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龙姓宝宝起名
只知道有一个龙的生肖,却不知道原来也有人姓龙,那么龙姓宝宝要如何起名呢?
一、龙姓宝宝起名需知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二、龙姓的起源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
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
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
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 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在中国古代中,许多龙氏族民曾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龙”姓的由来
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最早一支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龙姓出现在现在的河南。帝舜有个大臣名叫龙,任纳言之职,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就是龙姓。从宋代开始,见地史籍的龙姓人物渐多。宋代有画家龙章。元代有学者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博究经史,所著《周易集传》。近现代有云南人龙云,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湖南人龙潜,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龙姓是当今汉族第85大姓。此外,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龙氏;今新加坡等国有龙姓华侨。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百家姓中的龙姓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有没有关系?
龙姓的龙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多达70余种,都是象形文字。龙的姓源多为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这两个部落的结合统辖并征服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则改为龙作为图腾徽号。于是,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青藏岷山一带,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大载礼记·五帝德》说:“三皇五帝出巡乘龙。”三皇指太昊伏羲、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样就专门有人伺候这些龙,于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就曾拜董父学习抚龙之术,因为学有所成,赐姓为御龙氏,其后代易刘姓为龙姓。
======================================================
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寻根溯源 1、出自御龙氏之后。据 《姓氏考略》所载,夏朝的刘累因驯龙有术,深得夏帝孔甲赏识,封其为“御龙氏”,刘累后人遂以赐姓“龙”为氏。2、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等资料所载,黄帝有一臣叫龙行,其后人有以龙为氏者。3、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舜臣龙为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4、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舜时董父,精于饲龙,被舜帝赐为“豢龙氏”,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5、出自地名。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泰安西南之龙乡),子孙有以龙为氏者。6、其他源流。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大姓中有龙姓;据《北史》所载,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国国君皆为龙姓;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得姓始祖 刘累。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小孩刚生下来时手上就有纹样,便取名刘累。刘累长大后,跟随董父学习养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了孔甲。孔甲感到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赐给刘累许多财物。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着家眷逃到了鲁阳。因他被孔甲封为“御龙氏”,后人有以龙为氏者,刘累则被尊为龙姓始祖。
繁衍播迁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四省龙姓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名人精粹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龙鸣剑:四川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一、出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纳言为官名),《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
二、出自子姓。商朝出土文物有商子龙鼎。后代称龙氏。
三、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朝出土文物有龙伯戟(伯爵),樊夫人龙嬴墓葬等。至春秋时期国尚存,后代称龙氏。
四、见于传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甲骨文记载商有龙侯,《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西汉初在山东设有龙侯国。
扩展资料当代龙姓的人口已近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龙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280万,增长了23倍多,龙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两朝龙氏的分布中心由北方转移到较为安定的东南各省有关,另明清中期改土归流中有相当一部分湘黔地区的少数民族流用汉姓也有一定影响。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黔东、湘西、渝鄂北部(即湘黔渝鄂交界处的土苗侗彝等民族自治区域),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约26%,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侗族、苗族、彝族的龙姓人口。另云南也有部分苗族、彝族龙姓人口。
川渝湘鄂赣、两粤以及黔西北则分布着大量汉族龙氏,此外皖苏鲁冀豫陕甘等地皆有分布。海南岛(由福建迁入),以及海外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分布着龙氏族人。
参考资料:
龙姓总体概述 龙-百家姓排列256,约312万,占全国024%。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
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名人精粹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
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
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龙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一九四九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
龙氏古老家族 表现出类拔萃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由此可见,龙氏的确是一个古老家族,他们的始祖,是虞舜的纳言之臣龙。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书经》的《舜典》上有一段文字说:“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指的正是此事。
龙、刘二氏 当初是一家人
另外,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则夏朝御龙氏刘累的后裔之中,也有以龙为氏的。刘累,是后世刘时家族的始祖。这么说来,龙、刘二氏,当初根本就是一家人呢!
在早期历史上,龙氏一 直表现得出类拔萃。这种情形,曾经出现于《孟子滕文公》一文中的龙子,最足以说明。
根据《孟子滕文公》篇中的注解,龙子是一位古代的贤人,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列子》的《仲尼篇》上对他的事迹也有记述,是这样的——龙叔谓文挚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观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五胡乱华时期 加入许多新血轮
几千年前便出了这样一位备受后世敬仰的贤人,龙氏家族的久享盛名,实在不难想见。
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龙氏家族也加入了许多新的血轮,正如《北史》所记载的:“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
焉耆,是当时称霸西胡的一个王国,尤其在龙会当国王的时候,曾经击灭龟兹王白山,一时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声威远播。后来,其子龙熙嗣立,投降后凉之主吕光,并且遣子入侍,结果,就逐渐与汉人混然一体,不再分得出彼此。
姓龙,在北京,但祖先一定不在北京,但是祖先在哪儿,没有人知道,好遗憾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之臣龙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氏录源》、《竹书纪年》中的记载:"黄帝之臣有龙行。" 龙行,就是奢龙,黄帝之臣。在典籍《管子·五行篇》中记载:"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 龙行是为黄帝驾御龙辇(马车),或随同龙辇出行之仆臣,因以称之,后成为掌管国土的大夫,官称土师,如同今天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在龙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龙氏,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当时黄帝居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因此该支龙氏为河南龙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之臣晏龙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 "纳言",原来是传递君主命令的官吏,在典籍《书·舜典》中记载:"帝曰: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后来,"纳言"成为专司国库物资入籴、出纳之官,由舜帝之臣晏龙担当,因此其亦称龙纳言。 晏龙,亦称龙子、龙叔,职为纳言。由于他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因而后来被孟子引用以告戒滕文公,青史垂名,"龙也纳言"指的就是他。 在晏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龙氏。舜帝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为山西龙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已姓,出自舜帝时期豢龙氏董父之后,属于帝王赐姓简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记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 按史书的记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其己姓之嗣为飂叔安(廖叔安、飂叔宋),飂叔安的裔子中有一人史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后董父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舜甚喜,赐其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 朡川,亦称三朡,是董父的封国名称,就是今天山西省长治市的屯留县一带。 在董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氏号为姓氏者,称豢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世代相传至今,后迁徙至汉川地区,成为湖北龙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上古尧帝后裔御龙氏刘累之后,属于帝王赐姓简化为氏。 相传尧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尧为祁姓,其后子孙有一支被封在刘(今河北唐县),建有刘国,后人因此称刘氏。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氏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历史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父母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在古代,人们称身长八尺以上的高大骏马为"龍",不够八尺的马只能称作"駥"。"龍"之一字后来简笔为"龙"。 龍,是一般人所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氏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酸川一带(今山东定陶)。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马)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这时正是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在位。 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四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 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称号,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滑县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刘累由此又称"御龙氏"。 但因为刘累养龙的技艺还不很精湛,因此没过多久便死了一只龙。刘累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又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氏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祁姓刘氏的来源。 而今,在河南鲁山地区仍有"尧山"、"尧祠"、"大龙山"、"豢龙城"等地名,在鲁山故城南有刘累墓,在偃师县南有刘累城,还有刘聚、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其中的"刘聚"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县的刘庄。 在御龙氏刘累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御龙氏、豢龙氏、扰龙氏等,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龙氏。该支龙氏与刘氏、留氏同宗同源。 第五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左师触龙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触龙,是商王朝末期纣王之臣,为左师。 左师,就是站在朝堂左边(东边)的列班文官,以政为要。进入春秋晚期以后,左师成为一种冗散之官,以优待奉养对国家由巨大贡献的老臣,就如同今天的顾问委员会。 在触龙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触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龙氏、触氏、角氏、虫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传说,出自上古神话传说五龙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五龙氏,是上古的神话传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纪黄帝有子五人,号五龙氏。" 相传三皇之一有"人皇",唐朝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描述:"人皇九头,乘云四,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按史籍《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的记载:"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有九色",当是其所本。 人皇后来生有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这五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他们乘坐着五条飞龙,故曰五龙氏。五人乘龙上下往来巡视,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管理天下。在古代上郡的肤施(今陕西延安)有一座五龙山,据传就是五龙氏诞生的地方。 在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这五兄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五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 本书按: 在古代,"五龙氏"的传说既是古蜀国"五色帝"之浓郁文化的来源,也是传统国教之道教中"三清四辅"的重要萌源之一。 考古学家于1961年在四川省彭县发掘出土了五只古铜罍(一大四小,祭祀盛酒的容器),其清晰表明了早在殷周之际,古蜀人即已经在祭祀五方。而道教的"三清"本是"一炁"所化,"道元一炁"加上四岳(四辅)就是五岳的根源。 这在史籍《路史》中记载:"五龙是谓五姓纪。治在五方,司五类,布山岳,盖龙德而正中也。"也是张陵在《廿四治图》中所说的"伏羲造天地,五龙布山岳……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以宫龙土仙为父。五龙以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为五方,为十二部。法为龙之迹,行炁为之化,为十二时神。"这些深邃浓郁的古老传说,都是中华历史中之口传历史的曲折演变。 不过,按更加严谨一些的史籍《帝王统纪》中记载:"由黄帝迄今,三千五百有余年,宜无可证。"至今更是几近六千余年,稽无可考,辜罔从之。 尤要说明的是: 在山、陕两省交界处的保德、府谷两县之上,黄河清澈如莹,但其由过陕北而染黄。那座具有厚重文化的五龙山,自清朝中叶以降还曾经是葱林苍翠,百兽栖梭,而如今其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已经是沟壑离碎,不复龙形;且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五龙山一带每年向黄河吐纳至少两千六百四十余吨Q2~Q3纪高原黄土。 然而,漫漫高原上下,滔滔黄河两畔,但只见杯咣交错、灯红酒绿、歌舞延绵、纸醉金迷,却无一人去予以治理,"民贫乃至崩扣而作"--唏嘘再加上两声呜呼,仅叹其们在维壮"黄河"之声威! 第七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祖龙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祖龙始,复姓祖龙,是春秋晚期的齐国人,与孔子是同时代之人。 在典籍《孔丛子》中记载:"齐临淄有祖龙始,一云,必其祖为龙氏,子孙因以祖龙为氏。" 在祖龙始的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龙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龙氏、祖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因历年的彼此争战,皆疲惫不堪,各呈衰落,而此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文化历史悠久的鲁国,堪称战国大事。 周郝王姬延五十三年(楚考烈王熊完元年,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当时黄歇著称"战国四公子"之一,所得封地与鲁国之境接壤。因此在第二年,黄歇乘秦、赵两国对峙,且齐国无力干预之际,突发大兵攻打鲁国,鲁顷公姬雠仓皇不及,大败且损失惨重,国势愈加衰败。到了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黄歇再次发兵攻打鲁国,并于楚考烈王九年(公元前254年)彻底灭了鲁国。 实际上,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国灭鲁国,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黄歇一味打击齐、鲁两国的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灭鲁国之后,齐、楚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政策并未给楚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与齐国结怨,使自己陷于完全的孤立被动地位,是战略上的严重失算。 楚国在灭了鲁国之后,楚考烈王将鲁国之地大肆分割,随意分赐予诸多大夫及贵胄、功臣。他将一个大夫的食采封于龙邑(今山东泰安龙乡),其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龙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齐鲁龙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西汉时期隐士龙丘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在史籍《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下》中记载:"龙丘氏,吴郡,汉时博士,龙丘长。"在典籍《广韵》中也记载:"汉有吴人龙丘苌,隐居不屈。" 在史籍《后汉书·循吏·任延传》中记载:"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 这位博士的实际姓名已经无考,因憎恶王莽篡政,弃拒为官,隐居于龙丘,因称龙丘苌,在史籍《通志》中亦称作"高士"。 龙丘苌,公元前76~公元24年,西汉末年太末县人,隐居龙丘山脚下(今浙江宁波北仑大契镇和柴桥镇之间九峰山),以西周时期太史令苌弘为榜样,因称龙丘苌,耕稼为生。龙丘苌好学博问,以德行和学问知名于世。他与当时名流严子陵、钟离意等名士为友,名传四方。王莽篡汉之后,属下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司马、司徒、司空)等屡次征召龙丘苌,他均不予理睬。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十一岁号称"任圣童"的任延出任会稽都尉,他十分敬贤礼士,其属官便建议请召龙丘苌。任延说:"龙丘苌先生躬履德义,有古高士之风。我亲自去洒扫门庭,尚怕损其名节,召之不可。"乃请功曹(总务长)修书奉谒,并经常送医送药。如是经年,龙丘苌深受感动,乃乘车诣府。任延礼敬备至,尊请龙丘苌出任会稽郡的仪曹祭酒(职掌教育)。后龙丘苌因病辞归,不久去世,终年一百岁。任延亲临隆重祭奠。 龙丘苌多年隐居九峰山,山因人而出名,故又名龙丘山。唐朝时期因此改太末县为龙丘县,后又改龙丘游县,都因龙丘苌而命名。民国时期,龙游名人余绍宋(《浙江通志》总纂)认为:龙丘山是龙游祖山,在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设立汤溪县时,把龙游县的龙丘山划给汤溪县是有背龙游县民意的,因此他曾数次请求浙江省民政厅长阮毅彧(时任金华专署专员)把龙丘山重新划归龙游县。然而当时阮毅彧则因抗日战争爆发,无暇顾及,此事遂寝。 在龙丘苌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其称号为姓氏者,沿袭称龙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龙氏、丘氏,是为浙江龙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西汉时期古牂牁地区龙氏,属于以图腾信仰为氏。 据史籍《华阳国志》记载,西汉时期,牂牁地区氐羌民族的大姓中即有龙氏,是战国时期南迁氐、羌民族的分支,先为游牧民族,视马如龙,并以龙为氏族部落图腾,因以为汉化姓氏,称龙氏。 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六盘山地区,因此该支龙氏是为黔桂龙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时期西羌伏侯龙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中国姓氏集》中记载:"后周时有大将军伏侯龙恩。" 伏侯龙氏,属于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鲜卑拓拔部侵占西北地区后,曾长期被拓拔部所控制。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伏侯龙氏亦随之改为汉姓伏氏。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后,北魏王朝大乱,许多鲜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纷纷改回原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影响深远,很快,北方少数民族以鲜卑、慕容二部为代表,迅速融合于汉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汉化仍旧因循下去,伏侯龙氏不但依旧改为汉姓,而且在宋朝以后还分衍有伏氏、龙氏、侯氏三支。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南北朝至唐朝时期西域国君,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北史》记载:焉耆国(今新疆焉耆)、西域且弥国(今新疆昌吉、玛纳斯),其君王皆为龙氏,世代因袭之。 焉耆国国王龙会的后裔族人,后归奉伊斯兰教,成为回族龙氏的先祖。今回族龙氏主要分布的宁夏、云南等地。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老的蒙古贞部落中,有一支龙氏,其姓源自地名汉化。蒙古贞部落,史书称蒙郭勒津,是北方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早在明崇祯中期,蒙古贞部落即归附于后金政权,在明崇祯十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其聚集地设置土默特左翼旗,以旗制行政机构掌管蒙民事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贞部落族人创造和发展了蒙古贞地名风俗文化。在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贞部落世居地,多有以蒙古语命名之地。在老河土乡,即有蒙语地名"敖伦胡度格",汉义"多井",汉译音即为敖龙(敖伦),其地居民在清朝时期即有以地名为汉化姓氏者,称敖龙氏、敖伦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龙氏、敖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揆龙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uilong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揆龙氏,所冠汉姓即为龙氏、夔氏。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普米族、哈尼族、彝族、侗族、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龙氏族人分布,其或以氏族图腾为姓氏,或依汉族融入取汉姓,或因改土归流运动而承受汉文化为汉姓。
怎么给龙姓宝宝起名
本文2023-11-28 14:24: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2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