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广范使用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广范使用家谱,第1张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所以那个朝代都有,明清最为盛行。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

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的历史了,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容到当地的少数民族。

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历史上谢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阳、永昌、会稽、下邳、九江、章陵、陈郡、阳夏、康乐、东山、梅州市梅县区、大埔等。

根据2013年百家姓排名,谢姓的人口已达到1000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拥有南洋谢氏总会、泰国谢氏宗亲总会、世界谢氏宗亲总会等宗亲会。

谢家的家谱文献:

谢家最早见于记载的家谱,是南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引用的《谢氏谱》,其中又分为《陈郡阳夏谢氏谱》和《会稽山阴谢氏谱》两种。前一种家谱在书中共引用七处,后一种引用一处。

从全部引文综合分析,这两种家谱的基本内容,包括东晋时两族谢氏人员的名讳、字号、承属关系、官爵、姻娅、子女、子女婚配等等。当时的社会特别重视谱牒,不仅朝廷选官要查寻家谱,而且社会上嫁女择婿也要以家谱为据。

为防止假冒,国家还专门成立有家谱局,社会上也有专门编撰和研究谱牒的世家。所以谢氏最早的家谱,有可能是根据谢氏提供的资料由官府修成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东晋建国以后。《世说新语》所引用的《谢氏谱》,大概出自当时的官谱。

至于《隋书·经籍志》中收录的《谢氏谱》十卷,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家谱,即可能出自谢氏族人之手。但遗憾的是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谢氏最早的一部完整家谱,是宋朝人汪藻根据《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及隋朝史书编辑的《世说·陈郡阳夏谢氏谱》。

全谱包括世系表、正文、别族、人名考补四个部分,收录三国至隋陈郡谢氏94人,附录会稽谢氏4人。这部家谱的现存最早刊本,藏于日本,与宋本《世说新语》汪藻《叙录》放在一起,近年曾以珂锣版影印的形式与《世说新语》联合发表。

第六个渊源

  源于秦晋韩原之战,普氏族人原为晋国前锋将领。秦晋一次战役中,晋国战败,将军带领前锋将士举旗沿着黄河龙门大峡谷向上游撤离,高原途中遇一庙宇避难,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笔在"晋"国战旗上添了两点,巧妙地将"晋"国战旗挥毫变为"普"族旗帜,将领们才得以成功脱险和避难。从此,将领们以"普"为姓。黄河中游的龙门,镇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古币"晋半斤"。

第七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首领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普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鲜卑族姓氏,在西晋末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王应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普氏,后汉十姓有之。”王应麟所指的“后汉”,并非是东汉王朝,而是指十六国中的汉赵国,即西晋末期匈奴北单于刘渊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称后汉王之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其时,汉赵国中即有鲜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还是其国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当时鲜卑族索头部的首领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开始统治索头部中部领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为拓跋·猗㐌,拓跋·贺傉、拓跋·纥那皆为其兄弟。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刘渊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㐌在发动击败汉赵高祖刘渊之战后病逝,拓跋·普根继其位,统有索头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汉赵烈宗帝刘聪建元二年,公元316年),当时的鲜卑索头部大首领即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桓帝)与西晋关系很好,曾出兵协助西晋王朝数次击败匈奴北单于刘渊于西河郡、上党郡。不久,拓跋·猗卢被与刘渊勾结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弑。拓跋·普根闻讯后,迅速率索头部回军,杀了拓跋·六修平乱,因而继代王位,并受晋愍帝赐封承袭大单于位,金印紫绶。可惜,拓跋·普根仅数月后即去世了。其部被强大一时的汉赵烈宗帝刘聪乘机击败,御下的鲜卑索头部一度至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归附汉赵国政权,子孙后裔以先王名字为姓氏,即称普氏,是汉赵国贵族进行领土扩张的主力之一,因此与汉赵国中的贵族刘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诸姓氏共称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纪年正式开始,北魏道武帝将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谥为“文平皇帝”。

该支鲜卑族普氏早于后世北魏王朝时期出现的普氏足有一个多世纪,同宗但不同源。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普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拓跋·普根、拓跋·普乃、普乃·摇(周摇、车非·摇)、普颜不花。

三、迁徙分布

  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阳、通海为郡望。

河南统计:河南省沈丘、平舆、鹿邑三县及新乡市普姓达一万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数千人。求采纳

有很多族谱都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再往前的族谱大多数可信度不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洪武大移民、明朝鼓励百姓修族谱。

一、族谱为何物

族谱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依托宗法制而产生,表现形式一般是树状图为主,偶有纯文字型族谱,它一开始是用来区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能够帮助一个家族的日常活动、嫁娶等琐事。到后来,族谱当中所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人,还包括了一整个家族的兴衰历史、活动轨迹以及杰出人物,族谱的作用随着其所录内容的丰富也不断发生了改变,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一大助力。

二、洪武大移民

明朝初年曾经发生了一次大移民。因为元朝末期的战乱,各地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崭新的明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各地的壮丁人口显然不足,为了弥补一些地区人口的空缺,朝廷就下令进行移民,先后从山西各地调运人口去往山东、河南、河北各地,来补缺人口数量的不足。这次大移民让许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家族,修族谱也就成为了这些人能够认祖归宗,记得自己生于何处的重要依据。

三、政府鼓励修族谱

明朝之前的族谱,通常是世家才会有的。魏晋时期,因为出身能够与做官直接挂钩,那些世家就会修族谱,来维护门第,宋朝时期,当官与家族名望并无直接关系,修族谱这件事情一下子就变得没有那么受到欢迎,官府不帮忙修族谱,修族谱的任务就落到了寻常百姓的家中,修族谱的目的也渐渐变成了维护家族和谐。明朝时期,官方鼓励修建族谱,来帮助家族内部的和谐稳定,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攀附权贵的想法太多,一些人就会开始造假,把名人拉入自家的族谱,这导致了各地的族谱花样繁多,名人却没有什么变化,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就导致了明朝时期族谱非常多。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广范使用家谱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