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人有姓吗?
蒙古族的姓氏蒙古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公社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波斯史学家拉施德·哀丁在《史集》中记载塔塔儿部落时说:“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唤作图图忽里歹,若是女人,边唤作图图忽里真。出自阿勒赤·塔塔儿部的,称作阿勒赤歹或阿勒赤真。”到公元8世纪左右,塔塔儿部落人口繁衍很多,仅在戈壁沙漠南北,就有一地“九娃”或一地“十三娃”的属塔塔儿部落的蒙古人。古代的蒙古人见面时,也是先问姓的,如《蒙古秘史》中孛端察尔向女俘虏问:“你姓什么?”记载家谱时,也先记其姓,如《元史》卷一第一页关于成吉思汗的记载中说:“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古代蒙古人出嫁后,仍保留父家姓氏,如成吉思汗的第十四代祖母所姓之忙豁勒真,就是其父家的姓。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变化。至少从元代始,既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尔、魏赛音、赵伯颜等等。我国元代为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很多蒙古人用汉姓、汉名,则主要是出于民族间交往的需要。到明代后,蒙古人改用汉姓也很多,特别是散居在全国各地或邻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人,改用汉姓的更多。改用汉姓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如蒙汉互相通婚,子女从汉姓;蒙古族的姓和汉族的姓谐音,如索尔只斤或博尔吉济特简称姓包,乞颜或奇渥温简称姓奇等等。也有的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立过功,封建皇帝赐的姓。在历史上曾有过民族关系不平等的时代,在大汉族主义压迫下,也有的蒙古人被迫改用汉姓汉名的。随着历史的前进,家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族姓的作用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淡了。现在姓基本上已经是只起符号作用,它和名连在一起,构成另外一个人的称谓。虽然如此,今天,姓仍然在人们的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举例来说,现今在蒙古族同志中姓从名来的现象就很普通,如巴拉吉姓巴,达木丁姓达等。因此不能说“蒙古人没姓”。彼此接触时,既可唤其名,也可呼其姓,初次见面问“贵”姓仍是很必要的。
推荐回答
赖(Lài 赖)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名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今河南省息县包信镇)。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名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3、源自少数民族有赖姓:
① 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
② 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叔颖。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据史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今河南省境),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省)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省),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贞节牌坊,为古时表扬守寡妇女,终生守一的坚贞风范而设。台湾全岛现存的这类牌坊,共有七座,分布于台南、大甲、新竹、台北、北投、苗栗等地苗栗赖四娘节孝牌坊,为三级古迹,坐落福星山。这座石坊原建於文昌祠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地震后,因拓宽道路,迁建于南苗天害庙西侧。1958年又因天云庙改建,而移置猫狸(福星)山,整座牌坊,由石柱、石块构成,古朴庄严。正面上方
佟姓也是满族“八大姓”(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之首佟佳氏。清朝时,根据族谱的记载,佟氏的祖先本系满洲,(努尔哈赤等女真贵族亦以佟为姓),世居佟佳地方(佟佳就是现在辽宁省境内佟家江,鸭绿江支流之一,佟姓聚居于此,又称为佟家江或佟佳江,现名浑江),所以才以地为氏。满族的那拉、伊尔根等姓氏亦如此。但据中原佟氏家谱记载,辽东佟氏跟中原佟氏同源,都是金代女真夹谷氏后裔、早已汉化。唯辽东佟氏因迁回辽东,在后金建立前又嫁女与努尔哈赤,被归入汉军中。而后康熙年间,已成为当朝皇帝母族的佟佳氏上书声明本族源出女真。康熙便批准其抬旗入满洲。这一支佟氏比较发达。有专家根据满洲、锡伯族中的佟氏家族史认为佟姓是满-通古斯语族的固有姓氏。
佟姓名人
佟万:在《北燕录》记载明朝后期辽东有此人,以文著称。
佟国纲:清朝康熙年间人,满洲镶黄旗,一等公爵都统,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舅父,太子太保佟图赖(三等精奇尼哈番,满语子爵)长子,孝康皇后之弟。曾于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一同与沙俄订立《尼布楚条约》,保护了清朝的北部边界安全,其后在清朝政府对准噶尔部噶尔丹部的战争中谇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
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佟国维之子。康熙年间授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年间授吏部尚书加太保衔。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表弟,雍正帝舅父。康熙临终,隆科多宣布康熙遗诏,使雍正帝顺利继位。曾参于清政府与俄国的北方边界谈判,维护了清朝当局的利益。后于雍正三年(1727)被处永远禁锢于畅春园,次年死于禁所。
佟麟阁:(1892-1937)中国国民党上将,满族,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29军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北京南苑阵亡。
佟铁鑫:辽宁省锦州人,满族,1958年出生。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空政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佟大为:辽宁省抚顺市人,满族。1979年2月3日出生。上海戏剧学院2001届本科毕业。主要影视作品有:电视剧《婶娘》,《少年包青天》,《海洋馆的约会》,《世纪人生》,《玉观音》,《一网情深》等;**《我爱你》。2005年成为抚顺旅游形象大使。
佟文:中国女子柔道运动员。
佟健: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
源流一 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子孙中又有人别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源流二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源流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源流四 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回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回族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回族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回族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回族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脱姓,蒙古族姓氏。
回族/蒙古族/汉化族,同为一宗;另一宗为汉族 据沈阳脱氏家谱所记,现在沈阳脱姓的回族人家,是元朝脱脱丞相的后代。
从14世纪初叶就东来至沈定居了。现在沈阳的铁氏家族是"明清官宦之家"的后代。
据传,明初惠帝建文年间(公元1399年)先祖铁铉,邓县(今河南省邓县)人。明太祖朱元璋卒,燕王(朱元津四子,即后来的成祖)与建文帝朱允米(朱元津之孙)争夺帝位。铁铉当时为山东参政,效忠惠帝,坚守济南,屡败燕兵。及燕王即帝位,铁铉兵败被杀。其族人逃难于山海关外,隐居于锦西郎君洞,明末清初迁居沈阳,有6人为官。
回族中的脱姓,最大的一支源于元代官拜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爵封郑王,主修宋、辽、金三史的脱脱(1314-1355年)。据辽宁《脱氏宗谱》称:“脱脱为始祖,始祖之伯父伯颜公,父马扎儿台公均为元朝宰相,相传至今已二十余世矣……脱氏原为蒙古蔑儿吉辩氏,祖籍大都顺州归化城”。
但是,据《赛典赤家谱》记载,伯颜及脱脱皆赛典赤之孙,何来“蒙古蔑儿吉辩氏”一说?在赛氏家谱中,脱脱被害一节,除加害人(左丞相哈麻)和被害人的官职左丞相、右丞相“左右颠倒”外,其余皆比《元史》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完备。由此看来,脱脱的“蒙古蔑儿吉辩氏”可能与后人躲避迫害有关。
另外,元朝“四大汗国”的建立,吞并了许多亚欧地区的伊斯兰教国家(民族),其许多汗国里的伊斯兰人都应是“蒙古国”和“蒙古籍”人,而不应是“族”。脱脱亦应是“国(籍)”与“族”之误。回族中的脱姓,元代还有中书丞相康里脱脱(康里乃是原苏联境内乌拉尔河以东至咸海东北的突厥部落名,脱脱应是本名),其子脱烈为太府太监。此外还有脱罗贴木尔(镇守镇江上万户府达鲁花赤)、脱颖(抚州路;临川县丞)、脱欢察儿(两浙盐运同知)、脱脱木儿(房山县达鲁花赤)以及随元世祖征讨阿里不哥、李擅的将领脱密刺温等。在明朝,归附回回脱纲(杭州前卫都指挥佥事),其子也随父姓取名脱英。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
脱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黑龙江之嫩江县,辽宁之清原,山东之昌乐、龙口,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甘肃之永登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 其源不一:1)〈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注〈纂要〉云:湖州(按:即今浙江吴兴捊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5791804htmlsi=3
蒙古族人有姓吗?
本文2023-11-28 13:03: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