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寻根问祖,第1张

  本来没有姓诸葛的``只有姓葛的

  诸葛(Zhū gě 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姓所改。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出自有熊氏之后,为詹葛姓所改。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因读音讹为诸葛氏,后改为诸葛氏。

  3、出自封赐所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得姓始祖:葛伯。诸葛氏最初是源自葛氏,得姓源流有三种不同途径。一说是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认为,诸葛氏是葛婴的后人,因居住在诸诚,而被称为诸葛。一说是从《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中引证的,书中指出,琅琊诸县人葛氏,后来迁居阳都,阳都原来已经有姓葛的人,为了将两葛氏人区分开来,所以称诸县葛氏为诸葛。还有一个说法是《风俗通》上所提到的,孝文帝因葛婴有功而被诛杀,所以追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并且称诸葛氏。此外另有一说,人为诸葛是由“詹葛”氏改成的。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道,诸葛氏的得姓途径虽有不同,但追本溯源,却一脉相传自夏商之际的诸侯葛伯,而且都出自山东诸城。这个家族之所以会以诸葛为姓,主要是基于血统和地缘两个因素。在血缘上,他们是葛伯之后;在地缘上,他们同发祥于诸城,也成长于诸城。诸葛氏后人奉葛伯为诸葛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诸葛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诸葛的起源说法不一。早在商朝,相传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秦代葛婴(陈涉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邦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再一说,有“詹葛”一姓,在齐国人的语系里,“詹”与“诸”两音不分,时间长久后,误传为“诸葛”。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市、临沂市、胶南县一带

一、溯源

陈姓缘自黄帝时期古老的陈丰氏部落,他们是高轮车的制造者。大约在5000年前,陈丰氏部落定居于陈苍山下的山坡上,后来人们称陈坂,即今陕西省宝鸡县地,三国前称陈仓。河南宛丘(今淮阳县)是陈丰氏子孙东迁时住过的地方,是陈之国都,为后来的陈姓家族留下一块祖居地。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始祖。周文王时,舜后裔妫满娶周文王长女太姬,是为胡公满。周武王灭商朝后,封胡公满于陈,建立陈国。此后,后代以陈为姓,在陈丰氏部落故地发展起来。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东氏改为单姓陈氏。

战国时,陈轸任楚相,封颍川侯,成为颍川陈姓开派祖,由此陈氏郡望出于河南颍川。东汉时任太邱长的陈实为颍川陈氏十世祖,福建陈姓绝大部分都是颍川流派。

陈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35%。

二、入闽

汉代以前,未见陈姓入闽的史料。汉代,就有陈姓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称,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闽书·方域志》建安县“响山”条,也提到《汉书》有传的梅福徒弟陈先生。汉至三国时期,汉军和吴军几次进入福建平叛,陈姓又可能随军进入福建并留居下来。晋永嘉之乱,史称八姓入闽,其中即有陈姓。当时见诸史料的有陈润等人。据陈姓族谱记载:陈润,字文奋,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尹,居福州乌石山下,撰《闽中草寓记》,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另有晋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建兴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陈野于其后3年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

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留居福建的当不在少数。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子建安王陈叔卿、南安王陈叔俭、临海令陈钰等,均留居福建开基。陈姓成为闽中大姓,同陈朝统治有关。

陈姓入闽影响最大的是唐初期和中叶的中原陈氏的两次南迁入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发生土著叛乱,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带兵前往平叛。陈政死后,其子陈元光代领其众,被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散布闽南及福建各地,称为“开漳圣王派”。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太子太傅陈邕与父陈忠,从京兆万年县被谪入闽,初居兴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旋迁漳州南厢山,其子孙散居福建各地。宋初,其裔孙陈洪进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军事,追封南康郡王,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唐建中二年(781年),因避祸举家300余口迁居同安嘉禾岛,后裔有返河南为官者,传至十三世孙陈校尉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又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择永春县桃源岵峰阳山而居,被尊为桃源陈氏一世祖。另据《同美陈氏族谱》称,陈校尉为陈忠之十一世孙,十二世孙陈仕恭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

唐太极元年(712年),陈仲俨由河南光州入闽,居仙游东亭木庶山头,为一世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陈实的十八世孙陈雍(字月铭)由河南开封入闽,为永安贡川陈氏一世祖,其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于宋末迁居今漳平县永福镇罗城村,为福田陈氏一世祖。

唐末中原大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率光州、寿州士兵,扶老携幼,举家长途跋涉,辗转入闽。固始县是陈姓聚居地,许多陈姓随军入闽。这是颍川陈氏入闽的高潮,福州陈氏族谱中多以此时入闽的官宦显赫者为直系始祖。这时入闽的陈姓虽也散居全省各地,但多定居于福州。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陈实(字长弓,谥文范,胡公满的四十八世孙)之后、时任后唐光紫大夫陈朝翼之子启端,为避祸偕弟肇端并侄及长子幕府参谋光绪、次子荣绪奉夫人桂氏自河南固始入闽,初住建阳。肇端徙迁延平尤溪,启端南入永春小岵居住。

宋代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福建迅速开发,北方士人迁移入闽越来越多,陈姓入闽也不在少数。宋嘉佑八年(1063年),江西十九世聚族而居的江州义门陈姓大分家,部分人迁居福建。如陈宗和分得福建侯官庄,迁居福州;陈显先分得福建邵武庄,迁居邵武;陈学成分得福建浦城庄,迁居浦城。还有陈魁带领家属97人,迁居福建长汀;陈璋带领家属87人,分迁福建兴化、泉州、福州等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晏五举家入闽,居漳郡樟根古老坑(今大田县上京乡)肇基,为上京一世祖。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江西被朱元璋打败,部分陈姓族人流落福建。

明清以后,陈姓入闽也时见于族谱。

三、肇安

唐大顺中(890~891年),廖俨任小溪场长官,招集流民,以陈漳为都将,住厚安左都营。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陈启端之子陈光绪自永春小岵迁至小溪场感化里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肇基后溪。次子陈荣绪肇基感德里左槐。

陈忠之裔陈贵卿先居厦门山前,后与三子陈逸溪迁至泉州城内,不久又徙居南安县霞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陈逸溪(字懋宾)因出游打猎至安溪县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镇山头村),喜其山脉挺秀,遂定居,建笋山堂(现称“笋山宗祠”),为一世祖。

五代间,陈实四世孙陈有涧(字文茜,为散骑常侍,守海南)之裔陈一官(讳隐仁)父子两人自延平大田县黄岸里徙居清溪县崇信里(今安溪县祥华乡)多卿庵格后,其孙有仁仙、仁助、仁和。仁助后移居珍山,肇基眠牛祖宇;仁和的裔孙陈一郎迁居永春县,后其长子陈宗兴、次子陈宗玄又相率重返多卿居住,陈宗玄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徙居龙涓里眉田村芹山(今龙涓乡三乡),为一世祖。

陈校尉之裔元初有多支入安溪。一是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间,陈校尉的十三世孙陈君泽长子陈公荫,自永春岵峰经仙游矿山入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后溪,三徙而肇基南斗东山,为一世祖,传至五世敬忠(又名均锡),再肇基长坑南斗“奎星堂”。二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陈君泽之三子陈公奭的长子陈昆禄(又名祖)、次子陈昆实(又名佑)兄弟两人,为避兵祸,自永春小岵南山徙至安溪县常乐里剑斗下楼,旋即徙至龙兴里尚卿南山(今尚卿乡新楼村)。元末,陈昆实先于兄徙居还集里九磜湖坂(今蓝田乡湖坂村),其孙陈乌林再迁洋山乡后井格头,复移居仓美中仑(今虎邱镇文美村);陈昆禄后徙至塘美(今城厢镇同美村)肇基,为一世祖。三是明正统十一年

(1446年),陈君泽三子陈公奭的曾孙陈发祥自永春入安溪,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肇基蓬莱周堂(今岭东村),建陈氏家庙,尊祖父陈子良为一世祖。

明初,陈忠之裔陈佛荫(讳积盛)自龙岩迁至漳平县油梓坑,再迁安溪县依仁里油坑(今属龙门镇洋坑村)。

陈雍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飞鸦田中陈氏族谱》称:明初,陈雍之裔陈佛圣由漳平迁入安溪,有三男,长祥坚、次祥友,三祥政。后因徭赋税繁重,佛圣复迁漳平,陈祥坚、陈祥政定居感化里飞鸦(今湖上乡飞亚村),拓基田中,后祥政迁居永春。明永乐九年(1411年),陈祥友徙居南安县深巷。二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雍的十七世孙陈五八(字仲贤,号云峰)的六世孙陈章经,自漳平永福兰田徙经兴化仙游县,后迁入安溪县龙涓里灶坪定居,以养鸭为生,为内灶陈氏一世祖。三是陈五八的九世孙陈崇德自漳平永福到白泉村谋生,两个儿子陈祥钦、陈祥志,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白泉村迁入安溪,定居龙涓里庄山(今龙涓乡庄灶村)。四是据《双卿陈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五八的十四世孙陈仕兴定居安溪县新康里大坪登山,生有五子,其四子陈元旺后为虎邱镇双都村双坑陈氏一世祖。

据尚卿乡《中山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忠之裔、年仅4岁的陈均禄在大哥陈均泰、大嫂林阿谓的带领下,由漳州府龙海县二十五都湖坂迁入安溪大岭后山头。另据《云山堂陈氏族谱》称,魁斗镇大岭村山头自然村陈氏先祖陈仙玛为陈均禄第十八世孙,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龙海县二十五都大深炉洋村迁入安溪县云山乡山头(今大岭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复光(讳承斌)与兄分居,携母萧氏自同安县丙洲岛经长泰县沿途放鸭至安溪,在上马水、深垵(今内灶村)居住,初住瓦窑,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举魁乡(今龙涓乡举溪村)新聚肇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漳州南院陈氏之裔陈震超,自漳州迁入安溪县长泰里墩坂(今城厢镇墩坂村)居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陈季良入安溪卜居崇善里(今蓬莱镇),长子资直择居虎埪(今属蓬莱镇联中村),为寮内一世祖;次子资成(又名就英,字林扬)择居井滨(今蓬莱镇美滨村水边自然村),为二世祖。

陈忠二十世孙陈仲昌之裔多支入安溪。一是据《南陈芳春族谱》记载,仲昌次子陈应垓之裔陈记(二十六世,号芳山)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入安溪县依仁里(今官桥、龙门一带),后跋山川而至芳春乡(今大坪乡前洋村香村自然村)居住。二是据《清溪南陈世系家谱》载,明正统四年

(1439年),仲昌七世孙陈均贤原居住在漳平县感化里汤泉坑,因遭遇不测之祸,带三子璜宗(字德立)、四子璜室入安溪,三人行至西坪时,因遭到山寇劫掠而逃匿星散。陈璜宗徙居安溪县内西门陈后厝居住,后其子恺旋、恺勋兄弟因厌嚣尘而迁居长泰里宫岭(今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卜居;陈均贤则与四子璜室徙居新康里卓源后垵(今虎邱镇竹园村)开基。三是元末明初,仲昌七世孙陈均祥(均贤的二弟)亦迁居竹园居住。四是据《芳亭陈氏族谱》载,仲昌长子陈应瑞之子陈作铸有多子入安溪芳亭:长子陈均泰肇基芳亭,三子均顺肇基芳亭美厝,四子均成亦肇基芳亭山敢下;陈应垓的长子文通肇基浚尾,次子武通肇基芳亭半岭。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自晋江港塘(今石狮市港塘村)迁入安溪县永安里教场尾乡(今城厢镇美法村)肇基。

陈监簿(以进士出身,仕宋为监簿,后人为此呼监簿公)居兴化莆田涵头,其子陈念五移居泉州青阳。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陈念五赘涵江(今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生男碧溪。碧溪的六世孙陈隐溪(讳亮,字宁保,号隐溪)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入安溪,后赘入在坊里南市,故称涵陈。碧溪九世孙陈愧吾先移居安溪南市,后经魁斗菜塘于清初迁至金谷肇基。一支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全房子孙由青阳迁居崇善里路尾(今蓬莱镇美滨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福州府长乐县三都埕澳人陈回文,由永宁卫拨镇安溪县崇善里谷口乡(今金谷镇金谷村)屯种军田,八世单丁,传至八世孙陈尔祖入居凤山(今魁斗镇凤山村)顶洋肇基。

陈仲俨二十二世孙陈六,生有两子,长佛长,次佛素。陈佛长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漳平县和睦里力塘半岭庵迁入安溪县常乐里长基(今白濑乡长基村)庵边肇基。陈佛素因家被盗破产,先迁居永春两河口,后裔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迁入安溪县常乐里举口(今剑斗镇举口村)。

陈润之裔两支入安溪。一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德兴之子陈玄进自漳州府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光德里加曾坑黄宅林(又称院宅林,今蓬莱镇竹林村)肇基。二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陈泰一之子陈玄真亦自龙岩县黄坑乡迁入安溪县长坑,在与庄氏婚后迁入光德里卓兜(今城厢镇团结村),弘治十五年(1502年)迁入崇善里蓬格乡(今蓬莱镇彭格村)西山肇基,是为一世祖。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陈振溪(号,讳唐甫,字毓秀,福王陈友定之后)的长子陈原泮(字孕德,号统一)及三子爵一(号)负父母尸骸由永春县蓬壶顶迁入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今金谷镇东溪)肇基,尊振溪为一世祖。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陈晏五第十八世孙陈景六由大田县上京乡迁入感化里沙堤(今湖上乡沙堤村)肇基,为一世祖。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陈月台受命剿匪,因失机败阵,恐后患而奔寓下地。

此外,肇安年代或始祖不详的有五支。一是陈积德自同安后园迁入安溪县在坊里下西(今凤城镇下西居委会),肇基衙口陈氏祖宇。二是陈福全由晋江入安溪水门,传三世迁居今蓬莱镇中芹村芹山自然村。三是陈尚安(字宗仁)迁入安溪庄上,传至陈德森(字开严)迁居今湖头镇前山村泉山。四是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一支陈氏入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五是清初陈崇兴带子陈永发自永春小岵迁入今安溪蓬莱镇联中村田后。

湖北潜江市 李姓 1943年12月27日新订字派

豫章建业 竟陵延泽 敦仁孚义 宏振谟烈 治道荣显 声扬濬哲 谦宽敏惠 承启昌燮 景隆庆象 诗书运克 彦材良秀 孝友必格

查我族众丁繁字派不一恐致尊卑失序有碍文明之旨爰于民国三十二年夏癸未冬至节集合族众议定字派四十八字俾各支归于一致庶系属一本免散漫而不可稽如水有所归愈形源流来之更远试缕述之。若:

渔泛泽一支之"祖德宗功源远长永"按谱核代是永字下当自豫字取之,

李家榨村一支之"国正天心应世泰山辉川泽显文明"按谱核代是山字下当自豫字取之,

李家台一支之"忠厚传家远"按谱核代是家字下当自豫字取之,

杨林洲一支之"大学首重夫明新"按谱核代是新字下当自豫字取之,

李家垸李家场董滩竹根滩荷湖垸以及其它各支之"光照万方世民同望"与"光照万国庶民同德"彼此合一按谱核代是民字下当自豫字取之。

既经议定尚冀远近族人均体斯旨遵照不紊方不负兹敬宗收族之意如大联宗以纂修总谱广规模以建筑总祠更赖我祖我宗精灵有知庇荫鸿施以启优秀英材有志之族人继续而光大之也是为序

允纲公房下裔孙国墀丹庭氏敬书于天侨书室夏氏三十二年癸未腊月初一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汪氏,名门望族,系出轩辕黄帝第四十四世孙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长子鲁国国君姬伯禽第十三代孙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满为汪氏得姓始祖,至今已有2580多年历史。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尊祖敬宗,谆亲睦族,是汪氏子孙的传统美德。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世系表谱的形式,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体裁。古代家谱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最早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对于形成地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知道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在哪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种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通过查找家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诞生地、祖籍地、祖居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又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知道自己的姓氏里有哪些名人,等等。现将寻根问祖及制作家谱方式归纳如下:

一、如何寻根问祖:

1、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

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三、五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性大,寻根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忘记了老家字辈,出现自创字辈现象。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大。

2、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者:

查迁出族人一、二代祖或三、五代以上先祖的名字和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根之用。

3、无家谱、无碑记的:

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如祖居地、村庄名、祖先名(往上知道的越多越好)、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

4、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外迁族为改变贫穷面貌改名,改名一般用同音字或同意字,也有与其它家族成员或字辈及地名相关联的字意,要采取字意分析去判断。

二、如何制作家谱/支系谱:(以两种形式为主)

1、由我们统一免费培训如何录入后,由各本支系自己动手制作录入。

2、如果自己不愿意或者没时间制作录入,那就提供寻根问祖相关资料并赞助一定的资金给我们统一安排人员帮助制作录入、校对、调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节选自王开岭《做个有“祖”的人》)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教师解析

 这是一则事理观点类材料,已经不是纯粹的材料作文写作要求的表述。省略句前是连续的三个问题,省略句后的句子是对前面问题的一种解答。该类作文一般的审题方法是整体把握,抓住实质。其步骤一是找出关键句,二是深入理解关键句,将其作具体化、明确化、通俗化的解读,从而形成准确的立意。

 关键句一:“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

 选材小贴士: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心中大惑。可见,对于其它类似的材料只要能够有效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在文章中适当运用,谈出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关键句二: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生命方可定位……

 选材小贴士:该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对哲学命题回答的理解上,王开岭用“打通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的论断来回答这些哲学命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需要一定的哲学积累和思辨能力。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找到“生命定位”“来龙去脉”“生命角色”“生命的身份证”等关键词,再结合关键句“打通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可以确定王开岭的论断在于确定人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若具体化,可以把选材的范围细化为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大的身世,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史;小的身世,即我们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史。

 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就是提示考生可以依托材料展开思考,思考生命个体、生命群体以及整个人类,选材时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经历来表达对“身世感”的认识。如果感性理解“身世感”,可以写成优秀的散文或生动的记叙文;如果理性思考“身世感”的内涵,可以结合自己感悟写出精彩的议论文。

  高分素材

 名言素材:“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这大概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恩格斯,最不需要作深刻阐释的一句话了。

 素材点拨: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历史是什么?它不但是印在书上的文字,更在我们身边,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记录身边人的一生也是另一种历史。

 新闻素材:央视有一档节目,叫《客从何处来》。这是一档名人寻根的节目,第一季有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等人,他们从一点线索开始,寻访祖辈们的生活轨迹和命运细节。

 素材点拨:虽然《客从何处来》从形式上借鉴了国外节目《你是谁》,但它对国人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在文化和精神上没有比传统中国更推崇“认祖归宗”了,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中国人”――那种骨子里默认的“中国人”。易中天著作等身,不过是立言,今乃立身。中国人需要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曾经熙熙攘攘,如今人迹稀冷。这就叫“人心不古”。

 热点素材:先有成龙海外演出坚持说汉语,后有韩寒炮轰如今的中国“闭上眼睛以为在牛津,睁开眼睛却在天津”,痛斥英语在中国的泛滥。

 素材点拨:作为中国人,第一是学会母语,第二是将母语传承并发扬下去,然后汲取外国的优秀文化。母语作为人与生俱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维护它,有理由发扬它。只有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守住并发扬光大,我们才有立国之本,才能更好地汲取别国的文化。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我们才能将根发扬光大。

  素材演练

 寻根问祖

 王丽星

 偶然翻开新加坡女作家尤今所著《香河畔的微笑》,一句箴言跃入眼帘:“一个没有祖先的人,永远都是孤独的。”由此看来,问祖是人们摆脱孤独的良方。

 祖先在何处?在故乡。在我们血脉发源之地,祖辈的故事不断发生与流传,一代代人降生又死去。身在故乡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打通了时间,可以徜徉于祖辈的故事之中,从而怀着充足的底气去回答那灵魂三问: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之后,他们终将找到生命的定位。

 可悲的是,当下国人时常在忘却祖先之后追悔莫及。王开岭就曾在书中谈及这样一位朋友:背井离乡到北京打拼,过了许多年终于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挣到了一套房子。可是有一天在楼下仰望这牺牲青春换来的“家”,却发现密密麻麻的窗口中竟全然辨不出哪一个是自己的,一种巨大的失重感淹没了她。

 是的,一件空荡荡的屋子,挤在千百间相同的屋子中,这样的地方找不到“祖”,生不出根,孤独必将碾压这里的一切,在某一个万籁俱寂的午夜,使人流下自己也不明白缘由的泪水。没有祖,失去乡,人孤独得好像快要死去。

 那么该如何问祖?我想,不妨回到故乡,到那血脉发源的地方找寻自己生命的根。之后,我们的生命将被一个“祖”字连结,从此不再随风漂泊,而能茁壮成长,因为故乡无处不可以生根。无怪乎“自然之子”叶赛宁也说:“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这使我想起曾经横眉冷对自己的同胞、在外漂泊半生的索尔仁尼琴,他最终也还是回到了祖国。这位雄狮一样的伟大作家目光深邃地说道:“不了解过去就意味着没有未来。”所以他返回了祖先所在之地,在故乡雨后的苹果树下找到了自己的根,生活得以继续。

 而海子也高声呐喊:“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没错,独立世间的我们,需要这样的寻根。转回故乡或是寻访先辈,无论以何种方式,我们都应当叩问自己的祖先与故土,而后来自祖先世界的风会曳去迷茫的烟云,让我们看清自己生命的坐标。

 回去嗅嗅故乡的气息吧,那里面有祖与根的味道。问祖寻根,是为了找到灵魂回家的路。

  教师评点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就是紧扣“寻根问祖”来探寻“身世感”的优秀习作。开头引用尤今的话点扣标题中的“问祖”,第二段对材料的内容进行阐述,接着举“国人时常在忘却祖先之后追悔莫及”的例子分析并回扣尤今的话,来讲述没有祖失去故乡会有巨大的失重感的道理。接着通过叶赛宁、索尔仁尼琴、海子等素材,来阐述和分析寻根的重要性,论据充分,说理精练,逻辑性较强。

寻根问祖

  本来没有姓诸葛的``只有姓葛的  诸葛(Zhū gě 诸葛)姓源出有三:  1、出自葛姓所改。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