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伊朗事件”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伊朗事件”是什么?,第1张

水门事件或者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是关于总统竞选的政治丑闻。

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水门事件: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伊朗门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庆祝德黑兰青年学生占领美国使馆7周年集会的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麦克法兰曾秘访伊朗,时间是1986年5月28日。当时,麦克法兰带着4个人,装扮成机组人员,手持伪造的爱尔兰护照,乘一架装有武器零件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带来了里根总统给伊朗***的亲笔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关系,要求伊朗帮助释放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此外,他还带来了几件礼物,其中有一本里根亲笔签名的圣经,一块象征美伊打开良好关系的钥匙形蛋糕和准备赠给伊朗官员的象征美国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几把科特式手枪。拉夫桑贾尼声称,他下令将麦克法兰及其随从软禁在旅馆达5天,此后,他们被驱逐出境。

犹如平地里刮起了一阵狂风,整个世界都被震惊了。 目瞪口呆,兴高采烈,惊慌失措……这就是各种人听到这两条消息后的最初表情。当然,反应最灵敏,行动最快的要数那些“唯恐天下不热闹”的西方记者了,他们立即施出浑身解数,连篇累犊地追踪采访报道。多次的新闻大曝光,使这股狂风越吹越大,终成暴风骤雨之势。

阿拉伯国家对此的反应有的强烈,有的温和,有的沉默。最感恼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卖了”,但是,一贯强硬的萨达姆·侯赛因总统又不准备“同美国断交”,认为这是以色列“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破坏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阴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则表示震惊和失望,批评美国的作法“使华盛顿丧失了在这个地区的信誉。”更多的阿拉伯国家则默不作声,各怀心思。

美国的西欧盟国也在埋怨,一些官员认为:“我们有种受到愚弄的感觉。”他们批评美国违背了它曾经要求它国恪守的信条,表面上振振有词地宣称决不向恐怖主义分子妥协,并不遗余力地反对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里却另行其是,这损害了美国在其盟国中的信誉。

美国国内的反应,犹如一场强烈的政治地震。 美国虽然是世界头号军事和经济强国,但是越南战争的失败,经济实力的削弱,水门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使美国人感到国家实力的衰落,对国家的信心也随之动摇。前总统卡特的私人民意调查专家卡特尔写道:“美国正处在深刻的危机中,这场近乎无形的危机不同于南北战争或大萧条。它与其说是物质危机,毋宁说是心理危机,信任危机,它表现为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雄心勃勃的里根总统似乎给美国注入了活力,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所恢复,外交较为活跃,美国的对手苏联则面临许多困难,不得不从世界各地收缩。这些“重振美国”的努力,重塑了公众对国家力量的自信,恢复了“美国第一”的优越感。美国人的心理“越来越平衡”了。里根的声望在执政6年来也达到了高峰。

然而,此时此刻,从黎巴嫩和伊朗传来的消息又使美国人的心理难以平衡了。新闻界和国会就象炸了窝似的,闹得满城风雨,批评和指责如同狂潮般席卷而来:政府同关押人质者谈判,违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贯政策,即决不同恐怖主义组织做交易,决不同伊朗,利比亚之类的“邪恶国家”谈判;向伊朗运送武器破坏了美国国会通过的禁止向伊朗运送武器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动背着国会进行,违反了行政当局应定期向国会通报秘密活动的法律。激动的批评者们最后集中于一个声音:“里根总统必须出来向美国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两国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经历了一个从敌对到缓和,之后又分歧与合作并存的过程。按照两国双边关系的这种变化,作者把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来论述。 第一阶段,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到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的特征是紧张敌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后,实施输出革命的对外政策,沙特就是其主要对象之一,双方冲突不断。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沙特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积极支持伊拉克,打击伊朗,两国互相仇视。 第二阶段,从1989年拉夫桑贾尼当选伊朗总统,到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两国关系缓和并缓慢发展。伊朗外交政策的调整,沙特在海湾战争中的困难,海湾小君主国从中调解,导致双方关系改善的时机逐渐成熟,两国高层***接触频繁,最终恢复外交关系并顺利解决了朝觐问题。 第三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1997年拉夫桑贾尼任期结束,两国关系的特征是分歧与合作并存,分歧大于合作。分歧主要体现在朝觐问题、阿布穆萨岛屿问题、石油问题、卡塔尔和也门问题、阿以和平进程问题;合作方面则是两国***接触气氛融洽,同时双方合作领域也有所拓宽。 最后,本文通过对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与沙特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认为意识形态因素、美国因素、地区因素和石油因素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

  是的,1月8日报道,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当天在德黑兰因心脏病去世。终年82岁。

  当地媒体报道称,拉夫桑贾尼在8日被送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绍哈达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

  

  据悉,当天,当地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宣布拉夫桑贾尼“经过一生不倦的努力,辞别前往神圣的天堂”。

  

  报道指出,近年来,拉夫桑贾尼成为伊朗改革运动的核心人物,试图对伊朗和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施加温和的影响。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说,尽管他们之间存在分歧,但拉夫桑贾尼是他的“战斗伙伴”。哈梅内伊还说,拉夫桑贾尼去世带来的损失是“艰难和巨大的”。他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有时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释不同,但不可能完全切断他们之间的友谊。

1980年,萨达姆入侵伊朗,两伊战争打响。在战争和内乱之中,霍梅尼意识到只有教士阶层才是最可信的盟友,因此大力提拔各路“教友”。

莱西得到了机会,他在革命之初只是德黑兰省的一个法院书记员,但随后仅用5年时间他就成为了德黑兰总检察长,伊朗副首席司法官。

等到1989年霍梅尼去世,哈梅内伊上台,他的仕途更进一步,成为了伊朗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谁都看得出,莱西的未来一片大好。

此次莱西当选总统,在伊朗民众看来并无悬念,早已是预料之中的事儿。

2、莱西的内政外交

莱西当选总统后,俄罗斯,伊拉克各国纷纷对他发来了贺电。但美国和海湾国家对这位新总统的兴致却并不高,因为莱西在这些国家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友善。

莱西被认为在1988年严厉惩处了数千名反对霍梅尼政府的抗议者。也正因为如此,莱西早就上了美国政府欧盟的制裁黑名单。

对于哈梅内伊来说,莱西不仅是他的亲信和同乡,也是一个最适合当下环境的领导者。

他出身教士阶层,能够得到众多宗教人士的认可,而他当上总统后,行政力量也会被他掌控,而哈梅内伊手中的革命卫队自然也会对他鼎力支持。

莱西能够获得宗教,行政,军事力量的三方支持,他当上总统施政的环境会比鲁哈尼要轻松得多。

在前革命卫队实权派苏莱曼尼已死,改革派领袖鲁哈尼即将卸任的情况下,没有多少人能向他施加压力。

里根政府为何竟同被他们称为“邪恶之国”的伊朗打起了交道?而伊朗又如何接受了“大撒旦”的橄榄枝?说来话长。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成了世界闻名的恐怖之都。各派不同的政治和宗教组织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较量,炮战,枪战,暗杀,绑架,劫持飞机等等恐怖事件层出不穷。矛盾的焦点是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的激烈冲突,而美国长期执行一条纵容偏袒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扩张的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对美国的仇恨,自然,美国人成了某些阿拉伯激进组织搞恐怖主义活动的活靶子。

1984年3月,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央情报局贝鲁特站站长巴克利遭绑架。此后一年多内,又先后有6名美国人遭到绑架,酿成了使里根政府伤透脑筋的人质危机。绑架者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释放人质的 3 个条件,即释放1983年因参与策划和袭击美国驻科威特大使馆而被科政府投入监狱的17名囚犯;美政府对以色列施加压力,释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贷款,开发南黎巴嫩。绑架者扬言,美政府若不答应其条件,人质将被逐个处决。

人质危机引起了美国国内各界的严重关注。里根政府一方面声称要作出强硬反应,拒绝与恐怖主义者妥协;一方面又绞尽脑汁寻求人质获释的途径,但收效甚微,时间越拖越久。绑架者似乎不耐烦了,他们说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绑架一年多后,巴克利的尸体出现在照片上。

里根总统在处理人质危机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引起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一些国会议员和新闻记者纷纷抨击政府“遗弃”人质。此时美国正值中期选举的前夕,执政的共和党内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尽快想出办法,以缓解舆论压力,增强共和党人的选举资本。内外交困,里根寝食难安。

真是没有办法吗?不是。在美国政府为人质释放所作的种种努力中,他们发现,要找到一个既不答应绑架者提出的条件而又能使人质获释的办法,那就不能不与美国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为伊朗对绑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响。这一发现使美国政府啼笑皆非。

正当里根政府苦恼之际,1985年8月,从贝鲁特和海牙国际法院传来了信息:伊朗政府内部至少有一个派别的人对恢复同美国接触感兴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国坐在谈判桌前。这一消息使白宫格外兴奋,里根当即召集国务卿舒尔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国防部长温伯格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等进行紧急磋商。里根认为,应该接住德黑兰抛出的红线,同伊朗谈判不仅可以为人质获释带来希望,而且还能着眼于今后,即寄希望于霍梅尼之后,使美国“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复关系,对于美国搞活它在整个中东地区的一盘棋是有巨大好处的。

而伊朗这方面,由于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国库空虚,武器不足,经济上处于困境,国际上处于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与美国做交易的愿望。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议长拉夫桑贾尼为首的温和派的主张,并得到了最高领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说:“如果我们走一步,大撒旦就会走100步!”

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兴致勃勃的里根最后拍板:立即进行美伊秘密接触。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具体承办。另有报道说,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麦克法兰拟定的计划,通过以色列向伊朗供应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关系,使伊朗帮助释放美国人质。该项计划由麦克法兰和其助手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诺思中校具体负责。

在这场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掮客的角色。“摩萨特”特务,军人商雅各布・尼姆罗迪曾作为美国的代表,同伊朗实业家马努赫尔・古尔巴尼萨尔商谈具体交易办法。1985年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迈克尔・莱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欧洲某地会见了古尔巴尼萨尔。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员向麦克法兰转达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国能向伊朗运送一飞机军火,伊朗将在一天内帮助释放一名美国人质。麦克法兰当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辞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麦克法兰仍继续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亲赴德黑兰,钉下以后爆发“伊朗门”事件的楔子。经过多次秘密接触,双方终于达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后两次租用DC—8型运输机满载“陶”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弹药飞抵德黑兰,同期,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美国人终于尝到了甜头。9月14日,里根打电话给佩雷斯,对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谢。就在此时,白宫幕僚们在是否继续进行美伊交易的问题上发生了争吵。以舒尔茨,温伯格为首的一方,主张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凯西和新上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为首的另一方则认为,如果需要的话,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双方毫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里根为调和双方矛盾,表示暂时停止与伊朗的接触。美伊一度回到互不来往的状态。

但是,问题并未解决、人质危机又紧迫起来,并严重地影响美国的中期选举。里根权衡再三,终于下令恢复美伊军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国先后两次给伊朗运送了军火,美国人质詹森、雅各布森先后获释。参议员邦伯斯估计,美伊军火交易总额可达1亿美元以上。

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1979年11月4日,激动的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0名使馆人员扣作人质,酿成了轰动一时的人质事件。从此,美国和伊朗成了冤家仇敌。

7 年后的这一天,黎巴嫩的一家不起眼的杂志《船桅》周刊,登载了这么一条新闻: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曾于当年5月秘访德黑兰,同伊朗高级官员进行了接触,伊朗方面要求美国提供军火。随后,数架美国运输机给伊朗运送了战斗机零件和弹药。

同一天晚上,出席庆祝德黑兰青年学生占领美国使馆7周年集会的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突然宣布,麦克法兰曾秘访伊朗,时间是1986年5月28日。当时,麦克法兰带着4个人,装扮成机组人员,手持伪造的爱尔兰护照,乘一架装有武器零件的飞机抵达德黑兰国际机场。他带来了里根总统给伊朗***的亲笔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关系,要求伊朗帮助释放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

面对咄咄逼人的国内外舆论潮流,一向镇定自信、谈笑风生的里根,仿佛老了许多。1986年11月13日晚,他出现在全国电视广播网的屏幕上,神情呆滞,表情尴尬。他首次承认。一年半来美国和伊朗之间有秘密外交接触,他的确于当年5月派麦克法兰秘密访问伊朗,并曾授权向伊朗提供武器。他接着辩解说,政府之所以要如此做,是因为它有4个目标:同伊朗恢复关系;结束两伊战争;消除中东的恐怖主义;使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获释。他重申,政府的这些做法是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尽管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保持沉默的风险已超出了把事情讲出来的风险。” 此后不久,里根无可奈何地对《时代》周刊的记者说:“这些天来,我喉咙里犹如卡着一个苦胆”。可见其窘迫之状。

1984年3月,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央情报局贝鲁特站站长巴克利遭绑架。此后一年多内,又先后有6名美国人遭到绑架,酿成了使里根政府伤透脑筋的人质危机。绑架者向美国政府提出了释放人质的 3 个条件,即释放1983年因参与策划和袭击美国驻科威特大使馆而被科政府投入监狱的17名囚犯;美政府对以色列施加压力,释放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提供贷款,开发南黎巴嫩。绑架者扬言,美政府若不答应其条件,人质将被逐个处决。

人质危机引起了美国国内各界的严重关注。里根政府一方面声称要作出强硬反应,拒绝与恐怖主义者妥协;一方面又绞尽脑汁寻求人质获释的途径,但收效甚微,时间越拖越久。绑架者似乎不耐烦了,他们说到做到,1985年下半年,在被绑架一年多后,巴克利的尸体出现在照片上。

里根总统在处理人质危机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引起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一些国会议员和新闻记者纷纷抨击政府“遗弃”人质。此时美国正值中期选举的前夕,执政的共和党内部一些人也要求里根尽快想出办法,以缓解舆论压力,增强共和党人的选举资本。内外交困,里根寝食难安。

真是没有办法吗?不是。在美国政府为人质释放所作的种种努力中,他们发现,要找到一个既不答应绑架者提出的条件而又能使人质获释的办法,那就不能不与美国的冤家——伊朗打交道。因为伊朗对绑架者有勿庸置疑的影响。这一发现使美国政府啼笑皆非。

正当里根政府苦恼之际,1985年8月,从贝鲁特和海牙国际法院传来了信息:伊朗政府内部至少有一个派别的人对恢复同美国接触感兴趣,急切地希望同美国坐在谈判桌前。这一消息使白宫格外兴奋,里根当即召集国务卿舒尔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国防部长温伯格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等进行紧急磋商。里根认为,应该接住德黑兰抛出的红线,同伊朗谈判不仅可以为人质获释带来希望,而且还能着眼于今后,即寄希望于霍梅尼之后,使美国“重返”伊朗。同伊朗恢复关系,对于美国搞活它在整个中东地区的一盘棋是有巨大好处的。

而伊朗这方面,由于它同伊拉克打了6年,国库空虚,武器不足,经济上处于困境,国际上处于孤立境地,因而伊朗也有与美国做交易的愿望。这一政策更多地反映了以议长拉夫桑贾尼为首的温和派的主张,并得到了最高领袖霍梅尼的首肯。霍梅尼曾说:“如果我们走一步,大撒旦就会走100步!”

在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兴致勃勃的里根最后拍板:立即进行美伊秘密接触。这一任务交给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具体承办。另有报道说,早在1985年初,里根就批准了一份由麦克法兰拟定的计划,通过以色列向伊朗供应武器和零部件,改善美伊关系,使伊朗帮助释放美国人质。该项计划由麦克法兰和其助手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诺思中校具体负责。

在这场交易中,以色列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掮客的角色。“摩萨特”特务,军人商雅各布・尼姆罗迪曾作为美国的代表,同伊朗实业家马努赫尔・古尔巴尼萨尔商谈具体交易办法。1985年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官员迈克尔・莱丁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在欧洲某地会见了古尔巴尼萨尔。1985年9月3日,以色列官员向麦克法兰转达了伊朗方面的意向,即若美国能向伊朗运送一飞机军火,伊朗将在一天内帮助释放一名美国人质。麦克法兰当即拍板同意。在 1985 年辞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麦克法兰仍继续为美伊交易而奔走。1986年5月,他亲赴德黑兰,钉下以后爆发“伊朗门”事件的楔子。经过多次秘密接触,双方终于达成了交易。

1985年9月,以色列先后两次租用DC—8型运输机满载“陶”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弹药飞抵德黑兰,同期,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美国人终于尝到了甜头。9月14日,里根打电话给佩雷斯,对以色列的合作表示感谢。就在此时,白宫幕僚们在是否继续进行美伊交易的问题上发生了争吵。以舒尔茨,温伯格为首的一方,主张停止美伊交易,而以凯西和新上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为首的另一方则认为,如果需要的话,同魔鬼打交道也是可以的。双方毫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里根为调和双方矛盾,表示暂时停止与伊朗的接触。美伊一度回到互不来往的状态。

但是,问题并未解决、人质危机又紧迫起来,并严重地影响美国的中期选举。里根权衡再三,终于下令恢复美伊军火交易。1980年7月到同年10月,美国先后两次给伊朗运送了军火,美国人质詹森、雅各布森先后获释。参议员邦伯斯估计,美伊军火交易总额可达1亿美元以上。

许多穆斯林学家不承认哈梅内伊为大阿亚图拉。

在霍梅尼去世的时候,哈梅内伊不是马尔贾和阿亚图拉。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领袖必须是马尔贾。 哈梅内伊的马尔贾身份一直备受争议。在1994年大阿亚图拉穆罕默德·阿里·阿拉基(Mohammad Ali Araki)逝世后,库姆神学院教员协会宣布哈梅内伊为马尔贾,但伊朗的四名大阿亚图拉拒绝承认哈梅内伊的马尔贾身份。最终哈梅内伊以责任重大为由不接受成为伊朗什叶派穆斯林的马尔贾,但接纳成为伊朗境外什叶派穆斯林的马尔贾。

因与霍梅尼对立而被软禁的大阿亚图拉穆罕默德·设拉子(Mohammad Shirazi)不承认哈梅内伊为马尔贾。佩斯大学教授礼萨·阿夫沙里在《伊朗人权》一书里提到,设拉子对哈梅内伊被认可为最高领袖和马尔贾感到“愤慨”,他似乎更倾向于由一群大阿亚图拉组成的委员会来领导国家。

其他对哈梅内伊的马尔贾地位抱有疑问的教士还包括大阿亚图拉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大阿亚图拉哈桑·塔巴塔巴伊-库米(Hassan Tabataba'i-Qomi)及大阿亚图拉阿苏贝丁·拉斯特加·乔伊巴里(Yasubedin Rastegar Jooybari)。在1997年,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质疑最高领袖的权力”,结果导致他的宗教学院被迫关闭,他在库姆的办公室也遭到袭击,还被软禁了一段时间。

控制媒体

哈梅内伊有权直接任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及其他组织的***。国家控制着大多数的电台及电视新闻渠道,这些亲政府的声音经常宣扬官方的强硬措词,不少人对国营媒体的宣传和鼓吹表达不满。 哈梅内伊发布过一条法特瓦,称伊斯兰教治下严禁生产、储存及使用核武器。此教令在2005年8月于维也纳举行的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里陈述在伊朗政府的官方声明里。

伊朗核问题一直是数十年来反复提及的国际议题,伊朗政府坚称其核发展的目的是发电,但一些西方国家指控伊朗尝试发展核武。 哈梅内伊被一些人视为国家保守当权势力的领衔人物。他是所有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有权任命司法机关、国营电台及电视台的首长。

在2005年的总统大选前,哈梅内伊形容教士梅斯巴·亚兹迪(Mesbah Yazdi)是伊朗最可靠的思想家之一,但据称哈梅内伊“最近关注梅斯巴·亚兹迪的政治野心”。梅斯巴·亚兹迪是伊朗改革运动的批评者,被视为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精神顾问。

2007年,哈梅内伊要求政府官员加快伊朗转向经济私有化的步伐。对上一次有关私有化的行动在2004年实施,当时推翻了宪法第44条,宪法第44条指伊朗的主要基础建设应是国营。哈梅内伊还提议私人所有权应在司法部辖下的法院得到保障,以保障及鼓励私人投资。

另外,哈梅内伊对民用用途的核技术表示了肯定,因为“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总会耗尽的”。

2008年4月30日,哈梅内伊支持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经济政策,他指西方比伊朗面对着更严峻的经济问题,经济危机由美国扩散至欧洲,而通胀亦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哈梅内伊称该经济危机严重损害了全球经济,这在过去60年来是前所未有的,“这次危机使联合国对环球食物短缺的状况发出了警示,但外国媒体却隐指现时的价格高涨及国内通胀是部分伊朗官员疏忽而造成,这当然是失实的”。他又强调,任何人没有权利因伊朗的经济问题而责备伊朗政府。他建议人民和政府要知足,以度过经济难关,他又补充“你们应谨记这个伟大的民族是永不怕经济制裁的”。 科学

在2002年的一次演讲里,哈梅内伊突显他不满意高等教育及科学部部长穆斯塔法·莫因(Mostafa Moeen)的表现,因为莫因准许学生从事哈梅内伊认为是反伊斯兰教的行为,如演奏和研习音乐、美术;到异教徒的国家旅游;非宗教性质的野外考察。在该演讲里,哈梅内伊要求更严格地管制这些行为,敦促大学强制执行伊斯兰价值。

哈梅内伊支持伊朗科学发展,他是第一位准许进行干细胞研究及体细胞核转移的伊斯兰教士之一。在2004年,哈梅内伊表示国家的进步倚靠枓学及科技领域上的投资,又认为社会对学者和科学家的重视有助于培育人才,确保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人权

哈梅内伊说过人权是根本的原则,隐含伊斯兰教教义,领先西方所关注的人权达多个世纪。伊斯兰教的人权包括生存、自由、公平对待及接受福利的权利。他批评西方势力非议伊朗人权纪录的行为表里不一,西方势力却以经济手段榨压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又支持独裁者。

不过,哈梅内伊并没有将之延伸到巴哈伊信仰的宗教自由上,他支持迫害巴哈伊信仰,又签署了缩减巴哈伊信仰在国内外影响力的多个方案。根据一封由伊朗武装部队指挥部主席写给情报及国家安全部、革命卫队及警方的信件,哈梅内伊下令指挥部识别巴哈伊信仰的信徒,监视他们的活动,并要搜集信徒的所有资料。 作为“监护人”或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颁布教令指“监护人”在“任何关于穆斯林及伊斯兰教事务上”的决定是“整个民族的意志和决定”。

1996年末,哈梅内伊又颁布教令指音乐教育败坏年轻人的思想,许多音乐学校被关闭,禁止公共机构对16岁以下的少年教授音乐(私营机构不受影响)。哈梅内伊又称“不论任何年龄和任何教育程度,学校推广音乐(包括传统及西方音乐)不符合伊斯兰教的信条和理念”。

到1999年,哈梅内伊颁布教令允许采用捐精、捐卵和**的方式进行生育,这与埃及在1980年代颁布有关辅助生殖技术的教令有所不同,该教令允许使用辅助生殖技术,但不包含第三者捐献。

2000年,哈梅内伊在写给议会的信函里表明禁止伊朗媒体法的修订,他指“现行的媒体法有效地防止灾难,现时草拟的法案是非法的”。改革派及反对派经常批评他的“绝对立法权”。部分议会成员表示愤慨,又扬言会辞职。

2002年,他裁定人工干细胞研究在只制造人体部分器官的情况下在伊朗是合法和允许的。

哈梅内伊在同年介入对大学教授哈希姆·阿哈加里(Hashem Aghajari)的死刑判决,阿哈加里指出穆斯林应重新解读伊斯兰,而不应盲目追从领袖,因而被判死刑。哈梅内伊要求法院重审,后来阿哈加里被改判有期徒刑。

2007年7月,哈梅内伊批评伊朗的女权激进分子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他在女权激进分子德拉瑞姆·阿里(Delaram Ali)被判处34个月有期徒刑及鞭笞10下的两天后称“在我们的国家……一些激进的妇女和一些男子企图在伊斯兰规条里大造文章,以期贴合与妇女相关的国际公约”,“这是不正确的”。

关于妇女的着装要求,哈梅内伊称妇女有义务穿着“希贾布”(穆斯林妇女穿戴的面纱和头巾)。

哈梅内伊指出“同性恋是现今西方世界面对的主要问题,他们却往往忽视它,而事实上同性恋是西方知识份子的重大、痛苦和找不到解决方案的难题”。

在哈梅内伊的示意下,伊朗警方在2007年发动“公共治安计划”,逮捕了数十名“恶棍”以提升公共治安。这些被捕的“恶棍”在邻居和镜头面前被殴打,又被迫在颈部悬挂卫生间使用的贮水皿。 哈梅内伊与武装部队的指挥官

2009年8月中旬,一组不知名的前任改革派议员向负责选举、监察及罢免最高领袖的专家会议作出申诉,要求调查哈梅内伊的执政资格。一周后,一组伊朗教士发出一封匿名信件,信里“称伊朗的最高领袖是独裁者,要求罢免他”。这信件动摇了哈梅内伊“中立仲裁者和伊斯兰名义领袖的角色”,对“国家最具权力的人物制造了史无前例的难题”。《纽约时报》报道写上“终结哈梅内伊”的涂鸦开始出现在德黑兰街头上,这种标语在不久前还是难以想像会出现的。

该信件被寄到专家会议的***、“强权的前任总统”阿克巴尔·哈什米·拉夫桑贾尼那里,拉夫桑贾尼本人亦质疑选举结果。据《美联社》预测,这封信件不会得到“由86名议员组成、当中三分二被认为是哈梅内伊亲信的议会认可,并且会反对”对哈梅内伊作出任何调查。

《纽约时报》报道,“一名著名教士及前任议员在周日与信件的一些作者交谈,相信信件并非伪造”,信件的签署人达“数十人,多数是库姆、伊斯法罕、马什哈德的中产阶层”。 在2000年,哈梅内伊被保护记者委员会列为“传媒及言论自由的十大敌人之一”,而在2007年则名列时代百大人物。异见记者艾哈迈德·扎伊达巴迪(Ahmad Zeidabadi)、穆赫辛·萨泽伽拉(Mohsen Sazegara)、穆罕默德·努里扎德(Mohammad Nourizad)及阿克巴尔·甘吉(Akbar Ganji)曾经涉嫌散布反对哈梅内伊的政策和一些团体而被捕和接受调查。根据伊朗的媒体法,造谣、失实报道及歪曲他人言论实属违法,而诽谤国内官员、机构、组织或侮辱受法律保护和尊重的法人或真人是不被允许的,以图象或漫画的方式进行以上行为也包括在内。

哈梅内伊最具争议性的决定是在2000年拒绝通过议会为求修订媒体法而呈交的议案,以及他所委任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在2004年伊朗议会选举里取消了逾千名议会候选人的参选资格。

历史上的8月25日1530年——伊凡四世诞生,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逝于1584年)

1772年——威廉一世诞生,荷兰国王(逝於1843年)

1841年——克歇尔诞生,瑞士医学家,190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逝于1917年)

1850年——Charles Richet诞生,法国生物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医药奖(逝於1935年)

1918年——美国指挥家利昂纳德-伯恩斯坦出生

1987年——中国大陆女艺人刘亦菲出生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伊朗事件”是什么?

水门事件或者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是关于总统竞选的政治丑闻。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