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南省信阳市人请问我们孙姓是从哪迁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我是河南省信阳市人请问我们孙姓是从哪迁来的。,第1张

  一、孙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楚令尹时,因教化民众,曾在期思开发水利有功,而深得楚人的拥护,其子孙便以他的字命氏,也称孙氏。

  3、出自妫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5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

  二、迁徙分布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安乐的孙氏,至孙武时逃至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在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孙利定居于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再迁至广东紫金县,其后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既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妻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不少华人。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

  "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

  郡望

  汲 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

  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

  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

  四、家乘谱牒

  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

  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

  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

  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

  五、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

  孙 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孙仲谋:既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初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阳:春秋时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读易大旨》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

  六、“孙”氏寻根旅游

  游线一:

  姬姓孙氏发源地——汲郡

  孙氏的始祖武仲,用祖父姬惠孙的名字作姓,形成了最早的孙氏。但现在濮阳市已找不到与孙氏始祖有关的遗迹。

  孙叔敖诞生地:孙姓发源地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

  淮滨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被称做为“清官第一人”的楚国名相和孙姓始祖之一孙叔敖就诞生于此,这里也是孙姓的发源地。除了近年来县城里新建的一处孙叔敖像之外,这里和孙姓发源有关的遗迹早已灰飞烟灭了。信阳孙氏,世居于此,而非迁居也。

  药王山(陕西省铜川市耀县)

  药王山本名五台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后人纷纷在此修庙,树碑来纪念孙思邈,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点。

  游线二:

  孙武祠(山东省淄博市广饶县)

  孙武,战国时齐国人,以兵法见长。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后世的军事家视为攻城掠地的法宝,流传于世界各地,其各地,其战略战术还被应用于现代高战之中。孙武祠建在孙武故里山东省广饶县城的西北隅。这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严整饬,存放有孙武的生平资料。孙武祠最北面那座建于南宋(1128年)的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现存的惟一宋代木构建筑。

孙武和孙膑的关系是什么?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百世兵家之师。鼎鼎有名的《孙子兵法》便是孙武所作,他也被叫做孙子。

《孙子兵法》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里面一共只有十三个篇目,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是博大精深,让人回味无穷,被封为是兵家经典。古往今来,所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会仔细研读孙子兵法一书,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如今,已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流传甚广。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由于家族的影响,孙膑对孙子兵法有所研究,在他身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田忌赛马”。这也被看作是最早的策对论。

经过考证,原来孙武和孙膑还真的有些关系,孙膑原来就是孙武的后人,是他的五代孙,两个军事奇才都出自孙家,真的是光耀门楣,耀祖扬威。

据史书记载,孙武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孙驰、孙明和孙敌。第二个儿子孙明生孙顺,孙顺生孙机,孙机生孙操,而这孙操就是孙膑的父亲了,孙武传了五代传到了孙膑,所以孙武与孙膑乃是爷爷和五代孙的关系。

孙武跟孙膑有关系吗?

你好!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间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有吴问等几篇佚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享有盛誉,被译成多种文字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鄄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

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谱书认为:田书单传二代至孙武,孙武生驰、明、敌三子,其中孙明生服、膑,也就是说孙膑为孙武之孙。但据最新的民间调查,在山东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发现有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孙氏家谱》,后又发现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以及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其后又在郓城县发现有二种《孙氏族谱》,有康熙本和1951年新本,尤其是1951年本为甄、郓十数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孙武和孙膑的关系是什么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后来投奔吴国,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在柏举之战中,孙武率领吴军大败楚军,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在伍子胥被杀后,孙武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兵法,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早年与庞涓为同窗。在魏国时,孙膑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奔到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武孙膑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的著名军事家。是齐国田完后裔,赐姓孙。吴王阖闾为振兴国力招募贤才时,孙武从齐国带着兵法来到吴国,受到阖闾重用,任命为将。他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战争的丰富经验,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现存十三篇,所以也称《孙子十三篇》。篇目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间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还有吴问等几篇佚文。《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书,享有盛誉,被译成多种文字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鄄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

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谱书认为:田书单传二代至孙武,孙武生驰、明、敌三子,其中孙明生服、膑,也就是说孙膑为孙武之孙。但据最新的民间调查,在山东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发现有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孙氏家谱》,后又发现万历年间的《孙膑传影》以及顺治年间的《孙氏族谱》。其后又在郓城县发现有二种《孙氏族谱》,有康熙本和1951年新本,尤其是1951年本为甄、郓十数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历史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扩展资料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武

-孙膑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乐安人,被后人称为孙子。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孙武生活的齐国内乱不止,等他去了吴国认识了伍子胥,成为好友,当时吴国的局势也是动荡不安,两人便隐居起来,待机而发。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在吴王阖闾身边得到重用,吴国渐渐繁荣起来。在伍子胥的推荐下,孙武开始帮助吴王攻打楚国,让楚国几乎灭亡。孙武个性严谨认真,阖闾曾经下令让他训练一支女子军队,后来因为宫女们并不听令,斩杀了吴王阖闾的两位宠妃,这也体现了他对军队管理的严肃严厉,不惧强权。但吴王称霸后,日渐疏于朝政,沉迷酒色,贪图享乐,并将直言进谏的伍子胥杀死,孙武兔死狐悲,于是退隐朝堂,专心修订《孙子兵法》。最终因为忧国忧民,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而病逝。葬于吴都郊外。

《孙子兵法》一书,总共大概有五千多个字,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兵法十三篇。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他内容非常强大,论述也非常精深,后人几乎没有可以和他相比较的。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人奉为兵学经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孙武的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盛典,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后世人所不可超越的兵法典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范围内广泛的被应用。

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孙武在吴国的三十年,励精图治,立下卓越的战功,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他觉得一场战争的胜败不是由鬼神决定的,而是由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孙膑,出生死亡年月没有详细的记载,是我国战国初期的军事家,也是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名字是因为他曾经受过膑刑而得名。他出生于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附近。受窗庞涓的迫害而被处以膑刑,双腿因此残疾,后来无法只能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和齐国大将田忌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孙膑是孙武的后裔,孙膑和他的弟子所写的《孙膑兵法》,讲述了孙武主要的军事思想,并且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给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理论。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他发明的。后来后人又发现了《孙氏家谱》,结合数十个孙氏村庄的合谱,都认为孙武是孙膑的祖父。

在开始孙武把自己的《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时,阖闾对他赞赏有加,多次询问孙武的意见,他总是能给出机智多谋的意见,吴王很是欣喜。有一次吴王赞赏孙武的兵法巧妙,问孙武能不能帮他训练一支军队。孙武自然愿意,吴王又问道:“我宫里的妇女也可以训练吗?能否为我训练一支女兵的军队呢?”孙武又答应了。于是,吴王阖闾就将后宫的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孙武把这一百八十人分为两组,让阖闾心爱的两名妃子分别做两队的队长。刚开始训练,宫女们觉得好玩,纷纷笑闹起来,孙武很生气,又耐心讲解了几遍,宫女们还是笑的前仰后合,阖闾也觉得好笑,想看孙武是如何解决。谁料孙武要军法处置,并且因为两位得宠的妃子是队长,所以直接斩首两名妃子。

孙武向来严谨律己,讲究“运兵计谋”,他认为军队的管理可以影响作战的胜败,而管理军队首先要管理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令如山”就是这个意思,他训练军队时十分的严厉,就算是阖闾的妃子,他也不会手下留情。正是他这种负责的精神,才能训练出精良的部队。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他的死亡一直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其中两个比较让人们信服的说法。

公元前512年,孙武被伍员推荐给吴王阖闾,那时候他已经写成了《孙子兵法》,带着兵法的他被吴王极力赞赏,从此后孙武在吴国军队中大展身手,屡立奇功。公元前506年,曾经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几乎让楚国就此灭亡。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是他在军事科学方面总结和概括了丰富多面的哲学道理,确定了他在春秋末期和“孔子、老子”并列的地位。

孙武的一生励精图治,屡立奇功,但是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上共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公元前503年,在孙武晚年时期,他的好友伍员被夫差所杀,孙武见夫差不仁,厌倦了世事无常,决定退隐,在吴国专心修订《孙子兵法》一书,不久后,因为忧国忧民,劳心劳力,又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而亡,最终葬于吴都郊外。第二种说法是孙武见阖闾疏于政事,沉迷酒色,贪图享乐,屡次进谏,最终触怒了阖闾,被夫差所杀。《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武被杀,此说法仅出自《汉书》中,书中说,孙武、商鞅等人都是功业完成后,失去了利用价值,再加上遭受猜忌所以最后被杀而亡。并且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所以对这个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质疑。

孙武和孙子是同一个人,孙斌是孙武的后代。

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

孙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国到吴国,经过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孙膑:孙膑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到庞涓迫的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扩展资料:

孙武悟棋:

孙武在实战中不断地总结对弈的经验,结合祖父、父亲对棋的感悟,不断地推敲,并陆续地写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最后他写成了《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以齐国流行的阴阳说为基础,运用辩证的观点,把对弈中双方攻守的转换及其开局、布局、定势、谋算等技巧与军事谋略相结合,将军事理论融入到对弈之中。

田忌赛马:

田忌经常与齐威王赛马。马分上、中、下三等,田忌使之对等竞赛,又输给了齐威王。

孙膑知道了,就对田忌说:“下一轮比赛的时候,你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肯定能赢得比赛。”

田忌照孙膑所说的做,虽然输了一场,但却赢了两场,全局来说是赢了。齐威王从来没有输过,当然很惊讶,于是就询问田忌原因,田忌便将孙膑引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看到孙膑是个残疾人,脸上有犯罪的标志,对他并不看重。当孙膑开始阐述自己对兵法的简介时,齐威王放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便问他:“那么在你看来,如果不用武力,能征服天下吗?”

孙膑回答说:“这当然不可能,只有通过打胜仗,才能让天下归附。”有理有据地向齐威王指出: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靠武力解决问题的,胜仗是实现天下归顺的基础。

齐威王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于是就询问孙膑关于兵法的事情。这是孙膑最擅长的地方,当然讲述得更精彩,齐威王都听得入迷了,当即尊称他为先生,并敬他为老师。

—孙武

—孙膑

404-004孙[sun]代表人物:中国历史军事家孙武。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春秋时,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生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的字为氏,亦称孙仲乙。(2)出自芈姓。据《世本》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其支孙以王父的字为氏。(3)出自妫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国陈敬仲的四世孙无宇,字孙桓,生子书,为卿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于乐安。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人也。(4)为西汉荀氏所改。据《汉书注》云: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为避皇帝的嫌名,遂将荀氏改为孙氏。刘询于公元前3~前49年在位。去世后,一部分孙氏恢复祖姓荀氏,但有一部分末改回,遂为孙氏。

孙姓在当代中国为第12姓,占154%,在文登2007年底统计31190人,为第5姓。孙姓在文登为珍稀土著旧族,凡聚居村落繁衍生息人丁极其旺盛。唐朝孙姓土著族集居今乳山汤上,元朝初期武略将军孙琪为其后裔,孙琪子孙玉珪,孙琪孙孙斌及其后散居汤东疃、汤 后疃、汤南山等村及文登南桥、北桥等村。

田(陈)完五世孙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田乞、田书。田开是乐师,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为齐景公及其相卿晏[yan]婴登台抚琴奏乐。田乞是齐国大夫,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赋[fu]而深得民心。田书即孙书,齐景公二十五年(前523年)秋,齐王命高发帅师、孙书为主将去伐莒国。莒子庚舆[yu]吓得逃往纪鄣,就使孙书率师到纪鄣伐之。孙书侦察到,莒国有些妇女,其丈夫被莒子杀死而成为寡妇,年纪大了还逼迫她们到纪鄣去纺织布帛[bo],苦度残生。孙书就让这些孤寡妇人作内应,协助拔城。到了夜间,她们把纺织的布帛从城墙上垂放下来,让齐师“夜缒而登”。孙书用此法攻取了纪鄣城。孙书伐莒胜利,齐景公很高兴,就赐他将田氏改为孙氏,并食采于乐安。孙书的儿子孙凭亦为齐卿,他的孙子叫孙武,未仕。先秦制度规定:“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孙书、孙凭、孙武之祖孙三代在齐国乐安生活,聚族而居,成为乐安孙氏的始创宗族。(摘自《广饶县志》)。陈完奔齐119年后,由陈姓改为田姓,又由陈姓改为田姓30年后田姓改为孙姓。

福山孙氏(属乐安孙氏)八兄弟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三世祖孙广从八甲迁入不夜。而《杏林孙氏族谱》说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原系同宗,因此初步论定,杏林孙氏与不夜孙氏都属乐安孙氏的分支,从乐安孙氏始祖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善相马者孙阳(伯乐)、齐国兵家孙膑,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三国孙权,北宋经济学家孙炎,年过百岁的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诗人孙原湘、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代地质学家孙大中、哲学家孙叔平等。

在《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记载:公元1224年时,福山孙氏八兄弟有一个先祖叫孙成(红袄军之人),孙成的儿子叫孙山,正好与杏林始祖的名字相吻合,年代也是在红袄军起义之后。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只是巧合。

始祖孙山避乱来到荣成伟德山南的杏林沟一带(就是现在的俚岛镇杏北台、杏南台、燕泊、杏陈家、杏小桥、小泊、草岛寨等村),这里山清水秀,有一处山泉谓神龙眼(曾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采石炸毁)。此后又逐渐发展到文登市区及高村镇的孙家埠村、汤泊杨村、虎山村、脉田村、邢家村,泽库镇的前岛、尹家等村。蔄山镇的杨家卧龙、裴家埠村,大水泊镇的岭上孙家、陈家埠村,汪疃镇的西黄埠村,文登营镇的张皮村,侯家镇的吴家滩、二马村,荣成的荫子夼村,成山一村及埠柳镇的兰格庄,威海市区鲸园及环翠区草庙子镇打铁村、洪水岚、兴山等村,羊亭镇的埠前、西山口村等近百个村庄。

孙琪(1233~1291),元初著名将领。今冯家镇汤后疃村人。元灭金后,投军从戎。历经40余战,所得功赏尽散于部下。至元六年(1269年)至八年(1271年),率兵攻襄阳。至元九年(1272年),襄阳水战,擒南宋将领。至元十年(1273年),围攻樊城,带伤登城杀退守兵。历任忠显校尉管军把总、昭信校尉管军把总、承信校尉管军把总、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并赐以金符。卒后葬于汤后疃村南。

元武略将军孙琪墓 位于冯家镇汤后疃村南。墓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葬顶部呈圆形,高于地面4米,墓室四壁及顶部均为整体石板围砌,内有一石匣盛有孙琪尸骨。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有一通道直通石门,通道两侧立有4个石人。石门高7米,宽5米,门楣横匾刻有“武略将军孙琪之墓”。墓地四周不均等地布有石马、石牛等。该墓地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孙姓1元初时由小云南山东即墨楼上村迁入小观坦埠;(祖籍山东即墨小云南楼子底下孙家庄 )2唐朝时小观北黄当地土著旧族;3宋末迁入汪疃孙家沟;4元中期由乳山汤泉迁入小观庙东;5元初迁入汪疃英武;6明天启时由即墨石臼夼迁入文城关北头;7明中后期由大水泊新立庄孙家茔迁入文城天福孙家卧龙;8明初迁入葛家林家庄井头床;9 明弘治时由文城关北头迁入高村孙家埠;10明中期由荣成斥山迁入大水泊山后孙家;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1明中期由侯家北廒迁入张家产北崖子;12明中期由岛子前迁入界石新炉;13明中末期由高村孙家埠迁入大水泊新立庄;14明中期由小观迁入葛家松岚后;14明正德前迁入由界石桃花岘;14明正德时由界石桃花岘迁入米山撇惠山北后山后;15明正德时由荣成迁入侯家河杨家茅草地;15明嘉靖时由莱阳蚬子庄迁入高村沙柳村;16明嘉靖时由张家产北崖子迁入侯家(北)廒上孙家;17明初由莱阳县迁入羊亭,明万历时由环翠区羊亭迁入米山横口卧龙铺;19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入乳山孙家埠,明万历时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张家产岚村菠萝岚子;20唐朝孙姓土著族居今乳山冯家汤上,明天启时(1621~1627)由乳山冯家汤上南山迁入泽头南桥牛七步;21明天启时由云南迁入侯家江山泊;21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石岭村迁入蔄山小黄小黄庵;21明末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城孙家西山西山孙家;21明末由牟平城迁入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22明(中)末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东杜梨孙家疃;24明末由侯家江山泊迁入大水泊崖下;25明末由云南迁入昌阳县城东郊大营寨宋村大寨;27明末清初由小观坦埠迁入小观金花;28明末由牟平棘子园迁入界石旸哩店子,1960年分南、北店子两村;30明末迁入界石鞠家庄孙家庄;31明末由荣成上庄迁入张家产永福孙家;

33清初由乳山孙家埠迁入小观风口集;35清初中期由小观庙东迁入小观东炉;36清初由荣成神龙口迁入文登营中仓;38清初由高村孙家埠迁入文登营沟于家;3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莱阳迁入泽头大洼; 40清乾隆时由泽头南桥迁入葛家祝家泊子; 42清乾隆时孙又书由小观金花小英迁入小观小芦头;4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小观东浪暖迁入小观孙家寨;44清乾隆时由大水泊岭上孙家青石岭迁入高村中邢家;45清乾隆时由云南迁入汪疃孙家沟;46清中期由文登营大店迁入文登营刘马庄;47明正德年间孙继发、孙继祖由今莱阳市里迁入建乳山崖子,清道光时由乳山崖头(子)迁入葛家东孙疃;48明万历时由文登坦埠村迁入建乳山砦里、东吉子园,清康熙时迁入建上口村,清道光时由乳山西上口迁入葛家洛格庄;51清末由孙家台迁入文登营于家庵;52清末由乳山夏庄迁入汪疃曹家泊子;53清末由威海来海迁入蔄山中床;54清末由汪疃郝家屯迁入文登县西泊子(大支);55清末由张家产菠萝岚村迁入文登县西泊子(老支);5民国1913年由张家产岚村迁入大水泊南疃; 58由界石旸哩迁入蔄山西黄岚;59由环山孙家西山迁入蔄山西柳;60由界石蒋家疃迁入蔄山山马于;61由高村汤北阳迁入高村虎山;62迁入泽头孙家庵。《文登姓氏》

我是河南省信阳市人请问我们孙姓是从哪迁来的。

  一、孙姓的来源  1、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