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百家姓有姓沐的吗?记住,是沐浴的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2收藏

那么,百家姓有姓沐的吗?记住,是沐浴的沐!,第1张

《百家姓》里没有沐姓。

沐姓有回族沐姓和汉族沐姓。记载于《通志氏族略》。

汉族沐姓起源考略:《通志氏族略》载:汉有沐宠为东平太守状云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东鲁端木氏小宗家谱》载:为避难,将木氏改为沐氏。端木,古又称端沐。《风俗通义》载:汉代有沭宠,为东平太守。

沐姓地望:沐姓望出河间郡,汉高帝初年置。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扩展资料

沐姓名人:

1,沐奕杉

沐奕杉,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平面模特,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2007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2,沐岚

沐岚,出生于天津,中国内地女演员、歌手,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8月,参演的革命史诗剧《英雄吉鸿昌》开播,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

-沐姓

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故百姓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沐王府也叫黔国公府,是朱元璋时期在云南设置的政权机构,由平西王沐英把守,世袭罔替。

元朝末年,当时正值乱世,战火纷飞,沐英在这乱世中无父无母,孤独流浪,过着有一顿没一顿冻饿生活,直到八岁的时候,才遇到了生命中最大的贵人——朱元璋

此时朱元璋已经起义,见沐英可怜,两人又有点缘分,就将沐英收为义子(乱世之中,朱元璋收养了二十多个义子)。

沐英当时不姓“沐”,跟着朱元璋的的姓氏,名“朱英”,在众多养子中,沐英是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在朱元璋攻伐征战的时候,与之同食同寝,几乎不离开朱元璋半步。

常年的军旅生涯也给沐英练就了一身本事,但是在那个乱世,能打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直到十八岁,沐英才被授予职位——帐前都尉,开始担任军事要职。

洪武九年,跟随邓愈征讨吐蕃,受封平西侯;洪武十四年,与傅友德、蓝玉一起率三十万兵马平定云南,后来沐英镇守云南,作为封疆大吏世袭罔替

关于沐王府是怎么来的,这里边还有一个历史小故事。

在明代李绍文著书《皇明世说新语》中,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第一个义子,也是“长子”,后来陆陆续续收了二十几个义子,包括何文辉、朱文正等人,还让他们跟自己姓。

这些义子都很给力,战绩以沐英最为突出,但是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将称帝之时,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名正言顺做皇帝,也防止这些义子以“朱”姓名义(沐英之前叫“朱英”)篡夺自己子孙后代的皇位,于是就要求他们恢复自己原来的姓氏

因为这一件事,朱元璋召来沐英,问,“朱英,你是谁的孩子,你亲生父亲叫什么?

沐英听到朱元璋提起自己的身世,不禁泪目,这些年来风风雨雨,在没有遇到朱元璋之前一直流浪,遇到了朱元璋之后才有了吃饱穿暖的生活。

此时沐英含着泪水,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于是跪了下来,说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臣自幼就在陛下和王妃(马皇后)身边长大,沐浴皇恩才活到了现在,臣实在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朱元璋不断盘问,沐英一直磕头哭着说不知道,只记得自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养大的。

朱元璋感动不已,“既然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世,那么就姓“沐”吧,永沐皇恩,你平定云南有功,以后你的子孙世世代代镇守云南。

此后,朱英改成“沐英”,其子孙在云南世代繁衍,坐镇200多年,直到明朝灭亡。

说句题外话,虽然云南是明朝设置的一个省,但是按照沐英的待遇,世袭罔替几乎等同于诸侯

沐英从小孤儿原来跟随朱元璋就让他姓朱,后来朱标长大已有意向培养朱标!和木英说了些事,他说愿永沐皇恩,陪伴左右!后来朱元璋赐姓沐,让他镇守云南世袭罔替!

沐英是个孤儿,自幼即被朱元璋收留为养子,宅心仁厚的马皇后对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自然也是关爱有加,和朱标感情深厚,兄弟之谊超过血亲,在这方面其他那些义子和义侄绝不可比。对于晚年历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心灵极大慰籍,把沐英放在云南是亲情是信任当然也是帝王政治布局,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当年朱重八江山初定派沐英帅大军入黔并携带二十万南京市民(贵州安顺有个军屯还生活着二万多青衣人延续明朝习俗,02年我去看过,那时候还没商业化),然后朱重八再迁他老家凤阳及周边的人入南京(南京被称之为徽京名副其实)。

沐王府在昆明,没见过真面目,据说已经不存在了。丽江木府是仿照沐王府风格建造的。沐王府是明沐英及后人,丽江木府是地方土司。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明朝最显赫的勋贵家族是徐达家,一门两国公,与国同休。定国公一系镇守都城北京,世代执掌五军都督府要职,魏国公一系镇守留都南京,世代担任南京守备并主持孝陵祭祀事宜。

沐英的军事在明朝初期将星璀璨的时候也可以排上号,独创的三板斧,火枪第一轮齐射,迅速像两翼分开,给骑兵冲锋闪开通道,紧接着步兵上去补刀,拿破仑用这三板斧称霸欧洲,比沐英晚了好几百年。

朱元璋让沐英镇守发展云南,沐府到明朝灭亡都一直跟随南明去缅甸,没有为了前途而臣服清朝,沐府12代人没有辜负国家的信任。安南是明朱棣派张辅率30万攻打下来的,并改名为交趾,但朱棣不愿让张辅驻守交趾,并下召让张辅回京述职,张辅前脚走,后脚安南就又闹独立,并再也没回来,直至现在……说朱棣是罪人的很多,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别用。

宣(Xuān)姓源出有四:

一、同一始祖,均为 Xie(贞+炯-火)见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 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 鲜卑 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

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三、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 亦习称姓某氏云。

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马、司徒、司寇、司空、司城也;以字,伯、仲、叔、季也;以居,城、郭、园、池也;以事,巫、卜、陶、匠也;以职,三乌、五鹿、青牛、白马也。

二、鲜出周代,受 封为国

1、箕子鲜姓: 出自子姓,以地名为氏。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朝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出自子姓,为殷商王族后裔。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得姓。周武王灭商以后,放出箕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要封箕子为官,但是箕子不愿做周的臣子,就出走到辽东,建立了朝鲜国。箕子的子孙中有个叫仲的,有封地在于,他将国名“鲜”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鲜于”二字为姓,称鲜于氏。 姓氏由来考略:《风俗通义》,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因氏焉。一云,蜀有鲜姓,系鲜于氏所改。

2、大禹鲜姓:出自姒姓。武王赐我鲜姓,本乃夏禹之后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于安邦定国是也。据(阆中)《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记载:“贩贩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传十四世而生汤,伐夏放桀、即天子位,以武功成号、曰成汤。传三十世而生箕子,箕子名胥余、为纣庶兄、官父师、贩贩贩武王克殷、王访问箕子、箕子以洪九畴陈之、武王遂封箕子於朝鲜。箕子生二子,箕山、箕殷。乃迁居鲜虞国(中山国,河北真定),其支食采于此、以国为氏,生鲜虞申,故其始祖也。”

3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略,见下)

4 、出自 :据康熙年间撰写的陇西《鲜氏家谱》记载, 中的鲜姓先祖为西域回纥人,宋金以前迁入内地。其后裔居江浙一带,后迁往甘青宁。今北京、江苏、甘青宁的鲜姓是同一祖源。于康熙年间创立中国 教虎夫耶门宦(鲜门门宦)的先祖鲜美珍,其原籍便是江苏南京竹行(今竹集镇),后才落难至青海湟中的。鲜姓 现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

三、宣出周代, 溢号为姓

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宣”在古代世帝王和诸侯较常见的谥号,如周宣王、宋宣公等,他们的后代都有宣氏。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周宣王的后代,取宣字为姓,是宣姓最早的起源(周宣王姓姬,所以宣出自姬姓)。另外,春秋时期,鲁桓公的五世孙,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谥号为宣伯,他的后代用谥号为姓氏,也称宣氏。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载,上古周朝时,周厉王之子静,继位后为王四十六年,死后谥号为“宣”,称为周宣王。周宣王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王父“宣”字为氏,形成了一支宣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起源于春秋时候,《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载,春秋时鲁桓公的五世孙侨如是鲁城公时的大臣之一,他企图除掉季孙氏和孟氏两家,因失败被逐,逃往卫国为卿。生前对国家有功,死后朝廷追谥“宣伯”封号,宣伯的子孙后代就取王父谥号“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3、出自子姓,以封号为氏。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君子叫力者,坐君位十九年,去世以后朝廷追加他一个封号,叫“宣”,于是力者就被史学家称为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取一个宣字为姓,切代相传。

4、春秋时,鲁国桓公的五世孙叔孙侨如是鲁成公时的执政大臣之一,他死后谥号也为 “宣”,史称宣伯。其后世子孙中亦有人以其谥号为姓,称为宣氏。

四、鲜宣同族,有书记载

出自鲜卑族:据《康熙字典》解说,鲜姓是鲜卑族演进而来。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 。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 鲜卑传)。 鲜卑是由东胡分裂出来的一个部族。东胡被匈奴击破后,一部分退居鲜卑山 ( 今大兴安岭南段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族一带山中 ) ,因以得名。拓拔鲜卑是鲜卑中最著名的一支,他们世居于大兴安领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大鲜卑山,开魏国(史称北魏)基业,是第一个进入中原而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其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对隋唐影响颇大。

据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陈连庆所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年6月版)一书中“ 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之记载:“鲜于氏(宣于氏、鲜氏)169……”同系后被鲜卑族一举兼并、统一的“高车、柔然、突厥之属”。

五、郡望分布,堂号名称

(一)、鲜氏家族:

1 、郡望分布:太原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渔阳郡:战国时燕国置郡,秦汉沿之,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南安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据《姓氏考略》记载)。有诗云:“廉明多诚意,公恕有循声”。其上联说明代栖霞人鲜延年,其官顺庆知府,廉明而寡欲,治理地方,都出自诚心。后其离开官府,百姓都怀念他。下联说宋代灌县人鲜大年,其官绵竹县令,办事公允,不畏豪强,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动者,他都敢改变,被称为循吏。

2 、堂号名称:自汉以后,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以来,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 “ 渔阳堂 ” 为堂号,且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 “ 渔阳 ” 这个堂号。此外,有的地方以 “ 敦厚 ” 为堂号。

3、家谱来源:

13966 四川涪陵 鲜氏 支谱一卷(民国)鲜以儒修民国二十一年( 1932 )写本四川长寿县但渡乡平村 。

13967 四川涪陵 鲜氏 全谱四川涪陵地区档。

四川渠县千佛 鲜氏 谱: 朝仲家学士,文乐克绍廷(毓),钟奇继先代,常怀宗国真,述德昭丕续,宣彩映家声。(此谱记载于营山县灵鹫乡 鲜氏 宗祠石碑上)

四川阆中《鲜于氏宗谱》:清道光阆中县儒学教授李义德撰,清咸丰儒学生员戴国璜撰,皇清光绪十年庠生鲜光藻纂、提督四川学政兼湖广道监察御史邵积诚序。清初至民国前后字派:“仕永龙国文、弘思于朝嘉”。嘉字辈以下新派为:“基开光大、世继昌明”等共四十字。分支有营山青羊山、南邑伊洞山、仪陇小阳坝、铜梁、洪雅等处,名俱失考。

四川 阆中 《渔阳郡鲜于氏大成宗谱》 :“周初箕子--封朝鲜--箕山、箕殷--迁鲜虞国、以国为氏--鲜虞氏--鲜虞。申-- 秦讳虞为于--宋鲜于--元去于而单姓鲜--鲜原”; 南部县《鲜于氏族志》: 营山县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

朝鲜《朝鲜鲜于氏奇氏谱谍》:周初箕子--封朝鲜--鲜--鲜仲--封邑于--鲜于氏。

山西《太原于氏世》。

陇西《鲜氏家谱》。

重庆南川《鲜氏始记》( 附姓氏排名简述:安定思善存天道传家效祖能良崇为万冕(玺)达徙(恺)启仕应); 涪陵《鲜氏全谱》; 巴渝石桥铺《鲜家坪 家谱》; 渝贵《鲜氏族源记》; 南平《鲜氏族志》; 巴渝《 家谱序记》。

湖北宜都的鲜氏辈分是:“正大光明,景开文运,永士其昌”。

云南昭通永善鲜家水井《鲜氏家谱》。

遵义武廪紫峰《鲜氏记谱》。

(二)、宣氏家族:

1 、郡望分布:“ 宣王衍派;濮阳望族”。 望出东郡: 在古代,宣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东郡; 周姓堂号是东郡,故地在今河南省仆阳县境。

2 、堂号名称: 晋置始平郡,现在陕西省兴平市。《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周姓堂号为始平郡,故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

3、家谱来源:

云阳 宣氏宗谱 :始迁祖禄,宋景定元年由东阳怀德乡樊黄迁浦阳龙溪杨家埠。云阳,宣氏郡望也。 本家谱内有载《虬树坪练团御贼纪事》。

浙江东阳宣氏宗谱 民国6年重修。共6卷,完好无损。红旗泉头宣长水藏。

5635江苏江阴暨阳大部乡宣田宣氏宗谱四卷 (民国)宣钜诰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积庆堂活字本 三册 北图。

5636江苏江阴开化鲁村水口宣氏宗谱三卷(清)宣汉云 宣元恺等修 清乾隆元年(1736)永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图。

563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祥夫修 郑佳焘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浙江图 注:北宋雍熙四年宣初修。

5638浙江鄞县马湖宣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蒋国权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积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5639浙江德清武康宣氏宗谱二卷 (清)宣学文 宣永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一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

5640浙江德清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六卷 (民国)宣荣茂 宣茂才等续辑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元至正十一年。本书一名《上皋坞 宣氏宗谱》。

5641 宣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宣瑞丞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二十三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历史上的宣姓名人(不齐):

宣珍之:唐朝状元,浙江义乌暨阳善溪宣氏宗谱之第一代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为唐贞元年间状元学生宣珍之写过文章,称赞他之为人。宣氏家族于唐宋两朝多人中进士为官,曾与柳宗元、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同朝为僚,他们都为吾族祖先写过传。

宣赞:男,原是宋代蔡京手下的一名武官。梁中书在大名府向蔡京告急,宣赞推举关胜领兵前往围剿梁山,宣赞和郝思文为副将。关胜被捉住,宣赞、郝思文也被捉住,三人一同归顺梁山。宣赞排梁山好汉第四十位,居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阵亡。

宣嗣宗:明代中书舍人。

宣国柱、宣仲庸:明代大臣。

宣温:字彦学。明朝会稽人。勤奋好学,精通经史,洪武中被诏,上询以治国之道,被授之为四川参政。

宣侠父:原名尧火,号剑魂,浙江诸暨人。民国九年( 1920 年)在台州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入北海道帝国大学习水产专业,著有《西北远征记》、《入伍前后》。

宣中华: (1898 ~ 1927) ,字广文,浙江省诸暨牌头人,曾受到列宁的接见。 烈士 。 1924 年 1 月 10 日,加入中国 ,先后当选为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国 浙江省党部党团书记,负责省党部的全面工作。 1927 年 4 月 17 日深夜,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宣永光:笔名“疯话老宣” ,三十年代,四川的李宗吾与北京的老宣,可谓中国文坛的两位奇人怪杰,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当年一部《妄谈》,曾令读者哗然,掀起轩然 ;紧接《疯话》又出,半月内一连四版,售出万册,一时洛阳纸贵。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轩然 ,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 宣永光 是 继鲁迅之后中国最著名的杂文作家之一, 1960 年去世。

爨、寸、刀、峨、木、和、段、川、梅、羊。根据人口普查,云南十大姓氏分别是李、张、杨、王、陈、刘、赵、马、周、朱,十大稀有姓氏分别是爨、寸、刀、峨、木、和、段、川、梅、羊。云南省,简称云或滇,位于西南地区,省会昆明,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那么,百家姓有姓沐的吗?记住,是沐浴的沐!

《百家姓》里没有沐姓。沐姓有回族沐姓和汉族沐姓。记载于《通志氏族略》。汉族沐姓起源考略:《通志氏族略》载:汉有沐宠为东平太守状云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