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犬牙交错到设州立县——贵州是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从犬牙交错到设州立县——贵州是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的?,第1张

一、朱元璋:保云南必先保贵州 贵州是我国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与云南、四川一起并称云、贵、川,其地势东低西高,与云南共同组成了云贵高原。自古以来从内地进入云南的孔道主要有三条,其一为秦汉五尺道故道,即从成都平原经过今镇雄、昭通、曲靖等处进入云南,这条道路唐代称之为石门道,到明代废弃不用,转而向贵州赤水、毕节、威宁地区入曲靖发展出「 ”乌撒路”。其二为秦汉零关道,即唐清溪关道,经成都出雅安、邛崃,进入凉山安宁河谷,再经攀枝花到达丽江、大理等地区,转而到达昆明。其三为唐代以后发展出的湖广入滇通路,即经湖广辰州进入贵州东部,经铜仁、思州、都匀、普安、普定等地区进入云南曲靖,即后来明代所称的「 ”普安路”。唐代以后,由于统治中心从关中迁往中原和幽燕地区。故而湖广经贵州入滇的通道越来越重要。随着元代对云南的评定,唐代开始独自立国分裂近500年的云南重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 但元代对西南地区的管辖效率并不高。元代行省之下设路,而云贵的大部分地区路以下多设宣慰司统治,如滇黔边界地区的乌撒乌蒙宣慰司,贵州的贵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都由原本占据此地,世袭统治的当地少数民族酋长统治,即史称的「 ”土司制度”。明代也沿袭此制,不同的是元代的宣慰司一级主官都由朝廷官员担任,这些朝廷官员有任期,依靠政绩升迁,通常被被称之为流官。而明朝则将土司统治地区完全交由土官统治,而在土官之下设立经历、通判、照磨、教授等流官,这些官员都是土官的佐贰,没有实权。 土司城堡「 ”海龙屯” 明太祖平定云南之初,即充分的认识到贵州对保障云南的作用。明朝在云南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明初军队屯田尚不完善,对云南的的补给都要从四川、湖广运送。故而明太祖说:「 ”霭翠(贵州宣慰使)等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亦难保也。”明代对贵州的建设,很大的程度上都是为了保障云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初时只在贵州设立土司和卫所(军管政区),并未像内地一样设立布政司和州县治理。 明代土司 二、各种政区犬牙交错下的贵州 土司和卫所管辖下的贵州,并不太平,土司们由于内部争夺继承权以及互相之间争夺土地都时常爆发冲突,冲突引起的战乱时常导致道路阻绝,官军和商人都不能进入云贵。永乐十一年,贵州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内乱,互相仇杀不已,整个黔东北「 ”乱成了一锅粥”,朝廷平息叛乱之后,废除了这两处宣慰司,在贵州正式设立了布政使司,并先后设立思南、思州、镇远、程番、乌罗、黎平、石阡、都匀、普安、贵阳等府。这些府和清平、平越、五开、安庄、普定、平坝、威清、镇远等卫所总体上分布于湖广入滇通路两旁一线排开,故而这条路在明代时被称为「 ”一线路”,于是贵州同时存在土司、州县、卫所三种政区,并分为四个互相区分开的单元,首先是布政司直接统辖的州、府、县,都司统辖的卫所,土司管辖的地区,以及朝廷和土司势力都无法到达的苗、彝、仲、瑶等族聚居的「 ”生界”地区。 明代贵州「 ”一线路” 以一线路为基础,卫所为点,明朝在贵州布置了一套军事管控体系,卫所平时屯田戍守,有事则出城镇压,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一定时间内维持了贵州的稳定。但随着明朝卫所体系的逐渐崩坏,「 ”开中法”逐渐被破坏,卫所的保障体系无法再维持,依靠军事管控来控制贵州的目的很难达到。明廷必须寻找一种更加长效的方式来维持对贵州的控制,否则云南就很难保有。爆发于正统年间的贵州苗民运动、成化年间的米鲁之乱都曾造成云贵道路阻隔,甚至现任官员都无法到任的情况。乌撒、水西、东川的土司动辄进攻云南沾益州、曲靖等地,给云南造成巨大麻烦。而靠近贵州的四川永宁、播州土司又长期和贵州土司产生争端,杀掠贵州屯堡和州县。给当地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三、从明代到清代——改土归流在曲折中进行 从这种情况来看,明朝的改土归流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困难重重,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播州之乱过后,改播州地为遵义和平越二府,分属四川和贵州两省,而播州长期处于土司统治之下,土司势力根深蒂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引起当地小土司的反感,土司残余势力勾结水西、永宁等大土司,在天启元年爆发的「 ”奢安之乱”中重新占领遵义。故而在「 ”奢安之乱”平定后,总督朱燮元极力反对直接进行改土归流,朱燮元的观点不是孤立存在的,早在成化年间平定四川南部的山都掌蛮以及平定镇雄府沙保之乱的时候,朝议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反对改土归流,镇雄府甚至在改流之后重新复土。总而言之,改土归流存在着太多的障碍,土司反对、风俗习惯差异、行政成本、军事镇压成本都是重要的难题。但如不改土归流,在明朝国力日衰的情况下任由土司在贵州发展,很有可能会使贵州重新回到元代以前的状况。明代就是在如此进退两难的环境下完成了对贵州最大的两股土司势力的打击,为清朝彻底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和少数民族作战的明军 明朝在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和永宁、水西的「 ”奢安之乱”中态度坚决,调动数十万大军,花费数千万两帑银才将其平定。犹以「 ”奢安之乱”影响力最大,该叛乱持续九年,纵横云贵川三省,杀巡抚二人,其余官员不计其数,叛军攻陷重庆、江津等内地州县,一围成都,两围贵阳,参与叛乱的叛军达二十余万,乌撒、乌蒙、东川等彝族土司纷纷响应,内地流民也被裹挟从乱,叛军势力极为强大。但明朝耗尽四川、湖广、云南三省钱粮,最终将其镇压,贵州西部最强大的一股彝族土司被彻底打垮,永宁被改流,水西也被削夺官位,其余的土司也在战争中实力大损。明朝彻 服贵州的土司势力,但此时离明王朝的灭亡也只剩下了十数年时间。 明清鼎革之际,贵州成为清军、南明军、大西军反复拉锯作战的战场。清朝为了稳固统治,保留了土司世袭的权益,但实际上此时的土司经历了明末的几次大乱早已不复当年。康熙三年,吴三桂彻底消灭水西安氏,将其地改为黔西府。雍正四年鄂尔泰在云南大力推行「 ”改土归流”政策,东川、乌蒙等土司随即叛乱,但很快被清军击败,清军出兵将这几地的土司势力彻底扫荡,改其地为东川府、昭通府。其后的乾隆年间,张广泗等人又在黔南地区积极开拓苗疆,把原本土司和朝廷都无法控制的「 ”生界”地区也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当中。至此,贵州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国家化的进程,如今的贵州各市、自治州的基本政区轮廓被确定下来。当然,族群冲突在各个杂居地区仍然广泛存在,直至清末。郭沫若先生的外祖父便因苗乱死在黄平州知州任上。 清代贵州全图(嘉庆二十年):可以看到贵州的行政区划轮廓已经和现代基本一致 总的来说,贵州大范围的改土归流工作是在清代进行的,但改土归流最为庞大的障碍——土司势力,在明末就已经被消灭殆尽了。故而清朝的改土归流政策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阻碍就得以实现。在见识到中央王朝强大的动员能力后,土司当然知道自己无力对抗,一些土司主动献出土地要求改流,如镇雄的陇氏,从经历了嘉靖年间的沙保之乱后以后再也没有参与过土司叛乱,鄂尔泰改流时镇雄也主动交土地,保护了陇氏一族的传承。而水西等土司则家破人亡,被吴三桂杀戮殆尽,历史大势面前,个人的选择往往关系到家族存亡绝续,在国家机器更系统更规范的管理下,存续的陇氏土司应当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参考文献 杨永福:中国西南边疆古代交通格局变迁研究 : 以滇川黔毗邻地区为中心 明史·土司传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 手打不易,喜欢就关注我吧

朱元璋、马烨与奢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政治、军事天赋都很高,又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因此,才能从一个穷愁潦倒的和尚,一步步登上帝位。艰苦的奋斗历程,练就了他圆滑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军事眼光,但也形成了他无端猜疑对谁都不信任的心态。

朱元璋非常看重贵州的战略地位,但对贵州土司始终抱着不信任和防范心理。在明军攻克云南时,他毫无掩饰地告诫征南将军傅友德:“区画布置尚烦计虑”,“如霭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水西安氏在贵州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其先祖是蜀汉时期助诸葛亮平南中,“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被封为罗甸国王的济火。济火之后,唐朝时的阿佩、北宋时的普贵、元代的阿画,都在开国时纳土袭爵。在千余年的朝代更替中,水西安氏总是率先纳土内附,足见其识大体,顾大局、有着浓厚的国家一统观念。

明初,霭翠于洪武四年(1371年)与水东宋蒙古歹等率土归附,朱元璋下令“以原官世袭”,“税听其输纳”,并赐霭翠姓安以示笼络。次年,明政府下令将水东、水西合并,设贵州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使,水东宋氏为宣慰同知,宣慰司印由安氏执掌,遇事则共同商议。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又特别下诏,明确“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

为了回报朝廷的荣宠,明军进攻云南时,水西拿出马一万匹,毡一万领,牛羊、弓弩各一万以助军需。平定云南的当年,霭翠还亲往朝谨,贡马27匹及毡、衫、环刀等物。其后,水西的进贡几乎没有中断过。当然,每次也都得到了封建王朝例行的赏赐。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改变朱元璋骨子里对贵州各族的偏见。

就在水西为征南大军提供大批军需物资,促成明军全面胜利的第二年,朱元璋已向傅友德等将领密授机宜。为防止“大军既回,诸蛮亦复啸聚”,令将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土酋悉送入朝,“霭翠夫妇亦如之”。同年8月,又令傅友德以大量兵力控制水西,称“霭翠之地,必以十万众乃可定也”。

《明史•卷三一六•贵州土司》记载有这样一件事:“霭翠每年贡方物与马,帝赐锦绮钞币有加。(洪武)十四年……,时霭翠亦死,妻奢香代袭。都督马晔(烨)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刘淑贞闻止之,为走京师。帝既召问,命淑贞归,招香,赐以绮钞。十七年,奢香率所属来朝,并诉晔激变状,且愿效力开西鄙,世世保境。帝悦,赐香锦绮、珠翠、如意冠、金环、袭衣,而召晔还,罪之。”

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已经熟知的故事。人们钦佩奢香的凛然大义,为她能在极度复杂的政治环境下,镇定自若,维护大局,化干戈为玉帛,制止一场有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而赞叹不已。而对马烨的暴虐,对其为邀功不惜挑起战争的图谋,表示出极大的鄙视。然而,如果对明初的政治局势和朱元璋的一贯行事风格多作一些分析,不难发现,这件事有许多地方值得深思。

从血流如河战争中走过来的朱无璋,对公然敢于违命之人,从来都是杀无赦,决不心慈手软。朱元璋的严酷,明以前的统治者都望尘莫及。但作为贵州都指挥同知的马烨,竟然敢在上有都指挥使,水西地位又在各宣慰之上的情况下敢于擅自启衅,用裸挞奢香的手段来制造事端,实在令人费解。唯一的可能是,这位因系马皇后内侄,与宫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官员,自以为揣摸到了朱元璋的内心想法。

朱元璋对水西安氏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他不仅将贵州都指挥使司设于贵州城(今贵阳)内,加强对两宣慰使的监控,还严格规定:水西安氏“非有公事,不得擅还水西”。如有事需回水西,必须报请批准,并将宣慰司印交任宣慰同知的水东宋氏代管。目的显然是将霭翠圈控在贵阳,削弱其与水西各属的联系。

换句话说,找一点水西的岔子,为政治严控甚至军事打击制造借口的想法,一直活跃在朱元璋的脑子里。如果非如此,马烨再有马皇后这座靠山,也决不敢冒杀头风险去邀功生事。

历来的史书都有“为尊者讳”的传统,我们不能凭空猜测奢香事件中,马烨是否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但从事件发生后这位皇帝的态度和处置方式中,仍旧能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个将水西事件向朝廷报告的是水东的刘淑贞。按理,朱元璋听到这关乎一方安危的重大事件,应有强烈反应,至少会让刘淑贞带回上谕之类的文书,对奢香进行安抚,或派人随同刘氏一起到贵州进行调查。但这位以雷厉风行著称的明太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让刘氏去见马皇后,由马皇后问她:“你能为我把奢香召来京师吗?”然后,皇帝本人就坐在京城等着奢香去朝见。从贵阳到金陵,往返至少需数月。面对“诸罗果勃勃欲反”的严峻局势,朱元璋居然如此好整以暇,一点儿也不着急,不能说不是一种反常。

其后接见过程中,朱元璋与奢香的一番对白更加耐人寻味。朱元璋首先问奢香道:“马烨给你们制造了很多痛苦,我准备为你们除掉他,你拿什么来回报我呢?”奢香答:“愿世世代代约束部属,保持地方安宁。”朱元璋道:“那是你的的职责啊,怎么说得上是报答呢?”奢香答:““贵州东北有道路可通四川,但久已梗塞,我愿为陛下凿山通道,开设驿传,以供往来。”听到这里,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下令给奢香以厚赐,召马烨还京问罪。

重义轻利的奢香返回贵州后,信守对朱元璋的承诺,亲率众族人开山辟岭,掘土筑路,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水东、乌撒,抵达乌蒙;一条经草塘、陆广、谷里、抵毕节。沿途设置龙场、陆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毕节等9个驿站,这9个驿站,即历史上所称的“龙场九驿”。

与奢香的重诺形成对照的是,朱元璋对事件的处置却显得既无雷声,也无雨点。处置马烨是朱元璋亲口对奢香的承诺,据马烨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斩首应该是最轻的,再不济也是一个撤职查办。然而《明史》对此却无记载。一些文献,如田恕成的《炎徼纪闻》、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虽有“太祖怒,立斩之”,“召烨,数其罪,斩之”一类记载,毕竟不是正史,因此,马烨的生死始终是一个谜。

有学者分析马烨事后没有被杀,而是易地做官,被派到西北一带继续统率军队,这个结局是完全可能的。如是,则封建皇帝的无信与奢香的重义,实在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值得人们深思的事件。

奢香不仅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历史丰碑,她那种顾全大局、爱国爱乡的情结,即使再过若干世纪,也是值得我们推崇的价值观念。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

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扩展资料: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级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参考链接:洪洞大槐树

水西彝族和凉山彝族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经济上存在区别。

1 地理位置:水西彝族位于贵州省西部,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中心区域,有新、老两城组成。而凉山彝族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

2 历史和文化:水西彝族的阿哲家族具有丰富的谱牒文化,是古代“西”人的部分,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演变为“水西安氏”,从陕西的关陇地区向贵州高原迁徙,历经周、汉、晋、隋、唐,历时800余年。而凉山彝族则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凉山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3 经济:水西地区在历史上是黔中文化和黔西北文化的交汇地带,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凉山彝族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总的来说,水西彝族和凉山彝族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经济上各有特色,但两者都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时代的刘显世,不似其父性暴烈,有胆略,外貌柔和,性孝友浑穆,能纳人建议,从中取巧。因而有“内实阴险”、“笑面虎”的骂名。辛亥革命前(即刘显世四十二岁前),他在兴义主要从事两件事情: 刘氏为其血腥镇压革命,巧取豪夺,涂脂抹粉。在下五屯和跋浪亭后院各修了忠烈祠一座,在下五屯的祠堂上题了一付对联:“结团体成军,乱从此定;为同胞流血,死而犹荣。”刘显世遵循如此庭训,虽十五入邑庠食廪,却热衷于团练,夺功名。广西游勇窜贵州,刘显世放弃举业,代其父招募旧部进行编练,置身军旅,开始其军阀生涯。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显世二十七岁,代理其父官札办理团练。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游勇兹扰罗斛、贞丰等县,刘显世奉命率团应援官军。在安龙、册亨边境遭游勇埋伏,官军大败,安龙失守。刘显世败逃兴义,所率团兵死伤百多人。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游勇进攻兴义。乡团闻讯,一面向上申报,一面调驻守泥凼的靖边团营中哨到箐口驻防,刘甲耶负责。八月三十日夜,被游勇袭击,四百多官兵全部被坑。后来把死者埋葬在离城约二公里的水井大队背后,群众称这些坟堆叶“白骨塔”,至今还是这么称呼。

九月初五(公历1902年10月6日),黔抚邓华熙接到告急文书,命贵州兵备道张敬甫率兵增援,在兴义城边的七星庙(今三小)一战,张敬甫兵败逃住顶效,兴义城失守八日。游勇转攻下五屯,刘显世兄弟以堡据守,苦战四日未克。十二日游勇撤回县城,是年十月十四日撤离兴义县。人民陆续回城。

游勇本是自行撤走,张敬甫谎报“收复”、“击溃”,得到邓华熙的嘉奖。刘官礼因抵抗有“功”,批准增拨兵一营,叫靖边正营,连同原来的靖边团营,由刘统之任统领,刘显世任团营管带,刘显潜为正营管带,薪饷服装一律由国、省库开支。后来刘官礼因中风,脚不能行,就令刘显世代理其事。刘显世从此掌握兵权。 贵州人民反清情绪高涨,张百麟、周素园、黄济舟等组织“自治学社”,推钟昌祚为社长,创立《西南日报》,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介绍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得到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下级军官的同情和支持。唐尔镛、华之鸿、任可澄等组织“宪政预备会”,办《黔报》、《贵州公报》,主张变法,鼓吹君主立宪,拥护帝制,抵制革命,得到官绅的支持和拥护。初期,双方在报上论战。后来宪政党多次向清政府告密,妄图杀害自治党人,未能得逞。

武昌起义成功,革命风暴席卷全国,湖南、陕西等省宣布独立,贵州的起义条件已经成熟。自治党人发展到数万人,声势浩大,贵阳成立了总社,各县成立了分会。在贵阳,自治党人取得了陆军小学堂的学生和干部的支持,得到贵州新军下级干部和多数士兵的拥护;贵州咨议局中,自治党成员占三分之二;贵州教育会中,多数赞成革命;巡抚卫队及巡警道贺国昌、高等审判厅厅丞朱成侯等同情革命。 张百麟、黄泽霖、陈兰生等分别写信到各县,调集哥老会分子来省,起义之日,有七、八百人抵贵阳。纵使新军不发难于先,而革命亦在所必行。在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宪政党人为抢夺革命果实,纷纷投到革命之中。

贵州巡抚沈瑜庆听到新军准备起义的消息后,采取了应急措施:调两个队的新军去防守长寨;调两个队去驻守仁怀,分散了新军的力量;对剩下留守贵阳的新军,间日阅视,严格控制。同时,急电檄调刘显世率兵到贵阳保卫。一面提拔胡景棠、和继圣为城防营的统带,克日募练成军,准备屠杀革命人民。

一九一一年秋,刘显世在兴义连得两次急电。第一次是云贵总督李经羲发来的,令其招募兵丁三千,防滇、黔革命举事。滇军起义,一战成功,刘显世招兵之举告吹。同年九月初 (应是十月下旬) 接沈瑜庆电,刘显世带领徒手团防营兵五百人急驰贵阳。兵分四队:前队官王文华、后队官鄢鼎三、左队官王慎一、右队官袁祖铭。九月十四日(十一月十四日),行至平坝、清镇间的芦获哨时,闻贵阳起义成功,不敢前进,退至安顺驻扎。刘显世准备带队回兴义,前队官王文华出面劝阻,请求将兵留在安顺,伺机应变。王文华说:革命风潮弥漫,贵州光复,乃顺时应人之举,义当赞助,共建殊勋,若回兴义,显示反抗,必遭失败,张百麟与我相识,愿代表本队官兵,前往接洽,表明归附,当兹光复伊始,需才孔急,必获录用,机不可失,望速决定,免贻后悔。

王文华,字电轮,号果严,兴义县下五屯区景家屯人,幼丧父,得母舅刘显世资助,一九0六年,进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未卒业即转入优级师范选科文科班。在校期间,与自治党人有较多接触,并参加了贵州陆军小学席正铭、阎祟阶等人发起的反清秘密组织,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倾向革命。他劝阻刘显世回兴义,对刘后来的发迹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到刘的重视。

刘显世按王文华的建议:一面派王进省亲见自治党人张百麟,表示态度;一面去函枢密院,试探省方态度,大意是:“本人此次造省,虽系奉沈抚台之命,然对于诸公主张革命,早已心向往之,不谓来迟一步,诸公已先我着鞭,兹欲观光上国,就便晤教,不卜诸公以为如何?行止惟公等命”。寥寥数语,把凶残的饿虎,扮成绵羊,刘显世的两面派面目暴露无余。

张百麟接到刘显世的信后,在枢密院两次讨论:平刚、黄泽霖等自治党人认为刘显世在兴义向来专横跋扈,不易训服,不如因而除之;蔡岳认为刘显世有才,可以利用,令其入省,敢保无他。张百麟以在光复之日,曾宣布兵不血刃而达到目的,认为此时不应嗜杀以贻人口实;并谓刘既输诚革命来归,应予容纳,以示宽宏。经过争论,刘显世被允许入城。

刘显世入贵阳,驻扎在东门外东山、螺丝山、九华宫一带,张百麟见四队(相当于连)兵精壮可用,即令发枪。领得枪械后,虎卧东山,为军政府左翼护卫。

刘显世既入省,不能没有位置。军政府就推他为枢密院军事股股长、黔军第四标标统兼西路巡防统领。原率领的团防营改为第四标一营。营长王文华,下置四个连,连长袁祖铭、王慎一、彭佐卿、刘暾吾(当时编制,一标三营,刘未得扩充,所以第四标只一个营)。贵州的辛亥革命没有经过流血斗争,由于自治党的仁慈,容纳了宪政党人,形成自治、宪政两党共图贵州政权的建立。革命成功以后,两党的斗争再次公开化,政界、军界、大绅和头面人物,不在自治党、便在宪政党。自治党掌握政权后,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持社会治安、处理日常事务、援鄂、援川等;宪政党则集中全力抓权,收买人心,新建“斌汉公”与自治党的哥老会抗衡,并通过官绅、耆老办团练军,扩充实力,准备篡权。

刘显世住进贵阳,看不起自治党的领导,认为他们无才、激进、干不了大事。更看不惯哥老会成员一头扎包巾,两绺头发分挂两耳,身披鹤衫,腰佩刀剑,称兄道弟。他初到贵阳,人地生疏,便去拜访前清官吏、绅士、耆老,投靠他们,曲意接纳宪政党人。

刘显世虽然结识了宪政党,却有自己的打算。他看到辛亥革命后,人心浮动,公口林立,城中一夕数惊,岌岌不可终日,便组织拉拢一批人,扩大自己的势力;利用自治党人的仁慈,收买军人,招揽一批兴义的留日学生,培植自己的力量。刘显治、熊范舆、唐尔昆等,在云南起义前曾密保刘显世招兵三千镇压革命。云南革命成功后,他们的罪恶昭然。革命军抄了唐尔昆的家,拘留了刘显治、熊范舆等人,请求军政府把这些人正法。刘显世闻讯后,自己不出面,却向张百麟请求发电报给云南,调刘显治、熊范舆回黔。张百麟不知刘的用意,以为调黔人回黔办黔事自可照办。熊范舆得救回贵州,深感刘救命之恩,誓死效忠刘家,以后成为刘显世主持贵州政权的台柱之一。

刘显世在贵阳站稳脚跟后,便伸手向军政府要权,暴露了庐山真面目。他乘军政府派黔军援鄂、援川之机,恬不知耻地请求接办巡防总统,控制贵州军权。由于自治党下级军官的强烈反对,没有如愿。他又请求署安义提督,独霸盘江八属,建立称霸基地,以后再图霸业,也没有成功。再请求署安顺提督,又遭反对。多次呈请,均未达到目的,刘显世更痛恨自治党。

明的不行,采取暗的,走下面不行就走上面。临时国会召开各省代表会,刘显世闻讯,急电请云南都督蔡锷代选刘显治、熊范舆为代表出席,妄想捞取临时政府的承认后,利用临时国会的招牌进而篡夺贵州大权。他利用云南把贵州当成附属省这一弱点,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蔡锷没有识破刘显世的阴谋,代贵州发电给临时国会,并叫当时住在云南的刘显治、熊范舆从昆明出发,参加会议。不料贵州自选代表平刚、文崇高出席,刘、熊到后没有得参加会议,刘的阴谋破产。 刘显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凶恶,变本加厉,篡权手段“文”的不行,积极准备“武”的。时值云南军政府慨助贵州军政府军饷三万元,枪一千支,子弹五十万发。刘先将一百支好枪运到兴义,武装其乡党子弟;刘显治、熊范舆各在这笔款项中取走五千元。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日,由刘显世、任可澄、郭重光等宪政党、耆老会人刨制了“二·二”事件,开始对自治党人进行屠杀。“二二”事件前,由于宪政党人、耆老会人的挑拨离间,自治党内部产生分裂,造成宪政党篡权的良机。二月二日,宪政党、耆老会兵分三路,刺杀自治党主要负责人。

第一路由谭德骥派数十人攻张百麟住宅,张逃走,杀死彭尔坤。以后张百麟带陈兰生营到贞丰,又被西路巡防军刘显潜部预为堵截、击败,张走广西,赴南京晋见孙中山先生。张在贞丰时住彭家,除彭显丞随张同走幸免外,彭考丞父子、家人全被刘显潜杀害。

第二路由唐灿章率领,伪称押匪犯到总统部,乘机把巡防总统黄泽霖刺杀、分尸。为酬谢唐灿章等,给银三千三百两,后又委唐为紫云参将。

第三路兵去刺杀张泽钧,张逃走,寓居的客人田有光被杀。

“二·二”事变发生时,由于自治党人意见分歧,按兵不动,仅北路统领李立鉴带兵驰援,又被胡景棠营所阻。

事变发生后,贵阳秩序一度混乱,不少的自治党人退出军政府,有的流落外省。虽然如此,自治党仍然掌握贵州大权。宪政党、耆老会的势力与自治党相比,无论政治、军事力量都不足。经过秘密策划,刘显世、郭重光等派周沆、戴戡等到云南,效秦庭之哭,乞师平“黔乱”。蔡锷偏听偏信,不顾自治党人的反对,藉口假道援鄂,派唐继尧率滇军入贵州,对自治党人、新军、哥老会分子和贵州人民进行镇压。

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唐继尧到贵阳,扯出在贵阳休息三天、继续北行的幌子。于三月二日,乘黔军不备,攻占各机关。刘显世带兵占领都督府,军政府代理都督赵德全只身逃走。唐继尧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可惜自治党人内部分裂,意见不一,没有进行有组织的保卫政权的战斗;仅北路巡防统领孪立鉴率部据黔灵山抵抗,因力孤势弱,战斗了一天,三月二日夜李败逃。三月三日,唐继尧自称贵州临时都督,革命果实落入其手。这便是贵州人民称之为“亡黔”时期。

唐继尧掌握贵州军政权后,对贵州军民大肆血洗。首先消灭贵州武装,巩固政权。贵州新军第一标的二、三营驻南厂,被滇军包围。新军部分人突围,没有成功,被歼灭。有七、八百新军未抵抗,也被押往螺丝山下,用机枪全部残杀。全省的乡兵一律被解散,其他新军先后被歼。同时,宣布解散自治学社,取消公口,按册捕捉自治党人而杀之。自治党代理都督赵德全、社长钟昌祚、《西南日报》主笔许阁书、分社李永泰均被杀害。滇军所到之处,流淌着贵州军民的鲜血。

刘显世在这场大屠杀中伙同戴戡、周沆、郭重光、熊范舆、何麟书等配合唐继尧主演了这场血剧。刘显世由于卖力,得到重用,被晋升为陆军少将,贵州军务处处长、军务司司长兼国民军总司令。他的第四标王文华营,唐继尧优予补充,如滇军制改为大队,王文华任大队长,袁祖铭为副大队长。全省新旧巡防营、绿营,一律改为国民军,归刘显世指挥。刘氏垂涎已久的贵州军权,如愿以偿。刘穿着将军服,神气十足地走在贵阳街头,黔人见之,人人侧目。周素园著《贵州陆军史述要》中:刘氏自洪箴(刘官箴、字铭之,又名洪魁、刘显世伯父)以来,觊觎贵州兵柄,处心积虑,谋之迨四十年,至是始如愿以偿。刘显世起家巡防,濡染既深,已不能接受新军事知识。其从兄显潜等,顽固益出显世下。然欲造成一姓世袭,如播州扬氏,水西安氏之所为。凡黔籍军事人才,或遁迹田园,或甫自外归,皆诬以与军政府有关系,捕而杀之。

舍人,古代贵州的文化先驱者,汉武帝时代犍为郡敝邑(今贵州遵义)人,西汉时学问家。

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

《尔雅》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儒家为了解释经书编辑而成的一部训诘书籍,将中国古代经传中难懂的同义词和各种名物,分别归类,逐一解释。

它是我国古代解释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词书。

尽管如此,一般人阅读起来仍感艰深难懂,不易理解。

因此犍为文学卒史舍人特为该书作注,"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

此书南朝肖粱时期失传。

盛览

盛览,字长通,汉武帝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

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马相如师,学习辞赋,后被称为"牂牁名士"。

刘向的《西京杂记》中有提到他《列锦赋》和《合组歌》两篇赋。

盛览学归故里,积极从事教育,传播学术文化,促进了古代贵州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亡波

亡波,汉牂牁钩町(今贵州兴义和广西西部一带)侯。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谈指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

" 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汉中央朝廷封他为钩町王。

邯、承

邯,西汉末年牂牁(今贵州福泉一带)钩町王,承为其弟。

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将军王奇带着印绶,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级官吏官名,贬钩町王为侯。

钩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

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设圈套诱杀邯。

承起兵复仇,杀歆,西南各地群起响应。

王莽于公元16年至21年间,先后三次派兵镇压,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军死伤数万,终未镇压下去。

谢暹

谢暹,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功曹。

时逢各地农民大起义,地方豪强纷纷割据,西南大部为公孙述所占。

公元25年刘秀河北称帝,建立东汉政权。

同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谢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联合本郡龙、傅、尹、董几家大姓起来"保境为汉",反对公孙述的地方割据,并派遣专使,绕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汉光武帝刘秀进贡,示忠于汉。

刘秀封谢暹"义郎",并世代承袭。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母敛县(今贵州正安县)人。

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他自以生于他自以生于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后,没有学校,未得入庠序求学,遂在东汉桓帝时,乃远道跋涉数千里,从南方到中原求学,拜经学家许慎学习五经,又向应世叔学习图谶,通三才。

学成回乡后,在夜郎地区开办学馆,传授儒家经典知识和文字学,为家乡辛勤培育学子,传播文化,是发展夜郎地区文化的先驱,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陲的文化交流。

因擅长经术,还受到东汉朝廷的高度重视,在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6年),被朝廷以经术选用,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他的老师应世叔当时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一时,是当时全国知名的人物。

他还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据唐代张颜远《法书要录》称:南北朝王愔《文学志》一书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

尹珍对大西南,特别是对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他"凡属牂牁旧县,无不称先师",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奉祠舍人、盛览、尹珍,尊敬他们为地方文教楷模。

民国时,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设立道真县,在道真县及贵阳市扶风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宝

付宝,字纪图,东汉牂牁郡平夷县(今大方、毕节、织金、黔西一带)人,历任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贡

尹贡,东汉时牂牁郡夜郎县(今安顺一带)人。

历任尚书承郎,长安令,彭城相等,是继付宝之后被称为"亦有名德"的人才。

济火

济火,彝名妥阿哲,三国时蜀汉牂牁郡西部(今贵州黔西、大方一带)人,部落首领,为六祖中慕齐齐(即默部)东移贵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长,他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深受部落的爱戴。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献粮通道以迎师。

佐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获。

武侯表封他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令治理慕胯(今贵州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一带),世长其地。

后又受刘禅诏,讨平普里叛乱。

时济火年见高,刘禅赐银鸠杖,以表宠异之极。

济火是贵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发迹一千多年。

爨习

爨习,三国时蜀汉南中(今贵州境内)人。

为南中大姓,世为宁州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诸葛亮南征时,收为部属,官至领军。

谢恕

谢恕,西晋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太守。

西晋末年,中国出现了分裂混战的十六国割据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据政权,自封成都王,国号大成。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东晋统治者力量薄弱,无暇顾及西南的时候,派其弟李寿率大军打败宁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区尽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谢恕保郡为晋,将李寿击败,受到东晋王朝的信任和嘉奖,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

东晋还在今贵阳地区置晋乐县,以表"万民康乐","长治久安"之意。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

李寿又派李奕带兵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东晋王朝的褒奖。

爨瓒

爨瓒,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调徐文盛带兵往荆州勤王,宁州空虚,爨瓒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延袤二千余里。

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爨瓒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宁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袭,作为羁縻州。

阿台、阿轮

阿台、阿轮,两兄弟,南北朝北周时东爨(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为乌蛮人,系三国蜀汉罗甸国牂牁酋长济火的后裔。

阿台时居毋县地(今贵州兴义境内)一带,北周时(公元561-583年)遥授为树帅大将,支持他发展地方势力。

阿轮则居漏江县(今普安县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其父爨瓒于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于北周,被北周授为南宁州刺史,死后,分东、西爨,爨震称为东爨,居夜郎县、谈指县,即今贵州贞丰一带。

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宁州爨震恃远不附降。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以解决地方割据势力。

东爨爨震、西爨爨翫见形势变化很快,不能观望,便自动到总管所在地降附于隋朝。

田罗驹

田罗驹,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田罗驹率众起义反隋,暴君隋炀帝派武侯骠骑大将军郭荣带兵镇压。

田思飘

田思飘,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继头年田罗驹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田思飘又率众起义,杀隋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

隋朝行军总管周法尚率将军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围剿,攻进清江一带。

黔安一带的少数民族遭残酷镇压。

谢龙羽

谢龙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瓮安、余庆一带)人。

为当时土著首领。

隋朝末年,政局动荡,天下大乱,"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区的牂牁郡首领谢龙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

唐王朝建立之后,天下大定,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谢龙羽遣使入朝,率土归附。

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

当时牂州与充州、应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归其统治。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谢龙羽亲率谢氏各支首领晋京朝贡,唐王朝以其地分数州,以谢氏各支首领分封刺史,封谢龙羽为牂州刺史,辖今瓮安、余庆等地,史称"牂州谢",各支首领分别为"东谢"、"允州谢"、"南谢"、"西谢"、"矩州谢"等。

谢元深

谢元深,唐朝应州(今贵州黔东南一带)人。

为土著酋长。

在当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

谢氏一族,法不育女,自云高姓不可下嫁。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他"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膝而著履。

"朝廷以其地置应州,封他为应州刺史。

史称东谢。

谢元齐

谢元齐,唐朝充州(今古阡、铜仁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为充州刺史。

史称"充州谢"。

谢强

谢强,唐朝庄州(今贵州惠水、长顺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南寿州,封他为南寿州刺史。

史称"南谢"。

四年后改为庄州。

谢法成

谢法成,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为矩州刺史。

史称"矩州谢"。

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罗氏(又称乌蛮)"招谕",说服昆明比楼等七千户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归附唐朝廷。

赵摩

赵摩,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土著酋长,有户万余。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内附唐朝。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为明州刺史。

史称"西赵"。

比娄

比娄,唐朝禄州(今贵州毕节一带)人。

彝族君长。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户内附,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设禄州、汤望州,由比娄和他弟弟阿七分治。

禄州即毕节,汤望州即是后来的郎岱(今六枝)、平远(今织金)、水城等地。

谢无灵

谢无灵,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谢无灵率众起义,经过一番战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镇压。

田道远

田道远,字从善,号世魁,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

唐朝义军兵马使田克昌之长子。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斤711年)参加征剿黄土坡%僚有功于朝廷,授义军兵马使,为贵州思州田氏五世。

谢疆

谢疆,唐朝庄州(今贵州独山、惠水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许其地为羁縻州,封他为庄州刺史,史称"南谢蛮",领八县。

田公荣

田公荣,字子爵,号竹齐,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唐朝义军兵马使田道远之子。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贡宝马方物,授父职义军兵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节度使,升中书侍郎。

为贵州思州田氏六世。

赵君道

赵君道,唐朝%%(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大酋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进贡,献方物。

唐代宗大历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贞元初年(约公元785年),还数次遣使晋京朝贡。

赵国珍

赵国珍,唐朝充州(今贵州境内)人。

为唐朝明州刺史赵摩之后,初任充州刺史谢嘉艺的部属首领。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王阁逻凤叛,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以国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

诏其征计南诏。

他实力强盛,屡败南诏,成为唐朝抗拒南诏的大劲敌,护五溪十余年。

唐代宗年间(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书。

其后人取代谢氏为充州酋长,世袭黔中都督到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贵州人。

他是一个和尚,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他开凿的,他为了募集资金,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球放在盘子里,托钵化缘,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现在乐山大佛后有海通塑像,上书"唐代贵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蛮州(今贵州开阳一带)人。

自称西南番大酋长。

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

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

在唐朝的黔中地区为后起之秀,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皆敬惮。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晋京朝贡,同行的有巴江县(今贵阳市乌当区巴香里)县令宋万传等。

朝廷官封依旧。

赵主俗

赵主俗,唐朝牂牁(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酋长。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晋京朝贡,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奖其"朝贡不绝",其后十一年中,还五次遣使入朝,与唐中央朝廷保持较密切的关系。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领其使,并"斋国信物,降玺书赐其王"。

唐穆宗长庆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贡。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属明州地归附唐朝廷。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为罗甸王(简称罗王),所领地曰罗甸国(简称罗国),治所在令贞丰县东南的罗王亭,辖地在今贵州贞丰、晴隆,关岭一带,世袭爵位。

朝廷又封其别帅乌蛮普里部首领为滇王(今贵州晴隆境内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云南滇池),后改名普宁郡王,治所在今贵州安顺西七十里羊武寨。

罗太汪

罗太汪,罗荣的玄孙,唐朝播州(今贵州遵义县)人。

世袭播州土官。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叛唐,攻陷播州,罗太汪逃到泸州祖罗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经略讨之,不克。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总戎太原人杨端率军讨伐。

杨取道泸州、叙永,罗太汪赴军营献策,并随军收复播州。

罗太汪与杨端共领播州,自居副职。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后唐时牂牁清州(今贵州清镇)。

当时任清州八郡刺史。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领八郡各刺史和罗甸王、普露静王等九个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团晋京朝贡,献方物。

朝廷赐赠银器等礼品,增进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尹怀昌

尹怀昌,五代后晋时都匀人,土著大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怀昌率其所属十二部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莫彦殊

莫彦殊,五代后晋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为当地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张万凌

张万凌,五代后晋时牂牁(今贵州境内)人,为牂牁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张万凌率领所属的思州、夷州等八州归附在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田景迁

田景迁,北宋初年珍州(今贵州正安、桐梓一带)人。

土著酋长,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归附宋朝廷,朝廷赐名珍州,封田景迁为珍州刺史。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称夜郎郡。

领夜郎、丽皋、荣德、乐源四县。

龙彦滔

龙彦滔(?-971),五代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土著大酋长,为黔南八姓番奉为西南番主。

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晋京朝贡,宋王朝授其为南宁州刺史、归德将军、番落使。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龙汉塘袭南宁州刺史。

普贵

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

彝族土著首领。

北宋初年,其祖父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贵阳市),驱逐矩州领主谢氏,毁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则驻扎石人山(今贵阳市白云区)控之,自称"石人部落"。

不久罗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贵的父亲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

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

"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

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

宋景阳

宋景阳(?-987),宋朝初年蛮州(今贵州开阳、贵阳市乌当区一带)人。

土著豪长。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阳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

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史称"水东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阳逝世,赠太尉,谥忠成。

朝廷录其功,俾子孙世爵兹土。

龙汉璿

龙汉璿,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事兼番落使。

宋太宗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年),龙汉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文桥率百余人晋升京朝贡献方物,并上缴后蜀孟氏所授的印符,于是,朝廷授龙汉璿为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以赵文桥等并为怀化司戈。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龙汉璿又遗其弟龙汉兴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龙汉兴及都统龙汉尧、刺史龙光显、龙光盈等贡马及朱砂等。

龙汉尧

龙汉尧,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都统,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随南宁州刺史龙汉璿之弟龙汉兴、刺史龙光显、龙光勇等入朝,进贡马匹及朱砂。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汉尧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牁各部一庞大的使节团入朝,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第一次把贵州的歌舞和芦笙带到了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皇帝诏授龙汉尧为宁远大将军,封归代王,授保顺将军龙光盈、龙光显并为安化大将军,授龙光进等24人为将军、郎将、司阶 、司戈,其从者分授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史、司马、长行、兼人等职。

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龙汉尧又遗使者龙光腆率牂牁各部千余人入朝,诏授龙光腆等130人安封。

五年(公元1002年),龙汉尧再遣1600人入朝,进贡马460匹等。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再次入朝。

南宁州龙氏盛极一时,成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龙光进

龙光进,宋朝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望族,南宁州刺史龙彦滔之后。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宁州刺史龙汉尧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组成的1000多人的一个庞大使节团晋京朝贡。

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在皇帝面前作了艺术表演,一个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边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轻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犷的苗族著名"水曲"芦笙舞响彻整个殿堂。

歌舞是贵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他们抒发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贵州歌舞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

龙光进第一次把贵州歌舞和芦笙带到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曾再交率使团入朝,进一步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右仆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复南边叛寇王贵千、传事鲁等,初授义军兵马使、后升都指挥,封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宁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武略将军田正允之子,初授义军兵马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广元之乱,加都指挥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征讨泸南叛寇,累加都指挥使,封义勇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杨晟台

杨晟台,北宋诚州(今贵州天柱、锦屏一带)人。

农民起义首领。

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后,废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财政危机中,便于次年罢沅州、诚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诚州人杨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际起义,广西、湖南比如震惊。

朝廷以唐义问为湖北转运使,带兵征讨。

起义军断渠阳道,宋军不得进。

唐义问则绕往其背,起义军防守不及。

数千人被屠杀,起义失败。

赵高峰

赵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长沙太守。

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归,敕赐所居名"青莲院"。

著有诗集,惜已亡。

等等。

诸葛亮南征,自公元225年春,从成都出发,直到当年年秋即结束战事。短短的几个月之间,蜀军行程数千里,征战频繁,七擒孟获,如何能以如此神速获得全胜呢?以往关注者,多认为只是诸葛亮“和抚”政策和“攻心”战术的成功,殊不知这其中,还与一位彝族头领大力相助有很大关系。

据《贵州通志·土司志》记载,“夷帅”济火,“闻诸葛武侯南征,积粮通道以迎师,遂佐武侯平西南夷,擒孟获。”建国后,新编写的《贵州古代史》也指出:济火曾“积粮通道,帮助诸葛亮擒拿益州夷帅孟获”。济火何许人,其事迹如何,历代论诸葛南征者提及甚少,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个济火在诸葛亮南征时发挥的作用。

济火是汉末三国时牂牁郡一个深受拥戴的少数民族头领,收到贵州方志艳称。《贵州通志》记载称:“济火,汉牂牁郡帅,里卢水西安氏远祖也。深目长身,魑面白齿,以青布帛为囊笼,发其中,若角状,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裁之。”

济火部落所在的牂牁郡,在汉代领县十几个,郡治在且兰(在今贵州安顺、普定一带)。范围包括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等地。明朝时,封建中央政府把长期居住在贵州鸭池河以西,以大方县为中心的少数民族赐姓为安,人称水西安氏。史称,“安氏之先,盖出昆明”。昆明部落群里有祝明部,祝明的第六子德施氏(又称慕济济部、默部),后来迁入贵州的赫章、大方、水城一带定居。他们应该就是济火的祖先,水西安氏的远祖。

彝文文献资料《恩布散额》对济火部落的世系有明确详细的记载。济火是该部落第二十五世孙,彝名妥阿哲,该书译本又名《西南彝志》。其卷八《六祖的后裔——默部》一章记载:“勺雅妥之

从犬牙交错到设州立县——贵州是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的?

一、朱元璋:保云南必先保贵州 贵州是我国西南一大重要的省份,与云南、四川一起并称云、贵、川,其地势东低西高,与云南共同组成了云贵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