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客家人的家谱都记载着祖辈来自江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1收藏

为什么大多数客家人的家谱都记载着祖辈来自江西?,第1张

提起客家人,北方的人们会一脸懵,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民族的存在,不过南方人会很熟悉,因为客家人几百年来都在南方的广东、江西等地,全族人口大概有五千万,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已经算是发展很好的了。

为什么他们要称自己为客家人呢?这是因为他们这个少数民族,自汉朝以来就经常迁移寻找新住处,在古汉语中“客家”的意思就是迁徙移民。客家人的祖先从汉朝开始经历过将近10次的大规模迁移,从北向南,一路南下,直至清朝时期才逐渐稳定生活在南方地区

在中国南方,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其中,以两广、福建和江西省最多。客家人是一种称谓,很多人都知道客家人,但并不知道客家人是如何来的,客家人是不是少数民族。更为奇怪的是,大多数客家人的家谱都记载着祖辈来自江西,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黄帝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太平天国运动。

客家人婚礼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了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客家人聚居

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很多人应该都是听说过“客家人”这个称呼的,但其实,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客家人,换句话说,客家并非指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客家人其实是一个汉族民系,用简单的少数民族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客家人的概念。而客家人的分布又是非常的广泛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客家人的人数也是众多,很多人也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客家人这个群体出现客家这个称呼的含义很显然,是说他们原本并不是这里的人,只是后来到这里定居了,因此是“客”,那客家人的祖先究竟是什么人,他们如今遍布世界,他们最初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什么有很多客家人的家谱当中记载他们来自江西

1客家人简介

客家(英文:Hakka,客家语白话字:Hak-kâ或Khak-kâ,客家语拼音:Hag1-ga2或Kag1-ga2)。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在广东(2500万)、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至2017年,设有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

2客家人的起源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客家人属于汉族的一个分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客家人是正宗的汉族人,也即客家人自称的“老汉人”。汉民族最早的起源地在黄河流域的渭河平原一带,属于炎黄子孙后裔,黄帝之后有大禹,大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商两代的人都称自己为“有夏”、“华夏”,华夏族便是最早的汉族主体。

后又历经千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二世而亡。汉朝建立之后,华夏族的称谓被汉族取代,汉族称谓从此流传天下。随着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影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开始南迁。最初的汉人从山西、陕西南下,经过河南南阳,进入湖北襄阳后,沿着汉水进入今天安徽、江苏一带,也有少部分迁移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北方连年战乱,人口又开始南迁。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在江南起义,黄巢20多万大军直指长安。唐王朝此时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润州刺史、镇海州节度使高骈的手上,唐僖宗命令高骈率领7万精锐阻截黄巢,高骈非但不听圣旨,反而起兵谋反,割据江淮。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派大将秦彦降服了高骈。高骈虽然被灭,但江淮各地的军阀趁机起兵作乱,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之地割据厮杀,来回反复践踏。最后,朱温击败其他势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这一场大混战,史书上称之为“唐末江淮大混战”。

唐末江淮大混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从秦汉以来迁居到江淮等地的汉人继续被迫南迁。从渭河平原迁来的汉人,在江淮之地繁衍生息数百年,人口兴旺。安史之乱时,人口的大量南迁,主要迁在河南、江淮一地。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唐末江淮大混战之后,迁居在江淮之地的大量汉人继续南迁,进入江西避难。

3为何客家人家谱上记载起源于江西

如此一来,作为距离江淮最近的江西省,成为了承接大量人口涌入的地区。当时江西节度使危全讽管理江西,由于防守严密,兵灾和战火很少波及江西。古籍《谭全播传》记载:“危在任七年,人物殷盛。”

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两地突然之间人口暴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汀州人陈本起兵造反,陈本的兵马大多是江西本地的土人,但是战争打到第三年时,陈本的人马越打越多,而且这些人都是来自两淮之地的汉人。在《资治通鉴》中多次有“淮汉入汀”、“掳淮汉为前驱”等记载。可见,当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是客观存在的。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人口数来看,唐朝末年,赣南人口增加了一倍多。明嘉靖年间的《赣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赣州的户数是120985户,淳熙年间(1174—1189)赣州户数增加到193339户。在汀州,崇宁年间(1102年)汀州的移民户数达到了172432户,庆元年间的汀州户数是达到了218570户。在虔州,崇宁年间人口从172432人,迅速暴增到272400人,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人口暴增了10万人。

北宋中期之后,赣南之地聚集的人口达到100多万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区。由于赣南之地不产盐,百万人口逐渐向南方的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当时地处蛮荒的两广和福建也渐渐有了汉人迁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枯七年(1062)二月辛巳说:“江西则虔州,地连广南,而福建之汀州亦与虔接。盐既弗善,汀故不产盐,二州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每岁秋冬,田事既毕,往往数十百为拿,持甲兵旗鼓,往来虔、汀、漳、湖、循、海、惠、广八州之地。所至劫人谷帛,掠人妇女,与巡捕吏卒斗格,至杀伤吏卒,则起为盗,依阻险要,捕不能得,或赦其罪招之,岁月浸霪滋多。”

《资治通鉴》这段话,证明了大量汉人从赣南迁到两广一带掳掠钱财和盐巴,最后甚至结成一个团体对抗官府的事实。南宋之后,随着战火蔓延,汉人继续从赣南迁出。《梅州图经》记载:“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汀、赣侨寓者是谁当然就是唐末迁移到江西的汉人,因为从南宋时起这些人就被称之为“侨寓者”,所以人们都通俗地称呼他们为“客家人”。

这就是客家人的祖辈为何大多来自江西的缘故,翻开客家人的家谱追溯到唐末时期,大多数客家人的先祖均来自汀州、赣州等地,再往前推则是江淮之地和河南,这符合客家人迁移的路线,也符合历史事实。

经过对南方客家人姓氏及家谱的研究,发现南方的揭、曾、赖、廖、刘、蔡、钟、练、卢、谭、黎、罗为主的客家人姓氏家谱,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从南方客家姓氏的族谱来看,其迁移路线和祖辈溯源符合客家人迁移路线图,符合唐末江淮大混战和安史之乱后人口南迁的规律。

由此可见,唐末江淮大混战后,迁居到江淮、河南等地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江西,江西人口在短时间内暴增至百万,从唐末在宋末的数百年之间,客家人在江西繁衍生息,并有人因为盐、土地等不足向两广、福建一带迁移。南宋末年之后,大量客家人继续迁移南下,进入到当时还是蛮荒的两广、福建等地。

由于客家人是迁入者,因此被两广和福建一地的人称之为“侨寓者”,也就是后来通俗话说的客家人。当然,客家人从南宋迁移两广和福建等地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乾隆中期后,大量客家人进入两广。清末时,土客矛盾激化,因为土地、水源、婚姻等爆发大规模土客械斗,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一般来说,客家人的迁移历史,历经了西晋、唐末、南宋、清初、清末五次大迁徙。五次大迁徙,客家人一路南下,并经过近千年的繁衍,这才形成了今天客家人的分布格局。

截止目前,客家人总数约为8000万人,海外约有15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广、江西、福建、香港、澳门等地,海外的客家人在越南、新加坡、美国等地。在历史上,客家人出过很多豪杰英才,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这就是客家人的来源,这就是客家人家谱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的原因。

1、广东潮州字辈:

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2、福建福州市郊卢滨洲村字辈:

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

文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

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3、福建顺昌榜山卢氏字辈:

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

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4、江西修水卢氏字辈: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5、江西铜鼓县卢氏字辈:

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6、浙江灵山卢氏字辈:

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

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7、河南商丘卢氏字辈:

文友新田,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仲肃恭懿,宣慈惠和,民庆贞祥,久卫太平。

8、江苏南京卢氏字辈:乾正仕有益,春后发大枝。

扩展资料:

据卢氏家谱记载,卢姓是我国的百家姓氏之一,排名第42名,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卢姓的起源有六: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参考资料来源-卢氏家谱

上世纪末,在当年逐鹿大战发生地建起了一座"中华三祖堂",堂中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三位祖先:黄帝、炎帝和蚩尤,当年的"战神"获得了应有的尊重。我们早已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实际上我们的血液中也有蚩尤的基因,蚩尤后代遍布天下。

一、九战九胜,离世后画像尚能威震天下,蚩尤乃真战神

不管在《尚书》《史记》等正史中,还是在《山海经》《述异记》《神异经》等神话传说中,蚩尤都是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形象。

当时中原大地存在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集团,实力相当却又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中原大地上空。蚩尤的战斗能力非常恐怖,传说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更是直接称呼蚩尤为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为了征服蚩尤,黄帝决定先征服炎帝,然后双方合力进攻蚩尤,这样胜算更大。为了征服炎帝,黄帝带领部落种植粮食作物,准备充足的军粮;练军备战,提高士兵作战能力;安抚各路诸侯,稳定人心。做好准备之后,经过三次战争,终于战胜炎帝,合二为一。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从东向西发展;黄帝和炎帝从西向东发展,双方矛盾不可避免,战争终于爆发。黄帝与蚩尤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棋逢对手。

黄帝练兵备战,士气高涨,可是蚩尤也很强,他研究兵法,重视兵器,"以金作兵器",开金属冶炼之先河,部队装备着先进的武器装备。蚩尤弟兄81人,说明蚩尤有众多部落的坚定支持,威震天下。传说作战时蚩尤还请来了风伯、雨师助阵,有通天神明。

正因为如此,黄帝战蚩尤非常艰难,"九战九不胜"。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九是最大的概数,并非是打了九次而不胜,而是打了许多次,可见双方的战争是场持久战,蚩尤"战神"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打到最后,黄帝请来应龙和天女魃帮忙,才擒杀蚩尤。

黄帝统一中原后,天下并不太平,有些部落复叛,黄帝作蚩尤画像昭告天下,说蚩尤未死,这些部落再也不敢反叛,天下才安定下来。

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两人皆崇拜并祭祀蚩尤

春秋战国后,中国出现了两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一个完成统一大业,一个开创汉族数百年基业,巧合的是,两个人都曾经祭祀过蚩尤。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曾经东游至大海,祭祀天主、地主、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兵主这八神,其中兵主便是蚩尤。

秦始皇何等雄才大略,但是在秦始皇看来,能当得起"兵主"的是蚩尤,兵家之至神,主天下兵事,这与蚩尤"战神"的名号非常相符合。

汉高祖刘邦沛县起兵,祭祀的便是蚩尤,因为祭祀蚩尤意味着对战争有利。等到刘邦起义成功,再灭掉项羽,天下安定,于是"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

在刘邦看来,蚩尤乃是战神,祭祀蚩尤可振奋军心,帮助自己取得胜利。天下一统之后,专门为蚩尤立祠,既有感谢之意,也有希望借蚩尤之神力安定天下的愿望。

三、蚩尤的后代哪里去了?你我身上都有蚩尤部落的基因

蚩尤战败后,其部落和后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分成了几部分,并且流传至今。

1苗族。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落,曾经长期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济水、淮水一带活动。蚩尤战败后,有些后人曾经多次迁移,从江淮流域到河南、山西,舜帝时期曾被迁移至西北甘肃一带。

这场迁徙并非只有几代人,而是几十代人,如同犹太人一样经历了上千年的颠沛流离。后来,相当一部分蚩尤后人成为今天的苗族,根据数据统计,如今分布在全球的苗族人有上千万。

2汉族。蚩尤是苗族的人祖先,这点几乎没有异议,但说蚩尤是汉族的祖先,可能有些人不太清楚。

蚩尤治下有许多部落,黄帝也并非穷兵黩武,对于愿意合作的蚩尤部落,黄帝采取团结的政策,通过通婚、继位等方式促进各部落之间的融合。比如黄帝曾经认太昊为义子,而太昊的居住地和风俗习惯等证明了他曾经是蚩尤旧部。

黄帝之后的继任者们,仍然奉行团结东夷(东夷和九黎都属于蚩尤部落,也有人说东夷和九黎只是称呼不同)的策略,比如禹重用东夷首领皋陶。后代统一六国的秦朝,始祖是东夷,自称少昊之后,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秦始皇祭拜八神的时候也祭拜了蚩尤。

所以蚩尤战败后,通过各方面的措施,留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与黄帝、炎帝部落逐渐融为一体,成为炎黄始祖。西北地区苗族较少,但确有关于部分蚩尤部落迁到西北地区的记载,应该是他们和当地各民族相互交融成为一体了。

如今,在山东寿张县和巨野县各有一处蚩尤冢,河北涿鹿县也有蚩尤庙,黄河两岸许多汉族百姓中,也有"蚩尤戏"流传至今。由此可见,蚩尤后代遍天下,他完全可以同黄帝、炎帝一起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三位先祖。

简写就是 炎帝 黄帝这两大氏族部落,对抗蚩尤,共同开发了黄河流域,创造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汉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炎黄世胄”。

根据古代传说,远古时的人逐草而居。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炎帝大部落来自陕西,沿着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山东,传说炎帝姓姜,号神农氏。黄帝大部落自陕西北部过黄河到了山西,沿着太行山,到达黄河之滨的河北涿鹿地区。传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传说蚩尤是夷人,是九黎族首领。他们自东向西移动,和炎帝大部落打了多年仗,炎帝败北,退到河北,和黄帝大部落结合,共同对抗蚩尤。蚩尤败后,南退至荆楚一带。从此,九黎人和南方苗蛮人相并结合,共同定居下来。北方的黄、炎两族又争斗多年,结果炎帝失败。于是这两大氏族部落结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因此,汉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炎黄世胄”,道理就在这里。

为什么大多数客家人的家谱都记载着祖辈来自江西?

提起客家人,北方的人们会一脸懵,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民族的存在,不过南方人会很熟悉,因为客家人几百年来都在南方的广东、江西等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