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1收藏

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第1张

我觉得里边有错别字和漏字啥的,只能翻译个大体意思,不足之处望谅解。

如下:

我们是琅琊丁氏,出自炎帝,姜姓。姜太公的长子公子伋,丁姓共祖。

这样从秦汉一直到晋隋唐宋,虽然经常出现人才,但是不是死于兵患就是流落他方不知所踪,谱系已经难以考证。宋朝没有书证,按元朝末年铁枪祖先丁兴来说,原籍湖北武昌府武昌县人,跟随明太祖创立明朝,以军功授淮安卫海州守御所百户,在海州生的长子丁贯世袭百户,次子丁推跟着大哥定居琅琊,即我们琅琊丁氏一脉的始祖。

后来开枝散业,有迁居金陵的丁远、丁明一派;迁居东平丁乙一派;迁居河南永城的丁魁河、丁楚一派;和丁魁南、丁启睿、丁肇昌等都去祖坟祭碑,所以辈份符合,别的比如燕京、日照、潍县、寿光、莱阳、沾化、阳信;河南的鹿邑、江右的丰城,福建中部的莆田,东北的沈阳,子孙繁衍。

如果用一本家谱,辈份就不会乱,如果没有家谱,长幼失序,家谱是很重要的。前朝明代万历壬午年,七世祖丁懋学等修订了家谱。祟祯丁丑八世祖丁耀亢等又修谱一次;到了我大清康熙康熙癸丑九世祖丁献愫等修家谱一次;乾隆乙酉十一世祖丁须敬等修谱一次;到了嘉庆初年,我想再修家谱,通知各分支,有个族孙丁锡群从云南寄来书信言明,让等他几年,拿到养廉金后修谱就容易的多,一直到了道光十年,他回家管理家庭事务繁忙没有闲暇,五年后故去,这样修家谱的事情就暂停了。

族谱不修已经超过八十四年了,不成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也快死了,儿子已经死了,孙子还太小,还没什么作为,有个曾孙丁衍仁以旁支修谱让我做序,呜呼,什么是谱,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今本族没人,上不了族谱,也是应该的,和本族相关的家族有七十二支,无据可靠的有三十六支,这样的话还有一半的家族可以修谱,怎么能说只修他本家旁支,不修出处呢?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罪人?!他家道贫穷没钱,人近古稀之年,还这样出力修支谱,本家各族无不惊然而立,这样都各修支谱了!这样,宗家之谱就没人修了!一人提倡,众人效仿,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功臣?

于是为序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在6456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汉王朝共历四百二十六年之久,刘姓人口在西汉年间就有十多万,在全国五千多万总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时就已经成了大姓。

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刘氏(?-409年),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妃子,父亲名叫刘眷。登国元年被选入后宫,为贵人。生有女儿华阴公主和长子拓跋嗣。由于手铸金人不成,未能当上皇后。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拓跋嗣被立为太子,随即刘氏就被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死后一个月,拓跋嗣即位,追尊其母为宣穆皇后。

北魏皇后(附东魏皇后、西魏皇后、追尊皇后及保太后)

北魏皇后太祖道武皇后慕容氏

世祖太武皇后赫连氏

高宗文明皇后冯氏

高祖皇后冯清#-幽皇后冯润

世宗顺皇后于氏-崇宪皇后高英#

肃宗皇后胡氏#

孝庄帝皇后尔朱英娥#

长广王#皇后尔朱氏#

节闵帝#皇后尔朱氏#

孝武帝#永熙皇后高氏#

东魏皇后孝静帝皇后高氏

西魏皇后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皇后宇文氏#

恭帝皇后若干氏

追封及尊封皇后始祖神元皇后窦氏

文帝皇后封氏

桓帝皇后祁氏

平文帝平文皇后王氏

高祖昭成皇后慕容氏

献明帝献明皇后贺氏

太祖宣穆皇后刘氏

太宗昭哀皇后姚氏-密皇后杜氏

世祖敬哀皇后贺氏

恭宗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元皇后李氏

显祖思皇后李氏

高祖贞皇后林氏#-文昭皇后高照容

世宗灵皇后胡氏

肃祖文穆皇后李媛华

孝宣帝文恭皇后李氏

武穆帝武穆皇后冯氏

文景帝~文景皇后杨氏~

保太后世祖惠太后窦氏

恭宗昭太后常氏

其他皇帝正室先帝先太妃王氏

文景帝~王妃于氏#

北海王#王妃李元姜

汝南王#王妃闾氏

其他皇帝生母

(列出帝王为子)思帝妃兰氏

南安王左昭仪闾氏

肃祖贵人潘氏

先帝椒房高氏

文景帝~贵人袁氏#

汝南王#夫人罗氏#

女帝#充华潘外怜

安定王#程氏

孝武帝#皇太妃李氏

孝静帝王妃胡智

。钱王祠纪念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五位钱王。公元923年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在杭州,当时号称“西府”,钱镠即武肃王,之后又传位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共三世五王,这五王长期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治理江浙地方卓有成效,后人为表彰钱王深远的功德修建祠宇予以纪念。吴越国第一任君主武肃王钱镠生于唐末,目睹乱世,少年投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这幅“擒斩刘汉宏”讲的是唐中和三年(883年),当时居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的浙东观察使刘汉宏带兵进攻浙西,钱镠当时是浙西观察使董昌的部下,十月,钱镠率领八都兵与刘汉宏大战于萧山西陵。刘汉宏大败被生擒,钱镠亲自执刀惩处了刘汉宏。“擒斩刘汉宏”后,董昌调任越州节度使,唐光启三年(887年)钱镠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是钱镠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话说董昌进驻越州后,越州本是浙东第一古城,物产丰富,商贾云集。董昌的野心日渐膨胀,唐乾宁二年(895年)他在越州称帝,并邀老部下钱镠“共享荣华富贵”。钱镠反劝董昌:“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但董昌对钱镠的忠谏一点也听不进去。钱镠只得奉唐昭宗之令率兵讨伐董昌。他派出顾全武等攻打越州,生擒董昌。董昌在从水路被押回杭州的途中说,我与钱公本是同乡,而且还一直都是他的上司,今日这副模样实在没有脸面回去见大家啊。说完就投水自尽了。这幅图讲述的就是这一幕。(钱镠因平定董昌之乱有功受到朝廷嘉奖。乾宁三年(896年)钱镠被任命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可以说从这时开始,钱镠才基本控制了两浙之地,为后来开创吴越国奠定了基础。)

大家再过来看这一幅“狼山江之战”,说的是后梁贞明五年(919年),钱镠派儿子钱元瓘率水师与割据淮南一带的杨行密大战于狼山江(今通州静海县一带)。火烧敌船400余艘,大败杨行密。经此一役双方休兵乐业达二十多年。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他的第七子钱元瓘表现出色,被钱镠定为王位的继承人。

最后这一幅名叫“成就王业”。由于治理两浙地区政绩卓越,钱缪曾被多次封王。唐天复二年(902)被封为越王;唐天佑元年(904年)被封为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吴越王。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后梁册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号“西府”。至此,钱鏐真正成就王业,杭州开始确立了它作为古都的地位。钱氏三代五王在治理杭州的九十多年里,一直休兵息民,不兴战事,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我们现在到对面的“文治”功臣堂去看看钱王是如何治国平天下的。“武”步行至“文”中间加说经幢讲解

现在我们经过的这两座经幢,早在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时在奉先寺。奉先寺当时是钱氏的家庙。到了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灵隐寺住持延珊将它们移到了灵隐寺天王殿两侧,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这两座就是按现在灵隐寺经幢的式样略略缩小重建的。

至堂内大家请过来看这边的展柜!这里陈列的展品叫“金书铁券”。“金书铁券”是古代天子赐给下臣的一种信物。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后,唐昭宗御赐给他这块“金书铁券”以示奖励。铁券用铁铸成,上嵌金字325个,记载了颁发铁券的原因及意义。这“金书铁券”不仅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还有特殊的用途。钱镠及其子孙如果触犯刑法,凭着这块铁券可以免除惩罚,甚至免除死罪。金书铁券的原物目前收藏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这边墙上的五幅画展示的是钱镠 “文治”的功绩。

我们先来看三筑杭城!钱镠作了杭州刺史后,在杭州的城市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曾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城垣扩建和改建工程。第一次是在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在老杭州城的西南部从包家山到秦望山(今六和塔西),然后北折,经钱王岭(今虎跑路一带)至湖滨筑起一座城墙,共50多里,史称“夹城”。三年之后,钱镠又修筑了罗城(外城),大大拓展了杭州城的范围,相当于现在南到六和塔,东到候潮门至艮山门一线,北至武林门,西至涌金门、清波门一带,使整个杭州城形成南北修长、东西狭窄的腰鼓状地形,所以杭州又被人称为“腰鼓城”。第三次是在吴越国建立以后,钱镠在凤凰山下建造了王城,也称作子城、牙城,是钱镠军政机构所在地。“三筑杭城”形成了杭州城市的基本格局。

这边射潮筑塘讲的是钱镠为消除钱塘江潮水的危害,修建捍海塘、射潮的故事。这些精彩的内容在后面的依光堂有生动的场景演示,我会那里为大家作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一幅疏浚西湖讲的是钱镠在水利兴修方面的另一则重大功绩。我们知道,西湖是一个内湖,很容易因葑草、湖泥淤塞而渐渐变小,甚至消失。历史上有很多有识之士对西湖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疏浚,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明代修建杨公堤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而钱镠疏浚西湖与他们不同之处在于,他曾按军队编制专门设置过一支“撩湖兵”,负责清除吴越国境内水系特别是西湖中蔓生的葑草和淤积的湖泥。(说到这里啊还有一段钱镠保西湖的佳话,据说吴越国定都杭城之后有一个方士对钱镠进言,说自己夜观星象得知吴越国只有百年国运,但如果能够填平西湖,在上面盖王宫的话,那么吴越国的国运将十倍有加;钱镠听完哈哈大笑说西湖乃是老百姓生活的依靠,无水则无民,更何况哪有千年不换主人的江山啊,说着就将那方士赶了出去。)

我们再来看这一幅东南佛国。杭州的佛教活动从晋朝就开始了,到了吴越时期因为吴越国的三世五王都非常信仰佛教,杭州的佛教活动因而呈现全面鼎盛的局面,僧侣众多、广建浮屠,寺院多达300余处,梵音远播,享有“东南佛国”的美誉。杭州现存的许多古刹名塔都建于那时,比如昭庆寺、净慈寺、六和塔、白塔、保俶塔;在吴山、玉皇山、灵隐飞来峰等很多地方都还有吴越时期遗留下来的精美石刻造像。这些现在都成了杭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一幅富甲东南是当时吴越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和乐景象。钱氏三代五王长期都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不兴战事,大力发展农业、经贸,兴修水利、道路交通,重视教育,收罗人才,使得以杭州为中心的吴越国免遭战争破坏,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杭州因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历史上亦有“钱塘富庶,盛于东南”的说法,为今日我们杭州的繁华奠定了基础。

展柜里的这些精美的瓷器是越窑青瓷的仿制品。吴越国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中的越窑青瓷高度发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越窑青瓷做工精美,釉色莹润,青翠欲滴,茶圣陆羽曾赞赏越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当时还曾精工烧制进贡朝廷御用,就是我国瓷器史上极为有名的“秘色瓷”,这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出门去五王殿——殿前停留,观匾现在我们去钱王祠的中心建筑五王殿看看,这里供奉着三世五王的塑像,供大家瞻仰膜拜。这匾额上“保境安民”四个字正是吴越国历任君主治国方略的高度概括。正是由于长期实行这一国策,才使得杭州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下,仍然成就了西湖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殿内中间这一位就是吴越国的开创者——武肃王钱镠(852-932年),字具美,小名婆留,杭州临安人,出身农家。少年时曾贩卖过私盐,奔走两浙之地,目睹唐末乱世,二十岁投身当“义兵”,改名为钱镠。参军后屡立战功,受到重用,唐光启三年(887年)升任杭州刺史,遂控制江浙地方。公元923年建吴越国,钱镠一直奉行“保境安民”之策,“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奖励垦埴,发展农桑;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平定藩镇战乱,为江浙地区的安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钱镠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终年八十一岁,葬在临安,钱镠墓现在还在临安,保护得很好。

至文穆王前继钱镠之后的是这位文穆王钱元瓘!他是钱镠的第七个儿子。在钱镠晚年的时候,帮助钱镠管理政事。“徐(徐绾WAN)、许(许再思)”兵变时,曾主动请求前往淮南作为人质,请兵以解杭州之围。他在乾化三年(913年)的衣锦军保卫战和贞明五年(919年)的狼山江大战中都曾立下战功,被钱镠立为继承人。在位十年,继承钱镠“善事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又发展了与日本、新罗的友好交流。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逝世,享年55岁。

随后继位的是那边那位忠献王钱弘佐,他是钱元瓘的第六个儿子,天福六年(941年)嗣位,在位七年期间轻徭薄赋,奖励垦殖,颇有成效。接着王位又传给了这位忠逊王钱弘倧,他是钱元瓘的第七个儿子,在位半年后由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钱弘俶嗣位。至忠懿王前

钱弘俶继位后承继先王们的国策,保境安民,善事中原,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到他在位第13个年头时,也就是公元960年,北方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也就是北宋,全国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顺应历史潮流,将吴越国“一军十三州” 之地归予宋朝,史称“纳土归宋”,这一举措促进了国家的和平统一,这在当时天下分裂,战祸频仍的情况下,让老百姓平静地度过了朝代更替,“民知异姓而不知异国”,使社会经济建设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在后面的庆系堂有一组“纳土归宋”的模拟场景,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气氛!往后面庆系堂去大家在这边后面还会发现一幅古意盎然的木刻像,这位老者据说是吴越钱氏的老祖宗,姓钱名铿,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也就是咱们民间传说中常常听说的彭祖,据说他活了800多岁,是长寿的代表人物。

这座庆系堂是钱王祠里唯一可以登临两楼建筑。上书“光泽百世”,寓意吴越国钱王的业绩与声望世代传宗,延绵至今。请大家往这边来带至右侧这里是一幅吴越国的疆域图,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看当时的吴越国到底有多大。史载吴越国的地理范围东至大海,西与歙州毗邻,南与漳泉(福州)相连,北到常润(苏州),包括了今天浙江省的全部和江苏、福建的一部分。大家再请看这边,这是钱氏远祖及吴越钱氏的世系图表,钱氏后人如大树开枝散叶,遍布各地。

这中间三幅大型立体场景就是钱弘俶纳土归宋的模拟场景。这边是钱弘俶出发往汴京(今河南开封)“献土”,吴越百姓出城相送;中间这幅是钱弘俶在金銮殿上向宋太宗赵光义呈献吴越疆土图;左边这幅的主题是修建保俶塔。当年钱弘俶上汴京“献土”,此一去吉凶未卜,吴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就在宝石山顶建造宝塔保佑钱弘俶塔平平安安,这塔就是保俶塔,历经千年的风霜今天依然屹立在宝石山上,已经成为了我们杭州的一个标志。(相传宋王室为表示对钱弘俶纳土归宋贡献的肯定,在编制百家姓时,赵钱孙李,把钱姓排在仅次于赵姓的第二位。)

现在我们从这边楼梯上到二楼去,二楼陈列的是一部分钱氏的家谱、书籍和钱氏后裔名人像及其简介。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钱氏后人千余年来生生不息,分布于大江南北,又因为他们治家有方,尊师重教,子孙后裔中人才辈出。据记载,武肃王钱镠早在乾化二年(912年)就曾作《家训》八条,后来又不断积累完善发展为《遗训》十条。教化这样严谨,所以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人进仕为官,我们在这里按时间顺序陈列了一部分,大家可以看一看。…………到了近现代,钱氏后裔在政界、科学界、文艺界都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这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等等。现在我们到怀慎堂去参观一下。下楼梯出门往怀慎堂

那边是揽远堂,这边是怀慎堂。这两座堂内的陈设内容是对应的,我带大家到怀慎堂去看一看。这些是康陵墓壁画。康陵是钱元瓘的妻子马皇后的陵墓。1996年发现于临安西南的玲珑镇祥里林。这边是墓内实景照片。康陵墓整个平面呈长方形,前室两侧各有一棵盛开的牡丹树,这棵就是牡丹树,它用象征富贵的金色、红色、绿色绘成。后室四面墙壁有嵌入墙内的壁龛,龛内刻有十二个人俑,每个人俑手上捧着一种动物,组成十二生肖。墙上还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是分别代表道教中四个方向的神。这里陈列的是墓室中一半的内容,另一半陈列在对面的揽远堂,有兴趣的朋友待会儿可以去仔细看看。这幅相片是水邱氏墓内的实景,水邱氏是吴越国第一任国君钱鏐的母亲。接下来我们就到依光堂去听一听水邱氏当年生钱鏐的故事。

进依光堂这个院落叫依光堂,这是一组婆留井雕塑,说的就是钱镠出生时候的故事。唐大中六年(852年),钱镠出生在临安石境乡一个叫钱垄坞的小地方。这位是钱镠的父亲钱宽,话说那天钱宽正在地里干活,他的邻居,也就是这一位,跑来告诉他妻子分娩了,钱宽急忙赶回家去,却看到屋里有红光,还传出兵马声,钱宽认为这孩子不祥,抱起襁褓想将他投入这后院的井中,幸亏这位阿婆拦住才将孩子保了下来,孩子的小名就叫“婆留”,这口井也被称为“婆留井”。这井现在还在临安的功臣山下,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临安看一下。钱婆留长大到二十岁的时候去报名参军,觉得自己这“婆留”的名字过于土气,这才改名叫钱镠。

我们再到室内看看,这里展示的是钱镠筑捍海塘场景和钱王射潮场景。杭州地处东南沿海,钱塘江口,在吴越国钱镠统治时期,常患江潮之害,沿江百姓受害极大。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钱镠发调二十多万民夫,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以“石囤木桩法”南起六和塔、北迄艮山门筑起“捍海塘”,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潮水对杭州的危害。相传,在筑建捍海塘时潮涨不止,风大浪猛,木桩连连被掀,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钱镠组织了大规模的典礼祭祀天帝、海神、潮神,祈求退潮,但都得不到效果,他一怒之下派人铸了三千支箭,带上五百名强弩手,来到江边张弓搭箭射退了江潮。这钱王射潮的传说流传很广,是不是确有其事,时隔千年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钱鏐当时修建捍海塘时确实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他本人坚强的意志、过人的勇武谋略从中也可见一斑。

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

我觉得里边有错别字和漏字啥的,只能翻译个大体意思,不足之处望谅解。如下:我们是琅琊丁氏,出自炎帝,姜姓。姜太公的长子公子伋,丁姓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