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山西的,马上面临中考,可是对山西的历史一点也不了解,谁能帮帮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28浏览:3收藏

是山西的,马上面临中考,可是对山西的历史一点也不了解,谁能帮帮我?,第1张

  山西古代历史

  太原新闻网 2007-05-21 17:22:57

  来源:太原道 进入社区

  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

  山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晋国,所以简称为晋。

  山西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很多,是人类历史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芮城西河度文化及合河文化和云南的元谋猿人属于同期,证明在 250 万年以前,山西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中期的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晚期的朔县峙峪文化说明在 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确立。其他如沁水下川、大同白毛口都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全省共有旧石器遗址 200多处。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多达 500余处几乎遍布全省。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沙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都是研究我国原始公社发展和演变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公社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板(今永济县)、禹都安邑(今夏县)”,传说部落联盟中的最高领袖尧、舜、尧都在山西境内建过都。至今临汾城南还有尧庙,城东有尧陵,沁水以南有舜王坪。《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我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者,夏代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王朝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意味着原始公社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山西境内文明时代的历史也从此揭幕。

  据史书记载,夏王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 400多年。夏朝最后的桀王,由于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从而建立了商王朝。这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的朝代。商王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7世纪至11世纪。当时山西境内有一些方国和城邑。武丁即位后,商王朝的力量逐渐强盛,把山西境内的这些方国征服,纳入自己的版图。石楼、灵石、保德、洪洞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从这些出土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判断,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的特征。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 771年为西周时期。西周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文明古国。在政治上,武王、周公和成王,分封他们的兄弟、同姓、亲戚71人为诸侯,到各地控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队。周文王曾经发动过“戡黎”战争。黎是一个小邦国,在今黎城县境内。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纪念唐叔虞,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的来历。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周厉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我省霍县境内。厉王死后,幽王即位,比厉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进犯的军队杀死,导致西周灭亡。

  从公元前 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 476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侯封国是“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有赵衰、狐偃等辅政,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当时全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不仅对研究我国图书史有着重大意义,而且是研究春秋末期晋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政治史的宝贵资料。

  --------------------------------------------------------------------------------

  封建社会初期

  从公元前 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这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获得对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实行这一改革后,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智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四家。赵简子在今太原晋祠附近的古城营村,建筑晋阳城,作为赵国初期的都城,这个城市从春秋到五代,一直存在了1500多年,始终是山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 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氏,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当时,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市)、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夏县北),中期以后方移向河南、河北。三家分晋以后,魏文侯先后任李悝、吴起、西门豹、乐羊、卜子夏、段干木等一批人才,对旧制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世袭禄位制,把无功受禄的人看成是“*民”,把他们剔除;把国有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抽取“什一之税”;严立了严刑峻法,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等等。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公元前 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不断增设到四十多郡。当时,山西境内有五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上党都、河东郡。

  由于山西在军事上处于战略要地、因此它常常是北方新起部族的根据地。匈奴从殷周以来,就一直威胁着中原的各代王朝。它的地盘就在今雁门关北面、公元前 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白登(今大同)达七天之久,西汉王朝不得不与匈奴作出让步。以后,匈奴人逐步南下,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山西境内的匈奴人分为五部:并州兹氏(在今汾阳〕为左部;祁(今祁县)为右部;蒲子(今隰县)为南部,新兴(今忻州)为北部;大陵(今文水)为中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在武乡居住;鲜卑族拓跋部在代县和大同居住;氐、羌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公元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起兵,逐步控制了屯留、高平、平遥、介休,自称汉王。并州刺史刘琨奉西晋王朝的命令,负责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在晋阳一带抗拒匈奴及其别部达九年多时间,受到中原人民的拥护。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山西的经济遭到了严重在破坏。当时的太原,房舍被烧毁、尸体堆满地,即使活着的人也被饿得骨瘦如柴,脸无人参;晋东南一带的人口也四处逃亡,十个人中活不下二三个人。

  公元 386年,鲜卑族拓跋(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北魏逐步成为北方的大国,结束了连年战乱的封建割据局面,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形势。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的实权落在大将高欢的手中。高欢的儿子高洋于公元 550年取代东魏,建立北齐,称文宣帝。高氏父子以晋阳为别都,晋祠天龙山一带的遗址,就是高欢、高洋父子建立的。长期战乱,为佛教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北魏时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 200万。云岗石窟在这一时期(公元453年——495年)修凿成功。交城的玄中寺也于公元 472年开始创建,成为昙鸾大师所创佛教净土宗的诞生地。

  --------------------------------------------------------------------------------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公元 581年至 907年为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以后,天下设总管府。在山西设总管府的有并、代、隰、朔四个州,而以并州为首。为了防御北方强大的突厥国的侵扰,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广率领军队驻守在晋阳。这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河东地区既有盐池,又产粮食,经济相当繁荣。

  隋末天下纷乱,群雄竞起。任隋朝河东道抚慰大使和太原留守职务的李渊,在他的儿子李世民(即唐太宗)和晋阳令刘文静等策划下,率三万兵力,从太原起兵反隋。他们渡过黄河,进军关中,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公元 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弊政、巩固政权,从公元 627年开始。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的兴旺景象。这时,国家的版图广大,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山西的经济发展曾经居于全国的前列。那时,全国共有18个盐池,河东就占了五个,一个产盐万斛,供应京师,被柳宗元称为“国之大宝”。唐王朝对山西十分重视,认为这里是“龙兴”之地,于是把晋阳城定为北都,在这里广积军粮、兵器和甲胄,又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城池,现在晋祠还存有唐太宗亲笔写的《晋祠铭》,李世民死后,唐高宗李治继承帝位,他的皇后就是以后改国号为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她以太原狄村的狄仁杰为宰相,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唐代出现的山西名人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那时已经是寺庙林立、雕塑精美、名扬全国的佛教圣地。

  公元907年到960年是五代十国时期。

  当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时,沙陀贵族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被封为晋王。他一直和后梁对立,公元 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从晋阳起兵,推翻了后梁,建立后唐,年号同光。后唐政权只存在了十三年就被石敬瑭灭亡。石敬瑭原来是李克用的部将,在北方契丹的支持下,于公元 936年称帝,历史上叫做后普。石敬瑭的部将刘知远又于公元 947年在太原称帝,以后迁都开封,历史上叫做后汉,在短短半个世纪中,华北和中原前后经历了五个王朝,历史上称“五代”。这五个王朝,除了最前的后梁和最后的后周外,李存勖、石敬瑭和刘知远所建立的三个王朝,都是以山西为依托,掌握了军事、经济实力以后取得政权的。

  和五代同时,在中原以外的地区,陆续出现了十个地方性的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十国”。这十个封建割据的小王国,有九个在南方;只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所建的北汉是在雁门关以南、韩侯岭以北的山西北、中部(再加上陕西神木一带一小片地区)。现在,晋祠天龙山还有“刘氏园寝”,就是刘崇家族的陵墓区。

  公元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掉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建立北宋。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军事计划。刘崇依靠着北方的契丹,和北宋王朝相对抗。宋兵三攻“北汉”,都因为北汉有契丹军的援助而失败。直到公元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又率领大军出击北汉,北汉主刘继元才开城投降宋朝,北汉将领杨业也奉命向宋王朝投降。高欢父子、李渊父子、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和刘崇兄弟。都靠着晋阳这个地方争夺天下当了皇帝,所以当时传说晋阳城是“龙城”,太原东北的系舟山是“龙角”。所以,宋朝军队在攻占晋阳以后,把千古闻名的晋阳城放火烧毁,又把系舟山头铲平。公元 982年,宋王朝派大将潘美在唐明村(今太原市唐明饭店北)重建新城,这就是现在太原城的开始。为了钉破“龙脉”,在修城时只建丁字街,不修十字路。现在看来,这是很荒谬的迷信做法,但在宋王朝来讲,为了钉死太原,不再出现和它分庭抗礼的人物,这样做也是很自然的。北宋初期,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山西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太原产的铜镜和剪刀远销各地,遐迩闻名。同时,山西境内已开始用无烟煤作燃料,用土坩锅装矿来炼铁。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司马光等一批有名的历史人物,我们在山西名人中有介绍。

  南宋以后,战乱不止,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山西因有太行山为屏障,受战火摧残比其他地方相对较少。经济文化还比较发达。金代的时候,全国共设十个考区,山西就占了三个。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就设在平阳(临汾),金版藏经就是在平阳开雕印刷的。所刻的《四美人图》、《关羽图像》,绘画精美。形象逼真,开创了人物版画的先河,是中国版画的一大转折。在宋、辽和宋、金对峙时期,佛教又得到广泛传播,大同的华严寺就是辽代佛教宗派华严宗盛行的产物,应县的木塔也是在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修建的。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把山东和山西作为“腹里”之地,派驻大量的蒙古军加以统治。这时,华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技术都有相当发展。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元朝钦差大臣马可·波罗(1254——1324)在他所写的《游记》中,对山西作出如下描述:“太原府工商颇盛,产葡萄酒及丝,有商人到印度通商谋利;平阳府居住商人不少。’著名的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就是由元朝朝廷所信任的新道教全真派首领丘处机修建的,修建在所谓“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家乡。这座道教宫观,是元代艺术的宝藏。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元代戏剧壁画也是这一期间所绘。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公元1351年,韩林儿、刘福通等率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曾分路北伐:由关铎和潘诚率领的中路军于公元1357年进攻山西,攻破陵川,夺取潞州,北上占领冀宁(太原),并向北面的大同进发,另一支分出去的红巾军,出绛州、沁州,越过太行到上党,沿途横扫数千里。

  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讨元,进入山西。公元1368年,明军占领太原,元军败退到甘肃,但仍屡次骚扰明朝的边境。朱元璋封他的三个儿子为藩王,进驻山西:朱(木冈)为晋王,驻在太原;朱桂为代王,驻在大同;朱模为沈王,驻在潞安,时刻防备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这几个藩王都拥有重兵,并重新修整、加固旧长城和太原城,以此来巩固边防。

  明代洪武年间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统管五府三州。洪武年间,曾迁山右泽潞之民往河北,迁山西之民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永乐年间,又把山西中部、西南、东南之民迁往北平。据说移民搬迁前,曾经在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中,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明代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赋役加重,政治腐败,再加上北部鞑靼和南部倭寇的侵扰,连年战事不断,人民群众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纷纷向外逃亡。到开顺(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末年(约1464年),从山西和河南逃到荆襄地区的流民就多达 150多万。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嘉靖(明世宗年号)年间,陈琦兄弟在潞城县青羊山起义,失败后被捕。陈琦的儿子陈卿继续领导农民坚持斗争。公元1528年明世宗动员山西、河南等省军队分四路围攻青羊山,才把起义军镇压下去。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朝特在青羊山设置了平顺县。

  明朝末年,爆发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的首领之一王嘉胤在陕西起义后,曾多次率领队伍攻入山西,攻占许多州县,山西成了明民与起义军的主要战场。1644年,李自成率领五十万兵马,由陕西渡过黄河,经禹门口(河津市龙门)进入山西,攻陷太原,破宁武关,一路挺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李自成又从北京退回山西,指示部将陈永福用坚壁清野的办法牢固地把守太原。太原被清军攻占后,全省范围内的抗清斗争,依然蓬勃发展。1648年,姜(王襄)在大同宣布反清,第二年初占领崞县原平镇,他的部将姚举攻取忻州,下石岭关;另一名部将刘廷夺取了繁峙、静乐、交城、石楼、永和等县;曲沃李建寿,运城虞永、韩昭宣,潞安苏升等都纷纷起义,响应姜(王襄)抗击清兵,曾在晋祠和清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约1662——1795年),社会经济得到相当发展,耕地面积增大,社会安定,人口大量增加。清王朝把长城以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省内,共设9府、16州、108个县。当时,山西的商业与金融业十分活跃。最出名的是出现了闻名全国的山西票号(具体情况在晋商文化中介绍)。

  明清时代,山西的文化艺术也获得相当发展。省会太原和各府城州县都开办了书院,清末太原的令德堂、潞安府的上党书院、山西(氵睿)文书局都是比较有名的。乾隆以后蒲剧兴起,它是当时重要的地方戏之一。名人学者中出现了傅山等著名人物。

  看看吧 我也是上网找的。或许有点用!祝你考试成功!!

你是哪里的 范氏呢?

收录范氏家谱12部

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范 浙江 上虞 清光绪10年(1884) 14册

古虞金罍范氏宗谱 范 浙江 上虞 民国4年(1915) 14册

四明范氏家乘 范 浙江 鄞县 民国11年(1922) 4册

安吉范氏家谱 范 浙江 安吉 民国17年(1928) 12册

楚沩范氏族谱 范 湖南 宁乡 清 2册

楚沩范氏续修族谱 范 湖南 宁乡 民国 7册

范氏宗谱 范 浙江 鄞县 清道光5年(1825) 1册

范氏家乘 范 江苏 武进 清光绪19年(1893) 15册

范氏家乘 范 江苏 武进 清同治9年(1870) 10册

鄞西范氏双杏堂支谱 范 浙江 鄞县 清 1册

谱内详细内容点开链接

页面右边 自己搜索 “范”

就可以看了

为使后裔各有所宗代际关系不乱文正公亲定诸房世次字号二十字

仲纯正直公

良士宗文伯

叔子希昌彦

友善可弥安

至文正公第六代孙即纯佑玄孙有一人原名良能据《靖江范氏宗谱》卷一载“之柔按族中昭穆字辈初名良能梦神曰汝能改名之柔即能登第遂改之柔已而果然”悉改字辈如下

之家邦国廷

天元从汝启

惟允必能兴

为监簿房字号其它诸房仍用前二十字到明嘉靖三十五年诸房太仆公续定世次字号为

君章微显用

循迪广钦崇

存本宜充后

时遵道晋隆

监簿房太仆公续定世字号二十字为(自二十一世至四十世)

仪德弘来学

端承敬懋芳

秉中延孝立

引谷裕名扬

民国年间诸房续定世次字号二十字为

同享祖贵荣

传谱苏河通

珍珠全地理

古松万代青

监簿房续定字号为(自四十世至六十世)

同福祖有功

宣林苏居丰

金玉贯九州

芝兰好其清

每择续字号世次时均由十六房各支系各推选族之长者若干人共同拟定故自宋至今全

为使宗族论世有秩附沈阳支传授字号文肃公编定字号(自二十一世至四十世)

乘时宜建树

正一茂先传

垂世思广大

为基在本源

文正公晚年在家乡苏州设义庄置义田后五服内兄弟子孙在朝出仕做官者十六人冠

以官名分为十六房这十六人为各房房祖为明关系特做范氏十六房世系总图

十六房世系总图碍难毕细全录各房仅录入始祖部份欲详请查阅苏谱或旧谱

凡属十六房范氏者宗排不乱

这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越居世界第二位。在如今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商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商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的历史差不多与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为什么这样说呢?

中国的商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商朝时期,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物物交换为主的,并没有产生后世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对物品价值的判断。所以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者被称做商人,这种活动叫商业,这些和商朝是分不开的。

而在中国历史上,商业的发展起起伏伏。朝代更迭,商业也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商业从未消失过,最有名的商业群体之一就是晋商。晋商兴盛与明清时期,但为什么会衰落呢?

一 以介休范氏浅谈对晋商的认识

中国商业发展到繁荣时期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而晋商就是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商帮的出现也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商帮有十个,最早崛起的就是山西的商人——晋商。晋商遍布的范围极广,有人曾说过:有麻雀飞到的地方,就有晋商人的足迹。由此可见晋商的厉害之处。

而后来晋商为什么会衰落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将要慢慢探究的一个问题。晋商自成立到繁盛到衰落经历了500多年的历程,这其中是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是分不开的,在笔者看来,这可能就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晋商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代表,山西的介休范氏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兴亡也能多少折射出晋商的命运。介休范氏是以卖铜和铁的商人,在清康熙年间,由于国家严重缺少铜,便容许商人外出进行购买贩卖。

由此,介休范氏与官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介休范氏的兴起在明朝末期,清朝中期,到后来在乾隆时期衰落,对它的命运的探究我们可以大致对晋商的衰落有一定认识。

二 介休范氏的兴起,繁盛与衰落

作为“康乾盛世”时期的著名的皇商之一,介休范氏可谓名极一时啊!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皇商呢?是这样的,明朝时期,介休县的商贾之风盛行,许多人外出经商,在明末时期,范氏到明朝边疆做生意,在满蒙地区小有名气,深受满人的信任。

后来,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满族政权统治者为了新生政权的稳定,便任用范氏的范永斗为内务府皇商。范氏家族既任有官职,又经营商业,拥有皇家专赐的特权,在当时显赫一时。自此,介休范氏兴起。

范氏家族十分受清政府喜欢,家中多人任有官职,家中商业是为皇家服务,为国家购买缺少物品,曾自费为政府购买粮草支持军队攻打准噶尔。且自身经济实力十分雄厚,经得政府准许,独自经营山西的盐业。并每年上交高额盐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另一件事能更好的体现介休范氏的繁盛。康熙年间,国家铜币紧缺,铜产量低,不能满足供需。政府就打算到东边的日本的产铜量极高的长崎去购买铜。范氏看到机会,上书请奏,愿减低利润,但请为清政府到日本去购买铜。清政府准许,这也为介休范氏增加财富,加大对外贸易奠定基础。

其次,介休范氏在当时不只是经营贸易,也进行运输,如木材,粮食等。介休范氏在国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且赚取很少的利润,为自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得到国家的认可,并有许多贸易活动,使介休范氏在康熙到乾隆初期繁盛一时。

从兴起到繁盛,介休范氏的道路可谓顺顺利利,没有障碍,一路高升,雄霸商界。但是,到乾隆初期,范氏家族到了清字辈时,家族开始出现衰落之象。当时的有利条件转化为不利条件,正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样,介休范氏因官而兴,也因官而衰。

后来,家族衰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生意经营利润越来越低,经营不利导致家中资金短缺,开销过大,入不敷出,拖欠政府官银,自家生意也做不下去了。

如此明显的事情定是瞒不住政府和人们,于是,在介休范氏正在兜不住的时候,清政府出手,找了借口,撤销范氏兄弟的官职,没收财产,并让其入狱。至此,介休范氏衰落。

三 从介休范氏探析晋商衰落的原因

1对国家的利用价值不大。从介休范氏来看,前期的兴盛是因为政府需要,利用价值极高,刚入关的清政府正需要商人的帮助,便大力扶持商业发展。但是当介休范氏经营不下去的时候,政府就果断放弃,致使其灭亡。

2政府政策的打压。当国家稳定后,对领导者来说,不稳定的就是商业了,我们都知道晋商是需要劳动力来工作的,那么劳动力流向商业后,农业劳作该怎么办。所以这时候的以介休范氏为代表晋商就遭受打压,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业的发展,使其失去商业自由,利润越来越少,逐渐,晋商便衰落了。

3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古代自古以来便有士,农,工,商的阶级观念。商人是最没有地位的,这也就造成了晋商处处被压榨。为政府交纳重税,被官员敲诈勒索等等都加重了晋商的负担,使其压力过大,到最后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晋商衰落也并不难理解了。

总而言之,以介休范氏为代表的晋商的衰落是历史的选择,在当时封建制度为主要思想的古代社会,商业的发展十分困难,磨难重重,这也给现在的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万全县志》

《范氏家谱》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在离桐庐县分水镇百岁坊10里路程的“里范家”范氏家族就是范蠡和西施的后代,范家人口头一直流传着这个美丽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由于范氏家谱在文革时也被毁,百岁坊老人何铸一生从事收集研究范蠡和西施散落在民间的资料,走访范蠡和西施所走过的路,为破解千古之谜作出自己的贡献。走访的第一站就是里范家,范氏老辈人告诉了他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清代分水武举的儿子范少成与范少强两兄弟为了把蠡湖村从徐家人手里夺回来,官司一直打到杭州清知府。范少成请了许多人把各朝《范氏家谱》从里范家一直挑到杭州,范少成出示了家谱证据,终于打赢了官司。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范蠡和西施定居在蠡湖村以后,范蠡后代一直在蠡湖村繁衍生息。到了明代,徐达宰相的后代却利用手中的权力霸占了蠡湖村。范氏家族人员被迫到了今分水镇外范村的外范家、里范家、孝子堂三个自然村定居。范家和徐家从明朝起就成了世仇,各个朝代范家人都与徐家人在打官司,直到清代(洪秀全造反)时才打赢官司。家谱记载,范蠡开的渠道叫范渠,范蠡养鱼的水塘叫蠡湖,范蠡开垦的田地叫范畈,范蠡的坟墓叫将军墓,西施坟在圭峰山脚坐东朝西……。那么范家打赢官司为何又没有移居回蠡湖村呢?原来范家人正准备回蠡湖村居住时发生了“长毛造反”,范少成奉命带领清军在百岁坊进行围剿。范少成率领的民团与“长毛”血战三天三夜,由于寡不敌众被迫从百岁坊退守在汤家畈(孝子堂与外范家之间的一个自然村)。最终清军全军覆没,范少成跳塘自尽,“长毛”把范少成剁成肉酱,撒在水塘里。“长毛”对范家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外范家只有一个16岁的少年跑到淳安才幸免于难,里范家由于山高路远大多数年轻人都跑到高山上躲了起来,而孝子堂全村都被杀光。由于经过长毛造反,范氏人员所剩不多,最终还是没有到蠡湖村定居。由于范少成没有儿子,清政府命里范家范柏荣为少成之子,由清政府抚养成人。范柏荣就是孝子堂范先贵、范先华、范先进的父亲,范先贵于1987年去世。

你好!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寻根溯源 樊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文王子虞仲有支孙名仲山甫,宣王封仲山甫于樊(今河南济源),后世子孙以邑为氏。2、出自子姓,乃成汤王之后 。据《左传》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汤王的后裔子孙,有陶、施、樊、繁等七大族,称为殷民七族,中有樊姓。周时,殷民七族归齐管辖。得姓始祖 仲山甫。周宣王时任卿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史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周宣王封他为樊侯,他的子孙便以封邑为氏,称樊姓。他们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樊姓发祥于今河南,春秋战国时,樊姓以此为主源,北入山东、山西,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如春秋时楚国有共王夫人樊姬,鲁国有孔子弟子樊须,战国有避罪于燕的秦将樊於期,汉初名将沛人樊哙等。 自战国至西汉,樊姓在河南繁衍兴旺,如尉氏、新野、新蔡、陈留等地皆有樊姓人。其中有一支迁至今唐河湖阳,迅速繁衍成为南阳郡大姓。湖阳樊姓至樊重,在西汉末、新莽初,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庄园主,嫁女于春舂陵宗室刘钦,生刘秀。 樊宏,汉光武帝刘秀之舅父,被拜为光禄大夫,位至特进,封寿张侯。宏弟樊丹,封谢阳侯,兄子樊寻,封玄乡侯,族兄樊忠,封更父侯,父樊重,追封为寿张敬侯,一门五侯。后樊宏子封燕侯,孙樊凡官至大鸿庐。此支樊姓显贵于当朝,又族大人众,子孙昌盛,于是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南阳郡。 此期北迁入山西的一支樊姓经繁衍昌盛,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以外戚声势显赫的湖阳樊姓余威不减,南朝梁的樊方兴,历散骑常侍,东益州刺史,封富川县侯,其孙樊毅和樊猛亦任高职,皆封公侯。此支樊姓传续六百年,隋统一后,才湮而不闻。 此际上党郡的一支樊姓入迁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以北周樊进、北齐樊逊为代表,使北猗氏之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樊姓依旧在北方昌盛,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流落大食(今阿拉伯),将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 明代,南方樊姓有大发展。清代时,樊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郡望堂号 樊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2、上党郡,秦治所在今山西壶关,西汉移治长子(今属山西)。

宗放特征 1、樊姓人才济济。文可开创樊侯学、樊氏学,并有政绩卓著之文臣,武有能征惯战、智勇兼备之封疆大吏。 2、樊姓南迁江南要晚于其他姓氏。因为自宋代起,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 3、堂号来历激励后人。如忠烈堂缘于西汉名将樊哙,因樊哙辅佐刘邦忠心不二而得名。

名人精粹 樊哙: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名将。从沛公攻秦,屡先登有功。沛公自咸阳还军坝上,在鸿门能脱险而归,哙力为最。及高祖初定天下,累迁左丞相,封舞阳侯。樊仲华:新野(今属河南),东汉官吏。少与刘秀游,光武即位,征为侍御史,累迁郡太守。 樊英:鲁阳(今河南鲁山)人,东汉学者。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光禄大夫。 樊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名医,华佗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过四分之二说。 樊逊: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北朝北齐哲学家。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樊逊字)”之说。累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樊叔略: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隋代名臣。西魏中授都督,北周时,封清乡县公,拜汴州刺史,入隋,为晋安定公,迁相州。政绩卓著,有歌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后拜司农卿。 樊兴: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唐代名将。从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营国公。贞观中,讨陵州獠,击吐谷浑,迁左监国大将军,封襄城郡公。后拜检校右武侯将军。樊宗师: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官吏、学者。历进谏议大夫。力学多通,作文力求古奇,至不可句读。

樊敬:郓城(今属山东)人,明朝名将。洪武年间进士,督饷征安南(今越南)、攻沙漠,数有功;扶真定,镇济宁,终刑部左侍郎。

樊镇:河南考城(今民权)人,明代官吏。洪武进士,博通经史,性刚直,授监察御史,振肃风,有政绩,累官山西右布政使。

樊玉衡:黄冈(今属湖北)人,明代官吏、学者。由推官擢御史,性强敢直言,累官至刑部主事、太常少卿。著有《智品》。其子维城、维甫俱有名于当时,樊维城著有《盐邑志林》,樊维甫著有《西霞集》、《三易衍符》、《天机密铃》等。

樊梦斗:河北文安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隐居桐柏山,著有《驻槎诗集》。 樊镇:通州(今北京通县)人,清代学者、道士。号煮石山人,主白马庙,工诗文、书画。著有《来鹤山房诗集》、《群玉篇》。

樊圻: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清代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山水、人物、画卉,无不精妙。其兄樊沂及其子樊云均为当时画家。

樊钟秀:河南宝丰人,民国时军阀。曾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豫军总司令。一九三零年参加中原大战,任阎冯联军邓宝珊部副总司令,不久在蒋空军轰炸许昌时阵亡。

http://namenetorcom/wjxaspid=445&name=樊

是山西的,马上面临中考,可是对山西的历史一点也不了解,谁能帮帮我?

  山西古代历史  太原新闻网 2007-05-21 17:22:57  来源:太原道 进入社区  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  山西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