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科举状元进士知多少
几年前,一位当地友人问我,资兴有史以来有多少状元?进士?我顺口回答,状元有唐朝的王吉显,元朝的曹一本,进士五十八名,举人九十三名。他打破砂锅问到底,让我拿出证据,告诉他《兴宁县志》有记载,介绍和解说。回到家中细斟酌,资兴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数目肯定有偏差和遗漏,于是走上了一条寻找资兴历代科举仕子读书表率的路。凭着家国天下,实事求事,尊重历史的态度和原则,现将资兴市从隋朝六0五年至清朝一九零五年科举作个概括。
查阅历史不难看出,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从隋朝大业元年(605)进士开科算起,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文武状元七百余名,进士十一万名,举人,秀才更是多的无法精确统计。
翻开一八七五版《兴宁县志》第六十二页坊表,科第坊,整个资兴没有状元坊,王吉显和曹一本这两位状元又由何处来的呢?先来看唐朝状元王吉显,王吉显在县志上确实提到此人,选举志中,王吉显登状元及第。按道理应该从本地王氏族谱入手查找此人的丰功伟业,可是在郴州状元录中没有这个人,省状元录查无此人,当然不排除武状元及文稿遗漏现象,但是《湖南历代状元录》中也无王吉显的蛛丝马迹,放弃查考,用四个字作总结,子虚乌有。
曹一本,字纯叟,号如圭,1307年元朝大德八年状元。这个版本出自《湖南历代状元录》,湖南从隋至清(1905年)状元十五至十七人,如果曹一本考取状元年代属实,元朝历史从1234年/1318年是没有科举的。这个谎言出在那里?出在曹一本堂弟曹一筵,曹一鉴身上?曹一筵,字如叟,号希铭,1307年二甲传胪,传胪是第四名,金榜状元,榜眼,探花,杏榜第一,曹家祖坟不是冒青烟,是的!而是喷了火!!曹一鉴,字如珩,大德八年(1307年)进士,两位进士考完回乡,声称曹一本中了状元,很可笑,立住了脚,这场火到谁身上才扑灭,曹一本,曹一筵,曹一鉴是伯叔兄弟。县志,市志上会对一个状元没介绍?1229年有了汉宁,如此大事件当初的主薄官员会标注的清清楚楚。翻阅县志后,让人大失所望,除介绍学府和王坤在一篇短文中介绍观澜书院时夹带了曹一本这一个人外,县令耿念劬还提出了疑问,曹一本是不是状元??待考。这个问号启发性特别好,地区状元榜上有,省里状元榜单上有,待查到大德八年进士录时,完全傻了眼,原来元朝从一二三四年断考八十年确实未取士,一三一四年才开科举,惘然,曹一本科举状元何来?资兴在一千三百年科举中,没有状元!肯定没有!确实没有!
既然没有状元,资兴进士状况又如何呢?从1229年为乙丑,宋绍定二年,旧县(器墟)迁徙兴宁管子壕,已是六百年科举考试,旧县对科举进士无实名考证,只能从资兴姓氏宗族谱中挖掘,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进士出生,真真假假,云里雾里。科举一千三百年共产生进士不到十一万人,以明朝为例,全国一千一百个县,平均分配下来刚好每个县一百一十个进士,745场科举,而湖南记录在册的只有2367名进士,到明朝湖南科举进士人数倒数第三位,来源于《湖南教育简史》。再则湖南十多个州府,一百二十多个县,平均下来每个县只有二十名进士左右,长沙,湘潭,常德,株州却占去了百分之七十,余下六七百名进士,一百个县分,平均三到四人,资兴进士是否有三四人呢?!统计到此我们就清晰地看出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大量史料记载隋,唐,宋,元朝,基本与湖南无关,隋朝科举开了历史先河,唐宋以诗词歌赋作为科举;元朝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只有十七次科举;真真正正科举到明朝才趋于完善,凡属猪,虎,蛇,猴年考童生,属鼠,兔,马,鸡年考举人,属牛,龙,羊,狗年考状元;考试内容又以四书五经的朱熹老夫子为注解。资兴的科举进士大多出于元明朝,清朝一位(具体是谁?不清楚),1229年建汉宁,老县城举人坊几座,会丢掉一位进士吗?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假如真有其事,百年之后也会重树这种光宗耀祖的荣誉,甚少是在唯有读书高的年代。
翻阅《兴宁县志》1875版表坊,进士李端城内南正街,进士欧瑄城内正西街,进士袁琼画锦坊三都,进士黄坤社稷坛前,黄雷孙,黄师郯,黄坤奕世科名坊在清江,进士李端累世登科在洁隅,进士何仕全坊在台前,其它坊表属举人,孝子,贞,节,烈女坊等。从中不难看出资兴进士五人,李端,欧瑄,袁琼,黄坤,何仕全。乡贤中又叙,黄观象建炎进士,黄雷孙至治辛西进士,袁才辅永乐戊戌进士,焦起良永乐戊戌进士,袁玘天顺甲申进士,曹隆景泰甲戊进士,当然还包括前面提到的五名进士,举人,乡荐贡士等。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进士是皇帝赐的恩典,感恩戴德,地方上接到恩赐要立旌表牌坊,象举人,孝子,贞,节,烈女等坊是上奏批示,皇帝敕予才可立牌坊。按此索骥资兴一千三百年科举中进士的人数仅十一名,历朝历代资兴一百位举人还包括乡荐的贡士,百分之十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进士录取百分之二三的比例,合乎资兴科举人数吗?在1875年的县志中,选举志里进士约有三十五人之多,而大部分在宋元两朝,走马观花地阅了一遍,很多属当了某官后,自封或后人称其为进士,在此也就不举例说明。
现将十一位进士排列出来查找,《五岭农耕博物博》内先从族谱,宗谱上介入,《陇西李氏族谱》找到了李端;《欧阳氏族谱》查到了欧瑄,《华祝堂袁氏》四续谱没有袁琼,袁才辅,袁玘的记载(新谱);《黄氏族谱》不见黄观象,黄雷孙和黄坤足迹(新谱);何仕全,曹隆在他们的族谱也无踪影(新谱);焦起良甚至焦姓族谱也没有。
1,黄观象,字示范,清江人,南宋建炎(高宗1129年)进士。《郴州总志》载。
2,何仕全,字子达,妻钟氏,《郴州总志》载,台前人,州志列《死义传》宝祐丙辰(宋理宗1256年)进士。
3,黄雷孙,清江人,《郴州总志》载,元至冶辛酉(1321年)进士。
4,袁才辅,永乐戊戌(1418年)进士,丰溪人(今黄草丰林),《郴州总志》载,授江西宁都知县。
5,焦起良,永乐戊戌(1418年)进士,《郴州总志》载,高冲人,永乐丁酉乡荐,授吏科给事中。
6,曹 隆,字邦盛,号澄溪。大坪人,《郴州总志》载,景泰甲戌(1454年)进士。授广东纂修实录,升江西右布政。
7,李 端,字宗正,号栗山,洁隅人,《郴州总志》载,景泰元年(1450年)乡荐举人,(1457年)顺天府进士,任固始县知府,官至河南廊坊按察史。
8,袁 玘,上里人,天顺甲申(1464年)进士,官刑部郎中,《郴州总志》载。
9,黄 坤,清江人,据《郴州总志》载,景泰庚午乡试举人,甲戌进士,授户部四川清史司。黄雷孙的孙子,黄师郯之子,奕世科名坊立于清江。
10,欧 瑄,字廷壁(1436~1508),明成化乙酉1465年乡荐,壬辰(1470年)进士,官四川布政司右参议(从二品),生在资兴广渡寺上门(旧市送塘钟家垅),弘治十二年(1499年)致仕(退休),从资兴迁徙至郴州太和坊。
11,袁 琼,除了三都画锦坊,没有找到任何资料。
科举制度是帝制时期招贤纳士的一个缩影,反映读书人的艰辛,一个县市会在任何一届县市志中,留下这种读书人的榜样,榜样是一种力量,能散发出无限的正能量潜意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愿他们的文风吹遍资兴大地,永放光彩。
看到这题目,唐代一个叫卢文焕的状元估计要笑了,还是醉眼朦胧的笑:多大官?老子酒都喝不起,你来说说,做了状元能当多大的官。
是的,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能当大官,也不是每一个状元郎都有大好前程。
虽说,状元能当大官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但还是有很多寂寂无名,一生踌躇不得志。
今天,我们就聊聊状元郎,看看成为状元要经历什么,成了状元郎,会做哪些工作,历史中的出名状元和奇葩状元都有哪些。
1、状元是怎样炼成的
成为状元太难了,整个中国历史,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时期的孙伏伽,中状元在622年,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是1904年的状元。
在整个1282年间,中国各大一统王朝,出现了508位文状元,加上辽、金、西夏、太平天国、大西国、五代十国合计有148位文状元,总计656位文状元。
这656位,分摊到1282年里,两年左右一个。
看着这概率,要比如今买**中500万难太多了。
那个年代,如果想成为一个状元,你得历经重重考验。
1、秀才
这是第一关,你老爹想让你当状元,第一就是要培养你从小读书。
于是,学习不好的一批刷了下来,穷的上不起学的一批也刷了下来,朱元璋那样的只能放牛。
你如果学习尚可,家里也能供得起你上学,你要继续学习,就得过了第一考验:参加童试。
这是读书人的第一大考,要三年二考,经过三道关:
县试、府试、院试
三道关,过了前两关,就叫童生,第三关也过了,你就有了正式的名号:秀才。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头疼,妈呀,考个秀才也这么难吗?
当然,当了秀才,就可以称为读书人了,官府有优待,不上税,见了县官老爷不下跪,乡里、村里有红白喜事,写个对联,记个账,相当重视呢。
秀才不是官,但对秀才的尊重,那是不小的,说白了,这就是在乡村的知识分子。
就为了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号,有些人,胡子都熬白了,都还考不上。甚至有爷爷和孙子一块考秀才,父亲和儿子一起考秀才的奇事。
当你成为秀才后,就有了考取举人当官的资格了。
这时候,如果你已经成人了,家里父母不让你干活,家里兄弟们让着你,家里老婆小鸟依人,红袖添香,一切看起来很幸福。
但是,此刻的你心不会太轻松,因为大家的意思很明白,继续加油,考个官老爷出来。
2、举人
如果你有幸成了秀才,伙计,你往后余生,就要奔波在考举人的路上了,因为谁也不会甘心当个“半成品”,你甘心,家里人也不愿意。
考举人的试,叫做“乡试”,你铆足了劲,恨不得一次就考下来。
兄弟,不要着急,搞不好,你会栽跟头的,君不见,有多少人倒在乡试的道路上。那个范进,中了个举人,都疯了。
你要冷静,你要合力安排,你要调整好情绪,一旦获得举人,那会让你的生活彻底改变,从此,你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乡试”三年一次,你一次考不中,就要等三年,二次考不中,就地等六年。考中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太熬人了,但你别无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要挤破头也得过河。
不过,“中举”只是秀才们美好的愿望罢了,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名落孙山,因为它比童试难太多了。
如果有幸,你杀将出来,成了举人,那么,到处都有人叫你老爷,乡里的人都是低着头和你说话,老爷子和兄弟们成天在外,有的牛可吹。
而老婆的危机感来了,因为你有工资了,还不上税,你可以养活一家人了,说不上还会纳妾。不过,举人的工资和正式官员比,还是少了不少。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了举一定可以当上官,不是一定,而是可能。
如果你有认识的官员赏识你,那么可以当官。如果你家有深厚的人脉关系,你也可以当上官。或者,你所在区域从举人中招公务员,你也可以前去。
举人一般能做个八九品官员。
清朝重臣左宗棠,一生就卡在举人这里,始终没敲开进士的大门。如果不是确实有才,而且有贵人提携,他是上不去的。
3、进士和状元
好了,举人你也当上了,接下来,可以做最后的一搏了,参加“会试”。
这是国家级别的考试,一年录取三百多,只要考中,恭喜你,你就是贡士了。
有人说,贡士就是进士吗?不是,他们之间差一次“殿试”。
当你成为了贡士之后,你的人生就稳当了,就等殿试了。
殿试,按原则讲,是有皇帝亲自出题,亲自考试的,那是为自己挑选终极人才啊!但是,实际又不一样,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也就是说,皇帝老大做个选择题,随便选个考题,就可以开始了!
殿试过后,就要排出名次了。
一般来说,北宋之后,参加殿试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
但是,这个殿试的成绩并不会决定是不是状元,因为要过皇帝这一关。
最后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是皇帝指定的,也许,皇帝按照大臣报上来的成绩认可前三名;也许,皇帝看谁长得顺眼,就点谁;也许,皇帝仅仅是看那个进士的名字好,就点了状元。
例如,朱元璋,曾经做梦梦到一个姓丁的当了状元,醒来后,就挑了一个姓丁的做了状元。
乾隆皇帝,就因为一个人叫“胡长龄”,感觉寓意很好,就点了状元。
总之,一个人要成为状元,无不经历重重险阻。
就像历史中的很多名人,才华没得说,但离状元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进士都不是。
像李白、杜甫等,就没有达到学业的最高端,左宗棠这样的人,连进士都不是,这到哪说理去?
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大官吗?
不一定,状元当中的水货多了去了,平庸的人也是一箩筐一箩筐的,写起八股文头头是道,做起官来缺点多多。
当你成为状元后,吏部官员马上行动了,开始安排工作,或者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总之,就是成为了京官。
状元刚开始的时候,被封的这些官,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七品,官职并不高,但所在单位可是受人瞩目,常和大人物打交道。
初次封了官之后,再往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一是看能力如何,二是看人脉情况如何,三是看皇帝欣赏如何。
这三者会真正决定前程。
就拿唐朝来说,唐朝的148位状元中,能做到尚书和宰相级别的,也就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达不到顶级官位的。
至于其它大一统的王朝,状元能当高官的,也是数量有限。
从唐初开始,到清末,在656位状元中,能成为惊才绝艳之辈的,也就是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吕蒙正、文天祥、胡广、杨慎、翁同_、张謇等十几人而已。
不过,大多数状元虽然不能到达顶级官员,但二三品的状元,还是出现不少的。
这些状元中,论升职最快的,就是明朝的彭时,当了一年的七品官,然后发生土木堡事变,因为官员短缺,从7品一跃成为了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这是所有状元中升迁最快的。
升迁最快的,不代表位置最稳的,他很快就因不能胜任,从从一品降为了五品官员。
而夺门事变后,朱祁镇重新上位,凡是朱祁钰重用的统统降职或下课,而彭时因为被朱祁钰降过职务,因此,又被朱祁镇任命为兵部尚书。人生真的是充满着大喜大悲啊,这过山车坐的,韩大叔心惊肉跳。
前面提到的那位落魄的唐朝状元郎卢文焕,就是因为长期官位低,然后醉心于杯中之物,最后连酒都喝不起。
朝廷需要什么样的官员?
需要目标远大,柔韧性和坚持力比较好,做事比较会变通,人脉关系处理适当的人才,而状元中的一些,孤傲且迂腐,死认圣人之言,只会死搬硬套,实际干起事来一塌糊涂。
因此,状元郎们的发展,并不是个个高官得坐,并不是人人选筹帷幄,出色的只是一部分。
总之,当了状元,仅仅是拿到了一个进入高层的门票,但能不能进入内阁,或者当首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因此,状元的做官起点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但终点就是一品官员。
不过,也有终点是国主的,西夏有位姓李的状元,唯一的状元,后来当了西夏国主,这是个例。
其实,状元和现在的学生一样,不是你出身名校,就一定能有大出息;也并不是文化越高,贡献和成就越大。
3、那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的状元们
历史当中,出现的状元们也是各有特色,下面我们盘点一二。
一、连中三元者
在历史大潮中,能够连中三元的,就是乡试得了第一的解元,会试得了第一的会元,殿试得了第一的状元,这样的人,出现了14个,几乎一百年才出一个。
连中三元者,唐朝有2位:张又新、崔元翰;宋朝比较多,有6位: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有1位:孟宋献,元朝有1位:王宗哲;明朝有两位:黄观、商辂,清朝有两位:钱檠、陈继昌。
二、当了驸马的状元
很多人电视和小说看得太多了,认为状元郎大多能成为驸马爷。
实际上,几百位状元郎中,娶了皇帝女儿,成为驸马的只有一位,他就是郑颢,它是大唐会昌二年成为了状元,当了七年官后,被宰相推荐给了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三、唯一的女状元
在大一统王朝里,没有出现女状元,而太平天国体制下,出了一位女状元,名叫傅善祥。
1853年,太平天国开启女子科考,傅姑娘考了个状元,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状元。
只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此女子也不见了踪影,估计隐姓埋名,过起了新的生活。
四、武状元的情况,以及武状元成了宰相的那位
历史各个王朝中,主要是文状元,但武状元的选拔,也是有过不少次的,在历史上,武状元出现了185人。
武状元并不像文状元那样形成可持续的系统选拔,根据王朝不一样,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清朝的武状元比较多一点,其它朝代的武状元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对武状元的重视还是不够。
武状元中最为出色的无疑是郭子仪,他因为武状元而入仕途,后立下无数功勋,最后官至宰相。这是唯一一位,武状元成为宰相的例子。
五、第一位状元,和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是唐高祖李渊时期的孙伏伽。
此人在622年考取了状元,参与了后期的玄武门之变,大腿抱得很准。
后来官运恒通,担任了户部侍郎,拜大理寺卿,出任陕州刺史等,看得出来,这状元郎最后成为了一方大吏,做得不错,在公元658年去世。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清朝的刘春霖,他是1904年的状元郎,他当了状元后不久,就被送到了日本公派学习,三年后返回,担任过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又过了四年,清朝倒了,刘状元成了袁世凯政府的官员,后来长期在北洋政府任职,担任过北洋政府直隶省的教育厅厅长,徐世昌很欣赏他。
在徐世昌的提携下,两次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因而名声响彻华夏。
刘状元是个书法高手,而且也有强烈的爱国情节,当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邀请他担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职务,都被他拒绝了。
1944年,最后的状元刘春霖去世,从此,华夏再无状元郎。
回到开头,状元能当多大的官呢?
初入仕途,是从六品左右的官员,后面的发展看自己的造化了,也许是官居一品,也许官居二三品,还也许是常年四五品,更也许一直是从六品左右。
能当多大的官,不是“状元”这个称号决定的,而是有他的能力和发展决定的,或许还有几丝的运气在里面。
邹应龙虽家境贫寒,但胸怀大志,从小刻苦读书,少年时就已熟读诸子百家,能手抄经、传。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23岁的邹应龙考中状元,被任命为秘书郎出知南安军;不久召回为正字,迁校书郎、实录院检讨官,参与了修纂《孝宗实录》的工作。
关于唐朝“邹应龙”,在当朝及后朝几百年的正史中均没有相关的记载。最早有相关记载的是在七百五十年后明崇祯年间编纂的《汀州府志》:
“唐元和壬辰及第,封鲁国侯。卒葬于此,乡人立庙祀之。祈祷辄应。宋绍兴、绍定间,戎马冲突,公神兵暗助,荆襄、虹县、两淮、南京、灵璧、江州皆以捷闻,封昭仁显烈威济广祐圣王。”
其中有关资料的来源根据记载,1612年汀州知府陈以德途经四保时得知有邹应龙庙,于是让郝华庚作记。而郝华庚采信了当地的一些故老传闻并未详细加以考证。这从不同的《邹氏族谱》的记载可以看出来:
明末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修的务各上祠《邹氏族谱》谱载“邹应龙由良田沙县迁居四保,唐末以来显灵受封……”这可能是《汀州府志》的资料来源之一。
而明万历年间双泉《邹氏族谱》记载“宋状元邹应龙,子孙由泰宁迁居四保。”郝华庚却并未予以采信。
后世清朝相关文献的唐“唐邹应龙”可能都是来源于明朝的《汀州府志》。
我们再回顾一下“唐邹应龙”:
第一,封侯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第二,出现时间晚(七百年后)。
第三,《邹氏族谱》记载出入。
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所谓“唐邹应龙”及其故事其实是宋邹应龙的误传。至于“状元”的事可能也是来源于宋邹应龙的经历。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5-635年6月25日),长安人,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很快统一了全国。1965年6月25日,李渊去世。
谥号吴泰,庙号高祖,李渊死后葬于仙灵。唐高宗元年(674)八月,改国号为帝尧神。天宝十三年二月,帝尧盛达被尊为小光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典范。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国号贞观。名字的意思是“济世保民”,他出生在陇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黄凯十八年(599),早年随父李渊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他率兵天下,为统一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将军。66年,宣武门即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过大于过,所以业障不降”,这是后来明君的典范。寺名太宗,大文臣武圣大光孝皇帝葬于昭陵。
3李贽,唐高宗:一个懦弱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无所事事。
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至683年在位),李治,唐高宗(628年至683年),性格“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其母为皇太后长孙,是自己的第三子。关武年(631)被封为晋王。后来,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皇太子和次子王太相继被废,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在长安太极殿,以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唐朝的疆域是高宗时代最大的,东有朝鲜半岛,西有咸海(里海),北有贝加尔湖,南有越南恒山,持续了32年。在位三十四年,李治于洪道元年(683年)病死。五十五岁时,葬于甘陵,寺名高宗,谥号皇帝。
中国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从隋朝开始,中国历史上总共产生了777位文武状元。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再现过他们当状元时的风光无限,而是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沉寂在历史长河中,而也有那么一些状元依然绽放着夺目光辉,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五位。
第一位王维
大家都学过王维的诗,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但是肯定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王维其实还是一名画家,更是一位科举状元。王维是山西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考取状元,是水墨山水画派的创始人。王维的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成为了后世送别友人的必用之句。此外,王维的那首《相思》也是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名篇。
第二位 柳公权
柳公权,字诚悬,是唐宪宗元和二年( 808年)状元,官至太子少师。后世人记住他的主要是他在书法上卓著的成就,他精于楷书,擅长行草书,与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也是我国历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书法造诣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三位:文天祥(状元之中的状元)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提名状元,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第四位:明代才子状元——杨慎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号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另外两位是解缙和徐渭)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第五位郭子仪
郭子仪,字子仪,是唐朝开元初年武举状元,官至宰相,一生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他军功彪炳,如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说服回纥、败吐蕃、平定河东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再造了唐朝,更是历代状元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但他不居功自傲,也不贪恋权势,心胸豁达、处事智慧,也是少有的一直处于政治中心且功高盖主,却能安享晚安年且后代也多享恩赏的名臣,中国历史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的人物。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中国历代状元榜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镶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
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
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
大西政权状元榜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
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
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
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
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
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
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
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
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
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
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
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
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
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
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
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敲鼓呜金,骑马游街,可谓屙屎抽烟--前呼后涌,好不威风。旧时一幅对联生动地描绘了状元前后的境遇: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戚外亲,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衣禄有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也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都来锦上添花。
状元中更有甚者,被皇帝招为驸马,身价百倍,少不得光宗耀祖,享不尽荣华富贵。比现在的什么“款儿”、“腕儿”、“星儿”神气多了!
建朝代考状元多以“八股文”为主。据史籍记载: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考取状元503人;如加上辽、金两代、张献忠的大顺朝廷以及太平天国状元计48人,则中国历代共有状元551人(不包括武状元及女状元)。史料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刘春霖;最年轻的少年状元当数唐高宗永徽七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登第的郭元振,皆不足十八岁;最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生考了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夙愿!
二、女状元
中国历史上曾出了女皇帝武则天,但女状元几乎没有。传说中女状元倒不少:清乾隆年间,女作家陈瑞生创作了一部长篇弹词《再生缘》,词中女主人公孟丽君女扮男装考中状元,后当上宰相,终与失散的未婚夫皇甫梦华相遇、完婚;明代《四声猿》杂剧中的《女状元》描写了一个叫黄春桃的姑娘女扮男装考中状元的故事……当然,这些“花木兰”式的女状元都是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历史上第一位被人们称作“女状元 ”且流传甚广的则是古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市)人黄崇嘏。
据《玉溪编事》 、《十国春秋》载:五代十国王建父子称帝时期,蜀国临邛出了个女诗人叫黄崇嘏。她童年丧失父母,但天资聪颖,为了外出方便,自幼女扮男装,勤学苦读,琴棋诗画,无一不精。唐僖宗江文德元年(公元888年),王建带兵攻下临邛,后去成都,留下幕客周痒守城。一次,黄崇嘏燃“井火”(即天然气)夜读,不慎失火毁屋,被打入县大牢。为求脱祸,她赋赞诗一首呈献周庠:“偶辞幽隐住临邛,行止坚贞比涧松。何事政清如水镜,绊他野鹤在深笼”。
周庠见诗中“政清如水”的赞语大喜爱其才,怜其年轻,便把她释放留置府中,后调她至成都任幕中司户参军。府中上下均不知其为一弱女子。周庠后提出要招赘她为婿,黄崇嘏婉谢不允,乃赋《辞蜀相妻女》诗,后四句为:“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原天速变作男儿”。坦露真相后,辞职还乡隐居。时人敬慕她的才华,称之为“女状元”。明代徐渭的《女状元》一剧,都是根据黄崇嘏故事编写的。至今,邛崃市火井乡崇嘏山上仍保存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
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只有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清稗类钞考试类》记载:科考中一道题目取自《论语》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傅善祥一反众议,“力辟‘难养’之说,引古来贤女内助之功”大举女性之作为,抨击了封建大男子主义及孔子歧视妇女的错误观点。傅善祥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反对“男尊女卑”谬论,敢于批驳“千古圣人”孔子的的定论,其精神,其勇气,深受洪秀全赞赏,亲自选定她为状元,并与她戴上花冠,穿上礼服,在锣鼓喧天声中游街三天,出尽风头。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前进,科举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状元辈出的时代,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单说那相似于古时状元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层出不穷,可能数也数不清啦!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的一个镇
状元镇:辖 渔业大队、状元、龙腾、龙泽4个居委会;状元桥、横街、御史桥、山西、西台、石坦、甘岙、三郎桥、大岙溪、响动岩10个村委会。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从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壬午科,到哀帝(907年)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期间出现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说到状元就不得不提古代的科考制度了,说到科考大家肯定都会觉得这个从隋唐时候开始的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里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因为它改变了汉代以来靠举孝、举廉等带来的弊端,杜绝了氏族贵族和门阀势力对于权力的垄断,为新兴地主阶级和天下读书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上升的途径,可以说是为封建王朝能够从更大的范围去选拔任用人才、任免官吏开拓了思路、打开了通道,特别是到了武则天时又发明了密封,此后经由宋、元的逐步完善,到明清的时候有了最终的固定模式。
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粗略统计,从唐朝到清末,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而其中出现过状元人数最多的要数唐朝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但是隋朝时间很短。到了唐朝,唐朝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安定,社会稳定了就有了更多人去读书,加之科举给了寒门子弟开辟了一条新出路,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去学习。而且从高祖武德五年的壬午科到到哀帝丁卯科几乎每年都有一次科举考试比三年一考更频繁。
所以唐朝期间出现了270人,光古籍中有据可考的都有140多人。成为了史上出现状元最多的朝代。
资兴科举状元进士知多少
本文2023-11-28 18:01: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