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家谱字辈查询
孙氏家谱字辈
山东般阳(般阳: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旧称)孙氏:古般阳孙家大庄,现为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十五世至二十六世辈份用字为覃、惟 、凝、即、肇、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部分字辈已用国标简化字。
如:肇字辈也用“兆”字,启字辈也用“启”字,豊字辈也用“丰”字,寕字辈也用“宁”字,书字辈也用“书”字,义字辈也用“义”字。般阳孙氏家谱行辈用字,十世前行辈用字较乱,从十一世敬遵前谱,行辈用字如下:
允 聿 洵 爰 覃 惟 凝 即 肇 启 豊 寕 崇 振 方 成
令 绪 延 绍 代 遇 文 明 诗 书礼 义 仁 德 昌 宏
山东颜山(颜山: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旧称)孙氏(相府孙):颜山孙氏(相府孙)自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居颜神镇(今博山区),已历六百余年。六世祖讳延寿(孙延寿),让产还金,里人推重。更以琉璃为业,实开博山陶琉文化之先河。
九世祖讳廷铨(孙廷铨),贞亮清谨,老成谋国,翊赞两朝。历官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康熙元年拜内秘书院大学士。虽权重望崇,然始终以清白著闻,有“一代帝师”之誉,民间多尊称“孙国老”。实为颜山孙氏家族之荣光。
颜山孙氏后裔始终恪守先人家法,孝悌力田,守份读书。无不为祖先撰谱时寄厚望于后世,以期重振家声而感怀。赖祖先之德,后裔今已枝繁叶茂,人口众多。颜山孙氏自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凡三序家谱。
扩展资料:
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
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孙姓家谱
1、山东临沭县孙氏字辈:一支:朝会加成运钦二支:佰朝开宝克(成)希尧舜禹。
2、山东邹城望云孙氏字辈:“人生祖为史乘德羽善计兴玉宝克勇光大先世业”。
3、山东惠民孙氏:堂号:裕後堂;字辈:“崇克希家有,应允永可守,所以维由道,遵之方长久”。
4、山东莱西孙氏:十六世为德、章字辈,十七世为宝、锡、希字辈,十八世为文字辈。
5、山东莒县孙氏字辈:始祖孙桂,洪武年间自山西迁至龙口,后迁到莒县果庄乡孙家庄村,有家谱现存,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辈,自十八世排辈取字为“玉(东、年、先)瑞(士)兆(作,策)彦(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
6、山东即墨孙氏字辈:堂号:诒谋堂;自十八世起依次辈份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启玉,清兆日同”。
7、山东即墨东夼孙氏字辈:“咸晋,立业(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绍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
8、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孙氏起源:
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
得姓始祖:孙书。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以上内容参考 -孙姓家谱
1、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2、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20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名第12位。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天下无二孙,很多人都这么讲,好像天下姓孙的同出一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据历史考证,目前孙氏后裔来源于山西洪桐,孙氏老祖宗和其他姓氏的老祖宗在朱元璋同志的暴行强制下,无奈的离开赖以生存无数年的土地,来到被血洗的山东、河南等地落叶扎根。
到今天为止,仍然有老人回忆远祖,感慨着对族里后人说,咱们来自一颗老槐树之下。(别的姓氏也是这样,至少刘、齐两姓的老祖宗也来自大槐树下)
可以说,明初的时候,各个姓氏都比较纯粹,没有乱七八糟的旁支杂叶。然而随着朝代变迁,一部分孙氏后裔把族谱散失了,还有许多旁姓眼看孙氏甚有权威,便改了自己的原姓,希望自己也混入孙氏家族,享受孙氏家族的待遇。不过孙氏老祖宗们很可能对那些改姓混进来的人进行过抵制与约束,首先得一条便是不能按照正宗孙氏的族谱续辈。
因此,许多姓孙的往往续不了几辈就在于此。
其实,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家族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遭遇如何惨迫,不可能把一个历史久远的家族完全抹掉。毕竟历史上没有屠杀过孙氏,倒是李氏王氏赵氏等被杀了不少。
所以,没有完整族谱的,除了老祖宗糊涂把族谱忘了,就是那些半路改姓为孙的。
孙氏正宗的辈分应为十二辈,对应一年的月份。过完十二个月就是一年,对于孙氏家族来说,过完十二个辈分则为一世。然后再从头开始接续,循循环环,永远传下去。(现在的孙氏历史为第十七世,我是十七世第五代),如果一世按一百年计算,孙氏家族的历史应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也不是很准,因古代人的寿命比现在短。
孙氏的辈分是这样排序的:
1、谭 2、维 3、迎 4、吉
5、兆 6、启 7、凤 8、宁
9、永 10、正 11、方 12、成
孙姓来源
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
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
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即楚国名臣——孙叔敖。
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
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
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
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孙卿子”。
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
夏侯婴(?-公元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
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
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赐姓为孙,因而改姓。
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且官位显。
另外,有因政治避难而改姓孙氏。今山东《郓城县志》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
孙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族的又一庞大来源。
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
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
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
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
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
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
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任头等护卫。
在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颇族的祖先,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
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就是傣族人。
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
------------------------------------------------------
孙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
姬姓孙氏在秦汉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播迁于河南省境,江苏一带的主要来源。
秦汉之际,已有孙姓不断在山西、浙江繁衍,一带的孙氏也已形成当地望族。他们都出自孙武之后。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
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寻找安身之地。
孙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省和县)。
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
1、四川孙氏: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
2、广西孙氏:
广西孙氏多尊宋代的孙沔为先祖,孙沔,遂成广西大姓之一。
3、上海孙氏
《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明代有孙元化家族。
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藏书万卷。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
4、山西孙氏
《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县)被尊为迁代始祖。
5、海南岛孙氏
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
《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
移居台湾的孙氏
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
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谋生,人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
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人孙和定居淡水;安溪人孙神福移居台中梧栖。
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以基隆为最多,有307户,台南次之,为 302户,其他依次为台北227户、台中 198户、高雄126户、阳明山69户。
移居海外的孙氏
东渡日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就开始移居日本。视日本无异第二之母邦”。
北上朝鲜: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时,殷王族箕子就率众5000去朝鲜,到朝鲜开拓基业。
移居东南亚: 中国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上溯至千年以前,以上。
移居欧洲: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尚不过百年,但侨居欧洲的已达一百余万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美洲: 我国明清之际,已有一些中国商人、工匠、水手、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孙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二、迁徙分布
孙姓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濮阳一带,始祖是惠孙。这一支与后来发源于山东出自妫姓的孙氏,构成了孙氏家族中较大的两支。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孙姓分支更趋繁多,使今人很难理清各支派的源流。孙氏最早的出自姬姓的一支,在秦灭以前的几百年间主要是繁衍于河南省境。其后主要繁衍于今东南沿海地区。出自妫姓起源于齐国的孙氏,主要集中繁衍于山东省境,后因齐国内乱,其子孙便首次南迁于江苏、浙江一带。秦汉时,山西太原一带的孙姓繁衍最为繁荣,形成了孙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常年战乱,孙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起大举南迁。南迁的结果,使孙氏的分布更为广泛,分布于浙江富阳、山西太原、湖北汉阳、陕西汉中、山东清河、河南洛阳等诸多地方。
三、历史名人
孙 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
《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 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 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
尊为药王。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 著有
《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
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
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
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
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1、源于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
4、源于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扩展资料
孙姓名人
1、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2、孙阳
孙阳是春秋中期伯乐。伯乐,原名孙阳,春秋中期郜国人。在秦国富国强兵中,作为相马立下汗马功劳,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后来,伯乐将毕生经验总结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后人就用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来比喻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或集体。
3、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
-孙姓
孙氏家谱字辈查询
本文2023-09-22 12:18:5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