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姓家谱中有“长,世,泽,荣,的一支,除了以上的几个还有哪些?
卢
姓氏名称: 卢
拼音: lu[二声]
序号: 0167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卢姓起源
卢姓起源
上古卢人与卢字
在上古时代,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支游牧部落。这支部落的人携带一种用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盛食物用的器皿——卢器,转移各地,过着原始的群体游牧生活。
他们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解饥御寒,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必须寻觅水草地,追逐和饲养利生的动物,以取为衣食之用。同时,他们也必须逃避和抵抗毒蛇猛兽,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十分崇拜。在初民崇拜图腾的时期,他们选取虎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在原始人画图造字时,卢字取了虎字的上部。
古人用卢的繁体字(廑)。这个繁体字上面部分是虎字头,下面部分是“皿”。“皿”表示卢人特制的器皿,即前文所讲的卢器。
古代卢人经常在卢水流域和卢山地区活动。因为要追逐水草地进行游牧式劳动生产,所以他们迁徙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了我国西北、西南甚至中西部地区,可谓流动性强,而影响面宽。
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指出:“夷人谓黑曰卢。”而黑也往往写作“乌”。今四川省雅砻江古时就称为卢水,岷江上游现在还有叫卢水的河流。其他不少地方的山、河、城乡和社区,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取名为卢山、卢水、卢河、卢溪、卢沟、卢湾、卢县、卢氏县、卢城、卢园、卢家村、卢龙、卢奴、黑山、黑河、黑水、乌山和乌江的。
自从人类发明与使用火之后,卢人把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再反复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这种陶器虽然原始,却可以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他东西,这种陶器经受烟薰火燎后,往往残留一种黑色的烟灰,所以古人自然而然把“卢”与“黑”联系在一起。初民造字时考虑到“廑”与“火”结合成“燎”(简体字“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中经火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要制造炉子,火和卢都不能少。
卢姓来源之要有四:
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
神农炎帝世系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华夏民族共同的远祖,同称“人文初祖”。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国语·晋语》叙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二帝用师,以相济也”,“男女相及,以生民也”。神农时代末期(军事民主制后期),部落之间争战不已,以致神农作为部落联盟的酋长也无力平息。黄帝即于此时,继神农而崛起,取得盟主地位。所以人们认为,黄帝与神农(炎帝),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部落的称号(因而也是“朝代”称号),或是部落首领通用的称号。当然,有可能是以最初一任部落酋长的名字(名号)命名部落的。
神农早于黄帝,一般认为,神农即炎帝。炎、黄二帝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一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说明在神农(炎帝)氏世衰力弱、德能不孚之时,黄帝继起。其最主要原因是,两大部落 (族)为争夺本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而发生争端,世代争战。黄帝联合四方部落,经过多次战争,才得以打败炎帝神农氏,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
《帝王世纪》较详细地记述了炎帝的诞生神话:“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说文》云:“神农居姜水,以为姓。”《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黄帝、炎帝是同出于少典氏之两兄弟(应为少典部落联盟的两个胞族部落),因其分别居于西北黄土高原之姬水、姜水流域,故得姓不同。姜水即岐水,在今陕西省岐山、武功县一带,属渭水支流,源出岐山,南向与横水合流,人雍河。上述炎帝姓姜,是因姜水而得;反之,也可能姜水因有姜姓(炎帝)部族人的长期居处而得名。郑樵说:“姓之为氏,与地之为氏,其初一也。皆因所居而命。得赐者为姓,不得赐者为地”,“姜之得赐,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赐姓。”“姜”字从羊,与羌同音、义,表明他们是上古时代羌族的一支,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牧羊)民族;“姜”字又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即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经历过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姓氏称号。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但他们的祖姓是统(同)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即使是已被周人视为“夷狄”的“姜姓诸戎”也不例外。
《礼记·月令》正义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看来炎帝只是帝号,而神农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实质上看,神农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其领袖号称炎帝。古书又载:“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作耒耜,故曰神农。”炎帝神农是一神而具两个功德。·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在黄帝之前,是古代“三皇”之一,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左传》 “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陆贾《新语·道基》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白虎通·号》云:“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他无疑是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拓荒者和创业者。据《绎史》卷四引《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农业的发明的确颇具神话色彩,古人津津乐道,渲染已甚。其中最多的,是把神农的政治思想理想化了,加进后世儒生自己的观点。
《商君书·画策》篇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表现神农氏的无私、英明与贤能。《纲鉴》载:炎帝“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描绘出炎帝领导下的原始社会生活。
《路史·后记》(宋罗泌著)记述炎帝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说他主张“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受其寒”,“耕不强者亡(无)以养其生,织不力者莫以盖其形”。
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传说他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由于神农氏的发明和倡导,姜姓戎族开始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转入定居耕种的农业生活。神农炎帝的确是开天辟地、功勋超卓的伟人。
炎帝族的活动范围遍及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炎帝子孙继承农业生产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发明。《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烈山氏又叫厉山氏,是炎帝之号;因炎帝起于烈山。烈山在今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
炎帝号为神农,“教民耕稼、蜡祭、医药、交易之事,开万世衣食相生相养之原。”后人称颂神农,“其功如天”,“盛德不孤,万世同仁”。商周之际的大贤人伯夷、叔齐兄弟曾经哀歌:“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东汉张衡作《东京赋》慨称:“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晋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有“羲、农去我久,举世叹复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赋》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可知炎帝时代曾令众多士人向往。《尸子》解释神农之神为:“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为之神。”
周武王灭殷纣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当时人们对炎帝功业的纪念和褒扬。
炎帝的世系,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曰:“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泼,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万姓统谱》载称:“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吕氏春秋·慎势览》称,“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较接近史实。如此,则上述所传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
《万姓统谱》所载世系与《帝王世系》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
《汉书·律历志》说:神农氏“号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部族首领称炎帝,姜姓,牛图腾。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厉)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默观神农世衰,潜铸金类,以为利器,举兵逐榆罔(炎帝裔),自号炎帝。后作兵伐黄帝,并曾请风伯雨师助战,终为黄帝击败于涿鹿之野,被杀。他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源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为非。相传因与颛顼争强为帝,曾与东夷族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之山,致使天倾地陷,造成人间大灾难。
烈山氏:又叫厉山氏,其首领为烈山或柱。《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一般认为烈山氏为炎帝后裔,仍为农神、谷神。烈山,本是烧山垦田之意。
四岳氏:首领为伯夷,姜姓,传为共工之从孙,曾助禹平治水土。后繁衍出齐、吕、申、许四支后裔。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姓有熊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嚣,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嚣子。
第十三世,名垂,勾龙子。
第十四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尧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炎帝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传说神农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厉氏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
帝柱生庆甲;庆甲生甲氏和帝临;帝临传帝承;帝承传帝魁;帝魁传帝明;帝明传帝直;帝直传帝厘;帝厘传帝居(亦称帝哀);帝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氏、戏氏、克氏三支。克传帝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氏、钜氏、封父、富父氏;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鼓生灵契,灵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发达:祝庸生术嚣,术嚣生条、勾龙(即后土);勾龙平水土有功,后人纪念,尊为社神;勾龙之后有勾氏、勾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衍生共氏、龚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鸣(即伯夷)。
伯夷之后为太岳、骀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时期受分封,于是有吕、申、隋、淳、向、薄、甘、州、文叔、岳氏、先龙。
炎黄之战
史载炎帝与黄帝本为同族(“兄弟”),皆生活于西北地区,炎帝在姜水流域(宝鸡城),黄帝在姬水流域(即岐山下之岐水)。他们原本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的游牧民族。《帝王世纪》云:“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女登感于常羊而生炎帝,以姜为姓,这隐约说明炎帝出自羌族(牧羊部落)。
自神农氏发明农业后,开始半定居、半迁徙的农业生活。他们顺着渭水流域东下,来到黄河以南的大平原上,这个地区适于原始农业生产,于是神农氏成为最早定居的农业部落。他们开始建城立邑,初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再迁于鲁,都曲阜。故山东地区也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到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炎帝氏族传到帝榆罔时,开始衰落。部落内的蚩尤族为争权而发动战争,打败帝榆罔,夺得帝位,仍称炎帝,居于涿鹿。此时黄帝部落兴起,与榆罔一族联合,大败蚩尤族于涿鹿。黄帝取代炎帝,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共同首领。
帝榆罔族人除了部分合并于黄帝部落,定居北方外,另一部分南迁于江汉之间,仍然袭称神农氏或炎帝族。他们成为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
《礼记·月令》说:“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
《后汉书·郡国志》曰:“炎帝神农氏,葬长沙”。
《舆地纪胜》称,葬于茶陵县南,茶乡之尾。
《路史·后纪四》云,炎帝柱之裔炎帝庆甲、来(即厘),“俱兆(葬)茶陵”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特派大臣在茶乡白鹿原访寻到炎帝陵,因加修葺,并立庙奉祀。
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下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逐步派生出许多支氏,
吕尚受封于齐建齐国
吕尚又称姜尚、子牙、太公望、师尚父、齐太公。他在公元前11世纪,奉周武王(姬发)之命统兵征讨商纣王,从而成为灭纣辅周的大功臣。
在商朝末年,纣是一个朝野痛恨的暴虐君主,姬昌曾经受封为西伯,人们称他西伯侯。西伯侯因得罪了纣王,曾经被纣王囚禁在菱里(今河南省汤阴之北)。他获释后率兵灭了周围黎(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邗(今河南省沁阳西北)、崇(今河南省嵩县之北)等小国。在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建立了他的统治中心。
西伯侯在世时未能完成其推翻商朝黑暗统治的宿愿,到临终时,他便嘱咐次子姬发作好准备,尽早兴兵伐商。姬发在即将亲率兵将征讨商纣时,向吕尚讨教有什么克敌制胜的妙法。吕尚对姬发说:“纣王因其暴虐,残害许多平民百姓,失去了民心,我们必定要与纣王相反,要抚爱百姓,以贤能英明来对付纣王的冥顽无道。倘若我们赢得民众的归心和拥护,一定可以取胜。”这就是吕尚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文经”谋略。另一方面则是他的“武纬”谋略。利用敌对阵营中的矛盾,使其产生内乱,相互削弱力量,甚至达到完全瓦解的地步。其次则是讲军力的运筹部署和用兵的韬略。
在灭商的过程中,吕尚曾经作为姬发大军的前锋,麾动虎贲、戎车冲人商纣军中。他率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与纣王军队进行大决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起义,并反戈回击。商纣王走投无路,最后登鹿台自焚而死。姬发遂率军顺利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宣告了商朝最后灭亡。商灭后,姬发遂建立西周王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姬发死后,庙号武王。其子姬诵承袭王位,称为周成王。
周成王鉴于吕尚在辅周灭商中立有大功,遂封吕尚为齐侯。吕尚得到大片封赐的土地——齐。他在齐建立了诸侯国齐国,并选择营丘(今山东省临淄之北)为国都。吕尚封齐建国,“尊贤智,赏有功”遂使齐国,成为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强国。
受姓及创姓始祖——高傒
高傒是姜太公第十一代孙,身历数朝,世袭上卿之职,其妹又是齐襄公夫人,人称“高舅”。高俣为齐国重臣,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据记载,齐太公第七代孙是文公吕赤,文公有子名高,公子高的孙子吕(亻奚),“以王父(案祖父)字为氏”,故姓高,称高(亻奚)。高俣字敬仲,号祖望,颇有外交和治国才干。一生历僖、襄、桓、孝公四代。襄、桓时代,正是齐国多事之秋,高俣执政,齐襄公失德无道,骄奢*逸,被臣下连称、管至父所杀,二大夫拥立公孙无知为齐君。无知封连、管二人为正卿、亚卿,诸大夫心中不服,高、国二执政看事不可为,称病不朝,无知也不敢罢黜他。
齐国诸大夫对无知篡位极端不满,大夫雍廪与众大夫共谋除逆,复立先君之子。他们商议认为:“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信服。”策划使高俣置酒,以招连、管二人,二人必然信而赴宴,到时刺杀二贼,必能成功。此计告于高俣,高慨然许诺。高(亻奚)宴客,雍廪先人宫杀了无知,高府预伏的武士也杀了连、管二人。众大夫遂在高府议立新君;齐襄公有二子为公子纠和小白,皆因襄公无道,早已避祸各奔鲁国与莒国。高俣原与公子小白交情甚笃,与同宗国氏大夫商量,要暗中把公子小白从莒国召回。这时,鲁君知道无知已死,也要发兵护送先前逃来母舅家避难的公子纠回国即位;并令公子纠手下人管仲,先带一批军队拦住莒国至齐的通道,与护送小白回国的队伍发生战斗。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装死躺下,被人 载在车中,快速驰人齐都。管仲上当,派人报鲁,鲁急送公子纠赴齐。等公子纠一帮人到时,小白早巳到达。因有高(亻奚)等人做内应,小白迅速登位为君,称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发兵攻鲁,想杀管仲。鲍叔牙劝桓公说:“君将治齐,即高俣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桓公听从鲍叔牙建议,捐弃前嫌,以厚礼聘管仲为大夫,委以政事。《左传》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载: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说:“管夷吾治于高俣,使相可也。”高(亻奚)不争功贪位而识大体,忠心辅佐桓公。《国语·齐语》载:管仲向桓公建议,为增强军力,建立三军:桓公帅中军“五乡”(万人),国子、高子皆齐之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横)行天下”,大国也莫能当。
桓公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亻奚)等,发展渔盐之利,救济贫穷,齐国百姓倾心拥护。齐桓公即位以后,修援立之功,对高、国世卿,皆加赐采邑。他以卢邑赐予高(亻奚)。高氏家族,继续秉持国政,与国氏家族俱为齐国重臣。齐桓公在众臣的辅佐下,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春秋首霸。当时,鲁国因有庄公夫人(哀姜)与庆父(庄公弟)之乱,庄公死后,二人被杀,国绝无人,“旷年无君”。齐桓公派高俣到鲁国,执行“存鲁”之重大使命。《春秋》闵公二年(公元前 660年)载:“齐高子来盟”,即指高俣受齐桓公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世人称赞高(亻奚)“能深执忠臣之义,勉其君于霸”。《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647年)载,周襄王以齐相管仲有平戎扶周之功,欲”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谦谢曰:齐国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坚决辞让,只受下卿之礼。
《春秋》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载:“郑伯使其弟语来盟。”郑伯派人来齐寻盟,事如鲁隐公三年之盟于石门。鲁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71年),《春秋》载,鲁公“及齐高(亻奚)盟于防”,鲁庄公以国君身份,与齐国上卿(大夫)高(亻奚)订盟于防,
齐惠公卒时(公元前599年),高氏、国氏拥立惠公之子顷公(名无野)即位;恐崔杼(原来有宠于惠公)掌权不利于己,便驱逐崔,崔杼出走卫国。齐灵公时(公元前566年),齐国灭掉莱国,高厚与崔杼一起“定其田”(即划定其田产分配)。齐灵公因宠爱戎姬,更立太子牙,令高厚任牙之师傅。《春秋》鲁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载:“齐高无咎出奔莒”。《左传》记述其因:齐灵公听信妇人谗言,“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以卢叛。”这是高氏以卢邑为根据地,对齐君不明所表示的第一次抗议。齐侯任用崔杼为大夫,令庆克佐之,“帅师围卢”。不久国佐之师自外回来,也参与围卢,卢邑终于投降。
齐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高厚率师伐鲁国国都北边,后又退还。同年冬,鲁君会合十二国之师,进攻齐国。其中晋将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由此可见卢城之强固。次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去世,崔杼拥立前太子光为庄公,杀掉太子牙,又杀高厚,齐国因此大乱。齐景公元年(公元前547年),崔杼被灭族,庆封、庆舍先后专权,田氏与鲍氏、高氏、栾氏四家联兵击破庆氏。齐景公五年(公元前543年)九月,齐国公孙虿、公孙灶(二人皆高氏之族),“放其大夫高止于北燕”,据称是因为他“好以事自为功,且专”。高竖对此很不满,不久就又“以卢叛”,表示抗议。齐令闾邱婴“帅师围卢”。高竖提出条件说:“苟使高氏有后,请致邑”,即要求保存高氏的后嗣和宗庙祭祀,而后献城投降。得到允诺后,高竖终于将卢邑献出,出奔晋国;晋人建绵城以安置高竖家族。
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又有“高无丕出奔北燕”。可知高氏有一支就在燕地(可能即后之范阳)定居并传衍下来,成为其后兴起的卢氏的先祖。齐景公病重时(公元前490年),命国惠子、高昭子共同拥立荼为太子,而驱逐诸公子;景公死后,吕荼立,是为晏孺子。这时仍由高、国秉政,田乞伪装顺从而事奉高、国,背后却诽谤他们两家。不久,田乞、鲍牧与诸大夫调集武装,进入宫廷,且欲攻击高昭子。昭子闻讯,即与国惠子一起出兵救齐公(晏孺子)。兵败之后,田乞穷追,国惠子投奔莒国,高昭子遇害。田乞另立景公之子阳生,是为悼公。后田常弑悼公 (公元前481年)而立平公,自为齐相,专齐之政。直到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5年),田常的曾孙田和代齐而为诸侯,“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祠太公以下”(《风俗通义·六国》)。公元前379年康公卒,田氏代齐之后,吕氏绝社稷宗庙之祀,子孙因失国而离散。他们起先多在北方各地迁居,各以其先人所受封邑之名为氏,由姜姓高氏子孙更氏为卢,世代延续下来。
二、改姓和赐姓
西周时代,姜太公吕尚的子孙就有人取姓“卢蒲”,其后代把“蒲”字去掉,姓卢。
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桓公的后代有一支取“卢蒲”为姓的,后来改成姓卢;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北周之初祖籍河北范阳的雷姓人氏改为卢姓。据《魏唐书·卢祖尚传》所载,卢祖尚的祖先曾经改姓雷为卢。
隋代的章仇太翼,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杨广)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唐代有姓闾的人,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唐高宗曾经
岳姓家谱文献家乘谱牒:
1武忠王岳飞年谱:
宋崇宁二年癸未二月十五日王生。
宋重和元年戊戌王十六岁,娶夫人李氏,宣和元年己亥十七岁。
宋重和二年庚子十八岁。
宋重和三年辛丑十九岁。
宋重和四年壬寅二十岁,应真定抚募从军,父卒还汤阴。
宋重和五年癸卯二十一岁守制。
宋重和六年甲辰二十二岁保魏王家墅。
定军。
宋重和七年乙巳二十三岁。
宋靖康元年丙午二十四岁,见康王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宋靖康二年五月为建炎元年,丁未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康王即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宋建炎二年戊申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宋建炎三年已酉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宋建炎四年庚戌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宋绍兴元年辛亥二十九岁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宋绍兴二年壬子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宋绍兴三年癸丑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宋绍兴四年甲寅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宋绍兴五年乙卯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宋绍兴六年丙辰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宋绍兴七年丁巳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宋绍兴八年戊午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宋绍兴九年己未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宋绍兴十年庚申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宋绍兴十一年辛酉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十二月二十九日为秦桧所害。
</B>
2岳氏家谱:
</B>
之序
</B>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B>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中华结2009-05-07 09:36家谱文献:1武忠王岳飞年谱:
北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3月24日),农历2月15日生。
北宋重和元年(辽乾统十六年,金太祖完颜旻天辅二年,公元1118年),十六岁,娶夫人李氏。
北宋重和二年(宋宣和元年,辽乾统十七年,金天辅三年,公元1119年),十七岁。
北宋宣和二年(辽乾统十八年,金天辅四年,公元1120年),十八岁。
北宋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十九岁,应真定抚募从军,后父卒,返还汤阴。
北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二十岁守制。
北宋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元年,公元1123年),二十一岁,率军保护魏王家墅。
北宋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二十二岁。
北宋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二十三岁,宋、金联手灭辽国。
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二十四岁,见康王赵构于相州,补承信郎,转秉义郎,隶宗。
留守。
北宋靖康二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十五岁,历转武翼郎。金灭北宋,康王即南宋帝位于南京,上书忤汪黄夺官,诣张招抚充中军统领,借补武经郎,从王彦渡河,独进兵至太行山,复归宗留守,为统制。
南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二十六岁,从闾勍护陵寝,隶杜充,以奇功转武功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二十七岁,累迁武德大夫,英州刺史,杜充还建康与俱归,独领所部驻广德境中。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二十八岁,屯宜兴,赴建康,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州镇抚使。
南宋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二十九讨李成,江淮平,加神武副军统制,留洪州授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
南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三十岁,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讨曹成,岭表悉平,授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
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三十一岁,平虏吉诸郡盗,授镇南军承宣使,充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三十二岁,兼荆南制置使,复襄汉六郡,移屯鄂州行营,因除清远军节度使,兼湖北制置使,封武昌县开国子监,解卢州围。
南宋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三十三岁,入觐,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进封武昌郡候,升都统制平扬公加检校少保,公还军鄂州,除荆湖襄阳路招讨使。
南宋绍兴六年(金熙宗完颜亶沿用金天会十四年,公元1136年),三十四岁,入觐,移军襄阳以图中原,改武胜定国军节度使,除宣抚副使,居母忧,抚榇葬庐山,起,复宣抚湖北京西,节制河北路,复西京州县。
南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三十五岁,入觐,拜太尉,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扈,从幸建康,奏乞解兵柄,终丧服归庐母墓,侧诏还职,以舟师驻江州。
南宋绍兴八年(金天会十六年,公元1138年),三十六岁,还鄂州,赴行宫见皇太子。
南宋绍兴九年(金天会十七年,公元1139年),三十七岁,授开封府。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会十八年,公元1140年),三十八岁,授少保,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收复河南郡县,分遣将佐,并复西京河北诸州,进军朱仙镇,葺治诸陵寝,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师。
南宋绍兴十一年(金天会十九年,公元1141年),三十九岁,除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农历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被赵构、秦桧、张俊、万候卨等合伙害死。
2四川忠县岳飞之子岳震后裔:
岳必见,字念四,据汤阴《岳瓜庙志·大城县世系》记载:岳必见,又名岳珍,为岳飞之孙,岳震四子。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宋理宗皇帝赵昀追封岳飞之三代及部下六将时封他为迪功郎。长子岳必见,封为承直郎,次子岳觉,封为迪功郎。
岳必见之子岳遒生三子:长子岳之远,清顺治年间三原县岳映斗,号朋海,为岳之远后裔,官翰林院学士。三子岳之化,未仕,隐居麻城。二子岳之正,宋理宗时贡士,授官四川蓬州判官,升南江知县,在任九年,元兵起不能归,留居南江,为南江县岳氏始祖。
后传到十九世孙岳贞,字石齐,封朝议大夫,生八子: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学士,五子岳纶,字仲方,号山公,科举人。六子岳兆元、七子岳维、八子岳经,均为国学。
清顺治年间,二十世孙岳伯岱、岳伯聚兄弟,迁居川东地区忠县白石乡,现散居忠县两河、三江、里仁、高洞、倒关、凌云等四十五个乡,占全县的一大半数乡均有岳震后裔约三千人。
还有散居在邻近的石柱乡的,也有二千余人,均为岳震后裔。四川忠县八德乡党委书记岳宁汉为岳飞二十八世孙,现年五十一岁,家居忠县倒关乡柳塘村七组。
3家谱:
江苏宜兴唐门岳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始修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清)岳肇鹏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全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南汤阴宋岳忠武穆王世谱一卷,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注:卷端作《岳氏世谱》。
湖乡资沩岳氏族谱,(清)岳青炳修,岳最杰纂,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四卷,首一卷,附庆馀录一卷,(清)岳鸿逵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嘉禾岳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金陀祠事录八卷,(清)岳鸿逵等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岳氏家谱二卷,首一卷,(清)岳喜德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湖北广济岳氏宗谱十四卷,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忠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文物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曲阿培棠岳氏宗谱二十八卷,首四卷,首修于明朝末期,(民国)岳信渭主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丹阳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岳氏宗谱三卷,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阁乡塘边贾里村。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1年十九世孙岳祥生、二十二世孙岳启俊等续修,铅印本,分统谱和族谱。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郑州市档案馆。
岳氏族系大典,(现代)岳占州主编,正在征集编纂中。原稿汇集地在河南省登封市岳窑村岳飞第三十二代传人岳占州处,地址在河南省登封市嵩阳商场东一街6号,电邮为:[url=mailto:yueshiyijiaren@126com]yueshiyijiaren@126com[/url]。
4家谱简介:
序:
考诸人文蔚起之家,必钟山灵之气,福寿绵延之族,端赖德教之光,文武栋梁之才,须俱天赋之资,今昔昭然,历历不爽是以天道无亲,惟善是辅,积德者流自长,实至者名必归,成功者望自高,得人者事竟成,即能光于前,复克裕于后者,斯人不多得焉。
盖闻,树高千丈不离其本,水流万里不离其源,水源远者其流自长,树根深者其叶自茂,积德厚者子孙必昌,乡邻和者其品自高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尽慎终追远,追远溯始尤以设谱为最佳。
家谱之设,原以追溯本源,明晰宗支,有谱牒以论世知人,分亲疏,识支脉,辨善恶,明是非,晓功过,详得失,承其美志景仰,增梓里之辉,补史乘之阙,赢合族愿,博得孝心,非独缨簪科甲之盛,赖以昭垂于来兹,而列祖列宗之积累,无不发潜德幽光于奕叶者,亦与之琨耀人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无以考治世,家无谱则无以方兴家此风化之所关,人伦之所系也,族之有谱所以收族,收族则敦宗,敦宗则敬祖,敬祖则木本水源之恩与世俱长,与日增辉,然子孙缉缉,瓜瓞绵绵之志由然不能已者,虽济济门子,遥遥荜胄受宗族高祖矩镬,而昧昭穆之次序,实属甚憾,省世有言曰,培其根者枝必茂,善其源者流自长,所以人之有祖宗,若树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古往今来,凡国臣人子,无一不追溯其始,但沧桑变迁,今昔殊致,谈何容易,虽先祖德泽广隆功显国史,而留传史料寥若星辰,其珍贵章节,渺难再得,仅此数年之积,心血之晶,分条缕析,汇集成谱,可崇祀典慰先灵,倡功德,兴家业,以启昭彰后世。
后嗣名讳:
承祖宗之教诲,遁五行之推理,经族中之研讨,因姓选字,从其本意,寓意,广意,引伸意占辈,以辈份定位,今将岳氏门中世系名讳开列于后,以启世代遵从:“山川鸣锺培树奇含颖信怀鼎甲志鑫煜珍卓启宏寰宝兆春晓焕广宇“
四川南部马鞍山敬氏族簿,(现代)敬国询等修订,2000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南部县马鞍山。该谱记载:敬氏原系出皇帝之裔,春秋时卫通授业于述圣,子思子得闻圣学,西汉间敬参以忠直著阅数十传。
四川省蓬溪县姜家湾惊现三百年敬氏家谱,清楚地记录了敬家的繁衍变化,能看出敬氏家族来历,是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川”落户蓬溪,原藉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在家谱图上清楚地记载了取名须“皆名正言顺,昭穆有秩序”,记载了戒规五条。敬氏家族修家谱都是依据这张家谱图,现在正在完善第三版永春宗谱。据悉,敬氏家谱是该县资料比较齐全,历史比较久远的家谱,可与文井的岳氏家谱相媲美,极具文化价值。
苟氏合族家谱现身陕西省商洛市,详细记载了从明末到民国三十二年间的苟氏家族繁衍情况。该家谱也为“苟”姓改“敬”姓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该家谱共有五卷,分别是卷首、卷一到卷四。卷首是记载苟氏家族分支表,苟氏家族家谱排行字解,排行字解根据“四书”、“五经”上的典故文章解释中的褒义进行排行取名,共编了四十辈,详细记载了各分支分户繁衍情况。目前,商洛苟氏家族沿用该排行已经到了第十六~十八辈。该家谱是在民国三十二年,由十位苟氏家族人员经过多方走访,参与校正,花费七八个月时间一次性编辑而成。记载了从明末清初到民国三十二年间,苟氏家族从山西迁往商洛以后,家族的繁衍情况。商洛的“苟”姓居民大多居住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和山阳县户垣镇竹洼等村。从2005年开始,苟氏家族后人根据“苟氏家谱”和《商州史志》的记载,经过考证,认定目前商州的苟氏家族和明代从山西移民至商州苟氏家族同出一脉。以此推断,苟氏家庭祖上原本姓“敬”,由于历史等原因改姓。目前,在公安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商洛“苟”姓成功改“敬”姓的居民已经达到六百多个。苟氏家谱修撰者说,他们也将把这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史实载入其家谱。
1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
河南省十佳县:
1新密市:新密是全国26个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35个扩权扩能重点县(市)、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2016年12月,新密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巩义市:巩义是郑州-巩义-洛阳工业走廊的核心城市之一。
3新郑市: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隶属省会郑州。
4荥阳市:荥阳是象棋之乡,郑祖籍,阀门之乡,工程机械之乡。
登封市: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中国登封s武术之乡。
6禹州市:禹州市作为中国第一都城,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而闻名,被誉为夏日之都,杜军资本和医药之都。禹州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位居中国百强。
7长葛市:长葛境内的历史遗迹有东魏荆石军碑、石鼓遗址、长葛古城、苗壮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白居易墓和寺庙等。2016年12月,长葛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8济源市:济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工艺品天坛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9林州:林州是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10灵宝市:灵宝市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依黄河。它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和发源地之一。灵宝市被称为黄金城,苹果之乡,道教之源和旅游胜地。
2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前十
长葛佛尔湖小镇是你不错的选择。那边有美丽的福尔湖和四个美丽的公园。环境很美!适合拍照!
3长葛市景点大全
庐山、葛仙岭池、田歌生态园、佛尔岗水库等著名景点
4长葛市有哪些旅游景点
庐山、葛仙岭池、田歌生态园、佛尔岗水库等著名景点
5长葛市有名的景区
回答,名字来源于:
传说黄帝为了富民强国,打败炎帝,到崆峒山拜访广程子s快乐视角。在光的指引下,黄帝诚心在东海之滨寻风,在北楚云梦邀李牧。封风后为相,牧为将军。在将军们的协助下,黄帝打败了炎帝。熊国的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从此以黄帝的封建封地命名。
石祖山,原名聚慈山,是中岳嵩山遗迹,位于河南禹州、新郑、新密、长葛一带。作为熊s家在古代,有古老的奇怪的岩画,壮观的城堡和神秘的石棺墓在巨慈山发现。公元755-79000年,黄帝曾登此山:黄帝登巨祠,访大尉,受命驱于项之野。七位圣人都很着迷,什么也没问。
石祖山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5公里的辛店镇。也被称为风后峰。据说这座山峰是以黄帝风后的封建封地。
石祖山景区地理坐标3421北纬11332东经,东西长2km,南北宽15km,面积3km2,海拔793m,相对高度540m。面积约12平方公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黄帝的文化遗迹遍布山野。2000年7月,河南省人民美国政府宣布轩辕庙和山顶上的其他景点为pro
2旅游方面,有佛尔岗水库、葛天园、古蛇柏、天宝宫、铁佛寺等。当然不是什么著名景点,就是当地人偶尔会去看看。
3住房方面,房价不高。四线小城市房价没有上涨空间。质量尚可的楼盘有几个,建业和玉龙的部分板块还可以。价格也不贵。
4什么发展前景如何?我认为这座城市仍然充满活力。长葛人能力更强,对机会更敏感。具体要看你从事什么行业。据我所知,很多行业好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就冲进去了,他们之间没有协同规划,很快就把行业扼杀了。
6长葛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石头有个田坝宫!可以去山廓爬山!市区还有一个公园!海子里有个水库,可以钓鱼!
7河南长葛市旅游景点排名第一
长葛是与神农齐名的葛的故乡s和傅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和许多名胜古迹。现有中泰遗址、葛仙岭池、史官纪念碑、古佘柏群等景点可供游览。立体声剧院,文化中心,体育馆,人们s公园、文华园等娱乐场所设施齐全,服务优良。每天都有专门的旅游线路通往三国遗址、龙亭、索国寺、包公寺、少林寺、白马寺、龙门石窟、邙山黄河旅游区、石人风景区、鸡公山风景区、神仙洞等中原名胜,供中外客商参观。长葛市的旅游景点有裴李岗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珠穆朗玛峰、古蛇柏、葛天音乐园、佛尔岗(铁佛寺)水寨、中州人文纪念园、黄河集团工业旅游示范点、陈诚生态园、中友园、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白居易墓等。
8长葛市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中原汽车主题公园是河南省长葛市北部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占地500亩。2015年,大森机电杯越野赛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赛车爱好者都前来参观或观看。当天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停车场爆满。从公园门口一直停到金水河路,形成了长约3km的壮观景象。越野赛分为摩托车赛和汽车赛,百万豪车到处走的场景是一个传说。石鼓遗址在河南省长葛市石鼓镇老石鼓村东南05公里的平台上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即石鼓遗址。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又一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遗址包含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古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7400年。该遗址占地约40000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处文物,屋基、土坑、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已清理完毕。在2006年,它被认为是中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大铁佛寺中原大铁佛寺位于长葛以北9公里,官厅乡官厅村,西邻京广铁路,东与佛尔岗水库相连。在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魏都许昌,交通十分便利。中原大铁佛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盛于宋代,盛于明清。它与登封的王大法庙一脉相承,被称为龙凤龟的精神家园。2002年10月,市委统战部、宗教局、官厅乡政府共同投资20多万元,开挖了寺庙前50米的引水工程。一是补贴龙潭水建设卧龙景区,二是与佛尔岗水库景区相连,与佛尔岗旅游开发融为一体,为长葛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十二连城与凤凰十二连城与凤凰城位于金鱼河北岸,城东北5公里处,十二城沿土丘而建。十余里之情不尽,今称十二连城。有产台北鱼的河南故宫,对面是十二连城,附近是凤凰台。东丽官厅乡孟寨村有一座古城,汉代有西凤凰城之称。它是春秋时期长葛邑的旧址。今县城东北13公里,羌州乡和尚洋村东南凤岗上,有凤凰城,即东凤凰城。佛冈水库佛冈水库充分发挥平原中型水库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史记》积极参与编制。就是加固堤坝和防洪闸,提高防洪标准。二是水库要园林化,绿化美化水利工程占地300多亩。三是利用水资源,增加游船。四是开发周边古迹,先后建设完善了铁佛寺、荆渡口遗址、古蛇柏等人文景观。基本形成了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特色。据统计,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丰富的渔业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钓鱼爱好者和游客,成为当地旅游新热点之一。
:9长葛市游玩景点
1石鼓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鼓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老石鼓村东南05km的平台上。距今约4500~7400年。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又一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它于1972年被发现,从1978年到1980年被挖掘了四次。网站封面
该遗址的宗族墓地为单竖孔土坑墓,葬式以直立为主。据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7000年,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石鼓遗址是河南省发掘最早的遗址,证明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发现了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许多房屋、灰坑、墓葬和丰富的遗迹,可以为研究这两种文化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性质、体质人类学和生态环境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2006年5月,石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杨寨火神庙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杨寨火神庙:位于长社路街道办事处杨寨社区。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年),杨寨的村民和商人在村南修建了一座火神庙,祈求火神保佑。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硬山建筑,面积18平方米,寺庙用地2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分给贫苦农民耕种。现在这座寺庙保存完好。殿周围建有房屋,左右山墙下立有四块石碑:第一块是重修火神庙的碑,刊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为重修金妆火帝像,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夏刻制;为重修火皇真君殿,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夏刻成。为火神庙买地碑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石碑都完好无损。火神庙门框石柱上的对联如下:作为一名消防官员,功勋闪耀千古;身在皇宫,荣耀给你一片天地。2010年6月,长葛市人民宣布杨寨火庙长葛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3岳氏萧中寺是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岳萧中祠:位于长社路街道办事处洋中社区,是为纪念民族英雄、著名抗金战士岳飞而建的祠堂。据报道,岳飞他的第八个孙子定居在岳家庄(现在的扬中和东岳庄),并蓬勃发展,延伸到西岳庄、杨寨、岳楼、大路张、坡岳、牛庄、槐树陈和刘悦庄等村庄。纪念岳飞的祖先,岳夏侯_后人捐资建岳明末清初的忠孝寺,三面灰瓦,朝南。祠堂里有一个供奉费祖的牌位,两边的对联是:我要恢复直隶黄龙府二君,朱仙镇百代战,横向认可为对国家的忠诚。祠堂内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岳家姓氏图,记载岳家起源,时间不详;伊通家谱碑,上面记载岳飞生平事迹及后代迁徙到此地繁衍生息,刻于清代同治七年。院内有一块石碑,长葛县祖碑,刻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十月初一。2010年6月,长葛市人民政府宣布岳氏萧中寺为古迹。被长葛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年久失修,自然破坏严重。2012年,当地岳家后人捐资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祠堂正中有一幅岳飞画像,两边的对联是:献身国家,忠于历史,而横向审批是:还我河山。祠堂院内有10座功德碑,记录重建祠堂的捐助者。
4毛泽东考察村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经典的红色旅游景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八一七社区。1958年8月7日,毛主席视察总寨(今八七)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1968年,总寨村更名为八月七日许昌行署批准的村庄。同年,在毛主席下车步行的八旗村,建立了一座毛泽东考察村在村子东边的玉米试验田里建了一座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走过的路被县政府命名为视察路。1995年,在八旗村,一座35米高的毛主席挥手像在村里竖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毛主席视察景观,包括纪念堂、纪念馆和伟人像。2012年,八七社区投资300多万元对毛主席纪念馆。展览馆展示了毛主席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以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视察长葛市的场景和路线图s-国务院副总理美国和秘书长s-考察了总寨村的和文字;新建毛主席视察纪念广场15万平方米。2004年,它连续被认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长葛市和许昌市。2009年,许昌市人民美国政府宣布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宣布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中州人文纪念公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中州人文纪念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中州人文纪念园是以帝王陵墓和皇帝的风格的尊重,吸收了故宫建筑的精华,博采众长,展现了它的宏伟。
宏伟的牌坊矗立在西边,迎春紫气东来,24只古朴典雅的青石巨兽蹲伏在两边,组成一条250米长的神道。宏伟的山门为纪念园增添了无限风光,服务楼在山门左侧,为顾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大门右侧是纪念楼,为顾客提供祭祖的大厅。纪念平台建在中轴线的左右两侧。
葛塔陵位于祭祖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祭坛。祭坛周围有数百尊祖先雕像,祠堂呈拱形。祠堂后,巍峨的社稷台矗立在中轴线中央。社稷台周围雕有数十尊中原名人雕像,彰显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整个建筑围绕中轴线对称,由前向后上升,雄伟庄严。陵墓是集建筑、雕塑、园林于一体,集祭祀、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6禅净寺造像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南北朝时期的长葛市禅寺雕像碑(又称尊师纪念碑)已有1473年的历史。碑文承袭魏体之精华,开之先河,被书法界公认为魏北的一件杰作,是一件现成的产品除了龙门二十品。1973年,这款平板电脑受邀在日本展出,从此名扬天下。
在长葛城东老城西北两公里处,有一片茂密高大的柏树群,共有23棵柏树,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柏寒。这里曾是清末民国杀人的刑场,但却是最早的祭祀祭坛,相传是葛传下来祭祀天地的。
7祭天平台
古时候,每年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搭建一个高高的平台,上面放着野果和宰杀的牛羊,葛石天带领大家饮酒歌舞,以示对天地的感恩。葛部落的祭祀活动一年比一年大,庄稼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后代
长葛市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叫葛的家乡。因紫荆花和野葛花盛开,故名紫荆山。因山在嵩山之西,故俗称西山;由于它的圆顶,头在南,尾在北,它的形状像一只乌龟s背,山顶布满红黄相间的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所以又叫金龟山。紫荆山脚下是传说中的古帝葛的出生地。紫荆山东侧大沟的悬崖上有个葛母洞,葬着葛和他的母亲。它在民间又被称为葛石天陵。
据传说,古时候葛石天家族就住在这里。葛石天出生后,就在下面的山上玩耍。葛长大后,带领族人向和歌河两岸下游迁移。在靠近南方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处天然的温泉水,于是他们首先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居住区,供氏族沐浴和玩耍。这个地方位于水磨河西侧的幸福湖(原名暖泉湖)。
“盖闻,木有本,水有源,人为一脉所传,孰不欲笃其亲爱哉,乃代远族繁,播迁无定,即亲之爱之,而本源有不能尽悉者,良以家乘不修故也。吾祖以宋忠武王(岳飞)为始,自南渡后子孙流寓,后籍不一,遂蕃衍半天下。余世居获加,闻自明初由汤阴而洪桐,又由洪桐而始迁居焉,数百年来未知一本九族之宜,不惟不能笃其亲爱,抑且昧溯本源,言念及此,不觉默然神伤者矣。”
草草几言,表达了岳氏后族,对祖先的无限怀念,和对岳族“代远族繁,播迁无定”,“后籍不一”的无限感慨的心情,以及决心撰修岳氏族谱的迫切愿望。
《岳氏族谱》始撰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本馆现藏《岳氏族谱》,为公元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建年节印制,十九世孙祥生,二十二世孙启俊等序修。分为统谱和族谱,四号宋体字,十六开本筒子页印订,约九十四万字。
该族谱以宋代忠武王(岳飞)为始祖,‘‘今之岳氏人称己称,皆称忠武王第几世孙,即以忠武王为首称,不得不列之于始矣,况播迁以后,又为以南渡之为宗,当以忠武王为第一世,五候为第二世,相续绵绵,百世不易。’’
《岳氏族谱》记载了岳氏家族宗亲世系分布,各世系先人死后墓葬地理位置及康熙二十五、四十九年、乾隆三十年、嘉庆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绪十三、三十三年历次修谱序,族谱小引,岳姓世系图引,家谱条例,修谱人名等,迄今为止历经十余次撰修。该谱现藏于辉县市档案馆。 族谱介绍
岳霆系岳飞第五个儿子, 字应时, 号君锡。岳氏阜阳世系,系岳飞第五子岳霆之后裔。霆公住黄梅,下传岳璠—(君见)—运—
卢姓家谱中有“长,世,泽,荣,的一支,除了以上的几个还有哪些?
本文2023-11-28 06:43: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