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吴氏的繁衍及外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福建安溪吴氏的繁衍及外迁,第1张

吴姓迁入安溪后,随着历史进展,人口增长,后裔也不断从肇基地分支移居县内外繁衍,目前定居于安溪的族系有: 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入安溪吴埔(今凤城吾都)后,生五子,长居养、次居聚、三居道、四居益、五居方。次子居聚生两子,长子喜,次子盾。宋乾兴元年(1022年),吴喜迁德化九蔡(今有济)。喜生子名聪,聪生子慧,慧生三子:长名理、次名道、三名明。理生子鼎茂(讳仁),鼎茂于元末分居安溪常乐里剑斗大溪洋尾,传三子:长顺斋,字子元,居剑斗五羚;次敬斋,字子和,移居磐山(今感德镇潘田);三子敏斋,字子惠,移居感德镇石门。

1 感德磐山吴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吴喜的六世孙吴敬斋,因避水患,从剑斗移居磐山(今感德潘田),成为磐山吴氏始祖。现有祖祠“兰谷堂”与“磐谷堂”。磐山吴氏后裔繁多,并衍播到感德镇洪佑、炉地、福德、大坂、大格、华地及桃舟乡下格等村。

2 感德石门吴氏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喜的六世孙吴敏斋因避洪水,从剑斗移居石门,兴建中兴祖祠,迄今繁衍二十六世。

3 感德福德吴氏 

明嘉靖二年(1523年),感德磐山吴敬斋的次子吴国睿(号居竹,吴喜的七世孙)从潘田移居福德。

4 感德龙通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敏斋之裔吴伯异,由石门迁入定居。 吴盾乃吴源荣之孙,吴喜之弟。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与吴喜同时离开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吴盾迁还集里岭后(今长坑乡三村)。子孙先后播迁到祥华乡祥地、西坪镇阳星、尚卿乡银场、魁斗镇半仑、龙涓乡厚田、石塔、湖陵、圣草池及桃舟乡桃舟、莲地等地。称为岭后吴氏(“岭后”之名源自其先祖居住地泉州清源山麓朋山之岭后)。

1 长坑三村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隐(字淑云)仍居长坑乡三村村岭后,其十六世孙吴孝本、吴孝亲、吴孝君分派长坑乡三村村的后墘、石皆头、密洋、庵边自然村和长坑乡文坪村文德垵的长科坪,感德镇石阶头。长坑乡三村村吴氏后裔还先后移居沙县、顺昌、浦城,江西上饶、玉山、广丰、铅山及浙江开化、常山、温州等地。

2 祥华祥地吴氏 

吴盾的四世孙吴哲(字伯明,吴隐胞弟)入住多卿(今祥华乡美西)坑内美仓厝。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吴哲的十六世孙吴绶(字宦达,号传三)从多卿迁入金田乡还一里上第坊洋中堡(今祥华乡祥地村)肇基。祥华乡祥地村吴氏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来有族人移居台湾及江西永丰、兴国、大余等县,省内的顺昌、南平、永安、漳平、沙县、漳州芗城、龙海角尾、厦门、同安马巷、泉州城内、永春、南安、惠安等地。

3 西坪阳星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镗(号逊谦)由多卿山紫厚移基西坪镇阳星村。

4 尚卿福林银场吴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琏(又名吴辇,与吴镗兄弟)由多卿山紫厚迁入尚卿福林银场。

5 魁斗半仑吴氏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吴哲的十五世孙吴时琛从多卿迁入庞州(即蓬州)赤鸟濑(今魁斗溪东村半仑)。

6 龙涓厚田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惟和(讳詹),从同安垵柄返故土,至龙涓圭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籍龙涓湄上垵柄。吴惟和的九世孙吴朱锜(字尊奉,号兆万)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开基厚田,为厚田吴氏一世祖。

7 龙涓石塔吴氏 

元末,吴哲的十三世孙吴功仲(又名公重)从祥华多卿山紫厚迁入肇基。

8 龙涓湖陵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佛生(1404年生,居次)从龙涓石塔迁入湖陵肇基。

9 龙涓新岭圣草池吴氏 

明代,吴功仲的四世孙吴秉良(1414年生,居五),从龙涓石塔迁居新岭圣草池肇基。 1 祥华华地吴氏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吴图元二十世孙吴福仁之子吴仲选、吴仲淛由漳平溪南枣桥移居安溪华地(今祥华乡祥华村)。

2 蓬莱福山吴氏 

元末明初,吴福仁的六世孙吴坤盛自华地移居蓝田后葛。其长子吴祖发(讳福,号温泉)又自蓝田移居善坛郭山(又称谷山,今蓬莱镇福山村)肇基。

3 蓬莱延寿院吴氏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福山吴氏分支迁入蓬莱镇蓬星村延寿院。

4 金谷金东吴氏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蓬莱福山吴祖发的长子吴毅斋(讳生仔),自福山迁入溪东谷口乡(今金谷镇金东村),择卧牛福地建厝定居,为金谷金东吴氏始祖。民国19年(1930年),后裔一支迁入蓬莱镇美滨村洋中。金谷镇吴氏从五世起就有人移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金门。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吴祭的十七世孙吴纯童(字乾瑞,号钝庵)由莆田被聘入安溪当塾师,后定居在坊里(今县城)北门外,肇基魁田堂,后裔称“魁田吴氏”。

1 凤城魁田吴氏 

吴纯童定居安溪县城后,生三子,长子宝,字昺哲,号静学;次子敦,字荣礼,号静默;三子孳,字敏学;分为大宗长房、大宗二房、大宗三房。子孙繁盛,主要聚居在县城大东街、后北街、小东街、南街、南门等地。并逐渐形成十大房派,即巷尾派、凤坂派、霞仕派、宫边派、对面园派、钱江派、百美派、近祠派、钱溪派和东皋派。后裔在清雍正至咸丰年间(1723~1861年)先后迁往台湾淡水等地,共35批,计100多人;也有迁往福鼎、永春及浙江省。

2 龙门光孝吴氏 

约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吴纯童的第三子吴孳(字敏学)由县城魁田堂移居依仁里光孝乡(今龙门镇光孝村)肇基。

3 尚卿福林魁田吴氏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吴纯童的长子吴宝的长孙吴宾(字昭伦,号勤斋)、次孙吴机(字昭侃)由县城魁田堂移居兴一里福竹林乡(今尚卿乡福林村)。福林村另有一支吴姓,系与西坪阳星同时由祥华多卿迁入。

此外,凤城镇上山村小岭、魁斗镇佛仔格村、湖头镇下东居委会、金谷镇尚芸村、参内乡洋乌内村、蓬莱镇美滨村、芦田镇石盘村等地均有魁田吴氏后裔迁入繁衍。 1 城厢东青吴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吴府豆由浙江温州平阳县迁入安溪,后裔世居城厢东青(今城厢雅兴村),现东青吴氏人口逾千人,均为二世吴忠仁、吴渊寿后裔。

2 剑斗厚安吴氏 

剑斗厚安吴氏始祖吴子原,约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前后,偕弟吴子珍避倭寇或当军务外出,吴子原先在剑斗东洋村山美崎落户邱仁甫为婿,后迁入剑斗村溪仔坂,肇基厚安祠。吴子原连续三代单传,至第四代有裔孙四人,长房吴祖隆,号顺斋,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于今后井村、圳下村及剑斗村部分;二房吴祖瑛,号素庵,迁浙江;三房吴祖应,迁江西;四房吴祖居,号朴轩,居剑斗,后裔主要聚居在剑斗村、圳下村的汤内坂。吴子原后裔子孙兴盛,其中剑斗村吴氏分布于溪仔坂、洋尾、小庵、大畲、溪坂头;后井村分布后井、蔡坑、石古庵、湖丘、坂后洋;圳下村分布于汤内坂、圳下。总人口逾万人。

剑斗除了厚安子原吴氏支系外,现还有“朱厝吴”、“后厝吴”两个支系(来源失考),人口共100余人。

3 城厢墩坂吴氏 

安溪墩坂吴氏分为顶墩(含美田)、下墩派与坂顶派。顶墩、下墩派始祖系南安苍山吴启衷的五世孙吴钦明、吴钦玉兄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入。坂顶派系吴启衷的十一世孙吴世美后裔(东房)及西房吴祖降、吴藕才、吴祖广、吴祖谦与十四孙吴武聘等迁入。

后裔迁居城厢镇石古村、南英村、玉田村等地,历史上不乏到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的先人。

4 感德尾厝吴氏 

尾厝村的吴氏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龙岩迁入安溪感德里仙聚坊新田坪肇基。吴伯清、吴伯阳兄弟被尊为尾厝吴氏一世祖。

5 凤城东门外吴氏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吴会修(讳复进,号奠容)由石狮龟湖后垵迁入安溪长泰里田底乡(今参内乡田底村),后择居在坊里东门外(今凤城镇先声居委会),被尊为一世祖,迄今已传十六世。溯其先祖五处士为石狮龟湖后垵始祖,从莆田平海迁入。凤城镇东门外金山吴氏还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自第六世绳字辈起,就有族人陆续迁往马来西亚槟榔屿与台湾等地。其中,雍正、乾隆年间迁往台湾漳化、金门谋生的有吴绳五、吴皇锦、吴皇吉、吴皇孟、吴皇雅、吴皇承、吴皇旺、吴武举;往槟榔屿经商的有吴绳居、吴皇郁、吴皇成、吴皇鼎、吴祖提、吴祖岳、吴祖为、吴祖昔等人。省内迁居同安等地。

6 金谷山岭吴氏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继梁自龙岩黄石迁入,已传十七世。

吴姓24个字辈排列:东、元、达、珍、祥、业、德、英、泰、广、文、章、华、世、昌、云、志、建、荣、帮、超、宗、智、勇。

吴姓名望:

吴起,战国时军事家。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吴芮(约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阳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

吴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太王古公建周国,晚年欲传位于三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自动让贤,远到江南,以农为业。后由太伯建立勾吴国。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改国号为吴。后被越国所灭,其王族子孙便以吴为姓。 2、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虞舜乃其领袖,他的后代因虞吴音近而姓吴。 3、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吴氏源于姬姓吴国,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初期,其中有一段著名的让贤故事。 朝,史称西周。 西周初,姬发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包括如今江苏、上海大部份和安徽、浙江的一部份,到春秋后期开始强盛。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公元前506年曾一度攻破楚国;传到其子夫差,又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争霸。 后来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吴国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于公元前473年亡国,吴王夫差悔之莫及,自杀身亡。吴国王族子孙避难四散,为不忘故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在此发展繁衍,后分为鄱阳吴氏、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等支派;夫差的家室有一部份陷居于江浙一带,一部份逃难至安徽歙县,后又分衍出一些分支;还有一部份逃至今山东、河南一带安家落户。 吴姓的发源地在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吴国周初是太伯的封地,传到19世孙寿梦的时候才开始称王,国境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带。同时,吴姓开始向齐、鲁之间(今属山东省)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秦汉乃至魏晋隋唐,吴姓族人在南北方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以后,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吴氏族人在北方繁衍减缓,在南方繁衍发展迅速。吴氏发源于江南,成长于江南,历史上吴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江南大姓。 吴氏迁居台湾是从1291年开始的,那一年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奉命率领6000人乘船出使台湾,成为吴氏入台第一人。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到澎湖、台北等地谋生创业。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东渡日本,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差不多与此同时,吴氏还有大批人南迁到越南。现在越南有二百多个姓,按人口数排列,吴姓列为第六大姓。 吴氏入朝鲜的历史也很悠久,发展至今,吴氏在朝鲜的143个姓氏中是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 大约自明代开始,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很多吴氏族人移民南洋。近代又有不少旅居欧美,他们大都聚族而居。 吴氏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10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同时,在苗、满、蒙古、鄂伦春、锡伯、回、哈尼、侗、壮、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数量。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具体的你还可以参看百度“吴氏”!

至于家谱,这个并不是说全中国所有的吴氏只有一本家谱,主要还是按亲疏远近和血缘分的,比如南京的吴氏和北京的吴氏,虽说都姓吴,但是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了,所以,基本上这样的,你知道的你们家的亲戚,这些人才是你的家谱上有的人,而且基本上家谱一般都会在你家亲戚家最有钱或者说有钱日子好过在你们家族里能说的上话的那家里,因为家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些人出钱修的,(修家谱就是把家里的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的名字信息,这辈子的功绩等等记录下来,已让后人知道,修完后还要庆祝一番!而这些是要钱的,所以说基本上都是家族里有钱人出钱修的)假如你家大伯家境最好,基本上就在他家了(我家就是这样的)!

望楼主采纳!!!

不同地区不一样。

广西桂平市盘古岭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东、元、达、珍、祥、业、德、英、泰、广、文、章、华、世、昌、云、志、建、荣、帮、超、宗、智、勇、刚、伟、俊、新、宇。

海南省吴氏字辈汇总(更新时间:2016-07-02)

海南省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坤、多、清、淑,钟、毓、挺、英、奇,崇、仁、敦、善、本,秉、义、启、宏、基,荣、先、绵、厚、泽,济、世、应、昌、期,传、之、亿、万、载,统、绪、昭、创、垂。

贵州省吴氏字辈大全(更新时间:2016-07-02)

贵州省遵义县樟门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应、金、显、奇、仕、文、天、元、国、兴、思、承、光、宗、耀、克、泰、守、登、荣。华、伟、瞻、裕、绩、禄、隆、振、济、春、良、恭、乃、宁、厚、义、重、勋、君。

福建安溪吴氏的繁衍及外迁

吴姓迁入安溪后,随着历史进展,人口增长,后裔也不断从肇基地分支移居县内外繁衍,目前定居于安溪的族系有: 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968~9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