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4收藏

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第1张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满族的石姓

  满族的石姓:1,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2,根据满族古姓“锡克特里氏”改变而来,锡克特里氏为满族最古老的四大姓氏之一,从女真开始就存在,并把满族的萨满文化延传至今,是我国萨满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石姓,多源自于满族老姓“石马拉氏”,属满州镶蓝旗人,现多居于辽宁的庄河、岫岩、凤城一带,主要是因为随镶蓝旗队伍平定吴三桂以后被安置在辽宁的。现在湖北荆洲也有,该是平三藩前后的驻防兵之后。

关于族谱,石姓分布的地方不同,族谱也不同,所以不好一一举出。以上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阳满族主要氏族有:

  皇族

  旧居宗室觉罗,姓爱新觉罗氏,国初留守陪都分左右翼八旗。 新居宗室觉罗,由此系移居于省城东二里许宗室营,亦分隶于左右翼八旗。

  满洲氏族

  齐佳氏: 宗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初仅两户。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亦有祁 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 著名人物有:布色赫满洲正红旗人,世居叶赫,崇德三年征明,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入关击李自成,晋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布三台 佟佳氏: 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 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 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里氏: 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他拉氏: 世居喜他拉地方,因地为氏。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 因地为氏。居长白山。隶属正白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氏。 乌喇纳拉氏: 因国为氏。世守昭陵。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  因地为氏、世居哈达,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 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世祖入关,多随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 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梅勒氏: 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传十余世。 完颜氏: 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今传余世。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至今传十一世。 以下为满族各姓氏详细解说: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完颜伟,完颜仲元,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纳喇穆占,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乌雅福崧,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 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他塔喇谭拜,他塔喇裕泰,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 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赫舍里定寿,赫舍里赛冲阿,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舒穆禄谭泰,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库雅喇科齐,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喜塔腊裕泰,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里、麻、骆、仓,钟,黑,老等氏。现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有一里家村。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讷殷富察] 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额尔德特·文绣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罗] 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依尔根觉罗穆精阿,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那拉德福,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学术研讨会上展开的满族谱单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西一带。

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

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

扩展资料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何托)”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骆宾王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此诗主要写作者对崔氏两兄弟丧父的同情,以及表达作者自己的寂寞之感,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作者: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心思想:

这首诗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递出来。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翻译: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字词解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wù):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

⑶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⑷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⑸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这首诗当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赏析: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诗人是在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评价:

屈复评:一骆氏亭,二寄怀,三见时,四情景,写“宿”字之神。(《玉溪生诗意》)

姚培谦曰:秋霜未降,荷叶先枯,多少身世之感!(《李义山诗集笺注》)

纪昀评: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秋阴不散”起“雨声”,“霜飞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玉溪生诗说》)

何焯曰:下二句暗藏永夜不寐,相思可以意得也。纪昀曰: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耳,意味乃深。直说则尽于言下矣。又曰:“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寄怀之意,全在言外。(《李义山诗集辑评》)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李鸿章祖父:祖父不详,因为李氏一族是从李鸿章父亲中进士才兴起,才有史料记载;李鸿章父亲:李文安;

李鸿章同辈:李瀚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

李鸿章子辈: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李经义、李经馥、李国芝、李经翊、李经方、李经榘、李经叙;

李鸿章孙辈:李国杰、李国洵、李国源。

扩展资料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七绝和李商隐别的一些诗不同,它不用典,构思臻密,素洁含蓄,所写只是眼前的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但诗人毕竟是大家,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经诗人的巧手一缀,便构成了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和相思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深深打入读者的心中,勾起无限丰富的想象,引起对这位孤独悲凉却高傲执着灵魂的深切同情与共鸣,艺术感染力是异乎寻常之强,对人心的震撼也不是一般诗作可以比拟的。

  首句写骆氏亭的环境。亭在水边,亭槛临水而清幽,围绕水亭的是一片地势较高且可泊船的竹坞,流水清洌,翠竹碧绿,一尘不染。特别强调“无尘”,是相对“尘土飞扬”的,暗示虽在驿路边,却因“竹坞”遮掩,水气氲氤而“无尘”,如系花园中亭榭,无须特说“无尘”。这里同时隐喻崔氏兄弟之父崔戎人品的高洁。二句写在此清幽的环境中引发对崔氏父子的思念。崔雍崔衮是李商隐的从表兄弟,是李的恩师、知己崔戎之二子。李商隐入崔戎幕,与雍、衮交好。但不到一年,崔戎病逝,李商隐失去依傍,又二次应试不第,前途渺茫,孑然一身,辗转于郑州及洛阳、怀州(今沁阳)、孟州、济源间。诗题直写崔氏兄弟之名,显系崔氏兄弟尚未入仕。“迢递”“隔重城”,皆言与崔氏兄弟相去之远。崔戎病故在兖州,回京后,李商隐又曾去长安吊祭(1)。可知崔氏兄弟或在兖州、或在长安,与怀州皆“迢递隔重城”也。“重城”相当于千山万水阻隔之意,不必去考究城墙有几重,犹不必去考究是几重山也。“秋阴”二句,上句写秋日的天气,下句写一夜的秋声。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而又别出心裁。“留得枯荷听雨声”七个字,已足千古,把彻夜不眠思念友人咬噬着心灵的痛苦,表现到了极至。但李商隐并非单纯写景。诗中透出其时崔戎已病逝,但“秋阴不散”,他仍活在李商隐、崔氏兄弟及兖州人心中;“留得”崔氏兄弟,“留得”诗人自己在凄风苦雨中深深地思念,长夜难眠。然而,荷叶虽然凋残了,却还要在深秋的寒夜听雨声哩!这里反过来又隐含着诗人人生信念的执着和孤傲,及对崔氏兄弟的激励。

  此诗不用典,诗意索解较易。但题中“骆氏亭”在何处?多少年来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只好以“骆氏亭非当时名胜,无足深考”(2)作罢。清人朱鹤龄所提及的两地:长安骆氏池馆和王庭凑骆氏亭,因“一善事权相之胥徒,一引诱乱臣之相士”(3)轻易被否定。因人论史、先入为主,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长安的骆氏池馆,《唐语林》云:“骆浚者,度支司书手,李吉甫擢用之。后典名郡,有令名。于春明门外筑台榭,食客皆名人。卢申州题诗云:‘地甃如拳石,溪横心叶舟。’即骆氏池馆也。”论者以为骆氏池馆必有亭,且诗中的“隔重城”,指长安城墙重重(4)必须指出,骆氏亭是专用地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骆氏池馆内有亭名骆氏亭的,专用地名,岂可臆造?按“亭”者,系盖于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是无法“宿”的。如果“二崔方官于朝,义山闲游宿此(5),则只可住在池馆的别处,题目应写成“宿骆氏池馆”,不会写成“宿骆氏亭”。事实上,其时二崔、商隐皆未入仕进朝,商隐潦倒蹇滞,来往于郑、洛、怀、孟、济间,不久即入玉阳山学道,无由进京住骆氏池馆。至于“隔重城”,是一般的修辞手法,像“山重重”、“水重重”一样,不必拘泥于到底有几重山,几条河。

  关于王庭凑在河内构筑的骆氏亭,《唐年补录》记载颇详焉。文曰:“长庆元年三月,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有济源骆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士,在今年秋。’既归,遇田弘正之难,军士拥为留候。访骆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这里叙述的是唐成德兵马使王庭凑由河北省的正定,出使河阳(今孟州)回,到了济水(据《汉书、地理志》:沇水即济水)河边,因酒困醉卧,路遇济源相士骆山人的故事。由河阳至正定,唐时有两条驿路: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至万善驿,(按《怀庆府志》:覃怀二驿:河阳、万善)北上太行,经泽潞再北,出娘子关,至正定;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向东,经卫辉北折,经安阳至正安。这两条驿路,都要经怀州,过济水,渡沁河。古时的沁河桥、沁河渡大抵在今沁阳市马坡村至王曲村一带。驿路奔沁河渡与济水交会的地方当在今沁阳市蔡湾、王占、南鲁村附近。因此,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的地方也当在此,即使酒困马游也不会太远。至于骆山人,不必考究是“骆山”人,还是姓骆的“山人”,总之,他是相士,走江湖的,四海为家,极有可能在这一带交通要冲居止谋生。王庭凑确实在这一带构建一个亭子,号骆氏亭。此亭较大,因为可以“悬榻”。《后汉书·徐稚传》:“时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李商隐之宿骆氏亭,可能是临时搭成的铺位,为途中暂宿之地,非为“以函丈之礼”受待贤者也。这正是李商隐的潦倒,如此而卧,才会对竹坞、亭槛、水流、枯荷、风雨有如此深切的感受。《怀庆府志·图经·济水》载:自济源出,向东流,直抵沁阳。所谓“济水穿怀”是也。而顺着济水的流程,正是济源直至沁阳的古驿道。即至今仍活在老百姓口头上的“小官路”。古时,济水流经沁阳,浩浩荡荡,据《通志》载,可以行舟:“舟车郡会,号称陆海”。沿济水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有一个个竹坞,一方方湖沼,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虽经战火、砍伐,在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庄仍然保留着大片繁茂的竹林,竹坞和荷塘也偶有所见,与太行山下丹河流域的竹林遥遥呼应。如据《孟县志·元获云观碑》所记,南鲁村原名古竹园村,村周围自古皆竹(6),元朝时已叫古竹园村,推想唐宋时已有竹林,至今,该村仍有十多亩大的竹园。一千多年前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在今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及其邻近村落,仍然依稀可见。只是年代久远,而“别构一亭”者,又是封建社会的乱臣贼子,亭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李商隐时代去王庭凑建骆氏亭时期不远,事件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李商隐宿骆氏亭当在公元835年前后,距建亭只十多年。其时王庭凑在成德节度使作上(7),亭榭仍在,李商隐常常来往于怀、孟、济之间,在此留宿。经过一千多年的山水变易,人事沧桑,虽已很难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但诗中所描摹的景物还在,骆氏亭的故事带在,骆氏亭就在沿济水这一带村落是极有可能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在济水流域的别的地方。但不会在济源,因为济源北上至正定从无古驿大道,即使有小路可通,尚需绕道,文中未言及有此必要。至于“济源骆山人”之称,更说明不在济源:这是古文习惯的称谓,在名字前面冠以籍贯,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没有直接关系,倒是表明事件的发生不在此当事人的原籍,如在原籍发生,只呼其名便行了,再冠以籍贯,便成画蛇添足。

  需要说明的是,济水另有一条古道猪龙河,与现今的猪龙河走向相仿佛,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沁阳,它与自河阳驿北上的古驿道交会地也在沁阳境内。但考察这里的地理环境,自然特征与诗中的描摹不合,距古驿道经过的沁河桥、沁河渡又较远,与济源相士骆山人可能居止之地也较远。当然,不能排除地理环境、自然面貌的变化,不能排除相士走江湖四海为家途中相遇的可能。即使如此,这个交会之地也在沁阳,骆氏亭也应当在沁阳境内。李商隐在沁阳宿骆氏亭的时间也与他当时的活动相吻合。

  据此可以说,《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李商隐入仕之前写于沁阳的诗,是《河内诗二首》之外的又一首描摹沁阳风物、抒发思友之情的著名诗篇。

我只能查到的 有

湖南

醴陵 醴攸萍骆氏族谱四修正版 [2卷] : 2册, 2006

南县 骆氏族谱 : 1册(379页), 2006

浙江 富春骆氏宗谱 24卷 1926年

义乌《下骆宅村志》 一卷 1997年

永康 寮前村志[骆氏] : 1册(279页), 1996

诸暨 洄溪骆氏宗谱 [14卷] : 14册, 1892

湖北 蕲春 骆氏九修宗谱 [90卷,首末各1卷] : 存24册(缺多卷) : 10-24册, 1941

如果对你 有帮助我帮你查

姓洪,镶黄旗,满族姓是什么?有家谱吗?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