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浙江上虞沥海前倪村的倪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求浙江上虞沥海前倪村的倪氏家谱,第1张

你好!

如果找不到家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五儿子名安,曹姓。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附近)。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 大约公元前27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开始建立起最早的国家政权——一种酋邦,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君主。这位君主的称号,就叫做“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一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蚩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朱姓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的酋邦统治着当时天下近万个小邦国,实际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订了许多制度,他统治的时代是几千年来被中国历代政治家们所歌颂的文明典范。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传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才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嚣。昌意一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 姓氏学权威经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确记载说:“朱,颛顼之后。” 帝颛顼,姓姬,名颛顼,号高阳,属于黄帝、昌意一支。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都说,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 《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颛顼死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从颛项到晏安——朱姓的远古祖先当年北帝高阳颛顼娶邹屠氏、腾隍氏两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姒鲧、骆明、穷蝉、季禺、‘罐头、瘦约、伯服、祷杌等。其中,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称、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了重黎和吴回。 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却以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在朱姓历史上,祝融的地位远逊于黄帝、颛顼、晏安、曹侠。 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在朱姓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钟》铭文即说:“陆终之孙邾公(全力)作厥和钟”,因而邾国、朱氏都自称为陆终的后裔。 陆终娶了一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赜),她来自一个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这位奇特的女人怀了一胎,孕3年 (有的说是11年)之久还没生出,于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产,竟取出6个儿子。3个从左胁下取出,3个从右胁下取出。陆终的6个儿子分别是:樊、惠连、(竹钱)、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坛姓;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称“祝融八姓”。 朱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绝大部分朱姓,又称为曹姓朱氏;朱姓与今天中国的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阳朱氏建安谱·姓氏》上记载,作为祝融吴回的后裔,晏安曾在中原华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职,为舜帝的辅佐之臣。后来,晏安因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 舜帝约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则曹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3世纪晚期。曹字与枣有关,曹地即以盛产红枣得名。据专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产红枣闻名于世的今陕西省灵宝县东曹阳。 大约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讨,被迫东迁到今河南滑县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东迁国于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即西周曹国之地。晏安之后所建曹国,顽强地生存了1000多年,几经迁徙,大约在商末灭国。曹国灭亡之后,晏安的后裔——曹国王族仍以故国名称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称为姓,姓曹氏。后世的曹氏、朱氏、邾氏、颜氏、倪氏等姓,就都源于夏商时期的曹姓即曹国王族。

动乱过后,倪仁吉从浦江故乡回到义乌大元村。50岁(1656年)前后是她创作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刺绣和绘画,在当时影响越来越大。清初文人已有许多记载。如张德行于康熙甲辰(1664年)为《凝香阁诗稿》写序中就指出:“倪子壶操家学,具类大家,其天才云涌,时有出大家所未逮。字簪卫花,画分管竹。更奇者,善以绣代笔,凡美女奇卉,随经点皴,波动欲生,莫窥其针所由度,向称薛灵芸,技至此乎。”纾紞矠倪仁吉侄倪一膺(倪仁祯之子)同年(康熙甲辰)为《凝香阁诗稿》写的“小序”也说:“针绣巧夺天孙,灵动不减;夜来丹青仿摹黄荃摩诘小李大凝,写事绘馨,备极其妙。”纾紟矠倪仁吉留下的《绣谱》今不可见,但她在《绣字》一诗中总结自己的经验道:“尝闻针有神,不为针痕掩。非指亦非丝,秀动同挥染”。艺术感染力可见一斑。正如倪仁吉侄孙倪晋的岳父张以迈,在康熙壬寅(1662年)为《宫意图诗》写“序”时所说的那样:“夫人工绣事,而又娴敏多巧思,特为设意中之景,想景中之人,写人中之画,作画中之诗,对其景而其人呼之欲出,而其人之才与情亦无不毕出。凡其间,才者貌者嚬者笑者,遇景而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者,……为之开生面。昔人称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于夫人见之矣”纾纺矠。

倪仁吉的绣品与绘画流传广泛,影响巨大。虽经动乱,特别是甲寅(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之后流失严重。但民间仍对她崇拜备至。如《金华经籍志》云:“心惠通文史,兼工书画,作小幅山水,近学文征仲,远不愧赵鸥波。刺绣亦精。迄今得书画片楮,珍若拱璧。”140年后的清嘉庆丙子(1816年)年间,重版《凝香阁诗稿》时,陈云友作“小引”时又指出:“况又如绘事之精工,刺绣之神妙,流落散布,幽想结于无涯”纾紣矠。同年,韦嵩寿为重版《凝香阁诗稿》作“跋”时亦指出:“以彼含精宝婺,孕秀仙华,针可呼神(夫子有发绣,寿于隆平寺见之,作篆寿字,内无墨迹,真绝技也)。画能擅绝簪花,俪格咏絮联词”。《金华经籍志》载:“王虎文见其绣《心经》一卷,素绫为质,刺以深青色丝,若缕金切玉”。《宫闺氏籍艺文考略》一文记载:“仁吉,字心惠”、“善丹青,写美人极妍尽态,称为绝技,亦工山水”。

至今,我们还能查到出处的倪仁吉绣画作品为:

1丝绣《傅大士像》,早年流入日本,现存日本国家博物馆。

2发绣《种树图》,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丝绣《春富贵图》,现藏义乌市博物馆。17576㎝,此图以绫为本,配以各色丝线,绣出山石、牡丹、白玉兰。

4画:仕女图,12547cm,作于清康熙庚戌(1670年),原藏浦江县博物馆,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5画:梅鹊图轴,133695cm,此画精绘梅枝和喜鹊,工笔,但非双勾,以墨色的浓淡色没骨写出,用笔工致。现藏义乌市博物馆。

6画:花鸟图轴,63531cm,画面有红、白盛开的牡丹花各一枚,衬以春叶,山石旁点缀五朵菊花,一鸟悠闲立于画面正中的枝条上。现藏义乌市博物馆。 五十岁前后,倪仁吉的诗歌也日益出名。她夫家和娘家的晚辈,均动员她出版。《凝香阁诗稿》刊印的时间在1665年,时倪仁吉60岁。其侄孙倪晋在“小引”中明确指出:“今以甲子既周,乃得请而寿之梓。四海名流深于诗者,知不以余为私誉也”纾紥矠。《义乌县志》也说:倪仁吉“年六十,有《凝香阁诗稿》。纾紦矠”《凝香阁诗稿》包括“凝香阁诗”、“宫意图诗”、“山中杂咏”三部分。现分别介绍于下。

1658年(戊戌),倪仁吉53岁,写了140多首五绝,总题为《山居杂咏》。她本人在“小引”中回忆道:“戊戌春,葳蕤小轩,阅大痴老人秋山图,偶忆前语,乃濡秃笔,追记其意,得百四十余绝,益皆家山野寂之景,聊摅俯仰今昔之怀,存幽居故事,与樵歌牧唱,相和于云深水流之外,不敢自以为诗也。巳亥(按1659年)春初凝香阁主人书。”纯纷矠同年,侄孙倪晋在《山居杂咏·题后》称:“余祖姑今春秋日已高,行且尽,发其藏寿之梨枣,若兹帙也,聊以志吉光片羽云尔。”纯纭矠倪晋,字飞黄,号笙鹤,秀才,长期未中举为官,直到1686年(康熙丙寅)才以“岁贡任国学监教习”。1659年时,正在浦江老家中编撰族谱等。他极力支持祖姑倪仁吉出书。

1660年(庚子)倪仁吉55岁时作《宫意图诗》35首,也在众人鼓励之下付梓。首先推动此事的是他的继子吴云将。吴云将的亲生父亲吴之器(吴之艺长兄),明末清初之际在金华“八咏楼”设“八咏楼诗社”,出版《明月斋稿》、《婺书》等书颇有名气。吴云将也应邀参加诗社活动,并有作品收入《婺书》中。此时他请张星瑞为《宫意图诗》作“叙”。张星瑞康熙癸卯(1663年)在《宫意图诗叙》中指出,倪仁吉“顾有才如此,而且自阈言者垂五十余年而后令似。吴生云将辈始得请而梨枣之”。“爰为序,以授吴生而归之,为介眉之觞侑。”纯紝矠倪仁吉娘家的亲戚张以迈和侄孙倪晋也分别在康熙壬寅(1662年)为之写“序”,推动刊印。

倪仁吉一生的其它诗作,则统编为《凝香阁诗》付梓。分析她晚年(50岁前后)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以贯之的艺术特点和比较广泛的生活内容。

寡居生活当然是苦的,晚年也不例外,故《探梅》诗中说:“梅开因自馨,梅结心殊苦。”倪仁吉虽然“一龛灯照壁,溜阶除滴,香篆冷薰笼,影形愁作敌”。(《夜坐》)也想从佛理禅宗中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决心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故她49岁时在《中秋》一诗中写道:“四十九度中秋月,光华强半共愁看。不成三客慵沽酒,拟祝孤桐净拂栏。环无魂同夕兔,清凉有国可乘鸾。凭虚未许凌风往,遮莫人间是广寒。”她决心摆脱烦恼,保持健康的心态,故54岁时写《自遣》诗:“百年过半还加四,日日无忧岂及前。酒熟莫迟闲处饮,花开须就雨中怜。驻颜小圃俱栽药,曝背重檐更着绵。榻得黄庭最警句,琴心三迭舞胎仙”。于是才有《筑圃》的生活:“筑圃因栽药,残年可养身。菊英清耳目,萱草悦心神。移沃培根壮,编篱护叶新。倦来坐苔石,双蝶也随人”。

在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指引下,她写出了不少清新活泼的小诗。如《春游》:“百五恰当寒食节,深谷野径众芳齐。乍飘杏雨花边细,将放梨云柳畔低。攘攘游蜂暄画,翩翩轻燕绕晴堤。踏青不怯香泥透,历尽幽寻日已西”。《山行》:“莫羡桃源可避秦,恰生幽谷待幽人。送迎不尽青山意,纡折还随流水亲。莺如呼旧识,嶙峋石似证前身。何能小筑长松下,时听风涛濯世尘”。《秋情》:“窗竹潇潇入梦清,凉蟾皎皎枕边明。秋情无限谁同赋,络纬孤鸿相和成”。《即景·之四》:“缥渺溪云映水飞,矶头凝睇思依依。如何探手澄波下,挈取奇峰一片归”。真是妙趣横生,妙句连连。

与男子比,女诗人创作能有成就更加不易。其一“彼闺阁者,外内一阈,限同天堑,不似学士家可借师友进其业,山川荡其胸,朝庙典制宏其识。且副笄一加,两垂垂,便不能不委佗其容,山河其体。又不似学士家可任偏才标胜,逸致横飞者。”纯紞矠其二“顾无如言诗于闺阁而诗更难。豪壮之气,无所用也。慷慨之情,无所施也。且言不出,凛凛自持,惟恐或蹈失言之过,观者亦乐指摘其辞,以滋谈柄,则闺阁何易言诗”纯紟矠所以,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倪仁吉是诗、书、画、绣集大成者,诗作内容超过李清照、朱淑真等女诗人,可以与男性大家相比而无愧。

《山中杂咏》——中华古典诗歌的奇葩

我认为,倪仁吉一生中所写的关于故乡题材的诗篇,是最动人的。如《秋暮寄嫂》、《雪夜怀嫂》、《秋日同女伴家山闲玩》、《重阳前一日忆同游》、《月下忆家》、《城中怀家山》等。尤其是写于1658年(时53岁)的组诗“山中四时杂咏”(140多首五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奇葩。其中对各种农事的生动描摹,是其他诗人(不仅是女诗人)无法企及的。从春季的“祈蚕”(“芳时寒食近,风雨鹁鸪知。只恐春晴少,祈蚕到古祠”);“浴蚕”(“踏青暖径,堤畔柳毵毵。慵听莺歌曲,归来且浴蚕);“采桑”(柳塘蛙阁阁,花坞蝶飞飞,窈窕桑间子,提笼陌上归”);“缫丝”(“墙阴犊初息,田事渐成劳,桑柘枝才尽,关心又茧缫”);到夏季、秋季的纺纱织布(“新丝少女成,机杼云欲就,制萝裙,端阳看龙斗”;“银蟾匝井梧,金风破残暑,流光自催人,张灯向机杼”),是一个何等完整的养蚕采桑纺纱织布的全部流程。从夏季的“割麦”“耘秧”(“田家事正忙,割麦又耘秧,驱犊向山麓,分流入野塘”);“打水”、“灌水”(“平畴禾忝遍,处处桔槔声,但觅鸣鸠信,滂沱早暮倾”;“甘雨涤烦心,欣闻畦水深,始知点滴处,乃是布黄金”);到秋季的“稻香”遍野(“斗杓又西指,四野稻香风,似减半分暑,真亏一叶桐”),种芋浇瓜(“木棉已结蕾,菽种亦生苗,芋垄泥须壅,瓜畦水旋浇”),剥枣砻粟(“白露方剥枣,黄梁入夜砻,园畦犹未治,明日记栽松”),撒种播麦(“桑麻堪壅护,禾忝已全收,荷理旧町,筐麦逐行投”;再到冬季的摘豆、晒豆(“种菽日尚长,采菽寒已促,未宜贮瓿垒,挂曝傍木”,翻耕土壤(“三时农务毕,浊酒互劳倾,相约出深淤,冻解沃春耕”),简直成了全年农耕大事的艺术记录。她的笔下既有伐木丁丁,声透荆关,扛树而还,“山花插担”的“肩云叟”;又有“白水映蒹葭”、“红蓼滩头上”的“捕虾”“渔人”;既有“窈窕桑间子,提笼陌上归”的采桑女;又有“短笛僮归牧,呜呜隔陇闻”的牧童。她的诗中,写到了采石耳,尝新茶,品新蔬,吃杨梅,供新藕,食新,让城里人闻所未闻,见更未见。她写到了“迎神”、“送土牛”、“三月三”、“五月五”、“赛农神”,庆七夕,盂兰节等农村民俗活动,甚至写到农家少女捣野花涂指甲(“娇痴有小姝,针线停偏早,为爱指纤红,凤花庭下捣”,)真是活泼清新、别开生面。她写的农村风景小诗极富地方色彩和农村风味,用字洗炼,写意传神,放在中国历代优秀诗歌之列也毫不逊色。如写春景:“盈亩秧针绿,钻笋笔斑,田家侥景物,春自满溪山”;写夏景:“我爱夏景佳,不被炎威苦,消寂奏蝉琴,纳凉具蛙鼓”;写秋景:“一片烟萝处,秋深点染加,宁知霜后叶,绝胜武陵花”;写冬景:“众卉久凋落,山茶一吐芳,那知寥寞处,对此即春阳”。都是封建士大夫文人写不出来的,因为他(她)们没有这样的生活和体验。而倪仁吉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普通女子,生活在普通的山区农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又有文学修养和艺术感受,终于以她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独特诗篇。“文章憎命达”,这个规律在倪仁吉身上也得到再次映证。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后人是应当认真学习、宣扬和继承的。

“贞节牌坊”与我们现在的认识

清嘉庆版《义乌县志》载:倪仁吉于“康熙十二年(按癸丑年,公元1673年,时倪仁吉67岁)建坊,(详贞节录)”。纯纺矠在县志及“大元吴氏家谱”中都有为倪仁吉申报“贞节牌坊”的详细记录,包括官府层层上报的材料及朝廷的批文。

这对倪仁吉来说,是幸事,还是不幸?是褒奖,还是压抑?后人对此有不同评说。

我认为,康熙12年,正是清王朝开始巩固统治的年代。他们为了稳定天下,便从儒学中吸取营养,宣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捡来“宋明理学”一些陈旧观点为武器,把“贞节”视为妇女的最高美德。于是“贞节牌坊”便重新遍布天下。倪仁吉也在“建坊”之列,此事也许会使吴氏家族得到一些“荣誉”,使倪仁吉的一些材料得以保存;但对倪仁吉本人来说,无疑是加了“紧箍咒”。从此,在世俗的压力下,她不得不以“贞节”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外部形象,自由活泼的天性逐渐泯灭,艺术的细胞逐渐溃散,真正的艺术作品再也无法产生。

且看《凝香阁诗稿》(60岁出,时未建贞节坊)中最后的6首诗,何等生动明丽活泼清新,简直不像一个年近60岁的寡妇所作,反而使人想到故乡少女时代的倪仁吉。

《平坞重游》:

“自隔烟萝几度秋,干霄检柏喜仍留。石屏垒长茸茸鲜,曲涧添分细细流。径草萦裾迷旧胜,山花满目引新游。扶筇偶过疏村下,返影斜阳境倍幽。”

《游八师岩》:

“向多山水缘,此复惬幽赏。翠岩现金身,携我上仙掌。幽壑送灵籁,然已绝尘。更闻云外磬,方悟梦中身。绝境回尘寰,禅关云自锁。何幸此中来,天风为吹堕。”

《过虎尖岗》:

“仙华苍霭中,芝岭烟梦外。群山争献奇,峰峰可惊拜。虬松侣障围,石如莲座。小立一啸吟,幽禽起相和”。

《下密溪岩》:

“龛外游云气,岩前挂雨声。奇观偶相遇,扪石问三生。霞红斜着树,峦影倍涵青。已惜行游晚,归鸦又不停。”

《同女伴游溪山晚归》:

“选胜临溪险,相呼过石墩,风扶翻袖影,沙滑乱钩痕。鸣泉阻归路,山月早相迎。隐隐茅檐外,竹疏灯影清。”

《上元夜》:

“今宵风景兆春阳,月下烟笼似有香。何处红妆笑相约,笙歌阁上祷文昌”。“箫鼓初停月色高,烧灯庭院已深宵。窗前梅影横斜处,把烛孤行照寂寥。”

而立坊之后的倪仁吉,是什么形象呢?《金华经籍志》记载:“者金文见倪氏貌古气苍,晚年戴绒帽,被褐衣,晏坐一室中,校勘图史,得句则出名纸,以精毫书之。类山泽间耆儒名士,不复如闺阁中人”。

“不复如闺阁中人”,就是一个完全被扼杀了个性的节妇形象。从此,再也产生不了真正的艺术作品。而封建社会为了塑造倪仁吉的“贞妇”形象,在编史修书时也有意删削了倪仁吉一生中许多生动活泼的东西,从而留给后代许多谜团及一个极其片面的倪仁吉,前面已多处提到这一点。

风风雨雨过后400年,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自然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倪仁吉,从而解开千古谜团,还倪仁吉一个真实的“绝代才女”的形象。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专家、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副厅级巡视员,研究员)

绍兴相关民俗:

1、大禹陵风筝节,时间:3月22日-4月15日,地点:会稽山;

2、会稽山樱花节,时间:3月25日至4月15日,地点:会稽山樱花林;

3、兰亭国际书法节,时间:每年农历3月初3到4月,地点:兰亭;

4、绍兴黄酒节,时间:每年10月;

5、公祭大禹,时间:清明节,地点:会稽山;

6、鲁迅故里过大年,时间:农历春节,地点:鲁迅故里风景区;

7、会稽美食嘉年华,时间:农历春节,地点:会稽山大禹陵景区;

8、吼山桃花节 ,时间:每年3—4月,地点:吼山;

9、柯岩香林桂花节,时间:金秋季节,地点:香林。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扩展资料:

民风民俗曲艺: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习俗。

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绍兴

倪,是由“人”字和“郳”字组成的,如果“倪”、“郳”这两个字用以表示姓氏,意义却是相通的,两个姓氏根本就是同出一源。 倪氏和郳氏的这段渊源,历来的史书都记载得十分清楚。譬如,“姓纂”上记载说:“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避仇改为倪,郳城在中海”;“姓氏考略”上则指出:“倪氏即郳氏、郳氏,避仇改为儿,后改为倪,望出千乘”;另外,“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样的记载,指出“倪氏即郳氏也;省文作郳。郳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 从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倪氏和郳氏,都是源出于郳氏,那么,郳氏又是怎样来的呢?关于郳氏的来源,历来也已经有了十分详尽的考证,原来,郳氏的上世是出于邾,是邾郏的后代,传到夷父颜的时候,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别封为附庸,居于郳,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曾被周天子命为“小邾子”,荣耀一时。后来,郳国被楚国所灭,友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开始以郳为氏。传了若干代,由于避仇,再改为倪,或省文为郳氏。这就是倪姓和郳姓的由来,也说明了这两个姓氏在2500多年以前的同出一源。 倪氏与郳氏,是出自春秋的郳氏,郳氏又分自当时邾国,而邾国则是周武王封给上古颛顼帝的后裔的,则推算起来,后世姓倪与姓郳的人,自然也是最光荣的黄帝子孙了。 现在,在山东省的济宁滕州市和枣庄市峄城区,同时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郳姓人家的最初发源地。 郳氏究竟是什么时候才为了避仇而改姓为郳氏,然后再加上个“人”字变成为倪的?由于文献缺详,所以迄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按照历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现年代看来,倪氏的得姓,至迟也应该在2000多年以前的汉代,因为,在当时就有过一位叫作倪宽(或作郳宽)的人在史书上出现。此稍后的南朝时期,又有一位江阴太守名为倪启,由此当可推知郳氏的改姓为倪,大致是在汉代之际。 到了灿烂辉煌的唐代,历史虽久而得姓较迟的倪氏,开始出人头地,曾经出过一位官拜尚书左丞的大臣倪若水,以治绩的优异而名登史册。 到了宋代以后,倪姓的杰出人物就多了,仅仅有宋一代,就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等青史传名的人物。 秤砣”倪”就是指的我们倪家祖先,何名不详,当时居住山东省莱邑(莱阳市)望石乡瓦马村.发生”秤砣倪”事件前后,我们倪氏家族人才不乏,任知县,知府以上官职者均有,以瓦马祖坟立有龙头碑为证. 相传在四百多年以前,明朝后期万历年间秋的一天,我们祖先在瓦马祖坟护坟地耕作蔬菜.有一天,正在干活之中,路过一名公子,领着挑担书童,走到此处时,遇着一个农家妇人正在院内树上卸枣.由于两臂用力向上伸张,露出两裸乳房,被公子看见,口出贱言:”一棵树上结两梨,你说稀奇不稀奇.”说这两句贱话,耍笑妇女,被我祖先听见,非常气愤,气不打一处来:当他们走到跟前时,祖先另有他意邀其同坐祖坟树下..欲责其几句.祖先问书童:”你们上哪去?”书童回答:”进京赶考!”祖先一看公子又长得满脸大麻子的”缺德样!”便手摸祖坟龙头碑气愤的说:”你若能考上举人,我家老母猪也能中举.”公子瞪视祖先一眼,起身拂袖而去. 结果,公子进京赶考,真就真中了科举.中举以后心怀不良,加之家中有钱,老子有权,父子有势,通过贿赂买通官衔,第二年还会了进士,吏部等候缺皆不就任,专到莱阳上任县吏官职. 上任途中,带着恶意特走瓦马祖坟路观察,察到祖先正在菜地干活.临近时边走边问:”你家猪中了吗?...”祖先听声抬头一看,原来是以前进京赶考路过此地那位缺德公子返回,官吏模样,细瞧士兵打扮.闻其言,观其行,”有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姿态异常反映,事前给祖先送来了凶险,恶毒,危害的予兆.故意寻衅滋事,挑起祸端,羞辱蔑视祖先...他的表演企图,被我善于明辨是非的祖先一眼识破.在这种激情之中,祖先拾起身边卖菜秤砣打去;立即逃脱,躲藏在外.”都说姓衣”隐姓埋名,一时蒙蔽了官府.后来,脏官又派衙役四处寻查暗访,终于抓到了祖先,捆绑押入狱中监牢.天天严刑拷打;边打边审:”你老母猪能不能中举?”祖先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还不饶恕.眼瞅着就要打死了,不死的话,最后过堂也要开刀问斩,处以死刑. 祖先受刑不过,生命危在旦夕,单靠几句美言.五股投地,一切招供,无济无事.处于走投无路,逼着祖先无奈上了梁山,不得不站起来,勇敢地向这位脏官反抗,斗争到底...火速告知探监家人,送饭时带进秤砣,咱祖先家里的儿子都会武术,听到父亲的嘱告,也都暗中秘密的做了准备;将秤砣装入饭底下,送进狱中,祖先把饭吃了,露出秤砣.古代人穿长衣,拾起藏在袖中,狗县官过最后一堂时,祖先跪在堂下不语,装聋做哑,指耳摇头(意思耳聋听不见)脏官左问听不见,右问听不真,县官手示令其前移也听不清,数问如此,最后爬至桌案下,官隔案探首,几乎贴近先祖之耳.祖先见到时机已到,朝官吏脑部用力甩掷秤砣猛击,打死县官.血流堂上,室内院门诸吏衙役,均忙于救官,他的儿子也趁机闯入官府,飞起秤砣与衙役开战拼命,慌乱之机迎救了祖先,立即出衙逃跑. 发生这起事件,瓦马村大祸临头,惊动了明朝官府大动干戈,下令对瓦马村所有倪氏家族,实行”捕,抄,烧,杀”镇压.族人有亲投亲,有友投友,无亲无友自讨方便;一切都未来及准备.从此,大家族慌忙逃亡四散.据山东七县倪族通谱记载:”东逃文登,荣城,宁海,西至海阳,平度,福山城,包括莱阳七个县.重点十四处,望海,垛山,水门口,庙园,夏庄,岸头集,逍遥,赵家,相疃,垛兰埠,产里,鹊山,徐村,北峰头.”长子逃至宅上村.次子逃至倪格庄.三子逃至塔庄.这就是宅上村谱书记载;”上有九世名无记”的秘密. 凡因此事受诛连或四散逃亡者,其后裔均属秤砣倪家族.有位知县倪瑜圻,乾隆年间另立书,凡经我族考察地,六世以上皆同宗,字辈高多属宅上人,人户最多属塔庄,徙居他乡为始祖,辈行至今未分明. 孔孟八十多余世,中国全球不差宗,字辈分明载史记,望族后裔铭该清. 从前,我们倪氏家族,为了搪脱捕快抓人,先祖曾经一致假报姓”衣”隐姓埋名,蒙蔽官府.逃至宅上村又报姓”衣”,明朝官府搜查时,见着姓”衣”者就抓,从此又改为姓倪(尼音),也有改唤姓倪(糜音)官府再就不抓了,一直言传姓音至今.留下我们现代后裔.逃到宅上村第一代先祖逝世后,无记名,墓碑上只写”:倪氏始祖之墓”谱书与家谱上也无记名. 这个真实历史故事,至今还在”秤砣倪”后裔之中继续流传,均没因事境过迁而失传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求浙江上虞沥海前倪村的倪氏家谱

你好!如果找不到家谱,试试下面的方法。寻祖步骤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