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代历史感兴趣的老师帮个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对辽代历史感兴趣的老师帮个忙,第1张

不知如下这个对你是否能有所帮助?

论《辽史》户、丁系年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辽朝,自公元916年(神册元年、后梁贞明二年)建国迄1125年(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北米宣和七年)为金所灭,统治中国北部长达210年。但“二百多年,牧区农区,均无人口统计。地理志仅著户数,中京道三韩县一县而外,户数也没有记载,所以大辽人口,只能估址不能计算”①,史实亦诚如陈述先生所说,《辽史·地理志》仅著户数,_且中京道除三韩一县外又均无户数记录。此外,《辽史·兵卫志》相应《地理志》还著有各该州县的乡丁数。《辽史》记载的户、丁究系何年,史书无载,而往日的研究亦少有涉及②。户、丁是研究人口的基础,在缺乏人口统计资料的古代,探索户、丁问题尤其重要。按照人[:I学理论,人L7l(或户、或丁)是指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域中生存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个人(或户、或丁)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时空内容‘,如果不能确定人口统计或户、丁统计的具体年代或谓系年,显然就无法研究人口或户、丁的动态过程、变化特点及其规律‘。以统治历史长达210年的辽代为例,其户、丁统计系于辽初和系于辽末,或者系于辽于忆中期,其户丁过程及相关问题的结论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研究辽代户、丁所属的具体年代,无论对研究辽代社会史还是对研究辽代人口史及中国人口史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都以来北京历代城市人l:1规模掀测》一文中,笔者“根据附有户数的州县设置的年代和辽代检括户日的诏令,以及《辽史》资料的主要来源等做综合分析判断”,认为“《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辽代天庆初年数’,③。在《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中,笔者则从1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讨,巨认定《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系天庆三年(1113年)统计数④。但与此相关,《辽史·兵卫志》所载州县一丁数属于何年统计,并未及闹述。笔者认为,对《辽史》所记载又彼此相关联的户、J一系年还有必要做深人一步的相关研究,为最终确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从础性工作。从现存文献记录看,辽于甲产在太宗时期(927一947年),即已开始“籍五京户丁以定赋役”了,只是“户一J一‘之数无所于考’,⑤。,但山此叮知,辽代赋役以户J一为征收对象。契丹统治者为获得赋役和兵员,满足自身经济与军事的需要,随时诏令检括户口,尤其重视对州县户与丁‘的检括,为《辽史》编纂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户、一J’资料,故《辽史》记载仅限于州县户、

l一,致使后世学者认为辽代无人口统计。根据《辽史》的记载推断,辽代200余年,并未建立定期检括或称阅实州县户、]一或户口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这是在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方而辽代不同于其他朝代之处。同l讨,辽代诏括户一丁或诸路军籍的记录均集,卜在辽圣宗统和年间(983一1012年)以后。但也不能由此得I”统和年间以前辽朝未稗检括户丁的结论。事实卜,在沮渊之盟缔结(辽圣宗统和二卜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l(X科年)之前,因辽宋两国长期处于敌对与战争状态,辽朝政78府为赋役的需要而检括州县户丁‘应当更为频繁,只是文献缺乏记录罢了。好在附有户J一数员的州县建置的年代有迟至重熙年间(l032一1055年)者,使推定《辽史》户丁的系年可以置玉熙之前检括户丁的沼令于不顾,而集中利用重熙之后检括户丁的诏令来判断《辽史》户丁的系年成为可能。因此,缺乏辽代前期检括州县户丁诏令的史料记录不会对推断《辽史》户于的系年产生不良影响。总之,《辽史·地理志》关于州县建置年代及《辽史‘本纪》关于检母丁的诏令与《辽史》关于户丁的记录和资料,为推定《辽史》户丁系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

(一)(辽史·地理志)附有户丁州县的最晚建置年代。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但按《地理志》的记录统计,终辽一代实有5京,12府(含5个京府)、160个州军城及210余县。其建置年代始于辽太祖阿保机建国,终于天柞帝天庆六年(1116年)升上京道泰州之金山县为静州,延续达200年,按J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只有在州县建置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州县境域内户、丁的检括统计,即州县建置在前,而州县所属户、丁的检括在后;在州县建置之前不可能出现该州县独立的户、丁检括,此乃必然之理。因此,拥有户、丁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成为判断户、丁检括年代的第一位条件‘)在《辽史·地理志》中拥有户数记录的州县建置年代有迟至辽兴宗重熙年间者。例如:南京析津府景州,本蓟州遵化县,重照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上京临演府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兴宗重照八年置。隶延庆宫,兵事隶东北统军司。统县一:长春县。本混同江地。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西京大同府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照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置县。户一万。据此,《辽史·地理志》所载州县的户数系重熙十七年(1048年)之后的重熙末年及辽道宗和天柞帝时期的统计数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按《地理志》,天庆六年升泰州金山县为静州,而价州无户数附载的事实却恰恰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辽史·地理志》州县户数是天庆六年前的检括数而非六年后的检括数。在限定了《辽史》州县户数系年是辽代后期重熙十七年至天庆六年这段时间之后,使根据辽代后期检括户、丁一的历次诏令进一步推定辽代州县户、丁检括的具体年代有了可能性。

(二)辽代后期检括户、丁的诏令。《辽史·本纪》记录的检括户、丁的诏令均集中在圣宗统和纪年之后的辽代中后期。历次沼令的年代和检括对象如下:统和九年(991年)秋七月癸卯,通括户口;统和十五年(卯7年)三月壬午,通括宫分人户;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十一月丙中,通括南院部民;太平十一年(1仍1年)六月兴宗即位,是年,通括户口;重熙八年(1039年)夏六月乙丑,诏括户口⑥;重熙十五年(l嘶年)秋七月丙申,籍诸路军;重熙二十年(l051年)十月己卯朔,括诸道军籍;清宁二年(1056年)六月戊午,命有司籍军补边戍;大康九年(1083年)六月庚午,诏诸路检括脱户⑦;大安九年(l哪年)十月壬子,遣使籍诸路兵;天庆三年(1113年)三月,籍诸道户;天庆六年(t飞16年)六月乙丑,籍诸路兵。概括上述诏令,辽代户丁与户丁检括具有5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注意。(l)辽子忆200余年确实未建立起定期检括户一的制度,侮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2)辽代全国户丁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与统计系统,其中包括州一县、宫分、部民及军籍乡丁等。(3)辽代进行过全面户l一J统计,但其中的人日统计资料未能保留下来。(4)辽代尤其重视户丁检括,而且保留下来一部分宝贵的户一J一统计资料,其中括诸道军籍或籍诸路兵就是检括“五京乡丁”,亦即《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5)检括户丁均与经济需求及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如太平一卜一年兴宗即位,通括户「J,是针对当时“力办者广务耕耘,罕闻输纳;家食(贫)者全亏种植,多至流亡”的社会现实推行的,以求达到“宜通检括,普遂均平”⑧的目的;重熙八年籍天下户口,是为了均平摇役,结果收到r“政赋稍平,众悦”⑨的社会效果;大康九年检括脱户(按《辽史·食货志》与《辽史·马人望传》均为“检括户口”)之后,因赋役均平,兼置仓积粟,才出现了“辽之农谷至是为盛”⑩的景象;大安九年籍诸路兵则恰一与当时阻卜部磨古斯叛,西北路招讨司所属二室韦、拽刺、北王府、特满群牧、宫分等军多陷没,一鸟占扎亦叛,与达里底等井寇倒塌岭⑧直接相关;天庆三年与六年连续籍“诸道户”和“诸路兵”,更与辽末的财政经济恶化和军事斗争形势相关联。按前述记录有户数与丁数的州一县最迟建置的年代,《辽史》所载州县户、丁应属于重熙二十年之后某年的检括数。其中,重熙二十年、清宁二年、大安九年单纯括军籍、籍乡丁显然一与此无关,大康九年单纯检括诸路脱户也与此无关,故只可能与天庆三年籍诸道户和天庆六年籍诸路兵有关。同时,《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一,《辽史·兵卫志》所载J一数,!涂少数州县之外,均严格地休现了侮户出二名乡丁的‘·常制”O而只有同年或相近年份的户、r统计才有可能符合这种一比二的“常制”〔。换言之,《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就是天庆王年“籍诸道户”的统计数;而《辽史·兵卫志》所载乡丁数则是天庆六年“籍诸路兵”的统计数〔)

(三)辽末军书政治形势。道宗末季,辽朝政治腐败,已是“群邪并兴,谗巧竟进”,“众正沦青,诸部反侧,甲兵之用无宁岁”O。天柞帝即位后,更形成了“既丁末运,又触人望,崇信奸回,自林国木,群一F离心”,“叛一亡之迹,相继蜂起”,“__卜崩瓦解,不可复支”O的局而。在风起云涌的反抗辽朝腐败统治的斗争中,给以致命打击的一首先是女典人旨在推翻辽朝统治的斗争。女真首领阿骨打自天庆四年(l114‘曰起兵反辽,至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11巧年)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再至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1122年)即已先后攻占了辽之宁江、咸、宾、卒羊诸州,以及黄龙府、东京、_L京、中京、西京和南京的,仅lo年间,竟使辽朝统治上崩瓦解。在这一过程,!“,天柞帝为维护其风雨飘摇的腐朽统治,一方而要通过检括州县民户稳定民心,增加赋税和财政收人,以支撑其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另一方而,天庆五年(11巧年)天柞帝亲征失败,损兵折将,众叛亲离⑩,又要检括一互京乡J一以扩充兵员,扩大镇压之军事力址〔。因而在天庆三年至天庆六年的短时间内先后检括一r诸道户与诸路兵。但位得注意的是,东京辽阳府天庆六年的乡J一统计与天庆三年的州县)l,数统计并不符合梅户二丁的“常制”。其原因除《辽史》作者可能错乱史料,又缺乏审慎稽考之外,当与天庆六年(众太祖收国_内三,1116年)五月东京辽阳府已被女真人攻取,东京州县皆降0,辽人已无法进行所属州县的乡丁统计有关。这也从另一方而提供了《辽史·兵卫志》乡丁数属天庆六年统计的一个有力证据。至于((辽史》有关天庆三年和六年的户、丁统计记录不完备,不少州县失于记载,其主要原因则在于辽末钱火破坏和天柞政府流亡直接导致的典籍与统计资料的大七断玫佚及错乱。而天庆六年之后,辽朝政府而对州县渐失,生灵涂炭,宗庙丘墟的严峻形势,天柞帝柱夜忧惧,巅沛流离⑥,已无暇顾及州县户、f的检括。因而又限定了《辽史》记载的户f统计的址晚年代)综L所述,《辽史》户、J一统计分属J几辽末天庆三年和天庆六年,应该是可信的结论。

                    (代序)

                蒋元仁(贵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瀚磅礴。氏族文化,影响深远,植根民间。其价值观已深深扎入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血肉,无法割舍。由氏族文化产形成的精神“气场”一一修家谱,建祠堂,互帮衬,共创业,已经形成人们十分重要精神归属和精神家园。如果从伏羲定姓算起,姓氏文化诞生近一万年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的氏族文化浩如烟海,仅是家谱著作,就成为了中国历史著作的三大支柱之一。从氏族文化内容看,尽管庞杂,但是其基本精神属于中华文化主流——儒学的范畴,质地纯粹而优良。家谱里的家规、族训亦充分体现了儒家之道,重人格道德建设,宣扬忠孝、亲爱、和睦、团结,宣扬诚实守信,宣扬仁、义、礼、智、信。可以说家谱扬美善,家训润千家,家规育后人,家风传万代。家谱不仅仅只是记载族谱世系的工具,更是记录传扬家规、家训、家风的精神文化宝典。在中华民族遭遇道德、诚信危机的现实背景下,兴修家谱无疑具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价值。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古今圣贤名家都有“耕读传家”、“书香门第”、“重德修身”之家风、家规、家训。

曾国藩的家风是:“勤奋,俭朴,求学,务实”;

纪晓岚的家规是:“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黄炎培的家训是:“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园内方。”

这些名家的家风、家规、家训是我们的楷模和典范。

那么什么是家风呢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家族家世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相处哲学即构成了家风。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

家风具有德德的典范标杆性,社会的文化性,血脉的传承性等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为受到族约的限制。族约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讨所得,里面蕴含了这些长辈日久经年为人处世的积累、总结与提炼,并兼顾了社会风潮、世俗定律和公平正义。这样的族约无论是否以文字的形式出现,都有很强的“法规”性,家族内部成员出于对长辈的尊重和信任,定会无条件地执行并延续。然而,族约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原封不动的,它可能因为族内优秀成员的诞生而充实、完善、改变。

家风具有典型的社会文化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的存在必须是与社会风潮相适应的。自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格外推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八德”。“八德”作为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普遍存在于家风之中。

家风存续于血脉的传承性中。

“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正廉洁是一种价值观,而勤俭持家便是这种价值观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

家训,说到底就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光宗耀祖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核心家族元素,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国同构,一个家庭的家训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道德标准,如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违背家训,就会遭受道德的谴责。

家训中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再则是“睦族”,最后是“君国”。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家规则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引导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家有谱,家谱即是每个家庭追宗溯源的详实史料读物。如今国泰民安,很多宗亲姓氏都在编修或完善自己的家谱,贵州蒋氏宗亲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这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即将复印成书。在此,我们万分感恩。感恩我们的先人创造并传下了丰富了文化,感恩我们这个时代,蒋氏后人们弘扬并光大了蒋氏宗族亲文化。我们深知,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世代血缘传承的宗亲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忠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告诫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没有良好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氛围环境。家规、家训、家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具有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蒋氏族谱是一部平凡人的生命册,足是人类宏阔生命史中一个个小音符。是中华民族浩瀚生命大河中的一脉支流,甚或是一滴水珠,即便如此,只要是音符,就会发出唱响世界的声音,只要是水滴就会孕育倒海翻江的能量。

我们坚信: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更是具有皇族血统、奋发有为的蒋氏子孙的世界。

2019年12月9日

蒋氏出自姬姓,血统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相传,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伯龄,在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传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后来,他的裔孙中有人迁居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乐安也因此成为蒋姓的著名望郡,西汉哀帝时,蒋伯裔孙蒋翊家于杜陵(今陕西西南),后来出任兖州刺史,以公正廉直著称于世。至东汉初年,蒋翊曾孙蒋横官至大将军,子孙因官显名,始由乐安外迁。如被江南地区的蒋姓人奉为始祖的蒋澄就是在这时迁居江苏宜兴的。五代后周时,其裔孙蒋宗霸隐居禅定,也称摩诃居士。宋神宗时,又有蒋浚明仕居至健康功曹,去世后官赠金紫光禄大夫,子名琉,官至朝议大夫。琉曾孙蒋岘,南宋宁宗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殿中待御史,在官之时,曾以“勿欺心,勿负国,勿求田,勿问舍”自誓,时称“四勿先生”。元末,其裔孙蒋仕杰,为避乱迁居浙江奉化武岭禽孝乡(今溪口镇),以耕读传家,子孙世代留居,至今仍在此繁衍发展。元末居士蒋仕杰便是当今影响最大的蒋姓名人蒋介石以及蒋经国、蒋纬国等人的先祖。此外,三国时有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为诸葛亮所重,称他为"社稷之器",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南宋有著名词人蒋捷。清代有大学士蒋廷锡,篆刻家蒋仁,戏曲家蒋仕铨,词人蒋春霖,文学家蒋敦复。近当代,又有政治家蒋翊武,名将蒋方震、蒋光鼎、蒋先云,文学家蒋光赤等人。我蒋氏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如今以人口计,蒋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四十三位。

我蒋氏后裔,遍布神州。嵇自受姓以来,无他锡姓旁列,九土咸为一宗。逮及我派启祖高嵩公于元末明初,中原多故,父子兄弟各徙他方。嵩公由湘乡之石龙徙居楚南宝庆邵阳隆回北路四都之蒋家湾落业立户。妣赵、颜二氏,生子九人,概以郎称,分列诸郡,开九大房宏基,亦为我系有班辈之始。我国幅员辽阔,世系遍各地,各议班次,无力求得统一,故各派班次紊乱。三世祖惟许公(千三郎之子),由郡邑隆回银坑蒋家湾,迁居湖南省新化县藕塘,历至明末清初。后因西蜀惨遭兵燹病疫,川民寥若星晨,蜀境荒似苁林。清康熙下编填之诏,黎庶兴择地之思。高嵩公位下第十五世孙信祥公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八月初十日,信祥公四十七岁时,由湖南新化县永宁乡三都藕塘黄金洞迁徙川东重庆府铜梁县六寅里徐家场(今转龙场,现改名围龙镇)地名板板桥(今桥亭村)插占落业。妣黄氏,生子八:芬、芳、茂、兰、英、蔚、首、秩,创八大房之鸿基,子孙繁衍,八子及妻室随父母入川。其世系多数布居于围龙、双碾,以及塘坪、永加、四合、大庙、虎峰、夹江、大足、隆昌、乐至、永川、邑县、北碚、重庆、贵州遵义等地。

家谱:大荣自有子 文才碧仲仁 国正天心顺 德盛益永兴

 蒋(Jiǎng )姓源汉比较纯正,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之后,以国名命氏。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子孙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省淮滨。[编辑本段]

2、得姓始祖

  蒋伯龄。据《元和姓纂》中记载,将氏出自姬姓,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龄之后,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省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省光山县西),世称蒋伯。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4、历史名人

  蒋伯龄:据《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武王不久便云逝,成王继位,但因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名旦,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摄政。其弟兄们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周公出师东征,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诸侯,其中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伯龄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诸侯国。春秋时(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蒋氏。

  蒋翊:汉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以廉直名,王莽执政,告病返乡,终身不出。他庭院中有三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二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

  蒋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显: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蒋琬之子,蒋斌之弟。蜀汉降魏时,传达停战消息给守在剑阁的姜维,翌年,在钟会发动叛变后,死在乱军中。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早年效力于曹操

  蒋少游(?—公元501年),乐安博昌(今博兴)人。北朝魏有名的建筑家、书法家、画家

  蒋防:义兴(今江苏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其代表作。蒋捿阳羡(今节,来隐晦曲折地表达其爱国思想,清人刘熙载对其推崇备至,誉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蒋植:清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伊:江苏省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诗人,性孝友,负才略,工诗文,善绘事,康熙十二年进士及第,有《莘田诗文集》传世。

  蒋仁:清代篆刻、书法家。名泰,字

  蒋子文:三国时广陵 (今扬州)人,

蒋士行:明代画家,浙江省长兴县人。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圣像》合称三绝。蒋士铨:蒋廷锡:蒋翊武蒋先云:蒋百里:名方震,号澹宁,浙江省宁海人陆军上将蒋介石:蒋经国: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

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东汉建武年间,蒋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

“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

至于你的后代叫什么就不知道了。应该你们是有家谱的。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对辽代历史感兴趣的老师帮个忙

不知如下这个对你是否能有所帮助? 论《辽史》户、丁系年问题 我国历史上的辽朝,自公元916年(神册元年、后梁贞明二年)建国迄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