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XX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姓联谊会所,也往往挂有写着"XX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
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各一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堂号又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以地名作堂号:许多宗族喜欢以他们的发源地来作为自己的堂号,这在各姓中都是一样。如王姓的"太原堂"、"琅邪堂",李姓的"陇西堂",刘姓的"彭城堂"、"中山堂"。这些堂号,使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里发源来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号:这类取堂号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个堂名,就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必须是有关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讲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藜照堂"、吴姓的"三让堂"。这些故事,往往都极富有教育意义,能使族人缅怀先祖,激励斗志,奋发图强。
以道德伦理作堂号:这种取堂名的方法,是将一些教育族人劝善惩的词语作为祠堂名称。这类堂号在各姓氏中也比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几乎各姓都有。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这一类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号作为堂号:这种堂号在各姓中也都常见,但相对要少于前几种。其方法是将某一祖先的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称号或者居住地,作为本族的祠堂,如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后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后裔的"香山堂"、宋代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翚后裔的"屏山堂"。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
"郡望"有一个现在人们不大熟悉,但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叫法,称作"姓望"。
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誉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
"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
所谓"郡望",有两层含义。其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郡望有2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另一个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姓的郡望基本上都是迅速减少,其实是各个姓氏都在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因此,宋代以后,绝大部分中国的姓氏都只剩下一个统一的郡望。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李家家谱36个字辈排列:宗若应昌,必有哲人,克勤一德,矩模作程,诵述先贤,启迪后生,维贞与恪,闻与厥章,淑慎臧嘉。
李家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李家家谱其他字辈排列: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文忠佳士,元华哲昌,若皇斯。
江西丰城:宗南世,与万邦,孟汝以允志;迪斯文,秉公良,启佑怀懋德。
四川宜宾:宗仁仕文昌,世才必代荣;清华永富贵,万明定元兴。
六甲李氏:宗受益志兴仁才,楚再荣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
松阳李氏:宗希国世,智秉延浩太,高仲德寿方;显永登如大,有增发承嘉;绍益定起贤,吉昌振瑞毓,作良济朝邦。
彭、董、李三姓宗亲,与其他六个姓氏(时、闵、牛、辛、关、边),都源自中国甘肃省陇西,而且源远流长。陇西的名称,源自古代的陇西郡,目前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县份,在陇山之西,就在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河畔。陇西是彭、董、李三姓人士的郡望,也是他们的其中一个堂号。由于彭、董、李三姓人士在中国的远祖同源,有亲属关系,因此在传统上三姓人士同为宗亲,称兄道弟,且不许通婚,家门厅堂,贴上「陇西」字样,以资识别,促进感情,加强彼此联系与合作。据陇西望族(彭、董、李)三姓源流族谱所载,彭董李三姓人士,皆源于陆终氏高辛公(或简称为陆终公)。该谱有下列记载:「五世祖官封夏伯,讳陆终高辛公。公生六子,长昆吾。次参胡,三钱铿,四会人,五安,六季连。」又云:(一)讳昆吾大业公,公生一子讳皋陶公,仕虞为理官,有功,帝舜以命族官命为理,(古文理与李通)故后代相传为李姓始祖也。(二)讳参胡,生子蓼叔安,蓼叔安生子董父。仕虞,善豢龙,有功,帝舜遂以官命族为董氏,陆终公之曾孙始姓董,后传为始祖也。(三)讳钱铿公,封彩邑于韩大彭墟,夏时封「夏伯」以官命族为彭氏,故称彭祖,传为彭氏之始祖也。(四)讳会人,武阳其後也,武阳为战国时燕邑,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有武阳故城。(五)讳安,谯国其後也,春秋陈谯邑,秦置谯邑,今安微毫县。(六)讳季连,楚国其後也。由上述记载,可以说明彭、董、李三姓人士的宗亲关系。而各地的彭、董、李三姓宗亲,由于源于中国甘肃陇西,便以郡望为堂号,称陇西堂,组织了以陇西堂或陇西公会为名称的社团。在马来西亚,同样性质的社团,共有六个,即砂拉越陇西公会、诗巫陇西公会、大山脚陇西堂、吉玻陇西堂、北海陇西堂和威南/吉辇陇西堂。这六个团体关系密切,交情深厚,往来频繁。
李姓家谱辈分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氏家谱的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历史教授钱文忠指出,李姓人士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人以上,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李氏家谱的特点: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
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家谱
李姓起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叮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DD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DD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
百家姓中李姓是怎么形成的? 20分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李姓的由来?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浮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H(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
姓李的来历 ?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 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姓的起源 李姓起源
李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储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
李姓的由来 其实只是现在关于贸易摩擦的报道多起来了,而不是现在的贸易摩擦多起来了。简单地说,入世可以让“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以前没有WTO的谈判框架,很多经济问题是和政治问题混在一起的,在中国思路的大背景下,经济只是作为政治的附庸存在的。现在有了法理上的谈判框架,经济脱离了政治负担,所以对经济的报道就多起来了。
简单的说,加入WTO可以有如下好处: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入世”后,世贸组织的100多个成员都将给中国以最惠国待遇,而且也不必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遭到美国一年一度的非难,中国的出口将大幅度增长。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后,将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自身的活力都有好处。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同时,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关处理,免受不公正处罚。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成员中的主要贸易大国将不得不减少、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等商品实行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
第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降低,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当然,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如会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专家们指出,这些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中国李氏的来源? 李氏属地]
李姓人大体出自于两大系源:一是陇西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境,一是赵郡,即现在的河北省境。
[李氏来历]
《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都有记载表明李姓是以官为氏的。《元和姓纂》中记载,说李姓本来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之子皋陶为尧帝的理官,后命族人以官名为姓,姓“理”。皋陶之后裔理征因直谏而得罪了纣王而被杀,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外出逃难时,饥饿难忍,全靠食木子得以保全性命。因古音中,李、理互通,遂改姓为“李”,以报答木子的救命之恩。
[李氏名望]
李姓为我国第一大姓,历史上的李姓名人,多得不胜枚举,在这里,我们只能略举一二。李耳(即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的创始人。汉时的名将李广,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还有秦代的著名政治家李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等都是人皆熟知的人物。 唐朝,是李家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最声威远播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强盛,也带来了李姓的日渐兴旺,唐时的李姓名人,比比皆是。在开创贞观、开元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两位唐朝最高统治者,更有诗人李白、李绅、李峤、李颀、李贺、李商隐等,还有书法家李邕,画家李昭道、李思训,史学家李百药,军事家李靖等人,都是李氏中的英才俊杰。唐之后的李氏仍然代不乏人,例如,五代时有词人李煜,画家李成;宋时有女词人李清照,文学家李P,画家李公麟;元代时有数学家李冶,画家李b;明代时有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医药学家李时珍;清代有文学家李调元,戏曲理论家李渔,小说家李汝珍,李宝嘉,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则有 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都是李姓中的杰出代表。
1 李氏来源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你可以参考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 跟你的比较合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请问家谱中的堂和郡有什么区别?
本文2023-11-28 05:48: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7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