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关于明朝皇姓家谱的问题,为什么中央皇族后裔与藩王后裔第二个字不同,若好必有重赏。
皇族名字是按“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排下来的,宗室后代就不同了,每一支有每一支的字。
朱元璋采用了传统的辈份命名法,预先给太子和分封的诸王各支派都选取了二十个有美好含义的字做为辈份用字,一辈用一字,做为子孙名字两字的前一字。
后来成为帝系的燕王一派,所取的二十字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但是到明朝末年,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相继即位,只传到了第十个字“由”。晋王一支的二十字则是:“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宗室名字两字的后一字也有讲究。朱元璋的儿子是单名,名字中都带木字旁。为了避免宗室因庞大出现重名,朱元璋便同时规定,后一字必须带有五行偏旁,按火、土、金、水、木的顺序不断循环。按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和这个顺序是相符的。仍以明朝帝系为例,仁宗朱高炽是朱棣之子,“炽”字有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炽之子,火生土,“基”字便有土字旁。明朝各王府的宗室,也都和帝系一样,是按这个规则命名的。
请参考下面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有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皇太孙。并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座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皇叔、汉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杀他,然后自立为帝。左右都劝他整顿兵马以作防范。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依然轻身出发,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还没有派人设伏,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朱瞻基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架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当时的亲王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作卫),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安南问题也是宣德朝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永乐时期,由于安南国内部的争斗,使得安南国原来的统治者绝嗣,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贪官污吏的压榨,加之历史渊源,安南几乎没有断过兵燹,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问题日趋严重,朝廷军队不断在安南遭遇败绩,在这种情况下,宣宗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从长远来看,此举减轻了人民负担,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但宣宗朝的废后风波是他的一个错误,这将在英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总之,瑕不掩瑜,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他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这些称号对于宣宗皇帝来讲都并不夸张。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书画、促织。书法作品有《雪意歌》,绘画作品有《瓜鼠图轴》、《武侯高卧图》、《花下狸奴图》、《戏猿图》、《万年松图》等传世,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爱好促织,朱瞻基被后世称作“促织天子”。
大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症,病危之时命左右起草遗诏,由皇太子继位,所有军国大事均须禀告皇太后方能决定。不久病故于乾清宫。
回答者:呜呜呀呜呜 - 魔法师 四级 12-24 12:14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
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
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
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
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
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
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
)、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
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
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
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
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
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
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
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
,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
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
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
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如果不经过上述严格的甄别对照(尤其是要加上父祖辈一起考察),就有可能闹笑话。
比如,某市有位领导叫朱常渭。如果也把他理解为明朝皇室后裔,那么牛了:他和光宗
朱常洛是一辈,还是崇祯的叔叔辈。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一支的生育就有大问
题了,近600年才传10代……晚婚晚育的模范家族啊。
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很有趣,也在此讨论一下:
一、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没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这么说来,有明一代,始终是父子相生,祖孙相克。不知朱元璋以及他
的子孙们想到这点没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史书中好像缺乏记载,有人说他属“金”,应该不
可能,否则金克木,他还为什么要把儿子辈定为木呢?难道太子朱标真的是这样被朱元
璋克死的吗?其实,以五行为后代定名,古已有之。我们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
给自己的后代明明就是以五行为偏旁的,我猜测可能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连名
字都没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别人给他取的名字),所以发达之后竭力要掩
饰自己的贫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觉得把朱熹夫子拉过来当爷爷要风光一些,可能朱熹
的传人到朱元璋这一代正好是属“水”,否则就没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给儿子取
名以木开头。
三、清朝前期汉化不够,皇室命名没有什么规律,直到乾隆定了“永、绵、奕、载”四
字,道光又续“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续“焘、闿、增、祺”四字,算是定了
辈分字,但是第二个名字除了要求偏旁一样之外(如“载”字辈的光绪帝载湉与他的兄
弟载淳、载涛都是水字旁),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
具体的你可以在这个网站搜索:
http://clubitsohucom/r-qiwen-269851-0-1-0html
回答者:xc362582490 - 助理 三级 12-24 12:19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
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
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
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
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
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
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
)、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
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
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
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
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
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
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
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
,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
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
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
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如果不经过上述严格的甄别对照(尤其是要加上父祖辈一起考察),就有可能闹笑话。
比如,某市有位领导叫朱常渭。如果也把他理解为明朝皇室后裔,那么牛了:他和光宗
朱常洛是一辈,还是崇祯的叔叔辈。不过要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一支的生育就有大问
题了,近600年才传10代……晚婚晚育的模范家族啊。
最后还有几个小问题很有趣,也在此讨论一下:
一、朱元璋只想到了五行相生,没有想到五行相克,其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这么说来,有明一代,始终是父子相生,祖孙相克。不知朱元璋以及他
的子孙们想到这点没有?
二、朱元璋自己是五行中的哪一个?史书中好像缺乏记载,有人说他属“金”,应该不
可能,否则金克木,他还为什么要把儿子辈定为木呢?难道太子朱标真的是这样被朱元
璋克死的吗?其实,以五行为后代定名,古已有之。我们要注意的是南宋大儒朱熹,他
给自己的后代明明就是以五行为偏旁的,我猜测可能朱元璋因为出身低微,小时候连名
字都没有(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朱元璋是别人给他取的名字),所以发达之后竭力要掩
饰自己的贫寒出身,左思右想可能觉得把朱熹夫子拉过来当爷爷要风光一些,可能朱熹
的传人到朱元璋这一代正好是属“水”,否则就没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给儿子取
名以木开头。
三、清朝前期汉化不够,皇室命名没有什么规律,直到乾隆定了“永、绵、奕、载”四
字,道光又续“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续“焘、闿、增、祺”四字,算是定了
辈分字,但是第二个名字除了要求偏旁一样之外(如“载”字辈的光绪帝载湉与他的兄
弟载淳、载涛都是水字旁),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
明朝是一个传奇的朝代,开国皇帝是布衣出身,也在这个时代废除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又是反腐力度最大的国家,除了朱元璋以外,明成祖朱棣的功绩也很杰出,所以实际上这个时代是辉煌荣耀的,但其实明代也有过荒诞的事情,就比如在这个时期发生的皇家人口大爆炸。
在1492年,山西的一个巡抚向明孝宗报道称,在山西居住的庆成王朱钟镒就生了94个儿女,而且他也有很多孩子已经成婚,孙子辈的人数也已经163人了,这个数字令人感到惊讶,毕竟一个人家居然会有百个子孙,实在是太难以置信。
而庆成王他还有曾孙,三代子孙总共加在一起有七百多人,算上府中的妻妾,能说的上是皇家人口的竟然有一千多人,他本来不仅是妻妾成群,更是子孙满堂,因为家里的人实在太多,根本就记不住谁是谁,每次开家庭聚会的时候,还要依次自我介绍才行,"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
过了十几年以后,连庆成王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了,他还向当时在位的明武宗求助,希望朝廷可以来帮自己登记查报一下,但是他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个例,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洪武年间时,山西只有一个晋王,可一百多年以后,这里的皇族后代就有1851位了,这还是封了爵位的,也有没有爵位的没算进去。
朱元璋开国时,自己有26个儿子,最终孕育了后代的有23个,仅仅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变迁,登记在册的皇族后代人数就飙升到了一万多人,又过了五十多年,已经涨到了八万多人,但这些数字仅仅是高等贵族子孙的,还有很多底层皇族后裔,到明朝末年,已经有百万了。
按照现在的专家学者推算来看,当时明朝皇族后裔人数的增长速度,比当时整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还要快10倍,而明代之所以会发生这样人口大爆炸的事情,其实是因为当时的政策影响,亲王孩子越多,福利待遇就越好,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历朝历代,必然养不起这么多人,但是明朝时却可以。
朱元璋是一个极其疼惜爱护自己后代的人,当时为了反腐反贪,他给官员们的俸禄都极低,甚至都无法养家糊口,但是给当上亲王的俸禄却是一个高级官员工资的十几倍,偏心非常严重,而且朱元璋还规定皇族后裔不用工作,只需要在家继承家产就好,所有消费都公费报销。
后来朱棣造反上位,因为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才坐上皇帝的位置,所以他对这些藩王管控的非常严厉,平时不许随便出门,想出去游玩要提前申请,而且皇帝还要派人跟着,藩王之间更加是不允许相互联系,见面都不可以。
所以藩王们在府中待多了也很无聊,他们很多事情都不可以做,于是就只能生孩子,因为多一个孩子就能多拿一份钱,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因为想要孩子才生的,只是想要钱而已,因为好处多多,他们自然就一门心思多生几个,反正自己不用出钱养,还能拿钱花。
不过多么雄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家财政负担已经因为要养孩子而承重不堪,哪怕是把所有钱都拿出来,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当时的明朝国库亏空,国家没有钱,百姓的日子也过的很惨,民不聊生,军队供给也跟不上,而藩王还在不断要钱,朝廷为了满足他们开始压榨百姓,因为藩王有很多地,他们最终俨然变成了当地的恶势力。此时的明朝已经面目全非,这种人口大爆炸,明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灭亡后,大批皇室后裔都四处逃散,而随后被扶植起来的皇帝呢,跟朱姓沾了点血缘关系,并非真正的皇室子孙。皇帝为了政权巩固,不惜对散落在民间各地的皇室子孙痛下杀手。为此,很多后裔不得不迁移至更加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躲避灾祸。所以,历史王朝中,明朝时期的皇室后裔属于历代中散落地方最广的宗亲,在各个地方都可能出现。
而在山西某处,曾有一位王姓的老人,说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在明朝灭亡时,他为了躲避清政府的剿杀,更是为了躲避纷飞战火,不得不逃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将自己的姓改为村子中的第一大姓,从此低调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原本,他们已经隐藏了四百多年,本不愿将身份大公于世,但因为一件事,平静被打破了。
一次,他家里遭小偷洗劫,丢失了一样贵重的古董,不得不向警方报案。当这事一传出,村里人都说他在骗人。村里人一致认为,一个普通家庭,哪会有什么贵重古董呢?而老人的邻居更是不相信,自认对其知根知底,连老人的房都是危房,怎么可能还有值钱东西。老人有苦说不出,只求警方继续调查。警方也为此开始展开深入调查,顺藤摸瓜,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这一家人竟都是明朝皇室的后裔。
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还在家中拿出族谱和牌位以示众人,最终大家再不相信,看到证据,也就只能相信了。
不仅如此,王老人家还有一个龙头木雕,无奈在此次被洗劫后,木雕被小偷给偷走了,令人惋惜。
如今,所有姓朱的人跟明朝的皇族同姓,其中部分是其后裔。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姓氏源流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迁徙传播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郡望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明朝的后裔还存在。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据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火+齐),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抹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如,下落不明,一直成了历史疑案。
为了躲避满清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自号雪个,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取法号“(大下面加罗)和尚”。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
《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王朱常(氵+芳),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火+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火+广)、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火+喜)、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氵+柬)。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满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王朝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等郡县。这部分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传递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七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1693年被清王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了。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但没有哪一个政权像满清王朝一样,因为自己是异族入侵,做贼心虚,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宗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公元1662--1722年),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葬的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满族)。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关于朱元璋家族后代的问题,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成为朱氏宗族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朱氏家族逐渐壮大,并产生了不少的分支。虽然朱元璋的后代中没有一个是他亲生的孩子,但是通过收养和改姓等方式,朱氏家族在明朝期间得以延续下来。
在明朝灭亡后,由于清朝的统治,朱氏家族逐渐式微,但仍有一些朱氏后代存在于世。目前,朱氏家族的后代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但数量已经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并未保持着显赫的社会地位。
至于朱元璋是否算得上是明君的问题,这是历史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推翻元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一些人认为是明朝的缔造者和卓越的统治者。但也有人批评他的残酷手段和极端压制士人阶层等问题。总之,对于朱元璋是否算得上是明君,不同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会有不同的看法。
问一个关于明朝皇姓家谱的问题,为什么中央皇族后裔与藩王后裔第二个字不同,若好必有重赏。
本文2023-11-28 06:42: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0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