颂(1002—1101):北宋贤相、科学家。
苏涣(1001—1062):北宋时人,苏轼伯父,所官之处,为民办事,称为循吏。
苏迈(1059—1112):苏轼长子,有文才,但无文集留世。曾入仕,但因系苏轼之子,未受重用。
苏过(1072—1123):字叔党,自号斜川居士,苏轼第三子即幼子。跟从其父苏轼贬惠州、迁儋州。苏过擅属文,有“小苏”之称(因苏轼为大苏),所作有《斜川集》20卷。
苏符(?—1156):南宋时人,苏轼之孙,曾任礼部尚书,有文才,被苏轼称为“作诗孙”。
苏步青(1902—2003):浙江平阳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两院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苏雪琳:(1897—1999),祖籍安徽太平县,出生于上海,台湾著名女作家。
苏定强:学部委员,著名天文学家。
陕西苏氏字辈
西省榆林市府谷县苏氏字辈:府谷苏氏由于家谱遗失,导致从洪武年(1371)到现在无法排字辈 苏丙成
安徽苏氏字辈
安徽巣湖苏家湾姓苏氏字辈:世叶俞昌大,崇支自远长,家声永克振,承自万年芳苏家湾和巣湖炯炀镇大苏村,小苏村,龙唐苏村姓苏的都是一支
重庆市苏氏字辈
江北区苏氏字辈:记朝尚为永;长明宪国仁;珍丰相贤天;言庆嘉文金渝北区苏氏字辈:宗世诗万民志上朝头云玉传继宪庆凡维运星辰林阁勋业在客昌置天参培养功成后英贤一聚存沙坪坝区苏氏字辈:元春长承德克家和为贵九龙
具体详细的内容请你查看苏氏字辈
北宋时期确实有苏谱的编修,其中有苏轼为本谱题写的“苏氏族谱”;有苏洵为本谱完成的《谱例》、《苏氏族谱序》、《族谱后录上下篇》、《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从收集到的苏洵五世孙苏继芳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所写的《眉山苏氏重修族谱说》等资料看”仅眉山苏氏的族谱在宋代曾多次编修。
另外,从苏颂三世孙苏砒、五世孙苏汉为苏谱写序的情况分析,在宋代,苏氏家谱的编修已十分普及。到了明代,谱书的编写更加普及,传世的苏谱并不多,仅见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编辑的《新安苏氏族谱》 15卷。 苏姓的家谱与其他姓氏一样,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题辞、谱序、凡例、世系、族规、行状、文献等组成,有的还有画像、五服图、字辈谱、续后篇等部分。台湾新版的苏氏族谱则分作志、序、传、昭、论、系、说等部分。
谱名:有称家乘、家谱、宗谱、族谱、支谱等,有的冠以地名、堂号、次数。如《苏氏七修族谱》、《醴北苏氏续修族谱》、《苏氏武功五修族谱》等。
题辞:多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权贵与名人,以及在本族内有声望的同宗题写。如前述司马光、岳飞,以及苏轼等为苏谱题辞,其中司马光的题辞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苏轼的题辞为:“之帙”。
谱序:谱序有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由修谱人撰写,他序则请社会名流与地方官吏撰写。序言的内容包括有本派系分衍播迁的情况,历次谱书的编撰情况,修谱的原因、目的与经过等。他序中则包括对谱主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等美好祝辞。
现代家谱主流格式主要分为欧式、苏氏、欧苏(结合)式,其他大多是它们的演化格式。这里提供几种,供参考!
主流格式:
1欧式谱例:是指北宋欧阳修编《欧氏家谱》时所创立的修谱体例。其体直序,世序横推,以图的形式列出祖先世系。每五世一图,第二图自五世起至九世,第三图自九世至十三世,以下类推。欧主张“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到五世玄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惟书生男不书生女,书善不书恶”。其所谓“可见之世”,即由已身而上,父、祖、曾祖、高祖,下及子、孙、曾孙(重孙)、玄孙共九代,亦称九族。所记内容包括传主名讳、字号、仕宦、匹配、享年等。其特点是一目了然,便于查找。
2苏氏谱例:是指北宋苏洵在修《苏氏族谱》时所创立的修谱体例。影响极大,时至今日,仍是许多姓氏和宗族修谱的范例。其体平列,世系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其谱例以五世为表(图),以宗法为则,详近略远,尊近贬远。先画出五代世系表(图),接着写表(图)中人物的世系录。在世系录中各人名下注明其功名、仕宦、行迹、配偶、生殁、埋葬地,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主张睦族、恤族、化俗。他所创谱式的特点是篇幅大,记载的内容多。
3欧苏(结合)式:
结合“欧式”和“苏氏”谱例的优点,使得世系成员的宗法关系和详细资料一目了然,因其合理的编排格式,越来越多的宗谱改用了这种格式,目前江浙闽一带使用较多。
其他演化格式:图文对照式、横排图表式、竖排图文式、表记式、图记式
苏氏族谱的族谱的意义
本文2023-11-28 18:53: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