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族谱
苏姓家乘谱牒
山西:忻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苏氏的来历 隋唐时期,陕西依然是苏氏聚居的大本营,南北朝时期,虽然有苏姓后人向南方迁徙,但是在南方还并为形成有规模的苏氏大族。直到唐代,南方才形成了苏氏的闽派、蜀派、眉派。 苏味道 眉派始祖是苏味道,他原任唐凤阁侍郎后被贬为眉州刺史,这一支苏氏便在眉州(今四川眉州)开支散叶、繁衍后代,在当地形成苏氏眉派,又称眉山派,苏味道被尊为苏氏眉山派始祖。 进入宋代,苏氏家族的子孙人才济济,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成就尤为突出,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眉派三苏缘何称自己为“赵郡苏氏”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因其文名和名望,苏轼一支一直被苏氏后裔尊为眉山苏氏。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在很多时候都自称赵郡苏氏,这又为何故? 苏轼 汉兴,苏氏开始迁徙入秦,苏建家于长安杜陵,他在武帝时以击匈奴有功,封平建候。苏建后代遂在平陵安家,苏建生三子:长子苏嘉,中子苏武,幼子苏贤。嘉的六世孙苏纯为南阳太守,生子曰苏章,东汉顺帝时期为冀州刺史,又迁为并州,有功于当地人民,苏章的子孙就在赵郡居住下来了,赵郡苏氏便由此而起。 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提到:“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苏味道是河北赵州栾城人(今河北石家庄),他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后被贬为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迁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未赴任就死了,留下一子未能回栾城,故在眉山定居,由此,眉州就有了苏姓。眉山苏派源于河北赵郡苏氏,故苏洵三父子在撰文提款时都自称赵郡苏氏。 三苏可考的祖辈 苏味道[1]―→苏份[2]―→苏瑗―→苏诜(shen)―→苏汝集―→苏泾―→苏钅斤[3]―→苏祜(hu)[4]―→苏宗皋(gao)[5]―→苏序[6][1]苏味道(638311――705721),赵州栾城人(今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少有文才,九岁能属辞。与乡人李峤同以文辞知名,被时人称为“苏李。”成人后,苏味道被州里举为进士。及第后,累迁咸阳尉。延载初年(694年),苏味道历迁凤阁舍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元配裴氏,继配刘氏。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苏味道因亲附武后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之罪,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岁。有文集流行于当世。为眉山苏氏始祖(即眉阳派)。 [2]苏份(673311――705721),苏味道第二子。配卢氏,留四川眉山。 [3]苏钅斤(861312――93566),配黄氏(877――93525),以侠气闻于乡闾。生五子,长子苏祈,次子苏福,三子苏礼,四子苏v,五子苏祜。 [4]苏祜(905514――958730),配李氏,生六子。长子宗善,次子宗宴,三子宗升,四子宗杲,五子宗德,六子宗晁。李氏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苏祜与李氏同葬眉山修文镇。 [5]苏宗杲(944724――99468),配宋氏。生子序。宗杲公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娶宋氏夫人,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与李氏合葬眉山安道里。 [6]苏序(973119――1047511),字仲先,配史氏。简易朴实,与人交往,不择贵贱,摆架子,与乡邻相处融洽,无神主义者。与史氏合葬眉山安道里。其事迹详见于苏轼《苏评廷行状》、曾巩《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等文献。 苏洵的兄弟和子女 苏轼的子孙及后代定居>>
苏氏的起源和由来 苏(Sū苏)姓源出有四: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4、 苏氏起源:苏姓为“ 十三姓”之一。 苏姓大多取自 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 姓氏来源》)再有,据“宁夏 自治区同心县韦州镇苏家 老人讲,元末明初一位波斯商人名叫苏拉玛尼,沿丝绸之路来到韦州经商,并长期定居下来,其后裔均姓苏。”(《中国 大辞典》)此外,也有因“速来蛮”的“速”(与苏音相近)赐给苏姓的。如明朝哈密使臣、锦衣卫指挥佥事速来蛮四世孙乌令班时,便赐给姓名苏荣。其后均以苏为姓。 苏姓中也有的是改姓。元代时,福建泉州有一位自西域而来的阿合抹,留居后取名苏唐舍,并取 蒲氏女为妻,其后便以苏为姓。
苏氏起源? 苏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有关古书都称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苏姓。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zhi)、沁(qi海)阳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juin)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xian)阳(现在的湖北),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四川,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苏氏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曾经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西汉的苏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历经威胁诱降,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十六国时期秦国的女诗人苏蕙,唐代宰相,苏味道、苏廷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还有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北宋苏时,四川苏姓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眉山(现在的四川)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他的书法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畅达,同他的父亲、散文学家苏洵以及弟弟、散文学家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苏”同时,有诗人苏舜(shuen)钦,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 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汀军将领苏元春,近代有个文学家苏曼殊
苏氏的来源? 苏姓正宗始祖――昆吾
昆吾,名樊,字衍,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姓氏苏的来源 苏氏系承昆吾 发源河南临漳
三苏是文坛上的名人,关于苏姓的族谱,在苏洵族谱的后录上交代得非常清楚:“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岑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来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芈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姓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司寇苏公者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于河,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实际上,这一段苏姓姓源考据,是可以适用于天下的苏姓的,因为,《姓纂》上关于苏姓的来源,也做了同样的介绍。《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苏忿生为周司寇,居河内、扶风、武功。汉,苏建目河内徙扶风。”
由此可见,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则在今河南省临漳县的西方。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于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是迁移到今为甘肃省的河内地方,继续繁荣滋长,以后子孙才逐渐遍布于各地,四川眉山那个光辉灿烂的苏家,自然也是从河内所迁移出来的。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大家都知道,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他之得成霸业,主要靠的是他的大夫苏从。
苏秦,名气更加响亮,他与张仪同被称为纵横家,他提倡合纵以抗秦,结果身佩六国相印,荣宗耀祖,显赫异常。
到了汉武帝之时,苏氏又出了一位名垂千古不朽的伟大人物,那就是三尺孩童都晓得的苏武。
宋代的文坛,似乎是苏姓人士的天下,除了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之外,尚有以文章知名,宋太宗曾御笔题赠“玉堂之署”4个字的苏易简;以及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诗歌,曾佐欧阳修变文格,晚年自号“沧浪翁”,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传世的一代高士苏子美(舜钦)等。
苏姓的故事
苏姓出自己姓。古帝颛顼孙吴回,为帝喾火正,掌民事,赐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为六族,长子樊,为昆吾族,地在今河南濮阳,为己姓。夏代的第七位后名叫槐,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之地,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苏门山),称有苏氏,有苏氏部族以苏草(即紫苏)为图腾。夏代末,有苏氏之国被灭,族人以苏为氏,四散避难。其中有一支向东南迁居于姑苏(即江苏苏州)。有一支向北迁于邺西苏城(今河北临漳西)。周灭商时,这支苏氏部族大部分又向北迁襄国的苏人亭(今河北邢台西南),后有一部分再迁苏水之滨(今河北完县境)。留在苏岭的苏族人归顺了周朝,其头领苏忿生入周朝为司寇,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苏国,公元前650年被北狄攻灭。还有一支苏族人南迁今湖南梅山一带,后称为梅山蛮。宋代时再南迁,少部分混入土著,成为瑶族先人的重要一支,大部分定居两广,成为南方苏姓先民。
苏姓分布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
苏氏家族源于那个朝代 苏姓来源:(1)出自“己“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时司寇忿[fen]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苏”为氏。(2)南北朝时有代北复姓所改。
苏氏家族源于春秋。
河北苏姓 由来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耿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广西苏姓的由来 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海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
舒氏宗亲和苏氏宗亲在起源时候共是一家 舒姓,为黄帝直系后代。以国为氏,出自“偃姓”,据《左传》所载,周朝,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称为舒鸠国。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国所灭,子孙以“舒”为氏。苏姓得姓始祖为己姓的颛顼之裔陆终长子昆吾。
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至华县一带。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东岸)。相当今甘肃陇西东部及定西、武山等地。
「家」源出
家姓起源有三:①、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孝王之子家父,周幽王时在朝中做官,称周大夫,他看到幽王爱喝酒,沉迷女色,残暴无道,整日游逸*乐,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很不满意,就做了一首《节南山》诗(见《诗经·小雅》)讽刺他。家父忠诚正直,后世子孙以他为荣,就取家字为姓,世代相传。②、源自以祖字为氏。据《姓苑》和《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鲁庄公之孙名驹,字子家,子孙取祖字为姓,世代姓家。③、出自复姓家仆氏。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周代晋国有大夫家仆徒,为家仆复姓之始。后改为单姓家,称家氏。
堂号
京兆堂、南安堂。
迁徙分布
家姓早期主要生活在中原一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汉唐之际在陕西、甘肃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京兆郡、南安郡为郡望。宋代以后在四川眉山等地形成主要聚居区。如今在江苏、上海、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家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1、四川广安:德广公添伯盛贤宗政纲自仲子启云金文洪长永大廷万理明怀忠声荣至仁厚世代兴慈良存善道正直树仪型敬祖承庐眉雄才毅华卿凯湖甲故賨砺志展鹏程
2、四川南充:应笔丹成安怀大中文子世代兴云华克光绍万己
3、四川广元:承启永自奉 君玉正宏仁 清朝必世代 荣光万绍兴
4、四川资阳:永远於宗世大荣龙登金光玉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5、湖南靖州:应再正昌才茂光元万仁君同秀世明宗大义乾坤武功为藩祖泽余庆笃生哲贤广昭帝德永锡周官汉封节显唐选尤宣麟阁焕美凤昭增欢侯伯爵列少保禄颁平林重任南阳久安笔珍许国文着眉山清高志远刚直履端善行积福奇术登纯孝可表道学相传谟谋克绍统绪长延天佑启后炳耀千年
6、湖南益阳:固能福文盛志彦祖崇永安成国正天心顺光昌启后英圣道昭隆运贤良显大名其祥开世业有子绍宗勋选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万邦同照曜端拱庆承平
7、湖南醴陵:金克渊志祖廷国可眉正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8、湖南湘潭:珔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扩展资料:
苏姓相关延伸: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
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苏氏宗族
-苏姓
姓氏源於古部落远文字现前由於长期口头相传传异记异或後见解同致使史籍、姓氏著述家谱记载张姓莫能外张姓姓起源主要职官为姓说祖字为姓说封为姓说外还种自战国姬姓说张姓发 祥源於清河郡源於太原府源於古张国说具代表性近现源於濮阳说类文明久远先古祖系历史客观存犹三皇五帝事虽为传说却信应当本著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伪存真求同存异依试对张姓姓起源发祥问题浅谈、考 辨 张姓姓起源职官为姓说 历代姓氏著述认同张姓姓始祖黄帝时司职弓箭制作弓(官职名)挥早秦汉时古籍挥作弓夷牟作矢记载宋朝刘恕所著曰:黄帝三妃彤鱼氏挥及夷鼓夷牟即夷鼓知该著始制弓矢者归於挥及夷鼓兄弟:挥与夷鼓同为黄帝隋陆言撰、宋陈彭重修更明确认为挥为黄帝第五其文曰:张姓本轩辕第五挥始造弓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後氏焉唐朝林宝所撰宋朝殴阳修所主修则认为挥为黄帝孙少昊第五:林氏曰:黄帝少昊青阳挥为弓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姓张氏殴阳氏曰:张氏自姬姓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挥为弓始制弓矢孙赐姓张氏今邓宏波先新著 (东版社200012月第版)认为:据著名民族源流史家何光岳先考证少昊为东夷与青阳乃两码事故我们倾向於挥为黄帝说我国古象图廿八宿张宿共六颗星轩辕座这或许表明古代文学家早已认定张姓始祖张挥即黄帝 张氏家谱除个别姓文所撰序言说外都尊挥为姓始祖对挥黄帝还黄帝孙别取前说两种记载明嘉靖间张浚、张士镐主修(共18卷)记载吾张氏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主祀弧星……张氏姓由同时期由张宪、张阳辉主修同名(共21卷)则记载:张氏自姬姓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挥为弓始制弓矢孙赐姓张氏後张氏家谱关於姓起源受这两部统宗世谱影响 无论挥公黄帝还黄帝孙管否弓矢先发明者其与制作弓矢关则张氏家谱数姓氏著述致黄帝时期我国黄河游南北广区众部落、部族融合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重要历史阶段战争频繁规模宏弓矢乃当时重要先进武器狩猎工具必专事制作者挥为弓督制弓矢顺其理金文即张字结构弓与矢结合学者引述云:长弓即弓长合为张云:弓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凡弓属皆从张张施弓弦从弓长声曰: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见张无论形、声、义都与弓关都与挥联系起挥姓张显属职官为姓这国汉族姓主要来源 封为姓说 清王仁俊所辑云:黄帝挥始造弓矢受封於张其後遂为弓氏张氏今姓氏著述史国强所著(山东学版社199011月第1版)、张海彤、金连昌主编(首都师范学版社 19962月第1版)、陈明远、汪宗虎所著(北京版社19877月第版)均引同说这根据 云:昔黄帝作舟车济通旁行制万划野州百国万区宋罗泌所撰记载:黄帝所封国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见古张国存麼何呢 记载诸侯国张其郡其文曰:张云古挥封或云黄帝臣张若封王符云:‘今河东张城西张城至晋为夫张采岂晋张祖所耶’文所称王符东汉述其言自其著;张若据记 载乃黄帝时物张氏家谱记载其即挥昧 云:临晋旧志引云:张扬城名东张城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刘纬毅编著(晋刊0171)曰:东张城:虞乡西北张扬故城名东张村今称东开张村见古张城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其古张国亦即挥封张 张国其属古解(或者紧邻解)春秋时晋献公於解置解梁城故解称解梁云:解梁称涿鹿黄帝与蚩尤涿鹿战发於解名即於战云: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其尸解故名其为解云:黄帝传战蚩尤於冀殊爰谓解解者宋解州今山西解县涿鹿战後黄帝邑於涿鹿阿(即解梁)舜都蒲阪禹都安邑蒲阪安邑均属解史称尧都平阳(今临汾市)尧舜尧都禹城说知包括解内河东曾黄帝至尧、舜、禹这些华民族早期领袖统帅各部族及部落联盟区(本另专文论述)挥黄帝胄胤黄帝开拓时期官为弓主管制作弓矢举足轻重封於京畿情理封为姓汉族姓重要来源 张姓姓封为姓职官为姓说都认为挥张姓姓始祖姓由制作弓矢关这具根本性共同点本质并排斥求同存异
苏氏族谱
本文2023-11-28 10:25: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