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姓的家谱文献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向姓的家谱文献,第1张

浙江慈溪向氏家乘十卷,(明)向洪上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江苏镇江向氏族谱六卷,(清)向士刚、向朝荣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北来凤老寨向氏宗谱一卷,(清)向堂兼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来凤县县志办公室。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三卷,(民国)向惠桥总裁,向晓初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

湖南麻阳水向民族谱二十一卷,(清)向世求、向维进纂,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湖南中湘向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向重谊、向泰来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恺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南平江向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向泰定、向兴楹等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有二部)。 湖北广济向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泰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浙江宁波镇海向氏家谱,(民国)向道衍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让爵堂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常德向杨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上下卷,杨世禄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四知堂、怀德堂木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馆档案馆。向氏通谱七卷,(民国)向杰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溆浦县档案馆。

四川向氏总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向云隐倡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二卷。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湖北长阳县向氏宗谱八卷,(民国)向宗鼎主修,复印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三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长阳县档案馆。

向氏族谱五修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五十九册,今缺第二卷、第十三卷缺十页。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向氏族谱茂公系世三十八卷,计有二十四册,昆公系世二十九卷计二十二册,民国年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向氏宗祠神五修主谱上、下两卷,著者待考,1962年大耐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其他地方亦存大量本地化族谱。笔者四川泸州人。家藏族谱两部。为清末修订版本。民国初年再次补充修订,详细记载了泸州向氏历史渊源。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本地族谱详细记载了元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向氏的详细信息。

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附:

湖南常德太青山(乡)杨氏居民源流的推测

我是杨氏子孙,祖籍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去年清明我们举家回乡祭祖,偶尔和长辈谈起当地杨氏族人源流,我对有些提法存在疑问,最近上网搜集资料求索,略有收获,于是尝试猜想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源流。

一、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 —祖辈口口相传的氏族源流

湖南很多杨氏人称自己的祖先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湖南的,有的甚至很明确地指出从江西居吉安府吉水县东安乡杨家庄出发迁来的。湖南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氏族人的近代祖先口口相传的说法和上述情况一致,当地的杨氏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在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前,那里只有少数人家。

但从以下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其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杨氏。1、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多选择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深入湘北山区的人数不多;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土家族聚居地接壤;3、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使用西南官话,语言、民俗遗存与土家族相近却与江西迥异;4、武陵山脉原汉族改土家族杨氏的传承时间长且范围覆盖常德澧县太青山(乡);5、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接近但同时也与土家族接近。从上述种种因素分析,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姓的源流或许不单一来源江西,其主流是土家族杨氏。

二、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深入湘北的人数少。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常德位于湖南北部,以此推算移民约占60%,而移民多选择在两湖平原肥沃的荒芜土地上定居,选择在常德西北部的山区落户的移民,估计不会超过40%。

三、与土家族聚居地相连

土家族居住地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部,如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连线,这个三角区域正是我国土家族最密集的土家族聚居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临近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松滋市多个土家族乡,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与湖南石门县子良乡,湖南石门县太平镇两个土家族人口较多的乡镇接壤(太平镇土家族人口在60%以上)。

四、语言、民俗保留大量土家族遗存,却没有明显的江西遗存。

1、语言与赣方言迥异。

常德北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属北方语系,与赣方言完全不属于一个语系。

大多数土家族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少数偏远聚居地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使用西南官话的分布区域几乎涵盖所有土家族人聚居地。

2、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民俗保留着土家族的遗存。

①从我父亲保存的珍贵照片看在上世纪60年代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还穿着具有土家族民族特点的服饰。

②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老房子建有火塘(部分地区称火坑),具有土家人火塘的特点。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深秋、冬天和初春火塘里的火种保持至少半年。在我脑海里还残存着70年代父亲带我回乡探亲,冬天围塘烧水、取暖的儿时记忆。直至今天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居民还用火塘烧水、做饭。

③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直至现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丧葬仍由道士主持,仪式繁复。

五、武陵山脉杨氏的传承

1、 “七字杨”(再正通光昌胜秀)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

杨姓是汉族改土家族的,是现今当地土家族的八大姓之一。杨氏八十二世:杨再思,唐未、五代时期“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农历六月初六日,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寿88岁,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杨氏字辈,为天下“七字杨”的共同祖先,其后裔遍布世界,是当今全国杨姓各世系中最大支派,“靖州杨氏”始祖。生十子,政隆、政韬、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

八十三世:杨政韬,思公次子,字怀玉,镇胡耳,授武功大夫。系黔东、湘西、渝南“土家族杨氏”始祖。生四子,通声、通威、通盛、通温。

在土家族杨姓的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胜秀”。是杨再兴的后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业,再往上是隋朝的开国杨氏帝王家系。土家杨氏的辈分和山东曹州(曹县)杨氏、山西代州、陕西华阴、神木杨氏的族谱可以序上。

2、“七字杨”杨氏祖先的历史记载

由于杨再思的事迹没有载入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人们对“七字杨”祖先杨再思的史实和族别争论较多。杨再思的事迹宋史有记载,历史确实有杨再思其人。《资治通鉴》描述:“承磊族人杨再兴(疑为杨再思之误)以其地附于楚。”十峒首领"最早的出处在《宋史•诚徽州传》:“诚徽州,唐溪洞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关于杨再思的族别,有说是汉族的、有说是侗族的,这些说法不影响湘川黔边杨氏融入土家族的事实。

秀山杨氏的老祖宗们为了“赶苗拓业”来到秀山,在1984年恢复民族成分时,秀山杨氏均为土家族。方志记载: 淳佑十二年(1252年).今属四川的平茶、邑梅.石耶诸洞内讧,杨通晟(杨再思九世孙)奉诏率诸子平定后遂有其地,世为土长。

至今分布在湘、黔、川、鄂、桂、豫等七省市十一个地区七十余个县(市)杨姓同属于始祖杨再思的后裔。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地处武陵山脉东北边缘,杨再思的后裔后裔聚居地覆盖了太青山(乡)全境,据此推断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或是杨再思的后裔。

2、太青山(乡)杨姓的班辈排行或与土家族相关。

从民族融合的情况看。杨氏迁入秀山之前,这一带已有了以土家先民为主的一些民族居住。杨氏的南北面分别是田氏土司和冉氏土司长期统治的范围。杨氏进入这一区域后,朝廷授命冉氏土司节制邑梅、石耶、平茶、地坝4个杨氏长官司,而田氏土司则节制省溪的杨氏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等小土司。因此,杨氏统治的这一区域,其上受制于土家族的冉、田二姓大土司,其下又统治着众多的土家臣民,作为来源于侗人的杨氏,自不能不顺应时势,变服从俗而治之。经年积月,这支侗人自然便融入到土家人当中。这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关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

父亲说,太青山(乡)杨姓有3支,我们这支班辈是:“一站子登顺,永远正太兴,君明开美景,万方佩朝廷,华国文章大,福禄自天生”。其中顺、正、华、国、文、章等多字与土家族班辈相关。

4、杨幺族人或是常德北部山区居民

杨姓族人很少提及南宋初年活跃在常德地区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而这位义军首领极有可能与世居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有血脉关系。义军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道把农民起义推到了一个新高峰。几百年来杨幺被诬为勾结北齐的奸贼、被诬为匪,其实不然,看了下述括号内史书记载的文字,您应该清楚杨幺是有民族气节、有抱负的英雄,杨氏应以此为荣。(李成命辩士说杨幺,协力略地,以倾宋室。杨幺骂曰:“吾之所以倔起于阡陌,盖欲内涤瑕秽,外歼丑虏,此心耿耿,神人共知。李成逆赋,屈膝虏延,虔刘蒸民,吾切齿久矣!汝速归,毋污吾刃”。)南宋初年在洞庭湖、澧水、沅江、资水流域转战的杨幺族人极可能在以后历次战祸中迁到湘北山区避祸。

六、土家族的血型。

湖南血型分布特点与江西很接近,一方面印证了明未清初的江西迁湖南的史实,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细节,湖南的A型血比例要比江西高约2%,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或许源自土家族。有资料显示在湖南的重要少数民族土家族,其A型血占:37%。

七、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姓氏多见于土家族。

太青山(乡)的姓氏有杨、张、陈、田、李,这些姓氏既是汉族常见的姓氏,也是土家族常见的姓氏。

八、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先民极可能虽然经战乱,但是从来不曾离开故土。

逃避战乱是人们离开故土的主要原因。我国有史以来近代历经最大战乱莫过于造成3500多万中国人伤亡的日本侵华战争了,我父亲、母亲的家乡都曾经经历这场兵祸。

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是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在常德的战事是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战事之一,中日军队对常德的争夺一直打到1945年。大部分老百姓以逃难的方式逃避战争。据我父亲回忆日本侵华战争也波及到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当时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山高林密,常有豺狼甚至老虎出没,日本兵前来扫荡,当地人只要离开村寨逃入山林,日本兵就不敢轻易进入。据当过军人的父亲回忆,日本兵抓了自己家里的猪,当场屠宰杀了吃后,有两名村民以为日本兵退去,就下山那些猪下水吃,结果被两名殿后日本兵发现,点射打死了两名村民。日军撤退以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单兵作战了能力高、灭绝人性的日本军队尚不能赶尽杀绝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在冷兵器时代的洪武皇帝军队更不可能赶尽杀绝那些世居世居山野,没有犯上作乱的常德澧县太青山(乡)居民。

母亲的家乡也曾经经历日本侵华战争的兵祸,外公赴缅甸作战,虽然外婆带领一家人从广东台山逃难到韶关,战后辗转到了广州,但是广东台山的很多居民一直在台山经历着战祸,从未离开过。

故土难离、生生不息,可以推断千百年来生活在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相当部分杨氏原住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他们与迁入者共同壮大杨氏家族。

九、改土归流的影响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众多,有的一条村竟存在3种以上不同的字辈谱。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的字辈谱可上溯300多年的清朝康雍乾盛世。清朝雍正年间全国广泛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雍正9年已基本实现废除了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可能推动了土家族杨氏族人的汉化步伐,加速提高其汉文化水平,土家族杨氏文人群体因此壮大,纷纷开始自主编写字辈谱。

十、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的猜想

以上的资料说明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氏源流极有可能主要来源于祖先为汉族的土家族杨氏。根据上述情况,我尝试猜想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源流如下:

1、江西填湖广

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到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移民可能不多,江西填湖广不可能是这一地区的单一杨氏源流,甚至不可能是主流。

2、土家杨姓原住民

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杨姓估计是这一地区杨姓氏族构成的主体。

3、湖区杨姓氏族迁移

相当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杨姓氏族,为躲避战祸,向山区迁移,与当地土家族杨姓氏族、江西填湖广的杨姓氏族融合。大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湖区的居民使用西南官话,他们可能为躲避历代战祸(包括洪武年间的战祸),从湖区就近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

我认为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来自当地土家族杨姓原住民、常德北部湖区杨姓氏族、江西迁入杨姓氏族。这些杨姓族人融合构成了现代该地区杨姓氏族的主体。

十一、部分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的杨氏源流误判的推测。

从江西迁入杨姓不可能是常德澧县太青山(乡)杨姓单一源流。推测常德澧县太青山(乡)部分杨姓氏族误会源自江西吉安的原由如下:

1、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山区的杨姓氏族,可能集中在江西填湖广时期迁入常德澧县太青山(乡),由于有江西填湖广的史实支持,这部分从常德北部湖区迁入的移民极有可能让后人误会为是在同时期从江西出发迁入湖广的移民。

2、明朝时期江西吉安籍宰相较多(包括杨士奇、杨廷和等),在明清两朝,人们很可能以祖籍江西吉安(宰相故里)为荣,不排除部分源流模糊的杨姓氏族移民(包括已融入汉族,自称为汉人的土家族杨姓氏族)推断自己源自江西吉安的可能。

从我儿子算起,我们家已经离开祖籍地3代了,我们的乡情、血缘正在不可避免地被稀释。在物理距离上,我们离我们的祖籍太青山,已经渐行渐远了。人是不能忘记过去的,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因此我尽可能多地把祖先的历史捡回来,尽管有些我或许捡错了。为挽救一些即将磨灭的记忆(尽管记忆终将消逝),我撰写了此文,算是立此存照吧。

我是一个离开祖籍地的杨姓小字辈,对家族源流确实知之甚少。尽管我本着溯本清源,弄清自己家族源流之心,尽可能在网上搜集客观资料,用心地撰写本文,但缺乏深入调查研究,资料掌握也不全面,本人知识水平相当有限,本文或许存在大量谬误和胡乱猜想的地方,权当抛砖引玉,恳请大家批驳、指正。

以下引用网上资料:

石门县各姓氏共401姓。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上万人的有覃、陈、王、唐、向、黄、伍、郑8个姓,千人以上的有吴、文、邓、丁、曾、盛、万、夏、邢、柳10个姓。另外,同姓不同民族的主要有:李姓土家族12666人,张姓土家族12418人,田姓土家族3132人,彭姓家族1589人。

族谱是封建社会注重家庭世系的结果和表现之一。族谱本来是记录宗法大家族血缘系统的,但后世无论大家小族,大多修谱。因此,族谱是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族谱内容是记录本家族世系,从先祖一直到当世人,分辈记录,明确族人间的关系,。在族谱中,全面记载一段时期内一个宗族父系亲属的全部人口姓名,生卒年月日时,所有同姓人,都按辈排列,不分贵贱尊卑,只对显赫人物有专门详细的生平事迹介绍。每部族谱,都有该姓姓氏来源、分支繁衍、世代迁徙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考察价值。

对上述引用的两段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姓氏的描述我存在疑问,我在《2013湖南常德高考享受少数民族优惠加分考生名单公示二》中发现土家族杨姓考生竟多达41位,都可以组成一个班了,周姓也不少,可推测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人口是很多的,应该有近万人,只不过可能由于汉化的原因,周、杨两个姓氏在湖南省石门县的土家族没有占该姓氏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我的认为在湖南省石门县,周、杨是土家族的姓氏,而且是大姓氏。邱姓有可能是土家族姓氏。

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

例如:

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

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等

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他们在取名时往往和自然有关。比如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

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 一是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记录: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

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

二是在不断归顺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汉名汉姓。

这种情况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有土司被赐予汉姓,其所辖人员皆依附其姓。

古代汉族规定蛮夷不可入仕,也有为了入仕而购买汉族家谱伪托于下。明朝时达到一个小高峰,以至于很多西南苗族和土家族的家谱都来自江西。

还有一种是依归大户姓氏。无地农民依归大户后自然攀附大姓,这些自耕农子弟如若考取功名,大户更加乐于承认其为宗族。 1、桃源大田覃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宗祠于县东罗家店。族谱创修于1931年。

2、桃源木塘覃氏 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

3、石门覃氏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光裕堂一修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九如堂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谱。字派: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人厚泽扬,熙廷常懋绩,奕代普联芳,志学希贤圣,徵庸步寿康,百华祥豫兆,繁衍序弥昌。

4、石门覃氏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旧派:明大国正自以勋,宇宙调和遇圣君,念昔开基多用武,从今继绪在修文,世传韬略光先德,兰桂腾芳永绍芬。

5、石门长梯隘覃氏 清光绪元年(1875)、1921年、2004年与添顺公裔合修族谱,现今2200余人。派语:拳秀显洪宝世正日双嘉云翔,永远绍先绪,盛朝多明士,兴业佐明堂。

6、澧县、津市覃氏 支谱始修于明,清道光元年(1821)二修,光绪十七年(1891)三修,1947年四修。2004年与石门光裕堂、九如堂合谱。派语同石门光裕堂覃氏。

7、慈利覃氏 清光绪三十年(1904)纂有族谱。

8、麻阳八里桥、兰村覃氏 麻阳景公房旧议字派:庆廷时如应,天子万代启(兴)隆,祖(宗)德光方远,仁文绍国华,进程开世册,昌大起家声(老字“光”对新派“立”)。五大公房1990年三届合修族谱新字:洪都京兆堂,诗书中科甲,立志辅朝纲,根培枝叶茂,积玉振家邦,健康享寿久,荣华富贵长,喜庆千秋景,祖传万代芳。

9、张家界三潭坪覃氏 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94年续修。三潭坪派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石门派派行: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茅岗御派派行:廷胤洪声纯祖忠熙朝嘉世德永代著。中湖派派行:国尚大学仕明登正朝长文章遵孔孟。旋家峪派派行:囗囗囗德正红大其士宗文章遵孔孟。青竹界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文章遵正大。榔溪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祖泽延恒永。大庄派派行:宗仲印文德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五溪派派行:汝效星茂世启希士开成大运光德永。公定统一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基业肇荣昌,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逢原创京史,锡位振三纲,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10、桃源夺甲桥田氏 宗祠在夺甲桥。族谱创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946年续修。

11、桃源浯溪田氏 光绪十六年(1890)建宗祠于让家坝。族谱创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12、石门白洋湖田氏 明崇祯间始修族谱,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修,咸丰九年(1859)三修,1928年四修。字派:万遇受仲单永单大万春(胜)国(春)登(正)虞(起)单(之)种(世)光(应)士淳民良,长裕启祥,家有余庆,祖德荣昌。2005年湘西北田氏联修宗谱,拟定通派:岱惠容高雅,复祠振伟积,凯岸舒皓欣,知严育健骐。白洋湖田氏自“余”字后采用通派。

13、石门黄溪坪、马鞍铺田氏 派语:锦永相光至,钟冰极美时。一本传宗泽,经书启象贤。“宗”字后采用通派。马鞍铺祠清同治二年(1863)首修族谱,至今人口1000余人,派语:祚永崇孔孟,秀启应万钟,相世承文德,家声自恢洪,圣朝登义士,上国为荣宗。"朝"字后采用通派。

14、石门磨市田氏 字派:永廷兴时应,朝国启文明,万士登金榜,洪基绍先生。“生”字后采用通派。

15、凤凰田氏 字派:其一“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其二“荣太谷有仕忠时”。

16、芷江罗平彭氏 始迁祖瑊公,字紫梁,原籍江西吉安,唐懿宗时因官辰州刺史迁湘,开基于芷江罗平乡。族人分布在马公坪以及永顺、保靖等地。

17、麻阳锦和彭氏 派语:友从胜际,光明正大,廷应世喜,国容在先。

18、麻阳土桥溪彭氏 派语:志敬亭大仲,师天忠万相,必定光祖德,宏开先泽茂,启祥昌我宗。

19、麻阳彭氏 派语:从显士定永,志兴万全方,日秀文武政,世代庆隆昌。

20、桑植彭氏 宗祠在县城。

21、桃源青云向氏 宗祠在向家坪。族谱创修于1941年。

22、桃源大里坪向氏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创修墨谱,光绪八年(1882)、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

23、桃源太平庵向氏 清咸丰十二年(1862)建宗祠于太平庵。族谱创修于道光十二年(1832),1914年续修。

24、桑植竹叶坪向氏 民国年间与旧土司裔合谱。

25、益阳向氏 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支始合修宗谱,称三修,光绪四年(1878)四修,1917年五修。贤暹公房派语:述延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洪德公房派语:名贤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

26、凤凰瓮来杨氏 宗祠在凤凰县新场乡瓮来,清道光三年始修宗谱。清道光十六年与廪卡杨氏、芷盈杨氏合谱,建宗祠与县城。  27、凤凰廪卡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8、凤凰芷盈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9、怀化杨氏 始祖明则公。三世祖首选迁贵州铜仁府;首达迁靖州莳竹县九宕梆洞,首达生七子:正金居托口,正玉居洪江岩头湾,正满居岩里,正堂居新路河,正福居辰溪木州,正禄居泸溪,正寿居常德太平门。正堂生四子:才稳居铜安(铜湾)龙家湾(后改杨家堤);才广居卧龙杨氏屋场;才进居白岩青山下(黄溪);才祯居淇滩。

30、怀化卧龙杨氏 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宗祠于卧龙老屋院。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也有毕兹卡精英人士结合汉字、日语和藏元音创制的“毕兹文字方案”)。

土家语是毕兹卡语和孟兹语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土家语的另一支系语言——胡玛语,仅存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胡玛语得以保存完好。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十分深刻,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向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慈溪向氏家乘十卷,(明)向洪上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卷、第九~十卷。现被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