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n家庭系统理论之八大概念》读后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Bowen家庭系统理论之八大概念》读后感,第1张

Bowen的这个理论,把我很感兴趣的理论都串起来了,比如系统思考,手足位置及性格影响,社会因素,情绪与理智的问题等,每一个点都非常有价值,且值得深入研究。

家庭系统理论都有系统论作为支持,讲萨提亚的老师也讲到过这一理论。关于系统思考的问题,之前看过《系统思维》一书,对于单个个体的问题应该放在系统中思考的论述非常精彩,以及系统的调节与反馈机制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决定再刷一遍。

情绪与理智的问题,在Bowen的书中,第一个概念就明确提到,每一个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情绪会在系统中快速传导。Bowen用的是焦虑。焦虑这个现象从自然界到人类都是广泛存在,而且是他们维持生存的一种自动的****。令我感兴趣的是,在上百种情绪中,为什么Bowen唯独用了焦虑作为代表?焦虑为什么有其独特性?

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提到人的思维的两个系统,一个是自动系统,是直觉的快速的,对应于人的潜意识,另一个是理性的和判断的,反应慢。由于人是懒惰的,所以大部分行为都趋向于系统1解决问题,但是系统1也是很多错误的系统思维的来源。我觉得这对照于人的情绪和理智。而Bowen的自我分化量表衡量的主要是情绪与理智分化的尺度,分化程度越高,则个人的自我程度越大,融合程度越小,越能在自动化情绪运行的家庭系统中抽身出来,并能够良好的解决问题,使系统正向的运行下去。

关于手足位置及性格的影响,我一直觉得手足位置相同的人性格上也有其相似性。这本书详细论述了各个手足位置的人的性格特点,性格成因包括家庭模式,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特质等等。

在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哇,怎么有这么准确的描述,在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但是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我画了自己的家谱图之后,这才展现出他的精妙之处。当我把问题用图示的形式呈现在纸上的时候,问题的成因骤然变得清晰起来。

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种挖到宝的感觉,而家庭系统理论更像是一座宝库,还有很多等待我去挖掘呢。

萨提亚五种沟通模式,如何达到身心一致

      冲突似乎不可避免,尤其是亲密关系的人们之间,就更多见而棘手。冲突往往跟双方在乎的事情有关系,跟我是不是被爱,是不是受到尊重有关。不同的人,沟通模式也不同,这是理解他人也是理解自己的一把钥匙。

    在介绍萨提亚学派的五种沟通模式前,先给个小背景:

    这个图是萨提亚派沟通模型总图。后面解释那五种沟通模式,都从这个图生发而来。但是前四种都各有缺陷,只有在第五种那里,自我、他人、情境三者才得统一,三者元素都有表达和展现,哪个都没有被压抑或无视。现在看看,你是哪种吧。

1讨好型

    占人群 50%。讨好别人,只有他人和环境,没有自己。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言语:“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你喜欢怎么样?”“没事没事”。

比较典型时——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2指责型

    占人群30%。攻击别人,只有自己和环境,没有他人。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言语——“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对过”、“要是你…那就…”、“我完全没有错”。

比较典型时——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行为:攻击:独裁、批评、吹毛求疵。-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3超理智型

      人数较少,15% 。压抑感觉,逃避感受。只有情境,没有自己和他人。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语言:总是客观的、引述规条和抽象的想法,使用冗长的解释、复杂的术语,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很少涉及与人有关的感受,常说:“人一定是要讲逻辑的”, “一切都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需要冷静”。

比较典型时——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可能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4打岔型

    更少,占人群 05%。避重就轻,习惯闪躲。自己、环境和他人都没有。经常改变话题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避开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打断话题、辞不达意、不愿意真正去面对。

    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比较典型时——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应——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5、一致型

    一致型 45%。重视自我、他人和情境,具有高自尊,内在和谐。语言上带有感受、思维,可以表达自己的期待、愿望、不喜欢,是开放的,愿意聆听别人,相互分享,尊重自己、他人,也能顾及到环境。

      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

言语: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自信

行为: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当时和事后心灵充满了坦然和安稳。

心理反应: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现以具体的家庭关系为情境,并列五种沟通模式,以期读者获得更感性的认知:

      前面四种沟通模式,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内在的自我价值是都偏低的。只有一致型的沟通模式,才是真正高自我价值,是欣赏他人,也悦纳自己的表现。

如何改变?

      其实每种姿态都有各自有利的一面:指责姿态的人很自信;讨好姿态的人很善良;超理智的人理性强;打岔的人很灵活。所以,要改变它们,并不需要全盘否定,而需要针对每种姿态加一些东西。

      要想做到n沟通的一致,首先做到自己的身心一致,内外在一致。

      图示,解释了我们从不一致迈向一致的真相。 当我们在和应对外面的世界,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因为触动了我们在最早的关系模式中固化了、并可能已经沉入潜意识的情感、情绪,比如恐惧、不安全、不被认可、不被重视、破坏了关系等等, 我们的身体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熟悉的防卫方式来保护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采用了指责、讨好、讲道理、打岔(有时逃避)这些不一致的沟通方式。

    我们从我防卫到自我觉察, 我们才有可能开放自己, 开放所有的感官, 自由地听、看、感、想、说, 我们带着高的自我价值,能够活在当下,直接表达我们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表达我们的期待,同时带着好奇和同理心关心对方的内心世界,自己和他人的能量才可以自由的流动。

1. 觉察自己、他人和情境

2. 当与他人接触时,全神贯注

3. 觉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讯息,呼吸、肌肉、表情等等

4. 觉察他们的防卫

        比如习惯于指责的朋友,在原先的模式中只关注自己,那么尝试着放下“自己指责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关心看看和你沟通的人有什么样的观点、感受和期望。然后用一致的方式反馈给对方,通过不断的练习你会慢慢学会一致性的沟通。对于指责的方式来说最重要的是练习关注、了解他人。

        再看习惯讨好的朋友,关键是不要急着取悦他人,而是首先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拿出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令人惊奇的是在萨提亚工作坊中,我们往往发现习惯讨好的朋友当尝试和自己的感受接触,他们已经感觉呼吸急促,浑身颤抖;更别说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好像积压多年的火山突然间快要爆发。还未开口,已被强烈的情绪感受淹没…… 因为多少年来他们从来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而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讨好的沟通方式关键是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可能是困难的,可以从简单和信任的对象开始练习。

        而超理智的方式呢,需要先后练习关注自己、关注别人的感受。这也相当不容易,因为超理智是那么聪明,他们一不留神又开始讲道理,或罗列一大堆的数据、信息。首先需要练习的是和自己的接触,再练习如何关注到别人的感受。超理智,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用脑袋,要多多用心,多用其他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感觉。

        最困难的是打岔的方式,因为习惯了“活在别处”,这样回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要做到关注情境、自己、他人是何等不易,萨提亚的建议是从关注情境开始,学会观察所在的情境,也就是环境、气氛,当学会活在当下,才可能进入合自己接触, 和他人联结。所以对于打岔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当然有些极端的打岔可能到了分裂的边缘,需要接受。

2018年8月份第一次进入萨提亚课堂,在课程的开始,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分享参加课程的原因及目标,有很多学员是心理咨询师,期待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渴望认识自己,更深入了解自己以及疗愈自己。实话实说当初我也不知道去课堂干啥,对萨提亚不了解,也没任何目标,纯粹是恩师叶世夫老师推荐我去学习,所以我就去了。

出于对叶老师的信任,以及单纯学习的目的,我完成了林文采博士的萨提亚一阶、二阶及三阶的课程。

一阶课程里画了五天的冰山,分析每个人行为下面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及自我;学习了‘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性、打岔型’四种应对姿态下面的冰山,以及如何对这四种类型的咨询者做心理治疗;第一次接触到影响轮和自我环,也第一次接触到萨提亚标杆性技术‘家庭雕塑’及心理剧的治疗方式。

林文采老师的界限感非常强,亲身示范告诉我们什么是‘界限感’及界限如何设立,什么是真正的‘自我负责’,很多人生的痛苦就是界限不清晰带来的。如果不能say no,那就会被他人控制。

二阶段课程里学习了如何解读原生家庭图,深入挖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了解‘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性、打岔型’四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有如何的行为表现和言语、主要的情感、自我概念、资源、常见的心理及生理症状、常见的精神疾病诊断,以及如何学习一致性沟通。此外,还学习了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和“五朵金花”,如何给自己及他人补充心理营养。

在二阶段会场,我看到很多人会有大量的情绪和创伤浮现,很多是原生家庭的未了情需要处理,还有很多是创伤治疗。创伤一般是天灾人祸带来的影响,当时的身体无法承受便将情绪全部压抑下来送到大脑边缘,大脑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一有机会就会爆发发泄出来。从数据来看,男性一般是遇到羞辱性的事件,长期被羞辱变成创伤事件;女性一般是被性侵,有一些被虐待的也会成为创伤。对于创伤事件,除了不断给自己心理营养之外,一定要找专业咨询师做个案才能解决。

也是在二阶段,通过原生家庭图,我清晰的看到家族业力是如何一代代往下传的,终结家族业力的时候就是我们做父母的时候。

2019年3月份刚刚结束了三阶段课程,在三阶段课程里,学习了萨提亚模式的五大元素:体验性、系统性、正面导向、聚焦在改变、运用自我。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操学习如何做一个安全的咨询师。

那什么是萨提亚呢?我觉得萨提亚和其它心理咨询很大的区别是:萨提亚通过大量的工具和道具,给案主增加了很多体验性的家庭治疗方式。很多知识停留在我们的头脑层面,正如明白一百个道理但仍过不好这一生,通过增加体验性刺激我们的五大感官,可以让头脑层面的知识成为身体的经验,进入到我们的身体。另外,很多人会把过往的记忆封存在大脑里,他的大脑以为他忘记了,但这些记忆会深埋在我们的肌肉里,他的身体会推动他无知无觉的做很多事情,通过刺激身体的五大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帮助对方开启和治疗,因为身体的推动力量往往是最大的。

我们常常要与自己的身体沟通,与自己的身体做好朋友,了解身体与自己的关系。现在很流行身心灵结合的观念,那么什么是身心灵结合呢?身是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求,身是我们灵魂神圣的居所;心是情绪和感情,是所有爱恨情仇的安置地;灵是价值感、意义和幸福快乐等的精神生活。很多人学习了灵性课程后瞧不起身体,觉得身体是阻碍修仙成道的障碍,不要身,甚至连心也不要,没有了爱也没有了感情。

在现在这个时空点,我觉得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入世,而不是出世。因为人最难的是面对自己的黑暗面,想掩饰想逃避,很多人出世到深山里修行是因为逃避某些人或事的干扰,在深山里修行也只适合在深山里生活,与树木做朋友。你在深山里感受到的宁静其实并不是你的宁静,它只属于深山。如果你能在闹市里感受到宁静,你能完全的自在和放松,那么这种宁静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大的修行一定是在世间,面对所有的人与事,面对所有的纷纷扰扰,我还是那个我。修行不是看起来有多么高大上,多么特立独行,多么不食人间烟火,不论在家还是出家,修行都是在世间全力以赴的体验和探寻最真实的自己。

人类最底层的生命力是:爱、连接、安全感、独立自主、价值感。这五朵金花如果小时候没开好,我们可以学习做自己的父母,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有句话叫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儿时早期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剖析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为了指责父母,批判父母的错误,而是深入剖析自我及他人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了解自己性格与命运的来处,看到了这些,才会有改变及疗愈的可能,从而进行修正和重建,真正活出自我的生命能量。

一名优秀的咨询师,要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和他人,活出真实的自己,连接他人的生命力,在黑暗中看到光,并把光带进对方的生命。

简言之,萨提亚不仅是一种家庭治疗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更简单幸福快乐的方式。心向光明,创造美好。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治疗大师,被美国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Human Behavior)誉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本质上的各种问题,她在家庭治疗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备受专业人士的尊崇与重视。她发展出许多生动创新的技巧探索家庭关系,被治疗师广为运用。

在萨提亚模式中,你会学习和体会到许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 、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

萨提亚模式另一极富魅力的原因,是因她“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在注重“你和我”的同时,更关心“我们”,在这样一个被充分尊重和关心过程中,我们对事业、家庭、婚姻、健康以及个人成长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学习,重获并掌握生命的意义,做一个身心一致的人。

内容来自网络。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 现状:在个人或系统的当前状态中,出现了对于改变的需求。

2 引入一个外部因素:系统或个体明确地向系统之外的某个人表达改变的需要。

3 混乱:系统或个体开始从现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4 整合:新的学习内容被整合,新的存在状态开始发展。

5 实践:通过不断实践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状态得到强化。

6 新的状态:新的状态代表了一个功能更加良好的存在状态。

阶段1:现状

个人和组织处于发展中的现在时刻,过去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生活方式形成目前的状态,对于组织包括,设备、技术、流程、人才、组织文化等等。

对于个人和家庭,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一段日子之后的情形,或者是积累了某些问题之后。例如,当一个家庭系统中的痛苦到了无法让人忍受的程度,一些家庭成员可能会尝试通过大量使用酒精和毒品来应对这一切。在经过一段酗酒的 日子之后,酗酒变成了新的问题。在萨提亚的模式中,是去寻找那些可以将我们带回到原始家庭问题中去的蛛丝马迹。

在改变过程的第一阶段,一旦现状被破坏,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保护性模式出现。防御,包括我们有关阻抗的概念,对于大多数非健康系统中的成员来说却是一种生存资源。萨提亚模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人们可以在他们的知觉和理解范围内,做到他们可以做到的最好。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可以接纳人们的立场,以此作为起点,并帮助他们从那里离开。

阶段2:引入一个外部因素

检验改变中存在的障碍。

有时候,仔细审视那些我们相信自己无法改变的情形,不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我们的来访者,都是有帮助的。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究竟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什么障碍。

比如对于一个个人的改变来说,萨提亚曾经治疗过一个试图减肥的妇女。“卡罗尔”在她的治疗时段里,对于各种信息者,非常开放的态度,畅所欲言。她特别强调自己曾经寻求过所有改变体重的方法,但是没有一条是成功的。

萨提亚最后问道:“如果你真的减轻了体重,你认为自己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卡罗尔立即回答说,她可能无法控制自己与那些觉得她有魅力的男人之间的性行为。

这无疑给卡罗尔的治疗提供了 一个新的参考观点,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情境。这个问题本身不再是简单的减轻体重。它成了一个处理卡罗尔的幻想、恐惧、防御性部分、她的自我定义(包括她的自我价值),以及她的选择的过程。

将阻抗重构为尊严

阻抗的概念是什么?根据萨提亚的理论,即便人们感觉并不那么好,他们也会说自己一切正常。人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他们自己,而我们的角色就是接纳他们,而不担心“阻抗”。毕竟,阻抗在过去曾经很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萨提亚模式建议我们,在最大程度上承认来访者的尊严。然后我们可以审视他们是怎样发展出自己的尊严,又是怎样保护它们免于遭受伤害的。这种方法远比采用粉碎 或是压制的方式来对抗阻抗要有效得多。通过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注意到什么是我们的来访者还没有看到的:那些过去一直被他们小心保护的,那些在过去具有重大 意义的事物,已经不再需要被掩藏或是防御起来了。

通常,我们赋予改变的生存意义越大,对自己的逼迫就会越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抵触。这种情况会激发我们的担心和恐惧,而让我们对改变越来越没有信心。最终,或者通常仅仅在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就会彻底放弃。

要改变任何习惯,我们首先需要像接受一个朋友一样接受我们的习惯。就像萨提亚在一段演讲中所说的,接受那些你已经不再需要的事物,为它曾为你做的一切心怀感恩,然后放它自由。通过某种“奇怪的”方式,许多习惯都曾为我们抵挡住了某些东西。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可以接纳它们,并通过这种接纳降低我们队变化的恐惧。

甚至更好的是,我们可以用接纳取代恐惧,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改变环境,并努力增强自尊,因为它是与这一习惯有关的。就这样,在我们在改变自己对于习惯的需要之前,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朋友。

人们习惯于通过愤怒来组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愤怒就此成为了人们生存的保护伞。通过体验他的愤怒感觉,他可以免于感受到自己的孤独和对于亲密感的渴望。在个人和组织变革时,如果有人由于担心被排挤、边缘化等造成的伤害,他们会将自己与某些小团体结合,而和他人或组织变革者隔离开。

阶段3:混乱

重新认识并利用混乱阶段,是萨提亚为“改变过程”的概念化做出的最主要贡献。由于这个阶段接纳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担忧,它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大。另外,它还以一种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感受,并由此将个体或系统从功能不良的现状,转变为一种崭新的、功能良好的存在状态。

萨提亚发现,如果没有了混乱阶段,我们过去拥有的、熟悉的生存应对方式将不会发生任何深层的转变。因此,只有亲身经历一段混乱的时期,才能够获得更加积极、健康和功能良好的可能结果。

阶段4:新的选择和整合

阶段4的内容包括:发展新的可能性,利用潜在的资源,整合我们的各个部分,以及重新评估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期望。我们会接纳自己对于父母、生活经历、自我价值和未来的新知觉。

只 有放弃许多生存应对模式,我们才可以接纳新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探究过什么是自己想要的,那么现在就开始。我们要打破长久的寂静,在决定我们如何 感知和接受自己的同时,也探求自己希望别人如何知觉和接纳我们。我们要接管那些曾经自动化操作的东西,让我们的控制重新回到意识范围之内,并且渐渐开始对 自我的内心过程承担更多的责任。

阶段5:执行

人们常常会惊叹,他们的行为已经变得如此自动化和反应性。而与此同时,随着他们不断练习那些一度陌生的方式,它们同样也会变得熟悉和舒适。在经过这样一些实践之后,系统和个人会再次发展出可预测的行为和存在模式。同样,这个阶段也是让人们在如下方面演练新方式的时期:

1 观察和审视

2 与他人建立接触和联系

3 享受亲密关系

4 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确认

5 依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行动

6 探索自己、他人和环境

7 探索自己的感觉

此时,最根本的问题变成了:“伴随着更高的表里一致性和自尊水平,在我继续自己生命的历程当中,我该怎样才能在各个不同的水平上达到并体验到整合?”现在,是到了我们该关注如何让自己的成长、完整性和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的时候了。

问题已经不再是“我是否想要成长和改变?”而是“在使自己的功能更加完善的自然发展趋势中,我们该怎样避开那些已经成为我们前进中的障碍的事物?”

阶段6:新的状态

阶段6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状态,一种更加健康的平衡,它让个体和关系的功能都更加完善。新的舒适感取代了过去的熟悉感。关于系统如何运行的新的预期也发展了起来。新的自我形象和新的希望开始浮现。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解放。而更进一步的康乐感开始显露出来。

当然,在变化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生许多小的变化。来访者或是他们的家庭可能需要做大量工作一在重大的转变发生前,可能需要在阶段1和阶段6之间重复多次。

小结

在萨提亚模式中,改变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就像是我们在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所有这些阶段都不是单一的,相反,它们是多面的、可重复的。

在经历混乱的时期,接纳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焦虑、不确定感和担忧,以一种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感受,将不良的现状,转变为一种崭新的、功能良好的存在状态。这个过程将对以往拥有的、熟悉的生存应对方式产生深层的转变。

改变的过程将贯穿我们个人的生命和组织的发展。而每次我们经历一遍这些阶段,它们就变得更容易,更快乐,也注入更多希望。也许终会有一天,每个个体在经历这些阶段的时候,都可以利用他(她)自身的能量资源,为自己提供环境、信任、冒险精神和支持系统,为自己带来实现更深层突破和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萨提亚模式是由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 (Virginia Satir, 1916—1988年) 创立的一个在当今世界上极负盛名的家庭治疗流派,是一种关注家庭对个人内在心灵的影响,以及个人内在心理如何与外界的人、事、物互动的心理成长模式。

在中国,萨提亚模式传播到大江南北,使曾与其相遇的各界人士均有得益,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助力学习者实现和谐幸福的生活。

本文就向您揭秘萨提亚模式的理论框架以及,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1、冰山原理

冰山原理是一把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也是帮助我们进入自己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一幅地图。

通过觉察冰山下的不同层面,你可以发现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同样的渴望与期待,在那最深的层面上,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相同,人与人竟然如此的紧密相连。

毫不夸张地说,冰山是对人性本质最深层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与人打交道的人,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父母,都应该了解冰山。

2、家庭重塑

透过家庭重塑的过程,人们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童年的经历对自己当前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接触过去的资源,放下过去的负担,转化过往的阴影,更好的活在当下,更有力地走向明天。

3、萨提亚语言模式

萨提亚透过极为优美和有力的语言模式,如流水般在不经意间帮助案主脱离困境。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瑞和约翰·格林德更是从整理她的治疗录像带中受到启发,而后创立了NLP。在萨提亚课程中,你会亲身体验到萨提亚模式深入人心的语言魅力。

4、雕塑

由萨提亚女士通过整合和提炼心理剧的一些要素后,发展出的一种教育和治疗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人内心的状态,经由人体雕塑的形式,清晰生动的展示出来,让当事人和在场的学员不只是用头脑,更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整个心理转化的过程,对所有在场的人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导致治疗和改变的发生。

5、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模式最初就是因为发展出极其简单、实用的沟通技巧而名闻天下,这些技巧即适用于专业人士,也适应于非专业人士。

怎样在沟通中同时考虑到自己、他人和当前情境的三个要素,用简单的智慧帮助你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清晰有效的沟通,如何面对人与人的不同。当你学会一致性的沟通,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

6、天气报告

由萨提亚女士发展出的一个傻瓜式的沟通工具,分为5个环节,只要按部就班的做,它就会帮助人们创造出一个安全而信任的情境,使人们可以相互肯定,并放下防御和猜忌,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

①感恩、感激、激情;

②抱怨,提出建议,促进改变;

③讨论困惑,疑虑;

④新的信息(信息交流);

⑤提出希望和期待。

无论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运用,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氛围、改善关系的效果。

7、呼吸疗法

源自生物能,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帮助学员更好地体验身心一致的感觉,释放过去的创伤,活得更放松,更有活力。

8、学习如何将所学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导师将训练学员把萨提亚模式应用于提升自己人生中的以下范畴:

1) 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2) 夫妇问题(婚姻关系、亲密关系);

3)家庭问题(亲子关系、三代之间关系、青少年问题、子女学业问题等)。

9、运用专业萨提亚技巧帮助他人

如果您是专业的助人者,您还可以在课程中透过对导师处理个案的观察和学习,提升您作为专业助人者的自我觉察和助人技巧,让您更能在治疗中善用自己。

具体来说可以有助于您了解以下技巧:

1) 如何与受导者联系,并与之发展和谐互信的关系;

2) 鉴别受导者的沟通模式和在压力下的应对姿态;

3) 厘清辅导目标和订定辅导计划;

4) 运用「冰山的比喻」和家庭系统概念来评估受导者所呈现的问题;

5) 运用「雕塑」以呈现受导者内心互动及人际互动的系统;

6) 协助受导者接触、接纳和运用其内在资源;

7) 协助受导者处理未满足的期望;

8) 引导受导者探索其心路历程,将难题转化成正向的目标,并作出改变。

而实际上,萨提亚模式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

人教版教材引用萨提亚模式!我们的孩子现在从小就能接触到“接纳、欣赏独一无二的自己、爱自己”这些信念。

国家新版的7年级《道德与政治》书中选取了“萨提亚模式的冥想和影响轮内容”

稳定的自我内在力量;

关注系统性的影响;

保有正向改变的导向;

体验鲜活的生命;

运用一致性沟通。

热剧《小别离》正式宣传萨提亚,其中的一个角色因为产后抑郁症接受萨提亚模式咨询而得到帮助,说自己还需要继续参加萨提亚模式工作坊。萨提亚模式中“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成了其中经典台词。

《Bowen家庭系统理论之八大概念》读后感

Bowen的这个理论,把我很感兴趣的理论都串起来了,比如系统思考,手足位置及性格影响,社会因素,情绪与理智的问题等,每一个点都非常有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